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关键词: 观叶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精选十篇)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1

1.《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 理解主要的资源问题, 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 并能结合具体的区域分析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时, 考生应重点掌握利用、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方法, 并能够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知识网络

三、考点解读

(一)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 并用于生活、生产的物质或能量。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数量的有限性。

有限性, 首先是针对所有的资源而言, 指在一定区域, 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其次, 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种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生产规模要适度, 资源开采量不应超过环境供给量或资源的再生量, 要节约、适度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资源耗竭与生态破坏,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2.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无限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种类将不断扩大和提高。

3.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质等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差异性, 导致陆地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差异性。不同类型的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有所不同, 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 其分布都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条件的制约, 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地质规律。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不平衡性要求人们利用资源要因地制宜, 资源要进行跨区域调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4.地域组合的整体性。

它体现的是自然资源整体性的特征,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的自然条件下, 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环境。许多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尤其是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对资源的利用, 必须综合利用, 统筹兼顾。

(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资源的属性, 可以将资源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即矿产资源) 两大类;按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

1.宇宙资源。

主要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如月球上的氦-3) 。

2.气候资源。

指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 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

3.陆地资源。

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4.海洋资源。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主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享有资源管辖权) 。注意关注:日韩独岛 (竹岛) 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南海主权之争问题、台湾问题等。

(三)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传统生产模式 (掠夺性开发) 和消费模式 (奢侈浪费) 的不合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许多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正在日渐枯竭。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土地功能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植被的破坏、湿地的消失、物种灭绝、矿产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 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 (结构、数量方面) 和经济的差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实质是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复习时应关注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大举措——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晋煤外运等;重要物资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粮食、木材等在全球输运调配的情况。掌握输运线路,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

(四) 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五) 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 主要涉及流域内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影响与分析。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市场广阔。②工程条件:移民少, 淹没农田少, 生态破坏小, 有利于工程实施。

2.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1) 水能资源开发:主要从河流流量大小、落差大小两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 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方, 水能资源丰富;反之, 则水能资源贫乏。因此, 河流在从山区流入平原或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方, 水能资源大多比较丰富, 如刚果河、我国的长江、黄河中上游、红水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等。

(2) 水资源的利用:主要用于供水和农业灌溉, 解决季节性供水不足问题主要靠修水库蓄水;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主要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澳大利亚有东水西调工程。

3.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 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 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 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2)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 (库区)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 水域内害虫滋生, 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 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 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 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 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六)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反映了生态状况的变化。针对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生态危机, 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使土地退化状况趋于好转。

(七)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1.什么是能源资源。

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能源按利用状况可以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能源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动力。矿物类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 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 世界能源的消费以石油为主, 中国能源的消费以煤炭为主 (75%左右) 。

2.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源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是因为, 能源是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动力;同时, 能源消费也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 世界的能源消费以非可再生的矿物类能源为主, 它们的储量有限而且空间分布不均。因此, 如何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能源供应普遍紧张。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保证能源供应稳定, 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 应立足国内, 发展国内能源生产, 节能降耗, 开发替代能源;还要积极实施能源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3.能源资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自然条件主要分析储存量等, 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资源的外运能力;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构建多条产业链, 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

4.能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 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①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②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污染。

(2) 保护与治理的措施:①提高煤等资源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 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②调整产业结构。③治理“三废”,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5.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比较。

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四、题型回顾

例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Ⅲ)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 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 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2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 日数。

(1) 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 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 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 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 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 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题思路】本题组考查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模块, 该组试题以此为基础, 设置了“与煤炭、水能相比, 开发风能的优势“”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四个问题, 重点考查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是人教必修三教材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考生应注意材料中“地理位置”“沙漠”“戈壁”等有用信息的提取。第 (2) 题, 考查建设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若误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作答, 则不仅浪费宝贵的答题时间, 而且可能造成评卷时的误判, 从而导致失分。因此, 沉着认真的审题, 回答时做到有的放矢, 合理的组织语言, 也是综合题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应在平时测试中有意识的注意到上述问题。

【参考答案】 (1) 与煤炭相比, 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 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 瓜州风能资源丰富 (有“世界风库”之称) , 年大风日数多 (近70天) ;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 (充足) 或戈壁 (难利用土地) 广布, 地形平坦。

(3) 当地 (经济落后, 人口稀少) 电能需求少;离东部 (用户) 较远 (需长距离输电) ;当地基础设施 (如电网等) 不完善;建设成本高 (投资大) , 当地资金不足。

(4) 风电极不稳定, 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进行调节、控制, 使电网输电平稳 (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 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

五、命题预测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 涉及水源地及耕地资源的保护等, 这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问题。同时, 高考命题不回避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 高考试题往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并结合一定的区域背景设置问题, 重点考查考生从图表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 并调动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 该类试题设置的问题留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其要求考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

六、能力测试

读我国某种矿产品运输线路图 (图3) , 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矿产品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及铝系列制品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2.该矿产品的运输能够 ()

A.改善输入地区的环境质量

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 (煤) 遍地”, 资源非常丰富, 但在5年前, 该地“村村点火, 处处冒烟”, 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 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4.近年来, 该地区逐渐形成图4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增大了生产规模, 延长了产业链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读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5) , 回答5~6题。

5.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 其主要的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6.从图示信息看, 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D.消费市场狭小

图6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②廉价水电③经济发达, 基础好④科技发达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8.近年来, 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 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 ()

A.人口增加, 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需水量大增

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浪费严重

C.水体污染严重, 许多水体水质下降

D.气候变得干旱, 降水减少

9.阅读图文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7为中缅油气管道位置示意图及缅甸皎漂港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石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该管道南起缅甸皎漂港, 从云南瑞丽进入昆明, 然后再延伸至贵阳、重庆和南宁, 已于2013年5月全线贯通。建成后, 比绕道“危险、脆弱”的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国内, 可缩短里程约1820海里。

(1) 结合材料一, 归纳皎漂港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3) 结合材料一、二, 说明该工程对我国的积极意义。

10.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西藏位于我国西部边陲,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牧业产值历年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以上。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能源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西藏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比重大, 但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 生态环境差, 能源开发难度大。

(1) 分析甲所在区域植物种类丰富的自然原因。

(2) 简述乙所在省区气温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列举青藏高原地区可以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 并任选一种分析其丰富的原因。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B由图中资源分布和运输路线可以推断出该矿产品为煤炭。该地区石油工业薄弱, A项错误;建材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C项错误;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项错误。

2.B该地区煤炭外运具有“双赢”效益。对于东部沿海地区 (输入地) 而言, 输入煤炭能缓解其能源不足的压力, 但会产生大气环境问题;对于输出地而言, 能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但单一的煤炭输出不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同时, 煤炭开采时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3.B该地能源丰富, 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导向型工业。

4.D该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 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减轻了大气污染, 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5.B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启动“煤变油”工程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6.C从“煤变油”工艺图可以看出, 该工艺需要大量的用水, 而本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短缺。

7.A由图示信息可知, 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有大量水电站且内河航运便利。

8.D本区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量大增及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严重有关。

9. (1)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 (年均温在25°C以上) ;年降水量丰富, 主要集中在雨季 (或夏季, 或5—10月) ,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6分)

成因:地处热带沿海平原;雨季 (5—10月) 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 降水丰富;旱季受来自内陆的东北季风影响, 降水稀少。 (6分)

(2) 地形崎岖、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 (2分)

(3) 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 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状况,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缩短油气运输距离, 降低运输风险和成本。推动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增加西南地区就业机会, 提高经济收入,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西南地区能源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 。有利于加强中缅两国分工与合作,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双边贸易的发展。

10. (1) 纬度低, 热量充足;受夏季风影响大, 降水丰富;相对高度大, 垂直地域分异显著。

(2) 气温特点:气温偏低。

影响:农业以高寒畜牧业为主, 放养耐寒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种植业分布在地势较低, 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地带;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种植耐寒的小麦、青稞、豌豆等;昼夜温差大, 光照强, 单产高;气温低, 病虫害少, 农药使用量少, 农产品品质高。

(3) 清洁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水能

风能: (藏北高原) 昼夜温差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地形平坦, 植被稀疏, 摩擦力小, 风能丰富。

地热能:位于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岩浆活动频繁, 地热丰富。

太阳能:青藏高原海拔高, 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 太阳能丰富。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2

摘要:

本文叙述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我国有关煤炭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从煤矿矿山环境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对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以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关键词:

煤炭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1.引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能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长期的开发利用活动引发了与可持续发展不相和谐的诸多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和区域环境发展。因此,在煤矿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研究煤炭开采对环境可能引起的破坏方式与程度,提出保护措施,控制其不利因素,维护生态平衡,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对促进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和协调经济之间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约占76%。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消费信息显示,我国原煤产量居世界之首。煤炭资源的分布在地理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形成了煤炭东耗西供、北煤南运的消费格局。开发布局为三个区带及七个规划区,西北地区煤炭资源最为集中,东部、中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煤炭的开采方式以地下开采为主,煤炭资源的综合回采率仅为30%左右。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巨大能源保障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3.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侵占和破坏土地

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土地破坏尤为严重,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盾。一般说来,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采掘场挖损和外排土场积压,地下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开采沉陷和矸石山堆积。露天开采必须将煤层上的覆盖层剥离表土,毁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层。煤炭开采后,采掘场地面挖空、煤层复表土和岩石裸露压占土地,污水坑积。地下开采造成地表塌陷,地表出现裂缝、倾斜、沉陷坑,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水渍化,从而致使农田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影响农田耕作、灌溉,导致农作物减产。地下开采和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大量以煤矸石为主的废弃物,由于其利用率低,大多露天堆放,全国煤矸石占地5000多公顷。煤矸石含有一定量可燃物,在适宜条件下将氧化、风化、自燃,释放大量 so2、co2、co 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并且威胁着矿区当地人群 的身心健康。在干旱季节,矸石山排放大量烟尘在雨季,排放的矸石淋溶水流入耕地,造成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

3.2矿井废水污染煤矿的废水主要包括矿井水、洗煤水等,有些矿井水含有大量悬浮物,或酸性、放射性元素,未经处理的矿井水排出将对周围浅层地下水、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洗煤水则是煤炭洗选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剂而排放的洗选废水,渗入地下就会污染地表水和饮用水源。3.3矿井瓦斯排放

瓦斯是煤层开采时释放出的有害气体,甲烷不仅污染大气,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井下瓦斯的处理与矿山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瓦斯处理不当就将诱发煤矿事故,瓦斯爆炸是诱发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造成人身和经济的损失。抽放煤层和围岩瓦斯其目的就是保证矿山安全。我国煤炭工业每年瓦斯排放量在10亿m3以上,约占世界因采煤而放出瓦斯量的1/3~1/4左右,瓦斯利用率仅占瓦斯抽出量的15%~20%左右,远远落后于其它产煤国家,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4燃煤与煤炭储运燃煤是形成我国大气煤烟型污染的主要原因,煤炭燃烧致使大量热能耗损,并且产生大量so2、co2和烟尘,这些气体通过化学反应最终转化成酸雨,酸雨严重威胁着资源、生态和公众健康。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将长期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主要任务。煤炭的储存、装卸、运输过程中,由于缺乏防尘降尘和集尘设备,煤尘四处散扬,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加之再经铁路、公路运输,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4.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煤炭法》第十一条对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原则性规定。第二十一条明确了煤矿建设应当遵循“三同时”制度,煤炭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第三十二条规定采矿者负责对开采煤炭所压占土地或者造成地表土地的塌陷、挖损进行复垦,及造成他人损失应予补偿。《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防止污染环境。矿山企业应对受到破坏的耕地、草原、林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十四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土地复垦规定》第四条规定了“谁破坏、谁复垦”的土地复垦责任原则。《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的土地破坏,对于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缴纳专项土地复垦费用进行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优先用于农业。5.对策

5.1完善法律法规

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交叉的资源环境保护,我国尚无专门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问题还处于游离状态,环境污染的治理还不到。因此,矿山环境保护立法迫在眉睫。我国现行有关煤矿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例如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土地管理法》、《煤炭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土地复垦方面的规定,大多是原则性的,立法笼统分散,内容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形成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土地复垦规定》只涉及矿山环境恢复的一部分,缺乏全国范围的矿山环境恢复保证机制(目前有些省自己在试行)。这不利于矿业城市土地的复垦和环境的恢复。治理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缺乏保障,这些已超乎土地复垦技术所能解决的范畴。由此,应明确规定将土地复垦作为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明确界定各级主管部门与相关企业的责任和职责及土地复垦的资金来源;制定详细统一的复垦标准;鼓励复垦还田、复垦换地、在塌陷区开发经营,形成采煤——塌陷——复垦的良性循环;以听证会、公示、公诉等形式让公众参与监督来保证土地复垦工作的透明度。只有完善土地复垦法律体系,才能为矿区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创造前提。5.2加强监督管理

煤矿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小型煤矿,环境保护措施几乎是空白。国家应严格加强采矿许可证、煤炭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对于新建煤矿办理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对于已建煤矿,需补充环境评估报告和环保方案,其中环境污染严重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和治理。加大煤矿生态环境执法与监察力度,建立煤矿开采环境定期报告和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及标准,依法整顿、关闭及取缔非法、不达标和污染严重的煤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鼓励社会监督、群众监督。5.3加大资金投入

多方位筹集资金,建立激励机制。在土地复垦方面,如美国1977年《露天开采治理与复垦法案》中规定:“任何一个企业进行露天矿的开采,都必须得到有关机构颁发的许可证;矿区开采实行复垦抵押金制度,未能完成复垦计划的,其押金将被用于资助第三方进行复垦;采矿企业每采掘一吨煤,要交纳一定数量的废弃老矿区的土地复垦基金,用于复垦实施前者矿区土地的恢复和复垦”。另外美国还建立了帮助中小型矿山进行土地复垦的土地储备金,保证废弃矿复垦的废弃矿复垦基金,土地复垦保证金和复垦基金无疑将督促和保障矿区土地复垦的进行。国家需要建立多元的煤矿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对于新建煤矿应由企业单独承担治理费用;对于废弃煤矿和老煤矿,应当加大力度恢复治理,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充分调动土地管理、农业管理、煤矿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由政府牵头、多方配合的新模式,多渠道集资。5.4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煤炭资源勘查,提高资源勘查技术和方法,扩大研究范围加快以后备精查储量为重点的煤田勘探工作。提高煤炭开采的综合开发水平,实施科技兴煤战略。矿山企业应坚决克服短期效益行为,努力依靠科技进步,改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并通过转化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采煤工效、资源回收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缺煤省区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煤矸石、石煤、泥炭等低热值燃料的开发利用。研制更好的采矿和选矿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利用生态环境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煤炭污染物的最低排放。煤矿建设应当严格贯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把环境保护提升到技术、经济的高度来考虑。从源头上预测,边开采边治理,将煤矿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煤炭科学研究,在煤炭开采与环境破坏之间找到适度的解决办法。建立广泛的科研技术网络,随时提供可供利用的信息和技术数据。6.结论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3

【关键词】林业资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在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是促进林业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林业工作者,必须对当前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更好地理清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1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在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林业资源保护成效较低,为了更好地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前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具体来说,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青黄不接的情况突出,大量适龄树木的砍伐速度与新生林木的生长速度不协调,使得后续力量不足;(2)林业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尤为突出;(3)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考虑,往往只采不育,加上很多林业单位管理模式的粗放、种植的品种单一、科学技术应用成效不高,导致林木的质量与产量日益低下;(4)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单一,导致大量的林业资源被无情地浪费掉,例如我国的一次性筷子就导致了大量木材的消耗[1]。

2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不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必须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

首先,应对现有的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完善,不断提高林业资源保护的宣传与惩罚力度,做到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促进林业资源保护成效的提升;其次,应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切实做好封山育林工作,以更好地促进林业资源结构发展的均衡性,加强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切实做好野生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和绿地的保护,以更好地搭建防护林体系;再次,应加强林业资源的培育,实行阶梯式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致力于防火、阻火林业带和林业工程的构建,提高防火意识,加强对火灾隐患的监测与治理,切实做好林业病害与疫情的监测,尽可能降低其给林业资源保护带来的危害;最后,应循环利用林业资源,做好林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二次加工与利用,同时致力于林业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并将其应用于林业发展之中,使其成为林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以更好地实现科技兴林[2]。

3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林业资源保护现状以及如何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必须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1)合理保护林业资源是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前提,在林业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严防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否则将会导致林业资源被破坏。但也不能对林业资源保护过度,否则会导致林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进而堆积甚至浪费林业资源,对于林业资源的再生十分不利,所以,应确保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向性、实时性和适度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的合理化、长久化和规范化。

(2)在林业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始终紧密结合林业资源的现状,科学确定未来我国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向,对于不同的林业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当林业资源较多时,应加大开发力度;而对于即将消耗殆尽和资源较少的,则应加大保护力度;如有需要,应禁止开发,例如目前我国采取的封山育林政策就是对这一情况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经过几十年的保护,很多林业资源得以再次开发和利用。在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还要结合开发利用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栽培相应的物种,以更好地满足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例如加强经济林和防护林的培育,始终坚持适地、适时的原则,确保林业经济发展结构与资源繁衍和保护结构的匹配。由此可见,应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前提下加强林业资源的培育,以更好地促进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针对资源的本身因物制宜、因地制宜的开发。以生态发展为原则,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以保护为前提,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多样化为原则,根据不同用途的林业资源进行不同的保护和开发,开采的资源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的政策。林业资源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维持生态平衡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林业防护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要把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促进和谐发展[3]。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林业工作人员,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认真分析当前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不足,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在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以林业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结合林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需要进行林业资源的培育,从而更好地满足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龙.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6:170.

[2]陈新泉.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9,05:116.

[3]祝思明.浅析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4:118-119.

作者简介:

杨建龙,所在省市: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生年月: 1978.03.08,籍贯: 达旗,性别: 男,职称:初级,学历: 大专,研究方向: 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

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篇4

1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

中国约有蕨类植物2300种,占世界蕨类植物总数的1/5,近50%的种为中国特有种,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珍稀濒危的种类,如: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鹿角蕨(Platyceium wallichii)、扇蕨(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等。

2资源收集与评价筛选

以活体植株收集和孢子收集为主要形式,开展云南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并开展观赏性和适应性的评价筛选。

3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从已收集的蕨类植物资源中筛选出金毛狗、泽泻蕨等重点类群,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4应用与生产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5

我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为载体,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深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内涵,大力营造全社会发展旅游、服务旅游的浓厚氛围,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红色旅游热潮逐渐高涨,一些地方的红色资源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甚至出现了滥用、误用、歪曲等现象。因此如何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在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当前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透视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体说来,它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太行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文化、“两弹一星”文化、九八抗洪文化、“抗雪凝保民生”文化、“ 5.12” 抗震文化,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的遗迹、文物、具体事件、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等。就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来而言,它包括1935年红军长征在遵义活动时留下的会议会址、战斗遗址、烈士陵园、歌谣、故事传说等,还包括遵义的抗战文化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遵义人民在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形象直观,在推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民族文化遗产革命时期形成的文艺和民间习俗为核心,内涵丰富,有着更加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红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民族性。每一个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拥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凝结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意志。

2、传承性。红色文化展现了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3、综合性。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反映,红色精神与承载这些精神的物质总和,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同一资源既可以开发旅游,也可以其他方式实现向经济的转化。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在红军长征期间产生的红色文化最为突出,遵义是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后取得首次大捷的地区、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是流传红军故事最多的地区,因此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研究价值丰富等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四大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此外,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二进遵义”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遵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基石,加之遵义独特的人文景观,构筑成独特的垄断性的红色旅游资源。随着红色旅游的推动和发展,遵义的红色历史遗址、纪念馆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也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思路也不谋而合。

2、面临的问题分析。红色旅游的发展并未使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得到相应的落实,由于国家对红色旅游采用财政扶持政策。有些地方出现了以“红色”为幌子,惟利是图的行为,红色旅游中的盲目开发、盲目建设现象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例如:“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转折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中国革命从此翻开新的一页。但如今,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名称,却被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一家酒厂申请注册为“遵义会议酒”,当作酒名生产销售。”“遵义会议”注册为白酒商标有损遵义形象,亵渎了历史,也亵渎了红色文化。“遵义会议”是一种公共资源,不应该被个别企业独占。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为主。遵义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没能融入特定的地域文化中,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为景区主题单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消费群体和消费时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时效性较强。在展示形式上,以传统平面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为主,开放方式粗糙,表现手段落后,缺乏新奇感受,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早已厌倦了“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陈旧模式,尤其对和平时期长大的80、90后的年轻人吸引力不够,他们渴望更多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自主性,所以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应增强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并且有限的资金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放利用,制约了红色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市场的拓展,不完善的景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问题突出,影响景区的投资环境、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近年来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不少挖掘、保护、研究工作,但仍不能全面系统地对红色文化资源予以总结、规范,至今还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外,遵义红色文化研究的主体以党史党建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主要以馆藏资料为主,未形成专门系统的研究机构,对地方文献的发掘力度不够,这些对于保护和开发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我市“三新一强”战略和全面发展和提升壮大黔北综合经济区的需要,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既可开发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也可延伸作为一项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有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更有着以史鉴今、教育后人的深远意义。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佳结合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相关的“重点旅游区”、“精品线路”、“经典景区”,但这些多数都位于经济欠发达、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区位条件较差、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开发利用和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对发展红色旅游,以旅游扶贫新模式为载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因此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期盼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遵义一些重要的红色遗址还有待开发,如著名的枫香苟坝会议会址等。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随意滥用、过度开发,一些红军长征和抗战时期的故事、歌谣、事迹还有待开发、确认和再创作。这些工作对于充实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提升其品位和档次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因此,加强红色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尊重与弘扬。

1、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管理工作

要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做到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对于有损或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行为,必须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干预,坚决纠正。

2、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

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资源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二者关系。首先要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为红色旅游充实内容、提升品位。其次要用红色旅游带动红色文化的开发。受经济发展限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落后,资源欠开发,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不为人知,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优势,带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在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使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加大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力度,在以党史研究为主线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工作中,对遵义革命历史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和细致的调查了解,使一些停留在民间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以向世人展示。近几年,随着遵义红色旅游的兴起,一些围绕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而创作的文艺作品取得了很好效果,拓展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如因红军卫生员在遵义桑木桠活动的故事而改编创作的川剧《红军魂》、以“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这一历史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等。除此以外,依托多彩贵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会和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为载体,充分发掘和整合民间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系列产商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而红色景区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使展示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安排定时的有关历史的影视、歌舞专场,适当增加参与性内容,策划当代革命工作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红色旅游景区应充分与网络融合,开设红色网站并开发红色软件,构建红色网络文化。

3、依托地方特色发掘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要组织力量对原始文献的研发,组织对地方文献专门研究,再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文化资源。利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和舞蹈大赛这一平台把红军在遵义时期的“山歌”、“宣传标语”进行再度创作,使其走上舞台银幕。有许多电影、革命歌曲将遵义老区深深印在人们脑海中,如《长征组歌》中就有两首是歌唱遵义地区的,把《长征组歌》组织编排到各地演出,对于拨动广大人民的遵义情怀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应充分利用。要把革命遗址中蕴涵的红色革命精神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里,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让人们深刻了解、欣赏独特的红色文化。

4、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内涵,对景区资源进行整合,深度开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通过宣传促销、旅游推介会、节庆活动等,扩大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利用国外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好奇心,开拓海外市场,广泛吸引不同层面的旅游者。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对已经得到科学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确认和保存,对一些文化资源要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保护,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要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编写名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安陆市树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篇6

关键词:树种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安陆市

中图分类号:S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6-0056-04

安陆市树种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树种资源并且保护发展安陆现有树种资源,安陆市林业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安陆市境内252种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树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6种,安陆市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树种资源最好的例子是在王义贞镇建立了一个以保护古银杏群落为主题的银杏公园。

1自然地理概况

安陆市位于鄂东北部,东径113°19′~113°57′,北纬31°03′~31°29′,东西宽61 km,南北长46 km,版图略呈蝴蝶形,总面积1 357 km2。为桐柏山,大洪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属鄂中丘陵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境内主要河流有府河、漳河和清水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兼有南北气候特点。全市年平均气温159 ℃,极端最高温度392 ℃,极端最低气温-153 ℃,年降水量1 003~1 120 mm,全年日照时数1 920~2 240 h,无霜期年均264 d。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灾、洪涝,连阴雨、龙卷风等。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2树种资源概况

安陆市境内主要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有174科,258属,452种,其中乡土树种近200种,引进树种40余种,乔木189种。

2.1药用树种

安陆具有药用价值的树种(含栽培种)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荷花玉兰Magnolia denudat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杜仲Eucommia ulmoide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梅Prunus mume、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月季Rosa chinensis、忍冬Lonicera japonica、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刺天茄Solanum indicum、茅莓Rubus parvifolius、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桑Morus alba、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木槿Hibiscus syriacus、木芙蓉 Hibiscus mutabilis、银杏Ginkgo biloba、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盐肤木Rhus chinensis、硃砂根Ardisia crenata、白背叶Mallotus apelta、夹竹桃Nerium indicum、菝葜Smilax china、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枸骨Ilex cornuta、伞房决明Cassia corymbosa、核桃 Juglans regia、连翘Forsythia suspens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枳椇Hovenia acerba、皂荚Gleditsia sinensis、一叶萩Flueggea suffruticosa等树种。

2.2观赏树种

2.2.1观赏树形(含引进栽培种)

主要有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荷花玉兰、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雪松Cedrus deodara、全缘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 var.integrifoliola、梅、苏铁Cycas revoluta、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枫香树、圆柏Sabina chinensis、柞木Xylosma racemosum、樟Cinnamomum camphora、柯Lithocarpus glaber、香椿Toona sinensis、楝Melia azedarach、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柿Diospyros kaki、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银杏、龙柏Sabina chinensis cv. Kaizuca、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朴树Celtis sinensis、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乌桕Sapium sebiferum、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垂柳Salix babylonica、槐Sophora japonica等树种。

湖北林业科技第44卷

第6期周火明,等:安陆市树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2.2.2观赏花卉

主要有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梅、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山茶Camellia japonica、月季、荷花玉兰、紫玉兰、石榴Punica granatum、紫荆Cercis chinensis、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牡丹、茶梅Camellia sasanqua、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 chinensis、木槿、木芙蓉等树种。

2.2.3观赏果实

主要有梅、银杏、枇杷、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杨梅Myrica rubra、柿、香橼Citrus medica、石榴、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铜钱树Paliurus hemsleyanus、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等树种。

2.2.4观赏树叶

主要有银杏、鹅掌楸、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紫叶桃花Amygdalus persica var. persica f. atropurpurea、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鸡爪槭Acer palmatum、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乌桕、柿、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枸骨、梓Catalpa ovata、色木槭Acer mono、楸Catalpa bungei 等树种。

2.3经济林树种

安陆主要经济林树种有银杏、板栗、柿、桃、李、沙梨、茶叶、葡萄、苹果、枣、杏、油茶、、山楂、枇杷、豆梨、沙梨、花红、樱桃、、胡桃、桑树、梧桐、枳椇、枣树、柿树、花椒、枸杞等树种。

2.4用材树种

安陆主要用材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意杨、枫杨、臭椿、刺槐、枫香、香椿、黄檀等树种。

3树种资源的保护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安陆具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银杏、苏铁、金钱松、水杉等4种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福建柏、厚朴、鹅掌楸、樟树、黄檗、红椿等6种植物。有千年古银杏48株,百年以上大银杏树4 673株,主要分布于王义贞镇钱冲、仁和、三冲、观音、花园,孛畈镇的柳林、侯冲、月岭、三里;烟店镇的柏树村有古柏木11株;有古青檀172株,主要分布于王义贞镇钱冲、仁和、三冲、观音,孛畈镇的柳林、侯冲等村;王义贞镇三冲村有古皂夹一株,胸径122 cm,树高22 m;钱冲村腊树湾有古铜钱树1株。安陆市是银杏之乡,丰富的古银杏和古青檀树种资源,如果不加强保护,不仅是安陆市的一大损失,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应严格按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濒危植物,保护珍稀植物,保护古树名木。

3.1就地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规划禁猎区、禁伐(采)区、生态公益林区等,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的栖息地进行保护,这是公认的效率较高的物种保护措施。截至2003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 538个,面积达118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12.3%,有效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类型和65%的高等植物种群类型。但就地保护也限制了对土地和水域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在群众生产生活仍主要依赖对土地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区域,如果不能进行及时和适当的补偿,可能会引发抵触心理,进而影响保护效果。安陆市的树种资源基本适合就地保护措施。目前安陆市已建钱冲银杏自然保护区,这对于保护安陆的古银杏群落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2防止外来植物入侵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原产地不在我国,由于人们引种或无意中带入,并在我国大量繁殖,对本地物种和生态造成威胁的植物。目前已知我国有入侵植物达380多种,其中对我国农业带来严重危害的植物有水葫芦、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银胶菊、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毒麦、凤眼莲、假高粱、加拿大一枝黄花等12种。入侵植物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进入新环境后,生存能力非常强,抢夺了周围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养分。另外,入侵植物自身可能带有毒素,能给当地动植物带来意想不到的疾病。外来有害植物的入侵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靠植物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自然力量传入。二是通过贸易、运输等方式将一些有害植物带入。除此之外,国内有些机构和个人在对危害了解不清的情况下,为发展农业生产和美化景观而有意识地引进了一些植物,在这些植物中也有类似的有害植物,我国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因此,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堵塞有害植物入侵渠道。目前安陆市外来入侵植物危害最大的是空心莲子草。

另,安陆市的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目前基本没有需要迁地保护的植物;同时,安陆市也没有需要采取离体保护措施的植物资源。

4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4.1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我们必须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并结合我国制订的森林生态旅游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安陆市目前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要数白兆山森林公园和钱冲银杏自然保护区,白兆山树种资源丰富,古木参天,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曾经在白兆山隐居十年,他亲手种下的银杏至尽仍然屹立在白兆山之巅,道观三清殿旁;李白还在安陆留下了不朽的动人诗篇。除了千年古银杏之外,这里还有桃花洞、聪明泉等自然景观,同时这里还配备了人工水库,盆景园,避暑山庄等人文景观。钱冲银杏自然保护区拥有千年古银杏39株,五百年以上大银杏树180株,百年以上银杏树1 785株。丰富的银杏资源,使王义贞镇钱冲形成了一个以银杏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银杏价值的最高层次——生态价值,为无价之宝!从栽培角度上看,银杏属于果树——干果;属于林木——用材树种、防护树种、抗病虫树种、长寿树种及耐污染树种。银杏适应能力强,是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护滩林、护村林、林粮间作及"四旁"绿化的理想树种。它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木材、叶子和种子,同时还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治虫害、调节气温、调节心理等,是一个良好的造林、绿化和观赏树种。银杏观形、观叶、观果、食用、药用等多种用途集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优良树种。王义贞镇在保护古银杏群落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既可以发挥出银杏的生态效益,又可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2药用树种资源的开发

4.2.1化学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

(1)含生物碱的树种:粗榧、三尖杉、杜仲、喜树。

(2)含挥发油的树种:马尾松、侧柏、牡丹。

(3)含甙类的树种:金银花、侧柏、牡丹 、银杏、三尖杉、杜仲。

(4)含维生素丰富的树种:无花果、山楂、野山楂、枇杷、桃、李、梅、樱桃。

4.2.2药用功能的开发利用

(1)有解毒功能的植物:金银花、连翘、乌桕、榔榆、木通。

(2)有清热功能的植物:紫玉兰、荷花玉兰、枇杷、枸杞、金银花、算盘子、盐肤木、构骨、刺楸、栀子、牡丹。

(3)有理气功能的植物:胡桃、桑、南天竹、厚扑、五味子、山楂、野山楂、女贞、黄荆、牡荆、川楝、柿树、香圆、玫瑰、枳、桔。

(4)有活血化瘀功能的植物: 银杏、马尾松、侧柏、构树、牡丹、杜仲、桃、枫香、月季、槐、檵木。

(5)有抗癌功能的植物: 喜树、粗榧、三尖杉、油茶、茶、葡萄、柑橘、胡桃、木瓜、杏。

4.3园艺植物的开发利用

安陆市的观赏园艺植物丰富多彩,有许多观赏树形的野生植物可以培养成盆景如银杏、檵木、六月雪、榔榆等;目前城镇绿化方兴未艾需要大量的苗木,安陆市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培育苗木销往市内外,安陆是银杏之乡,培植银杏苗木具有丰富的栽培经验和优越的地理条件,银杏既是观赏植物又是药用植物,市场需求量大,银杏公园的建立也会给银杏苗木带来大量的商机,安陆可以建立以银杏为主要树种的苗木基地。

4.4杨树资源的开发利用

安陆市的河流丰富,水源充足,土壤条件适合速生杨树的生长,杨树是家具和装饰材料的主要原料,市场需求量大,安陆市可以在河流两岸种植杨树。

参考文献

[1]陈士林,林余霖.中草药大典[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

[2]邱德文,吴家荣,夏同珩.本草纲目彩色药图[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1998.

[3]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刘仁林.园林植物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张卫明.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浅析宜兴紫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篇7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 是具有收藏的“古董”, 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 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 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 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 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 原产地在江苏宜兴, 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 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 名家辈出, 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宜兴紫砂陶使用一种紫砂泥, 辅以洗炼别致的造型, 精湛的手工制作和装饰技艺, 烧成后的茶具具有保持茶的色、香、味, 不易变质发馊, 耐冷热急变性好;花盆栽花不易烂根, 有利植物生长等特点。因此, 陶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宜兴紫砂的历史现状

随着紫砂的名气越来越大, 宜兴大规模的制作紫砂, 结果产量上来了, 但是质量却下降很多。利益驱动、无序竞争、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多, 已经严重影响了宜兴紫砂的声誉和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光在宜兴, 现在的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海外的紫砂店铺里, 到处都是紫砂假货的行迹。如今的有限的宜兴紫砂资源被无序开采, 着实令人堪忧。“化工泥”冒充紫砂泥的状况也层数不穷。化工泥不仅玷污了紫砂泥自有的性能和美誉, 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由此可见, 紫砂这本应该大有发展的行业被毁于一旦。

三、宜兴紫砂的发展契机

在2004年, 宜兴市终于通过了《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和发展议案》, 决定于2005年四月实施紫砂矿“禁采令”。实施后, 市场上的紫砂泥价格随机飙升, 但是绝大多数紫砂工艺师都有存储一定紫砂泥的习惯, 所以大师并不存在原料短缺的问题。真正受影响的是大批量销售的产品壶。2010年5月23日中午中央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报道了“紫砂门”事件后, 曝光了宜兴紫砂市场上由于紫砂原矿短缺而引发的紫砂壶假冒仿制、以次充好的不良业态, 面对如今质量与产量不成正比的现实状况, 在2010年6月正式恢复开采, 不仅可满足紫砂市场的需求, 而且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紫砂的认识与研究。从“禁采令”到“紫砂门”再到“恢复开采”, 宜兴紫砂几经洗礼后, 如今是整合资源、整顿业态的最好契机。

四、宜兴紫砂面临的市场机会与风险分析

(一) 目前是入市的“黄金时期”

2011年3月19日, 嘉德四季25期就首次将古代紫砂器与现当代紫砂器合为一个专场。据其业务主管陈林林透露, 他们今年春拍紫砂结果该专场总成交额达1194.2万元, 总成交比率近80%。其中, 古代紫砂器部分, “清乾隆龚心钊藏王南林制紫砂俱轮珠壶”以估价8倍的价格241.5万元成交, “清王东石做何心舟摹戎都鼎茗暖炉”以50.6万元人民币成交, “清何心舟刻"素影"水仙盆”28.75万元被竞得。当代紫砂器部分, 顾景舟“供春壶 (树樱) ”拍出253万元, 朱可心“大报春壶”184万元, 顾景舟“座有兰言”紫砂壶拍出63.25万元。顾景舟“此乐提梁壶”, 2010嘉德秋拍, 成交价:436.8万元。在过去的一年中, 有些紫砂名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获得不错的回报。他们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一组十件作品, 24万元;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谢曼仑《大竹提梁》, 13万元;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楚汉风韵》, 28万元、《国色天香》18万元;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储立之《博雅茶具》 (九件套) , 15万元;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犼的传说》 (五件套) , 15万元;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周尊严《泉舫》, 8万元;高级工艺师张正中《漩》8万元、《脱颖系列》7万元。还有顾婷《匏瓜》3万元、高湘君《十六竹》2.2万元、鲍峰岩《旭茂提梁》18万元、吴亚亦《源远流长》1.7万元、蒋琰滨《汉缶壶》5万元等。

两年来紫砂壶投资又开始升温, 不过当前紫砂壶总体价格仍偏低。传统紫砂壶的价位只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价位的30%左右, 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壶身价甚至不及高峰时期的10%。但最近两年每年的涨幅都在30%以上。

紫砂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价格大幅回落, 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陆的收藏市场受香港和台湾的支撑。而当时香港和台湾受金融危机冲击很大, 所以整个收藏市场也出现萧条。收藏市场与股票市场完全不同, 股票价格跌至谷底后手中持有的只不过一张纸, 什么价值也没有了。但紫砂壶不同, 它不仅仅有实用价值, 更重要是它有收藏价值。艺术品价格回落只是表明它受人们关注和追捧的程度不如以前高, 当它价格跌到低谷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最好的投资入市机会。

(二) 宜选一千元到一万元全手工紫砂壶投资

紫砂壶历来按人定价。明清时期留下来的紫砂壶价格一般很高, 增值幅度不会太大了。从投资角度看, 我认为现在的有中、高级职称的美术师的作品, 价格不高但增值潜力很大, 因为它们一般由艺人纯手工制作, 品质优良, 工艺规范, 只要细心寻觅, 可能会在不经意之间收集到精品。从价位看, 一千元到一万元的紫砂壶, 更具有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 太贵的怕把握不准, 价低的壶增值速度有限。从中低端进入然后长线持有是投资紫砂壶比较好的策略。而当代的紫砂壶制作者中有助理工艺师、工艺师、高级工艺师甚至国家级大师, 紫砂壶的价格也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所以投资收藏者应量力而行, 工薪阶层目前还是以助理工艺师和工艺师的作品为最佳选择。

目前最受欢迎的紫砂壶制作者基本上属于助理工艺师, 随着他们的成长, 数年或数十年以后, 当他们成为“工艺师”或者“高级工艺师”, 甚至“大师”时, 现在选购的紫砂壶投资价值将凸显, 回报肯定是惊人的。

五、宜兴紫砂资源的优劣势分析

(一) strengths优势

A.无形资产优势:紫砂壶历史悠久, 古朴风雅, 不媚不俗, 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紫砂壶作为古时文人士大夫的把玩物件,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 紫砂矿的稀缺性, 又使其收藏价值变得格外珍贵。江苏宜兴制造的紫砂茶具是举世公认的质地最好的茶具, 具有较高的品牌效应。

B.有形资产优势:宜兴的紫砂文化积淀较浓, 市场认知率很高。产品的独特性, 艺术价值高。博物馆和紫砂大师的独立工作室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同时, 具备相关的法律保护条例和完备的相关资料信息。

C.技术技能优势:江苏宜兴制作紫砂器皿, 工艺娴熟, 造型精美雅致, 保证质量。面对市场的产品壶, 拥有流水生产线, 可大规模采购。

D.人力资源优势:有拥有矿藏的矿主和高超技艺的工艺大师, 结合专业的市场运作人员, 能寻找出最有效最实际的盈利之路。

E.市场竞争优势:紫砂泥的可塑性较强, 也可以开发其他的艺术形式以应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

(二) weaknesses弱势

A.紫砂矿的稀缺性和矿主的专有性, 缺乏专业的保护和开发。

B.博物馆陈设老旧, 利用率低下。

C.紫砂市场无序经营, 缺乏管理, 假冒抄袭现象严重。

D.紫砂艺人分布零散, 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领导。很多艺人生存环境有待提高。

E.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不大。

(三) opportunities机会

A.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精神文化, 加上紫砂泥的稀缺性, 紫砂壶的需求会原来越大。

B.同时, 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将日益扩大, 需要新的产品形式和产品文化载体的出现。

C.利用与政府的良好沟通合作关系, 收购, 联名, 拉拢都会取得更好更多的优惠政策, 降低壁垒。

(四) threats威胁

A.由于市场利润空间大, 新的竞争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较小, 学习模仿的速度较快。

B.服务和产品的替代品出现容易, 产品弹性较大, 顾客的需求偏好发生变化。

C.政府发布与本行业有关的新的限制性政策法规。

(五)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对宜兴紫砂资源整合开发的几点重要关键认知:

A.大师级紫砂壶制作、销售和推广:主要针对紫砂大师所创作的作品, 对其包装盒推广。

B.紫砂一条街 (民风民俗紫砂文化) :主要针对民间的紫砂制作家庭作坊。这些家庭作坊的制作工艺精良, 价格较便宜, 数量多、分布散乱且无序竞争。可以制定紫砂民俗一条街商铺的加入准则, 将具备专业制作水平的紫砂家庭作坊安置在商业街内, 进行统一管理, 良性竞争。

C.质地欠佳的紫砂泥可做环保建筑材料:长期以来一直被用来制作茶壶以及其他工艺品的紫砂其实可以被用来制成建筑用砖瓦。这种自然带红的砖瓦因具有永不褪色的特点而表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专家介绍, 这种建筑用紫砂的质量稍逊于用于制作紫砂壶的紫砂, 但完全可用来制作较高档的砖瓦。目前, 许多城市为了美观, 在建筑上都采用传统砖瓦涂上油漆的做法, 时间一长, 褪色严重, 反而达不到美观的目的。因此, 虽然紫砂砖瓦比传统砖瓦的成本大约高1倍左右, 但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据了解, 这种紫砂除了著名的江苏宜兴外, 在辽宁西部地区储量也很丰富, 仅朝阳市喀左县的储量大约就有2000万, 目前这个县的生产能力每年只有100万左右。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六、结语

根据以上对宜兴紫砂资源的研究, 发现上世纪70年代, 紫砂壶的投资价值曾经受到市场人士的青睐, 到80年代中后期紫砂壶价格暴涨, 出现大量仿制品, 形成鱼目混珠、赝品横行的混乱局面。90年代后, 经过恶炒的紫砂壶收藏投资不断降温, 逐渐回归理性。从“禁采令”到“紫砂门”再到“恢复开采”, 宜兴紫砂几经洗礼后, 现在紫砂壶市场又开始重现生机:收藏市场持续火热, 紫砂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而制陶行业呈现人群分化, 产业链衔接不密切, 如今是正整合资源、整顿业态的最好契机。

参考文献

[1]王求生;紫砂生辉炼泥功.华人时刊, 2012 (3) [1]王求生;紫砂生辉炼泥功.华人时刊, 2012 (3)

[2]北京紫砂艺术馆;紫砂泥料的开采、加工及烧制.艺术市场, 2012 (5) [2]北京紫砂艺术馆;紫砂泥料的开采、加工及烧制.艺术市场, 2012 (5)

[3]北京紫砂艺术馆;紫砂文化的表现.艺术市场, 2012 (5) [3]北京紫砂艺术馆;紫砂文化的表现.艺术市场, 2012 (5)

[4]沈平;浅论紫砂壶艺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中国农村教育, 2012 (3) [4]沈平;浅论紫砂壶艺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中国农村教育, 2012 (3)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8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1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领导人提出要着力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 其中生态建设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 生态文明的建设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生态产品就是能够进行生态安全和自然环境调节, 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活休闲的功能性产品。因此, 加大我国林业资源, 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林业是地球生态系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大面积的森林用地为地球提供着丰富的氧气和其它再生资源。从生态学角度来说, 林业资源承担着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除了提供氧气, 还能够贮蓄水分, 防治水土流失, 调节地球的气候环境, 净化大气污染, 吸附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根据科学研究, 森林等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绝大部分, 为人类生存提供大量氧气;森林维护了全球陆地90%的生物物种;优质森林生态系统可减少土壤冲刷量的90%, 可降低风速60%左右。除了生物意义之外, 林业资源的保护还能够为人类提供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如自然景观、原理休闲、自然生物科普等。林业资源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使我们认识到保护林业资源在人类生活环境、身体健康、经济、旅游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2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一方面人们对休闲旅游的要求不断提升, 特别是近几年, 自然旅游的兴旺发展, 徒步旅游、农家乐、漂流等形式多种多样, 旅游消费在人们消费总体比例中正在加大, 经济利益成为自然保护区追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工业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 直接影响到了城市之外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生长, 加大了保护难度和强度, 同时也突显出了许多问题。

2.1 管理部门繁杂, 管理机制混乱

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都是以不同职能为管理范围为基础, 有地方政府进行设置。但是, 在实际的机构设置中, 由于利益问题等因素, 管理部门设置混乱, 而且权责模糊不清。常常出现一片自然保护区, 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畜牧部门等各种机构掺杂, 但是一旦出现保护区重大问题时, 无法形成合理协调的反应机制。特别是设立著名景区的自然保护区, 更是因为旅游经济这块大蛋糕, 各个部门都想分一杯羹。

例如, 一个著名的林业自然保护区, 上级管理部门有旅游局, 其职责是管理景区开发, 旅游资源的配置等, 有文物局, 负责著名景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景区内文物的测定保护等;有城建局和规划局, 负责景区的建筑管理, 景区规划等;有农业局, 负责景区内农业生产经营, 农产品监管;有林业局, 负责保护区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还有林业景区当地政府, 一些村级组织等, 众多部门和组织看似分工明确, 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 都是缺乏合作机制, 各自为政, 甚至为了利益而起冲突。遇到保护区重大事故的时候, 不能够相互合作, 而是相互推诿, 造成了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效率低下、管理混乱、机构臃肿、人事复杂等问题。

2.2 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发展效率过低

由于许多保护区的部门都以追逐当前经济利益为重, 导致林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 保护速度远不及被破坏速度。保护区经济发展的理念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时期对林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已经导致林业资源总量大量减少, 由于许多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开发不合理, 使得水土流失加重, 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虽然近几年对林区的保护意识有所加强, 但是先破坏再恢复的理念依旧不能有效解决林区发展的问题, 比如, 一些树木的树林和结构不合理,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忽视对林木品种的选择和种植培养的有效手段, 也容易导致“种一片, 毁一片”的情况出现。

2.3 林区资源开发利用理念落后

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经济收入, 依靠林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提升政府GDP的增长, 造成了林区开发利用效率低下, 生态破坏严重。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将自然保护区开发成为旅游景区, 政府部门将景区当做摇钱树, 一味强调景区带来的巨额经济收入, 对林业景区的保护力度却毫不加强, 甚至一些景区为了收入不断提高门票价格, 一高再高, 票务收入全部进入当地财政。但是在保护环节和环境维护方面却不给予资金支持, 在招商引资中只重视景点建设的规模和数量, 忽视了相关的生态平衡考虑, 导致只破坏不治理的现象突出, 既影响了自然保护区景点的口碑和游客心情, 又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

3 自然保护区林业开发与保护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自然保护区林区的制度化建设

自然保护区的林区生态承受能力有限, 一些重点保护的林区由于受到长期破坏, 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因此, 在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必须加强建设。首先, 加强法制建设, 是林区保护和管理的参与者提高法制意识, 通过加强立法严厉打击林区毁坏行为和不法行为。其次, 要加强制度管理。让制度成为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的保护伞, 例如, 将自然保护区林区的管理纳入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责任考核体系, 通过成绩考核来强化职能部门的作为, 如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相结合, 将林区植被的覆盖率和存活率相结合, 将林区生态保护和景区建设相结合等, 促使其提高自然保护区的责任意识, 不能因为经济指标和利益一方面而因小失大。

3.2 加强林区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式

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开发, 既要让林业资源成为当地人民致富的法宝, 又要在不损害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的恢复更新。一方面在条件优越, 环境较好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在开发前期一定要做好对环境和资源的有效评估, 熟悉掌握林区的土壤环境, 气候、水、动物和植物的范围和规律, 用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林区的设置完善。另一方面发展家庭林场, 促进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让广大的林业资源变成资本, 通过种植适合林地的树种、药材、养殖等, 让家庭承包的方式成为当地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 也能够缓解林地过大, 管理触及面较小的弊端。

3.3 加强自然保护区林区资源的再生开发

林区资源由于受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影响, 开发程度越来越强, 自我恢复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 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 采取技术手段, 帮助林区生态环境的更新发展。首先, 要管理和保护好现有资源。把绿化造林放在科学发展的理念下, 要改变过去那种一种一大片, 只求数量, 不求质量的种植方式, 在植树造林之前要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因地制宜才能够保证植物生长的存活率。其次, 引进新型林业开发资源。引进新兴技术, 培育林业资源的再生, 对一些生长周期短, 经济效益好的林业植物, 要合理规划种植, 让林地成为地方富裕的好帮手, 因此, 要有一个长期循环的发展思想, 对一些开发程度较强, 破坏程度较大的林区, 要及时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 扩大林区种植面积, 封山育林的方式符合林区自然生长规律, 减少人为影响, 既能够做到林区环境的快速恢复, 又能够为资源再生开发利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智勇.中国森林旅游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2] 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3] 章礼拐.森林旅游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J].华东森林经理, 1997 (2)

[4] 李高峰.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7 (9)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探讨 篇9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林业资源受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必须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开发, 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防止林业资源的浪费。加强对林业资源保护, 是生态平衡森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 针对我国的林业资源现状, 要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及保护, 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时候, 要做到因地制宜, 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建设, 将林业产业与其他的各项产业进行融合, 实现森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现状

我国的森林面积总量比较大,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 所以人均的林业资源占有量较少, 而且我国的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 森林土地资源组合不平衡。我国南方地区的林业资源较多, 相反, 西北地区的林业资源比较匮乏。因此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 为林业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 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 也能平衡森林生态系统, 从而实现对森林系统多样性的保护。由此可见,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 林业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但是当前林业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并不乐观, 第一, 林业部门没有一套相对明确的管理制度, 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分工, 使得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没有规划性, 流于形式。第二, 林业资源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 林业资源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是影响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 责任体系的建立, 是保证林业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 由于责任体系不健全, 一旦出现林业资源被破坏的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相应责任人, 最终导致林业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第三, 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林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但是我国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因此导致林业资源的浪费变得越来越严重。第四, 林业开发力度不够。林业资源不仅可以发挥出生态效益, 同时也能发挥出相应的经济效益, 比如林下种植、苗木栽种等, 都可以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当前对于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导致很多林业资源浪费。

3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3.1强化宣传林业保护与开发意识

森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国的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并不乐观, 有很多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森林破坏以及森林资源浪费问题, 因此在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对森林保护意识和开发意识的宣传, 要广泛宣传林业资源保护的重大意义,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 增强干部群众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使得领导干部群众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防止一些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的出现。同时, 要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宣传讲解, 从而使得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3.2加强森林保护

3.2.1加强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的执法力度

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是否得到落实, 与森林利监管部门的管理执法的力度有很大关系, 相关部门应该要积极发挥执法职能, 使得林业资源的管理能够受到相应的重视, 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各种林业资源破坏和浪费问题的解决, 尤其是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的整治, 对于违反条例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地惩罚, 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理, 杜绝各种破坏行为再次出现。

3.2.2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

林业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是确保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也是森林部门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 要实现全程监控, 比如对于一些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要加强监管, 使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 要统一规范, 制定一套标准、可行的管理方案, 对各个部门以及职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和落实, 使得森林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使得森林资源可以发挥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作用。

3.3加强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 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 使得我国的林业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的百姓, 解决林业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的现象, 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在加强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就必须要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发展, 加强林业经济的开发有助于提高林业资源的附加值, 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保护, 也能使得经济水平得到提升。随着当前我国对林业经济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对各种产业进行了研究, 从而更加注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合理利用山林区资源, 实现林地的有效开发利用, 使得林业资源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 有利于加快我国的林业建设, 对各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行调节, 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森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可再生资源, 当前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林业经济发展, 注重林业经济效益的时候更应该要重视生态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 林业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的林业资源总量虽然丰富, 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的重要内容。林业资源的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林业资源的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也不够。对此, 要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和责任制度的完善, 要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林业的长效发展。

摘要:指出了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根据当前我国的林业资源现状,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林业资源开发和利用, 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得到保护的同时, 也能发挥出相应的经济效益。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旨在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资源,保护,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政秀.关于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 .

[2]其日.浅谈林业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5 (12) .

东辽黑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篇10

1 品种名称、中心产区及分布

1.1 品种名称

东辽黑猪是经过1972~1977年的第一阶段育种工作。1978~1981年的品种选育, 1982~1988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主持下通过吉林省地方黑猪选育验收的地方品种之一。

1.2 中心产区及分布

东辽黑猪原产于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 中心产区在渭津镇、辽河源镇和辽源市的寿山镇 (2006年被规划到辽源市) 分布于东辽县境内。

2 品种来源、形成与发展

2.1 品种来源

东辽黑猪是由巴克夏公猪杂交东北民猪, 经四、五十年的自然杂交逐渐形成地方良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经从苏联、关内引进的一些品种猪通过杂交所形成的杂交猪种。根据本地区农民生活习惯要求逐渐保留下来的地方黑猪种, 七、八十年代几经当地畜牧部门对其进行的地方品种选育形成。九十年代东辽县确定为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在商品瘦肉型猪的生产发展中东辽黑猪作为杂交的基础母猪 (母本) , 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种生物学特性

东辽黑猪适应性强、抗寒冷、耐粗饲, 在寒冷的冬季用简易猪舍仍能较好增重和存活, 抗逆性强, 合群性好, 在粗放饲养条件下产仔成活率高。

2.3 群体数量

2006年末的统计结果, 东辽黑猪其一般型以上全县共有存栏2508头, 其中标准型780头。

2.4 选育情况

东辽黑猪的品种选育工作, 2003年以前是以县种猪场为核心群, 以渭津镇、寿山镇、辽河源镇为繁育基地进行。2004年县种猪场因经营不善解体后, 其东辽黑猪核心群即转划给了金丰种猪场 (地址在渭津镇) 。现有核心群60头母猪, 6头公猪 (3头后备猪) 。

2.5 现有品种标准

东辽黑猪地方标准, 1988年3月20日实施, DB/220400 B43 001-88。

2.6 近20年的消长形势

数量规模变化:1987年其东辽黑猪标准型母猪2700头, 占可繁母猪的42.4%。2007年其东辽黑猪标准型母猪780头, 占可繁母猪的4%。

生产方向:由1987年的生产杂交商品猪到现在生产三元杂交用的母本猪, 利用其产仔多、成活率高等生产性能。

濒危程度:濒危至维持, 由于2004年县种猪场 (原东辽黑保种单位) 解体, 失去了专门的保种场和保种经费。现只在一家私营种猪场建立了保种核心群, 但无国家保种经费, 随时有消失的可能。

3 体型外貌

3.1 被毛

全身黑色。

3.2 外貌描述

东辽黑猪是北方的大型猪种, 体型大、体质结实紧凑、全身黑色、头中等大、额宽、嘴短、两耳下垂、背腰平直、四肢粗壮, 母猪乳头6~8对, 排列整齐。

4 体尺和体重

详见表1。

5 繁殖性能

详见表2。

6 肥育性能

详见表3。

7 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现状

东辽黑猪目前在渭津镇金丰种猪场建有保种核心群, 渭津镇、辽河源镇、辽源市的寿山镇为其保护区。由于先后有二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变化和政府保种经费逐年减少, 先后有两个集体纯繁场 (礼让村猪场等) 下马, 现仅有金丰种猪场有一保种核心群。

8 杂交利用

东辽黑猪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杂交利用的尝试, 当时的杂交组合有克米×东、苏白×东、长白×东,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从一九八八年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建设开始后, 通过对东辽黑猪地方品种的选育工作, 推广了以东辽黑猪为母本的三元杂交猪, 从而更好地利用了其优良生产性能。当时的杂交组合有杜×长本、汉×长本、长×长本、约克×长本等, 其杂交猪占出栏80%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东辽县被国家评为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之一, 东辽黑猪就是其三元杂交的母本之一。

9 对品种的评价和展望

东辽黑猪遗传稳定、适应性强、产仔多、增重快、肉质好、瘦肉率高、杂交效果好, 是东北地方良种猪的基因型之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微课开发与应用 下一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