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文化比较论文提纲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建构 语境 城市

论文题目:跨文化视角下城市街区形态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以来全球城市规划的话语体系建构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基石之上,基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选择的背景,文化差异和冲突是不容回避的话题。城市街区作为城市物质空间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城市健康运转的基础,城市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街区意义重大。城市街区形态是综合了街区的物质空间形态、功能组织结构、区域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而形成的,因此,挖掘内化于城市街区空间的思想、文化、价值,勾勒城市街区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丰富城市街区的内涵和街区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构建城市街区形态比较的理论框架,采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街区从起源到发展以及嬗变进程中各种形态的特征和优劣,以探讨街区形态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文化通识为线索,从城市设计学科入手,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把控和对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从城市形态学和类型学角度掌握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街区形态的特征。基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层结构和比较视角,整合与城市设计相关维度,建立城市街区形态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框架。针对城市街区形态跨文化比较的各个维度,围绕不同文化的生态结构和表现形式,以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视角,分别从街区形态观念导向的目的性比较、街区形态范式差异的复杂性比较、街区形态空间秩序的感知性比较三个层面展开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基于自然观、审美观、伦理观,探索街区形态的形成在不同观念导向下具备不同的目的性。从哲学角度深刻讨论城市街区形态的适居性、适意性和领域感,将不同观念与目的交叉对应,梳理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对街区形态的深刻影响,追溯空间背后的主导力量和生产机制,为城市街区的研究提供广阔的视野。在此基础上论文立足于特定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对街区形态进行综述和剖析,揭示街区形态变迁的规律,追寻城市街区形态差异的本质。从权力动机、资本动机、政治动机三方面比较了城市街区形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差异的支配性原因,并针对时空的延展分别从空间位、时间轴和传播链对城市街区形态的地理孕育、代际抉择及时空渗透等角度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街区形态差异的维度,同时根据文化的不同侧重点,比较城市街区形态差异的内在逻辑,指出隐藏在文化背后的街区形态差异。论文的最后部分运用空间句法、空间经济学、中心地理论等量化方法,针对街区空间多样性的特点,选取典型城市街区形态作为代表,从街区形态的空间逻辑感、空间围合感、空间整体感三个角度进行街区形态空间秩序的感知性比较,归纳基本规律,明确不同文化作用下,城市街区形态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感知结果。本研究致力于对城市街区形态的比较做总体思考,开展跨文化视角下城市街区形态的比较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下街区建设的互补、互证、互视,连通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对街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关怀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城市街区形态;跨文化;中西方;比较研究;城市设计

学科专业:城乡规划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城市形态学与类型学理论

2.1.2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2.1.3 其他学科相关理论

2.2 城市街区形态的基础研究

2.2.1 城市街区形态的内涵与意义

2.2.2 城市街区形态的构成要素

2.2.3 城市街区形态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2.2.4 城市街区形态的类型

2.2.5 城市街区的现存问题

2.3 跨文化研究

2.3.1 跨文化研究的内涵及范畴

2.3.2 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

2.3.3 跨文化比较的深层结构与视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街区形态的跨文化比较框架

3.1 街区形态观念异同的目的性

3.1.1 思想的异同

3.1.2 意识的异同

3.1.3 街区形态目的性的契合与统一

3.2 街区形态范式异同的复杂性

3.2.1 动力的异同

3.2.2 机制的异同

3.2.3 街区形态复杂性规律的认识与遵循

3.3 街区形态秩序异同的感知性

3.3.1 布局的异同

3.3.2 尺度的异同

3.3.3 街区形态感知性的价值与逻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街区形态观念导向的目的性比较

4.1 自然观导向的街区适居性

4.1.1 本原自然的认知态度

4.1.2 人化自然的逻辑构架

4.1.3 生态文明的思想归宿

4.2 审美观导向的形态适意性

4.2.1 街区形态的审美理想

4.2.2 街区形态的审美情趣

4.2.3 街区形态的审美标准

4.3 伦理观导向的街区领域感

4.3.1 对意识领域的约束

4.3.2 对思想领域的会通

4.3.3 对空间领域的投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街区形态范式差异的复杂性比较

5.1 动机的支配

5.1.1 权力动机下的形态控制

5.1.2 资本动机下的形态驱动

5.1.3 政治动机下的形态隔离

5.2 时空的延展

5.2.1 街区形态的地理孕育

5.2.2 街区形态的代际抉择

5.2.3 街区形态的时空渗透

5.3 文化的识别

5.3.1 思维方式与特殊机制的呈现

5.3.2 宗教信仰与技术理论的诠释

5.3.3 价值取向与现实语境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街区形态空间秩序的感知性比较

6.1 空间逻辑感的解构

6.1.1 建筑序列的组织方式

6.1.2 街道系统的布局等级

6.1.3 开放空间的连接形式

6.2 空间围合感的建构

6.2.1 平面叠加的街廓规模

6.2.2 三维生长的界面形态

6.2.3 拓扑结构的网络密度

6.3 空间整体感的再构

6.3.1 土地的可持续性

6.3.2 地块的充分弹性

6.3.3 容量的可变化性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论文提纲 下一篇:英汉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