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南宋御街(精选三篇)
南宋御街 篇1
关键词:复原,规划布局,研究
南宋临安 (今浙江杭州)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标志着古代城市由封闭的里坊式布局向开放的街巷式布局转变。南宋御街横跨临安城, 是控制全城的中央轴线, 与其他街道、河流垂直相交, 形成以御街为核心的“路河网格”城市肌理。基于南宋御街的重要价值和现实研究的相对不足, 笔者对其展开了复原研究。
1 御街长宽
由《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可见:御街南起大内和宁门, 经朝天门, 到余杭门止, 是一条横跨临安城 (今浙江杭州) 的主干道。然而, 《咸淳临安志·京城图》仅示意了城内路、河、建筑的大体方位, 未按比例绘制, 故御街之长、宽尚不明确。
《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一载:“自和宁门外至景灵宫前为乘舆所经之路……褒一万三千五百尺有奇, 旧铺以石, 衡为幅三万五千三百有奇……跸道坦平, 走毂结轸若流水行上[1]。”又《西湖游览志》卷二十载:“中正桥, 俗称斜桥, 自此而南至正阳门, 为宋时御街, 长一万三千五百尺[2]。”由此推测, 南宋御街旧铺以石, 长一万三千五百尺, 约合4 239 m。从实地考察可知:杭州中山路南起万松岭路东端, 北至文晖路, 路东侧有中河与之并行。1995年, 在中山路西侧发现南宋太庙东围墙、东门址和大型夯土台基等建筑遗迹。2004年, 在太庙遗址南约100 m处, 发现南宋御街、河道、桥墩基础等遗迹, 御街部分路段压在中山路下。从《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可印证:南宋太庙紧临御街西侧, 御街下方恰有一条横贯南北的河流与之平行, 图中众安桥、观桥、天水院桥等地名沿用至今。由此推测, 南起凤山门附近沿中山路北至天水桥附近长约4 500 m的路段是南宋御街的基址。
现存《大驾卤簿中道图》详细描绘了北宋皇佑五年郊祀的出行盛况, “太常前部鼓吹”是卤簿中最宽的一个梯队。《大驾卤簿中道图》载:“太常前部鼓吹……鼓吹令二人分左右……府史四人从……鼓十二在左为二重, 金钲十二在右为二重, 主帅二人在鼓左, 主帅二人钲右。”由此推测, 御街之宽至少可容纳14匹马并行。那么14匹马并行的宽度约是多少, 据《宋史·舆服一》载:“玉辂之制……通高十九尺……轴长十五尺三寸……驾青马六……”[3]玉辂车前六马并行, 其宽与轴等, 约十五尺三寸, 合5 m, 则14匹马并行宽约12 m。考古发掘也印证了上述结论:御街呈南北走向, 分主、辅两道, 东、南、北三面压在中山路下。揭露长度为10.20 m, 揭露宽度为7.20 m, 其中主道宽2.05 m, 辅道宽5.15 m[4]。若主、辅两道具有相同的宽度, 那么御街之宽至少有15 m。综上所述, 南宋御街长约4 500 m, 宽度在15 m以上。
2 御街布局
南宋御街布局如何, 文献未有详述, 但可从北宋御街窥见一斑。
南宋御街仿效东京 (今河南开封) 御街的做法:御道居中, 东西两侧依次是御沟、御廊、街道、坊巷。御道供皇帝专用, 近岸遍植桃李, 御沟中尽植莲荷, 御廊内许人买卖 (见图1) 。这样的布局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 路河并行。
“路河并行”的空间布局使御街成为梳理伦理秩序的工具, 御沟分割御道与街道, 形成皇家与市井两种不同等级的伦理空间, 突出强调中心御道不可逾越的威严性;同时, 较之秦汉复道的高墙厚土, 御沟更具通透性, 与荷、莲、桃、杏等植物景观构成过渡性灰空间, 使御道和街道间存在声音、视线渗透的可能, 彰显出与民同乐的亲和性。“路河并行”的空间布局较易获得充足的水源。据《宋史·官职志》载:“若车驾幸行, 则前期修治 (御街) , 有积水则疏导之[5]。”文物部门曾在御街附近发现过水沟、水渠、水闸、水井等一系列较完整的蓄、排水设施, 说明当时利用御沟、市河来保障生活用水的实践已较普遍。
2) 杈子的设立。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后, 复道旁的高墙厚土逐渐为轻便灵活的杈子所替代, 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警示标志, 以防车马越界或人员接近。御街的杈子分朱、黑两色, 皇帝专用的御道两旁安立朱漆杈子, 使“中心御道, 不得人马行往”。黑漆杈子安立于御廊外, 较为随意。若御廊“许人买卖”则将杈子暂时撤除, 其严肃性显然不及朱漆杈子。有关杈子的形制, 《营造法式》卷八载:“高二尺至七尺……两壁用马衔木;上下用串;或于下串之下用地■、地霞造[6]。”杈子的一端常有屋柱相连, 应是内檐装修的一种形式, 而《演繁露》卷一载:“行马 (即杈子) 者, 一木横中, 两木互穿以成, 四角施之于门[7]。”这种杈子常设于建筑大门前, 具有警示作用, 与宋画《春游晚归图》中城门前所绘的杈子极其相似, 很可能为御街采用。
3) 行道树的种植。
我国历来重视行道树的栽植, 南宋御街的道路绿化可谓独树一帜。在城池周围、道路两旁挖筑沟渠的做法在西周已较为普遍, 唐长安城的御道中间高、两边低, 侧面设有排水沟。南宋时, 这样的排水沟进一步扩大, 以致将莲、荷等水生植物容纳其中, 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南宋御街将桃、李、杏、梨等乔木配合种植, 并以低矮的杂花相间, 营造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植物空间:上层的“桃、李、杏、梨”和下层的各种杂花形成“乔木—地被”纵向双层结构, 岸边的乔木、地被和水中的“莲、荷”形成“陆地—水面”的横向双层结构, 暖春时节, 桃李绽放, 盛夏则莲、荷开花, 从山顶俯览, 春夏之间御街犹如一条蜿蜒的彩带, “望之如绣”。
3结语
回顾整个研究过程, 有关南宋御街的文字资料相对匮乏, 考古成果为复原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遗存的宋画展示了南宋的社会风尚;由此, 我们基本揭示了南宋御街的原貌, 然而各种佐证材料间也存在着矛盾, 其提供的信息是片面、非连续的, 影响了复原工作的准确性, 笔者的研究对完全复原南宋御街还有一定距离此外, 如何更好的保护南宋御街遗址, 挖掘其文化内涵, 为当前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也是笔者要向诸位方家请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元]潜说友.咸淳临安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17.
[2][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0:220.
[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7:34-84.
[4]张建庭.南宋御街[M].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7:18-20.
[5]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113.
[6][宋]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中国书店, 2006:167.
杭州南宋御街调研报告(一) 篇2
金秋九月的最后一天,国庆60周年来临之际,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经过精心整理修缮,揭开神秘面纱迎接国内外游客。
根据规划,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是以中山路为轴,以吴山为心,以坊巷为基,形成“甲”字形空间格局。今年“十一”开街重点区块为中山中路鼓楼至西湖大道的南宋御街段,沿线亮点纷呈。
调查目的
南宋御街基本情况
新老店一体化
在南宋御街除麦当劳、阿依莲、TONYMOLY……这些外来文化外,主要的还是杭城的老品牌。这里是杭城“老字号”的集聚地,保留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邵芝岩笔庄、九芝斋、豫丰祥、万隆火腿庄、景阳观、状元馆等10余处老字号商号。另外,南宋御街亮相之后,这里还将成为杭州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不但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将建成一条公共艺术精品长廊。届时,《城河故事》、《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印刷史话》等十余个主题的城市雕塑将讲述杭州历史,而杭绣、邵芝岩毛笔、王星记扇、西湖绸伞等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给八百年御街增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国际旅游综合体,杭州南宋御街将充满南宋元素,历史、现代、时尚、世界等元素交相辉映,给来到这里的人们提供一种“古代——现代——时尚创意”的独特经历。
目标人群
南宋御街针对的是部分年龄不分地域的,各阶段各地区的游客。老年人在这里追忆历史,青年人在这里体验时尚,外国人在这里感受中国,中国人在这里品味世界。
主要竞争对手
河坊街
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属于杭州老城区,东起江城路,向西越南北向得建国南路、中河中路、中山中路、华光路、劳动路至南山路,路长18000多米,吴山广场至中山中路段为步行街,青石板路面,路宽 13米,其余路宽32米。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得“清河坊四拐角”,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大昌烟店、万隆火腿店、张允升帽庄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得区片。杭城闻名得“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烟、杭线)就出与此。这里特色小吃、古玩字画、商铺云集。老字号、杭州特色各类店铺约有一百余家。河坊街于2002年十月开街,改建后的河坊街体现了清末民初风貌,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化的延续性和风貌的整体性,同时确定河坊街为步行街。
河坊街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也是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修复和改造,再现了杭城历史文脉,为杭城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河坊街内建筑:
百年药铺:胡庆余堂、保和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
工艺品:香溢馆、圣 檀 阁、龙 泉 窑、吴 越 人 家、欧 治 刀 剑、王星记扇庄
商铺:状元馆、西乐园、王润兴酒楼、华 宝 斋、潘永泰号、张小泉剪刀、万隆火腿庄、喜得宝丝绸庄
茶楼:太和茶楼、太极茶楼、翁隆盛茶号
特色展馆:荣宝斋、观复博物馆、雅 风 堂、河坊街邮局、三泰艺术馆、守真特艺馆、世界钱币博物馆、古陶瓷博物馆、朱炳仁江南铜屋
中间的一条街有买现做的很精致的小工艺品
南宋御街优劣势分析
优势:氛围营造的不错,怀旧氛围很相宜
1.
2.
3.
4.
5.
劣势:1.南宋御街整个规划可圈可点,但商品买卖和餐饮住宿混杂降低了特色街的档次。世界各地的品牌荟萃,但量少,店铺大都很清淡。倘若和上海的南京路比较,有点小儿科,显得底气不足
南宋御街 篇3
关键词:历史街区,消防设施,防火间距,防火分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发利用,保持历史风貌和保障消防安全的矛盾日益凸显。笔者结合杭州市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存在的消防隐患,通过制定合理的消防安全保障和改造方案,提高了街区的抗御火灾能力,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交融,对历史街区消防改造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杭州市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概况
1.1 历史街区的基本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街区内涵丰富,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的环境风貌展示某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
1.2 杭州市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概况
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位于杭州市城市核心地带,南至万松岭路,北至环城北路,有皇亲巷、楚妃巷、百井坊巷等许多相连的巷坊,为杭州市最老的标志性街区之一,共穿越了杭州江干、上城、下城三区,全长6 490 m。街区内人口密集,文物古迹、古建筑众多,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及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街区内多为木质结构老建筑,大部分建筑为地上二层,少量为地上三至六层建筑,且建筑单体面积不大,多为商业或住宿,底层主要作商业使用, 以专卖店等形式经营服装、鞋业、百货、小手工制作,消防设施缺乏,消防隐患严重。
1.3 中山路南宋御街区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
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就是城市改造中尊重历史,反对大拆大建,遵循街区的原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进行改造更新修复。中山路南宋御街区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为了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御街浓厚的历史印记,最大程度保证建筑安全性、原真性、整体性、游赏性,根据中山路原有建筑现状,大体可分为保留修缮建筑、修复性重建建筑、立面整治建筑以及历保文保建筑4类。
2 杭州市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改造前的消防状况
由于历史街区形成的延续性和特殊性,加上对街区建筑的结构变动、功能改变等不正确利用,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远远跟不上现代消防的发展需要,加上“保护历史”的原则限制,普通消防设施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历史街区的特殊要求。街区消防安全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耐火等级低
街区内绝大多数建筑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一些木质结构老建筑与砖木、砖混新老建筑既毗邻又相互交错,分布复杂、耐火等级低;有的建筑在室内存放大量商品,有的内外装修中大量使用木材等易燃材料,火灾荷载较大。
2.2 防火间距小
街区以居住、商住、商业为主,建筑密度极高, 部分历史建筑自发形成,没有规划,随意建造,没有足够的防火间距, 一旦出现火情极易蔓延而难以控制。
2.3 疏散条件差
街区道路不规则,多数街巷较狭,仅适宜步行,无法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街区人员以居住为主要形态,人员构成稳定,街区认同感强,但建筑人口密度大,疏散通道少,而且楼梯陡、走廊窄,一旦烧穿楼板或房盖塌落,烟火会迅速进入楼梯、走廊,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2.4 火灾隐患多
街区内居住与餐饮、商业等功能混杂, 缺少规划和管理。用火不慎、动火、随意私搭乱接电线、电线电缆超过使用年限、电气线路的架设安装不符合规范等致火因素大量存在。由于人员密集,交通流量大,火灾隐患多且难以控制。
2.5 消防设施缺乏
由于历史原因,街区普遍缺乏消防水源,供水管网相对不足, 无法提供足够的消防水量和水压。加上大型消防设施在历史街区使用受限、街区在消防建设和管理上的疏忽,如早期扑救失败,即使有大量人员和设备增援,火势也很难控制,极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 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消防保障措施
出于延续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需要,对照消防技术
规范和管理要求,历史街区消防改造安全还存在着消防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过小、防火间距不足、防火分区面积过大、内部疏散楼梯及宽度不符合规范等问题,如果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要求进行街区拓宽分隔改造,虽然提高了消防安全性,但传统的城市肌理和街巷结构被迫改变,历史街区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意义。为保障历史街区建筑的消防安全性和历史完整性,按照尊重现状、技术补救、管理加强的消防整治思路,创新整治手段,进行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
3.1 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基本原则
根据中山路街区的保留修缮建筑、修复性重建建筑、立面整治建筑以及历保文保4类建筑的实际情况,街区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工程确定以下基本原则:在尊重历史街区现状和施工实际的基础上,立面整治和历保、文保两类建筑可按照原建筑设计要求进行修复;保留修缮和修复性重建两类建筑应按国家现行消防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同时对于无法达到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三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之规定制订《杭州市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消防安全保障方案》。
3.2 消防安全保障措施
杭州市公安消防局会同杭州市规划局对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消防安全进行论证,制定了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分总则、组织领导、火灾预防、火灾扑救等章节),对街区建筑物的消防要求进行明确,保障方案内的保障措施也作为消防监督检查的技术依据。涉及的主要保障措施有:
(1)加强组织领导。历史街区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管委会作为街区管理单位,承担消防管理的主要职责,配备专职的消防管理干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街区管委会与使用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经营单位和管理单位各自的职责,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消防经费,开展经常性的自防与联防活动。把预防火灾列为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实现防火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2)明确功能布局。对历史街区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功能业态,进行合理布局,降低街区内的火灾荷载。禁止液化气换装站、加油站、油漆点、化工产品商店、烟花爆竹店等危险源和幼儿园、歌舞娱乐放映游艺等特殊场所的进驻。人流集中、火灾危险性大的餐饮等场所尽量安排在历史街区之外,若因街区内居民生活和旅游开发等需要确需设置的,则应尽可能集中设置,并设在耐火等级相对较高的建筑内。禁止利用历史古建筑作旅店、招待所或职工宿舍使用。历史街区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及结构的整体性,未经历史街区管委会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改变房屋用途和业态。
(3)进行防火分隔。根据街区建筑的布置实际,在建筑适当位置利用天井、设置防火墙,修复封火山墙、封火檐等防火分隔物,将整个区块划分为若干个防火单元,防止火灾蔓延,防火单元内的建筑面积之和尽量控制在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防火分区面积内。对防火分区处门窗的处理可能影响建筑风貌时,采取在木质门窗外包金属、清砖、石块等其他耐火材料(石库门、窗)的方法进行处理。对重点防火部位的木结构构件进行喷涂、浸注、增加保护罩等防火处理,提高耐火极限和阻燃性能。
(4)改善消防通道。如在中山中路西湖大道至高银街段步行街改造设置4.4~5.0 m宽的紧急消防通道,路口设置可在紧急情况下自由拆装的栏杆;中山路消防通道上的牌坊洞口尺寸调整为4.8 m×4.5 m;适当拓宽主干道,使其与支小路交接处的转弯半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规整支小路铺装,提高通行能力。对于部分消防车道宽度不足的街区,通过设置“T”形回车场、配置小型消防车及消防摩托车等方式进行补救。拆除搭建在逃生通道和疏散空间上的临时建筑和杂物,疏通部分人行小巷,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对疏散通道不足的建筑增设逃生通道。
(5)拓宽防火间距。拆除历史街区违章建筑和部分耐火等级低、无保护修缮价值的建筑。清除通道上出户经营摆放的易(可)燃堆放物和建筑上附设的广告牌、牌匾、遮阳棚等影响防火间距的障碍物,采取电气管线下地等处理方式确保足够的防火间距。对于部分防火间距布置无法拓宽的区域,采取结合外墙改造设置防火门(窗)、洞口处增设喷淋保护等措施补救。
(6)严格控制火源。对一切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在历史街区范围内堆存柴草、木料等易燃可燃物品。在重点要害场所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古建筑,规定点灯、烧纸、焚香等动用明火的地点和区域,配备消防设施,并实行专人看管或采取值班巡查等措施。在不损害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尽量将分散在各处的私建厨房集中布置,对建筑物内部厨房等动火区通过防火分隔、提高装修材料的防火性能等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7)增设消防设施。在修复性重建建筑(丝绸商场)
设18 m3的屋顶消防水箱和220 m3的消防水池、消防控制室和水泵房,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各商业建筑内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配置灭火器等。沿主要道路和各支小路增设室外消火栓,并结合环境设计建造观赏水池兼作消防水源。在消防车难以到达的区域,配备手抬泵和推车泵。居民楼内推行家家户户配灭火器工程。
(8)规范电气管理。街区各地块内电源总进线处设置漏电保护开关,整改老旧的电气线路,对使用电器核定功率进行规定。按安全技术规程设置电器照明设施,并严格执行电气安装规程。电气线路采用铜芯绝缘护套线金属管敷设,不得将电线直接敷设在可燃的构件上;在殿堂内禁止使用碘钨灯等大功率照明灯具和电炉、电水壶等电加热器;严禁私拉乱接电线,各商业场所营业结束后要求切断电源。
(9)强化宣传教育。结合历史街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检查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及时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和有碍消防安全的行为。充分发挥综合管理队员和居委会、老年活动小组的作用,依托历史街区祭祀、庙会等传统文化节日,采取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画版、现场讲解等各种方式开展消防宣传,加强居民防火意识,普及救火设备使用知识,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10)加强灭火救援。街区管委会成立消防安全处,配备3名专职人员,加强消防监管力量。利用现有92名综合管理队员作为专职消防队,将改装过的消防专用车投入历史街区使用;全天3班轮班巡查,街区配备1辆消防车、15辆消防电动车和15辆消防自行车、消防水枪、消防水带、简易破拆工具等装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进行经常性的演练,组织队员进行实地查摆消防安全隐患和培训,有效地提升专职消防员发现和消除各类火灾隐患的能力。
4 结束语
历史街区的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如何处理好保持历史风貌完整性和保障建筑消防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是该系统工程的关键点,需要从工程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消防安全技术,创新工作措施,找到历史街区消防改造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杭州市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通过制定合理的防火安全保障和改造方案,提高该街区的抗御火灾能力,确保了南宋御街的顺利运营。但历史街区消防管理工作仍存在历史街区法律管理体系不明确、历史建筑的产权问题不明、历史建筑消防监督困难、消防保障手段缺乏等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思考。
·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新建,李岚.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J].城市规划,2003,27(12):55-59.
[2]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石芳.金陵大报恩寺琉璃新塔消防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10):746-748.
[4]张泽江,梅秀娟,覃文清,等.古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9):640-644.
相关文章:
变频调速装置控制管理02-02
闭环变频调速02-02
变频多段调速02-02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02-02
对于变频器的制动技术分析解读02-02
变频调速技术及其应用02-02
PWM变频调速02-02
变频调速技术02-02
PLC交流变频调速02-02
变频变压调速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