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通用14篇)
篇1: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消毒供应室人员应严格按照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要求着装。
(1)病房:污染物品回收时应戴圆帽、手套,必要时戴口罩。
(2)去污区:机械清洗装载时戴圆帽、口罩、手套,穿隔离衣/防水围裙,换专用鞋;手工清洗器械和用具时,还需加戴护目镜/面罩。
(3)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时戴圆帽、换专用鞋,必要时戴手套、口罩;无菌物品卸载时可戴防烫手套。
(4)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发放物品时戴圆帽、换专用鞋。
2、工作人员掌握各种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特种设备需持证上岗。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做好日常维护保养,保证使用安全。设备出现异常时,立即停止使用,通知设备维护人员及时检修。
3、热力消毒、压力蒸汽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戴防烫手套,着长袖工作服,防止皮肤的灼伤。
4、环氧乙烷灭菌应专人负责,灭菌前进行安全检查、关严柜门,防止有毒气体泄漏发生燃烧和爆炸。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或面罩及橡胶手套;满或空的环氧乙烷气瓶应专门放置。
5、工作人员发生锐器刺伤时,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按规定要求上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6、发生消毒剂、污染水误入眼内时,用洗眼装置反复冲洗眼睛;环氧乙烷气体导致眼喉干涩、皮肤瘙痒时,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同时滴眼药水、大量饮水等对症处理。
7、消毒供应室内禁止吸烟,保持安全出口通畅及各种消防设施的备用状态。
8、掌握防火、防爆知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工作结束关闭水、电、汽及设备开关,注意用电、用汽、用火安全。
9、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篇2: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 时按要求摘脱并按医疗垃圾处理。
二、按照标准的预防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和处理暴露选用的防护用品:手套、口罩、防护眼罩、防水围裙、一次性袖套。
三、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1.防水围裙:内面为清洁面,外面为污染面。当不能抗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2.防护面罩:在冲刷器械飞溅严重时使用。
3.手套:手套外面为污染面,内面为清洁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及内面。手套有破损或清洁面已污染时立即更换。
4.一次性防护用品不得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要清洗处理干净。
篇3: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供应室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工作人员接触的微生物数量多、菌种杂, 回收的各种污染器械、穿刺针、切开包都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伤口, 都有较大的感染性, 特别是艾滋病或乙肝患者用过的穿刺针、切开包, 可能有患者的血渍、污渍、呼吸道分泌物, 工作人员处理锐利器械、穿刺针过程中稍有不慎, 就有被污染的危害, 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环境要求严格经常对室内空气、操作台、墙壁、地面等进行常规消毒, 对传染性污染物品还需要采取特殊的消毒手段, 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 弥漫空气中可引起眼部烧灼感、头痛、皮肤过敏、哮喘等症状, 长期接触可导致记忆力障碍、记忆力分散、生理功能异常等。
1.3 物理因素
供应室设在半地下室, 工作人员经常受高温、潮湿及污染空气侵袭, 另外消毒供应室各种仪器设备如压力灭菌器、排风扇、电热鼓风干燥箱、真空泵等, 在工作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常超过WHO规定的医院环境的噪声标准极限值, 工作人员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声污染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减退等症状, 护士在工作中长期重复一个动作也易造成身体尤其是颈椎的疲劳、强直。
1.4 锐利器械的伤害
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和包装过程中, 操作不慎极易发生锐器伤。治疗包、穿刺包内的手术刀片、缝合针、穿刺针均为潜在的损伤器械, 可导致工作人员发生血液暴露。美国医学会 (AMS) 对针刺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和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发生的危害性调查, 认为两者相关性较大, 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 针刺伤时, 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5 职业安全意识缺乏
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个别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 缺乏相关知识,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等认识不清, 不能正确地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及防护措施, 导致感染隐患发生。
2对策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定期组织供应室护理人员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内容, 请具有专业知识的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对供应室工作职业危险性和缺乏防护意识的危害性认识。将回收, 清洗器械过程中穿戴防护用品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与科室经济挂钩, 使其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和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规程, 有效减少职业危险因素, 保障职业安全。
2.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在交换物品的过程中, 回收、清点器械及物品时应注意保持相对的距离, 预防操作意外引起的污染物飞溅, 引起黏膜、呼吸道感染。防止锐利器械损伤, 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大量污染锐利器械, 有资料显示工作人员戴手套后, 即使遭遇针刺, 其感染发生率较不戴手套操作时下降50%。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坚持戴手套、口罩。注意避免损伤, 动作轻巧, 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 以免刺伤。一旦被锐器刺伤, 应先脱去手套, 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轻轻挤压损伤部位, 尽量挤出损伤处血液, 同时用肥皂流动水冲洗伤口, 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 必要时用无菌敷料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 应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 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 建立和健全刺伤登记制度, 并定期跟踪检查。
2.3 加强标准化建设, 控制流程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内部布局科学合理, 工作区内设缓冲间将污染区, 清洁区和无菌区严格分开, 标志醒目, 清洁区和污染区建议采用十万级净化空气, 气压从无菌区至清洁区至污染区呈正压梯度分布, 3区有实际屏障, 流程合理, 并严格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人流、物流、气流有序、不逆流、不交叉。
2.4 科学操作和防护, 减少职业伤害
篇4: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52-01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一个特殊科室,负责全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储存的场所,供应全院各科使用的各种诊疗包、敷料包及一次性灭菌物品等。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每天都要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各种化学消毒剂、高温、潮湿、噪音等,均对工作人员造成各种危害,因此,了解職业危害,加强自我保护是工作人员健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1职业危害因素?
1.1环境因素: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热力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冷水,寒冷、潮湿也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每日把各科室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分类、整理清点,造成回收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脓液、唾液、引流液的致病菌可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及空气污染。制作各种敷料、棉球等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损坏呼吸系统的功能。另外,供应室存在各种噪声污染源,高压蒸汽灭菌器工作室发出的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听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
1.2针刺伤及刀割伤: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子等锐器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的锐器,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等,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在高压灭菌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危险,在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容易烫伤。
1.4化学因素:含氯消毒剂广泛用于污染区的处理,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经常接触此类化学物品会引起眼结膜烧伤、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干热灭菌凡士林、石蜡油时散发的气味非常刺鼻,长期吸入会导致呼吸道损害甚至致癌。
1.5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严重性认识不足,护工的素质较差,消毒人员的专业知识急待培训;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缺乏,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认识不清,不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导致感染隐患的发生。
2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2.1环境因素:对室内高温、寒冷、潮湿、噪声、粉尘等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使用空间尽量宽敞,可安装排风扇及空调,有条件安装消音设备;冬季尽量用热水洗涤,戴橡胶手套,有条件可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在制作敷料、棉球时,设独立空间,工作人员戴口罩。
2.2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应及时更换;刷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发生针刺伤时应将血液挤出,及时处置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感染科室登记备案。?
2.3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人应站在锅门背后,取消毒包时应穿长袖及无菌衣,可戴隔热及无菌手套;开放蒸汽阀门时身体应躲开阀门开口处,防止压力过高蒸汽喷向脸部;清洁灭菌器内室时应在锅内室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2.4化学因素:正确合理的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器械、物品,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操作时要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手套、面罩等;设立一间独立干热灭菌室,安装排风扇,灭菌期间关闭门窗,程序结束前尽量避免进入灭菌室;凡士林厚度<1.3cm,石蜡油<0.635cm,避免过厚过高液溢出产生大量烟雾,而影响灭菌效果。
2.5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不安全隐患发生。工作人员在回收过程中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更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有各种引流液器械时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清洗污物时除戴口罩、帽子、手套外,还要穿防护服或防水围裙、专用鞋,带护目镜或面罩;室内要保持通风换气,工作人员注意手卫生;在各项操作中应按流程执行,改变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措施;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岗前教育,重视职业暴露不安全因素,掌握伤后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登记上报的处理程序,必要时注射疫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2.6加强设备检修工作:对科室不安全设备应及时维修,排除高压灭菌器故障,防止爆炸。通过宣传教育使供应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得到提高,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安全、有效地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确保供应室人员身体健康。
3结论
供应室是一个多学科、复杂的系统,整个供应室的运营需形成一个良性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供应室护士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力量,拥有一支健康的队伍才能让供应室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供应室护士要正确掌握自我保护措施,掌握各级防护标准,各种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防护效果。通过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服务于各科室需要,为医院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
参考文献
[1]芦慧.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与对策.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
[2]颜晓清,刘侠.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
[3]周海林.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吉林医学,2009,30(16).
篇5: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中图分类号】R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71-01
医院供应室是医院无菌物品的总供应站,也是医院传染物品回收处理的集中地[1]。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污染各种感染性体液和分泌物的医疗用品,接触锐器、化学消毒液,暴露在噪声、高温、潮湿、消毒紫外线工作环境中,面临着多种职业性危害,属于职业暴露危险人群,若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和防护措施不落实,发生职业损伤和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为了减少供应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保证职业安全,必须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针对危险因素采取严格的防护对策。现将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综述如下。
1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供应室人员每天的任务就是回收、清洗器械,这些器械大多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虽然经过初步的浸泡消毒处理,但仍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回收、清洗时若不注意自身防护,很容易被感染。有报道称,医疗卫生工作者是肝炎和艾滋病的高危暴露人群,但医务人员在职业安全保护中一直得不到足够关注[2]。
1.2气溶胶因素:手工刷洗和灭菌是气溶胶产生主要环节,如果工作人员对要求水下刷洗的器械进行水上手工刷洗,空气中就会漂浮大量带毒的气溶胶,若刷洗间空气流通不好,工作人员脸部、眼晴、鼻部防护不严格,血液、体液及有害气溶胶就会溅入(吸入)而造成危害;有些气溶胶由压力蒸汽灭菌器排气产生,如果灭菌器内装有污染物品,在灭菌前期排除冷空气时,若没有过滤除菌保护,则可能排出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通过人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3]。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可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高达20%[4]。
1.3化学因素:所有化学消毒剂的所谓无害都是相对的,它们不仅存在腐蚀性,且有刺激性。如防护不到位,操作不当,在使用强酸强碱清洁物品、浸泡杀灭微生物及去除热源时,强酸强碱溅到皮肤黏膜,可导致腐蚀和溃烂;长期接触含氯消毒剂、多酶清洗剂、除锈剂、润滑剂,如防护不当,皮肤、眼睛、呼吸道就会被挥发的有害气体长期刺激,导致皮肤搔痒、咽喉不适、眼睛干涩等;供应室常用臭氧作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臭氧杀灭微生物的机制是通过生物化学氧化反应而破坏其生物膜、氧化细胞内的酶、破坏遗传物质等[5]。当臭氧达到一定浓度之后,人体吸人高浓度臭氧,会因其强氧化作用,而对呼吸道形成烧灼,造成呼吸系统充血或发炎[6]。
1.4物理因素
1.4.1锐器伤:物理危害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锐器伤,如果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淡薄,器械分类和拆卸时徒手操作,容易发生锐器刺伤或利器划伤。有资料表明,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的80%~90%是针头刺伤所致,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等[7]。
1.4.2高温烫伤:消毒供应室的高压蒸汽灭菌器工作温度可达130℃以上,灭菌结束后站位不当,会被喷涌而出的热蒸汽灼伤;在卸载灭菌物品时,也会因不慎触碰高温金属架而致烫伤发生。
1.4.3噪音伤害:消毒供应室多种仪器都存在噪声污染,如:高压蒸汽灭菌器、真空泵、空气压缩机、全自动清洗机、干燥机、以及大功率的排风扇和水处理器等,它们在工作状态下会发出不同程度的噪音。据有关劳动部门检测证明,供应室设备产生的噪音强度在90~98dB。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可损伤听力,致使听力减退甚至导致噪音性耳聋,同时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还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出现头昏头痛、心神不定,烦燥不安,容易发脾气,影响工体效率。
1.4.4紫外线及粉尘伤害:紫外线照射是供应室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的主要方式,消毒或检测时会辐射到人体表面,引起灼伤、红斑、紫外线眼、皮肤过敏等症状[8]。粉尘也是重要的损伤因子,手工分装棉球、纱布、棉垫等卫生材料时会产生较多纤维絮及粉尘污染空气,包装手术室敷料时也可以产生粉尘污染,长期吸入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9]。诱发鼻痒、喷嚏、咳嗽,甚至哮喘。
2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2.1生物因素防护:供应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才能保证不受生物因素伤害。凡是患者用过的物品一律按感染物品处理,使用化学消毒液充分浸泡。应避免徒手进行器械分类回收,应借助工具将废弃的锐利器放入锐器盒;清洗器械时穿防水刷洗衣,戴眼罩或护目镜,戴口罩、帽子、刷洗专用手套;保证清洗区良好通风;回收、刷洗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域前,应洗澡并更换工作服。
2.2气溶胶因素防护:为了防止气溶胶吸入和脏水喷洒入眼睛,在使用高压水枪时,须按规定穿防水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护目镜等。对要求水下刷洗的器械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规定进行水下刷洗,有条件尽可能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洗涤操作时戴橡胶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刷洗工作结束后要严格洗手,用肥皂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2.3化学因素防护:供应室护士应了解常用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10]。要把具有刺激性、挥发性的消毒剂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有毒性消毒剂要标示警告标志;配制和使用有刺激性和挥发性消毒液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同时要注意在通风的场所配置;取用消毒液后容器应及时盖好、旋紧,避免其挥发造成危害;臭氧作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后注意环境通风;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次性物品必须待残留气体充分挥发后方可入库,以避免残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损害[11]。
2.4物理因素防护
2.4.1锐器损伤防护:发生锐器刺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防护意识淡漠,警惕性不强,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减少锐器损伤是预防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传播的主要途径[12]。因此,必须强化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一次性刀片、缝针等锐器或利器使用后应及时拆卸,放入锐器盒,单独焚烧处理;用钳子清点锐器,避免剌伤;穿戴耐刺拖鞋和刷洗手套后,方可手工刷洗锐器。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在包扎伤口,被污染器械损伤后应预防性用药,定期抽血检查并向上级汇报,建立工作人员针刺伤后健康档案[13]。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定期跟踪调查。供应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常见的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查,定期接种疫苗。
2.4.2高温烫伤防护:工作间配备降温设施,严格执行机器操作制度,每天使用前检查机器性能,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操作,操作时戴好防烫手套和防烫袖套是防止烫伤的有效方法,灭菌后开启高压灭菌器时,人员要站立在门后方防止蒸汽灼伤,不要立即卸下锅内无菌物品,待30min后锅内物品冷却后再卸载。
2.4.3噪音伤害防护:为了减少噪音伤害,应采用中央供气方式,噪音源安装密闭隔音设备,空气压缩泵尽可能安装在室外或另间。尽量集中清洗器械,减少噪音产生的时段、时长。操作间工作时间,应关门密闭,减少噪音外传。科室中各机器有专人管理,定时定期维护和保养,保持其性能良好,发现异常噪音及时查找原因解决[14]。高噪音区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劳逸结合。工作时配备使用耳塞,同时做到集中时间清洗器械,及时关闭有噪音设备房间的门,以减少影响范围。工作后及时关闭机器,将噪音损伤降到最低。
2.4.4紫外线及粉尘伤害防护:应避免在工作时间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房间,消毒的时候如要进入房间,最好关闭紫外线灯,消毒结束半个小时后才进入房间工作。工作人员在敷料制作时,尽可能在独立空间,加强自身防护,戴好圆帽、防护目镜及12层以上的口罩或加湿口罩,动作轻柔,避免大力抖动敷料,尽量使用成品敷料、棉球、纱布和一次性手套,既方便临床使用,又降低了供应室人员的粉尘污染职业危害。
2.5职业防护的教育与培训[15]: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对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进行培训,定期举办防护知识的讲座,提高对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强化工作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监控力度及个人防护意识,减少受伤次数,有效实施标准预防,同时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定期进行卫生监测和健康检查。保障工作人员职业安全和保证医院医疗安全同等重要,防护措施必须安全有效,规范和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才能确保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ZK(#〗程芳.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32
[2]张朝武.职业性感染与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5):522-524
[3]温建芳.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防护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9
[4]陈献.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进展[J].全科护理,2011,9(10A):2621-2622
[5]Wang R R,Shang G W,Hu L F,et al.The disinfecting effect of ozone on four kinds of bacteria[J].Shang hai Kou Qiang Yi Xue,2008,17(1):92-95
[6]王丽丽,张齐放.臭氧消毒在医院消毒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6A):36-38
[7]闫丽.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908-909
[8]扈?h,董继平.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41-142
[9]刘金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102-4103〖ZK)〗
[10]〖ZK(#〗马妍妍.供应室护士的个人安全防范[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592
[11]刘亚芹.谈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器使用的注意事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091
[12]邹海英.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99-100
[13]胡国凤,李淑玲,肖慧华.消毒供应室的职业防护认知水平调查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7(4):183-184
[14]施仲芬,殷玮玮,戴霞,等.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2012,19(9B):111-112
篇6: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消毒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安全管理
-------主讲-:文花--------------------------
【关键词】供应室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篇7: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人流,物流路线由污到洁,不得逆流与穿梭,操作者应根据区域着装规范。
二、供应室内部要严格区分三类物品: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不得混淆。
三、对特殊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器械等,使用科室进行初步冲洗后应用有标有传染标记的塑料袋双层扎口,由供应室回收进行消毒后,按无菌物品处理,烈性传染病人用过的敷料及使用后的一次性器具等应及时焚烧。
四、建立质量监督制,对无菌物品质量、灭菌器效能、纯化水、各房间空气消毒的效果进行定期监测,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五、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前经质量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后的锐器与针头放在防刺利器盒内,一次性注射器用黄色塑料袋存放,专人回收、集中处理,未污染的器具按医用垃圾由专人回收处理。
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消毒技术,消毒液的配置及正确使用方法。
七、严格执行清洁卫生制度,做到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的拖把、抹布分开使用,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处理。
八、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洁消毒后分开放置。
篇8: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1 供应室存在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性因素和病毒性因素。供应室人员每天负责回收处理全院病人使用后的已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物品,如果防护不当,操作中容易造成皮肤、黏膜的损伤。皮肤被刺伤后接触被污染病毒的血液和体液造成经血液传播引起的感染是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1],传染率可达25%~30%。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认为:一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 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一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机会为6%~30%[2]。其原因:①HBV感染:我国属于乙肝高度流行区。据统计我国约有10%~20%的人为HBsAg携带者[3],乙型肝炎是一种血液传播性疾病,通过针刺伤或锐器损伤是感染HBV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另外,HBV生存能力较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下可生存1周。②HCV感染: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HCV感染机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致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并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所以更应加强对HCV病毒的认识和防护。③HIV感染:艾滋病及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现已从HIV阳性者的血液、唾液、眼泪、精液等中分离到HIV病毒。因此供应室人员在整理回收污染物品及侵入性操作所用物品时,如腰穿、后穹窿穿刺、胸穿、骨穿、静脉或气管切开、缝合包等及其他物品刷洗时都极可能发生针刺伤而导致疾病感染。
1.2 物理因素
1.2.1 锐器损伤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整理、清洗、包装各种使用后的穿刺针、刀、剪等锐利器械时,稍有疏忽和不慎,极易引起刺伤和割伤。
1.2.2 粉尘伤害
工作人员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和手工给手套上滑石粉时,粉尘到处飞扬,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能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1.2.3 紫外线
使用紫外线灯管照射空气消毒,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都有损害,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
1.2.4 噪声
供应室的主要灭菌设备是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据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其在抽真空时,噪声强度在90~98 dB(A)之间,超过了我国对工业区噪声标准的极限值55~60 dB(A),长期反复暴露在该噪声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失眠、听力减退等症状,影响工作效率。
1.2.5 高温、寒冷、潮湿的环境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在夏季使室内温度明显增高,消毒人员夏季处在这样的作业环境中,对健康不利。洗涤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严冬季节,供应室人员也不可避免接触冷水,因此,寒冷、潮湿也是损害供应室人员的因素之一。
1.3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室在日常工作中,有可能接触到强酸、强碱以及各种化学消毒剂,用于空气、物品、台面及地面的消毒,但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工作人员在配制消毒液时和取出器械时,不戴口罩、手套很容易溅到皮肤上而损伤皮肤,高浓度消毒液挥发出的刺激性气体会使人的眼睛及呼吸道感到不适。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性因素防护
2.1.1 接触防护
我院感染管理科要求,对于回收物品,应先在科室用消毒液浸泡后再由供应室回收清洗,清洗时注意自我防护,尽量不要直接用手对尖锐物进行分类和清洗,避免污物与身体直接接触,操作处理被病人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和医疗器具时,均应带乳胶手套和口罩。
2.1.2 操作防护
利用全自动清洗机和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大部分再生医疗器械,减少供应室人员人工操作工作量和职业危险因素。对于复杂物品必须手工清洗时,清洗人员必须注意自身保护,戴好厚的橡胶手套、戴好面罩(以保护眼睛、鼻子、口腔黏膜),穿防水衣服或穿围裙和袖套、头套完全遮盖头发。
2.1.3 严格洗手
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按照六部洗手法清洗双手,还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有效的洗手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和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率降低25%~50%[4]。操作中如有手套撕裂、破损,在工作安全允许的情况下,应立即脱掉手套,使用消毒液消毒后,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更换手套后继续完成操作。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2.2.1 防锐器伤
安全使用锐器,重点是使用锐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配制和完善防护用品和防护设备,用过的不回收物品应及时统一焚烧,锐利器械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清洗而不直接用手清洗,防止针刺伤。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75%乙醇消毒后,用敷料包扎伤口,并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
2.2.2 防粉尘和紫外线
工作人员在制作敷料和给手套上滑石粉时,应该戴口罩。用紫外线灯管消毒时,应关闭门窗,消毒期间避免人员进入。监测时,戴防护面罩及眼镜。
2.2.3 防高温伤害
消毒人员操作时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高温灭菌结束后,先冷却,后取出物品,取放时戴棉纱手套,防止烫伤。经常检查高压灭菌器各部位及各管道有无异常,发现漏气及时检修,防止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烧事故[5]。
2.3 防化学伤害
掌握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配制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配制和取出消毒物品时都要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避免原液直接与皮肤接触。进行消毒液擦拭、拖地后及时开窗通风,降低空气中氯的浓度。
2.4 心理精神因素的防护
对消毒供应室人员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对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强化工作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学习,以增强工作人员自身的防护意识,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把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
3 讨论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蔓延,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吸毒人员的增多,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也随之日益增多,供应室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定和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实行有效的定期监测检查制度,加强环保及职业防护意识教育,使防护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大防护投入,确保职业安全,同时消除工作人员的恐惧心理,使她们理智、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感染。
参考文献
[1]徐桂荣.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8.
[2]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54.
[3]戴自英.实用内科学.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4]游建萍,黄庆,府伟景,等.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篇9: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供应室,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随着高危医疗器材的日益增多,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也随之增多。分析了危害消毒供应室人员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各种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38-01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sof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XIE GuolanHENG Mei
(Sichuan Suining Center Hospital Supply of Medicine,Sichuan,Suining,629000)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high-risk medical devices of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s in the health hazards of the underlying factors have also increased. Analysis of harm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staff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for a variety of factors put forward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protection.
【Keywords】disinfection supply room;occupational hazards;protection measures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供应室的工作环境对供应室人员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着他们常暴露于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在操作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其身心健康。为了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健康,需加强防护。
1危害因素
1.1生物危害因素随着细菌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直接威胁供应室人员的健康。供应室人员每天要回收全院各科用过的医疗器械,科室只进行初步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血迹和脓液,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病原微生物附在器械上,有的科室怕麻烦根本没有进行初步清洗,有的科室对用过的器械进行第一道消毒处理所配制的消毒浓度不够或未完全浸没器械,甚至有些缩短浸泡消毒时间,同时供应室人员在点收污染器械时,稍不小心有可能被血液、脓液溅到衣服、口腔、皮肤粘膜以及有可能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利器械刺伤的危险,这些因素都可能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
1.2化学性危害因素①各种化学消毒液对人体都有有一定的危害,供应室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人体长时间接触对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②EO气体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可能致癌。如果空气中的EO气体含量超过标准,将对供应室人员身体造成伤害。③供应室利用紫外线灯管或三氧消毒机照射进行空气消毒,人的眼睛、皮肤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可引起灼烧红斑、眼角膜炎、皮肤过敏,臭氧在空气浓度过高极易引起肺气肿和肺纤维化。
1.3物理性危害因素①环境因素:高温灭菌器、干燥箱、其他电器使用过程中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湿度明显升高。长期在潮湿寒冷环境中可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消毒员存取灭菌物品时易被热气和灭菌柜壁烫伤。②噪音: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医院新配备的设备越来越多,如烘干机、排风扇、超声清洗机、打印机、预真空灭菌器等不同程度地产生噪音,据有关部门检测,其在抽真空时噪音强度在90~98dB之问,超过了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长期工作在该噪音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症状。
2防护措施
①加强接触防护。供应室人员督促各科做好对用过的器械进行初步消毒浸泡,并保持消毒剂浓度和消毒时间。供应室人员在接触和清洗污染物以及配制各种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好口罩、圆帽子、护目镜、隔离衣、手套、长筒水靴及防水围裙、袖套,以避免污染液溅到皮肤粘膜、眼内、口腔。接到重度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的医疗器械应先灭菌后再刷洗,操作过程中用钳子取污染物和夹锐利物,若不小心被锐器械刺伤,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NS冲洗粘膜,在伤口离心端轻轻挤出血液,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法伤口后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 NS冲洗干净,然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保健科,采取补救措施。②进行紫外线灯管或三氧消毒以照射时应在无人条件下进行,避免两眼直观灯管,紫外线灯开关安装在消毒室外,监测紫外线时穿防护衣戴防护目镜,进行空气消毒完毕,开窗通风或开排风扇,防止空间臭氧浓度过高引起中毒。③改善供应室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室内安装空调、热水器、空气净化设备、消毒间安装消音设备,进行高压灭菌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机器定人管理,定期保养、维修及调试,集中时间进行灭菌,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以及各种运作的机器,以减少噪声音污染。④EO消毒柜安装在供应室的最高点且较僻静的地方,周围50米内无明火作业,无变电设备,无发动机和其它产生火花的作业,设备安装在室外并高于建筑物。EO消毒柜和EO化学消毒剂要设专人负责管理,定期进行维修保养。⑤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新理论,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自身防护,有效降低院内感染,保证在任何时间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及正确的操作规范。同时通过学习操作规程,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规范护理行为,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责任心。
总之,供应室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引起感染的机会很多,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树立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在现有条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维护自身健康,减少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夏小莲,周凤莲.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江西医药,2007.12.
篇10:消毒供应室制度
1、入室后应更衣换鞋,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工作区的管理规范。
2、每日定时下收下送,保证供应物品的质量,认真做好科室质量监测工作。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并建立差错登记上报制度。
4、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技术操作常规》,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
5、根据各科室需求配发物品基数,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调整,以保证临床需要和减少储备。
6、各种器材、敷料准备均应达到标准要求。
7、一次性用品按计划报设备科(采购中心)。
8、定期征求临床科室意见并记录,及时完善工作规程。
9、工作人员应在岗在位,禁止随意串岗。
10、严格执行各区的工作流程及操作规程。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技术操作常规》,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洁,进入各区规范着装、换鞋。
3、工作区内经常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桌子、椅子、地面二次,有污染及时处理,每周一次大扫除。
4、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清洁物与污染物,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分开存放。
5、下收下送车辆必须洁污分开,分区存放,每日清洁;下收下送均应采用专人专车,专线运送。
6、灭菌包外均应贴上化学指示胶带,注明灭菌期、失效期,灭菌指示带应呈现黑色条纹才能发出。
7、各种灭菌器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记录关键参数。
8、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新灭菌器使用前及每次维修后均应根据要求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9、回收再用的一切物品,均需按清洗消毒灭菌常规操作。
10、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供应室工作。
灭菌组工作制度
1、消毒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2、负责全院待消毒物品的灭菌工作,当天的灭菌任务必须当天完成。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灭菌器的灭菌效能,灭菌时注意物品的摆放及装载量,应尽量将同类物品一批灭菌。
4、认真做好灭菌器的灭菌效果监测记录(每天做一次BD测试,每月一次生物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与护士长联系及时处理。
5、待消毒物品与已消毒物品必须严格分开,避免混淆。
6、保持发放的无菌物品符合标准(储槽开孔的关闭、化学指示胶带正常变色、包干燥不湿),不合格者重新灭菌。
7、认真做好灭菌器的保养维护工作,保证灭菌器柜内的清洁,排气孔无异常堵塞。
8、认真做好每月的工作量统计。
9、保持室内的清洁整齐,每日空气消毒和卫生保洁。
包装组工作制度
1、入室应更衣换鞋,洗净双手,所有物品都应清洗后才能进入清洁区,未经清洗的物品一律不得进行包装。
2、各种包布要一用一洗不更换,保证无缺损。
3、各种器械应保证其使用功能。
4、根据待灭菌物品的性质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及包装材料,严禁密闭容器(铝饭盒或搪瓷盒)做包装材料用于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的灭菌。
5、正确包装等灭菌物品,灭菌包的体积和重量不得超过正常范围。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差错发生。
7、做好每日的工作量统计。
8、保持室内物品放置有序清洁、整齐,每日清洁地面、桌面二次。
发放组工作制度
1、无菌区须专室专用,专人负责,限制人员出入,入室须二次更衣换鞋,洗净双手;外出的工作服不得穿着入内;非无菌物品严禁进入。
2、无菌物品应固定位置分类、按失效期顺序放置并发放取用,过期一律不得发放,应重新灭菌,储存的有效期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3、一次性无菌物品进入无菌区前,应先除去外包装,以减少污染。
4、认真做好每天发放物品的数量及每月的统计工作。
5、做好每月的空气培养及无菌物品的细菌培养。
6、严禁存放杂物,载物架应由不易吸潮、表面光洁、易清洁的材料制成。
7、每日清洁地面、桌面、载物架二次,清洁用具专用。
8、无菌物品应存放于距离地面20cm、离天花板50
cm、离墙5
cm储物架上。
回收组工作制度
1、进入污染区应二次更衣、换鞋。
2、回收物品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错误收回。
3、回收的物品应根据污染程度及种类进行分类,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保证清洗质量。
4、认真做好清洗机的保养工作,每日启动清洗机前,先检查腔体内滤网是否清洁,如有污秽,应予清洗,检查酶清洗剂、润滑油的量是否够用,及时添加。
5、配制有效氯消毒液,每周更换二次,每天测试浓度一次并记录。如浓度降低,应及时更换。保持室内物品放置有序,清洁、整齐,每日用消毒液擦洗桌面、地面二次。
6、认真做好室内卫生清洁工作,每晚空气消毒一小时并记录。
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制度
1、回收清洗物品时,应穿防水围裙、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防水袖套,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雨鞋。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2、皮肤表面一旦染有血液、其它体液、各种消毒液及酶,应立即用清水彻底清洗。
3、如被利器刺伤,应按医务人员利器伤防护条例处理。
4、使用灭菌器时,应注意防止烫伤,操作时防止爆炸燃烧。
5、使用环氧乙烷灭菌器时,应保持空气流通,防止中毒,燃烧爆炸事故,并定期检测环境中气体浓度,防止职业损害。
6、加强工作人员防护教育,防止各类意外事故发生。
—
END
篇11: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1、布局合理,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污染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清洁区),并有实际屏障。路线及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
2、工作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帽子、口罩、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护目镜等。
3、严格按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操作流程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4、各种物品包装规格化、整齐,包布清洁,灭菌物品外面有明显3m胶带指示胶带,并注明消毒日期和失效期,大包内必须放有化学指示卡,每季在消毒锅内进行一次生物指示剂即嗜热芽孢菌片监测,并有记录。
5、无菌包掉落地上或放到不洁处等应视为被污染,重新灭菌处理。运送无菌物品的容器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6、消毒供应室每个操作间: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60分钟,照射强度不低于70uw/cm2,每月无菌室空气抽样细菌培养1次,并有记录。
7.消毒员必须做到培训后上岗,在压力蒸汽灭菌时,必须做到每锅五点灭菌指示卡监测灭菌质量,并有记录,指示卡保存,每锅做工艺监测记录。
8、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9、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应符合《技术消毒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篇12:消毒供应室查对制度
1.回收器械及各类包时,查对名称、数量与物品是否相符,器械用后清洁处理情况。
2.包装器械包时,查对物品是否齐全,配套性能是否良好,清洁是否符合要求。
3.器械、敷料消毒灭菌完毕,查对包是否注明失效期,指示胶带是否变黑,并固定位置存放。
4.发放消毒无菌物品时,要查对名称、数量、灭菌日期,失效期,做到三查四对,三查:放时查、存时查、发时查;四对:对品名、对数量、对日期、对科室。
供应室消毒员工作质量标准
1.供应室消毒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合格证书方能上岗。
2.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灭菌合格率100%。
3.消毒物品体积不超过30 cm×30 cm×50cm、重量不超过5公斤,器械包重量不超过7公斤。
4.下排汽消毒锅内装物不超过2/3,预真空消毒锅装物不超过4/5,预真空消毒锅小装量不得少于锅容量15%。
5.消毒贮槽先打开通气孔,灭菌后立即关闭气孔。6.灭菌后物品无散包、无湿包,3M指示带变黑。7.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前进行B-D试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有资料可查。8.高压灭菌器性能安全无事故发生。
9.灭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无混装。保持灭菌室清洁、整齐。
供应室消毒员岗位职责
1.供应室消毒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合格证书方能上岗。
2.遵守供应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着装符合要求,保持高压灭菌室清洁、整齐。
3.必须了解脉动真空灭菌的原理、性能及安全操作方法,根据各类物品的性质、用途选择适当的灭菌方式。
4.灭菌前检查各种包的包装质量、包外指示胶带及标签是否完整,将不合格包及时检查。
5.掌握灭菌物品的装载和卸载的方法。若有破损、湿包应视为灭菌失败;若化学指示胶带的色泽未达到要求或可疑时,应重新灭菌。
6.负责灭菌器的工作记录,灭菌过程必须严密监测。7.定期进行灭菌效果的监测,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前进行B—D试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篇13: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高温高压环境
压力蒸汽灭菌器等在使用的过程中散发的热量使室内的温度、湿度明显升高, 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 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1.1.2 烫伤
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的温度高达134℃, 干热灭菌锅温度高达160℃, 消毒清洗机、封口机、烘干机温度也在90℃左右, 开启舱门卸载物品时, 设备内腔温度也>60℃, 若操作不当极易造成烫伤。
1.1.3 噪音
消毒供应室存在着很多种噪音污染源, 如超声机、空调、全自动清洗机、高压蒸汽锅、排气扇、封口机、烘干机、电热炉等工作时发出的不同程度的噪音, 可损伤听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 引起许多系统的生理变化, 造成伤害。
1.1.4 布类纤维
在敷料间各种布料的折叠和包装易引起细小纤维到处飞扬, 极易吸入呼吸道, 损伤呼吸系统功能。
1.1.5 锐利器械的伤害
在污染物品回收、清点、清洗、包装等过程中容易被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 而导致医务人员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危险。
1.2 化学因素
在清洗消毒大量的污染物品过程中, 往往离不开化学消毒剂的使用, 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这些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使用过程中挥发在空气中、溅到皮肤上, 容易导致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损伤皮肤。
1.3 生物因素
消毒供应室污染区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工作人员在处理各种污染物品时, 由于这些物品经常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物, 接触的微生物的种类多;回收的各种污染器械、穿刺针、切开包都直接接触过患者的皮肤、黏膜、伤口, 有时自身的防护措施不到位、操作稍有不慎便会刺伤自己, 造成危险;使用高压水枪、气枪时管道内所产生的微生物分子悬浮在空气中, 如防护不当极易吸入呼吸道, 对人体造成危害。
1.4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重视不够
消毒供应室人员缺乏对标准预防的认识, 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最终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1.5 生理心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繁重而琐碎, 需要强烈的责任心、细心, 长期在思想、精神高度集中的环境中, 加上长期站立、重复单一的体力劳动, 易造成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椎疲劳,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心理疲惫、紧张、精神焦虑等。
2防护
2.1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提高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对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建立工作人员自身的防护制度, 制定计划进行培训, 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 供应室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时, 首先要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自觉遵守防护要求, 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加强供应室人员的预防保健工作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污染物品的集中点, 随时都有被污染物品感染的危险, 医院领导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关注这一群体, 尽可能的完善布局, 增添必要的保护设施和防护用品。清洗污染物品时能机洗的物品尽量不用人工手洗, 同时戴手套、口罩、防护面具、防护服等, 供应室在建筑布局上也应考虑安全防护需要, 设不同的区域气压, 以使空气定向流动, 保持新鲜, 并使用空气除湿器, 避免潮湿, 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层流装置。对各种噪音设备设噪音降声器, 减少噪音的污染危害。科内设监督员对科内的职业安全防护情况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督促工作人员坚持自我防护措施。
2.3 定期体检
对供应室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 并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发生锐利物品刺伤时, 用肥皂水、流动清水清洗被污染的伤口、皮肤, 生理盐水清洗黏膜, 如有伤口, 轻轻挤压伤口, 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水、清水冲洗干净, 用消毒液 (75%酒精、0.5%碘伏) 消毒, 对乙肝、HIV病毒暴露后的预防应在4 h内开始, 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定期进行血清学的跟踪调查, 同时上报预防保健部门, 建立监测档案。
篇14: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关键词】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81-01
在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消毒灭菌技术也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也面临种种挑战。随着工作内容的不断更新,其职业安全也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供应室护士长期从事回收、清洗污染后的医疗器械物品,这些污染物品不同程度沾染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是最危险的感染性暴露源。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器、利器刺伤,高温烫死,化学消毒液灼伤,严重危害供应室护士的身心健康。为此,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危害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减少危害,保护自身健康。
一般资料与方法
1、供应室工作的主要危险因素
1.1护士自身因素:清洗过程中不按照操作程序及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认真佩戴防护用具或防护用具使用不当等。
1.2化学因素: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消毒剂、环氧乙烷,这些消毒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易挥发于空气中被人体吸收,可引发鼻黏膜及气管黏膜水肿,损害呼吸系统,还可刺激人体双眼出现流泪、疼痛、视物不清,长期接触此类化学制剂,对使用者造成损伤及不适,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样症状,致癌及流产。
1.3物理因素:在清洗玻璃器械及金属制品时,易被破损的玻璃及锐利的刀剪损伤,致使残留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造成危害。有文献表明,针刺伤时只需0.04毫升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刺伤者感染。美国50万医护人员中,每年被注射针刺伤的人数高达8万以上,占从业人员的16%。紫外线广泛用于供应室的空气及物表消毒,护士经常间接接触,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4生物因素:供应室人员在回收污染器械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很有可能被预处理不好的污染器械上残留的病毒侵害,造成自身感染。
1.5环境因素:(高温)检查包装区的高压蒸汽灭菌锅散发热量、各种机器发出噪音、潮湿的工作环境,长期接触冷水,供应室工作人员患风湿性关节炎、耳鸣、听力下降明显高于其他科护士。
2、防护措施
2.1化学性因素的防护措施:(1)在浸泡各类污染器械时,不仅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更要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和毒副作用,严格佩戴防护用具,存放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防止挥发于空气中对人体造成伤害。(2)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若工作人员出现头晕、咽部不适、皮疹,应首先离开配置现场,及时用清水冲洗眼睛,滴注滴眼液,服用抗过敏药物。
2.2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强化护士的防护意识。根据各工作室要求,完善防护制度,将防护知识行为化、习惯化。紫外线消毒时间尽量安排在工作间歇期,工作人员尽量减少进出次数,如有急事需进入时,应将紫外线灯关闭或佩戴防护眼镜后方可進入。接触锐利器械时应用持物器或单手操作,经常演练针刺伤的操作程序,使其牢记于心,及时处置。
2.3生物因素的防护措施:回收污染物品均按标准预防的措施进行分类处置,一旦发生刺伤立即作伤口处理,用流动水进行冲洗,碘伏消毒,注射疫苗,定期跟踪检查。
2.4环境因素的防护措施:对高温、噪音、潮湿的不利因素可采取硬件防护设施,如换气装置、空调、消音设施,尽量集中清洗器械。
讨论
由于供应室环境及性质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根据供应室职业危害的因素强化全员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1-3]。让每个工作人员都了解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中存在的危害性,在回收处理污物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围裙等。当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及体内外各种引流液的器械时须戴手套,避免交叉感染。供应室在进行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消毒剂,如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4-5]。
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供应室护士职业防护应从预防入手,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树立防护理念,规范操作行为,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完善监测系统。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供应室工作人员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从而达到将职业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职业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消毒供应中心现状与行业标准的差距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11:43-45.
[2]朱笠,高丽,曹沛沛,梁玉红.我国医疗机构消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06:720-723.
[3]刘明玉,周永清,刘宝珩.推进基层医院科研发展思考[J].当代医学,2014,09:18-19.
[4]王炜华.浅谈基层医院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4,07:4-5.
相关文章: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论文02-04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02-04
论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及其安全风险管理02-04
地铁工程安全质量事故典型案例分析02-04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财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02-04
电力供应安全生产论文提纲02-04
供应商安全协议范文02-04
安全物资供应单位管理制度02-04
食品供应安全协议书02-04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证研究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