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概括文章的意思(共10篇)
篇1:怎样概括文章的意思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张晓蕾1、2、3、导入:提高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简单说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等于文章写了什么。真题演练
(一)(1)一顿午餐: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2)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因饥渴难耐偷拿人家西瓜,而被一个看瓜老人追赶,终被追上的故事。或者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看瓜老人在原野上永不放弃追赶因饥渴难耐偷拿西瓜的我的故事。
(3)总结方法: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散步》:我们一家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里散步。
《社戏》:“我”与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4、真题演练
(二)(1)“信任”试验:在一节心理课上,周严教授让学生做了一个“信任”试验,教育学生应作一个信任别人和值得别人信任的人。
(2)总结方法:综合归纳法(要素串连法)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即: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5、真题演练
(三)水葫芦的危害严重;水葫芦难以铲除;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
水葫芦称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
水葫芦之灾讲的是:水葫芦已成灾,危害很严重。
(2)从麦莎到台风:第一段: 台风的危害;第二至四段:台风形成的原因;第五段 : 台风的特点
第六至九段: 台风有利于人类和环境;第十段: 避免台风的危害还需要长期的探索
和实践。
从麦莎到台风:围绕台风这一说明对象,介绍了台风的形成、台风的特点及危害以及台风对人类及环境的益处。
(3)总结方法:段落大意串连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
把各段的段落大意串连起来,经过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组成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也叫“段落大意合并法”,这是概括课文内容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抓住了每个段落的主要意思,也就等于抓住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意思了,所以只要把各个段落的大致意思串连在一起,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6、抓重点词句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知识归纳(1)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2)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3)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 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1)水葫芦之灾: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 ;水葫芦生命力旺盛;名声狼藉;
篇2:怎样概括文章的意思
论部分或从课后作业的提示中得到启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⒈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
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
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⒉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
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街头”就不难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⒊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
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⒋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
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
篇3:怎样概括文章的意思
一、理清写事的文章写作思路。
写事的文章, 作者一般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这一思路来写作的。因此教学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概括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再让他们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例如教学《月光曲》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这样概括主要内容过于简单。)
师: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就是群众中传说的故事。既然是故事, 那一定有个完整的情节, 像这样的文章, 作者一定会按照什么思路来写?
生:可能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写。
师:故事的开始也就是……
生:起因
师:接着故事向前……
生:发展
师:事情进一步发展就到了……
生:高潮
师:最后到了末了就是……
生: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自读课文, 弄清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再把它们串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之后, 学生反馈:有一年秋天, 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上演出, 在安静的小路散步时, 听到一个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好奇地走近。当听到兄妹俩的谈话时,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盲姑娘从娴熟的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在当时的环境影响下, 他有创作灵感, 即兴创作了首好听的曲子, 就是《月光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这一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就又准确又简练了。
二、理清说明文的写作思路。
教学说明文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事物, 介绍了什么特点?之后, 再把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合并, 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写景的文章, 同样问学生: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分别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 读完后想想这些问题的答案,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就呈现在脑海中了。还有写人类型的文章, 也可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同时, 归并段落大意、找出课文中的总述段等, 也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也应一并教给学生。
篇4: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孙老师:对,真的很重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你们又以形象思维见长,要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你们来说确实不易。
丁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多好,还是写少好?
孙老师:通过平时观察,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疑问。总结一下,你们常犯三种错误。第一,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不能简洁明了。第二,删留不当。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第三,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丁丁:孙老师,您说得太对了,确实符合我们的实际。那么,有什么诀窍吗?
孙老师:当然有了!任何学习都是有方法的。下面我就以几篇文章为例,具体谈一谈如何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六要素概括法”,这主要是针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来说的,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这种体裁的文章居多,所以我要重点介绍它。我们在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必须抓住“六要素”:即罗列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事情发生的时间:一天午后;地点:柴进庄上;主人公:林冲、洪教头;起因:洪教头看不起林冲,以为他没有真本事,想和林冲比试,林冲再三推让不过,只好答应;经过:比武中,洪教头咄咄逼人,林冲一让再让;结果:洪教头被打倒在地,灰溜溜地走了。把这六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天午后,在柴进庄上,洪教头想和林冲比试,林冲再三推让不过,只好答应;比武时,洪教头咄咄逼人,林冲一让再让,最后洪教头被打倒在地,灰溜溜地走了。
丁丁:太好了。以后遇到写人记事的文章,我就不怕了。不过,要遇到其他体裁的文章,比如说写景状物的文章,您一定也有“锦囊妙计”吧!
孙老师:也很简单。写景状物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称为“时空概括法”,因为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按照空间或时间顺序来介绍“景”或“物”的。因此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做到“三看”:看顺序;看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如《莫高窟》一课,主要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彩塑的个性和神态以及宏伟绚丽的壁画和藏经洞的珍贵文物。
丁丁:我听明白了。以后我要根据不同的体裁,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了吧!
孙老师:可以这么说。但是,我还想向你介绍一种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你需要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变色龙》,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一天清晨,“我们”采摘四季豆的时候,被变色龙吓了一跳;第二大段主要写“我们”观察到变色龙快速捕捉食物和“会变色”的特点;第三大段主要写“我们”将这只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天清晨,“我们”采摘四季豆的时候,被变色龙吓了一跳;“我们”观察到变色龙快速捕捉食物和“会变色”的特点,并将这只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丁丁:这回我彻底明白了,以后再也不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了。谢谢您的“灵丹妙药”。
孙老师:以上是我给你介绍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挺实用的。不过,如果你不认真读课文,不仔细思考,恐怕任何“灵丹妙药”也不灵了!
丁丁:好的,孙老师,我记住了,谢谢您!
篇5:怎样概括文章的意思
教学目标:
1、了解阅读的各种概括的题型,掌握概括题的答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运用答题技巧答题
一、概括文章的内容,汲取文章的精髓
1、常见的题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答题思路: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抓住文章的内容,弄清楚其主要讲的是什么,即本文写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状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讲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事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概括时务必做到“简洁”“清楚”“准确”,不能把其变成简单的原文复述。在此采取相对应的句式概括,如记叙文:(什么时间+地点)+人+事或“什么+怎么样”
3、答题技巧:
(1)、追溯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已经交代了主要内容,我们只需在此基础上用精炼的语言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充,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并段意:文章都是由部落组成的,我们先概括出每段的大意,找出重点段和非重点段,运用恰当的过渡词,有删有减地将其综合概括,即成主要内容。
3、借助句段:寻找文章的重点句段总结内容。
4、串联“六要素”,用恰当的词语串联起来,就能清楚地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感知中心思想,抓住文章的灵魂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等。
答题思路: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3、分析文章的关键词语
4、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练习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
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阅读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女儿。(2分)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5、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阳光的香味》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哲学。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闻到什么没有?”
“我闻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原因。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地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写人记事文章
1、要素串连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合并段意法
给文章分部分---归纳段意---合并段意
3、课题扩充法
先借助课题,将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再逐步进行充实,使表达更加完整全面。
4、问题牵线法
5、句子摘录法
二、写景文章段意串连法
具体做法:
(1)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三、状物的文章
具体做法:
(1)明确作者介绍的这个物是什么?
篇7:如何概括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当我们升入高年级后,是不是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概括地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其实这就是老师在训练大家的语言概括能力,这也是我们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你是不是一听到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头疼痛,甚至吓得不敢举手了。
其实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像同学想得那么复杂。这里我就以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几种准确、快速地概括记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大多数的记事我们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例如《船长》一文就很典型。事情的起因是诺曼底号轮船被玛丽号轮船撞开了一个大口子,即将下沉。经过是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地带领船员们成功自救。结果是船长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把这三个部分通顺地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下说出来太难,可以先说出事情的起因,再说出经过、结果,最后再慢慢地连起来说一说就行了。
有一类记事的文章,人物较少,事件主要围绕这几个人物展开。那么我们可以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如《爱之链》就是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再说说谁帮助谁做了什么?(乔依帮老妇人修车,女店主招待老妇人,老妇人给了女店主钱)最后连起来说就是课文主要内容。《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还有一类记事的没有明显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段意来概括。如《郑成功》一课,大家都会按郑成功做的事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收复台湾,一是建设台湾,抓住这两个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不难了。
怎么样,找到方法之后你是不是发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其实也很容易呢?是的,许多看上去很困难的事,只要找到方法就会迎刃而解了。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1、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运用这种方法,先要理解文章意思,弄清文章各段段意,再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经过修改加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区分详略,概括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往往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主要内容就是详写部分,即是重点段。我们可以抓住重点段,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有些文章的重点段不止一个,可以把它们连起来概括,或用“……的经过、……的几件事”等形式概括。
3、抓住要素,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类型的不同,要素也不同。我们只要明确文章的要素,把它们综合归纳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状物文章的要素是:所写事物的特征、结构、性质(性能)、用途(意义)。
写景文章的要素是:观景的时间、地点、人物、景色。
4、扩展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显示或点明了主要内容,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将标题进行扩展。
5、以主要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根据记叙文的主要事件,理解意思,采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篇8:指导中年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例谈
一、理清顺序, 段意合并
“段意合并法”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最通用方法。虽然现在不再提分段了, 但是掌握每篇文章的大体脉络, 即先写什么, 接着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还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以《孙中山破陋习》为例, 谈一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师:谁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几千年的缠足陋习。 (板书“废除”)
生:缠足给孙中山的姐姐带来很大的痛苦。 (板书“痛苦”)
(学生出现了暂时的沉默)
师:大家再仔细读一读, 看看课文还写了什么?
生: (恍然大悟) 还写了孙中山的姐姐很能干, 也爱唱歌。他很喜欢自己的姐姐。 (板书“喜欢”)
师: (指着板书)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先写什么, 接着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给它们排一下序。
生:1.喜欢;2.痛苦;3.废除。
师:对,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顺序。这篇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三段, 你知道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吗?
生:第一段写了孙中山的姐姐很能干, 也爱唱歌, 他很喜欢自己的姐姐;第二段写了缠足给孙中山的姐姐带来很大的痛苦;第三段写了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几千年的缠足陋习。
师:请你把“第几段写了”这几个字去掉, 然后把这三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生:孙中山的姐姐很能干, 也爱唱歌。他很喜欢自己的姐姐。缠足给姐姐带来很大的痛苦。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几千年的缠足陋习。
师:好, 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即使别人没有读过这篇文章, 但是, 经你这么一说, 也就大体明白了。现在, 谁能总结一下,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纷纷举手)
生:就是先分段, 然后把段意加起来就行。
师:大家总结得真好。大体上分段, 也就是按照“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这三个问题, 理清文章的脉络。我们把这样的方法概括为“理清顺序, 段意合并”。
[反思]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 往往头上一句, 尾上一句, 顺序混乱, 找不到重点。本教例一开始,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要按顺序来说”, 学生果不出所料信口开河。然后, 我请学生根据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给它们排一下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深切的“体验”, 在错误中反思。我深知, “告诉”是没意义的。我们要想法给孩子一把猎枪, 而不是给他一只兔子。
二、要素弄清, 组合构成
“六要素概括法”, 这主要是针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因为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 这种体裁的文章居多, 所以是训练的重点。下面以《军神》为例, 谈一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师:注意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事, 要注意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谁来说说课文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1916年的一天。 (板书“时间”)
师:好, 时间知道了, 事件发生的地点呢?
生:沃克医生的诊所里。
师:对, 人物大家肯定都清楚了, 一起说!
生: (齐答) 刘伯承。
师:那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刘伯承前来治疗受重伤的眼睛。
师:经过呢?思考一下, 想好了再说。
生:动手术的时候, 他坚决不使用麻醉剂。
师:还有吗?
生:刘伯承一声不吭, 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
生:还有他数了沃克医生用了72刀。
师:这点补充得好, 抓住了事情的重点。那么, 结果呢?
生:沃克医生忍不住称赞刘伯承是一位军神。
师:紧扣课题, 简单明了, 说得好。谁能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整理一下, 完整地说一说?大家先练习练习。
生:1916年的一天, 在沃克医生的诊所里, 刘伯承前来治疗受重伤的眼睛。动手术的时候, 他坚决不使用麻醉剂。刘伯承一声不吭, 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他还数了沃克医生用了72刀。沃克医生忍不住称赞刘伯承是一位军神。
师:很好。那么, 全班都会说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师:像这样叙事的文章, 就应该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把这样的方法概括为“要素弄清, 组合构成”。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文章, 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内容了吗?
[反思] 概括叙事类文章主要内容时, 学生要么面面俱到, 枝叶相连, 抓不到重点;要么丢三落四, 让人听不明白。这是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采取的是“六要素概括法”。通过教例来看, 学生通过读书, 很容易就把“六要素”找到, 然后加以整理, 说成完整通顺的话。这种方法, 便于操作, 一学就会, 深受学生喜爱, 效果也最好。
三、写景状物, 抓住重点
概括写景状物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可以简单称作“时空概括法”, 因为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按照空间或时间顺序来介绍“景”或“物”的。但是, 每一处的景物, 又往往从多个方面来描写。如何准确地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呢?下面以《北大荒的秋天》为例, 来具体谈一谈。
师: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 先按顺序说一说作者写北大荒的秋天, 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生边读边画)
生:主要写了三处景物, 分别是天空、小河和原野。
师:“分别”这个词用得好。下面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 天空组、小河组和原野组, 请分别说说你们的特点, 能用课本上的词语更好。 (生分组准备, 读书讨论。)
生:我们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 又五彩斑斓。
生:我们北大荒秋天的小河清澈见底。
生:我们北大荒秋天的原野热闹非凡。
师:好, 谁能把它们综合到一起说说?大家先练习一下。
生: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 又五彩斑斓, 小河清澈见底, 原野热闹非凡。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师:太好了!加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就更完整了。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写景状物的文章, 概括主要内容时, 要注意做到“两看”:一是按顺序看主要写了什么景物;二看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写景状物, 抓住重点”。大家明白了吗?
[反思]《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天空、小河和原野三处美丽景物的描写, 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这三处景物, 显而易见对学生不难。但是, 对于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却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深入研读文本, 可以发现, 本文作者在写每处景物的时候, 都使用了能概括景物特点的中心词, 如, 原野热闹非凡等。于是, 我设计了“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天空组、小河组和原野组, 请分别说说你们各自的特点, 能用课本上的词语更好”这一环节, 这样, 看似困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篇9: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例解析】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
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
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有删改)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请体会这一细节,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
答:营业员心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06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阿来的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主要写的是自己购买词典的故事。文后五道试题,涉及散文阅读的多个考点,其中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1题,要求复述“词典的故事”,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复述故事要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否则故事就不完整,也就说明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全面。示例: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第2题,通过“我”的情感变化,考查对文章情节的分析,答题时要仔细研读原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答案:盼望——兴奋(激动)——伤心(绝望)——看到希望——珍惜。
第3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文题中的示例提供了答题的模式,对示例的研读,有利于把握好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对具体句子的分析,不难看出此题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侧重于从作者的情感的角度理解分析。答案:⑴“好听”一词突出反映了“我”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2)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
第4题,是一道开放题,要写出营业员当时的心理活动,关键是读懂文章,理解营业员当时的心理。答案符合人物心理,能扣紧语境展开描写,语言通顺即可。参考示例:按规定是不能卖给他的。可这孩子这样渴望得到这本词典,又蛮聪明的,考两个成语居然都答对了。算了吧,还是卖给他吧,说不定这会改变孩子的命运呢。
篇10: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授课形式。因此,提高复习课有效性应注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自我整理,强调知识网络的个体,启发学生自我质疑,激发自主学习的敏锐性。
复习课目的在于明思路、排难点、解疙瘩,试图找出解决疑问的途径、方法并力求其结果的独到创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
教学目标:
一、通过复习,归纳,整理小学常见文体常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二、通过讨论、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规律、总结学习规律,运用学习规律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及复习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并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通过讨论、归纳、练习复习小学阶段常见文体常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难点: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讨论与练习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力求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学准备:
一、课前印发阅读材料《爱的纽带》;
二、准备阅读练习短文两篇:《那个落地的纸箱》《最亮的星星》;
三、制作相关演示文稿。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给你们发了阅读材料《爱的纽带》,都读了吗?这是去年小学毕业会考时所考核过的一篇课外阅读。其中有一题要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你看,老师摘录了其中两位同学的答案,(出示两个有不同存在问题的答案:一个概括得过于简单,另一个概括得过于罗嗦。指生读)假如你是评分老师,你会给他们打满分了吗?(指1名回答)为什么?那我们平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会出现类似这些或别的一些情况吗?(指2-3名说说自己遇到的困惑)[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诉说自己的困惑,引起共鸣!] 你们知道吗?去年考核这道题时,参加考试的同学10人中就有大约8人被扣分了。看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但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经过系统复习,反复训练,我们一定会掌握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更好,有信心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课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鼓劲,激发学习的热情,自然引出课题]
二、复习、归纳
1、现在看第三位同学的答案(示投影,指1生读)这位同学呢?能拿满分吗?为什么?(指名1-2生答)(据生答,板书:简洁、重点突出、完整)[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发现及判断的能力。复习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
2、同学们真棒!要使主要内容概括得简洁、重点突出就要找到简便可行的方法。其实啊,从中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老师教过的又或是自己常用的有哪些方法吗?{(生1答)真好!我们给你的这种方法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吧!就叫它:要素罗列。请你到黑板上把它写出来。(同法指3生答,引导出:句子摘录、段意合并、课题扩充等常用的概括方法)} 当然还会有其他一些概括方法,如概括要《凡卡》,它的内容有给写信爷爷写信的,也有插叙凡卡回忆的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省去凡卡回忆的内容,抓住主要的写信内容概括,这就是取主舍次。它一般适用于比较长的文章。[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复习、归纳出常用的概括方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述与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上台板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把老师从繁琐的板书中解脱出来,更多地聆听学生的意见,起到真正的主导及调控作用。]
3、方法归纳出来了,老师想检验、检验同学们的运用能力。看(出示四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詹天佑》《索溪峪的“野”》《各具特色的民居》你发现这些文章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吗?),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练习,全班分成四大组,每大组位负责完成其中一篇课文的讨论练习,请看讨论要求(出示小组讨论要求,指1生读)
[设计意图:要求小组讨论时,发言者站起来,其他组员认真聆听,使组内成员注意力集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4、小组汇报: 示表格: 写事类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写人类
《詹天佑》
写景类
《索溪峪的“野”》
介绍 说明类
《各具特色的民居》
要素罗列 段意合并 句子摘录 课题扩充
(1)指生1汇报《十六年前的回忆》
①请认真聆听,并来来评评他概括出来的主要内容的优缺点。(生1汇报,师在演示文稿上填表)②你觉得他概括得好吗?为什么?(师:你真会聆听!还能结合刚才的要求评价,学以致用。你有好的建议吗?谢谢你!)③哪位同学用了跟他不一样的方法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呢?(指另一生用另一种方法概括,师在演示文稿上填表)你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
[设计意图:要学生养成认真聆听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在评价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2)生2汇报 ①生2汇报,师填表②你觉得这位同学概括的好在哪里?③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你为什么会选用这种方法?(指名分析课文特点)(3)生
3、生4汇报。(直接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采用此法的原因。师在演示文稿上填表)5总结提升:(1)示表格: 写事类
《十六年前的回忆》
要素罗列 段意合并 写人类
《詹天佑》
课题扩充 段意合并 要素罗列 句子摘录 写景类
《索溪峪的“野”》
句子摘录 段意合并 课题扩充 介绍 说明类
《各具特色的民居》
课题扩充 段意合并
请细心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了吗?(师示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结出:①不同体裁的文章可用不同的概括方法。②有的概括方法可适用于不同体裁的文章。③叙事类、写人类的文章比较适合使用要素罗列法概括主要内容。④段意合并法比较好用,适用于各种体裁的文章。„„)
(2)师小结:是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多样,我们更要灵活运用。(板:方法多样 灵活应用)我们就是要在练习中擦亮眼睛,多动脑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不断的发现与总结中逐步提高能力。
[设计意图:此处为本教学设计的亮点!通过及时的追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在讨论、练习、观察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能力,以达到突破难点的最好效果,实现复习的有效性。]
三、练习、拓展
1、刚才我们完成了课内课文的练习。现在我们小组合作运用刚才发现、总结出的规律完成课外短文《那个落地的纸箱》主要内容的概括。请看合作要求:(示要求:
1、默读全文,各自选择方法口头概括主要内容。
2、组内交流、评议,修改,选出最好的答案。生小组练习师巡视指导说)
2、汇报:指1——2小组长汇报,其他同学简单评议。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运用学习收获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解答又降低了练习难度,保护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现练习设计难易的梯度性。]
3、“众人拾柴火焰高”刚才我们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然而,考场上毕竟只能依靠自己单打独斗。现在让我们拿出另外一篇课外短文《最亮的星星》,提起笔,认真阅读,仔细分析,灵活用方法,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生个人练习,师巡视,挑选应用不同方法概括的两个优秀答案。)
4、展示优秀答案,表扬先进。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检验独立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检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提高本复习课的效率。]
四、总结、提高
1、谁来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指名2-3生谈感受。)
2、师总结:真好!一课一收获,一步一个脚印。是啊!今天,我们只是通过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这么多的发现,那么,以后在复习别的内容时,同样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我们的复习一定会更有效!
五、作业:
请在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综合复习的几篇课文中选择2-3篇课文,说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并试试把它们的主要内容写下来。板书设计: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洁 重点突出
要素罗列
句子摘录 方法多样
段意合并 灵活运用
课题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