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类代谢(精选七篇)
脂类代谢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
二氧化锗 (GeO2) , 呈白色粉状, 棕色玻璃瓶包装, 为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5 g装高纯试剂。
1.2 方法
1.2.1 时间和地点
饲养试验时间为2007年9月15日—10月9日 (共25 d, 其中包括预试期5 d) 。饲养阶段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纪守学老师家的鸡场进行;实验室分析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营养与饲料实验室完成。
1.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选择生长发育正常的53周龄海兰白母鸡195只, 采用单因子随机化设计分成5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13只鸡。试验设计见表1。
1.2.3 饲养管理
采用笼养方式, 每天给鸡喂料3次, 添加量以下次加料时料槽中仅剩底料为宜, 自由饮水, 统计各组采食量和蛋重。
1.2.4 日粮及无机锗 (GeO2) 的添加方法
基础日粮是英联饲料 (辽宁) 有限公司生产的B041蛋种鸡产蛋期配合饲料。
用分析天平精称不同剂量的GeO2粉状物, 先与少量基础日粮混合均匀, 然后再逐级放大, 混匀于备用的基础日粮中。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分别于试验期第5, 10, 15, 20天从每个重复鸡所产蛋中随机取出2枚, 并在蛋上标好日期和组别放置于4 ℃冰箱冷藏。
蛋黄中胆固醇含量的测定:将蛋蒸熟后取0.02 g研磨成细末, 用甲醇和氯仿混合液 (甲醇∶氯仿=1∶2) 3 mL振动摇晃混合2 min;再加入超纯水1 mL, 加盖振摇2 min;装入离心管以3 000 r/m离心10 min, 移去水合甲醇层, 吸取氯仿层用定量滤纸过滤, 滤液按醋酐硫酸单一试剂直接显色法测定。
在试验期第20天时, 分别从每个重复中随机抽取2只蛋鸡采血。采用咽静脉放血法, 每只鸡采血10 mL制备血清。制备的血清样品全部分装于带盖的离心管内, 置-20 ℃冰箱冷冻保存。
采用香草醛法测定血清总脂;采用邻苯二甲醛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采用异丙醇抽提、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
1.4 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采用SPSSV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多重比较用邓肯氏法。
2 结果
2.1 蛋鸡血清脂类代谢测定结果 (见表2)
2.2 鸡蛋中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 (见表3)
注:同列数据肩标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标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无机锗 (GeO2) 对蛋鸡脂类代谢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GeO2使血清总脂、总胆固醇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 三酰甘油含量除Ⅰ组外均低于对照组, 这与前人研究的有机锗 (Ge-132) 对蛋鸡脂类代谢的结果相似。金在洙等在用Ge-132对大鼠进行预防性动脉粥样硬化 (AS) 的试验中发现, 饲喂3个月Ge-132的大鼠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稍有下降 (P>0.05) ;而Ge-132对防治大耳白兔实验性AS的发生和减轻病变无明显效果。在应用Ge-132对临床病人的治疗试验中, 高血脂病人饮用Ge-132饮料后,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 同时亦降低了血清三酰甘油的含量。而目前对于GeO2降脂作用的研究较少, 本试验结果证明了GeO2具有降脂作用, 但具体的作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 无机锗 (GeO2) 对鸡蛋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脂类代谢 篇2
关键词:脂类;细胞生长;DHFR-CHO;单克隆抗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中图分类号:S188;Q9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032—04
隨着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单克隆药物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药物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在保证细胞高密度培养的同时生产出高产量、高质量的单克隆抗体,将成为细胞培养技术的重点研究课题。作为细胞培养的关键技术环节,培养过程和培养基的开发、优化尤为关键。脂类作为细胞膜、线粒体膜等构成的生物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和生物活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正常运转和存活的先决条件就是这些亚细胞结构具有独立的空间。抗体的合成、分泌需要线粒体提供合成原材料和能量,内质网提供合成场所和相关酶,分泌则与高尔基体有关。Sakai等在研究脂对产hIFN-γ的CHO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产量的影响时发现,加入磷脂酸(磷脂合成前体)使重组蛋白hlFN-γ产量提高了2.4倍。
为此笔者通过检测抗体产量差异显著的高产(HP)、低產(LP)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脂类、细胞磷脂含量,进一步通过对几种关键磷脂前体[A(氯化胆碱)、B(乙醇胺)、C(丝氨酸)、D(胞苷)]的2水平因子设计析因试验,发现磷脂合成前体组分A对细胞生长、抗体表达有显著影响。最后分别在基础培养基、流加培养基中设计4个添加浓度梯度进行正交试验,考察了基础培养基、流加培养中组分A浓度对细胞生长、抗体表达的影响,确定了基础培养基、流加培养基中组分A的最佳添加浓度。基于脂类代谢的研究开发高效细胞培养过程,可为抗体的大规模生产、培养基优化和工艺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对于单克隆抗体工业化发展和其他动物细胞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药物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细胞株
试验所用细胞株为表达单克隆抗体的DHFR-CHO细胞株。
1.2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传代、种子细胞培养基为商业无血清培养基Hycell(购自Thermo Scientific);试验所用培养基为笔者所在实验室自主开发的无血清培养基XP1-CM15。使用的基础培养基根据试验要求配制。
流加培养基:采用笔者所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无血清流加培养基,主要含有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磷酸盐、金属离子等物质的浓缩液。
1.4.3细胞组成测定 细胞脂类含量、细胞干质量均采用Xie等的方法测定。
1.4.4细胞磷脂测定 采用GENMED细胞磷脂尼罗红(Nile)荧光染色试剂盒测定,收集100万个细胞,1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500μLPBS清洗2遍。具体操作参照说明书。
2结果与分析
2.1高产、低产细胞脂类、磷脂检测
本试验选取抗体产量差异较大的2个细胞培养过程进行检测,其中抗体产量高的产量达到了1.59g/L,是抗体产量低的3倍。分别在培养3、5、7、9、10、12 d检测抗体产量差异明显的2个细胞培养过程中脂类干质量。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HP、LP细胞脂类含量一直增加;HP脂类含量明显高于LP,最高脂类含量是LP的2.35倍;在抗体合成阶段,HP的脂类合成速率是LP的2.43倍。结果表明,在抗体合成差异明显的细胞培养过程中,其细胞脂类含量差异明显。
在HP、LP细胞培养过程中,通过细胞磷脂尼罗红荧光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磷脂含量。由图2可见,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细胞磷脂含量一直增加,HP细胞磷脂含量明显高于LP,其最大磷脂含量是LP的1.46倍;在抗体合成阶段(从培养6 d到结束),HP磷脂合成速率是LP的1.32倍。说明在抗体合成差异明显的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磷脂合成差异明显。
综上可知,在抗体产量差异明显的HP、LP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脂类代谢(磷脂代谢)表现出明显差异。Sakai等研究也发现,脂类物质在细胞生长和抗体表达中有重要作用,如细胞磷脂可作为细胞信号分子介导调控多种细胞生长增殖,促进抗体表达分泌。推测磷脂在细胞生长、抗体表达中有显著影响,因而进一步对3种重要磷脂的合成前体组分A(氯化胆碱)、B(乙醇胺)、C(丝氨酸)、D(胞苷)进行析因分析。
2.2 2水平因子设计试验
试验选取3种重要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合成前体A、B、C、D 4种试验因子,采用高(1)、低(-1)2个水平浓度进行2水平全析因试验设计,进行主效应因子析因试验。表1为2水平全析因试验设计,以IVCC、抗体产量为响应值。可以看出,4种因子对细胞生长的IVCC值影响差别不大,但对抗体产量的影响差异明显。根据方差分析(表2)可知,组分A的P值<0.01,说明组分A为极显著影响因子。图3为2水平因子设计试验残差的正态分布。点越偏离图中的线,说明影响效应越显著。可以看出,4种因子中只有组分A为显著影响因子。
2.3组分A对细胞生长、抗体表达的影响及浓度优化
通过在基础培养基(0~200 mg/L)、流加培养基(0~756 mg/L)中分别设计4个浓度两两正交来考察组分A对细胞生长、抗体表达的影响,并搜寻出组分A的最优浓度。试验设计见表3。
从表4、图4可以看出,在培养0~10 d期间,细胞生长大致一样;但在培养10、12 d的2 d内,A1(基础培养基、流加培养基中均没有添加组分A)细胞密度迅速下降,细胞大量死亡,从5.32×106 cells/mL降低到0.26×106 cells/mL,下降了95.11%。
除A1外,在其余試验中细胞生长差异不大,说明细胞前期生长可能对胞外组分A的需求不大或者不需要胞外组分A;但从培养10 d开始,由于组分A的缺失,导致细胞开始表现出不能正常生长增殖,因此对细胞后期生长维持来说,组分A是不可或缺的,此时必须有组分A的补充。
随着组分A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差异不大,但对抗体表达、抗体比生成速率却有明显的影响。从图4中可以看出,抗体产量最高的是C2处理(基础培养基中组分A添加浓度为100 mg/L,流加培养基中组分A添加浓度为189 mg/L)。抗体产量高于1g/L的处理大部分集中在中间(B、C 2组),A组(除A2、A3處理外)、D2组产量较低,特别是在D组,其抗体产量普遍偏低,说明当组分A浓度不足或过高时,对细胞抗体表达是有抑制作用的。
通过计算分析,最终得出基础培养基中组分A最优浓度C0pt=95.38 mg/L,流加培养中组分A最优浓度C′0pt=189 mg/L。
2.4组分A最优浓度验证
在2 L生物反应器中对组分A的最优浓度进行验证,从图5可以看出,在最优浓度条件下,细胞最高活细胞密度达到7.16×106 cells/mL,细胞后期维持也比较好,到培养结束时,活细胞密度仍有4.78×106cells/mL,细胞活性仍在80%以上,细胞IVCC达到79.16×109 cells·d/L。抗体表达非常理想,最高抗体产量达到2.04 g/L;抗体表达阶段qAntibody达到34.07 mg/(109cells·d)。与之前流加培养基没有添加组分A的反应器细胞培养相比,细胞IVCC是其1.74倍,抗体产量是其2.83倍,qAntibody是其1.19倍。
3结论
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大规模开发高产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当今生物制药的主流,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抗体类药物开发成本高、周期长,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要求。基于细胞代谢研究,比较抗体表达差异显著的2个细胞培养过程,分析培养过程中有显著差异的物质代谢,考察培养过程中脂类对细胞生长、抗体表达的影响并优化培养基中脂类合成前体浓度。结果表明:(1)抗体表达差异显著的2个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脂类含量(磷脂含量)差异显著,通过2水平全析因试验,最终发现磷脂合成前体组分A对抗体表达具有显著影响。(2)当培养基中缺乏组分A浓度,细胞生长受到较大影响,当培养至10 d时细胞密度急剧下降,死细胞大量增加;培养到12 d时,细胞成活率已降为50%以下;随着组分A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细胞生长所受影响不大。(3)适当提高组分A浓度对抗体表达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当基础培养组分A浓度为95.38 mg/L时,流加培养基中组分A添加浓度在189 mg/L时,IVCC提高了0.74倍,抗体产量提高了1.83倍。
脂类代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对象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94例合并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并发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微血管病变等, 排除器质性病变患者, 以此为血管病变组, 包括男性52例和女性42例, 年龄56~71岁, 平均 (64.1±2.4) 岁, 平均血糖浓度 (11.75±3.41) mmol/L;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无血管病变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包括男性54例和女性40例, 年龄55~74岁, 平均 (64.6±2.2岁, 平均血糖浓度 (11.84±3.39) mmol/L。两组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2], 确保在性别、年龄等以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在检查前两组患者均停用降脂药至少3d, 检查前禁食12h, 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作为标本, 待凝固后离心取血清, 分别测定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以及载脂蛋白A、B, 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按照统计学处理要求将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处理, 以 (±s) 的形式体现数据, 组间用t值检验, 方差值P<0.05视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管病变组患者的TG、APOB以及LDL-C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 而HDL-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此类疾病会一定程度上导致脂类代谢出现异常, 而从相关文献统计来看[2], 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糖尿患者, 从本次试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合并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相比, 脂类代谢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的高TG血症往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含有大量TG的LDL很难通过LDL-C的受体途径来完成代谢, 进而选择了经清道夫受体来进行代谢, 不但失去了胆固醇合成的固有调控效果, 同时还会导致细胞内的胆固醇含量升高, 当HDL含有大量TG时, 对于胆固醇的清除能力也出现减弱, 胰岛素抵抗和FFA等低物进入肝脏, 引发高TG血症[3]。而从本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合并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TG含量要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 (P<0.05) , 这也印证了这一点。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血浆内LDL-C和HDL-C水平的改变会进一步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LDL发生糖化, 并与血管胶原糖化最终产物AGE发生结合, 阻止LDL的逸出, 使其与血管内膜细胞发生作用[4], 在细胞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 巨噬细胞不能及时清理, 堆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大量的纤维斑块, 导致和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5];HDL的减少不能够及时的清除胆固醇, 同时有文献指出[6]高HDL含量对于心脏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这两种物质的改变也证实了血管病变发生的必然性。
APOB是LDL的主要载体蛋白, 大约占有97%的利用度, 在受体结合区和LDL结合之后能够参与LDL的降解和清除, APOB能够与糖胺多糖相结合,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7,8]。从上文数据来看, 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的APOB明显升高, 主要原因是由于LDL的升高出现的代偿性改变, 而APOB的增高也近一步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9,10]。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的脂类代谢异常往往是导致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而这些数据的测定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 能够作为临床预防和诊断的一项指标。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的脂类代谢变化情况。方法:以94例合并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资料为例进行研究, 对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进行统计, 同时以同期收治的100例无血管病变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 对两组患者的脂质检查结果的差异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血管病变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脂类代谢异常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 能够作为临床预防和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病变,脂蛋白,载脂蛋白
参考文献
[1] 周瑞华, 白素芬, 李占山, 等.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血浆Hcy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38 (21) :4361~4363
[2] 田秀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脂质代谢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47 (32) :43, 69
[3] 乔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脂质代谢紊乱之间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9 (36) :155
[4] 刘燕, 康冬梅, 邓克学, 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质沉积程度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15 (5) :488~491
[5] 王蕾, 钱培新.糖尿病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和尿NGAL水平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2;23 (4) :81
[6] 张国明, 胡礼仪, 马小波, 等.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脂质运载蛋白-2检测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9 (14) :1718~1719
[7] Moghadasian MH, McManus BM, Frohlich JJ.Homocystein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linical evidence and genetic and metabolic ba-ckground[J].Arch Intern Med, 2007;157:2299~2308
[8] 钱秋海, 乔培佐, 刘大文, 等.糖心通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保护性机制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1) :37~39
[9] 李天荣, 陆洁, 华一民, 等.曲美他嗪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 (9) :1396~1397
脂类代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传染病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48例男女比例为27∶21, 年龄为18~75岁, 平均 (42.7±8.6) 岁。所有患者均与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中丙型肝炎诊断标准相符[2], 将HIV于重叠HBV感染患者排除, 且排除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均首次采用抗病毒治疗。
1.2 一般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 30例采用135~180 μ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例采用1.0~1.5 μg/kg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 均为皮下注射, 每周1次、每天应用800~1200 mg利巴韦林, 持续12个月。检测HCV RNA载量:采用FQ-PCR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严格依据试剂盒操作步骤, 主要应用HCV试剂。停药个月后HCV RNA检测若能在检测下限值以下则为SVR (持续病毒学应答) , 治疗6月后或过程中HCV RNA仍为阳性则为NR (无应答) 。再检测血脂, 应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对总胆固醇 (CHO) 与三酰甘油 (TG) 予以检测, 再行肝脏病理检查:取得肝组织标本后即刻用甲醛溶液40 g/L固定, 脱水后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后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予以分期和分级。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对比用t检验, 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丙型肝炎脂肪肝病理类型:48例患者中, 有15例 (31.3%) 出现脂肪肝病变, 其中5例为大泡型 (10.4%) , 2例为小泡型 (4.2%) , 8例为混合型 (16.7%) 。
2.2 NR与SVR血脂与病毒载量对比:48例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SVR22例 (45.8%) , NR26例 (54.2%) 。SVR组HCV RNA载量为 (5.20±0.42) log10拷贝/m L, NR组为 (5.96±0.94) log10拷贝/m L, 对比P<0.05, t=2.07;②TG:SVR组为 (1.56±0.24) mmol/L, NR组为 (3.32±0.46) mmol/L, 对比P<0.05, t=16.16;③CHO:SVR组为 (3.17±0.58) mmol/L, NR组为 (3.79±0.96) mmol/L, 对比P<0.05, t=2.34。
3 讨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 机体遭受HCV感染后易出现慢性化趋势, 向肝硬化或肝癌发展[3]。当前临床公认最有效的抗病毒疗法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 主要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 有较长半衰期, 且用药方便, 但是费用昂贵, 多数患者难以承受。但是放弃治疗会增加疾病向肝硬化及肝癌发展风险。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虽然为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疗法, 但是只能使约50%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 有诸多因素会对HCV感染转归与抗病毒疗效产生影响, 其中代谢因素特别是脂质代谢逐渐获得临床关注。据调查, 出现程度不一且形式不一的高脂血症HCV感染者占70.5%, 其中HCV RNA阳性者占61.3%, HCV RNA阴性但抗-HCV阳性者占25.4%, 说明高脂血症发生关联于HCV复制。
本组结果表明接受抗病毒治疗后45.8%SVR, 54.2%NR;SVR组HCV RNA载量、TG、CHO均低于NR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由此说明脂类代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与魏莉等[4,5]研究结果相近。
总而言之, 慢性HCV感染脂肪肝病变风险较高, 且脂类代谢紊乱会降低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 可在安全条件下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减轻体质量, 由此避免脂类代谢过多影响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率。
摘要:目的 探讨脂类代谢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传染病科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 且检测脂类代谢指标, 探讨会如何影响临床疗效。结果 48例中31.3%出现脂肪肝病变, 10.4%为大泡型, 4.2%为小泡型, 16.7%为混合型;接受抗病毒治疗后45.8%SVR, 54.2%NR;SVR组HCV RNA载量、TG、CHO均低于NR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TG水平较高且出现脂肪肝合并症可能关联于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率降低。
关键词:脂类代谢,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瑞, 刘玉佩, 钱静, 等.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体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 2013, 53 (27) :7-10.
[2]李银萍, 牛俊奇.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4, 32 (3) :187-189.
[3]魏莉, 刘江奎.脂类代谢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5) :447-450.
[4]魏莉, 刘江奎.脂类代谢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5) :447-450.
脂类代谢 篇5
1 脂类代谢相关基因
1.1 屏氧酶 (paranoxonase, PON)
PON又名对氧磷酶, PON家族包含PON1、PON2和PON3三个成员, 位于染色体7q21.3-22.1。在PON家族中, 最受关注的为PON1, PON1的两个常见的遗传多态性位点为192 Q/R和55 L/M。研究证实, PON1 192 Q/R基因多态性是PON1活性的决定因素, 在日本人群中, 192 Q/R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Voetsch等[1]得出相同结论, 认为PON1的192位点R等位基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就该基因的192位点等位基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亦存在不同观点, 有研究表明PON1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与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相关性。卢燕等[2]研究认为PON1基因55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能无关。以上不同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取样标本数量、统计学方法、调查方法以及种族差异有关。
1.2 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 Apo E)
Apo E基因含有4个外显子及3个内含子, 位于19q13, 第4外显子存在大部分蛋白编码序列, 研究认为外显子4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外显子2和外显子4是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关meta分析研究表明, 外显子4可能为脑梗死的易感因子, 而外显子3具有保护性。周正艳等[3]研究发现, Apo E外显子2/4基因型与脑梗死有关, 外显子4可能为脑梗死的易感因子, 而外显子2则为保护因子, 同时, apo E基因多态性影响血脂水平。而Cerrato等[4]则认为Apo E基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无明显相关性。
1.3 载脂蛋白B (apolipoprotein B, Apo B)
Apo B有28个内含子及29个外显子, 为低密度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2p23-24。有实验证实, 在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 Apo B 7673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刘宝琼等[5]在对长沙地区汉族人群Apo BG12669A、C7673T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研究中发现, 12669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与湖南长沙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1.4 脂蛋白脂酶 (lipoprteinlipase, LPL)
LPL含有10个外显子以及9个内含子, 位于8p22, 研究较多的是PvuⅡ、HindⅢ和Ser447Term多态性。有研究认为HindⅢ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 而PvuⅡ与其无关。研究表明, 447Term降低85岁以上老年人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对腔隙性脑梗塞有一定影响。Baum L等[6]认为Ser447Term的作用因人而异, 其多态性与女性群体患病具有相关性。
1.5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1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 ABCA1)
ABCA1基因是一种脂蛋白基因, 位于9q31, 长度为149 kb, 含50个外显子和49个内含子。近年来研究发现, ABC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已超过100多种。有研究显示, ABCA1的R219K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的低危遗传标记。邓可等[7]也报道基因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存在相关关系。陈卫荣等[8]通过对279例脑梗患者及351例健康患者进行研究, 认为ABCA1 R219K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合并Ⅱ型糖尿病无明显关系。薛偕华等通过实验证实, 在中国福建汉族人群中ABCA1基因V825I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有相关性[9]。
2 炎症反应相关基因
2.1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 (5-lipoxygenase activating protein, ALOX5AP) 基因
ALOX5AP是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的编码基因,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是白三烯合成的关键调控因素, 白三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ALOX5AP包含5个外显子及4个内含子, 位于染色体13q12.1, 有研究表明, 通过基因扫描方法对ALOX5AP基因上的22个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进行研究, 得出结论为SG13S114、SG13S100与脑梗死关系最为密切。还有研究结果显示, SG13S106A/G、SG13S89A/G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与白种人的脑梗死发病相关。然而, 何颖蕾等[10]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得出ALOX5AP基因SG13S114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没有明显相关性, 同时认为A等位基因不是易感基因, 这种不同结论的产生可能与人种不同有关。
2.2 白介素-4 (Interleukin-4, IL-4) 基因
人IL-4基因存在多个多态性位点, 有关C590T+33T的报道较多。虽然IL-4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但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较少。有报道表明IL-4 C590T是美国白种人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独立预知因子。还有研究认为IL-4 590T等位基因与血清IL-4水平升高有关, 但是认为IL-4 C590T与缺血性脑梗死无明显相关性。同年, 另一个研究认为IL-4C+33T等位基因与血清IL-4高水平有关, 而IL-4C+33T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相关性[11]。
2.3 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基因
IL-6基因含有5个外显子及4个内含子, 位于7p21, 通过实验发现, IL-6 174 G/C多态性在西方国家与脑缺血具有明显相关性, 刘东芳等[12]通过研究认为IL-6基因572 C/G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相关性, C等位基因为常见基因, IL-6 174G/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唐山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发病无关[13]。还有研究认为, 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 IL-6基因572多态性与脑梗塞相关, G等位基因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基因。
2.4 C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
CRP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敏感指标。CRP基因定位在lq21-q23, 长2.5 kb, 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 研究发现CRP 1919T等位基因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CRP 2667C等位基因和CRP 3872A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CRP水平在白种人中较低,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 CRP790T等位基因为心肌梗死的易感基因。Ben等[14]认为CRP基因717位点AG型和GG型携带者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浆CRP明显升高, 而AA基因型携带者的CRP水平降低, 在脑卒中急性期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浆CRP水平明显增加。
脂类代谢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09年6月6—28日, 试验在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实习牧场进行。
1.2 试验动物
选用长白与八眉猪杂交一代所产体重接近的断奶健康仔猪48头, 随机分为4组, 每组12头。1组添加抗生素 (0.02%阿散酸+0.005%喹乙醇+0.006%吉他霉素) , 2组添加减半的抗生素+0.5%中草药添加剂, 3组添加1%中草药添加剂, 4组添加1.5%中草药添加剂。
1.3 药材
中草药购自青海省中医院。中草药添加剂组分为黄芪、白术、苍术、厚朴、神曲、砂仁、麦芽、山楂等, 在60 ℃下烘温箱中烘干, 经微粉碎后 (100目) , 混匀, 装袋, 备用。
1.4 饲养管理
预试7 d后即进入正式试验期。试验期仔猪由专人饲养, 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仔猪供给的营养水平基本一致, 各组的基础日粮组成见表1。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仔猪断奶后, 每隔1周从仔猪的前腔静脉采集血液5 mL, 立即送至实验室分离血清 (3 000 r/min离心10 min) , 备测。
血清总蛋白 (TP) , 采用D型折射仪测定;血清白蛋白 (A) , 采用溴甲酚绿法 (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批号为20110630) 测定;血清球蛋白 (g/L) =总蛋白 (G) -白蛋白;三酰甘油 (TG) 和总胆固醇 (CHO) , 采用酶法 (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批号为20110630) 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采用选择性沉淀法测定;尿素氮 (UN) , 采用尿素氮测试盒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110630) 测定。
注:日粮消化能为14.23 MJ/kg, 纤维素为17.40/%, 钙为0.30%。
1.6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SAPP13.0统计软件中的ANOVA过程进行方差分析, 多重比较采用LDS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蛋白质指标
2.1.1 仔猪血清总蛋白含量 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2可知:在第7天时, 4组的总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1, 2, 3组 (P<0.01) ;在14, 21天时, 各组总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
2.1.2 仔猪血清白蛋白含量 见表3。
注:同列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3可知:在第7天时, 4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1, 2, 3组 (P<0.01) ;第14, 21天时, 各组血清白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
2.1.3 仔猪血清球蛋白含量 见表4。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4可知:第7天时, 4组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最高, 显著高于1, 2组 (P<0.05) , 同时随着中草药添加剂添加量的增加血清球蛋白含量逐渐增加;第14, 21天时, 各组血清球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
2.2 断奶仔猪血清脂类代谢指标
2.2.1 仔猪血清三酰甘油含量 见表5。
注:组间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由表5结果可见, 各组血清三酰甘油浓度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2.2.2 仔猪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见表6。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6可见:第7天时, 4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最高, 显著高于1, 2组 (P<0.05) ;第14天时, 各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差异不显著 (P>0.05) ;在21天时, 1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 (P<0.05) 。
2.2.3 仔猪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见表7。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7可见:第7天时, 各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第14, 21天时, 1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2, 3, 4组 (P<0.05) 。
2.2.4 仔猪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 见表8。
注:同列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8可见:第7天时, 4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 显著高于1, 2组 (P<0.05) , 2, 3, 4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随中草药添加剂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第14天时, 4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1, 2, 3组 (P<0.05) ;第21天时, 2, 3, 4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1组 (P<0.01) 。
2.2.5 仔猪血清尿素氮含量 见表9。
注:同列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9可见:第7天时, 1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极显著低于2, 3, 4组 (P<0.01) ;第14天时, 各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第21天时, 4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1, 2, 3组 (P<0.05) 。
2.3 日增重 (见表10)
注:同行数据肩注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10可见:断奶第7天, 4组日增重最高, 显著高于3组 (P<0.05) , 略高于1, 2组 (P>0.05) ;断奶第21天, 4组日增重最高, 显著高于3组 (P<0.05) , 略高于1, 2组 (P>0.05) ;断奶第28天, 4组日增重最高, 显著高于1, 2组 (P<0.05) , 略高于3组 (P>0.05) 。说明4组增重效果最好。
3 结论
脂类代谢 篇7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 体重19~21g, 雌雄均用;Wistar大鼠, 体重160~180g, 雌雄均用;豚鼠, 体重240~280g, 雌雄均用, 所有动物均购于长春高新医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
1.2 药物
清眩胶囊:由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植化室提供, 批号:030216。降脂宁:由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030102。血脂康胶囊:由北京北大维信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031011。上述药物均用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 供灌胃给药。
1.3 试剂
胆固醇 (TC) :中国上海新兴化工试剂研究所出品, 批号:03010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试剂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试剂盒、胆固醇试剂盒、三酸甘油酯 (TG) 试剂盒:由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出品。
1.4 仪器
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制造。
2 实验方法
2.1 对小鼠急性高脂血症的影响
取小鼠72只, 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 模型组, 降脂宁 (8g/kg) 组, 清眩胶囊 (58.8、29.4、14.7g/kg) 3剂量组。每天给药1次, 连续给药10天。末次给药前16小时于小鼠腹腔注射75%蛋黄乳液0.5ml/只 (空白对照组同时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 , 同时将动物饥饿。末次给药后1小时将小鼠断头取血, 离心, 按试剂盒方法测TC、TG含量。
2.2 对大鼠慢性高脂血症的影响
取大鼠60只, 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 高脂模型组, 降脂宁 (5g/kg) 组, 清眩胶囊 (41、21、10g/kg) 3个剂量组, 每天给药1次, 连续给药32天。给药同时, 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均喂食10%猪油+4%胆固醇+0.2%甲基硫氧嘧啶+85%基础饲料制成的高脂饲料[1], 空白对照组喂食正常饲料。末次给药后24小时, 将大鼠以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 腹主动脉取血, 测TC、TG、HDL、LDL、FFA、MDA的含量。
2.3 对眩晕动物模型的影响
取豚鼠50只, 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 血脂康胶囊 (0.3g/kg) 组, 清眩胶囊 (36、18、9g/kg) 3个剂量组。每天给药1次, 连续给药10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于豚鼠外耳道内4~5mm处快速注入20μl/只三氯甲烷, 在其后20、40、60分钟分别仔细观察, 以动物眼球震颤次数、头摇摆次数为观察指标[2], 每次观察时间为1分钟。
2.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对小鼠急性高脂血症的影响
见表1。
与空白组比*P<0.05, **P<0.01;与模型组比△P<0.05, △△P<0.01 (下同)
由表1可见, 模型组小鼠血中TC、TG明显高于空白组, 证明造模成功。清眩胶囊中、高剂量组TC、TG水平明显下降,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3.2 对大鼠慢性高脂血症的影响
见表2~3。
3.3 对眩晕动物模型的影响
见表4。
4 讨论
高脂血症是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浆胆固醇及低密度胆固醇的升高与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 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着独立的相关性[3]。本实验结果表明, 清眩胶囊口服给药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血中TC、TG、LDL含量, 说明它通过改善脂质代谢, 减少胆固醇及其氧化物在动脉壁上的沉积, 从而防止高脂血症的形成;同时该药还可降低眩晕豚鼠的头摆动次数和眼球震颤次数, 说明其具有缓解眩晕, 治疗头晕目眩等症。这为临床上高脂血症患者症状的缓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清眩胶囊对高脂血症及眩晕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一次注射蛋黄乳液、大鼠喂食32天高脂饲料及豚鼠外耳道内注入三氯甲烷的实验方法造模, 观察血脂、FFA、MDA变化及抗眩晕作用。结果:清眩胶囊可明显抑制血脂的急性升高, 对慢性动物血脂升高有明显降低作用, 同时可拮抗游离脂肪酸 (FFA) 的增加, 并有抗眩晕作用。结论:清眩胶囊对急、慢性高脂血症动物血中的脂类代谢有明显调整作用。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清眩胶囊/治疗作用,小鼠,豚鼠,大鼠
参考文献
[1]许东晖, 梅雪婷, 许实波.10-羟基-2-癸烯酸治疗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药理研究.中药材, 2002, 25 (5) :346.
[2]崔广智, 苏丹, 裴即权.介绍一种新的美尼尔氏病动物模型.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1995, 12 (3) :37.
相关文章:
区域性联网02-10
中药代谢02-10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治疗进展02-10
产业链相关因子02-10
代谢综合征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性分析02-10
代谢综合征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性研究02-10
炎症相关因子02-10
代谢控制02-10
异位嗜铬细胞瘤16例临床分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