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中成语典故的(共12篇)
篇1:高中成语典故的
鲁侯(或谓即鲁哀公)听说颜阖是个贤明的人,想请他出来为国家出点力,便派人先送一份礼物去。
颜阖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破烂的村子里,这一天正披着件粗麻布旧衣,在那儿喂牛。
鲁侯派的人来了,向颜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是的,这是我的家。”那人这才知道他就是颜阖,便说明来意,把带去的礼物当面交给他。
颜阖不受,说:“恐怕你听错了?要是送错,你会获罪的,还是回去问问清楚吧!”那人就这样被打发走了。可是不一会,又来了,说:“没有错,就是送给您的,无论如何,求您一定收下!”
那人放下礼物就走,颜阖还有什么办法推辞呢。
《庄子》说完了这个故事,接着发表了一段议论,大意是说:颜阖无意于富贵,富贵送上门来,也并不欢迎,这样的人是难得的。一般的世俗君子,都宁愿冒着危险、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富贵,岂不悲哉!
其实道理很明白: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以“随侯之珠”,去弹“千仞之雀”,人们一定要笑他是个大傻瓜。为什么呢?因为他所用的珍珠太贵重,而所打的雀子太轻微,得不偿失啊!那么,生命难道不该比宝珠更要贵重得多吗,为什么轻易以生命去求富贵呢?,所谓“随侯之珠”,是传说中的宝珠,有这样一段神话:随侯(春秋时随国国君)曾救治过一条受了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夜明珠来报答他。这颗宝珠因此叫做“随侯之珠”。人们把它作为天下最贵重的珍珠。人们还把它和“卞和之璧并称为“和璧随珠”,或“随珠和璧”、“随和之宝”、“随珠赵璧”以形容稀世的珍宝。 用“随侯之珠”作弹丸,去打飞翔于高空的雀子,这是极不上算的。所以《庄子》说:“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比喻所用代价太大而收获太微、得不偿失,后来就叫“随珠弹雀。”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篇2:高中成语典故的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篇3: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重要部分的燕赵成语典故, 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 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灵魂, 而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以便对未来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创新精神
典故“胡服骑射”是其典型代表。在公元前309-307年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 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使战国成为七雄之一提供了必要条件。胡服骑射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穿胡服, 二是习骑射, 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学习先进的包容开放的思想。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成就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业。
二、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燕赵成语典故中奉公守法的精神在春秋赵简子时期就有所表现。赵奢不畏平原君权势而征其租税, 显然体现了执法必严精神;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话后, 不仅交了租税, 且以之为贤, 荐之于赵王, 则明显体现了奉公守法精神。
在赵简子的主持下, 晋国新的刑法铸于大铁鼎之上, 以示不可更改, 人人必须遵法行事。典故“铸刑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氏祖先守法的积极性。成语典故“奉公如法”或“奉公守法”就是由赵奢故事演化而来。赵奢也在司马迁的笔下成了我国历史上“奉公守法”精神的化身。同时通过赵奢的升迁我们也可以理解, 赵国的国君和贵族也是十分拥护和赞扬赵奢的这种精神的。
三、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这从“三家灭智”“三家分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四战之地、四战之国中也有所显。曾是春秋五霸的晋国, 政权落入异性贵族手中, 智伯瑶势力最大, 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 向他们索要土地。韩、魏都给了, 赵氏独不给, 不怕牺牲始终不投降, 显示了极为顽强的毅力。后赵联合韩、魏“三家灭智”, 赵氏的政治地位得以加强, 显示了其大无畏气魄。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和谐观念
这在抵掌而谈、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苏秦与赵王抵掌而谈, 明显是一幅君臣和睦的动人场景。蔺相如为免将相不和而授秦人以可趁之机, 为廉颇让道。廉颇知其苦心后, 向其负荆请罪, 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又恰是一幅将相和谐的美丽图画。
我国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在燕赵大地中流传久远的这种“和”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要借史之鉴, 发扬光大。
五、临危勇出、多谋善断的大无畏气魄和高度智慧
这在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之舌、两鼠斗穴、许历谏军、完璧归赵、渑池之功、围魏救赵、因势利导、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其中, 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更多体现了临危勇出的责任感, 而其它几个成语典故则更多体现了多谋善断的高度智慧。
六、浓厚的世情气息
军事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受世俗人情的影响, 政治军事人物也要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物打交道。因此, 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反映着当时的世俗风情, 具有浓厚的世情气息。市道之教、奇货可居, 反映了人的市侩作风;步履蹒跚、犹豫未决、不遗余力、南辕北辙, 反映着各色人物的行为特征;价值连城、天下无双、羽毛未丰, 反映着人对事物的评价;三人成虎、攻难守易, 反映着生活哲理。
总而言之, 在历史的浩瀚云烟中产生在燕赵大地的成语典故如汪洋大海, 本文从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为切入点, 以点滴之水, 以期见大海之全貌。也只有这种蕴含着精神和灵魂, 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 历久而弥新。
参考文献
[1]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89年8月第一版。
[2]成晓军、宋素琴:《燕赵文化纵横谈》,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3]郝良真:《论赵文化的开放性》, 《赵文化论丛》,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孙瑛、张润泽:《赵文化论集》, 崇文书局, 2006年。
[5]马国凡:《成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年。
[6]张学衔、张兆飞:《中华成语探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郝在朝:《邯郸成语典故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7年。
[8]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7年9月版。
篇4: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 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 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 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處〗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篇5: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出处
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
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篇6:高中的生僻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篇7:高中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相传在尧的时代,中国有大川三百条,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处都是,一旦发生大水,江河横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冲毁了,人们生活十分痛苦。后来大禹担起了治河的重任,他亲自拿着治水的工具,和人们一起开通水道,疏通洪水,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因为太劳累,以至腿上无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身体常常浸沐在暴雨中,头发被强风给吹动着,每天顶着烈风急雨不断辛勤地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庄子·天下》记载,墨子称禹“沐甚雨,栉疾风”,因此,要让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做服饰,日夜不停地操劳,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为准则。并且还说:“不这样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张,也就不配称作墨家。”
篇8:圣经成语及谚语典故探析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其意义已被约定俗成, 并被书面语所接受。它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为基础形成的, 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源于基督教《圣经》的成语典故非常多, 现截取其中的几个成语来窥一斑而知全貌。
1、lay the axe to the root of something把斧子放在某物的根上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正着手消灭、根除某物, 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原句为the axe is laid unto the root of the trees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这是施洗约翰在旷野讲道时针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那种假冒为善的行为所说的话。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 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 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 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意思是上帝的审判已迫在眉睫。
2、look back from the plough手扶着犁向后看
此成语的意思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出自《新约·路加福音》。一个人要跟从耶稣, 但要求容他先去辞别家里的人。对此,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 不配进上帝的国。”而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手扶着犁, 指着手做某事的意思。
3、take over the mantle of somebody接过某人的外套
此成语的意思为继承某人的衣钵、事业或传统, 源出《旧约·列王纪上》。以利亚被犹太教认为是最大的先知, 他奉上帝之命指责了以色列王亚哈信奉异教、虐待百姓, 并预言了旱灾, 复活了妇人死去的儿子等。为了躲避王后耶洗别的迫害而逃走, 当受上帝之命返回大马色时, 以利亚遇到以利沙, 将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 收他为门徒, 使之继承为先知。最后, 师徒2人过约旦河之后, 被火车隔开, 以利亚乘旋风升天。从此以利沙继承了他师傅的衣钵, 做了以色列的先知。
4、prodigal son浪子回头
源出《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比喻, 在英语中常用来指忏悔的罪人。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时说,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索取了应分得的一份家业后, 迁到远方, 他不走正路、挥霍一空, 又遇到灾荒, 经历一番苦难后, 回到父亲那里, 表示悔改。父亲叫仆人拿出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给他, 并为他宰牛吃喝。勤劳的大儿子对此很不理解, 父亲对他说:“你和我同住,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 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故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之说, 意思是浪子的改邪归正是用金子也无法换得的。
二、来源于圣经的谚语典故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 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出自圣经的谚语典故也不在少数, 现举几个例子。
1、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也会引证圣
经
此谚语喻指有时坏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会引经据典来为自己辩护, 使人上当受骗。出自《新约·马太福音》, 耶稣开始传道之前, 曾在旷野受魔鬼的试探。耶稣两次引经上的话挫败了魔鬼的试探。于是魔鬼也开始引经据典了, 可是它引的都是些断章取义。它把耶稣领到耶路撒冷的殿顶上, 对他说, 你若是上帝的儿子, 可以从这里跳下去, 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还记着说, ‘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魔鬼计穷, 就离开了耶稣。
2、a prophet is not recognized in his own country先知在故乡无
人尊敬
这个词语相当于我国谚语:本地的姜不辣。出自《新约·马可福音》。耶稣在他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讲道时, 大家都为他的智慧、异能称奇。当知道他是本乡的木匠之子后, 就厌弃了, 很看不起他, 也不相信他。为此, 耶稣说:“大凡先知, 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 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3、what soever a man soweth, that shall he also reap人种的是什
么, 收的也是什么
本词语的意思是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 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新约·加拉太书》。保罗给加拉太教会写了一封信, 信里劝告信徒要慷慨行善, 如果一味满足私欲, 必将导致败亡, 因为人种的是什么, 收的也是什么。
4、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本词语是本性难移的意思, 出自《旧约·耶利米书》:“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 你们这习惯行恶的, 便能行善了。”这是耶和华针对恶人而说的, 意思是恶人难改恶行。
从《圣经》的故事里产生了许多成语、谚语, 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以上例子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熟悉了成语、谚语典故的来源, 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和谚语, 从而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
参考文献
[1]代彭康, 陈邦俊.圣经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骆振芳, 莫如喜.西方宗教典故[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篇9: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
关键词:互文性;成语典故;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149-02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是一种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跨越文化的鸿沟,成语典故的翻译更是如此。成语典故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沉积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然而,从英汉翻译的视角着眼,成语典故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因此,要将孕育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成语典故译成不同的语言而又不产生文化冲突,确实并非易事。国内外众多翻译学者钻研于这方面的研究,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众多契合之处,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对互文性的认识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著名文论家、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语言、文化的关联性。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总是处于和其他文本关系的网络中,而文本的意义也产生于和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但互文本(intertext)决不是由摘抄、剪贴和仿效等编辑而成的产物,从文本之网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前文本(pretext),这些前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于与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历史文本之中。(蒋骁华,1998)
所谓“互文”,概括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语言现象。较有代表性的有广狭义互文性和宏观、微观互文性。狭义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引用、典故和原型、拼贴、模仿等;广义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程锡麟,1996)即互文性延伸到了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也被融入到了文本间的相互关系中;宏观互文性指互性涉及到文本与文本间的体裁,文本与文本间的风格关系;微观互文性指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与其他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秦文华,2006)广义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对成语典故的理解与翻译有着积极的作用。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层面上的互文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语言层面的互文往往比较直白和显见,它可以是直接的话语引用,也可以是标示清楚的文献参考;它可以是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也可以是同一文本、甚至是同一文段内部的互文见义。与语言层面上的互文相比,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显得间接和隐晦,这种互文一般会超出局部的文本,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传统、政治体制、历史渊源、价值取向、知识结构等联系起来,而成语典故的翻译正是属于这一层面的翻译。
二、互文性与成语典故的翻译
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人理解。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对译者来说,没有对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互文性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它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种互文性的关联因为所属文化圈的不同,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成为语际转换中理解与交际的障碍。译者要进入另一文化体系内,追踪互文性,寻找互文性标记(intertextuality signals),寻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即互文参照,以求准确地解读和传译原作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要准确理解每一个成语典故,就必须熟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它所使用的文化语境,才能理解其内涵意义。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就成语典故翻译而言,互文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
(一)互文性与理解
根据互文性理论,在成语典故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即理解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文字表面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深挖其文化内涵,找出暗含其中“前文本”的痕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涵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需要了解它们涉及到的互文性知识。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如,as old as Adam,据《圣经》记载,Adam为人类的始祖,即最古老的人物,现意为“非常古老或非常陈旧”;fig leaf,指遮盖隐处、维持体面的无花果叶,此语典出《圣经·创世纪》,亚当和夏娃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裙子;the apple of discord,传说厄里斯女神因未被邀请去参加Thetis和Peleus的婚礼,由此怀恨在心,便把一只金苹果扔在参加婚礼的神与女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从而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特洛伊战争,用来比喻“动乱的根源、斗争的原因”;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罗马诗人兼讽刺文学家贺拉斯在《论诗》中的一句话;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利斯的宝剑,出自古代希腊历史故事,用来喻指临头的危险或迫在眉睫的危急情况,类似于汉语的“大祸临头”。
如上文所言,微观互文性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性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某些语篇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有的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翻译时,译者需要熟知或查阅产生互文性的原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这些互文性知识完全熟知,才能理解透彻,表达时才会得心应手,准确传译成语典故中的文化内涵。
(二)互文性与表达
谈到互文性对成语典故翻译中表达过程的影响,大多数互文参照是只属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译者如何处理这些特定文化中的表达形式,因人而异,但首先要能识别这些互文参照后面的文化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
1、直译
这是译本中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或典故,译者一般都采用直译法,保留其原有的形象特征,这有利于保留原语典故的民族特色,有利于英汉文化交流和融合,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
2、直译加注
有时在译文中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典故形象,但由于文化差异,典故的涵义即蕴含的互文性知识难以为译语读者所理解,特别是有些典故蕴含着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故事,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要完全体现原文的含义,加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所谓“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就是将典故性成语按字面直译,同时增译简短的解释性词语,这样不仅有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译文语言的修辞效果。
4、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就是将原语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替换为译语中意思不尽相同但能对读者产生相似效果的表达方式。如:How she wished she could send that man to the Furies--for the punishment she thought he deserved。“Furies”是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在概念上与汉语的“母夜叉”是不能等同的,但在形象上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指女性,都具有凶恶可怕的外貌。汉语中“复仇”与“惩罚”在语义上并非完全对等,例句中强调的是惩罚,因此翻译时舍弃原典形象,借用汉语“母夜叉”来表达原句的意思,不仅形象鲜明,而且语句简约通俗。
5、套译
汉语典故成语与英语典故成语各有其民族文化渊源,相同之处甚少,即使可以找到一些含义近似的典故,用在译文中往往会因民族文化色彩不协调而显得不伦不类,所以,一般说来,翻译中不宜用典故成语套译典故成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笔者所提到的套译,是指以英语中相应或同义的习语或谚语,将原文中的成语之类作对等的翻译,反之亦然。如:“That's done it,”said Manby,tearing up the agreement.“Now we've burned our boats behind us and we've no option but to go forward with the project.”(B. L. K. Henderson: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Part 2,1956)孟拜把协议撕了说:“就这样了,我们现在是破釜沉舟,别无选择,必须把计划进行下去。”
三、结语
互文性理论不仅拓宽了成语典故翻译的新视野,而且对具体的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汉成语典故各自含有丰富的互文文化知识,其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差异,译者不仅应掌握原语的语言系统,还应尽量多的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中对语义的文化相关性保持高度的意识。翻译时,译者可灵活地采取各种译法处理文化差异,但应设法尽量保留和传达原语特有的民族色彩。以上几种翻译方法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蒋骁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98,(2).
[3]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4]刘琦.互文性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5]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高嘉正,高菁.成语典故的英译[J].上海翻译,2010,(1).
篇10:成语典故语文作文素材高中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篇11:高中偏难的成语典故及解释精选
梁鸿虽然家里穷,但读书非常刻苦,才学很高,远近都有点名气。后来,他被推举进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由于缺钱用,他抽出一些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
梁鸿人穷志不穷,逐步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高傲地说:“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
梁鸿说罢,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来煮饭。
三年后,梁鸿从太学毕业,回到家乡,娶了个名叫孟光的丑姑娘,在霸陵山隐居起来。有一次,他写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了统治者,结果遭到追捕。梁鸿带了孟光逃到江南地区,以当佣工为生,穷困不堪,最后悲惨死去。
篇12:高中成语典故的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该句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该句出自唐罗隐«蜂»,其喻意为: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考点透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该句出自宋苏洵«辨奸论»,其意为: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就要起风,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湿就要下雨。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该句出自唐王翰«凉州词»,其意为:喝醉了躺倒在沙场上,请不要见笑,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活者回来?
考点透视:不同的价值 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很需要影响,该名句反映了守边卫国的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价值观。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0.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71.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2.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7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74.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7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77.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79.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0.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8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83.有志者,事竟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4.满招损,谦受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5.人定胜天: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6.事在人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7.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0.“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1.“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2.“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1.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2.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3.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4.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5.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6.团结就是力量;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8.“一着妙棋,满盘皆活”; 部分影响整体
109.“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 部分影响整体
110.“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 部分服务于整体
111.“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 部分服务于整体
112.“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部分制约整体 113.“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部分制约整体 114.“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整体统率着部分 115.“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整体统率着部分
116.“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 发展的普遍性
11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发展的普遍性
11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发展的普遍性 1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的普遍性
12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发展的普遍性 121.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2.停滞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变;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3.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4.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5.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6.只讲时间,不讲效率;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7.只讲规模速度、不讲质量效益;只见顺利,不见挫折。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128.“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1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30.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发展的普遍性
132.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3.雪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4.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5.吃亏是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6.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7.“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8.苦尽甜来终有蜜;苦尽甘来;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9.“梅花香自苦寒来”;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0.“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4.“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5.“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7.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9.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防微杜渐;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5.“尽信书不如无书”;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6.“谦受益,满招损”;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7.“吃一堑,长一智”;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8.“失败是成功之母”;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59.乐极生悲;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0.否极泰来;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2.变废为宝;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3.哀兵必胜, 骄兵必败;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4.化险为夷; 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5.弄巧成拙。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66.“量体裁衣”;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7.“对症下药”;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8.“因人而异”;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9.“因地制宜”;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0.“因材施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1.“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3.“解铃还需系铃人”;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