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隐忧

关键词: 中卫市 内蒙古 阿拉善左旗

产业链隐忧(精选五篇)

产业链隐忧 篇1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 出中卫市30公里左右, 进入茫茫的戈壁滩不久, 一片厂房和烟囱出现了。

它是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 一家建在沙子上的化工厂。“十二五”期间, 依靠着珍贵的地下水, 这里将成为一个以煤化工、盐化工为基础, 发展冶金、新型建材和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地方。

巴依尔的家就在沙漠中。千百万年来, 浅层地下水日积月累, 在那些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上, 植被悄然生长, 在沙漠中的湖盆地带, 芦苇、芨芨草、白刺等植被一簇一簇散落着。“水稍子”的水是腾格里沙漠最好的水, 有水的地方, 形成小片的绿洲, 靠着这稀疏的植被和脆弱的生态, 牧民们就在这里放羊、养骆驼, 繁衍生息。

自从工业的脚步涉足沙漠, 巴依尔固有的生活被打乱了。直接排入沙漠的化工厂废水, 使得周遭的空气飘荡着令人窒息的臭味。100多米深的水井出现在沙漠腹地, 供化工企业用。巴依尔心疼地说, 许多沙漠里的海子已经干了, 地下水要是被这样采干了, 那沙漠就真成了死亡之地了。

冰川滋养中国

中国北方, 特别是西北, 降水量稀少, 水资源量匮乏,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8~1/10。来自中科院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分析》指出,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个省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32%, 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

在地球上, 气候带的分布是呈环状的。在北半球, 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 到中亚的沙特阿拉伯, 干旱带的分布, 有着明显的纬度区间。水利部原部长、中华环保联合会名誉主席杨振怀说, 在中国,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 干旱带被挤到了北边——中国地理意义上的西北地区。

在中国, 正是黄河的存在, 才让西北地区生机盎然, 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 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尤其是河西走廊, 有了祁连山的冰川融水, 才聚集了人口, 有了农业和城市。“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 水就是生命, 一切发展, 均以水为基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冰川冻土》杂志副主编沈永平说。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 尤其是西北地区。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西北地区的气温升高, 比全国高1倍左右, 高山区比平原区更敏感。新疆喀什地区的慕士塔格峰是国家级冰川景区, 被誉为世界冰川之父。最近几十年, 气温升高了三四摄氏度, 而全国平均升高了1摄氏度。

冰川退缩, 融水就增多。沈永平说, 从1987年以后, 西北和西南地区河流的水资源明显增加。当冰川消融到一定程度, 冰川的个头儿越来越小, 水量将由丰沛转向干枯。

所以, 黄河水量日益充沛, 也意味着距离拐点的日益临近。沈永平很担忧。他认为, 西北的用水, 应该始终坚持生态第一, 开发第二。

当西北渐成粮仓

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在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 体现得最为明显。

黑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麓, 蜿蜒横穿甘肃河西走廊后, 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 尾闾便是居延海。几十年来, 黑河冲积形成的大面积平原, 被开发为千里良田, 酒泉和张掖也被誉为甘肃省的粮仓。然而, 黑河中游的持续开发, 使得甘肃和内蒙古两省区的水资源分配异常紧张。

在中游, 有限的水量难以支撑大面积开发, 在下游生态保护又与农业生产互相争水。本世纪之初, 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气候恶化, 常年的西北风将戈壁上的沙尘、干涸的河床沙粒悉数卷起, 浩浩荡荡掠过华北, 形成扬沙天气和沙尘暴。

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等地, 也同时实施了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等政策。但私自开垦荒地的行为, 仍时断时续。

开发的另一个侧面, 则是甘肃的粮食产量的增长。2012年, 甘肃实现了历史性的连续9年增产, 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万吨。历史上, 甘肃自然灾害频发, 历来是粮食调入省, 从“吃不饱肚子”到解决温饱, 进而转变为调出省, 甘肃省可谓巨变。除了旱作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不断开发利用有限水资源, 也是重要原因。

很难想象的是, 历来缺水严重的西北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 已经成为中国目前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从不毛之地, 成为中国的粮仓。

这在沈永平看来, 则是深深的忧患。他说, “当西北地区逐步成为我国的粮仓, 这样的生产布局, 有很大的隐患。一旦水量拐点到来, 这些开发出来的农田、工业和城市, 将难以持续。但是, 这种违反规律的事情, 却在西部一些地区上演。东部希望把工业转移到西部, 而西部省区, 则以黄河水为引资法宝。已经成为粮仓的西北地区, 如何能承受工业化之重?”

中国探险协会珍稀动物分会副秘书长赵连石告诉记者, 缺水的地区不宜生产粮食, 而应由富水的地区生产。世界上, 越来越多的缺水国家或地区, 正在进行“虚拟水战略”, 即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粮食, 从而节约自己种粮所需耗费的水。但在当下的中国, 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传统的富水之地、昔日的鱼米之乡, 都成了工厂, 反而是依靠黄河水的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方成为粮食主产区。这样必将造成更大程度的失衡。

新工业的攫取

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 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以及石油资源。随着开发脚步的临近, 新兴的城市出现在昔日的沙漠戈壁之上。

水, 一直是悬在鄂尔多斯市头上的一把利刃。

从2006年开始, 本来就缺水的鄂尔多斯, 为了应对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全境规划了23座水库, 并在蒙西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康巴什新区等地采取地下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自然旱灾, 给这个地区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加之下雨量的减少, 使鄂尔多斯多数河流出现断流和干枯现象。

世界珍稀濒危保护动物遗鸥的家园——红碱淖——位于内蒙古和陕西交界处, 营盘河是它的水源。然而, 在营盘河上游不足5公里的地方, 一个大型煤矿已经建成。2006年又修筑了一条拦河大坝, 为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供水, 直接切断了红碱淖的水源补给。

1969年, 红碱淖的水面达10.5万亩, 总蓄水量5.5亿立方米, 每年可产鱼30多万公斤。但是,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 为红碱淖补给水源的7条季节性河流, 大多数已经干枯。湖水每年下降20~30厘米, 如今水面积已降到7万亩以下。湖水水质不断恶化, 湖内鱼类资源面临枯竭。

作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要建立国家工业基地。兰州新区所在的秦王川盆地本身就缺水, 按照规划, 新区将引黄河水打造千塘百湖, 南北两山都要绿化。这意味着, 兰州新区未来的用水成本很高。权衡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及水循环系统平衡问题, 将是兰州新区建设的一大课题。

新的城市、新的工业, 必然给本来就紧张的黄河水增加负担。上个世纪90年代, 黄河断流频频出现, 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那时, 黄河流域上中游工业用水需求, 已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生态异常脆弱。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高工李东认为, 人类活动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直接原因。黄河干流宁夏、内蒙古引黄灌区和下游引黄向流域外引水, 耗水量年均200多亿立方米, 让黄河不堪重负。国际上公认, 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量, 40%为警示线, 黄河早已超过此界限。当然, 更有甚者, 中国华北地区的海河流域和西北的黑河流域, 个别年份已超过90%。

产业链隐忧 篇2

盛泽

衣被天下的盛泽,真丝绸年产量最高峰可达3600万米,如今该地区真丝绸的年产量却仅有500万米。化纤长丝织造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实实在在地成长为盛泽的支柱产业。

从织造到印染、后整理,再到市场贸易,长丝织造产业在盛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目前盛泽地区年产化纤长丝机织物超过百亿米,织机总量近10万台。盛泽的纺织业可谓蒸蒸日上,唯一不足也是政府难以解决的是用地问题,以及印染企业规模限制问题。这将成为对盛泽的长期考验。

长兴

长兴的喷水织造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此前长兴的一些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喷水织机,少则10余台,多则100~200台,尽管仍属家庭作坊式生产,但近年来整体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截至2012年,长兴地区喷水织机总量已达69800台,此外,在政府引导下,经编产能也初具规模。

近年来,长兴政府为保护太湖水域,对该地区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水口乡为例,为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水口乡政府通过引导和适当的行政手段,建立了两个织机聚集地和一个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成本7.5万元/月(仅电费6万元/月),处理污水能力1万吨/天,企业只需缴纳200元/(台月)的污水处理费用。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有效地解决了个体企业喷水织机的污水排放问题。

王江泾

王江泾地区的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已形成从原料、织布到印染、后整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本次调研的企业中,80%以上是由原来的小作坊发展扩大而来,织机台数在100~200台不等,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到20%,拥有织机总数在300~700台不等。由于纺织产业用地多、能耗大、污染严重、效益低等问题,王江泾镇政府限制喷水织机的数量,也正因此,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已经搬离王江泾地区。

王江泾地区有很多家族式企业由作坊发展而来,家企不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无产品研发队伍,销售渠道简单,营销机制不灵活,盲目跟随市场,产品以来料加工、来样仿制为主,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只有少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重视人才建设,视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为生命力,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受冲击较小,仍然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硅产业发展隐忧引起关注 篇3

一是多晶硅产能发展规划过大。洛阳已把多晶硅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 硅产业的目标是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年产6000万平方英寸IC级硅抛光片以及年产250兆瓦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项目, 到“十一五”末, 形成120亿元产值的规模, 打造成由“多晶硅—单晶硅—电路级硅片和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构成的较为完整的硅材料产业链。

据不完全统计, 除洛阳外, 目前, 国内已有10多个省市的20多家企业在酝酿或者申报多晶硅项目, 所公布的设计产能将达到6万吨, 超过世界产量的总和。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第43号令批复的17个新能源高技术项目中, 仅光伏发电项目就达7个。如果这些项目全部达产, 多晶硅产量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市场价格难免会一落千丈, 相关产业将面临着产业风险。

二是多晶硅的用量相对有限。国内只有少数偏远地区少量使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而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销售市场在国外。在德国, 虽然推广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 但是市场也是有限的。我国如果超量发展则有滞销的危险。

三是国内尚未掌握多晶硅核心技术。目前多晶硅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手中, 我国太阳能厂商并没有竞争优势。据了解, 目前国外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闭策略, 不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 只卖产品。中国多晶硅项目想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并不现实。国外的技术封锁虽不能扼杀我国自主开发, 但至少将延缓中国硅产业的发展。可见, 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仍然受制于多晶硅的供应。

四是多晶硅成本高利润空间较小。据了解, 2006年洛硅公司产值达2亿元, 而其利润仅为400多万元。利润与产值之比很小, 其主要原因是多晶硅价格太高。目前, 在多晶硅到单晶硅的产业链中单晶硅有两种产品, 一种是重量级的电路级硅片, 一种是轻量级的太阳能级硅片, 但不管是用哪种硅片, 多晶硅的成本都占总成本的70%以上, 多晶硅价格奇高, 直接影响着下游生产商的利润。

有业内专家敲响警钟, 多晶硅未来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 如果中国33个在建的多晶硅项目全部实现达产, 年产能将达14万吨, 而至2010年, 全球的多晶硅需求仅为8万吨。在过去20年来, 多晶硅的平均市场价格在每公斤60美元左右, 业内专家认为, 每公斤400~500美元的价格显然是难以持续的暴利, 一旦多晶硅价格回复理性, 也就是这个行业的洗牌之时。硅材料是制造半导体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 我国正面对着两个发展着的产业, 一个是半导体产业, 一个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产业已经从原来周期性大起大落, 平均增速达17%左右, 步入一个增速减缓、起伏不大的新时代;而光伏产业正处在以平均30%的年增长速度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这两大产业的主要原料, 多晶硅紧缺的局面近期内仍将持续。

中国半导体硅材料行业经过四十多年发展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从事半导体硅单晶材料生产的单位约40余家。我国半导体硅材料的产量2001~2006年增加2倍多, 由于受到多晶硅材料的制约, 2006年半导体直拉硅单晶产量反而有所下降。在此期间, 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壮大, 目前国内半导体硅材料企业中年销售额较大的在7~8亿元人民币, 但与国际上四大硅片厂商相比, 还差得很多。国内硅材料企业均是中小企业, 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企业分散等劣势, 发展壮大仍是长期的过程。

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由于很好利用了国际资本, 继尚德电力于2005年在纽约证券上市后, 2006年相继有常州天合、苏州CSI、江苏林洋、南京中电、河北昌澳、保定英利等在美国纽约证券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市, 迅速募集到扩产需要的数十亿美元, 使我国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达到1200MW, 比2005年增长280%, 光伏组件产量800 MW, 产能达到2000 MW。中国光伏产业已跃居世界第三位。

产业链隐忧 篇4

邓麦村还呼吁, 产业各方要在大数据理论、方法及关键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 不断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知识发现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体系。

大数据安全难题几乎已成业内共识。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所说:“在对各式各样的资源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 第一个挑战便是互联网的安全性, 我们希望数据能够被安全地收集。”在他看来, 新量子革命或者量子通信的飞跃, 也是为了能够更加安全和有效地进行大数据分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在演讲时也表示, 在释放大数据潜能时, 如何解决安全和信任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安全与信任问题形势严峻

在我国, 数据交易产业刚起步。2015年4月, 国内第一家数据交易平台——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才正式上线。截至2016年10月, 我国已经建成并运营的大数据交易所 (或交易平台) 已经超过10家。

余晓晖透露, 预计到2017年年中, 大数据交易所 (或交易平台) 将达到15~20家。可以说, 平台建设正处在井喷期, 而且平台的变现能力正在得到稳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流通环节的加强, 就个人数据收集角度而言, 海量的数据收集难度比较大, 收集过程中透明度也比较低。

余晓晖指出,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 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 可以形成用户画像, 将给个人隐私带来威胁, 并且在流通环节, 由于多方主体的介入, 使得数据转移的控制力差, 数据泄露的风险正在加剧。

他还强调, 在数据交易方面, 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易规则, 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据的权属不明确, 交易标的争议也很大;二是由于数据的定价模式不统一造成数据资产的评估存在困难;三是数据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如何确保数据在交易过程中不被泄露、窃取、篡改、复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四是数据交易监管机构未明确。

信任体系建设需克服三大难题

正如余晓晖所言, 目前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正处井喷期, 但是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定价机制以及规范交易行为的举措都尚未明确。余晓晖呼吁, 规范的大数据流通信任体系亟待建立, 建立规范的大数据流通信任体系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一是数据权属问题需要得到准确界定。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数据的所有权应当属于数据的原始提供者。但基于原始的用户数据, 在去除个人身份属性之后, 如何划分数据主体、与数据控制者的产权边界, 亟待业界统一认知。

二是数据隐私保护问题需要大力规范。目前, 基于大数据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得出用户偏好的营销行为已经广泛开展。然而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与数据的获取和使用存在天然的不协调, 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亟需完善。

三是数据流通各环节标准缺乏统一共识。由于数据本身的属性, 其清洗、分析、存储、定价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特殊性。数据买方事先无法获知数据使用的效果, 因而无法评判数据价格的合理性, 导致数据买方需求不足。

产业链隐忧 篇5

100G市场格局变化非常迅速

在本届光博会上, Ovum资深分析师Karen Liu对记者表示, 100G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同时整个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5家供应商加入这个市场角逐中, 其中还有不少OEM厂商。从整个市场格局来看, 华为、阿尔卡特朗讯、Ciena进入市场较早, 虽然三家的市场份额被后来者逐步稀释, 然而其仍占据一定的领先优势, 其中华为从2012年第二季度跃居市场第一的份额, 目前华为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 其他几家领先厂商的份额在10%左右, 第二名的竞争则处于胶着状态, Infinera刚刚超过阿尔卡特朗讯排名第二, Ciena和Cisco则紧随二者之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中兴通讯目前排名第六位, 其市场份额扩张非常迅速, Ovum预计后续其市场份额将跃至10%, 进入第一梯队。

系统设备商对于100G市场的热捧, 也激发了下游光器件商的热情, 三菱电机、光迅科技、旭创等国内外光器件厂商都已开始布局,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将带动100G等高端光器件产业的发展。

运营商投资放缓引发产业危机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固网建设的投入在减少, 而作为光通信下游的光器件商、线缆厂商等都带来了较深的影响, 一位厂商专家透露, 今年上半年国内线缆市场的需求量处于平稳状态, 与去年的大幅增长仍有较大的距离, 这种情况促使厂商对于运营商的未来固网投资也颇多疑惑。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坦言, 中国电信去年上半年就花完了整年的投资, 而下半年已经开始透支今年的固网投资, 而且由于固网的投资收益有限, 中国电信也削减了50亿元的投资, 造成上半年投资放缓的直接原因在于预算已经花完。他进一步透露, 中国电信明年的固网投资将会进一步减少。

虽然目前宽带中国战略已经出台, 但是并未有实际的利好政策出台, 尤其是政府将不负责对宽带建设的财政补贴, 这进一步增加了运营商的建网压力, 即使是宽带中国战略中对于后期FTTH用户数的发展目标, 对于运营商而言也无太大指导意义。缺乏直接性的扶持, 宽带中国战略恐仍将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期待积极的财政支持

一位线缆厂商专家指出, 宽带中国战略的出台, 仅仅是从政策上出台了指导性意见, 关键在于落地实施, 此前工信部推出的光纤到户的相关入户规则以及住建部所发的政策条文都未取得实际效果, 甚至运营商在推进FTTH时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而产业层面, 业界对于宽带中国战略的期盼不仅在于国务院的政策引导, 更希望能够推动产业取得实质性发展, 如果没有实际的财政补贴, 运营商亦不会增加建设投入, 整个产业仍将继续以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演进, 宽带战略是否出台亦无太大意义。

宽带中国战略中对于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政策, 但目前仍无下文, 而对于其中惟一提及财税补贴的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 一位厂商人士指出, 此前的运营商村村通工程即属此类, 农村市场毕竟需求有限, 且难以形成大规模建设, 真正的主导市场仍在城市地区, 其中的政策利好亦寥寥无几。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设计美学感悟 下一篇:哲学与美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