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城镇化 国家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挖掘市场经济潜力的关键因素。因此, 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几年来, 国家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的部署不断增多, 十八大更是将“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本文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 从城乡一体化视角提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甘南州卓尼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卓尼县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 截至目前, 一、二、三期已经完工。这一项目基本上解决了卓尼县多数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除了这里原来居住的900多户外, 这一改造项目还满足了到县城里工作或送子女到县城上学的乡村居民的购房需求。一、二、三期项目共建设住宅6214套, 目前80%以上的房屋已分配入住, 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

(一) 建立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1. 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

近年来, 我县着眼建设“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小城镇目标, 高度重视木耳镇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在编制完成木耳镇总体发展规划、木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木耳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木耳镇旅游服务区详细规划和木耳镇风貌建设规划等的基础上, 又根据上级业务部门“多规合一”的要求, 完成了木耳镇“多规合一”综合规划, 为木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城镇化水平方面

截至2016年底, 木耳镇镇区常住人口9674人。其中:城镇人口907人, 城镇化率9.4%, 比2015年增长0.7%。

3. 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方面

木耳镇建成区占地18.3万平方米, 总人口1158人, 地理条件优越, 四周群山环抱, 大峪河蜿蜒穿过全镇。云江峡、旗布寺、阿角山庄等优美的景观资源沿大峪河有序分布, 形成了山、水、城、寺的基本格局, 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总投资3300多万元的木耳镇镇区道路、给排水及桥梁改扩建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 卓尼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

旅游文化业将成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甘南藏族自治州特别藏区旅游文化, 构建三条沿河生态文化游览带, 其中213国道自驾游览带包括甘南大草原、玛曲县、卓尼县、碌曲县、夏河县、合作市, 主题资源包括中国最美草原-甘南玛曲草原, 打造围绕“中国最美公路”为品牌的南北走向自驾游览廊道, 这对于卓尼县旅游文化建设更有推动作用。

(三) 卓尼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土地管理不够规范, 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卓尼县发展至今城区规划不是很合理,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存在问题较多, 主要问题为一是卓尼县特殊的“城中村”状况和县城自身规划的滞后。二是规划管理的不严谨造成的各类用地布局较为混乱, 城区建设中存在很强的随意性, 县城建设并没有将周边零散土地进行整合和居民区单独建设, 导致各类建筑物参差不齐, 分布混乱,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盲目的建房造楼, 使得民族地区城镇失去了原有特色。

2. 社会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农牧民就业范围存在边缘化现象, 虽然政府规定若农民工就业稳定、收入稳定、住所稳定并且上班时间达到一定的年限, 就可转变为城镇户口, 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些难以达到的前提条件, 使不少农民工难以真正在城市生存发展。

3. 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发展形态有待完善

(1) 传统城镇化发展理念影响深刻

卓尼县由于自然地形的局限, 生活方式相对封闭, 再加上受到传统风俗和宗教的影响, 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低。农牧民根深蒂固的封闭思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的改变, 他们习惯于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 甚至不愿意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不愿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愿意去适应城市的生活。

(2) 卓尼县古遗址比较多

县域内主要有迭当什古城、牛头城、卡车阳坝城和温旗古城等古城堡遗址, 有被称作“安多第一村”的泥巴百年藏寨等古老村落。县城有勒巴佛革命纪念馆及土司革命纪念馆。这些少数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生活、民俗与民族风情都没有体现在城镇化的生活体系中反而趋近于消失, 同时也没有形成藏民族文化典型的历史地段和历史街区生活体系。新型城镇化的小城镇应该是保持民族生活原真性和完整性。

(3) 文化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尼县洮砚作为中国三大名砚之一, 其石料结构细密、硬度适中、色泽典雅、莹润如玉加之精湛的雕刻艺术拥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洮砚作为卓尼县的一个特色文化产业, 其商品、商贸、文化艺术、形象定位并没有有机整合, 也没有形成民族特色文化城镇品牌。

二、卓尼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规范、合理使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农业土地经营用地主要为, 一是集约经营土地, 把农民手中零散的土地进行集中, 运用集中发包的方式, 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的集中, 将土地实现集中经营, 减少投入的成本, 提高收益。二是高效率的使用土地。引导农民改变种植的观念, 由种植传统的麦子、大豆、土豆等粮食作物, 向种植食用菌、有机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转变, 增加土地的收益。

城镇化用地主要方面为, 一是城镇人口增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加, 如工业、商业、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空间的需求, 并造成相应建设用地的需求。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会使人口增加, 使得政府保障性住房和企业商品房的建设急剧增加, 从而增加建设用地的面积。三是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对于住房条件以及小区环境配到基本设施更加重视, 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如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会相继出现, 增加建设用地的面积。

(二)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加快推进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形成有利于农民向城镇有序顺畅转移的道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的基础上, 全面放开市域内户口迁移政策, 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落户条件, 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和权益维护力度, 完善扶持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

(三)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加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中, 要突出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实现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完成《卓尼县尼巴乡百年藏寨保护发展规划》, 建设有地方元素、地域风情、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乡镇。文化型城镇的建设, 首先要有明确的城镇文化发展规划, 还要保证文艺、健身、卫生、体育设施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完整性, 这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使城镇成为文化中心的基本条件。在今后的发展中, 不仅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严格依法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要从卓尼县实际情况出发, 学习和吸收其他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 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水平, 搞好标志性建筑的建设,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和独特风格。

三、总结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关注人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明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 积极稳妥推进, 着力提升质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和文献的梳理、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 结合卓尼县当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今后卓尼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结合卓尼县城镇化的问题和不足, 对卓尼县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展中必须按照城市自身特点, 制定自身发展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探索现代农业, 以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为核心内容, 统筹城乡一体化, 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达到真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 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 对卓尼县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土地优化、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保障、文化建设和环保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收集资料等形式, 对卓尼县现状进行分析, 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 为卓尼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卓尼县,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R].人民出版社, 2014.

[2] 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R], 2015.

[3] 倪鹏飞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一城乡双赢:以成都为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

[4] 姚士谋, 李青, 武清华, 陈振光, 张落成.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J].地理研究. 2010 (08) :18-32.

[5] 陈雷, 李坤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02) :11-28.

[6] 沈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12-28.

[7] 邹勇刚.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 2008:16-31.

[8] 黄亚平, 林小如.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探讨——W湖北省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37 (4) :17-2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媒介技术的历史发展研究论文 下一篇:衡水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人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