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相似性比较

关键词:

文学是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人文风情、民俗及文明发展的综合体现。而在大多数民族的文化中, 都出现了鬼怪小说这一文学现象。鬼怪小说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在英国, 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 被称之为“黑色小说”的哥特小说, 是其鬼怪小说的代表。在我国, 魏晋六朝时期是志怪小说的繁荣时期。从两者产生的大背景看, 它们具有类似的历史境遇, 这种类似的历史境遇, 带来了它们创作思维上的某些共性审美特征;从作为文学的文本看, 它们在情节、主题、人物塑造、叙事形态等方面又都呈现出了某些共性倾向[1]。

1 生成背景具有相似性

英国进入18世纪后, 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稳步发展, 在文学方面, 文人也大力提倡新古典主义和理性精神。但随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也逐一涌现出来。中小资产阶级由于内心的不安, 对理性原则也产生了怀疑, 于是文学领域出现了反理性的, 描写鬼怪的哥特小说。与此同时, 古希腊罗马文学、基督教的圣经、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与感伤主义小说、墓园诗歌等均为哥特小说提供了或是人物原型, 或是情节素材, 或是怪诞恐怖的超现实主义的题材及风格。

魏晋六朝是志怪小说繁荣的时代。所谓的“六朝”, 指的是三国以前, 迄至晋、宋、齐、梁、陈, 这三百多年来分合动荡的时期。政治局势的不安定, 让百姓生活困窘, 于是把心灵寄托于宗教信仰之中, 冀求以鬼神之力祈福解祸, 透过各种光怪陆离的情节, 表达他们对统治阶层的抗议、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许多为人熟知的故事, 都是从这里取材, 而且持续流传, 成为一潭灵感之泉, 供后世文学取用不绝。

2 从情节上看, 都具有突出的怪诞特征

英国哥特小说着力描写的就是各种恐怖与怪诞的场景与情节。这些场景与情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怪诞与恐怖是对英国哥特小说的一种特质。所谓怪诞, 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与人类进行不合逻辑的结合。与幽灵打交道是英国哥特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描写巫术魔法方面, 哥特小说中有大量此类怪诞、神秘、离奇内容的描写, 使读者内心产生极大的恐惧。墓穴和地狱是英国哥特小说关于异境的极端表现形态在英国哥特小说中, 墓穴是“死亡的象征, ……以取得最佳的恐怖效果, 来刺激、震撼读者的心灵”。恐怖是英国哥特小说的一种性质, 在英国哥特小说中, 恐怖是其主色调, 贯穿于小说始终。通过对暴力、凶杀、非常环境的描写, 以及夜晚这个非常时间的选择, 英国哥特小说对恐怖的制造是由始至终的[2]。

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较英国的哥特小说在怪诞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志怪小说的内容, 从自然到社会, 可谓千奇百怪, 无奇不有。它大致可分为自然之怪、死生之怪和神鬼之怪三大类[3]。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 自原始人类至今天的现代文明, 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与叩问, 生命与死亡成为文学作品的永恒的主题。在《搜神记》中, 我们会发现大量的关于生死, 特别是死而复生的故事。它以极其羡慕的口吻写到赤松子、宁封子、彭祖等长生不老者, 也写了恶人被厉鬼攫走性命。但他写的最多的还是复活故事。在这类故事中, 最离奇, 也是最感人的莫过于“为情死”, “精诚贯于天地”, 又为情生的复活故事。

3 主题具有相似性

英国哥特小说具有因果报应、爱情及复仇三大主题。在因果报应这一主题上, 其创作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因果报应的描写目的在于对惩恶扬善这一思想精神的体现。在爱情主题上, 英国哥特小说“批判修道院的教育和生活对人性的扭曲、残害, 流露出强烈的反宗教情绪”。在复仇这一主题上, 英国哥特小说着力反映当时黑暗丑陋的社会现实。“在英国哥特小说中, 复仇往往伴随着人物强烈的个性意识、对自我本质的追问以及对知识的渴求等, 复仇者多是为了捍卫自身的名誉、尊严和权利而实施复仇行为。这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以重视、实现个人幸福、尊严、权利为目的的价值取向。英国哥特小说常常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来表现复仇, 对复仇内涵的揭示上较六朝志怪小说更丰富、更复杂, 特别是在人性层面的发掘上, 表现出了相当的深度和厚度”。

而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也具有佛教因果观、爱情、安全等三大主题。

因果观源自佛教的基本原理之一——缘起论。缘起论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条件和原因。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思想为六朝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写作素材, 使因果报应类小说成为六朝以后志怪小说的一大主题, 这类小说被统称为佛教小说。关于爱情这一主题, 以《搜神记》为例, 《搜神记》共二十卷, 共搜集各类神怪故事464则, 其中描写情爱主题的故事作品有40余则, 大体可分两类, 一类是人与人相恋的故事, 一类是人与异类相恋的故事。人与人相恋的故事表现为超越生死的界限, 或物化异类也相互爱恋, 如《望夫岗》:“……昔县人陈明, 与梅氏为婚, 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明诣卜者, ……遂得其妇。乃令妇先出。而明所将邻人秦文, 遂不取明。其妇乃自誓执志, 登此岗首而望其夫, 因以名焉。”

4 叙事形态

在叙事上, 都具有共同的表现形态, 如对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运用、对叙事时间的相似处理等。

英国哥特小说运用多重叙事视角, 采用主观性叙事,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叙事是其最主要的叙事特征。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 英国哥特小说则频繁而娴熟地运用倒叙及预叙, 且经常出现长时间的停顿。本文不仅从背景、情节、主题、人物、叙事形态这五个方面对英国哥特小说进行分析, 同时还指明应重新审视以情节取胜的小说的价值, 确立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毋庸置疑, 全知视角叙事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主导性叙事模式, 不过, 限知视角叙事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同样有着相当广泛、自然的应用。它主要是站在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角度, 即通过他的眼光和意识来叙述其他的人物和事件。《搜神记》中的《宋定伯》、《赵公明参佐》、《都尉驸马》、《卢充》、《汉谈生》、《秦巨伯》等都是这一视角叙事的代表作。

自然, 与英国哥特小说相比, 六朝志怪小说还不能说是很成熟形态的小说, 但这并不影响它同样作为以志怪为特色的故事性小说的性质, 也不影响它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意义。我们重视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同质性, 也正是为了客观地呈现它们作为故事性小说的性质、价值和意义。

摘要:鬼怪小说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本文从生成背景、情节、主题、叙事形态等方面分析了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某些共性倾向。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六朝志怪小说,情节,主题

参考文献

[1] 李伟肪.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可比性及其研究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2004, 7.

[2] 毛晋华, 解读英国哥特小说[J].文学语言研究.2007, 3.

[3] 武波, 从《搜神记》看志怪小说之“怪”[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3, 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电影与小说 下一篇:给恋人的七夕情人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