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警察管理及启示范文

关键词: 德国

德国警察管理及启示范文(共6篇)

篇1:德国警察管理及启示范文

摘要:高度重视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向多国派驻警察联络官,构想建立统一的欧洲警察培训基地,组织国际警察研讨活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警务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漫谈德国警察管理经验

机构相互独立,效率高

中央警察与地方警察互不隶属,地方警察在机构设臵、编制、职务任免、经费保障方面相对独立,警察部门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保证警务工作运转协调,做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一,联邦警察只负责联邦事务,州、市警察负责地方事务,互不隶属,各负其责。全国边防警察、水上警察、铁路警察事务由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刑事警察事务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管理,以州政府管理为主。联邦政府内政部刑事警察局主要负责掌握全国刑事犯罪的信息、资料,跨国界、州界犯罪案件的侦查、联络和协调,为各州刑事警察提供刑事技术方面的支持,国际刑警事务和与国外警方的合作,反恐怖、反破坏等宪法保卫工作,全国整体预 防犯罪方面的工作等。其他所有警察事务均属于州内政部的职责。第二,地方政府对警察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既能够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方面统一指挥调度、高效灵便,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保障警令畅通。各州在对本州警察的管理上拥有充分的权限,联邦政府无权干预地方警察的内部事务。各州在警察机构设臵、职务任免、录用、编制管理、经费装备保障等方面,统一由州内政部负责。第三,警察部门机构设臵精干,警种划分单一,领导职数少,少设甚至 不设副职,领导责任集中明确,决策快速果断,中间环节少,运作高效。警察部分内设机构一般分为行政管理和危害防治、刑事追究两大系统。行政管 理系统由组织人事、预算和法律事务等部门组成。危害防治系统主要由领导行动、大型事务、刑事事务、交通事务等部门组成。第四,警察部门互相支持,密切协作,工作运转协调。联邦刑事警察局向全国16个州的刑事警察部门提供刑事技术、情报、信息等方面的支援与服务,各州警察部门积极配合联邦警察开展工作。某一州、市遇有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当地警察部门难以应对时,该州、市警察 可以向联邦警备警察、边防警察以及其他州、市政府警察寻求支援。各州内的警力的分布是根据地区的治安状况不断加以调整。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的地方一般配备警力较少,治安秩序较差、案件多发的地方,往往配备警力较多。

招警程序严格,条件高

招募警察以州为单位统一组织,计划性强、考试考核严格、与培训考试衔接紧密,保证了较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警察行列。德国警察的招募由各州内政部负责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定,并以州为单位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各州招募警察的条件、程序等并不统一。一是招募警察计划性强。各州内政部根据警察内部人员变动情况来确定招警数量,制订招募计划。每年组织一至两次招警考试,考试组织工作由各地警察局承 担。二是遴选条件、程序严格。报考人员必须年龄在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违法记录,经过10年学校教育或9年学校教育外加1年 的职业培训的公民。有的州对报考人员的学历要求更高一些。凡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笔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及面试,不合格者将被淘汰。三是与培训考试衔接紧密。通过考试考核的人员还必须在州警察学校参加为期3年的入警培训,学习警察业务知识,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培训期满后,要参加州内政部统一组织的毕业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成为一名正式警察,否则仍将被淘汰。

训练设备完善,成绩高

警察教育训练基地设施完备,培训层次分明并与晋升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培训内容、形式紧贴实际需要。德国警察部门重视警察教育培训工作,但主要抓警察的职业培训,不办学历教育。第一,培训基地设施健全。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均设立了警察培训学校,分级负责警察的教育培训。高级警官由联邦政府负责培训,初、中级警官由各州负责培训。第二,培训层次分明,与晋升紧密结合。从大多数州的情况来看,德国警察教育训练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岗 位培训和晋级培训。岗前培训就是对参加警察录用考试合格者进行培训,相当于我们的初任培训。在岗培训就是定期组织对在职民警进行法律、体能和射击等项目的训 练,相当于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培训。晋级培训就是对拟晋升警衔人员 按等级进行培训,相当于我们的警衔晋升培训。德国警方没有统一的警衔制度,但绝大多数州的警衔制度基本相同,只有极少数州不同,个别州甚至准备取消警衔制度。警衔总体上可分为3等12级,即初级警官、中级警官、高级警官。每等又分类四级,分别佩带1至4颗星,星越多则表示级别越高。德国警衔晋升制度严格,所有晋升警衔的警察,都要参加严格的培训,初级警官晋升中级警官要在所属州警察培训学校参加3年培训,中级警官晋升高级警官要参加2年的培训,一年在州警察学校,一年在明斯特警察领导学院。所有晋升培训都有严格的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晋升。第三,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课堂教学大多采取研讨座谈方式进行,教师与学员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教育训练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德国警方立足现实警务工作需要,强调实战教学,理论课只30%,实践课占到70%,并注重模拟教学,安排学员直接参与警务活动,培养实战能力和专业技能。

内务管理规范,形象好

致力于改善警察与公众的关系,促使警察观念由“我是警察”向“我的职业是警察”转变,同时强化警察部门的内务管理,培养警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提高警察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 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摆脱纳粹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阴影,树立战后德国警察的新形象,德国警方始终致力于改善警察与公众的关系,促使警察观念由“我是警察”向“我的职业是警察”转变,努力实现警察“平民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德国组织的民意测验中,战后德国警察的公众形象逐年上升,公民对警察的满意率名列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之首。德国警察机构内务管理规范警员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无论德国警察领导学院,还是警察局、分局和看守所、警察站,环境干净整洁,办公井然有序,车辆摆放整齐。有的办公设备虽然比较陈旧,但是养护良好。无论是领导学院的学员,还是实战部门的警察,着装规范整洁,体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警察分局指挥中心、拘留所、警察站的警察熟悉业务,能够熟练地介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警察管理情况,并能够进行示范动作。同时,德国警方人员工作态度认真,有很强的原则性,时间、效率观念很强,考虑问题十分细致周到。德国警察队伍之所以能够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与德国警方对每名警察的严格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强化科技强警,技术领先

注重提高警务工作的科技含量,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更强调警用科技装备的实用性、实效性,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德国警察现代化程度、警察工作科技含量比较高。据了解,北威州警方拥有先进的刑事技术,智 能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以及一批水上快艇和新型直升飞机等设备,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保证工作质量。伍伯塔尔市警察局所辖分局指挥中心内部设施十分完备,当班的4名警员着装整齐,工作认真负责,每人监视两台计算机,一台用于接警,另一台贮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包括街面地形图以及一些重点防范部位如银行、商店等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图,如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提取,作为决策依据。指挥中心与街面巡逻人员、车辆时刻保持联系,发布指令,机动快速。在指挥中心内还设有设施比较齐全的临时指挥部,遇有突发事件进行现场指挥,迅速采取对策。分局看守所看似简陋,但在监舍的设计上科学合理。看守所的报警设施安装在每一层牢房的过道护栏上,呈一尺多长的条形,简便实用。报警器与分局指挥中心相连,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分局立即可以调动人员给予支援。此外,德国警方十分重视警察技术研究,专门设立警察技术研究所,承担研究警察工作所必 须解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警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警械,如何搞好自身的防卫等等。德国警察技术研究工作的经费得到有效保障,以北威州为例,每年研究警察技术的经费投入在 5000万马克左右,相当于2亿人民币。同时,德国警方既重视科技的应用,也十分注意实用性。乌伯塔尔市警察局1警 察站接警台使用的还是两台黑白显示器,但并未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该所每年接处警7300余起。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必须要不断增强科技强警的意识,重视科学技术在公安业务工作和队伍管理中的应用。当前,应该积极争取、加快实施“金盾工程”,高度重视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加大对警察防范技术的研究,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民警自我保护、打击犯罪的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经验

高度重视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向多国派驻警察联络官,构想建立统一的欧洲警察培训基地,组织国际警察研讨活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警务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犯罪的国际化,德国警方越来越重视与欧盟及其他国家警察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向30多个国家派驻了警察联络官。目前,德国警察领导学院每年举办各类研讨班50余个,而且这些研讨班均收取一定费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犯罪将不断增加,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越来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安机关要强化国际意识,严格遵循国际惯例,加强与国际警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在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上下功夫。同时,要积极促进与外国警方的警务交流,既可以组织各种代表团、考察团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国警务工作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各国警方人员到中国进行研讨、交流,加强国际警察交往。

篇2:中国警察体制演变及启示

我国的警察体制呈形成到逐渐发展的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这是一个很漫长的演变过程, 通过演变我国警察体制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从而在我国警察体制演变过程中总结我国警察体制的利弊, 通过利弊的启示开展思考。

一、中国警察体制的历史演变

(一) 中国警察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警察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北洋政府在清末创设的警察体制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 进行了军警结合。同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加强总揽全国警政的内务部, 使它成为拥有广泛职权的规划和领导全国警务的中央机构;改组京师警察机构, 成立了拥有庞大机构和广泛职权的京师警察厅;从而延伸到地方, 成立地方警署, 管辖地方警务。从而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整的警察网络。这也标志这警察管理制度的建立, 同时也标志着警察体制的初步形成。

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 警察制度是继承了北洋政府警察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性质大体不变。实行的军警结合, 警察、宪兵、特务三位一体。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期间, 警察制度逐渐完备, 警察管理较为规范, 警察立法非常丰富, 警察机构进一步扩充。警察内部的管理体制逐渐完善并普遍地走上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在实践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两个时期促使我国警察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使我国警察是摆脱封建的约束, 至警察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这标志着是我国警察行政的独立化、组织系统化、行为法制化、警务职权走向力量化。

(二) 中国警察体制发展的新趋势

1949年后, 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警察体制的发展走了新的趋势。警察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公安工作与历史上的任何朝代的警政工作都有本质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是以保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 这充分体现了警察体制的人民化、服务化。

1950年4月, 美帝侵朝战争爆发后, 国内残存的反革命势力乘机扰乱国内社会, 发动暴乱。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国家为了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切身利益发动了人民与警察一同反抗反动势力。使我国警察在与反动势力斗争中, 粉碎和制止了反革命势力对新生政权的颠覆与破坏, 保卫了国家安全, 对惯匪、惯盗、破坏金融财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进行了及时打击。保证了土改工作的顺利完成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工商业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其他社会改造工程, 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给新中国刚刚成长壮大、走向成熟的中国警察体制也造成了空前的浩劫。粉碎“四人帮”后。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经过拨乱反正, 端正思想路线, 开展教育训练, 整顿纪律作风, 使警察体制以及警察队伍的建设逐步加强。使在警察体制倡导下的人民警察队伍能更好利用自身的职权服务于民。也标志着中国警察体制从初步形成过渡到发展的新趋势。

二、通过中国警察体制的历史演变引发的启示

中国的警察体制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建立, 在经历历史演变后的警察体制已经逐步的在完善, 但是在演变中的警察体制还是有与当下相同的问题存在。

(一) 警察体制中警察权力的限制

在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警察体制到当今的警察体制中也都呈现出警察权力的问题;当然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也是警察体制刚刚形成时期, 对于职能和权限的划分并没有个很完整的解释和指导思想。在摸索和成长的道路上, 随着马克思主义体系融入, 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路线的影响, 以民为本是我国警察体制发展的基本, 在严格控制政府权力的同时, 就不断对警察体制的改革, 按照以民为本、以法制的原则。一方面调整警察的管辖权限, 一方面加强司法制约机制, 把警察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降到最低点, 努力实现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 确立以公民为本位的执法理念。

随着国家法治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权保护水平的提高, 警察权力会逐步缩小。因此, 公安机关也必须与时俱进, 转变传统的警察全能观念, 确立警察权力有限、私权优于公权、民权大于警权的新理念。

(二) 树立“服务型”警察的观念

在历史演变历程中警察曾经是独裁者的工具, 用来镇压、欺骗、监视民众的, 甚至至今都还存在着警察为政府打压民众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改变其思想。必须树立警察是通过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 因而, 警察是服务者, 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务人员。所以要在警察等公务员的思想中树立“服务型”警察的观念, 使警察在工作中做到服务优先为民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魏克枝.警察体制改革的思考[D].郑州大学, 2006.

篇3:德国警察管理及启示范文

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特色

职业教育在德国整体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职业教育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高中为界,一部分被称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另一部分则称为高中后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德国职业教育的辉煌成就与其完备而科学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组织和实施职业教育主办方的职权分配进行了法律化的具体规定,在联邦、州以及地区等层级上设置了科学而完备的管理机构。同时,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科学完备的教学内容与考核评定办法,这些共同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部内容。

职业教育的职权分配 德国《基本法》对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联邦各州在所辖区域内拥有对全部文化事业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力,这其中就包括组织和发展教育的权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州所辖区域内,所有学校均属于该州的国家设施。作为基本教育形式之一的职业教育,其举办与发展均由所在州按照《州学校法》的相关规定具体管理;二是校外特别是企业形式职业教育,其管理职权则不属于所在州,联邦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按照《联邦职业教育法》,对手工企业则按照《手工业条例》))的规定来进行管理。

经过多年发展,德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具体包括:1965年颁布的《手工业条例》、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和《联邦劳动促进法》、1972年颁布的《企业宪法》以及1981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等。2005年4月1日,德国联邦政府将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进行合并,并且对其进行修订,最终颁布并实施我们今天看到的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有对职业教育职权如何分配的规定与安排,这些共同构成了德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坚实屏障。

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 目前,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级,分别为联邦、州、地区。在联邦一级,负责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有联邦教育研究部和相关的联邦专业部。具体如,联邦经济与劳动部主要承担着对全国职业教育进行教育立法与协调的任务。而成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则主要负责协助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解决有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与全局性的问题。

而在地区一级,负责职业教育管理的主要是各类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包括工商行业协会、手工业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德国地区一级职业教育进行自我管理的最为重要的组织体系。就职责而言,行业协会承担着教育企业资质认定、教育合同审查管理、结业考试组织实施、教育期限修订审批以及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决策机构,对各类教育纠纷进行调解仲裁,制定并颁布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规章制度的任务。

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 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企业共同承担,各自负责职权范围内的教育经费筹措工作,各类职业教育学校的经费则来源于所在地方与州政府。具体来讲,职业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主要由州政府来承担,而学校教室、宿舍的建设与维修管理费用以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则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此外,还有一类非常特别的企业职业教育,这类职业教育的全部经费完全由所在企业独立承担。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考核评定办法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体现出企业与职业学校既分工又合作的特点。就企业培训而言,主要是按照联邦教育科学部以及其他相关专业部共同制定颁布的职业教育培训条例来进行,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则由所在州文化教育部来制定。

在企业培训内容方面,德国经济部公布了经国家认可的93个大类的培训职业中的371个职业,与各专业相关联的各专业部则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了专门的职业培训条例。这些培训条例的内容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育教学考核评定办法等,制定出条例之后各专业部会会同联邦教育科学部对其进行统一的颁布与实施。

德国职业教育考核评定工作则由各行业协会负责。对学生进行的考核从时间段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期中考核与结业考核两类;从考核内容与形式上分则可以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类。顺利通过行业协会考核评定的学生就可以如期获得经联邦政府承认的岗位资格从业证书,从而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技工的基本条件。

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中汲取经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索产学一体化办学模式 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双元制”(或称之为“双轨制”)是其最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在这一教育模式中,企业与职业学校各占“一元”,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从实践来看,这种办学模式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搭建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桥梁以及校企合作的广阔平台。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促使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创造各种条件来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以此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创建教学与考核相分离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考核机制而言,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不能有效地将教学与考核相分离。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与考核均由学校来组织实施,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在教育教学中弄虚作假留下了可以人为操作的空间,无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要努力将教学与考核分离开来,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考核则由国家规定的独立企业协会或组织来实施,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广辟渠道 多方筹措资金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来源方面,既要立足于国家的财政教育拨款,又要广辟渠道多方筹措资金,特别是要吸引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通过企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来改善、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构建科学而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为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努力构建起科学而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应从国家、省市等层面围绕法律、制度、规范等构建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例如,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尽快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校进条例》规范校企合作各方责任,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同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校企合作的各级管理机构、职责应更加明确,只有各方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校企合作才能深入进行。

篇4:德国夺冠的管理启示

巴西世界杯经过一个月的鏖战,32路诸侯你争我夺,最终德国队过关斩将摘取大力神杯,很是出乎大家意料。尤其是在半决赛上,东道主巴西队在国民的超高期望之下,居然如病入膏肓的巨人般在德国战车面前溃败不堪,被七破球门,让全世界惊呼为惨案。

世界杯的热潮正在褪去,而冷静下来细细审视冠军得主德国队,才发现它的不凡。这支前四届都打入了四强却屡屡与冠军擦肩而过的球队,本届世界杯首场便气贯长虹般拔掉劲敌葡萄牙,显出他的不俗和雄心来。然后德国队一路攻城拔寨,毫无悬念地顺利杀入决赛。面对实力不俗的阿根廷,德国队虽然打得比较辛苦,但最终还是取得胜利夺得冠军,并且创造了很多世界杯历史和传奇: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支连续四次杀入四强的球队;本届德国首发11人总共打过131场世界杯,创造世界杯史上最高纪录;克洛泽超越罗纳尔多以16球成为世界杯史上第一神射手;随着格策的攻球入门,德国队也成为历史上第一支在美洲获得世界杯冠军的欧洲球队。

国际体育的丛林,与商业竞争一般无二,甚至胜负更加直接。回望德国队的冠军之路,能给中国企业的管理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启示一:“德国精神”奠定根基

记得去兰州的时候,有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09年德国泰来洋行建成跨越黄河的中山铁桥后,德国人在合同中承诺该桥完工之日起保证坚固80年。果然,即使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枪炮洗礼后桥面木板被全部烧尽,桥梁留下密密弹痕,桥身却奇迹般地安稳如常。更为令人惊奇的是,时过境迁,就在大桥几易其主大家都已经忘记了当初的合同约定时,在距桥梁建成80年的1989年,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这就是德国精神——严谨缜密和一丝不苟。德国人这种精神源自它曾经是一个以军事立国的国家,整个国民养成了军人般的严谨。这种精神体现在他们的治国中,使得欧债危机中的德国成为欧元区唯一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这种精神体现在他们的管理上,使得他们制造的东西享誉世界,“德国制造”几乎成了产品工艺精密、质量上佳的代名词。当然,这种精神也体现在德国队身上,成为这个团队的灵魂,使得世界杯上的德国队无论是遇到像法国、巴西、阿根廷这样的豪强,还是像加纳、阿尔及利亚这样的黑马,都能保持不败。

德国战车的严谨态度给球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了场上勒夫的小纸条与助理教练的笔记本电脑外,德国队为了准备比赛,在巴西拥有自己的训练基地,而32强的大多数球队在酒店里进行室内训练。自建基地,原因是德国方面不满巴西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于是,在与德国一家企业一起投资2500万欧元后,巴西巴伊亚州海滩上,一座全新的训练基地拔地而起,球场、别墅和用作各种功能的训练室应有尽有;33名工作人员为球队服务,包括医生、理疗师、体能师、分析师、厨师等。

德国队具有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以至于很多巴西队球迷埋怨德国队不懂“放水”。就拿7∶1这场大胜来说,如果是别的队,在东道主的地盘上绝对不会如此“不通人情”,至少下半场他们完全可以走走过场,让巴西队多少挽回一些颜面。但德国人绝对不会这么做,因为德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要认认真真踢好每一分钟。于是,倒霉的巴西人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承受被进球的耻辱。

启示二:团队精神铸就强队

关于团队,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比较: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狼绝对会败给一只狼带领的一群羊。因为羊只能将群狼组合成一个群体,而狼却能把群羊打造成团队。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就在于团队的力量并不完全是单个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精神表现为相互的协调配合和激励上进。

在很多球队刻意培养明星球员并使之成为球队核心,寄希望于通过明星球员在关键时刻创造奇迹来夺得比赛胜利时,德国队却更注重整体团队能力的锤炼。这两种理念的优劣差异,在世界杯中立马就显现出来了。

占尽天时地利的巴西队因为没有了内马尔马上就失去了战斗力,实力超强的梅西往往被对方几个人盯防死守而失去作用。德国队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没有什么十分耀眼球星,但每个人的个人技术都不错。重要的是,在勒夫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成为一支配合协调能力、整体战斗能力超强的球队。就像人们称呼其为德国战车一样,德国队的确就像一辆完整的战车,在赛场上球员们形成了一个整体。正是这样一个整体,无论是在突破、带球、射门能力极强的梅西、C罗、罗本这些球星面前,还是在整体技术不错的强队面前,德国队都显得稳定自如、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比如,在首场对阵葡萄牙时,德国队穆勒、格策、胡梅尔斯等频频攻门,穆勒甚至上演了精彩的帽子戏法,葡萄牙队却只有C罗一人独撑场面。所以才有人戏称,在德国与葡萄牙的比赛中,葡萄牙是一个人对抗德国队全队的比赛。而结果当然是这个整体以4∶0战胜了那个人。2014年世界杯中,穆勒、许尔勒、克洛泽、胡梅尔斯、克罗斯、格策、厄齐尔、赫迪拉等队员的贡献比较平均。可以说,没有一支球队如“德意志战车”那样全面开花。

这种团队精神在门将诺伊尔身上表现得尤为出色。在遇到劲敌时,德国队多次疲于前方拼命,后方就出现很大漏洞。这个时候,诺伊尔在当好自己球门清道夫的同时积极协调补位,担当起后卫的角色。他也因此而得到一个雅号-门卫。

启示三:靠意志力渡过难关

德国人的意志力就像著名诗人海涅说的那样:德意志不是一个轻举妄动的民族,当他一旦走上任何一条道路时,他就会坚韧不拔地把这条道路走到底。

在对阿尔及利亚那场球,黑马的威力再次显现,德国队差点阴沟里翻船。德国队主教练勒夫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道:“这场比赛在最后是意志的胜利。”在后防出现漏洞时,是诺伊尔及时补位,保住大后方的安全。勒夫盛赞诺伊尔:“诺伊尔的表现非常出色。由于防守上的空当,诺伊尔就像一个自由人一样,多次冲出禁区进行拦截和解围。在这样的大赛中,诺伊尔的自信心让人钦佩,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很庆幸他今天多次出击,化解了困境。”

nlc202309020859

在与强敌法国队的比赛中,德国队雪上加霜,多名队员身患流感,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但是,德国人凭借无与伦比的意志力、精神力拿下关键一战,跻身四强。

对于中国企业,德国队的意志力很值得思考。马云能够挺过互联网低潮,在“今天很残酷、明天更加残酷”的时候生存下来,成为今天的马云,就是因为他超强的意志力。

启示四:善于学习、敢于创新

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有时会给人带来顽固保守的误解,但事实上真正的德国人是善于借鉴、敢于创新的。在2008年欧锦赛西班牙以全新的传控技术一路高歌猛进夺冠后,世界足坛掀起了新的足球打法变革,那就是tiki—taka传控技术。

而德国队在学习这方面既是先行者也是典范。他们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对手学习,勇于创新和实践,开始尝试以快破巧。善于学习、勇于尝新、敢于改变的德国队,用六年时间,将此技术学得炉火纯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术上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老师西班牙。在与阿根廷的决赛中,德国队将这种技术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技术参数即可见一斑:全场德国队控球率为63.9%,而阿根廷只有36.1%;传球成功率上德国队为85.8%,阿根廷为77.4%。最终,阿根廷0∶1不敌德国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师夷长技以制夷。创新变革,给德国队带来了冠军的回报。

启示五:梯队建设生产人才

正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优秀的人才一样,德国队夺冠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他们有一批优秀的球员以及源源不断的储备队伍。

德国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意外出局以后,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加速进行足球人才梯队建设和后备人员遴选。德国队这一计划的具体措施就是进行青训改革。青训计划让德国的足球人口数量突飞猛进,也使得足球精英人才有了强大的基石。据统计,设在德国足协麾下的足球培训学校超过了360个。此外,德国足协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46个训练中心和29个足球精英培训学校,在此间训练的11~15岁的适龄儿童多达1万人。德国的青训建设形成了先进的标准化体系:先由全国标准化的青训体系教授孩子们足球技巧,再由球探为俱乐部青年队寻找天才少年。对于足球学校、精英学校的训练内容和目标,德国足协有明文规定。这条标准化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为德国队输送着好苗子。另外,除了聘请球探对足球学校学生进行考查外,德国足协还致力于培养优秀教练。

这种梯队建设的人才机制,一方面为德国队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为德国队储备了大批的后备人才。本届世界杯上,德国队的组成上,老中青的组合和配合上优势十分明显。老将的成熟稳定,年轻球员的激情与技巧,将德国队送上了冠军宝座。另外,在替补人员的优势上,德国队的板凳厚度也显得比别队要厚。其替补队员上场表现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决赛时许尔勒和格策的配合进球,写下了世界杯决赛首次由替补助攻另一位替补进球的历史。

篇5:德国的数据保护政策及启示

一、德国的数据保护政策

(一)德国数据保护法律法规

德国有比较完善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德国数据保护源于德国宪法关于保护公民相互之间沟通隐私性的要求,包括确保信件和通讯的隐私。德国于1978年出台了《联邦数据保护法》,确立了数据保护的规则和框架。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于1995年颁布了保护个人数据处理和数据自由流动的第95/46/EC指令,要求欧盟各成员国依据指令精神进行立法。作为执行欧盟数据保护指令,德国分别于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对《联邦数据保护法》进行了多次修订。针对通讯、媒体、艺术等领域涉及数据保护的特殊性,德国颁布了《通讯法》和《媒体法》等专门法规。随着信息通信新技术的应用,例如在远程媒体出现后,德国又制定了《远程媒体法》。此外,德国《税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对公民在征税和社保方面的数据保护也做出专门规定。以《联邦数据保护法》为基础,德国的每个州也制定了本州的《数据保护法》。这些法规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法律体系,规范着德国的数据保护工作。

(二)德国数据保护管理制度

在认识到网络巨大潜力和意义的同时,德国政府、企业及民众也认识到,随着互联网对社会上下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各方面对网络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它给政府部门和普通百姓带来的安全挑战也越来越大。为做好数据保护工作,德国联邦政府设立了联邦数据保护特派员岗位,以领导德国联邦数据保护与信息自由保护委员会的工作。联邦数据保护特派员由议会选举产生,由总统任命,负责监督联邦公共机构对数据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在州层面上,设有州数据保护特派员职位,负责监督各州公共部门数据保护工作。联邦数据保护特派员任期为5年,实行连任制,两任到期。另外,德国法律还要求9人以上的企业必须设置数据保护特派员岗位,为企业数据保护提供咨询、员工培训和内部检查审核服务。企业的数据保护特派员必须经过培训获得资格才能上岗。

(三)德国的跨境数据保护政策

德国的跨境数据保护政策分三种情况:一方面,根据《欧盟数据保护法律指令》,德国对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数据保护持信任态度,允许与欧盟成员国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另一方面,根据欧盟2001年《关于向第三国的处理者传输个人数据的标准合同款的委员会决定》,若接受欧盟以外的运营商和服务商提供数据服务,则须签署欧洲标准合同,以确保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三,欧盟还制定了数据保护的可信任国家清单,列入清单的国家被认为在数据保护方面拥有信任保障,包括加拿大、瑞士、安道尔、挪威等国。欧盟与美国在数据保护方面采取安全港(Safe Harbor)方式,欧盟企业与美国企业进行数据处理和交换须签署安全港协议。不过,德国企业越来越质疑美德安全港协议的安全性。因为根据《爱国者法案》,美国政府有权查看美国企业包括美企海外子公司的数据。特别是斯诺登事件后,更是大大降低了德国对美国在网络跨国数据通信的信任度。

二、德国数据保护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效

(一)建立了联动协同的网络空间数据管理体制机制

德国数据保护特派员岗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化数据保护监督队伍,涵盖了联邦政府层面、州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对维护网络空间秩序起到了体系化的作用。一是数据保护特派员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网络数据处理行为进行了有效监督。二是企业的数据保护特派员职责不仅限于维护个人数据安全,同时也是企业网络体系安全技术顾问。该制度不仅对大型企业网络安全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对德国中小企业网络信息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有效净化了网络空间和打击网络犯罪

为了应对网络犯罪,德国立法对数据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是对于在网络上传播病毒的肇事者有着严格的打击力度,传播、使用木马程序、恶意代码等窃取个人数据的行为在德国是违反刑法的。二是对在网上滥用个人数据有着严格的惩罚力度。特别是随着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兴起,如果将部分用户信息放到黄色网站上,在德国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三是禁止违法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在德国,新纳粹在网上的违法宣传行为时常出现,主要体现在煽动民众以及否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这一历史事实。这些通过网络宣传纳粹思想的行为,属于煽动民众罪,要受到刑法的制裁。

(三)调动了全社会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积极性

一是政府和企业受到数据保护政策的约束和监督,形成了良好的数据保护文化。政府和企业采集个人数据必须具有“目的相关性”,采集数据要坚持“知情最小集”原则,非相关且非必要数据不得采集。二是公众对网上个人信息保护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安全意识整体得到了提升。数据保护特派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数据保护政策措施在企业中进行宣传和培训,公益性社会团体也投入到社会宣传之中以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这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对网络数据安全保护政策的认识。三是公众的个人数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会主动投入到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行动之中。德国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要保证数据采集的透明性和知情权。这体现在:一方面企业有责任将数据的用途主动通知当事人,另一方面当事方也有权利要求企业告知其数据的流向。当事人还有权利了解自身数据采集和处理在企业内部实施的过程,了解企业处理自身数据时的合法性。在网络时代,这些规则关乎每个人的现实切身利益,较好地调动了公众维护数据保护政策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网络空间政策的启示和建议

(一)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合力

一是将网络空间治理政策与群众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立法高度明确个人在网络空间的权利和义务,高度重视网络空间个人数据的安全性,确保个人在网络空间的经济利益和隐私;二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在网络空间的国家治理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形成官民协同的良性互动局面;三是开展专项行动,针对破坏网络空间个人数据安全性的暴利和暴力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四是建立维护网络空间数据安全的举报、奖励和惩罚制度,让公众成为维护网络秩序的主力和先锋,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文化氛围。

(二)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组织力量研究网络空间难题和挑战的法律解决方案,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网络空间法律框架,确立国家、组织和个人数据在网络空间的权力和义务,以国家立法的高度有效应对网络恐怖主义、暴力犯罪等带来的挑战;二是提升数据与隐私保护在国家网络安全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性,对重要领域敏感信息的监管、个人隐私和信息保护等网络空间治理难题,制定出台或细化现有法律法规,确保网络空间有法可依;三是结合有关案例,及时对不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的法律法规作出修正。对于网络空间的新问题和新案件,要研究起草新的法律或对旧的法律进行司法解释。针对网民缺乏保护意识的现状,应大力普及个人数据保护的启蒙意识教育,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

(三)加强合作和交流,推进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

一是积极宣传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政策、主张和立场,争取得到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持,建立最广泛的国际认同;二是某些西方大国推行网络霸权,利用其掌握的关键技术开展国际监听的行径已经引起了诸如德国等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我国应加强与具有网络空间类似诉求的国家开展对话、交流和协作,共同抵制网络霸权,倡导和平利用互联网络,推动建立在联合国框架下国际互联网治理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四)研究大数据和云服务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建立应对跨境数据流动的管理制度

一是要对基于大数据和云的服务模式,树立安全优先的理念,确保不能因基于云的跨境数据服务给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二是建立云服务的安全服务测评资质,在政府部门和重要行业招标采购过程中要求招投标企业必须拥有国家级的云服务安全资质;三是对于云服务过程中处理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过程,建立专门的法律条款进行约束;四是开展专项行动,针对破坏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安全性的暴利和暴力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1&ZD061)阶段性成果〕

篇6:当代德国和平教育探究及启示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开始重视和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和平能力。文章从和平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平教育的目的以及和平教育的内涵三个方面对当代德国和平教育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开展和平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德国 和平教育

一、当代德国和平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民族,德国人也有其独特品质和精神。德国给现代人类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既有正面的贡献,也有负面的巨大灾难。有人说,德国一面是天使,一面是恶魔;一面是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发达的工业科技,另一面则是纳粹法西斯的残忍暴行、战车隆隆;一而是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作出伟大贡献,有流芳百世的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歌德、海涅等大家,另一面则是像希特勒这样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恶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人从肮脏的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中醒悟,长久而痛苦的反思告诉他们,无论是死难的犹太人或是惨遭大屠杀的战俘,再或是德国人自己,人们在二十世纪初期所遭受的苦难,其根源就是侵略、暴力和战争。在德国,没有人会质疑1945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战犯的四项指控:阴谋策划实施威胁和平的犯罪;计划发动侵略战争的犯罪;实施战争的犯罪和反人类的犯罪。[1]

从恶战中清醒过来的德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不得不重新找回已经失落的民族认同感,重新定位自己的民族特征,催化民族文化的再生。[2]德国人对和平的渴望愈加强烈,为了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国际交流,采用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尊重人权、民主和平等,和平教育在德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德国和平教育的发展首先植根于民族谅解以及人的思想转变。20世纪60年代末的德国和平教育在和平研究中的影响范围增大,人们越来越重视不平等的社会内部结构(结构暴力)及其引发的政治行为。在20世纪70年代初,和平教育被德国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学思潮和方向建立起来,但是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功。此外,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大量和平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材料显示,和平教育严重缺乏社会科学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德国和平教育理论探讨停滞不前的时候,和平教育的实践,即在预防暴力方面的学校教育领域却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前半期,公开的和平政治探讨的高潮把和平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和平行为方面上。德国和平教育的实践在2000年前后集中在解决社会内部暴力方面,包括青少年暴力和武力反对外国人等,此外,公民冲突处理和研究在跨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今和平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理解为全球学习的一部分,并在冲突解决能力的发展必要性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和平教育的实践工作在以下几个领域展开:幼儿园、中小学、专科学校和大学、校外青年工作、成人教育、居民自发组织、大众传媒和民间和平机构的培训。其中,中小学的和平教育内容最为丰富,同时也最具争议。中小学还设有学生争执调解项目,校外青年工作在和平教育领域主要是重视暴力预防措施的问题。大众传媒是和平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学校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国际互联网和光盘等都是和平教育重要的传授方式。

中小学设有社会政治课,在大学设有和平教育学课程以及和平与冲突研究,在成人教育领域则以和平教育活动和研讨会为主要学习形式。除学校外,和平教育还把类似“战争墓地”(Kriegsgr?覿berst?覿tten)这样的战争纪念性场所作为和平教育的重要学习地点,目的是促使青少年通过对历史的讨论和反思,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背负的和平责任。

另外,学校的相关法律规定也高度重视和平思想的传播,如在2004年1月生效的《柏林学校法》第一章第一条表述如下:学校的任务包括,充分发挥有价值的物资,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判断力。其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人,有能力坚决抵制纳粹的意识形态和其它追求暴力统治的政治学说,有能力塑造建立在民主、和平、自由、人类尊严、男女平等基础上并与自然和环境和谐的国家社会生活。学校开设民族、国家与世界大战历史课以及世界政治学等课程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与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斗争的思想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如安排“历史的见证人”到学校做报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座谈,观摩有关二战历史的电影等。[3]

二、德国和平教育的内涵

在德国,和平教育没有普遍一致的主题、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对一些基本意义和基本条件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和平教育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争论。德国的一些学生家长对和平教育持怀疑态度,中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经常让专家也感到困惑和难以解答。核武器让学生们感到震惊和害怕。他们常会问“将会发生什么?”或“我们如何才能够逃离核武器?”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因而,一些教师不愿意在学校谈起这个话题。还有的教师觉得有责任和义务考虑这个问题,但常常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开始以及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教学手段来解释这种问题。

总体来说,“和平教育应该有助于世界的改变。应当消除个人的暴力倾向,人们要揭露和消除在人际关系中,在所有的社会领域以及在整个国家范围中的暴力结构。”[4]和平研究,和平教育学以及和平教育的概念不可以混淆。“和平教育”是一般概念,它涉及和平的教与学,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体系。和平研究是指在学院或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同时要制订出“和平理论”专业的研究框架。和平教育学作为理论(和平与冲突研究)与实践(和平教育)的“中介”,通过理论教育和学习模式发展对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以及国际冲突与暴力起到一定作用。

对和平教育的理解,在德国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和平教育是一个传授知识、能力和价值的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青少年和成年人应该发生一个行为的转变。人们希望通过和平教育避免暴力和冲突,并能够和平地调解已经存在的冲突。另外,人们必须为和平创造必要的条件。此外,这个转变要发生在所有的层面上,包括人的内心、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以及国际范围内。

三、德国和平教育的目的

在和平教育的目的方面,德国图宾根和平研究所(Institut fuer Friedensp?覿dagogik Tuebingen e.V.)的和平研究学者古格尔(Günter Gugel)和耶格(Uli J?覿ger)指出,和平教育包括和平能力的传授、和平能力的引导和掌握和平行为的能力。

1. 传授和平能力方面的知识

和平能力旨在使人们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能够适应发展,能够在关于冲突和暴力的探索与实践中有自己的分析和对策。和平能力首先是一种实际能力,其中还包括有关战争和暴力的原因知识。和平能力可以作为国际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成人教育以及在基层学习团体中进行传授。没有这种实际能力就无法实现有效的和平教育。

2. 和平能力的引导

个人的和平能力包括自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平能力的中心环节是能够创造性地处理冲突事件,能够避免破坏性的后果。德国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能力(其中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对于和平教育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独立政治行为的教育和引导是和平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和平行为的目的影响地区、国家和国际层面上的政治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形成,跨国和平行为思想的意义越来越大,跨国和平行为包括国际学习方案和对危险区域的非武力干涉。

3. 和平教育的重点

当今的和平教育必须研究时代的关键性问题。要了解在个人、社会和国家范围内暴力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掌握处理暴力和冲突事件的能力。因此,当今德国和平教育的重点包括以下几点。[5]

(1)对暴力的探讨

对暴力的探讨涉及到结构暴力以及对待妇女、儿童和弱者的暴力。在这个研究角度下,生态环境问题,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武力解决问题而造成的冲突也属于和平教育的范畴。

(2)对军队和军备的探讨

如今,冲突已经不再是通过军队武装就可以完全解决的。因此,对军队和军备的财政支出的研究和探讨是和平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欧洲移民数量的增加需要一个文化的适应性和宽容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扩展对外来移民的认同以及接受其他事物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和平教育的核心和实质。

(4)控制夸大的民族主义,建立新忠诚

对于和平能力的发展来说,民族身份的发展是必要的。人们学习多极忠诚是绝对必要的,其目的是使德国公民能够同时以德国人或者其他欧洲民族的身份生活。

(5)如何处理恐惧和攻击

和平教育要教授如何处理恐惧和攻击,这能够改变该领域中的一些观点并帮助发展适当的反应能力。

(6)掌握交际能力

如果人们不善于使用交际手段,那么暴力就会经常发生。能够使用交际策略作为冲突的解决办法或作为应对暴力的可能性手段,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非暴力的文化。

(7)“一个世界”意识的发展

和平教育应该协助消除生态环境、经济和政治安全问题上的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并发展全球化思想与行动的理念。

(8)对媒体的分析和处理

关于危机和战争以及生态环境的报道,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日益发展的工业化转变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会成为和平教育新的教学形式。

冲突调解能力是和平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和平教育应使人们学会能够建设性地处理冲突及争端,以避免军事或政治事件的扩大和升级,也就是说,使发生冲突和争执的双方重新和解并把这种能力运用在个人、社会和国际层面上。对此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关于冲突的一般基本知识以及为了解决冲突而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还包括个性、素质以及体质和精神方面的加强。

四、总结与启示

德国在和平教育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的和平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能够理解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等。可以说,德国和平教育在理论思想的发展方面,在教学实践的手段和策略方面都为和平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开展和平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培养具有和平愿望及和平能力的人

世界和平依赖于个人和平处世的行为以及和平愿望,和平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使每个人身上具有的和平能力和潜力发挥出来,使个体在这样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下变得具有和平能力。通过培养人的和平性格,使人的本能,特别是欲望的本性得以训育和巩固,形成一种性格能力,使它们转化成为人的第二种本性,即精神和思想的本性。一个民族和国家性格特征也依赖于此,民族特征是一种素质和一种品质,也应该通过和平教育来实现和完成。

2. 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培养有道德的世界公民

自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纲领以来,在联合国的大力倡导之下,世界各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方式也不断扩展,更加丰富多样化。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世界公民,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人类应该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合作;能够承认各民族以及个人的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这些不同要予以充分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这些合作意识的确立、理解和宽容态度的培养,以及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等都必须通过切实的道德教育来实现。因此,和平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

3. 在各专业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和平教育思想

要注重开展深入广泛的和平教育,使和平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和语文教育等成为我国全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大众传媒如展览、电视、音乐、出版物、和报刊杂志等方式对公民进行广泛而细致的和平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向前.苦难,是谁加给我们的?—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参观有感[J].中共党史研究,2008(2).

[2] E.Noelle-Neumann,R.Keocher.Die verletzte Nation. ?譈ber den Versuch der Deutschen,ihren Charakter zu ?覿ndern,Stuttgart,Deutsche Verlagesanstalt,1987.

[3] 刘向.看德国历史教科书如何“反纳粹”[J].环球,2005(7).

[4] Susanne Lin.Lexikalisches Stichwort“Friedenserziehung,1999.

[5] Günter Gugel,Uli J?覿ger.Frie-densp?覿dagogik und Friedenserziehung,1999.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阿尔法文图斯风电场—德国海上风电的里程碑给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