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精选10篇)
篇1: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江油三零五医院)护理部---2016年3月修订
护理不良事件及预防措施
一、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1)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3)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输血不良反应;
(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5)因工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6)严重院内感染;
(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江油三零五医院)护理部---2016年3月修订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6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2.2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江油三零五医院)护理部---2016年3月修订
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2.3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臵,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2.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5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2.7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2.8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9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2.10 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11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
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江油三零五医院)护理部---2016年3月修订
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篇2: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1、加强责任心,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事实证明,有相当数量的护理差错事故是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做为管理人员要对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教育,使之认识到自己的职责。
2、管理人员要注重调查研究,了解护理人员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帮助和教育,把预防差错事故的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3、落实护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各项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化。
4、抓好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关键环节,预防为主。
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薄弱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人员方面:新护士;有思想问题未得到解决的人员;基础训练不够、技术不熟练的人员,平时工作自侍资历老、对年轻管理者的管理软抵触的人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
②时间方面:护士人手少时;快下班时;节假日;病人数多,特别是重病人多时;抢救工作紧张时;护士长不在班时;新护士或实习护士多时;人员不团结时等等。护士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醒或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发生。
篇3: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1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1年9月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例, 其中输液泵注射胺碘酮外渗致组织坏死1例, 错发口服药1例, 换错液体1例, 留置针脱落2例, 坠床2例, 烫伤1例;护士职称:护士5例, 护师2例, 主管1例;发生时间:日班2例, 夜班6例。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护士填写护理不良事件等级表, 详细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的经过及导致的后果, 报告护士长, 科室进行讨论, 24h内上报护理部。
2原因分析
2.1 查对不严
违反操作规程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其中发错药, 换错液体均为查对不严和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 是由于护士仅凭个人主观印象, 只查对床号, 未查对姓名, 同时拿2位患者的药物造成的。
2.2 护士人力资源不足
护士人力资源不足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客观原因。护理不良事件日班发生2例, 夜班发生6例, 其中坠床、留置针脱落、烫伤均发生于夜班。
2.3 护士资历低
低年资护士业务水平较低, 经验不足, 是护理发生不良事件的潜在原因。其中护士发生5例, 由此说明低年资护士责任感缺乏, 经验不足, 对潜在的危险因素不能及时判断和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2.4 消极倦怠心理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客观原因, 护士辛勤工作没有得到社会尊重的承认, 没有得到社会的肯定, 再加上经济收入、职称评定等方面不合理, 不认可护士的价值, 使护士心理不平衡, 造成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而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3预防措施
3.1 严格规范执行护理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
从医源性、护理技术性、护理责任心等常见的护理不安全因素中建立、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督促护理人员规范执行, 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 加强对高危环节、高危时段、高危人群的安全管理, 针对不同时段工作的特点加强注意, 床头挂警示牌, 加强巡视, 严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3.2 合理调配和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根据不同时段的护理工作量和特点, 合理调配和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增加高危时段人员的配置, 以缓解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的情况, 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多层次安排护理人员, 真正落实到各个阶段, 实现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及质量把关。
3.3 强化培训及端正工作态度
强化规范化培训护理三基能力及端正工作态度, 是预防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因此, 我科对年轻护士实行规范化的三基培训,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提高其临床观察能力及工作积极性, 降低护理风险。
3.4 加强护理质量检查, 消除护理安全隐患
我科通过护士长督促检查和护士自查的方式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隐患, 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每发生1例不良事件, 于24h内科室护理人员共同分析、讨论, 并从中找出不良事件发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漏洞和共性问题, 检查每个人的责任和护士长管理的力度是否到位, 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消除护理不安全隐患, 避免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虽有客观原因, 但是护士面对的是患者生命的延续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因此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是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篇4: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不良事件 安全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非正常的护理差错或事故。作为护理人员从内心来说都不希望有事故发生,就护理不良事件的本质属性看,也是具有可防性和可控性的。只要了解和掌握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就能有效减少和预防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我院从2012年起成立了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采用非处罚性主动报告的方式予以管理。根据我院通报的2012年~2013年的153例护理不良事件,笔者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措施。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源自于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印发的2012年、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分类统计表,2012年~2013年各护理部累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53例。
2.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方法,分类统计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别,计算百分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3.分类结果
(1)按类型分类:153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27例,占比17.65%;护患交流障碍,告知不足25例,占比16.3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21例,占比13.73%;交接班清点物品时只签字,不清点19例,占比12.42%;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13例,占比8.5%;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12例,占比7.84%;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8例,占比5.23%;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镇静药服药到口6例,占比3.92%;跌倒6例,占比3.92%;坠床5例,占比3.27%;泄漏患者隐私4例,占比2.61%;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4例,占比2.61%;静脉液体外渗外漏-多巴胺2例,占比1.31%;在急症抢救时发生设备问题为1例,占比0.65%。
(2)按时间分类:星期一发生16起,占比10.46%;星期二发生17起,占比11.11%;星期三发生33起,占比21.57%;星期四发生29起,占比18.95%;星期五发生21起,占比13.73%;星期六发生25起,占比16.34%;星期日发生12起,占比7.84%。
(3)按班次分类:上午班(8:00~15:00)24起,占比15.68%;下午班(15:00~20:00)42起,占比27.46%;夜班(20:00~8:00)87起,占比56.86%。
(4)按护理人员分类:涉及165名护士,其中,实习护士11名,占比6.67%,护士109名,占比66.06%,护师33名,占比20%;副主管护师12名,占比7.27%。除11名实习护士外,154名护士工作年限:5年以下(含5年)有87名,占比56.49%;6年至10年有40名,占比25.97%;11年至15年有17名,占比11.04%;16年至20年有6名,占比3.9%;20年以上有4名,占比2.6%。
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护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未能正确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属性,有着一定的侥幸心理,操作规范落实不到位,观察也不够仔细,对于医嘱未严格有效的执行。
(2)责任心有所缺失。个别护理人员存在值夜班睡觉的现象,有的巡视病房不及时,有的工作时思想不集中,不能做到爱岗敬业,影响到护理工作效果。
(3)存在消极倦怠心理。护理工作容不得有一丝松懈,长期的高压状态造成护士始终保持精神高度紧张,过分应激易引发崩溃心理,致使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
2.客观原因
(1)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新上岗护士对于护理业务掌握不精通,而科室因为人力紧张急于安排单独操作。一些年轻护士经验缺乏,对部分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能完全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加以判断并做出迅速反应,进而造成事故发生。
(2)人员短缺致使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士人手紧张,有的还承担着其他工作。护士单位时间内常规处置过多,在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方面有一定难度,易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3)监管存在盲区和死角。护理部定期督导力度不够。护士长精力主要用于日常事务工作,不能仔细检查环节质量,事前控制不到位,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医嘱“三查七对”制度,有疑问的必须问清查明后再行实施。实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分别采取加防护栏、应用安全约束带或床档、悬挂安全警示卡等不同护理措施,提醒护理人员时刻保持警醒,避免意外发生。
2.加大护理安全教育力度。护理部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引导护士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护理过程中易疏忽的环节和药物,一定要逐个环节、逐个药物落实安全警示措施,形成人人重视护理安全,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良好氛围。
3.加强对年轻护理人员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科学制定护理人员培训规划,突出培训业务知识的专业性,重点加强对各科室所负责的专科疾病护理方面知识的常规培训,定期开展护理技能比赛,激发护士主动掌握相关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4.维护好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理人员作息时间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充实一线护理人员力量,降低劳动强度,减轻紧张和焦虑。要每年组织1~2次的健康体检。根据需要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抗压能力,引导护士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从事护理工作。
5.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根据护理不良事件后果,区别执行护理不良事件自愿上报无惩罚性措施,鼓励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要建立巡查机制,各科室内部也要对应成立相关组织并建章立制,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检查,变护理不良事件年通报为月通报,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
参考文献:
[1]朴桂顺,董秀英.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5052.
篇5: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时间: 2021.08.12
地点:消化内科学习室
主持人: 何翠玲
参加人员:
N4级 3人 | 何翠玲 | 黄燕华 | 谭敏玲 | |||||||
N3级 13人 | 邓雪凤 | 杨小梅 | 龚丽梅 | 康倩红 | 李志群 | 谢明丽 | 陈丽媚 | 李 敏 | 卢丽霞 | 杨杰媚 |
黄敏 | 钟巧玲 | 廖秋玉 | ||||||||
N2级 23人 | 梁琼方 | 谭肖琴 | 何文杏 | 梁 晨 | 郑容梅 | 徐庆玲 | 黄伟芬 | 候泳秀 | 覃锐菲 | 陆遇春 |
梁肖敏 | 曾钰清 | 曾瑶瑶 | 韦爱娟 | 朱怡静 | 陈智玲 | 刘 莹 | 罗 雪 | 谭欢华 | 曹樱莉 | |
甘幼芳 | 陈 雅 | 杨海瑶 | 刘燕玲 | |||||||
轮转 | 轮转 | 轮转 | ||||||||
N1级 4人 | 温秀芬 | 刘月玲 | 杨 清 | 吴俊蓉 | 赖丽婷 | |||||
支援 | 支援 | |||||||||
值班后补学 | ||||||||||
不良事件经过:
患者15:30在B超室等候检查时发现自己静脉点滴的药水不是自己的,而是1345床陈群英的,马上报告B超室护士,即电话通知我科护士前往处理。经核实,是护士错把1345床陈群英的药水(0.9%NS100ml+西咪替丁2ml)接给了她,马上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管,重新接上该患者的药水(0.9%NS100ml+泮托拉唑80mg),并向病人道歉和解释,取得病人的谅解。
不良事件处理:
马上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管,重新接上该患者的药水(0.9%NS100ml+泮托拉唑80mg),并向病人道歉和解释,取得病人的谅解。
讨论分析问题:
1.为什么会接错药水?主要问题出现在哪里?
2.整改措施?
韦爱娟:年轻护士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病人不负责任,思想上不集中,凭主管心理,违反操作流程。
卢丽霞:①护士因素: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未双人查对,未反问式查对,习惯性思维,注意力不集中;②环境因素:环境吵杂,病人多,红灯响铃多,人力未达到预期配置;③病人因素:接药水时患者不在病房,患者未能配合护士执行严格查对,护士重视不够。整改措施: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落实对患者的身份识别,核对的方式采用询问式。反问式,腕带识别等两种以上的识别方式核对确保输液和病人是否相符,告知输液作用、不良反应等;②加强护士安全教育与培训,告知非必要不带输液外出检查;③对患者外出输液,做好记录,并做好交接班。
李敏:未执行三查七对,未查对床头牌、手碗带,做事情过于自信,凭感觉。
刘燕玲:原因分析: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只与患者进行口头核对,因一时疏忽接错了液体。
整改措施:1.护理操作前都要按要求做到“三查七对’以及查对的方法要正确。操作前、中、后查对。查对床号、姓名、药物名称、浓度、剂量、用法、用药时间。过程要认真负责,忙而不乱。不能凭主观印象,遇到不明白或者不肯定的问题应及时请教、汇报。
2.非危重病人外出检查必须封管,不允许带输液去,除非危重患者或有护士陪同。
梁晨:加强护理差错事故分析。护士长应该向轮转护士介绍科室环境,相关规章制度,同时要重点介绍本科室常见的护理差错,提醒引以为戒,与共同分析差错原因,引导轮转护士想办法如何避免犯错。
李志群:护士接液体时,要认真落实三查七对工作,不是口头上的喊口号,接上以前,要让病人或者家属看过瓶签上的名字,无误后方可接上,并告知药物的作用,送检员送病人外出前,应核对病人的所有信息,包括手腕带及输液液体上的信息,无误后方可送出。
何文杏:原因在于①未严格按照流程、未严格三查七对,没有使用反问式语言询问患者名字,未核对住院号,确认患者后操作也未查对。②责任心不够强③对患者的病情不够了解④急于接完药去接其他铃⑥未从之前的不良事件中吸取教训,思想不够重视。
曾瑶瑶:时刻强调查对制度。工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醒护士们注意无菌操作原则、三差八对原则、双人核对原则,即便工作再忙碌,也要严格遵守这些原则,护长要适时提醒各位护士,强化安全意识,杜绝各种差错事故发生,即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患者。
黄敏:1、护士未做好查对制度;2、护士责任心不强;3、护士执行医嘱不准确,未能按医嘱严格给药;4、科室监察和督导不到位;5、护士注意力不集中、查对错误。整改措施:1、护士应核对医嘱,核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按床号;2、护士到床旁,应询问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手腕带、相关信息,交待相关注意事项,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给药时间,并输液单签名;3、加强工作责任心;4、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培养,保证病人的安全。
陆遇春:1347这个病人再走廊接的药水,责任护士见从45房间走出来就误认为是45,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查对问题。没做好三查七对,没有行反问式。操作后未查对。送检员互送病人带药水外出也是不符合规定。
杨杰媚:护士无论执行哪一项操作必须做好严格查对,消化内科加床多,必须认真做好查对工作,患者外出时不能将输液带出,必要带输液时应该做好交班,送检员再次确认无误。
谭欢华:护士责任心不强,责任护士未做到“三查七对”未认真查对。
整改措施:责任护士接药水前,应反问式查对,查对病人名字,床号、住院号、手腕带,确认无误,方可接上,接上后再次去查对,在治疗单上签字。
邓雪凤:没有认真查对,查对过于形式化。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反问查对,查手腕带,病人或家属参与查对工作。
杨海瑶:培训不到位,管理者督促不到位。
杨小梅:1.查对制度没有做到位,2.查对的方式不对。3.主观意识过强,缺乏客观意识,缺乏法律法规知识
候泳秀:原因分析:1.护士思想不重视,心思不够缜密2.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3.未严格执行给药流程。4.未严格执行医嘱。整改措施:1、科室定期学习并考核查对制度,给药流程,用药错误应急预案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核对病人的用药3.坚持双人查对,必要时可跟家属查对。4.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龚丽梅:核对过于形式化、口头化只核对病人的床号,没有做到三查八对,准确无误核对病人的所有信息。
刘月玲:1.该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没有做到三查八对;2.该护士缺乏责任心;3.病房环境嘈杂;整改措施: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做到三查八对,采用多种核对方式,如核对床头牌、手腕带,反问式查对等;2.加强护士安全教育与培训。
梁琼方: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注意三查七对。外出检查的患者没有必要不可将输液外带。
梁肖敏:1.查对制度不严,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2.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3.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
甘幼芳:1.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操作前只核对床号、操作中、操作后均未进行查对,2未进行反问式查对。3.核对患者身份方式错误。4.工作中安全意识薄弱,思想不够重视,缺乏责任心。
陈雅:1.三查七对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按照三查七对工作执行,只是核对手腕带床号,床头牌信息和反问式查对没有做到。
吴俊蓉:护士三查七对不到位。整改措施:①做好三查七对;②护理员送检之前再看一次药水是否正确
朱怡静:责任护士未按照三查七对工作进行患者查询,也没有给家属查对,而且当时患者是已经推出来做检查发现没有药水,既没有查对,也没有在输液单上签字。过后也没有发现药水数目不对,责任心不强,工作流于形式。
整改:查对患者信息,遵循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特别是已经不在床位的病人检查时候接药水更注意查对。
陈丽媚:就是认真三查七对,接药后再次查对。
徐庆玲:护士未做好查对制度;2、护士责任心不强;3、护士工作不在状态。
钟巧玲:违反了查对制度,没有认真做好三查七对。二,工作粗心大意七整改措施: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每一位病人口服药都要仔细查对。2,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还是要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不能粗心大意,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黄伟芬:查对不到,未进行三查七对,简化及违反操作流程,存在想当然思想。
陈智玲:护士未做到操作前中后的三查七对,不严格执行医嘱,护士责任心不强,沟通不到位。
曾钰清: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未与家属共同核对。
康倩红:应该与患者查对,问到他答应为止。
谭肖琴: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整改措施:接液体时要采用反问式查对,查三查七对的内容,查手腕带。
郑容梅:没有认真进行查对制度。措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规范带教实习生,做好放手不放眼.其他护士发言几乎同上观点。
护长总结:
原因分析:1.三查七对不严格,反问式核查流于形式:如果护士严格进行了核对及反问式核查,就不会有换错液体的事件发生。2 换药高峰期,护士工作量大,值班人员相对较少,护士一次拿好几个床位的液体,存在隐患。3 患者年龄大,反应慢:这也是导致护士换错液体的原因。3.非危重病人外出检查必须封管,不允许带输液去,除非危重患者或有护士陪同。
措施:1 严格三查九对,应用反问式核查,换完液体再行核对一次。如果有可能,最好采用二人查对。2 护士长采用弹性排班,换液高峰期如上午时间可适当增加人力,换完液体及时巡视。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安排床位尽量合理,住院患者多的时段减少单间及二人间的分配,各病室病员尽量均匀安排,避免一个病房床位多于拥挤,影响护士视觉,这样可有效的减少换错液事件发生。4 对于年龄偏大,反应不及时的患者,护士长多安排人力巡视,适当放慢核对速度,杜绝换错液体等不良事件发生。5.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得过且过的护士,护士长加强教育,用正能量的榜样鼓励她,使之改变工作态度,减少差错发生。
篇6: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摘要】
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治疗的特殊场所,其危重患者多,抢救工作多。护士的任务重,工作节奏相比于其他科室快,工作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且对大手术,往往持续工作的时间较长[
1、2]。而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如何确保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手术室护士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3]。护理不良事件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防止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保证手术安全运行的根本[4]。本文主要分析了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护理工作中发生的、非计划内的,未预计到或并不希望发生的事件[5]、手术室是医院内承担抢救危重患者或为患者施行手术诊断治疗的重要场所,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行质、跨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团队成员的组成及手术和麻醉的不可预知性等决定了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科室。手术室护理工作贯穿整个手术过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成功与否[6]。如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防范措施,以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1.手术室常见不良事件
1.1 接错病人
同一病区连台手术时,没有按时间顺序接台时易出错;
1.2 弄错手术部位
书写不规范,辩认困难,手术时未反复确认,曾有行肾切除时左右位置弄错。
1.3 手术体位安置不当
特殊手术体位安置时,皮肤、神经、血管等长时间受压,如膀胱截石位时腓神经的损伤,上肢过度外展时或头低脚高位上肩托不当致臂丛神经的拉伤,后颅凹手术时面部皮肤被压伤,由于护理人员对体位标准未掌握或者重点细节忽视评估和检查流程所致。
1.4 电外科伤害
曾发生负极板未粘贴的情况下使用电刀、输出功率过大,手术病人身上带有金属(如金属假牙,安有心脏起搏器,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烫伤),术中病人裸露皮肤与金属接触[1],曾有报道未对病人负极板的完好粘贴使用高频电刀,导致病人局部皮肤及组织烧伤。
1.5仪器设备未处于完好状态
术前没有对仪器设备进行开机检查,未及时发现故障,常见于吸引器无负压,电刀无功率输出,气压止血带漏气等,轻者延误手术时间,重者造成出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
1.6物品清点有误
胸腹腔和深部体腔手术,手术缝针、敷料、手术器械等小件物品的清点有误或术中缺损不完整,没有及时发现,遗失于胸腹腔,或操作不当、缝针弹出,寻找困难等。
1.7 器械准备不足
手术配合经验不足,术前未有效与主刀沟通,如器械、缝线、等因此延长了手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1.8 用药有误
药品摆放不规范,业务不熟悉(如对药品名称、作用机理、配伍禁忌不明了,尤其是有过敏史者。
1.9 病理标本丢失
由于器械护士工作疏忽,将术中取下的标本遗失,术中快速冰结果的错误告知,未征得家属同意已经焚烧的手术截下肢体等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1.10 无菌观念不强
未掌握无菌技术和术中无瘤技术操作,术中涉及空腔脏器手术或污染手术未有效隔离,术中接触癌组织时未注意隔离,容易导致切中感染和癌细胞的种植。
1.11 护理文书书不规范
手术记录描述不准确,尤其是手术名称、术中特殊情况的记录 准确,一旦产生医疗纠纷,不利于举证。
1.12 感染的风险
违反无菌技术操作,术中隔离意识差,尤其见于特殊感染病员行急诊手术时,相关血液检查不完善所致。
1.13 其他意外受伤
如病员的跌伤。2 原因分析 2.1 人员因素
2.1.1护理人员因素:1责任心不强,违反查对制;2护理知识与技能操作不足;3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工作时间长,精力高度集中,体力消耗大,易发生不良事件;4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漏记、错记或记录不及时、不清楚、不详细、记录随意涂改、保存不善、内容不真实等;5语言行为不当;术前访视不到位,手术注意事项交代不清,患者既往病史不了解,如安置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与患者沟通不到,忽视患者的身体权、生命权、疾病认识全权知情同意权等可导致医疗投诉和纠纷。
2.1.2管理上的因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与管理能力没有预见性的评判风险隐患,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不足,没有组织有效的风险培训,业务学习与思想教育缺乏或重视程度不均衡,个别领导者缺乏领导的艺术性与个人魅力,管理力度不够,服务理念陈旧等均可导致不良事件的出现。
2.1.3 环境因素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需要多部门多人合作的地方,因手术功能的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工作,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各类干扰和有害因素集中使护理人员容易疲劳和精力不足。
3防范措施
3.1 安全管理:管理者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与业务的学习,建立有效地风险评估机制,规范落实各项制度、流程,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执行力。随着评估风险发生概率与严重性,做出理性判断,有效进行防范[7]。加强手术室护理业务培训,培养业务骨干,提高素质,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定期进行护理安全座谈会,把平时工作中容易发生不良事件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增加护理安全防范意识[8]。
3.2 完善并严格落实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各级护理人员都必须在制度的监控之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新入室的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放手不放眼,使其行为规范,遵守制度成为习惯。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培养其“慎独”精神,是提高质量完成护理任务,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的重要前提。时刻把医疗安全放在首位。
3.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适度更新政策和程序[9],Time out(确定量刻)的引入和执行对防止手术部位错误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有明确的规则和谨慎的态度,知情同意书记录手术原因和手术部位,患者自己叙述姓名、出生日期和手术部位,手术医生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记,由2个以上人员确认影像资料中的标记和定位。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再次共同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等。
3.4 预防手术体位损伤:摆放手术体位时,应使患者舒适、安全。手术中上肢不可过度外展,腋下、骨隆突出处要放置软垫,束缚带不可过紧,松紧适度,避免压疮发生。要做到既要显露良好的手术野,又要不使肢体及神经过度牵拉受压而影响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手术中巡回护士应动态管理患者,密切观察病情。手术用的升降台的调节要稳固,以免托盘掉落在患者身上造成操作损伤。
3.5 清点制度: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均要认真清点器械、纱布、缝针及刀片等物品,并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术中临时添加的物品经两人清点正确后及时按规定记录在护理单上。做到三不交接:洗手护士手术未结束不交接;巡回护士敷料、器械未清不交接;值班护士物品短缺不交接。巡回护士密切观察手术进展,随时准备好应急物品。术中有缝针、刀片断裂,要和巡回护士共同检查,完整后放于固定地方便于清点[10]。手术过程中一般不提倡更换护士,如有需要,物品清点无误后方可离开。
3.6 安全正确使用高频电刀:应有专人定期对电刀维修保养,护士应了解电刀性能、使用方法,术前严格检查电刀各部零件,使用时正确放置电刀负极板,严格按操作常规操作,检查患者身上有无金属物品以及有无接触金属导体,以免引起烫伤。严格控制输出功率,一般电凝20-40W,电切30-50W,即能起到良好的切割,止血效果。当功率夸大于50W时,每增加5W,应报告术者,提醒注意,严禁超出仪器安全范围使用[11]。
3.7 防止术中标本保存不当或遗失手术中取下的标本:不论大小均应妥善保管,手术完毕交给手术医生送病理检查。术中电话通知冰冻结果时,接电话者必须与病理医生进行复述核对,以免出现差错而影响对患者的诊治[12]。
3.8 接送患者要注意保护患者头部及手足,防止碰伤:移动患者至手术床或运送车时,需有人扶住车身,防止滚动摔伤;运送途中要接上床挡,护送员手推床头,脚在前、头在后,以利观察和保护患者。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巧、稳妥,防止意外伤。当患者(尤其是儿童、躁动者)躺在手术床等待手术或等待护送时,应有护理床旁守护,系上约束带,防止坠床。对全麻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应有人床旁照顾,注意患者肢体位置,防止撞伤。
4小结
综上所述,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所述治疗的重要场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护理安全作为医疗安全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13]。安全管理是确保所述安全的手段和方法,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的保证[14]。预防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根本方法是识别导致其发生的原因[15]。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医疗安全具教育,加强手术室护理业务培训,加强的新护士的岗位培训及带教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其“慎独”精神。手术室安全管理抓得好、要求严格、制度落实、措施有力、人员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可有效地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参考文献】
1、张华英,杜合英,陈芳,手术室护理缺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1:97-98。
2、陈丽娜,郑琴,饶东霞,手术室小儿手术的安全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6):108-109,111。
3、段德芬,查对制度在手术室护理实践中的实施[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3):221-222。
4、张海芬,石金花,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3,10(6):173-174。
5、潭惠兴,李馨,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当代护士,2011,19(6):178-180。
6、黄少芹,龚兰英,黄玉梅,浅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防范措施[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8(7):44。
7、吕珍香,范菇,加强手术中输液安全管理的护理要点和体会[J],护理研究,2009,7(16):121。
8、陈艳,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探讨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2(4):252。
9、孙阳,吴富起,邵育莉,等,手术核对制度在国内外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12(9):8。
10、梁文静,手术室护理差错事故分析与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96-98。
11、孙万莉,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和防护策略探讨[J],安徽医学,2009,30(4):476。
12、林桦,廖志玲,手术标本保管和送检流程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9,8(4):53。
13、包安竹,白晓霞,手术室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2236-3238。
14、瓮金喜,手术室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2011,9(32):5844-5845。
篇7: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患者安全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2013年1月~12月上报的7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三位的是攻击行为(43.6%),跌倒坠床(21.7%),擅自离院(7.7%)。发生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风险意识差(25.6%),护士责任心不强(14.1%),相关制度未落实(14.1%)。结论 精神科护理有其特殊性,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既有人为因素,又有系统因素。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综合考虑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加强病房管理,规范护理管理流程,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近年来,患者护理安全已成为卫生系统和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已成为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院内常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站在保护医院和护士的角度,常隐瞒不报导致严重后果。为保障患者安全,2013年以来在评审三级甲等医院的基础上,鼓励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增加了护士自我质量控制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1~12月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各临床科室上报到护理部的不良事件,共计78例。
1.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构成比、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不良事件的类型分布 见表1。
2.2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 见表2。讨论
3.1重视患者安全问题 一直以来护理管理存在零差错零缺陷的要求,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时更多的是减免医护人员的责任,所以隐瞒问题多上报少。2013年医院实施鼓励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表1可以看出上报的不良事件发生在护理过程的方方面面,监测“错误”的信息共享,使每位护士在正确的理念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美国医学研究所(IDM)的研究认为,有些差错并非由于个体行为造成的,而是由包括诊疗过程的系列行为和众多因素造成的可预见的系统差错[3]。为根本解决不良事件,已建立全院范围内的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包括人员的配置、医疗设备、环境、后勤保障等,每周院内多部门联合行政查房及时解决问题,解决安全隐患。
3.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 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树立安全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精神卫生法》、《患者安全目标》、《护理核心制度》、《精神科护理规范》、《精神科安全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制度》等,认识到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尤其强调安全管理在精神科的重要性。
3.3健全护理安全制度,规范护理工作流程 本资料中风险意识差20例(25.6%),责任心缺失11例(14.1%),因此督促护理人员学习势在必行!护理部通过护理部、护士长二级质量控制组织进行,病区实行护士长、质控小组进行,并且护士参与检查,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认真学习各种流程。如“保护性约束的处理流程”、“出入院流程”、“巡视流程”、“医嘱处理流程”、“抢救工作流程”等,让护士有章可循。病区安装了电子病历系统中的护理模块,加大了护士人力资源的配置,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也可以保护护理人员。
3.4做好重点人群的监控 由于精神病患者疾病的特殊性,他们大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时常出现拒绝治疗和护理的行为。对患者的特殊表现如妄想、幻觉、自杀言行、冲动伤人等要特别观察,详细记录。这些症状的存在、发展、消失是评估病情好转或恶化的重要标志。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重点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行动呆板、震颤、视物模糊、反应迟钝或行走不稳等[4]是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跌倒的一个重要因素。封闭式管理比较拥挤,加上有的患者自我保护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兴奋躁动患者的攻击或互相争斗[5]。重点人群还包括:自杀自伤、外出返院、出走、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等,所以对新入院、外出返院患者,应严格进行安全检查(有无藏匿药品、锐器、打火机、刀剪、腰带等)。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与处置,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有纠纷苗头的家属,护士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病区领导。重点时段包括夜间、凌晨、交接班、集中做治疗护理时,病区开饭、洗澡时,护士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力争将不良事件降到最低。小结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服务复杂,任务重,责任大,多种因素都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提示护理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管理。加强病区的自查互查工作,规范护理工作行为,增强护士工作的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充分调动了护士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了护士参与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明显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营造了健康的护理安全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篇8: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1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1.1 护士专业基础不扎实
由于大量新毕业的低学历护士的涌入, 护士队伍较年轻, 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操作技术不熟练,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差, 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欠缺。
1.2 沟通不到位
护理人员与患者缺乏有效的沟通, 护理人员工作繁忙, 对患者的解释没有耐心, 回答问题简单, 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
1.3责任心不强
有的护士责任心差, 上班注意力不集中, 操作时没有认真落实查对制度, 未按时巡视病房。
1.4 未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常规
护理工作繁重、人力不足、床护比不达标, 护士工作时有简化操作流程, 违规操作, 未能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
2 防范措施
2.1 科室根据专科特点, 进行分层培训, 对低年资护士首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练习, 跟资深护士跟班一月再考核, 考核达标后试用3月, 方能正式上岗;对高年资护士, 每月进行业务学习1次。由护士长组织进行疑难病例查房1次, 现场指导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 授予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业务技术能力。
2.2 患者入院时, 接诊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入院须知内容, 把患者送到病房后, 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床头呼叫器、床头灯开关、床栏等设施。
2.3 患者入院后, 由责任护士根据疾病特点, 将医疗护理中潜在的危险及防范措施的要点告诉患者及家属, 告知私自离院的潜在危险, 介绍环境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如老年患者入厕, 一定要有家属陪护。医生开出检查单、口服药都逐项告知注意事项, 患者外出检查责任护士要进行病情评估后方可去检查,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安排医护人员陪检。
3 规范护理行为, 制定合理流程
3.1 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 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查对制度是核心制度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每一项操作时, 都要至少使用两种以上的患者识别方法, 神志不清楚的患者在诊疗活动中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交接班是护理不良事件高发的时段, 护士在交接时要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危重患者及在进行特殊治疗的患者, 要进行床头交班。
3.2 增加护理人员配置, 实行弹性排班。年轻护士和高年资护士合理搭配, 对护理工作强度大的时段增加护理人员, 定期调整班次, 保证每周轮休1~2 d来缓解工作压力。
3.3 针对患者年龄, 疾病风险管理。老年患者记忆力、听力减退, 针对情况进行反复多次住院期间潜在安全隐患告知。发放口服药时, 执行看到患者服下药后方可离开。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利尿剂、镇静剂等要正确指导患者用药, 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综上所述, 患者安全是护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如何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每个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正确认识每起护理不良事件, 积极、主动发现, 报告不良事件, 采取补救措施, 把不良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并针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吸取经验教训, 牢固树立“患者安全第一, 护理质量第一”的理念, 切实将患者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才能保障患者安全, 最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确保医疗安全。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10年1月2013年6月本科室内发生的2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探讨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对策, 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护理安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研究本科室发生的22例不良事件, 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发生不良事件排在前四位的是跌倒事件、给药事件、管道相关事件、自杀事件。结论 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护士专业基础不扎实, 沟通不到位、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落实不严, 还有患者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关键词:不良事件,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55.
[2]沈海红.风险管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6) :60-61.
篇9: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护理差错事件,追求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调查2006年4月-2008年4月58例护理差错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临床工作护士心理因素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的需求层次,满足心理需要,注重心理疏导;管理者应倡导人性化管理,严抓薄弱环节,对定势心理影响下分析原因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心理因素;护理干预
护理差错就是诊疗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过失,给病员的造成一定的身体健康损害,延误了治疗时间。但尚未造成患者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者称严重差错。因过失但未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无任何不良后果者称一般差错。
为了有效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现就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5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因素干预。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4月就诊53468人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8例,占就诊人数0.1%,一般差错57例(98.3%),其中用药错误9例(15.8%),处理医嘱错误28例(49.1%),采集标本错误10例(17.5%),照顾不周、监护不严或消毒不严造成差错10例(17.5%),严重差错1例(1.7%)。
2 护理不良事件常见的类型
2.1 三查七对不严造成用药错误(包括口服、注射、输液和外用)、错给、多给、漏给、少给。
2.2 未认真核对或有疑问(字迹不清、剂量不明、用法不当)未及时提出而造成医嘱处理错误或遗漏执行而影响患者治疗检查;不按规定执行口头医嘱,出现药物名称与剂量的错误。
2.3 采集血标本错误:错采、损失、丢失、误送标本。
2.4 照顾不周或监护不严造成的差错,包括饮食、排泄、清洁、环境等方面。如食物中毒、自杀、无故离院、烫伤、压疮、坠床、摔伤等。
2.5 无菌物品消毒不合格、医务人员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而造成院内感染。
3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本次分析结果主要是心理因素[1],常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自卑心理:护士地位低,尤其是合同制护士待遇差,没有安全感,奉献精神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造成护士自卑心理,行为消极,责任心不强而出差错。
3.2 焦虑心理: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如失恋、家庭不和、婚姻失败、人际冲突、工作和晋升受挫等增加了负性心理体验[2]。护理的服务对象是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尤其是精神科患者失去理智,采取封闭式管理,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护士正常情感得不到交流。同时护士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但护士本身却得不到管理者人性化管理。易导致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而出差错。
3.3 定势心理:定势心理是人们在实践中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形成的,定势心理在不变的情况下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但在已变的情况下就可造成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歪曲。如安瓿大小、颜色、剂量相同的氯化钠与氯化钾误取
3.4 过度紧张疲劳:持续紧张的工作会导致疲劳,一方面大量的外部刺激使人的感觉逐渐变得迟钝,兴趣和注意力下降,如处理大量的医嘱,执行大量的治疗等[3],另一方面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频繁的夜间轮班引起睡眠不足、睡眠节律紊乱导致过度疲劳,使人知觉反应和活动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不知不觉地出差错。
3.5 厌倦心理:护理工作单调、繁琐、任务重,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尤其是精神科护士,以看管患者为主,技术性不强,护士对工作缺乏兴趣,被动承担工作而出差错。
3.6 抵触情绪:来源于诸多方面,如自我利益受损,对领导者管理误解,对各种变化缺乏适应。抵触情绪易导致组织纪律松散,牢骚满腹,工作被动而出差错。
3.7 自责心理: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风险高。难免会出差错,一旦出了差错,将面临着承担责任、经济处罚,此时护士易形成自责心理,懊悔不已,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再次出差错。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的需求层次,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及浓厚的工作兴趣。
4.2 注重心理疏导:首先积极鼓励受挫护士将不良情绪适度地进行宣泄,让其释放出来,使情绪处于稳定状态,宣泄的方式很多,可向知已倾吐,也可采用写日记、运动等形式宣泄。管理者既要懂得宣泄机制,又要学会倾听技巧,做护士的知己。其次要帮助适应。当护士出差错时,管理者不应只是单纯指责及经济处罚,而应在心理上给予安慰,与其共同分析出差错的原因,总结经验,使其放下包袱,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
4.3 管理者要具有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管理者要学习批评艺术,留心对方的情绪反应,先明确提出明显需要改进的问题,并进一步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与护士多沟通,让其说出心底的感觉和想法,在彼此沟通中,应理解别人的观点并注意宽容;管理者应合理使用权力,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及与护士友好的关系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舞他们来和自己一起去达到预定的护理目标。
4.4 满足需要:管理者要学会了解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层次需要,根据需要考虑管理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护士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护士解决后顾之忧,如给合同制护士增加待遇,交养老保险等。努力为护士提供进修学习机会,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及夜大学习,晋升、晋级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为此,护士长应关心护士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向有关部门反映,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4.5 倡导人性化管理,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时间、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变被动承担工作为主动承担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其次实施管理时做好解释工作。如实施新计划,管理者应讲明实施新计划的目的、方法,使大家了解管理者的意图。最后,管理者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对不合理意见做好解释工作。管理者要尊重爱护下属,在科室营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融洽气氛,同时丰富护士的业余生活,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体育运动、文艺活动、茶话会等,增加情感交流的机会。调整班次,变单调的班次为各种班次轮换,变前后夜班连上为前后夜班错开上等。
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工作兴趣,减少差错发生率[4]。
4.6 严抓薄弱环节:对定势心理影响下易发生差错的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对各类物品、器械、药品定点放置,专人保管。对各项操作、护理文件书写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参考文献
[1] 宋慧娟,刘雪琴,李漓等.45例护理不良原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7:56-57
[2] 汤日晓、于小漪.常见的不良护理心理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6(2)1: 242-242
[3] 黄水清,张小庄,聂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8(8)3:151-153
[4] 赵永新.静脉输液可能引发的医患纠纷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2:1130-1132
篇10: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预防
常见不良事件 : 给药差错
管道滑脱
压疮
跌倒 意外伤害
自杀
上报程序: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伤害减至最低,护士长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至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立即上报护士长、科主任、总值班,即采取措施,将伤害减至最低,必要时组织全员抢救、会诊,同时汇报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护士长6小时内填报,护理部抢救或处理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调查、核定。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查对制度不严: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较多,具体表现在核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患者输错液、发错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或只看药品名字开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二、不严格执行医嘱: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候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的执行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两小时,错服、漏服、多服,甚至擅自用药,有的药过敏试验未做,或及时观察结果造成重做,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三、药品管理混乱: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服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的。
四、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为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或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皮肤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等,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冷冻伤。
五、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经验,表现为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任,工作室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年轻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六、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消极倦怠心理,表现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如何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护理人员疏忽而发生意外。
3、加强各种药瓶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毒麻药上锁,专用账本,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4、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
5、各项护理措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及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7、定期检查科室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保证病人安全
8、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通报上级,讨论整改,防止再次发生。
9、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举例(别碰我、我是一坨屎)
10、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
相关文章:
酒店极端天气应对措施02-11
医疗不良事件科内讨论记录及改进措施02-11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02-11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02-11
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预防措施02-11
暴雨天气防范措施及注意事项02-11
恶劣天气行车应急预案02-11
强对流天气下气象预报工作分析02-11
雾霾天气行车应急预案02-11
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定稿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