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栓调节蛋白浓度和糖尿病肾病患者关系的探讨

关键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型糖尿病患者56例, 其中男26例、女30例, 平均年龄56岁, 均按照1985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 根据24h尿蛋白将患者分成3组:重型糖尿病肾病组 (SDN) (24h尿蛋白>300mg) 16例, 轻型糖尿病肾病组 (MDN) (24h尿蛋白30~300mg) 13例, 单纯糖尿病组 (SDM) (24h尿蛋白<30mg) 27例, 患者无其他相关性疾病, 并未用影响凝血机制的药物。正常对照组20人, 男13人, 女7人, 平均年龄39岁, 为我院体检健康者。

1.2样本

取静脉血2mL其中1.8mL与0.2浓度为3.8%的枸橼酸钠混合, 3000r/min离心15min, 取血浆测定VWF、TM。

1.3方法

VWF, 采用法国STAGO公司STR-R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TM为酶联免疫吸附, 试剂均为原装配套试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2结果

MDN组的TM水平明显高于SDM组 (P<0.05) , 明显高于NC组 (P<0.01) , MDN组的VWF水平与SDM、NC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见表1。

SDN组的TM水平明显高于MDN组 (P<0.05) , 亦明显高于SDM组 (P<0.001) 。SDN组的VWF水平明显高于MDN (P<0.05) , 亦明显高于SDM组 (P<0.005) , 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多种血管病变, 其中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高血糖症是造成DM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在糖尿病肾病发生,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M、VWF均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产生, TM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单链糖蛋白, 作为蛋白C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 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凝血酶调节蛋白复合物, 从而启动蛋白C系统, 血TM主要由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将TM降解片段释放到血中, 而生理情况下, 内皮细胞不分泌和释放TM, 因此, 血浆TM水平可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本文研究结果发现, DM患者的TM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 并且血TM水平与DM病程, 24h尿蛋白量呈显著相关性, 重型糖尿病组的血TM显著高于其他2组, 而轻型糖尿病组血TM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由此说明糖尿病肾病时TM变化非常明显, 与尿蛋白的排出量是一致的, TM的升高甚至出现在微量白蛋白尿之前, 故TM水平反映了DM微血管病变, 尤其是DN时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 从而有助于DN的早期识别。

注:*P<0.05, **P<0.01

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糖基化蛋白, 循环血液中VWF主要来自血管内皮细胞, 其在体内的生理功能一方面促进血小板在血管内皮粘附, 是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的桥梁, 另一方面功能是保护FVIII的活性, 防止FVIII在血浆中降解。VWF可以作为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血管内皮损伤标记物。本实验结果显示, 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VWF水平显著增高, 随着病情的进展, 浓度逐渐增加, 提示II型糖尿病患者内皮损伤程度随着糖尿病肾病的程度增加而增加。VWF从血管内皮释放并沉积在基底膜上, 与血小板质膜上受体结合介导血小板粘附内膜下的基质, 增加微血栓形成的可能。而微血栓形成势必加剧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这些微血管病变正是DM患者肾脏病变的基础。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肾病程度的增加, 血浆TM, VWF水平逐渐升高, 因此, 二者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极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摘要:糖尿病 (DM) 患者存在着血管通透性、血管紧张性、血小板粘聚功能、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遗传等因素参与了糖尿病肾病 (DN) 的发生。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微血管病变, 这些异常病变可能均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 、血栓调节蛋白 (TM) 均被作为某些疾病血管损伤的标记物, 因此, 我们对65例II型糖尿病患者TM、VWF进行检测, 以探讨TM、在糖VWF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健康美食,糖尿病肾病,内皮细胞,蛋白,血栓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 孟承伟.临床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518~520.

[2] 谭齐贤, 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4~295.

[3] 周慧, 李玲.糖尿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分析[J].广西医学, 2009 (10) :536~53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和剖宫产指征的相关性探讨 下一篇: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中鸡红细胞吸附鸭血清非特异性凝集因子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