议论文:血尔广告有感(精选2篇)
篇1:议论文:血尔广告有感
议论文:血尔广告有感
“血尔”广告一出,几家欢乐几家愁。
长得白里透红,肤如凝脂的老婆在商场里小蛮腰一扭,娇嗔地叫道:“都怪你。”先生半吓半酥地做晕倒状,随即就张罗着几盒血尔送到了岳母家,风韵犹存的岳母喜笑颜开,慈爱幸福地夸着:“好女儿,好女婿。”随即一片祥和,天下太平。
如我这等愚人自是看不明白:想来那女婿定如孙行者般的是从石头缝里崩出来的,采天地之精华吸日月之灵气而长大成人,并无父母双亲的孕育之苦,载培之功。大概是在娶了如花娇妻之后才开始过着正常的俗人生活。因此他的生活是崭新的,之前是独来独往现在是岳母的孝子。
再者必是那女婿至小嫁于岳母家做了“童养婿”。吃喝拉撒全都是由岳母精心照顾着的,他的父母大概是把他生下来就弃之不顾了,以至于让他结婚之后不记得有父母的存在,而只有岳母的脸色是否周正的顾忧。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以外,怎么也说不通何以只记得给岳母送血尔,而自己的母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何道理?
我们不主张重男轻女,同样也不主张性别歧视。女权不是争来的,是与生俱有的。问题是我们要怎么样去看待,怎么样去运用。以前生男孩欢天喜地,生女孩暗自叹息,我们不是曾经嗤之以鼻,不屑于如此落后的思想吗?这样奇怪的思想是由于当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与母亲无关——又不是做馒头捏汤圆,岂能想着什么就是什么。曾经敲锣打鼓的宣传着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能顶半边天。而现在我们又在重演着历史的悲剧,只不过主角换了,虽然不至于生女孩欢天喜地,生男孩自艾自怨,大至却有了这样的.风向。
固然在现今社会男性依然占着主导地位,比如当政当权的大多数是男性,但那些必竟是少数的男性公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上。这些成就又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生儿生女一样的培养,一样的要给他上学,给他读书识字的机会,给他吃得好穿得暖,操碎了心劳白了发,就指望着孩子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即使只是个普通的人,也希望他能够活得快乐平安,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呵护着长大了可以松一口气吧,看着血尔这个劲头,我想天下生男孩的父母可得仰天长叹了,早知如此不如生下来就送给他岳母养算了,也落得个心里眼里干净。
有的广告就打得比较好,双方父母皆受益,皆大欢喜。并无厚此薄彼之嫌,一个和谐家庭一群孝顺儿女,让人感觉到温馨,不免心生向往。固然血尔的广告的确是演出了一些社会现象,但是像这样的不良现象,媒体为什么还要推波助澜呢?为什么还要把它摆在台面上来使它合理化,正常化呢?
照此下去,以后进养老院的大概都是些生儿子的老头老太太了,谁叫你们肚子不争气,要去生儿子呢?!怨不得别人呀。
篇2:浅议广告平民化
首先, 从广告的创作角度而言, 它的创作主体应该是“平民”, 在这里, “平民”并不仅仅指的是广告的创作者应该来自民间, 实际上它有着远为深刻的涵义, 平民广告从广义上指的是作为广告创作者, 他是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者, 他深深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 体验着平民的体验, 想平民之所想, 只有这样的创作主体才能制作出符合平民口味的平民化广告。换句话说, 创作者必须能切实地传达出让老百姓喜欢接受、可信的信息, 而这依赖于创作者的平民化生活体验。如黄金搭档广告:
画面中, 小孩拿着妈妈给自己使用的产品互相比攀, 其中一个说, “黄金搭档, 花一样钱补五样”, 于是有孩子提出拿自己的两样产品与其进行交换, 孩子的回答是:“不换, 我妈妈说, 吃黄金搭档, 可以同时吃维生素片, 补钙的, 补锌的, 补铁的, 补硒的……”这则广告, 创作者就没有传达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信息, 如果黄金搭档真能花一样钱补五样, 为何还会出现吃黄金搭档同时可以吃它所包含的元素的产品, 自己的产品如果已经存在这些元素的话, 还有必要去进行重复进补吗?显然, 产品的创作者没有真正地去理解作为此类产品消费者的心态, 这样的广告即便真是为平民创作, 但由于创作者没有相关生活体验, 因此产品的可信度大大折扣。
其次, 从广告的接受对象角度而言, 平民广告的服务对象应是平民。对此, 很多研究者从语言角度对广告平民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广告的语言要规范、要一目了然;简洁、通俗以及广告在语言上要合乎语法规范等。这些分析基本上指出了广告语言平民化的特点, 但平民化不等于庸俗化, 那种在广告中滥用词语、窜改成语等现象的出现危害极其严重:一方面, 它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 具有这样语言特点的广告会影响他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
广告的平民化更重要的指广告价值观、伦理观的平民化, 广告所承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能够体现平民的价值观念, 符合他们既有的合理科学的价值伦理标准, 同时对那些已有的不合理价值伦理观进行合理引导, 从而通过广告这一形式来进行文化伦理的传承。
某优先乳广告:画面中一位女生抢过男生手中的一瓶饮料, 并配上话外音:“想知道什么是优先乳吗?”“我是女生我优先”, 并配上孩子的童音, “我是小孩我优先”。尊重女性、爱护儿童是我们社会的美德, 但这则广告给人的感觉却变成了女性、儿童可以先吃先占, 无所估计, 被照顾也是理所当然, 这明显地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背道而驰, 起不到应有的塑造人们正确价值观、伦理观的作用, 而只有符合人们价值观、伦理观的广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 并承担起对个体价值观进行引导、培育的责任。
广告除了担任传播商业信息的功能外, 它本身作为实效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 也起着塑造人们的广告审美观的作用, 而目前出现的一些广告在进行商业信息的宣传时, 在真善的基础上, 大多缺少美感。广告的平民化自然也不能忽略大众的审美需求。创作适合大众审美观的广告也是广告平民化的应有之义。我们来看一下感冒药新康泰克的广告:
电视广告的画面中, 一位男士坐在办公室前, 其症状表现为感冒, 配上话外音:“打喷嚏、鼻塞、流鼻涕, ”典型的感冒症状, 鼻子被不明红色物体塞住, 广告词“对付感冒, 要快”, 此时, 男士的桌子上出现了一瓶新康泰克, 男士鼻子上的红色塞物遇到新康泰克立即全线崩溃, 从鼻子上张着黑色的口向垃圾箱飞去, 显示了新康泰克快速的特点, “更要时时刻刻, 稳定有效, 不给感冒留机会, 新康泰克。”
整体上讲, 此广告中男士的症状是患感冒的主要特征, 抓住这一点做广告,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但感冒被赶走时的镜头却让人感觉不舒服, 心理上产生不悦甚至恶心, 这对人们的广告美感是极大的挑战。
最后, 广告的平民化还指广告的主角是平民。企业作广告很多是不惜花巨资请明星做广告的主角, 这样作的好处显而易见。明星是人心目中的偶像, 用他们做广告的主角能极大吸引人们的眼球, 明星所代言的产品也因此光彩奕奕, 企业以关注度高的明星做主角自然能够带来可观的效益;但另一方面, 明星是活动着的主体, 他们的生活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一旦明星因为某些生活事件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 也会连累他们所代言的产品;另外就企业在明星作广告所投入的成本和收益比较而言, 有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形之下, 如用平民做广告的主角, 可行性更强, 更有说服力, 特别是在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上尤其如此。如新海飞丝洗发水广告:
画面中, 一位男士双手抱臂置于胸前, 配上丰富的话外音:新海飞丝, 去屑, 不再停留在表面, 是从根源做起, 提升对头皮的修护能力, 头皮健康了, 头屑烦恼不回来。海飞丝, 走出了一大步, 你呢?新海飞丝, 一步, 飞跃。
整个广告中广告明星的头发没有看出头屑明显改观的反差, 不能很好地体现产品的性能和特点;反之, 如果让一位广告“平民”来做广告的主角, 其前后效果对比度会更大, 也会更易引起消费者的信赖, 其结果就会更有说服力, 达到比目前广告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