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节育器异位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节育器 工作者 临床 患者

现将我所2004年至2009年临床收治的28例宫内节育器异位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 以利于计划生育工作者的重视和临床工作者的诊断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在28~4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5.6岁, 孕次0~3次, 分娩0~4次, 其中放置时间最长的为24年, 最短的为2年, 平均放置时间为11年, 有剖宫产史者9例, 阴道分娩史者19例。宫内节育器异位的症状:8例无自觉症状, 仅因带环避孕失败后检查或到期取器时检查确诊;12例因出现腰骶部酸痛、腹痛、下腹胀坠不适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检查确诊;8例患者出现剧烈腹痛, 阴道大量出血而检查确诊。

1.2 诊断方法

12例患者通过子宫、输卵管碘化油双重造影确诊;6例患者通过宫腔镜检查确诊;10例患者通过X线透视下双合诊检查确诊。

1.3 治疗

28例患者均在确定节育器异位位置情况后实施手术取出。3例患者在X线透视下经阴道取出;14例患者在宫腔镜下取出;11例患者IUD异位于腹腔或仅伴轻度粘连, 在腹腔镜直视下取出。具体方法如下: (1) T型宫内节育器部分仍在子宫体肌层或浆膜内:先将子宫与节育器充分暴露, 周围用湿生理盐水大纱布保护好, 用大镊子夹住节育器轻轻牵引, 或用弯钳在节育器与子宫之间轻轻分离即可取出。取出后, 如局部有出血, 可用1号或0号肠线结节缝扎止血, 使子宫局部表面尽量光滑。 (2) 凡游离在盆腔或腹腔的节育器, 直接取出即可。 (3) 被大网膜包裹的节育器, 可用7号丝线缝扎部分大网膜, 然后切断, 将节育器及包裹的大网膜一同取出。 (4) 固定在肠系膜上或肠管上的节育器, 可先用蚊氏弯钳轻轻分离覆盖在节育器上粘连得纤维素, 然后取出节育器, 并剪除分离的纤维素组织, 局部可用纱布压迫止血。如遇活动性渗血或出血, 可行局部缝合结扎。

2 结果

28例患者经手术取出异位的宫内节育器后, 症状均全部消失。嘱其禁同房、禁盆浴1个月。采用外用避孕工具或口服避孕药等其他措施避孕。28例患者节育器类型及嵌顿类型见表1。

3 讨论

但凡事有利有弊, 在广大妇女受益的同时, 由于手术操作不当、患者子宫损伤、环号大小与子宫不称等原因导致的宫内节育器异位症时有发生, 严重的危害了妇女的生命健康, 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IUD异位症临床上常见的原因包括: (1) IUD放置不当; (2) 子宫过分前屈或后屈; (3) IUD过大; (4) 子宫壁薄等。大致可分为4类: (1) 粘连, 部分节育器埋入子宫内膜; (2) 嵌顿, 部分或全部节育器嵌入宫壁内; (3) 部分穿孔, 节育器部分穿透宫壁; (4) 完全穿孔, 节育器完全穿透宫壁进入腹腔。凡IUD异位于腹腔, 特别是带铜IUD, 无论有无症状, 均宜及早取出。

根据IUD异位部位, 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取出。 (1) 宫内节育器埋入子宫内膜者, 用刮匙刮除IUD表面内膜后即可取出。如有条件, 宜在X线透视下或B超监护下取器。 (2) 宫内节育器部分嵌顿肌层者, 可用环钩钩取, 也可在宫腔镜下直视取器。 (3) 宫内节育器异位在盆、腹腔内或疑有脏器损伤者, 可通过腹腔镜或剖腹取出。

根据IUD异位发生的原因可确定预防方案: (1) 院方应加强医疗人员的专业培训, 通过认真系统的学习, 避免发生违规操作; (2) IUD放置术操作者术前应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 属于IUD放置术禁忌症者不予放置; (3) 手术操作人员要保证手法轻柔, 放置位置准确, 放置深度适中; (4) 放置IUD时应根据宫腔大小, 选择相应规格的节育器以及穿孔发生率较低类型的节育环; (5) 哺乳期、分娩期或流产后妇女应延迟宫内放置节育器, 以最大程度避免IUD异位的发生; (6) 术后定期随访, 以保证及时发现问题, 若发现节育器位置及形状异位应及时取出。

总之, 宫内节育器异位的情况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发生的, 除了上述的几种预防措施外, IUD放置子宫内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增加IUD异位的几率。上述28例病例中, 只有1例患者放环时间为2年, 其余27例放环时间均超过5年,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可能由于环对宫内膜及表浅肌层长期压迫, 导致糜烂或压力性坏死, 节育器逐渐被周围组织包裹, 造成节育坏脱出或嵌入。因此我国节育手术常规中规定“无特殊反应, 金属节育环科放置7~10年, 塑料环科放置4年左右”, 而到了绝经期的妇女应及时将环取出, 以避免IUD异位的发生。

摘要:宫内节育器 (IUD) 异位是当前计划生育手术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不仅增加妇女的痛苦, 也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28例宫内节育器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详尽的总结了IUD异位症的病因、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内容。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异位,临床研究,避孕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宫内节育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 胡秉霞.阴道后穹隆切开取出盆腔异位T型宫内节育器2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1) .

[3] 高建芬, 蒋秀芳.宫内节育器异位21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7)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 下一篇:急性阑尾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