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紧张型头痛

关键词: 头痛 胶囊 对照组

慢性紧张型头痛(精选九篇)

慢性紧张型头痛 篇1

关键词:头痛宁胶囊,慢性紧张型头痛

头痛是神经科门诊排位第一的主述,而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CTTH)占据其中40%[1]。为神经科门诊极其常见病。由于本病常常影响病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尤其是慢性紧张型头痛(CTTH)常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生活负担,也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影响。西医治疗多采用麦角衍生物类或阿片类药物,疗效一般,且副作用较大[2]。而中药治疗头痛,疗效确切,副作用轻微。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运用头痛宁胶囊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并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8例患者均为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148例和对照组140例。治疗组男56例,女92例;年龄16~52岁,平均(34.8±4.2)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5.6年。对照组男52例,女88例;年龄18~49岁,平均(33.4±3.9)岁;病程7个月~32年,平均5.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诊断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制订头痛分类与诊断标准修订版(ICHD-11)有关CTTH的诊断标准[3]。(1)发作性紧张型头痛:①至少有10次以上的发作;②每次持续30min~7h;③至少具有以下2个特点:压迫/紧束感,轻~中度头痛,双侧性,上下楼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不加重;④无恶心、呕吐,可有畏光、畏声,但不并存;⑤经常头痛发作而影响工作学习。(2)慢性紧张型头痛:6个月内平均头痛天数≥180天/年(≥15天/月);余诊断标准同前。

1.3 排除标准

①1月内未接受麦角衍生物类或阿片类药物及其他抗抑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②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及(或)MRI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排除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颈椎病以及耳源性、鼻源性、牙源性头痛;③排除对药物过敏、未按疗程服用、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头痛宁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220026851,药物组成:天麻、土茯苓、制何首乌、当归、防风、全蝎),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1.4.2 对照组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10 mg,每晚1次睡前服。

1.4.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 疗效评定

1.5.1 程度评定标准(采用记分法):

(1)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或持续存在计6分。3~4次计4分.2次以下计2分{(2)头痛程度:发作时需卧床为6分.影响工作为4分,不影响工作为2分。

1.5.2 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控制: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头痛症状,停药1个月不发病;(2)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3)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50%;(4)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4周后治疗组临床控制48倒,显效55例.有效35例,无效5例。脱落5例。控制显效率为69.59%(103/148).有效率为93.24%%。对照组临床控制24例,显效49例,有效38例.无效21例,脱落8例,控制显效率为52.14%(73/140),有效率为79.29%。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积分(14.65±3.12),治疗后积分(6.18±3.09);对照组治疗前积分(14.86±3.04),治疗后积分(8.42±3.26)。治疗组治疗后积分减少(8.41±3.82),对照组治疗后积分减少(6.47±3.56)。两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18例有不良反应,为胃部不适、头昏及口干.均于继续服药2~3d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CTTH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可能与颅周肌肉、筋膜功能障碍、神经介质代谢紊乱、中枢调节机制异常以及心理因素有关[4]。其中颅周肌肉或肌筋膜结构的长期痉挛导致相应部位的微循环障碍,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障碍,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乳酸和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局部聚集以及焦虑情绪障碍、精神应激等因素导致头部及颈肩部肌肉持久收缩、痉挛和缺血[5]引起疼痛,疼痛又加重痉挛,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发病率为头痛之最。紧张性头痛表现为头部重压感,紧缩痛或戴紧帽感,也可为痉挛牵扯性头痛,多为双侧性,持续性,同时还表现为紧张、焦虑、烦躁、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易激动等神经官能症状,青壮年女性多见。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主要选用止痛、镇静、抗焦虑及抑郁药物,疗效欠佳,副作用大。

出现紧张型头痛,别紧张 篇2

紧张型头痛为双侧对称疼

紧张型头痛的特点与偏头痛恰好相反。第一,紧张型头痛的疼痛部位是双侧对称的,很少有半边疼痛。易发病的部位是两边太阳穴、颞部、额部和后脑勺(枕部)。第二,紧张型头痛的疼痛性质不像偏头痛那样剧烈,而是一种像被绳子、带子箍紧脑袋的感觉,疼痛通常不严重。第三,因疼痛程度较轻,紧张型头痛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多数病人甚至无需服用止痛片。第四,紧张型头痛没有伴随症状,偏头痛患者中常见的恶心、呕吐、怕光、怕吵、想睡觉等伴随症状,它一概没有。第五,紧张型头痛的疼痛发作时间不确定,短则半小时,长则持续7天,甚至更久。

紧张型头痛的表现非常典型,如果你的头痛性质符合上述5大特点,那你十有八九就是患了紧张型头痛。当然,医生在下诊断之前,通常会做一些辅助检查,以便排除可能存在的严重疾病,如肿瘤、脑血管畸形等。

别乱扣“颈椎病”的帽子

尽管紧张型头痛的诊断不难,治疗起来也很方便,但遗憾的是,依然有很多病人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还接受了大量无效的治疗。在此提醒大家,当出现头痛症状时,不要急于把“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大量严格的医学研究证实,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退行性变化,所有中老年人都会有,并不一定是病。人从20岁以后开始老化,不管你有没有不舒服,七八十岁的人去拍片子,个个都有颈椎骨质增生。只有当骨质增生到了一定程度,压迫了相应的血管、神经,并引起了一些特定的症状时,才称为颈椎病。另外,部分医生还喜欢将头痛归因于“脑供血不足”,这也是一种错误认识。

疼时吃止疼片即可

慢性紧张型头痛 篇3

1 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集正定县医院内科门诊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100例, 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发布修订的第2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 (ICHD-Ⅱ) [1]中的TTH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17~20岁, 均为高中学生, 无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 无精神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 给予丹珍头痛胶囊治疗, 对照组50例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丹珍头痛胶囊4粒 (由青海益欣药业生产) , 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50mg, 1次/d口服。两组均服药6周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1) 治疗前后观察头痛程度变化情况。头痛程度分级:0级:无头痛发作。1级:轻度头痛, 不影响工作和生活。2级:中度头痛, 影响工作和生活, 但是未中断工作, 生活基本自理。3级: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不能坚持工作。4级:剧烈头痛,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需要卧床休息。 (2) 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

临床痊愈;头痛分级0级;显效:头痛分级降低2级;有效:头痛分级降低1级;无效:头痛无改善。

1.5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96%, 对照组总有效率82%,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5.05, P<0.05) 。

2.2 不良反应

丹珍头痛胶囊治疗组治疗后未见明显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头晕、嗜睡、皮肤瘙痒、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盐酸舍曲林对照组8例出现恶心、厌食等胃肠道症状, 3例出现头晕, 2例出现面部及颈部手足麻木, 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患者均能忍受, 不良反应一般随服药时间的延长, 程度逐渐减轻或逐渐消失。

3 讨论

紧张型头痛是原发性头痛最常见的类型, 约占头痛患者的40%。高中生尤其面临高考年份的学生发患者数较多, 患者因为头痛发作, 记忆力减低, 学习效率降低, 影响日常生活, 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本病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本病发病与颅周肌肉收缩障碍、神经介质代谢紊乱、中枢调节机制异常、心理因素有关[1]。治疗上大致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治疗。发作期药物治疗主要用非甾体类止痛药、麻醉性止痛药和肌肉松弛药三类。预防用药主要有抗焦虑抑郁药等。对于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仅给予镇痛、缓解肌肉痉挛是不够的, 需要抗焦虑和抑郁治疗[2]。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芍药对骨骼肌有松弛作用及降低红细胞刚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红细胞压积等作用[3];钩藤有降压、镇静、抗惊厥作用, 通过阻碍Ca2+内流而对谷氨酸诱发的神经细胞死亡起保护作用, 还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4];鸡血藤的热水提取物及以缩合鞣质为主的甲醇组分具有很强的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5];细辛有解热、与安替比林类似的镇痛作用[6];丹参有抗凝、促纤溶;扩血管, 尤以扩冠状动脉作用强;改善微循环;钙通道阻滞剂;清除自由基、保护线粒体等作用[7], 总之丹珍头痛组方作用广泛, 起到了解除血管痉挛、镇静、止痛、调节神经功能紊乱、抗血小板聚集、缓解肌肉痉挛收缩作用。临床使用对慢性紧张型头痛有较好的效果, 不良反应少, 患者耐受良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生元, 刘若卓.紧张型头痛的研究进展[J].武汉医学, 2008, 19 (6) :541-542.

[2]李衍滨.盐酸舍曲林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I临床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 2008, 21 (6) :447.

[3]姜建萍.白芍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J].中医药信息, 2000, 3 (1) :6-7.

[4]何昱, 洪筱坤, 王智华.钩藤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 37 (11) :57-59.

[5]黄新炜, 李宝强, 王秀华等.中药鸡血藤的研究概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9 (1) :26-28.

[6]黄顺旺.细辛的药理毒理和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 2003, 7 (6) :477-479.

慢性紧张型头痛 篇4

患者,女,38岁,主因头痛反复发作2年。2年前因家庭变故出现头痛,呈持续性钝痛,头部似束带感,双侧额顶部为主,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偶有轻度恶心,曾间断服用尼美舒利分散片0.1,每日2次,症状无缓解。无发烧、畏寒、眩晕、抽搐、喷射状呕吐,无意识障碍、心悸、气短、关节疼痛等。近半月来因工作繁忙,头痛反复发作,感觉身体疲倦、乏力而于2011-7-11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病史,两个月以来,饭后上腹部疼痛伴烧心、嗳气,服用尼美舒利后上腹部疼痛加重,未见黑便。查体:体温36.5?C ,Bp130/80mmHg 神情,头颅无畸形,头顶右侧有两个明显压痛点、左侧有一个明显压痛点,巩膜未见黄染,瞳孔等大,扁桃体未见红肿,甲状腺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各瓣膜未闻杂音,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及,双下肢未见浮肿。血常规正常,便潜血阴性,血生化肝肾功能正常,头颅CT未见异常,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内镜检查胃窦小弯侧有一1.5*1.0cm溃疡,HP阴性。诊断考虑:1 紧张性头痛,2胃溃疡。给予头部阿是穴挑刺;鲁南贝特2#,每日3次;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果胶铋2#,每日3次;停用尼美舒利。挑刺方法: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在头部两侧各寻找1处明显的压痛点,用拇指指甲掐压“十”字标记,作为阿是穴。常规消毒,用左手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20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B型侧口),将针尖迅速刺入皮下1-2mm,在皮下轻划3-5次,然后将针体倾斜,用针尖挑断少许皮下纤维组织并使之少量出血,棉签按压片刻。隔日1次。挑刺2次后头痛明显减轻,5次后头痛消失。胃溃疡治疗8周后经内镜复查小弯侧溃疡已愈合。3个月后随访,头痛无复发而痊愈。

2讨论

紧张型头痛(TTH)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有关。精神应激或头、颈部持久不合理姿势,往往引起环绕颅骨的额肌、颞肌、颈项肌以及肩胛带肌的持续收缩,并进一步引起肌肉内血循环障碍、血流减少,使局部组织产生乳酸及γ物质等致痛物质,引起头部疼痛,后者又进一步加重头颈部肌肉保护性持续收缩,形成恶性循环[1]。故紧张型头痛单纯口服镇痛药往往疗效不稳定,均需要很好的解除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问题。

挑刺疗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挑治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用以治疗某些疼痛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十二经筋理论为指导,选取局部壓痛点或阿是穴进行挑刺,以治疗筋痹。从现代临床实践看,筋痹作为病种并不少见。凡筋脉痹阻、筋挛节痛者,均属本病。有研究表明,紧张型头痛与位于头颈部肌肉的触痛或压痛点密切相关。通过对头部阿是穴挑刺,把痉挛紧张的纤维挑断,使局部肌肉痉挛的症状缓解,亦可通调气血、疏通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机理研究方面,以痛为腧可以加强针感的通关过节能力,使气治病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解挛止痛[2]作用。

本疗法可以排除血脉中郁结已久之病邪,使邪去正安,气血畅通而痛止,可见“以痛为腧”理论有其临床价值。阿是穴挑刺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8-429.

[3]张俊峰,吴耀持,宓轶群.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9,29(9):717

慢性紧张型头痛 篇5

关键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慢性紧张型头痛,疗效

紧张型头痛是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 约占头痛患者的40%, 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头痛,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本科室就诊的63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分组并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63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2例, 接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 为治疗组, 平均年龄48.4岁, 其中男15例, 女17例。另一组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49.2岁, 其中男16例, 女15例。病程3~28年。

1.2 入组标准

符合神经病学第6版关于慢性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1]: (1) 符合 (2) ~ (4) 特征的至少10次发作, 平均每月发作≥15 d, 持续3个月以上, 每年发作≥180 d; (2) 头痛持续30 min~7 d; (3) 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①双侧头痛;②性质为压迫感或紧箍样 (非搏动样) ③轻度或中度头痛 ④日常生活 (如步行或上下楼梯) 不会加重头痛; (4) 符合下列2项:①畏光、畏声、轻度恶心中不超过一项 ②无中-重度恶心和呕吐; (5) 不能归于其他疾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口服尼麦角林10 mg, 3次/d;银杏叶胶囊0.25 g, 3次/d;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1 g, 3次/d。治疗组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每次一片 (0.5 mg) , 2次/d, 2周后改为1次/d, 早晨口服。服药期间均未服用镇静、止痛类药物。观察4周, 记录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

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

1.5 疗效评定标准

以治疗前头痛发作情况作为基础, 将疗程结束后头痛情况作比较。分为:①好转:头痛程度减轻、发作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或伴随症状明显缓解;②治愈:头痛症状完全缓解, 伴随症状消失;③无效:头痛无改善, 伴随症状亦无减轻。好转及治愈均为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两组有效率比较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比较见表1。

χ2检验χ2=6.210, P<0.05, 说明两组间疗效有统计学意义,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紧张型头痛是临床常见病,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心理因素、中枢痛觉超敏、颅周肌肉收缩和肌筋膜炎、神经递质因素等[2]。而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还与其焦虑、抑郁、应激、心理紧张等因素而至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有关。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为新型三环类抗焦虑及抑郁混合制剂, 本药每片含相当于0.5 mg氟哌噻吨的二盐酸氟哌噻吨, 小剂量氟哌噻吨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 (D2受体) , 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 使突触前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而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的作用, 美利曲辛是一种双相抗抑郁剂, 可以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 提高了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 两种成分的合剂具有协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性。氟哌噻吨可拮抗美利曲辛的抗胆碱作用, 因此, 很少出现心肌氧耗量增加和心动过速等副作用;美利曲辛可拮抗氟哌噻吨可能出现的锥体外系的震颤等副作用, 因此,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的优点是疗效相加, 起效迅速, 而副作用相互拮抗, 使患者的依从性好, 副作用少, 值得用于慢性紧张型头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6-167.

慢性紧张型头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伴抑郁及失眠症状的CTTH患者150例, 其中男82例, 女68例, 年龄30~60岁, 平均 (42.33±8.56) 岁, 病程0.5~15年, 平均 (7.67±2.83) 年,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联合组, 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由我院专家确诊, 符合国际头痛协会诊断标准[2]; (2) 平均头痛频率>15 d/月, 头痛持续30 min~7 d, 入组时均处于头痛发作期; (3) 以下特点至少含2项:①压迫、束带感;②轻、中度头痛;③双侧;④日常活动时头痛不加重, 无呕吐, 仅含1项 (恶心、畏声和畏光) ; (4) 抑郁以心境低落为主, 入睡困难, 时常觉醒 (夜醒>2次) ; (5) 1个月内未应用抗抑郁、抗精神病相关药物治疗。排除标准: (1) 药物过敏史; (2)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患有严重心、肝及肾等重要脏器系统功能异常; (4) 偏头痛、脑血管病和颅内占位性疾病; (5) 排除严重自杀倾向。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对照1组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商品名称:黛力新, 规格:每片氟哌噻吨0.5 mg、美利曲辛10 mg, 国药准字:H20130126, 生产公司: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 , 每天早晨、中午各服用一次, 1片/次, 温水服用;对照2组口服右佐匹克隆 (商品名称:文飞, 规格:3 mg×6片, 国药准字:H20070069, 生产公司: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 , 每天睡前服用1片即可;联合组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和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 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片, 早、中午各1次, 并且每天睡前口服右佐匹克隆1片。疗程均为6周。

1.3 疗效评价

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卡尺 (VAS)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和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评价[3]。

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卡尺 (VAS) 并结合临床症状判定疗效[4]。痊愈:头痛消失, 失眠抑郁症状缓解, VAS评分至少下降50%;显效:头痛基本消失, 失眠抑郁症状显著缓解, VAS评分下降30%~50%;有效:头痛、失眠和抑郁症状有所改善, VAS评分下降<30%;无效:头痛、失眠和抑郁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VAS评分无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每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两两样本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显著高于对照1组的58.00% (χ2=13.306, P=0.000) , 但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961, P=0.161) , 见表2。

例 (%)

#与联合组比较, P<0.05。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三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三组患者评分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1组 (P<0.05) , 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2组 (P<0.05) , VAS、HAMD和HAMA评分略低于对照2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同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1组比较, P<0.05;*与对照2组比较, P<0.05。

2.3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后, 各组患者情况明显好转, 但有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如性功能障碍、胃不适、口干、食欲下降、头晕和便秘。其中, 对照组1组出现12例, 对照2组出现11例, 联合组出现10例。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33, P>0.05) 。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社会矛盾不断增加, 抑郁、紧张和失眠的患者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 长久的抑郁和失眠均会引发紧张型头痛, 而持续紧张型头痛患者也会出现失眠、抑郁情绪[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紧张型头痛患者终生出现反复性的发病率较高, 约为80%[6]。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是一种常用的复方制剂, 属新型三环类抗抑郁药, 由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合成而成, 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抑郁、焦虑, 还可用于治疗心因性抑郁、神经衰弱等[7], 且使用小剂量的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就能有效地发挥抗抑郁作用[8]。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丙米嗪等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嗜睡、口干、视力下降和心率失常等抗胆碱能作用, 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的椎体外系症状与抗胆碱能副作用会发生抵消, 降低副作用[9]。右佐匹克隆是一种环吡咯酮类化合物, 该药能减少入睡后觉醒次数, 增加睡眠时间, 提高睡眠质量。右佐匹克隆可以有效地解决苯二氮卓类药物半衰期长、反复服药易产生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虽然右佐匹克隆也会出现口苦、头晕和恶心等不良反应, 但是症状轻微, 持续时间短, 一般会自行缓解。

本研究发现, 三组患者治疗后、、和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 其中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显著高于对照1组的58.00%, 说明联合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和右佐匹克隆能够更好地治疗伴抑郁及失眠症状的慢性紧张型头痛;联合组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说明联合用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失眠、抑郁和头痛等症状。此外,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33, P>0.05) 。说明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后, 可使患者头痛、抑郁和失眠症状更快地得到控制, 并且联合治疗对于伴有抑郁、失眠症状的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病情能够明显改善, 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伴抑郁及失眠症状的CTTH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快速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 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伴抑郁及失眠症状的慢性紧张型头痛 (CTTH)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伴抑郁及失眠症状的CTTH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联合组, 每组各50例。对照1组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对照2组口服右佐匹克隆, 联合组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和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方法。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进行评价, 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显著高于对照1组的58.00% (P<0.05) , 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患者VAS、HAMD、HAMA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联合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1组 (P<0.05) , 联合组VAS、HAMD和HAMA评分低于对照2组 (P<0.05) , 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2组 (P<0.01) ;治疗6周后,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伴抑郁及失眠症状的CTTH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快速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紧张型头痛,抑郁,失眠,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右佐匹克隆,疗效

参考文献

[1]王通, 张爱娟, 沈月, 等.西酞普兰联合阿普唑仑治疗伴抑郁症状紧张型头痛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22-23, 29.

[2]COEYTAUX R R, BEFUS D.Role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migraine, tension-type headache, or chronic headache disorders[J].Headache, 2016, 56 (7) :1238-1240.

[3]王明霞, 黄晓芸, 梅志忠, 等.伴焦虑状态及失眠症状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10) :14-16.

[4]李艺, 唐亚梅, 李毕琴, 等.普瑞巴林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14, 35 (4) :596-598.

[5]黄远桃, 李梅芳, 周高雅, 等.百乐眠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6, 33 (4) :771-773.

[6]林勇, 陈光学, 杨正宇, 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 :86-88.

[7]郝继英, 李钊.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 2012, 28 (8) :859-860.

[8]杨瑞琦, 张阳, 于宪君, 等.紧张性头痛与述情障碍的关系[J].广东医学, 2013, 34 (5) :708-710.

慢性紧张型头痛 篇7

1 关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研究

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TTH) 是原发性头痛中的发病时具有明显特征的两类头痛疾病, 通过对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部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东北地区以男生18.7%, 女生20.5%的比率占六个地区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发病率的榜首。而在数据调查中显示, 在家属中患过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 会比家属中没有患过头痛的发病率高些, 由此可见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也具有遗传性。

在对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研究中, 不难发现, 职业也与头痛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事高压工作的人群, 例如学生、农民职业、公务员以及失业人员等, 都更加容易患上偏头痛或者紧张型头痛。头痛的病因除去身体因素, 更大的是心理问题。在临床病症中, 偏头痛主要以跳痛为主, 而紧张型头痛主要表现为非跳痛, 二者的主要发作部位都在头部双侧, 以中度头痛为主。偏头痛的头痛程度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而加剧的比例高, 该比例高于紧张型头痛的头痛程度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而加剧的比例。偏头痛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畏光、恶心以及呕吐的症状, 而紧张型头痛则没有明显的症状, 这是二者间明显的差距。

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患者大多数到乡村和社区医院中就医, 但大多数乡村和社区医院并没有对患者进行诊治或者诊治不正确。

2 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研究结论

通过对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调查分析, 可以掌握头痛发作的原因、发病率、致病相关因素临床特征及致残程度等情况。虽然我国的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发病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我国的治疗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深入对头痛和偏头痛病状的调查了解, 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的治疗。由数据分析可见, 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与年龄的增长、体力劳动强度、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呈正相关, 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呈负相关。

心理状况是不容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 调查显示居住的环境、生活水平的高低、文化水平的高低和职业因素等社会因素都会对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发病造成影响,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环境因素的稳定容易导致群众心理紧张, 从而导致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高发病率。

东北地区居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发病率的榜首, 这可能因为东北地区处于高纬度地区, 与其他地区的光照温度有较大的差异, 以及东北地区的饮食习惯, 气候因素等, 导致高发病率, 但这些都是根据数据推测,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数据还显示, 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的头痛频率和头痛程度会大大影响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严重程度者可以致残。

3 对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进行讨论

通过对偏头痛以及紧张型头痛的资料收集调查, 结合流行病的调查研究, 发现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在我国均有较高的发病率, 而且患病群众多, 临床特征典型明显。偏头痛和头痛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说有着明显区别, 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地方。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偏头痛及紧张型的头痛也有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但部分乡村医院和诊所的治疗方法并未达标。数据显示大部分发病群众在头痛时并没有及时到医院就诊, 即使有就诊的群众, 也大多数寻找乡村诊所和医院, 这些医院医疗水平落后, 医师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医师并没有确诊出头痛的类型, 正确确诊率低, 而且存在乱收费的现象。这要求我国要不断加强医疗设施建设, 提高乡村诊所的医疗水平, 紧抓诊所治疗的卫生合格率, 打击医疗诊所乱收费的现象, 同时做好医疗保健宣传的知识, 教导群众在发病时要积极向医院求医, 不要盲目拖延病情, 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群众在发病时也要主动寻求正规的治疗机构, 不要盲目迷信, 不要到三无诊所接受治疗。

调查研究显示, 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压力过大、过度的体力劳动等, 都会加剧群众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所以群众在接受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的时候, 首先要改变自己不健康的生活习性,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做到生活要有规律, 劳逸结合, 适时释放自己的压力, 保持适当的体力劳动[1,2]。其次, 群众要从心理治疗入手, 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开朗, 减少精神压力[3]。群众在发病时不能够讳疾忌医, 要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 现代的医疗水平很先进, 有不少适用于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的镇痛药, 但是凡药三分毒, 头痛患者要慎重选药, 最好在医师的指引下, 到正规药店选择购药。

总的来说, 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是全国流行的一种常见疾病, 但因此群众也不能对此掉以轻心。我国要加强对偏头痛及紧张型头痛的跟踪研究, 提高医疗水平, 减缓头痛患者的痛苦。治疗偏头痛与紧张型头痛的道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舒慧敏.偏头痛与紧张型头痛诱发因素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2012.

[2]王运锋.门诊头痛患者就诊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2011.

慢性紧张型头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本院康复科病房和门诊。按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 用随机数字表法产生随机数字序列, 采用简单随机 (1ı1) 、对照试验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男13例, 女37例;平均年龄 (36.83±3.15) 岁;病程1~12年, 平均 (8±3.65) 年。对照组男15例, 女35例;平均年龄 (37.12±3.55) 岁;病程1~11年, 平均 (8±3.82) 年。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 (第2版) 》 (ICHD-Ⅱ) 中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中的头风进行诊断和辩证分型。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并且处于发作期。 (2) 18岁<年龄<60岁。 (3) 患者本人签署或由其直系亲属代签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2) 语言及智能障碍者, 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 过敏体质者。 (3) 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4)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5) 紧张型头痛发作时血压高于160/100mm Hg患者。 (6) 正在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

1.5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治疗者。患者在治疗中途提出退出临床试验的, 要明确记录原因, 并详细记录中止时的评价。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1) 取穴。主穴:患侧丝竹空、率谷;百会、前顶;太冲、涌泉。配穴:肝阳上亢:丘墟 (双) 、阳陵泉 (双) 。痰浊上扰:中院、丰隆 (双) 。瘀阻脑络:合谷 (双) 、隔俞 (双) 。气血亏虚:足三里 (双) 、三阴交 (双) 。肝肾阴虚:肝俞 (双) 、肾俞 (双) 。 (2) 操作方法:采用透刺法。病人侧卧位, 取病侧丝竹空透率谷穴,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以30号3寸一次性华佗牌无菌针灸针从丝竹空穴沿头皮刺向率谷穴, 针刺2~3寸, 达到浅筋膜层, 不提插, 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捻转手法, 使针感扩散到整个颞部;同样方法, 自百会穴向前顶穴透刺。取双侧太冲穴,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以30号3寸一次性华佗牌无菌针灸针向涌泉穴方向直刺, 针刺1~1.5寸 (不能刺穿足底) , 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 留针期间行针3次, 每次以得气为度。每日针刺一次。各组配穴随证施予捻转补泻法, 1次/d, 5次/周, 5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2d, 共治疗4周。

1.6.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针具选择、留针、补泻手法及疗程均同治疗组。

1.7 疗效观察[2]

1.7.1 临床疗效评定

评定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度的缓解情况。 (1) 疼痛的程度:采用目前国际上临床较为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受试者在一支10cm长, 一端标不痛, 另一端标最痛的尺子上, 指出受试者的疼痛程度。计分方法为≤2cm为1分;>2cm而≤4cm为2分;>4cm而≤6cm为3分;>6cm而≤8cm为4分;>8cm而≤10cm为5分。 (2) 疼痛持续时间计分法:数分钟到2h (含2h) 计1分;2h~6h (含6h) 计2分;6h~24h (含24h) 者计3分;24h~72h (含72h) 者计4分;>72h者计5分。 (3) 头痛指数:等于每次发作的疼痛计分乘以每次疼痛持续时间计分之积相加。

1.7.2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百分数= (治疗前头痛指数一治疗后头痛指数) /治疗前头痛指数×100%。基本恢复:疗效百分数为90%~100% (含90%) ;显效:疗效百分数为55%~90% (含55%) ;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55% (含20%) ;无效:疗效百分数为20%以下。

1.7.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各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各组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表1治疗前后VA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由表1可见,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较治疗前减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透刺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VAS评分和头痛指数减少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透刺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由表2可见, 两组总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透刺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总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3 讨论

紧张型头痛是原发性头痛中仅次于偏头痛的常见类型[3]。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 如颅周肌肉和肌筋膜结构收缩、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异常、炎症介质释放增多等相关。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 效果不甚理想, 且副反应较多。

紧张型头痛属于祖国医学“头痛”、“头风”的范畴。认为本病是由于风、痰、瘀和正虚等多病因致病, 导致气机失常, 血行缓滞, 瘀阻脑窍而致“不通则痛”, 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不荣则痛”。

透刺疗法是指将针刺入穴位后, 针尖透达对侧或邻部穴位, 但针尖不穿出皮肤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法首载于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玉龙歌》, 当时虽无“透穴针法”之名, 但已明确指出“一针两穴”的针刺方法, 这也是本研究选穴及用针手法的理论依据。

根结标本理论最早见于《灵枢·根结》和《灵枢·卫气》篇。经络的根结、标本理论着重阐明经气所起和归结、散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原理。“根”和“本”是经气聚汇所起的根源处, 为四肢远端腧穴;“结”和“标”是经气所归结、散布之处, 在头、胸、腹、背的一定部位。根和本其部位在下, 结和标其部位在上。四肢部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疾病, 又能治疗头、胸、腹、背及内脏疾病。因经气上下、内外相通, 所以头面、躯干部腧穴同样是除能治疗局部疾病外, 又能治疗四肢疾病, 这说明在下的根本部腧穴与在上的结标部腧穴, 在治疗作用上是上下相互对应、相互影响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病在上, 取之下;病在下, 取之上;病在中, 傍取之”。《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 病在腰者取之ā”。元·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更穷四根三结, 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都说明根结、标本理论在临床取穴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根据文献记载和本人的临床体会, 本研究取穴:丝竹空、率谷;百会、前顶;太冲、涌泉。

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玉龙歌》云:“偏正头风痛难医, 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 一针两穴世间稀”。《灵枢·卫气》云:“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 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 耳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毗也。”明确指出足少阳的标部在耳前, 其穴有听会等, 手少阳的标部“在耳后上角下外毗”, 约当丝竹空穴所在。治疗时采用一针透两穴的方法, 增强了针刺感应, 收“气至病除”之佳效, 尤其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 用之可直至病所, 解痉止痛。

根据中医理论, 神之所在, 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 人体一节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神之所病, 百病之始, 皆本于神, 神之所治, 凡刺之法, 先醒其神, 说明心脑在人体的主要作用。紧张型头痛病位在头 (脑) ,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 、“头为精明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 “五脏六腑精气”皆上升于头部。

根据“气街”理论, “头气有街”、“气在头者, 止之于脑” (《灵枢·卫气》) 。根据“四海”理论, “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 变而为髓, 头中最多, 故为海也。是肾所生, 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 下输风府也”。《玉龙歌》云:“中风不语最难医, 发际顶门穴要知, 更向百会明补泻, 即使苏醒免灾危。”百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 归属督脉, 别名三阳五会, “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 位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穴居巅顶, 联系脑部, 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会穴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 穴性属阳, 又于阳中寓阴, 故百会穴沿督脉透刺前顶穴能够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涌泉穴, 足少阴肾经之井穴, 其名源于《灵枢·本输》篇“肾出于涌泉, 涌泉者, 足心也, 为井木”。《灵枢·根结》:“少阴根于涌泉, 结于廉泉”。《针灸资生经》云:“针灸于诸穴皆分主之, 独于膏肓、三里、涌泉特云治杂病是三穴, 无所不治也”。明嘉靖年间四明针灸家高武著《针灸聚英》中所载《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 涌泉下针定安泰。”太冲隶足厥阴肝经, 其经脉“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颠…”, 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清肝养血之功效。肝藏血, 肾藏精、生髓, 精血互生, 针刺太冲透涌泉能够沟通肝肾经气, 能够生精益髓, 滋养清窍, 从而达到醒神开窍、止痛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透刺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 常规针刺疗法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较治疗前减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透刺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VAS评分和头痛指数减少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透刺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综上所述, 透刺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均可改善紧张型头痛, 但透刺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本研究由于观察例数较少和观察时间较短, 需进一步扩大样本例数, 延长观察时间, 观察紧张型头痛的复发情况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透刺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疗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 在临床总疗效、VAS评分和头痛指数方面, 透刺疗法治疗组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透刺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肯定,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紧张型头痛,透刺疗法,针刺疗法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3, 16 (3) :69-69.

慢性紧张型头痛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紧张型头痛患者均系笔者所在科2006年9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50例,年龄30~68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平均10年。

1.2 诊断和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提出的《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1]:A至少有符合标准B~D的10次发作。B头痛持续30 min~7 d。C至少具有下列特征中的2项:(1)双侧头痛;(2)性质为压迫感或紧箍感(非搏动性);(3)强度为轻~中度;(4)不因步行或上下楼梯等日常活动而加重。D满足以下2项:(1)无恶心或呕吐,有时可有厌食;(2)畏光或畏声(两项中不超过一项)。E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排除器质性疾病。辨证分为4型:气血两虚证、痰浊上扰证、瘀阻脑络、肝肾阴虚证及肝阳上亢证。凡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均可纳入。

1.2.2 排除标准

对年龄在70岁以上者,存在语言障碍、痴呆等,不能对自身疼痛准确描述的精神病患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均予以排除。

1.3 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完骨、风府、大椎。配穴:以疼痛部位的阿是穴为主,头枕痛放射至头顶者,可配头顶局部阿是穴;颞侧痛可配率谷、头维、悬颅、悬厘等;颞侧痛放射至眼眶者,可配丝竹空、攒竹、鱼腰;对有颈、肩疼痛的患者可加用肩井、夹脊穴。气血两虚者加用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痰浊上扰者取内关、丰隆;瘀血阻窍者加用血海,肝阳上亢及肝肾阴虚者取肝俞、肾俞、行间。操作: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可将同侧风池、完骨穴接脉冲治疗仪,留针20~30 min,1次/d,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针刺风池穴以针感向头部放散为佳。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头痛消失。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4个疗程后,72例患者中治愈46例,好转24例,无效2例(均为男性),治愈率为63.89%,好转率为33.33%,无效率为2.78%。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完成4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现代医学关于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长期工作紧张,或慢性疾病、精神焦虑、抑郁等引起头、面、颈、肩肌肉持久收缩痉挛所致。从临床病例数可见,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更为敏感有关。

中医认为脑为髓海,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内伤诸疾致瘀阻脑内或脑失所养,从而引发头痛。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及。风池穴与完骨穴均为足少阳胆经腧穴,风池穴为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完骨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会[3]。针刺风池穴、完骨穴可松弛斜方肌等局部软组织的紧张,可通经络、和气血,使通则不痛,达到迅速止痛的目的[4]。从本次临床观察可见,针刺治疗头痛行之有效,多数患者在第一次针刺后疼痛即可明显减轻,治疗4个疗程后,治愈率达63.89%,因此,以针刺风池穴、完骨穴为主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肯定,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本次临床观察中,2例无效病例均为男性,针灸对头痛的疗效是否与性别相关,因病例数不足,尚不能定论。另有部分患者为单侧疼痛,或头痛呈跳痛,或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故未纳入此研究,但这部分患者使用上述方式治疗疗效亦较好,考虑上述方法对原发性头痛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方法 对72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采用针刺治疗,以风池、完骨、风府、大椎为主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 min,1次/d,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治愈46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63.89%,好转率为33.33%。结论 针刺风池穴、完骨穴为主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肯定。

关键词:紧张型头痛,针刺治疗,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中村友纪.紧张型头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日本医学介绍,2007, 28(1):8-1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

[3]徐恩.紧张型头痛的诊断与治疗.继续医学教育,2005,19,(3): 57-5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老年慢性前列腺炎 下一篇: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