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反思(共9篇)
篇1: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2012——20123年第二学期)
在学校“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办学理念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国学经典发扬光大。学校安排四年级经典诵读是宋词。我把“读”放在首位,通过诵读、吟咏可以来欣赏、理解和诗词;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可以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和艺术鉴赏力。诵读经典宋词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传承国粹的一种风尚,为打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因此,我们不能漠视经典诗词的诵读。“读、赏、创、书、用”,读是第一位,赏是第二位,唯有读得到位,才能使学生赏出意境和风格。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宋词学习的趣。上课伊始,我就通过激情的导语、优美的课件和古筝乐曲,创设出一种古典的诗情画意,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
2.感悟品味,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受,综合感受。在古宋词诵读活动中,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不可能去寻求精确的诠释,也无须过多地从词语推敲上下功夫,而更应当更多地让孩子口诵心惟,并从中去获得心领神会。事实上,古人读书向来不重分析而重感悟,主张在积累中体悟做人和为文的道理。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诗词,并且已经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宋词。因此引导学生学习宋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词,品读品情,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升华、拓展。3.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障。
运用电教媒体,展现出宋词中所描写的景象,通过诵读、想象,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各种美好意象,体会词中如诗、如画、如歌的意境是教学重点之一。
4.是要有规范的语言基本功,要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朗诵是一种语言再创造,要求有美感,使整个朗诵犹如一首优美的乐章,总之,语速,重音,停顿,语调都是朗诵所必须的准备,如选择作品,把握作品内容,朗诵要对作品的中心思想有理解。对学生的诵、读应要求不同,分出层次。要在朗(熟)读的基础上再朗诵,对于学生来说,朗读,熟读,包括背诵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诵读,应作为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环节,抓落实。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搞好古诗词诵读,对于传承经典,弘扬国粹,创新人文精神,意义深远,它一头连着经典传承,一头连着育人和品牌铸造,是利于当前,谋于长远,惠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好事。真正诵读好宋词,并非易事。靠的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我们认真抓好第一个环节“读”,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向春天出发,为明天喝彩!
篇2: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黄陂区姚集中学
潘红辉
为传播国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国中小学校掀起了国学热。今年暑期,我参加了武汉市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在我校近一年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各年级老师们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精选喜欢的经典诗文,如《论语》、《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大学》等,以晨诵、午读、暮省的形式组织学生诵读学习经典,引领学生体味国学经典文化。本人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当中,既有收获,也有困惑,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想方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记得旧句子,也能变成新文章”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学会博览群书,做到博闻强记。为了让学生对诵读积累经典产生兴趣。我便努力“武装自己”,在课堂上适时引经据典,兴致或场景所致,还会吟诗诵词,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对老师的“见多识广”刮目相看,激发其在心里涌动起强烈的积累欲望。
二、诵读与理解结合,让学生接受国学。
对这类经典,我们需要让学生们读,更需要让学生思考,还需要让他们感悟。通过大量诵读与讲解,学生可以深切的感触到国学的魅力,为进一步学好它做准备。在这方面要注意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做到古今一体,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讲述一些有关的典故,以此提高大家对国学的认同感。
三、诵读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
1、古诗词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经典,也是语言之精髓积淀,因此很多古诗其背景深远、意境悠远。因此很多学生对有些诗词的诵读积累也是“囫囵吞枣“式的。而我认为老师向学生交代清创作背景和诗的大意,学生在理解中去背诵古诗效果会更好。
2、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画中有人、有物,关键是看其侧重描写的重点是什么,每一首诗其实都是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要想解读其内涵。只有把图文并茂、再加合理大胆想象才能引领我们行走在美丽如画的诗文之中。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时,常让学生据诗的内容并利用书中插图,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四、积极地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
篇3: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There was once a lonely girl who longed so much for love.Oneday while she was walking in the woods she found two starvingsongbirds.She took them home and put them in a small cage.Shecared them with love and the birds GREw strong.Every morningthey greeted her with a wonderful song.The girl felt great love forthe birds.
One day the girl left the door to the cage open.The larger andstronger of the two birds flew from the cage.The girl was so fright-ened that he would fly away.As he flew close,she grasped himwildly.Her heart felt glad at her success in capturing him.Suddenlyshe felt the bird go limp.She opened her hand and stared in horrorat the dead bird.Her desperate love had killed him.
She noticed the other bird moving back and forth on the edgeof the cage.She could feel his GREat need for freedom.He neededto soar into the clear,blue sky.She lifted him from the cage andtossed him softly into the air.The bird circled once,twice,threetimes.
The girl watched delightedly at the bird’s enjoyment.Herheart was no longer concerned with her loss.She wanted the bird tobe happy.Suddenly the bird flew closer and landed softly on hershoulder.It sang the sweetest melody that she had ever heard.
The fastest way to lose love is to hold on it too tight,the bestway to keep love is to give it WINGS!
二、对教材的目标定位的反思
英语经典诵读的课型已经在许多课堂上进行了尝试,有侧重文章韵律的,课堂就应该注重文章朗读时的节奏感。有侧重文章语言之美的,比如《再别康桥》,课堂就应该注重字词句的反复诵读、推敲,体会作者的心情。这篇文章我觉得应该是对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的挖掘和迁移,即:“失去爱的方法,最快莫过于将其牢牢地抓在手心;令爱长驻的方法,最好莫过于赋予它一双翅膀———将爱放飞! ”所以在课堂的总体设计上,将目标定位为:(1)学会在中英对译的帮助下,用英文解释新单词;(2)学会观察不同角色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层次地理解这篇文章;(3)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迁移到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中,找到将爱放飞的关键,并通过写信的方式与自己的父母尝试沟通。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讲, 他们基本的朗读要求都能过关, 但是就情感要求讲, 需要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仔细分析并移情作者感受,再跟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发出一定的思考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学会在中英对译的帮助下 ,用英文解释新单词 ;
2.学会观察不同角色的动作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更深层次地理解这篇文章;
3.能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迁移到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中 , 找到将爱放飞的关键,并通过写信的方式与自己的父母尝试沟通。
五、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反思
Step1.Presentation of prewiew
学生展示提前预习中对生词的理解,用英文解释英文,检测对生词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反思:在中英对译的经典诵读的文章中,学生在预习时能看懂文章的大意,部分生词在文章后面做了详细的注释,所以我认为与其在课堂教授这些生词, 不如给学生一次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用英文解释英文,难度是比较大的。在预习任务下达之前的预习中, 不少学生对生词只是本着不影响总体阅读为想法,并没有认真记住它们、理解它们。在下达预习任务后,他们不得不先画出生词、生句,在文章后中文解释和英汉大字典的帮助下,转变成自己能说得出来、周围同学能听得懂的英文去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任务比较难,所以分成四个小组各准备一个小段。
Step2.Lead in
学生解释生词后,留下一个生词“let go”,由老师解释。老师举例“let go of kite,let go of ballons,let go of birds”,紧接着就文章标题进行质疑,“1.How can we let go of love? Still by cuttingdown the rope? ”, “2.Why do we need to let go of love?”, 告知学生在学完文章后,需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反思: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1) 过渡到文章的理解;(2)让学生准备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3) 在后面的第五个环节,起到对文章理解的前后呼应、画龙点睛的作用。
Step 3.Further reading of para 1-4
主要将文章4段分成三个部分, 从对不同角色的把握,体会内涵。
第一段,设疑“Why did the girl feel lonely?”,“Why did thegirl took the birds home instead of leaving them there? ”, “Whydidn’t the girl let go of the birds after they were strong e-nough?”。
反思:通过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Thelittle girl took the birds home because she can feel the birds’loneliness just like hers.”这样深层次的理解小女孩的内心活动 ,并感同身受她不舍得放手的心情。
第二段, 设疑:“Did the girl kill the bird?”“Did she want tokill the bird?”“Do you think the bird will fly away forever?”再设计小鸟和小女孩的内心对白, 由班级男女生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探讨文字背后的东西。
反思: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挖掘,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参与源于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挖掘, 这样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段和第四段,设疑“Did the girl kill you?”,“Were youhappy after you had a chance to fly away?”,“Why did you fly backto the gilr at last?”。作为幸存的这只鸟 ,它目睹并且体验了一切,设计“我的独白”这一环节,总体回顾文章前后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
反思:作为另一只鸟,我认为其对整个的“事件”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用它的独白,最能将这篇文章的深层内涵带出,也就是“将爱放飞”。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说出“Understanding is the key to let go of love”。
Step 4.Develop
Ask students to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the Bb. “(1)How can we let go of love? Still by cutting down the rope? ”,“(2)Why do we need to let go of love?”。引导学生说出“Letting go oflove just means that we shouldn’t make others do something theydon’t like.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to live no matter howmuch you love him.”。
Talk about their parents deep love for them,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举例展示父母之爱。
Talk about their parent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m.要求尽可能多地举例展示彼此间的难沟通的问题。
最后,Write a letter to your parents and try to get their under-standing。
篇4:对经典诵读活动与语文教学的反思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发展。同时,还有许多新鲜的思想,新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过去的那些经典之中,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接受那些所谓的经典,这是不是有点背道而驰、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呢?就语文教育来说,这样的诵读经典活动,究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多大的作用呢?这也还是个问题。语文素养的核心和根本是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素养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有独立人格的公民。这种闭着眼睛,诵读经典的活动鲁迅早就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而现在我们还要拿来作为我们的法宝使用。社会生活是发展的,语言是发展的,我们还守在传统经典之中,走不出经典的阴影,我们又如何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呢?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继承,但是,这种继承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是要我们的学生放出眼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吸纳,进行消化吸收。绝不是躺在经典之上,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背诵一通,就算完事。
我们生活在当下,我们的学生也生活在当下,无论是其语言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与当下的文化生活有关。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认识都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离开现实的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依托,失去了我们学生赖以学习语文的根基。语言是生活的土壤中开出的最美的花朵,语言离开生活这个土壤,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可能性。我们中国文化传承五千多年,中国文脉一直延续到今天,现代作家都是从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一代人,尽管他们的作品是用白话文写成的,但是,他们的骨子里还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印痕。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认识,他们的情感等都具有民族文化的印痕,因此,无论是现当代作品的学习,还是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都具有民族文化学习的性质。而且,现代作家的作品因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更能够让学生学习接受。当然,我们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上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下的中国文化。但是,这种学习绝不是背诵《三字经》这样的所谓的经典,而是对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是对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学习。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气候,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后现代,我们向西方学习了许多理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现代后现代的元素,但是作为普通的国人来说,他们的骨子里还是有民族文化的根存在,他们的血管里还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民族文化不仅仅在经典诗文之中,更包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包含在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尽管我们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语言文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只是表象的东西。语言文字只是一套符号系统,符号下面的思想情感,认识事物感受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试,这是国人所特有的。因此,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背诵经典,更主要的是要让他们从经典中吸取力量,汲取营养,获得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他们从经典之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滋养,心灵的润泽,更可以开拓他们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眼界,使他们能够用国人所特有的眼观来看世界,来认识事物。而《三字经》这样的东西,既没有文学性而言,也没有思想性可言,刻意拿《三字经》这样的所谓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来进行道德训诫,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语言是发展的,作为活化石的语言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语言文字,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学习。汉语言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传承。学习语文既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也是对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习。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深深植根在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自觉。民族语言文字传承了五千多年,具有悠久的历史。汉民族文字又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汉民族文字之中饱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的信息。我国对语言可以说具有一种天然的崇拜,国人起名字算命等都需要从文字解读,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同时,对语言的解析,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感受民族文化心理,体验古代人民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汉字的学习具有多重功能。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形的记忆,也不能仅仅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字形,而应该从根本上,从文化上来理解识记字形。
汉语言文字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汉语只有短短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现代汉语与古代语言文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认识现代汉语言文字,就必须要结合古代语言文字,就要从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上考查语言,从字形结构上体会语言的魅力之所在。许多古代的语言文字还活在现代文本之中。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认识,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语言文字的来历,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既要体会文本的内在的思想感情,又要让学生体会汉语言的丰富与历史的久远。汉语言有丰富的成语,这是语言的活化石,成语里面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有丰富的智慧经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扣住成语的这种特点,既可以开拓课堂教学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新课程标准将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不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的学习和使用,而是对包含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思维习惯,民族心理的学习。语言作为一种民族交流和交际的工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记载了许多民族的东西;语言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一种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东西。因此,学习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这种工具,而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语言文字的组合方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从思想上、感情上认同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达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目的。因此,语言教育既是语文教育,也是文化教育,而且也只有进行文化教育,才能真正使学生将语言学到手。
前一段时间,因为人文性的提出,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理论研究者只是在人文性上下功夫,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人文性,把学生人文性的培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高声叫嚷要语文回归人文。其实,人文性不需要回归,人文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也是语文课的一种属性,真正的语文教学是不需要回归人文的,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就离不开人文。传统的语文教学不是因为高扬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语言性。何以这样说呢?因为传统的所谓的语言学习,只是对语言符号的学习,而不是对言语的学习。语言的学习不是对语言的一些规则的学习,虽然这样的学习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不是根本。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实践,既有对文本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同时也有对语言背后的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还有对作家的对生活认知的体验和感悟。言语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就必须从生活中来学习,既要观察生活,获取对所要描写的事物的感性的认识,同时还要深刻地理解生活,获取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只有这两者结合,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理解与把握语言。汉语的词语组合规律,文字的组合规律中都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心理,都有着民族的思维习惯,都渗透着民族的东西。言语的实践活动,既是对语言的学习,也是对民族思维的习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必然是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伴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增长。
因此,语文的民族化教育不是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民族教育,它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之所在,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最生动具体的体现。民族教育或者民族文化教育其实就是我们语文教学遵循汉语言文学的基本规律,遵循汉字的基本规律,找到语文教学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的学习方式与方法。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进行民族语文的教育。
篇5: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重在诵读。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已经记诵了不少文章,具有一定的学习古文的经验,所以在梳理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容易成诵,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感悟和运用。而要理解文章的大意,就少不了对创作背景和典故来源的查阅,故此,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课前,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资料查阅。在课堂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来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史记》简介、典故来源,这样,课堂就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而这些资料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一举两得。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也碰到了不少问题。如如何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而使学生不觉得枯燥无趣,采用何种记诵方式让学生不觉得压力太大。虽然我也采用了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方式,但可能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些方法也常运用,故此没有起到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效果。在记诵方式的选择上,考虑到学生的记诵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我以分段挑战的方式进行,能背多少是多少。但可能在背诵的量上,我还是对学生有着过高的期待,这是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篇6:经典诵读《游子吟》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游子吟》教学反思
李欣
人们似乎总是喜欢看见繁华,遇见繁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课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在繁华和热闹中我们也慢慢发现语文课的语文味渐渐淡了,语文课有时变成了创新思维课,有时化成科学实践课,还有的被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等,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而言,主要体现: 目标宽泛化。所谓宽泛化,就是指把语文教学课堂的内容变得比较复杂,功能开发也比较齐全,语文课成为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无所不包,教师俨然成为“一代宗师”.不禁让人深思,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味呢?繁华容易朴实难,我在备经典诵读《游子吟》一课就是从最初繁华的设计到历经痛苦的舍弃最后终于回归本真回归朴实的课堂。
先来说说我为什么决定上以母爱为主题的经典诵读课,这种类型主题阅读课型已经非常多了,为什么我还是要决定要成为这众多当中的一员呢?一是从学生出发,记得在教一年上册一篇课文《借生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我们最不应该忘记什么?没曾想孩子们的答案足以让我咋舌!有的说:不应该忘记礼物,有的说不应该忘记生日蛋糕等诸如此类的答案,个个都是只想到自己。做母亲的,谁都不会忘记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有多少人记得母亲的生日?当我们承受母爱的滋润时,是否该在心底留一分感动,一分牵挂,是否该为母亲做些什么。二是从自己出发,我想只有打动自己的才能打动别人,我自己就是一名游子,至今跟父母分隔两地,每每读到有关母亲的诗歌或文章内心里面总是有一种抹不开的愁绪。所以这是我心声也是孩子们的需要。
鉴于以上思考确定了母爱主题,并选定了教学内容,开始有了第一稿教学设计。
一备:繁华下的热闹
既然是经典诵读,内容的挑选上一定要是经典的,关于母爱的经典诗歌孟郊的《游子吟》是最合适不过了,从古至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起多少游子的共鸣,另外还选了孟郊的《游子诗》以及王清秀的儿歌《妈妈的爱》作为拓展内容。
学贵在质疑。课始,从孩子已有学习经验出发,我选择了白居易的《草》引入课题,从白居易笔下我们感受到草的坚韧和顽强,孟郊《游子吟》中的草又是指的什么呢?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课中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儿子临行前,在昏暗的灯光下连夜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透过古代吴越民间的习俗,让孩子们明白母亲把针线“密密缝”是担心孩子“迟迟归”.通过多媒体辅助进一步创设情境透过母亲苍老的面庞、斑白的双鬓、粗糙的双手我和孩子们一遍遍诵读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夜静悄悄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酣然入梦,可惟独我家的油灯还闪烁着,只见——
生:“慈母手中线----迟迟归。”
师:屋外寒风呼啸,屋外寒气逼心,在微弱的灯光,只见“——
生:”慈母手中线----迟迟归。“
从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我们切换了到儿子远行后母亲”依堂门“的画面,开始了《游子诗》的学习,透过”萱草“让孩子们知道这朵”母爱之花“的含义所在,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位依靠着堂门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的母亲,从而点名主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课的最后通过《妈妈的爱》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中进一步拉近古诗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联系生活找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最后在《妈妈颂》的歌声中结束了本节课。整节课以读代讲,情感层层递进,课中看着孩子们好几次湿红了眼眶,好几次潸然泪下,我以为这节课到位了,但是教研员听完课后的一句:这节课是让孩子感受母爱感恩母亲呢?还是通过学习古诗来体会诗中母爱之情引发我的思考。纵观本节课,看似内容饱满,情感浓郁,但是主题却不突出,三首诗歌平均用力,听课老师不知道这究竟是一节经典诵读课,还是一节常规的语文课亦或是一节感恩母亲的品德课。整节课情感有余,语文味却不足,因为情浓了势必冲淡了文,孩子们的情感虽然和文本一起产生了共鸣,但是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引起我的思考。
二备:初见”真“的模型
鉴于第一次试教之后引发的种种思考,我又回答最初,回到经典诵读这四个字上来。关于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再看我选的上课内容《游子吟》和《游子诗》绝对算得上是经典,对于儿歌《妈妈的爱》和最后歌曲《妈妈颂》是不是经典这个有待考量。诵读就是指读出声音来,诵读诗文。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为了突出经典诵读的主题,第二次备课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加进了平仄和吟诵,我把整节课分成了读、诵、吟三大部分。从学生自由读,熟悉诗文到现代的朗读诗歌和古人的诵读诗歌,最后到吟诵,把《妈妈的爱》这首儿歌删掉,内容让看似删减了,步骤上看似清晰、明了了,实则依旧是十分繁琐,读和朗读还有诵读的环节明显重复,导致第二次试教整节课拖了8分钟,原因在于我舍不得丢下那些我认为热闹的,繁华的部分,以至于整节课情感依旧很浓,语文味依旧很淡,舍弃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在自己的内心,难在习惯了繁华却要回归本真。痛定思痛,在历经两次试教之后决定开始忍痛割爱,大刀阔斧地——删!
三备:繁华落尽见真淳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朴素、自然的境界,体现真实性和有效性,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让语文的课堂重新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是否该冷静地想一想,我们该拿什么给学生呢?让学生上了课后留些什么呢?退去繁华回到本真我认为应该着重在优美的言语、浓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三方面着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1)繁华落尽见真淳—给优美的言语
低年级学生不同于中高年级段,儿童对声、韵的敏感度非常强,诗歌语言平仄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吟诵又是最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因此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放弃了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就是简简单单带着孩子们用平长仄短的方式一句一句的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学生能在诵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一种音韵美,通过一句句诵读更能体会到母亲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对儿子的担心、牵挂和祝福。
(2)繁华落尽见真淳——给浓厚的情感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备课中也有浓浓的情感,只不过那种浓浓的情感是借助多媒体营造出来的,而这一次浓浓的情感是一句一句读出来的,《游子吟》中我重点抓住了平声字的进行教学,每一个拖长音的平声字”中“、”衣“、”行“、”迟“、”言“、”春“、”晖“里面都包含浓浓的情感,在”中“字里我们吟诵出了在昏暗的灯光下穿针引线的母亲,在”衣“字中我们读出了深情凝望着母音每一针每一线的游子,在”行“字中我们诵出了儿子即将要出门远行,在”迟“字中我们读出了母亲的担忧和害怕,在”春“"晖”中我们更读出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
(3)繁华落尽见真淳——给生动的形象
在一遍遍吟诵美美言语的基础上,在一遍遍吟诵浓浓情感的基础上,母亲这个伟大的形象就赫然地显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了,没有讲解,没有泛滥的多媒体,只有读,只是读,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美美的言语,在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情感,在读中我看到了母亲那栩栩的形象。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掌握了平声字拖长音的规律,并能运用到其它古诗当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退去繁华得到了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篇7: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是让儿童、青少年诵读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自主而快乐的情境中学习,达到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目标,使他们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一、经典诵读活动实例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含有至深圆满的修身、处事、治国之哲学智慧。这些思想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自古就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之传世佳言。孩子从小接受经典熏陶,就等于有一个最好的老师一直跟着他,指导他,让他少走很多弯路,少犯很多不必要的错误。经典教育的目的是对孩子身体、心理、智力、品德的培养,从而开发孩子的右脑,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思维力、专注力、观察力、意志力、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促成孩子的全面发展。
《忆江南》的片段(一):
(多媒体出示古诗内容)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在我们来想像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生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录音机配乐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看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生:因为我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像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像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这就是诗的语言的品味。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把诵读、想像融汇其中,进人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忆江南》教学片段二:
师: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的极度思念之情。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读)能不忆江南?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无限的眷恋!
师:请你读出无限的眷恋!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 (强烈地)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不同的诵读,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对诗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二、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思想转变,行动才能改变。我们学校对经典诵读非常重视,创造机会让我们学习、交流、提高,在对学生实施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困惑的地方。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光靠课上时间和学生的自觉是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挥小组竞赛的同时,教师还需定期检查,以便督促学生继续诵读。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感受令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
1、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轮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學把一章经典抄写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课间就可以背诵,确保一天一章背诵。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评比,超额背诵的小组全员奖励,重重奖励组长,发挥小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如果小组有一个同学拖拉,整个小组没有荣誉,以此保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3、评选优秀家长。激励家长参与,对关心孩子经典诵读,与孩子共同背诵的家长,提出表扬,发“书香家庭”的奖状,激励一些起带头作用的孩子更加努力。
4、课前两分钟背诵。每个课前,让学生背诵一段经典静心,然后正式上课,养成习惯,让学生时刻不忘经典,营造氛围。
5、班级经常开展活动。利用班会时间或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排练经典诵读的活动,可以以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6、级部各班级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活动。找一些背诵好的孩子谈谈做法,或者班级之间举行比赛活动,让学生的背诵活动新鲜一些,有趣一些。
“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是无数有识之士的见解与共识,我们起步算是晚的。但是,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就能使这项活动不断改进,趋于成熟。“路漫漫其修远兮”,祝愿我们的经典诵读之路越走越宽阔!
篇8: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一备:繁华下的热闹。
既然是经典诵读,内容的挑选上一定要是经典的。关于母爱的经典诗歌,孟郊的《游子吟》是最合适不过了,从古至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起多少游子的共鸣;另外还选了孟郊的《游子诗》及王清秀的儿歌《妈妈的爱》作为拓展内容。
学贵在质疑。课始,从孩子已有学习经验出发,我选择了白居易的《草》引入课题,从白居易笔下我们感受到草的坚韧和顽强,孟郊《游子吟》中的草又是指什么呢?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课中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儿子临行前,在昏暗的灯光下连夜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透过古代吴越民间的习俗,让孩子们明白母亲把针线“密密缝”是担心孩子“迟迟归”。通过多媒体辅助进一步创设情境,透过母亲苍老的面庞、斑白的双鬓、粗糙的双手,我和孩子们一遍遍诵读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夜静悄悄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酣然入梦,可惟独我家的油灯还闪烁着,只见———
生:慈母手中线———迟迟归。
师:屋外寒风呼啸,在微弱的灯光,只见———
生:慈母手中线———迟迟归。
从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我们切换了到儿子远行后母亲“依堂门”的画面,开始了《游子诗》的学习,透过“萱草”让孩子们知道这朵“母爱之花”的含义所在。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位依靠着堂门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的母亲,从而点名主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备:初见“真”的模型。
鉴于第一次试教之后引发的种种思考,我又回到最初,回到“经典诵读”这四个字上来。关于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再看我选的上课内容《游子吟》和《游子诗》绝对算得上是经典,对于儿歌《妈妈的爱》和最后的《妈妈颂》是不是经典这个有待考量。诵读就是指读出声音来,诵读诗文。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为了突出经典诵读的主题,第二次备课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加进了平仄和吟诵,我把整节课分成了读、诵、吟三大部分。从学生自由读,熟悉诗文到现代的朗读诗歌和古人的诵读诗歌,最后到吟诵,把《妈妈的爱》这首儿歌删掉。内容上看似删减了,步骤上看似清晰、明了了,实则依旧是十分繁琐,读和朗读还有诵读的环节明显重复,导致第二次试教整节课拖了8分钟,原因在于我舍不得丢下那些我认为热闹的、繁华的部分,以至于整节课情感依旧很浓,语文味依旧很淡。舍弃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在自己的内心,难在习惯了繁华却要回归本真。痛定思痛,在历经两次试教之后决定开始忍痛割爱,大刀阔斧地———删!
三备:繁华落尽见真淳。
退去繁华回到本真,我认为应该着重在优美的言语、浓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三方面着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1.繁华落尽见真淳———给优美的言语。低年级学生不同于中高年级段,儿童对声、韵的敏感度非常强。诗歌语言平仄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吟诵又最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因此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放弃了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就是简简单单带着孩子们用平长仄短的方式一句一句的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一种音韵美,通过一句句诵读更能体会到母亲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对儿子的担心、牵挂和祝福。
2.繁华落尽见真淳———给浓厚的情感。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备课中也有浓浓的情感,只不过那种浓浓的情感是借助多媒体营造出来的,而这一次浓浓的情感是一句一句读出来的。《游子吟》中我重点抓住了平声字进行教学,每一个拖长音的平声字“中”、“衣”、“行”、“迟”、“归”、“言”、“春”、“晖”里面都包含着浓浓的情感。在“中”字里我们吟诵出了在昏暗的灯光下穿针引线的母亲,在“衣”字中我们读出了深情凝望着母亲每一针每一线的游子,在“行”字中我们诵出了儿子即将要出门远行,在“迟”字中我们读出了母亲的担忧和害怕,在“春”“晖”中我们更读出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
3.繁华落尽见真淳———给生动的形象。在一遍遍吟诵美美言语的基础上,在一遍遍吟诵浓浓情感的基础上,母亲这个伟大的形象就赫然地显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了,没有讲解,没有泛滥的多媒体,只有读,只是读,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美美的言语,在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情感,在读中我看到了母亲那栩栩如生的形象。
篇9:浅析经典诵读教学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通过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在亲历亲为的指导过程中,我觉得抓好经典诵读的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对经典诗文的感悟和诵读能力。孩子都有一种向师性,教师对于经典如果能够信手拈来,并能充满感情的读之吟之,孩子定会向你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接下来的模仿肯定会有声有色。教师只有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了,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
其次,更改以往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造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诗配乐”,每天在语文晨读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诗配画”,我让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配上图,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画来体会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感悟每天;利用“课前精彩五分钟”,进行教读,朗读,齐诵,并安排学生轮流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领读或者背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如:跟学生讲讲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在教学《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时候,讲孟母教子的故事。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诗文,喜欢颂读诗文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誦“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流水,“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
另外,帮助学生树立诵读古诗文的自信心也是提高经典诵读水平的关键。古人作诗必要吟诗,吟诗的好处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但这种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吟诗方式大部分学生是不敢当众尝试的。他们怕读出来会被同学笑话。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诗观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彻底消除这种胆怯心理,在班级营造诵读古诗文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要处理好诗歌和生活的关系。内化为一点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是提炼出来的生活语言,我们要把它还原回去。读诗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语言,更在于指导生活。诗歌中有些是描写自然界美景的,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悟自然界的美。有些是抒写爱国情怀的,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些是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要让学生懂得友谊的珍贵……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理解的诗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篇作文因为有了一句或几句古诗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