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文化(精选十篇)
社会语言文化 篇1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是由网民创造、于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 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 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 (BBS) 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 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 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 发展神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其来源广泛, 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 属于混合语言, 通常使用注音文、拼音首字母或火星文。而且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 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语言。由于字形怪异, 对于不甚了解的人来说, 被称之为火星文、脑残文。网络语言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而且一经人们接受就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形式上:符号化, 在电脑上输出文字时, 习惯上会带有相关的符号语言, 例如::-) (表示微笑) ;数字化, 运用数字及其谐音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88 (拜拜) ;字母化, 类似于数字的运用, 如:PPMM (漂亮的妹妹) ;
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 像网络新词“酱紫” (这样子啊) , 一些旧词有了新的意思, “可爱” (可怜没人爱) 。
二、网络语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及其体现
在网络这片天空里, 语言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几乎人人会用且能随时翻新旧词, 创造新词, “80后”、“90后”, 甚至“00后”这几代人从小看着卡通、漫画长大, 普遍熟于电脑技术, 喜欢把感受、心得用图案来表示。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 网络语言的出现正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对他们来说, 网络语言不仅代表高效率, 更表现出突破陈规的潮流感。
网络新词一旦受到网民们认同, 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盘点2010年几大网络用语, 我们就会发现这一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1) 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事件:7·23甬温线特大事故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为什么要在现场掩埋车体?是不是想毁灭证据?”提问时这样回答。这恐怕算不上一种真正诚恳而负责的态度。
(2) hold不住
事件:在2011年8月9日的《大学生了没》中, 一位名叫Miss Lin的网友以夸张另类的烟熏造型、一口做作的英语、扭捏妖娆的姿态介绍什么是fashion (时尚) , 其极度夸张搞笑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观众, Miss Lin的口头禅是“hold住”, “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等。
(3) 脱光
事件:每年的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 “脱光”也成为了广大单身男女在这一天中喊得最多的口号。
三、网络语言反应社会心理
1、从众心理。
众所周知, “粉丝”一词源于英语Fans, 意思是崇拜者、追星族, 由于网民大都略懂英语, 追求时尚, 于是“粉丝”就成为一个强势的成功模因, 得到复制和传播, 甚至某超女的“粉丝”被称为“凉粉”。这些是典型的从众心理的体现。这种从众行为的实施, 一方面因为网络语言新颖别致, 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 另一方面, 也缘自网民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到网民群体的需要。
2、求趣心理。
使用网络语言的大多数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上网聊天, 是想感受网聊的趣味性, 享受放松带来的愉悦。同时, 为使自己的言谈更具吸引力, 说话者需要选择更别致的方式。采用生动新颖的表达形式、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气氛, 既展现了年轻人富有活力的特点, 也是现代人追求轻松、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的社会心理的自然体现。
3、求新求变心理。
“求新”就是赶时髦, 追求新颖别致。多数网民不喜欢遵循传统, 不爱用“老套”的表达方式, 总想求新求变, 而网络媒体给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追求时尚、反对传统、求新求异的表现舞台, 如:用“养眼”来表示“好看、漂亮”等, 这些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新异、鲜活, 充满形象感、表现力, 符合年轻使用者的需求。正如周日安所说:“为了与众不同, 有意创造新词张扬自我, 充分展示个性, 带来了网络语言的个性化。”
四、我看网络语言文化与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 网络语言已经快速且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不单单只是作为网络用语出现在网络平台上, 现实生活中, 它同样以一种别样的身份呈现在我们身边 (如:报纸书刊上) , 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的同时, 也折射出当下我们这些社会人的心理状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它, 不去重视它, 回看它的发展历程, 留心它的发展趋势, 短短数载, 它已拥有了这样大的影响力, 这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世也是正常状态, 不可否认它给我们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新鲜气息和更多可能性, 但客观来说, 它的弊端我们也不能不看, 不想, 至于它最终究竟会发展成为什么样, 会对我们的文化造成何影响, 这都还是未知, 但我们的态度和方法却会发生主导作用, 因此, 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并给予行动。
参考文献
[1]许钟宁.网络词语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J].修辞学习, 2004, (6) :58-60.
[2]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J].宁德师专学报, 2004, (4) :38-41.
从社会文化理论到语言社会化理论 篇2
[关键词]语言习得;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学转向
20世纪80年代,基于普遍语法的研究在诸多二语习得理论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学派以研究人类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为其主要目标,试图解释第二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路径,人们开始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索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如以Lantolf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和以Watson-Gegeo为代表的语言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Paradigm)。这两种理论模式相辅相成,不仅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社会系统的认识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趋势。本文拟从其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等方面对这两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评述。
一、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侧重研究学习者如何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语言认知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学习就是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借助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不断重构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在Vygotskv看来,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连接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支架,学习者则是在复杂的社会认知任务中的积极参与者。Vygotsky关于调节、活动、支架和最近发展区等概念的论述形成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antolf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将Vygotsky的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进行了不断的解读,并尝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
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是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和Ochs提出的,后来被Watson-Gegeo等一批学者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根据Schieffelin和Ochs的研究,将语言社会化定义为儿童或初学者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其间包括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其概念的形成可追溯到早期人类学家Sapir和Who等人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论述,即认为儿童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亦形成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然而从其心理学基础看,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受到了Vygotsky的学习理论影响,即强调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另外,生态语言学的整体论思想也为语言社会化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为此,学界有人主张从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分析和研究语言,把语言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适应看作同一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作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两大新兴流派,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前者的理论来源为认知心理学,后者则主要源于语言人类学的研究;社会文化理论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语言社会化理论则把儿童对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的过程。
二、主要观点
在语言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背景下,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语言习得现象进行了解释,两者虽有一些重叠的地方,但仍不难看出其观点上的差异。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辅助工具的调节才能得以发展起来。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儿童或不成熟的个体总是离不开父母、老师等他人的指导或调节,所以儿童的语言主要经历了从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自我言语到内在言语的发展路径。其中,自我言语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常见形式,儿童的这种自我话语不是针对外在的谈话伙伴,而是有意或无意的自言自语。儿童常用的自我话语形式包括模仿、重复等,在交互作用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作为语言发展从外部转向内部的过渡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这种自我言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后进行的针对成人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的自我言语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纠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
除了调节理论和自我言语之外,社会文化理论还阐述了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将活动定义为心理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包括主体、客体、行动和操作的集合。对语言习得而言,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增进语言规则内化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活动理论在二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主体性研究、词汇学习、交互活动分析等。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的作用在于协调社会互动和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揭示二语学习者可能达到的心理表征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Kinginer从技能、支架和元语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就技能习得而言,Kinginer认为,就是在语言课堂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交际活动,发展其语言使用的技能。而所谓支架就是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儿童通过他人调节的方式完成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一种辅助物。Kinginer提出了支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两种途径,即RIF(激发一反应一反馈)模式和IRE(激发一反应一评价)模式。Ellis的研究认为,支架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初学者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如果缺少教师交互性的反馈,就很难在课堂上获得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
与社会文化理论相似的是,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着眼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但其关注的焦点是学习者如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交互过程密切相关。在儿童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许多社会文化信息,如社会习俗和规范、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等都是通过语言的习得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系统的。因此,在儿童母语习得中,认知能力的建立与儿童的环境体验和社会交际密切相关,语言习得过程与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属于同一过程。由此可见,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必然会制约儿童所接触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对儿童如何使用语言产生影响。由于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句法、语义和语篇能力的习得对儿童构建其语言与文化知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思考,一些学者(Watson-Gegeo和NEilsen,Zuengler和Cole等)指出,语言社会化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研究,而且也能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因为语言学习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直接影响所教语言的具体形式以及语言的表征方式。就课堂学习环境而言,其中蕴含的语言社会化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语言课堂虽然无法复制外界的真实社会环境,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种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新文化体系,有助于儿童和成人克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促进语言社会化的进程。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使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获得了新的解释。与传统的语言习得观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不再把语言看作单一、孤立、理想化的系统,而是把语言和社会文化行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二语习得研究摆脱了模块化的语言观。
社会语言文化 篇3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变体;多元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86-02
语言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语言变体(language variation),是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和重点。社会语言学的重要任务是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其基本出发点是研究社会诸因素与语言的关系,从社会角度探索语言和社会共变的方式和规律,揭示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
一、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体及其意义
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R.A.Hudson)把“语言变体”定义为“社会分布相似的一套语言项目”。[1]对语言变体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是分为两大类:根据语言使用的社会群体将语言变体分为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标准变体为整个社会群体所使用,通常以某种地域方言为基础,经过不断规范而逐渐形成;而非标准变体则往往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方言变体,是一个言语群体身份标志的显著特征。
语言变体主要通过四种形式表现出来:语音变体、词汇变体、词型变体、语法变体。以美式英语为例,为适应快节奏生活,美语发音往往力求简单,如英语词尾为-our和-re,美语则为-or和-er,英语的colour、centre、plough,美语则为color、center、plow。词汇与词型变体如“bug”一词,在英语中专指“臭虫”,美语则泛指“虫子”,保留了该词的原意。不同语言变体的语法结构亦有所不同,如“我什么也做不了”:I can not do anything.(用于正式场合的标准英语)或I can do nothing.(用于非正式场合);“你有词典吗?”:Do you have a dictionary?(AmE)或Have you a dictionary?(BrE)。
在多种功能中,语言变体最为基本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需求,一旦交际需求发生变化,其社会心理及语言形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可见,语言变体并无好坏优劣、高低等级之分,人们有可能根据交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语言变体来增进社会认同和社会交往。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社会性本质,才能优化对语言及其变体的理解,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新英语”语言变体的特点
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在广泛传播的进程中,因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变异,成为不同国家多元文化的载体。“新英语”被看做是独立的语言变体,尤其是在亚洲前英国殖民地国家,“新英语”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英语母体的标准语言,发展为各自本土化的语言模式。
Platt在其The New Englishes一书中,总结了“新英语”所体现的一些共同特点:①“新英语”是通过正规教育作为第二语言发展的;②在“新英语”得到发展的地方,英语的母语变体并非大多数人所说的语言;③“新英语”用于地区内部的语言交流;④“新英语”已经被本土化并且自成体系。[2]
“新英语”是英语与本土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在本土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新英语”,反映了本土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新的语法特点以及新的表达方式。正如Kachru(1986a)所说:“‘新英语是经过移植的变体,有自身的明显的生态特征、语境和功用”。[3]因此,无论是新加坡英语还是印度英语,都在音韵、词汇和句法等表层语言形式和深层文化及心理结构上,表现出各自语言特质,体现了各民族的语言心理或思维方式。
此外,“新英语”应用于各种社会场合,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得到发展,并产生所谓“双语现象”。在重要的正式社交场合,人们所使用的往往是基本接近标准英语的高级变体(High Variety),这类高级变体因能规范和提升本土语言功能,并增进使用者的社会认同和归属感,而成为官方第一语言,而在非正规场合人们多使用俚语化英语。如“thunder-box”一词,本意指马桶,而在印度广告语“I?want?my?thunder!”中,则只取其“雷鸣时的轰隆声”之意,使人联想到喝饮料时发出“咕咚咕咚”声的畅快感。
三、多元文化语境中“新英语”语言变体探源
根据Kachru(1985)的英语世界化理论,英语在全球的传播、习得和使用情况,可用“内圈”(规范提供型)、“外圈”(规范发展型)、“扩展圈”(规范依附型)三个同心圈的理论模式来解释。Kachru将内圈英语语言变体的发展变化和外圈新英语语言变体的发展变化区分开来,提出了“旧英语”与“新英语”之说,认为英语在外圈国家的使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形成了“新英语”语言变体。
Kachru认为,位于内圈的是旧英语,又称为旧英语变体,有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等。内圈除传统的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两国外,还包括具有移民性质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内圈以英语为第一母语,使用人口较之外圈相对要少,其获得方式源自历史传承或自然习得,但却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标准英语,影响全球。
在研究“新英语”变体的范畴模式中,McArthur提出ENL、ESL和EFL(1998),Schneider提出“后殖民英语变体”(2007),后又提出“动态模式”(2011),发展了Kachru提出的“内圈”、“外圈”和“扩展圈”的理论框架,认为“新英语”变体历经以下五个阶段:基础阶段、外生标准稳定阶段、本土化阶段、内生标准稳定阶段和分化变异阶段(Schneider,2011:34)。[4] 中国学者借用V.B.Y.Ooi提出的五个同心圈模式(见Ooi,1998),则将外圈国家的“新英语”区分为五个等级:中心圈为Group A,依次向外扩展为Group B、C、D和E。[5]
Group A:核心英语,即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的英语,属于高级变体,传统上只包括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但因受多元文化语境影响,导致英语语言变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英语词汇进入了核心英语圈内,如印度语lakh(10万)、sari(莎丽);马来语amuck / amok(疯狂地);中国英语tofu(豆腐)、kungfu(功夫)等。
Group B:源自英语并用于正式场合的“新英语”。这一组包括源于核心英语的词语和规范表达法,无论是高级变体还是低级变体,都能被“新英语”的使用者理解和认同。比如新加坡人广泛使用的red packet(红包),印度英语中的arranged marriage(包办婚姻)等,这些表达法在核心英语中难以见到,但却反映了当地社会习俗,为英语使用国所独有。
Group C:源自当地语言并适用正式场合的“新英语”。这一组内的词语和表达法,已然揉进了许多当地的土语、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体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很难在核心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表达法。如把peanut(花生)说成Kaeang(新加坡语花生果之意);把tender meat(鲜肉)说作sofl meat(依附美语标准的菲律宾语)等。
Group D:源自英语但只见于非正式场合的“新英语”。如新加坡英语口语中常见的no head no tail(没头没尾),Can can!(好的,没问题),印度英语中的head-pain(头痛),而用isnt it?表达尊重或认同的语用功能,则构成印度英语反问句的固定标记。
Group E:源自当地俗语或方言只用于非正式场合的“新英语”。这类“新英语”与当地的词汇和语法混用,被标准英语认为是有着明显错误的地方英语。如kiasu(源自闽南语“怕输”),a junglee girl(印度语“粗野的女孩”),还有一些当地的感叹词“Ayyo-ayyoo”,“wah lau”等。
Ooi的五个同心圈模式可以视为一种客观标准,用来对各种“新英语”语言变体进行等级区分,如Group A,Group B,Group C都可以划归为高级变体,Group D和Group E则应归类为低级变体。这种等级区分主要便于优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语言学习,并不意味着语言变体的好坏优劣或高低等级。合理区分这种语言变体的等级,不仅有助于编撰各种“新英语”语言变体语料库,而且能为语言使用者更清晰地认知语言变体的发展走向及其社会性本质,也能更准确地选用合适的语体和表达方式。
四、结语
语言和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共变”关系。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而语言的变化又必然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变迁,语言正是在这种“共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新英语”充分发展并自成体系,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元的社会文化特色和语用价值观,它真实地折射出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需求,其未来的发展轨迹,也必然与社会需求与发展走向相契合。
[ 注 释 ]
[1] R.A.Hudson.Socio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Platt,J.,Weber,H.,Ho,M.L.The New Englishes[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2-3.
[3] Kachru,Braj B.The Alchemy of English.The Spread,Functions and Models of Non-Native Englishes[M].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1986a.
[4] 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Schneider,E.W.English Around the World: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5] 许丽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新英语”语言变体[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13-15.
社会语言文化 篇4
关键词:社会文化因素,成人:第二语言习得
多年来,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一直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各学科专家也试图从不同角度去探询文化因素是否对人类的行为有影响以及其影响的方式。第二语言习得 (简称二语习得) 是研究学习者对第二语言 (目的语) 的认知、学习和掌握的语言学分支。第二语言习得不同于第一语言习得, 学习者都是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因此,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不可避免的涉及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问题。语言学家RobertLado在研究文化对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影响时, 曾指出“母语的文化体系与目的语的文化体系产生对比, 并作为迁移和干扰的根源。”因此可见,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社会文化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效果。
一、社会文化环境与二语习得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我们存在、思考, 感受、和他人联系的外在环境, 是凝固人群的黏合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萨丕尔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 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由此可见, 人是语言习得的主体,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带上了社会的烙印。Vygotsky提出了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强调了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文化起源和间接性 (即以语言为中介) , 认为人的意识的所有形式按其起源来说是社会性的, 按其结构来说是间接性的, 而按其机能特点来说则是自我调节性的。即心理发展包括生物进化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过程, 因而,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进化的特征, 还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
Vygotsky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的社会本性。Vygotsky还在《思维与语言》中明确提到:“思维发展依赖于语言, 依赖于思维手段和儿童的社会经验”, 儿童思维的发展取决于对思维的社会方式的掌握无论是语言或是思维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人的行为方式受制于社会环境的成规, 而语言则最集中地体现了社会语境的决定作用。二语习得也是如此, 只有将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内化, 完成语言和思维的转变, 才能真正掌握一种新的语言。
人们在研究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时, 多探讨学习者的个体的焦虑、动机、性格和自尊感等等情感因素。但是成人学习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其行为方式, 世界观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 这种影响使得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了个体对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文化的反应, 也揉入了社会文化, 即掺杂了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是成人学习者整体站在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立场上对第二语言文化的情感。
尤其是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 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母语或其他语言, 母语和其他语言的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他们世界观和日常行为的指导。因而, 成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受到更强烈的影响。二语习得中社会文化的缺失, 会导致成人学习者的习得过程缺乏完整性。
三、社会文化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并非像母语习得那样轻松自然, 成人学习者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而且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很漫长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成人学习者对这种语言的情感跟学习者自己的民族或国家, 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 以下主要论述社会文化情感因素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时所产生的影响。
对待第二语言的态度 (Attitude) , 与其他认知发展一样, 会影响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这种情感因素基本上是形成于儿童时代, 受父母和同龄人影响, 形成结果却千差万别。同时也受到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这些态度构成了人类对自身他人和其所生活的文化的看法。
Gardener和Lambert (1972) 就态度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指出对于目标语的“积极态度, 也就是对目的语理解和产生共鸣的愿望, 会使学习者产生高度融入性动机”。其他研究者如JohnOller等的研究也表明学习者对于个体本身、母语群体和目的语群体积极的态度会提高语言水平。同时, 消极的态度会导致学习动机降低。同理, 由于输入和互动作用的降低, 也会导致不成功的语言掌握。因此, 成人学习者要通过有意识的情感调节, 有目的的构建对第二语言的有组织的, 成体系地理解和欣赏, 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社会距离 (SocialDistance) 有效地解释了文化学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社会距离是指个体对接触的两种文化 (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的认知和情感进程, 距离实际上是指的两种文化的差别。Schumann对社会距离进行的研究表明“两种文化的社会距离越大,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困难就越大, 反之, 社会距离越小, 语言学习的环境就越佳。”William Acton的研究表明社会距离是个个性化的标准, 是取决于学习者的感知。也就是说, 当学习者新接触一门语言时, 其文化适应过程将会成为其如何看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因素, 反之亦然。Acton同时还提出了最佳距离模式 (OptimalDistanceModel) , 指出成功的学习者要让自己与两种文化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也就是说, 学习者已经远离自己的母语文化, 但还未被目的语文化同化。Acton的模式促进了对语言学习和文化适应之间关系的理解。
文化定势 (SocialStereotypes) 是学习者一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 即第二语言学习者把某一文化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当作该文化的代表的一种类化倾向, 其结果是每个文化群体的成员都被排除了个性特征, 被当作其所属群体的代表而具有此群体的整体文化特征。文化定势使得人们用简单的模式概括并描述目的语文化。例如, 有人这样概括:中国人好客;美国人外向、慷慨;黑人擅长音乐、舞蹈和体育运动;犹太人聪明, 擅长经商;德国人呆板、僵硬;日本人雄心勃勃。从产生效果来说, 文化定势可分为两类:积极的文化定势 (PositiveSocialStereotypes) 和消极文化定势 (Negative SocialStereotypes) 。消极文化定势忽视了人的个性特征的存在, 忽视了目的语民族的个人文化特征, 无疑对跨文化交际和二语学习是不利的。而积极的文化定势, 却能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帮助。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类是通过系统的和有目的的存储使环境条理化。二语习得的过程也是对二语文化适应的过程因而涉及学习者对原有世界观的转化和调整因而通过简化对新事物的认知以加快认知的进程。这些简化的认知的累加可以帮助成人二语学习者从总体上理解目标文化、目标语言, 理解母语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别。同时, 学习者在以目的语群体主流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文化习得时, 还要兼顾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的亚文化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尽量接触一些其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不同的群体的亚文化, 使自己对目的语语言以及语言文化的理解具体化。
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是指学习者开始对新文化适应的过程, 是学习者思想和感受的再定位。文化适应的过程是潜在的, 缓慢的, 不易被人所觉察。或者说, 文化是深深植根于我们人类的机体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语言作为文化中交流的手段, 只是文化中最明显和可接触的部分。因此, 学习者的世界观, 自我认同感以及思想、行为、感受、和交流体系都会因文化的差别而受到影响。EdwardHall通过对生活在国外的美国人的描述, 指出只要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从感性上过滤周围的环境, 并内化到其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中, 他们的感受就会轻松许多。可见文化适应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
结束语
文化是语言和思维互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化模式, 风俗和生活方式都表达在语言当中。文化特性的世界观也反射在语言中。在二语习得环境下, 文化话题为理解第二文化中的人性提供了动机, 而二语课程的设置为二语文化的内涵的理解提供了契机。成人二语学习者如果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二语习得中的社会文化因素这个主体, 通过理解在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文化学习中有效和有价值的因素, 来加速语言学习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5) .
[2]尚云鹤.社会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社会认知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 .
[3]Brown, H.D.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4]Hinkel, Eli.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Gardner, Robert C and Lambert, Wallace 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中国的语言文化对泰国社会的影响 篇5
[诗琳通]:(用汉语说)谢谢!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感谢大会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现在我将就中国的语言文化对泰国社会的影响做一简短介绍。
(英语)在泰国,中文是非常流行的一种语言,泰国当地的居民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经常使用汉语。我一会儿会向大家介绍,这些中文语言对泰国产生的影响,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艺术像书法、手工艺品,还有中医,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戏剧、木偶、音乐对泰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历史书籍,还有很多古诗。而且在很多泰国图书馆、泰国人的家里都有中国文化典籍,在泰国都会翻成汉语。我们有一本书就记载了一个人,从160年前到泰国旅行的过程。我们发现中国和泰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一直都发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很多中国人在泰国和东南亚定居。在泰国有福建、海南的客家人、潮州人,虽然他们讲的话不一样,但书面文字书写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汉字的使用者。因此,在东南亚,中国文字汉字是通用的语言,而且商人在商业交流中也是用中文交流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二战以后,并不是特别鼓励中文的发展。在泰国禁止销售中国书籍,而且禁止泰国人阅读中国书籍。如果要购买书籍的话,泰国人就需要私人请中文教师。后来在泰国大学也开设了中文专业,而且在大学里建立了中文系,一些大学的教师也可以到中文系学中文课,学校外的人,不是正式的学校学生也可以学中文课。现在在泰国已经有中文的硕士学位,中国文学的博士学位,现在在泰国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课程。
在90年代初期,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和泰国的关系发展越来越密切,发展得非常稳定,这主要是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发展得很好。两国是在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的。而且这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有关系,促进了泰中两国的交往。目前在泰国政府界和企业界都和中国有密切的交往,在学术界也有密切的交往。如果在泰国会中文的话,找工作会更容易,而且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机率更大,这也就激励了泰国人学习中文的积极性。目前在泰国,中文的教师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教师比较紧缺。现在泰国人也是从其他渠道,比如说从电视、网络、杂志上学习中文。泰国人到中国不仅是学中文,包括学习科学技术等。在泰国还有函授大学,编制了中文课程、中文教材、还有教汉语发言的光盘资料。现在有很多泰国学生在使用这种函授教学的形式学中文,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
我们在泰国也进行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考试也促进了汉语教学在泰国的发展。中国也向泰国派出了一些老师,去支持泰国汉语教学。而且在泰国的一些地区,比如说在北部也建立起了中文系的学院。(现场有老师起立)这就是一位老师,他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我们在泰国有很多教中文的老师。有一个大学的校长,他在泰国也是教中文的。还有一位教授,最开始是教中文的,这就是那位教授。可能在泰国将来有更多的项目来提高汉语教学水平,这点是非常显然的。
刚才我已经提到,现在在泰国使用中文越来越多,在泰国的报刊杂志、书籍都使用中文,但使用的是繁体字。比如说去泰国大学考中文系的话,你一定要会写繁体字。现在从泰国到中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使用简体字。因此,我觉得以后会不会存在问题,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可能再过一段时间,这种文字不统一的情况会成为一个问题,希望大家思考。
社会语言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英语教学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不同于单纯的研究语言本身仅注重语音、语句之类,而是从社会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方面去研究。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是语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学生了解了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学习并掌握一门语言;语言又很好地体现着文化的内涵,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不同的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在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迁移共性、分清差异非常重要。教师在教授语言时,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信息,为学生展示一个广阔的语言文化世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明确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中英文化偶合与文化差异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1. 文化偶合与语言运用
文化的偶合现象是指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因素,因此在汉英表达中,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同舟共济”的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三思而后行”的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2. 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应用的影响
首先,文化意象的差异会导致语义不同,同一事物在英汉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象征含义。比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龙看作是中华民族高贵与尊荣的象征,很多说法如“龙椅”“龙抬头”都是此意义的表现;而西方人却对“dragon”的看法大相径庭,如果把一个人叫作dragon,则表示他很凶且让人讨厌。再如,英美人爱狗,甚至把狗看作亲人,英语中的“幸运儿”用“a lucky dog”来表示;而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狗仗人势”等。因此,若把“走狗”译成“a running dog”,英美人会认为它是活泼可爱的狗,而完全体会不到汉语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其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是不等值的。汉英语言中很多词汇虽然翻译上经常对应,其实内涵意义却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的“叔叔”在英语中虽然译为“uncle”,但是它却可以代表除叔叔外的很多亲戚,比如舅舅、姑父、姨父等。
再次,不同文化对交际方式也具有影响,不同的文化规范往往导致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例如,中国人和英美人对于称赞的反应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人的回答往往是“哪里,差远了”之类的话,表现出自身的谦虚,不好意思;而美国人受到称赞时会很开心地回答像“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之类的话。因此,语言文化的教学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意义
首先,文化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的差异,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的一个原因。
其次,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外国文化中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语言差异等的讲述也使学生增长了很多课外知识。因此,英美文化的导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再次,文化渗透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经常听学生说,做题目时不知为什么选择某选项,就是感觉顺口,这就是语感,正是长期受英语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的教授极其重要。
四、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努力搜集一些相应的文化知识,把相关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知识渗透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授的每一步,使学生容易联想记忆。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原版电影或教学视频,如《走遍美国》等,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社会背景接触地道的英语。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后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使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学习相关文化。教师还要善于设计语言环境,创造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高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五、结语
文化环境对语言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教学就尤为重要。因此,英语语言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多介绍不同文化下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会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并深刻理解所学语言知识,也会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丽萍.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7(3):76-83.
社会语言文化 篇7
For instance, in China, the word‘礼’proposed by Confucius (551 B.C.—479 B.C.) , which corresponds with'face', has pointed out how to be respectful to nature and to other people, and regulated the appropriate conduct of people in the hierarchical social order.While in the West, according to Goffman (1959) , Face is a sacred thing for every human being, and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factor that communicators all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face wishes are reciprocal, i.e.if one wants his face cared for, he should care for other people's face.
From the two interpretations of'face', it is not hard to notice that, while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share some similar aspec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ce-giving, they are obviously different.On one hand, China has a deeper focus on the hierarchical social order, while the west on individuality.
Those differences have led many, on both sides, to believe that the practices of the other are neither understandable nor appropriate.Even if this belief is simply the reaction of the unconsciousness of seeing that while the practices of face-giv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are much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hinese, the main ideas are very similar—showing respect to others, as well as building up a humility self-image.To be more exact, the western countries are very much focused on respecting those people around by acknowledging them, whereas the Chinese are more focused on respecting those around them by humbling themselves, moreover by making themselves appearing inferior, and making others feeling superior than they are.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this poin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social lives that'face'involves in the aspect of language, both verbal and non-verbal.
In the west, humbling yourself is often done, however it is not always seen as respectful to the other person, since it implies that the person doing the humbling lacks confidence.In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humbling yourself is seen as the most honorable way of respecting those around you.
First, the use of honorific expressions in people's addressing starts from the first-time acquaintance among Chinese:
敝姓王, 您贵姓? (My surname is Wang, your surname?)
The word‘敝’ (bì) is a humble way of saying'my', which has the extended meaning of'poor or shabby', and the use o word贵’ (guì) is an honorable way of saying'your (name) ', which also has the extended meaning of'noble or precious'.While in English, there are no such expressions.A Chinese commentator Fu Pei observes:'A speaker could not refer to his/her name as“贵姓” (guìxìng) ' (Leech, 2005) .
Similarly, when welcoming guests to one's home, the Chinese host would often say, 欢迎光临寒舍! (Welcome to my humble home!)
In English, there is also a similar expression, 'Excuse the mess!'to describe the dirty, untidy, or disordered condition o the house and it does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poor condition of the house at that moment, while the Chinese expression is jus a polite phrase, and the house can be far from being'humble'.
When introducing the host's wife, the husband would often say,
这是我的内人/贱内。 (This is my worthless wife)
This expression reflects the subservient position of women in China, long confined by Confucius'teachings.There is no such expression in the west due to the effort of the wide spread o women's organizations have brought about an 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women in many walks of life.
In China, which has a hierarchical culture, adjectives, usually in a derogatory sense, are being used by the addressers when referring to themselves or their close ones, in order to show respect to the addressee's superiority.
In the west, in most French-speaking regions, there is a rigid'tu-vous'distinction to acknowledge others.As Michael Gregory and Susanne E.Carroll (1978) notes, at one time'vous'was taken as sign of social position, recognized status.Servants addressed noblemen as'vous', and noblemen addressed servants with'tu'regardless of the degree of familiarity in the relationship.Children addressed parent and older family members as'vous', while the latter used'tu'to them.Social equals (student status, or the same social status in some hierarchies) called each other either'vous'or'tu'depending on which class they belonged to.So the usage marked social hierarchy.Gradually, the use of'tu'became a marker of familiarity and solidarity (Brown and Gilman, 1960 cited in Gregory and Carroll, 1978) , 'vous'became a symbol of formality and respect.Children and parents call each other reciprocally'tu';spouse and close friends all use the'informal''tu', leaving'vous'for use with stranger, unless that person invites you to use'tu' (Williams et al, 2007) .Two people who use'tu'in their private interactions may consciously switch back to'vous'in public or formal occasions.In general, however, the switch from'vous'to'tu'is'negotiable'depending on the actual situation;it can happen nearly unconsciously, or it can become extremely complicated.Though the rules of usage are complicated and are based on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addressees'certain statu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addresser, without any derogation to the addresser.
In English, when addressing others, as Braun (1988) notes, 'there is such a special variant with ambiguous respect degree.'The pronoun'thou'which has gone out of use in daily situations, still may occur in religious contexts (such as prayers) when addressing to God, or in poetry (Brown/Gilman 1960:253, SchmidtHidding 1954:55 cited in Braun, 1988) .From the viewpoint of application, 'thou'appears to have a high degree of respect, but it is not used in'normal'communication.From a formal and historical standpoint, 'thou'may be regarded as implying a low degree of respect, having originated as second person singular pronoun and having been so much restricted to intimate or low status addressees that it was finally impossible to use it at all (Finkenstaedt, 1963 cited in Braun, 1988) .Though its status compared to'you'is difficult to define in term of a hierarchy, again it does not bear any derogatory sense to the addresser, which is a clear contrast to the Chinese way.
From the examples above, it is clear that, unlike western languages,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n letting others gain face in Chinese is much more on the speakers humbling themselves by using expressions with derogatory implication, while the west, though gradually shift over time, still the emphasis is being put on the addressees'part.
Secondly, in the west, the phatic expressions, such as, 'Thank you.''Excuse me.''I'm sorry.'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phrases in daily lives to acknowledge others.However, to some extent, it can be taken as a sign of affectation in Chinese culture;therefore these expressions are not used by the Chinese as frequently as the westerners do.Instead, Chinese has a gesture to show gratitude in a silent way that reflects humbleness.In China, when someone pours tea for you, you would lightly tap your index and middle finger together on the table which means'Thank you'.This gestur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old Chinese practice of‘叩头’ (koutou) , which is a very traditional gesture used in the imperial palace, when someone gets on their knees and bows their head.Legend tells that an emperor being disguised as a commoner paying inspection visits to his kingdom and in a tea house, he poured tea for his companions.In order to preserve his anonymity, the companions, who were overwhelmed by this unexpected favor, could not kneel to thank for such grea honor, instead they mimicked‘叩头’with their fingers.In this gesture, the tapping fingers on the table symbolize legs on the ground bowing.The actual bowing is rarely practiced nowadays however, the gesture survived,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gesture does not often reflect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two parties involved in the situation.This non-verbal form of face-giving is what the western countries lack.
Another important area involving'face'appears in the intragroup interactions.Hu and Grove (1999) point out, 'senior people in China generally have great freedom to talk because juniors demonstrate their place in the hierarchy by giving humble attention most of the time.'This perfectly explains the situation of a classroom setting with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The Chinese students tend to be much quieter than their western classmates in a seminar, and they tend to interrupt the teacher less.Even if they have differen opinions, or the teacher makes an obvious mistake, the Chinese students would not make their suggestions intentionally, or would at least wait until after class or in private when there is less people around and then give their opinions.In their concept, by doing so, the authority—teacher would not be offended.On the other hand, the Chinese students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s far beyond theirs, so they tend to think little of themselves by keeping quiet, but the silence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a negative attitude and lack of commitment to their studies from a western viewpoint.On the contrary, in the same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ir western classmates would do just the opposite, because they believe they have rights and wants which need to be respected and indulged, and they sure know how to'sell'themselves, which is regarded as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commitment to their studies, furthermore, a sign of respect to the teacher.
Each nation has a historical lineage that differs greatly from that of the other.
By some accounts, China's history stretches back almost ten thousand years.Throughout most of this lineage, China was at the forefront of'collectivistic group-oriented'cultural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s preferred because the image of group harmony is essential.'It is rare in Asian cultures to have open conflict, because it appears to disrupt group harmony.' (Ting-Toomey, 1992) .Besides,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is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that China's modernday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have roots in.Confucius says'The best way to save face is to keep lower part of face shut.'Together with Taoism, which focuses on nature and the natural order, also complements the societal focus of Confucianism by pointing out the'men of Tao'should be'humble, and thus he remains entire'.The tradition undermined in people's thought—from the unquestioning obedience expected of the people to con cubinage, resulted from the attitudes engendered by the practice of filial piety, according to Wu Yu (1960) , 'has turned China into a big factory for the production of obedient subjects.'Therefore it has shaped the face concept in Chinese soci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their historical lineages stretch back in a special way, by relying upon the continued infusion of outsiders as a means of social and cultura development.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n, many of these practices have their roots in other cultures;cultures, whose members have immigrated there, retained their cultural identities, which can be labeled as'individualistic'culture, in which people tend to be verbally direct:they value the openness of communication learn to self disclose, like to be clear, and straightforward (TingToomey, 1992) .Therefore, subsequently deposited these practices into the mélange of practices above mentioned.
In western cultures, talking is very therapeutic;in Asian cultures, there is an emphasis on observing and reflecting abou the process (Ting-Toomey, 1992) , which explains the reality reflection towards'face'matters in China and westerner countries While these differences seem to divide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 nations, common sense and good manners can help bridge differences and actually achieve the same ends, and those ends are namely, respect.
参考文献
[1] Braun F.Terms of Address:Problems of patterns and usage in various languages and cultures[M].Berlin:De Gruyter, 1988.
[2] Goffman 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New York:Doubleday, 1959.
[3] Gregory M, Carroll S.Language and Situation:Language Vari- etie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s[M].London, Henley and Bost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8.
[4] Haugh M, Hinze C.A metalinguistic approach to d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s of 'face' and 'politenes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 :1581-1611.
[5] Hu W, Grove C.Encountering the Chinese:A Guide for Ameri- cans[M].2nd edition.Yarmouth, Maine:Intercultural Press, 1999.
[6] Leech G.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J].General Serial, 2005:160.
[7] Ting-Toomey S.Cross-Cultural Face-Negotiation:An Analyti- cal Overview [J].Pacific Region Forum on Business and Man- agement Communication, 1992.
[8] Williams N, Berry O, Fallon S, Nevez C.France [M].Worldwide: Lonely Planet, 2007.
社会语言文化 篇8
一、对“语言游戏”的解读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 说。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反映世界,是对世界的募画。语言的局限,就意味我的世界的局限。而语言游戏则说,语言首先是一种活动,是和其他行为举止编织在一起的活动。所谓 “语言游戏”实际上是一种把语言比作游戏的比喻。既然是游戏,如打扑克、下棋、拳击等等,就意味着遵守规则。有的以娱乐为目的,有的具有对抗性因而也就有输有赢,有的为了公正。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和不统一性也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形式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说,在不同的游戏中是如此的不同,我们不可因相似性抹杀差异性。
二、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侧重于从语言角度考察形形色色的生活形式如何成为语言游戏的基础。语言活动与“生活形式”紧密相关,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主要内容,但不是“生活形式” 的全部内容,“生活形式”是一个比语言活动覆盖面更为宽广的概念,它既包括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也包括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因为在他看来,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反映各个不同生活形式共性的概念。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发现:“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通行的、以特定的、历史地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或局部。
通过对“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这两个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形式多种多样。
三、语言、行为和规则
维特根斯坦认为,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是和其他行为举止编织在一起的活动。用语言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语言游戏是在生活形式的背景下得以展开。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语言只有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被理解。在语言的使用中学习语言。我们使用的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在理解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时, 情境(contexts)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不同,这个词语的意思随着变化。
四、参与和相互理解
在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之中,他(一位科学家)运用并发展了与他的特殊研究领域有关的那些概念。“影响”这种运用及修正的,既有科学家运用这些概念所加以描述的现象本身,而且还有科学家的工作伙伴(这些伙伴也共同运用了这些概念)。但这是两种不同的“影响”。从表面上看,正是在科学家对于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这是在实验中进行的),他才发展出了他的概念——其实,只有在与他的科学家伙伴共同参与一种既定的活动形式的情况下,他才能做到这一点。当我在这儿说“参与”的时候,我指的不一定就是任何一种直接的实在联系,甚至也不是指在参与伙伴之间的任何直接交流。
五、启示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反映世界”,使我们联想到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佐良有句肺腑之言: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的确,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需要遵照正确的语法规则这是勿容置疑的,我们还可以遵照一定的风格的原则,创造并发展自己的风格。
事实上,没有什么传统的行为方式、传统的习惯、传统的技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社会在进步和发展,社会在变革,有时甚至是较大的变革。人们在遵守游戏的规则行事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游戏规则。人们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关键是如何尽力把传统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以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应用到新挑战。影响不是单向是相互的,只要个体的存在就对周围构成影响,即使你本人并没有意识到。
摘要:“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生活形式”(form of life)一起构成他后期哲学的灵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论述较多,后人研究也不少,但在不少研究者看来,语言游戏这一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社会语言文化 篇9
1 文化的定义
文化, 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人说有500多种定义, 比较夸张, 但也确实显示出了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 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 (1) 人类创造的物质。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都不是文化, 包括山川、湖泊。必须是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 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 (2) 法规、制度。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 完全属于文化层面。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法律法规, 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 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 (3) 精神、宗教。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 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种族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 形成了宗教文化。
其实文化涉及的领域是各方面的, 甚至包括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
2 语言与文化关系
其实语言是人类一开始自然形成的用来进行交流的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语言也相对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人类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 又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第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是史前时期的产物, 是人类无意思的创造, 它既不是主观世界, 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反映, 是超时代、超政治、超观念的。
第二,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语言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 文化需要文字来记载, 而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一个词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 而字义和判断是文化意识的结晶, 从这个角度来说,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第三, 语言对文化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可以这样说, 文化越发达, 那相对来讲语言就越丰富。当我们的语言逐渐发达的时候就能充分表达各种文化、承载文化。而反过来, 当文化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又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完善发音, 完善字、词、句。
3 语言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 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说语言教学也不可能说文化教学, 我们应该是在文化背景下研究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研究文化。我们的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基础,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在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研究中, 学者曹文的论文主张很新颖、抢眼, 切合实际, 符合时代的精神。其中一说引人深思:“文化教学分两个层次, 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 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论文重点指出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 达到深层次的文化理解。文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 文化意识为桥梁, 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从这个观点出发, 我们不难看出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如果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感兴趣, 那么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就会非常容易。正像人们经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使其对文化产生深厚的兴趣, 这样我们的语言教学便会事半功倍。
以阅读过程为例, 文化因素对学生理解过程的干扰尤为显著。凡是语言材料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 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感情、哲学观念等, 都会给学生带来语言与文化方面的震憾。由于学生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 学生对异族文化很容易产生消极抵触心理, 以致其文化排斥现象。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疏导学生的民族意识的话, 阅读过程就会返回到老路上去。对于英语的教学, 教师必须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 让学生对外国的文化产生兴趣甚至达到欣赏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钻研外国文化, 理解外国文化,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老师如果不懂国外的文化, 那么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发挥那其不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 与我们的目标大相径庭, 这样也就无从提及教学效果了。
可以这样说, 任何人在接触其它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时候都有抵触的情绪。这是因为对母语根深蒂固的接受和理解, 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已经是完全习惯了, 突然接触到完全不一样的文化, 从各个方面都无法接受。所以说我们学生对要学的东西具有抵抗情绪, 在这种状态下是完全没有办法直接学习的, 在学生面前产生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要想让学生接受这个语言, 那就要让他们放下自己的母语, 撇开自己的习惯, 成功过度到“同化”层面。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正确疏导学生, 引导他们接受异国文化和生活习惯;第二, 制作生动的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简化异国文化的难度, 使其产生亲近感。模拟外国的生活真实场景和思维模式,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 在教材的选择上考虑到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别, 能够清楚的反应出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让我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异国文化。第四, 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不管是哪方面的知识, 一定要把道理简单化。深奥的内容, 我们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让学生容易理解。千万不要搞得很繁琐, 使学生感到厌烦。本来外语就不容易接受, 我们再搞得神乎其神, 那就一定没法学了。第五, 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信息。例如,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由于学生往往只会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 很少考虑其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 所以就是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也无法做到正确得体的运用。对于词语教学, 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化背景知识, 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 使学生能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 更能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者作用。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走向目的地, 学会外语、理解外国文化。当我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要充分研究外国的文化, 有了对外国文化的深层理解, 我们才会正确理解语言的多义性、喻义性, 透彻理解语言的真正内涵。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了解文化有助于学习语言, 学好语言又会对文化的理解更加丰富多彩。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道理并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的语言文化教学就能够更轻松自如, 语言文化教学的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以语言教学为基础, 以引导意识为手段, 语言与文化交叉学习, 达到我们学习语言、理解文化的目的。
摘要:在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是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呈现, 文化对语言又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说, 语言与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关联。我们从社会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及语言文化教学的实施和文化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商务沟通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范式研究 篇10
商务沟通是指商务活动中的交流和洽谈过程,其效果涉及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应变能力、亲和力等综合素质以及公司实力等诸多因素。其作用在于加深双方商务的友好往来以及促进商务经济的发展,商务沟通是利益化的基础。商务沟通的目的在于知己知彼,找到切入点,与客户良性互动,从而与客户建立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商务沟通是一个动态的、多渠道的过程,它包括特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商务沟通已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商务沟通的语言基于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但又具有其独特的语言范式与表现内容。其特点之一是商务沟通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商务语境和社会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如下特点:
1)商务沟通语言的用词严谨、准确。在商务沟通中,尤其在书面沟通中,意思含糊不清或有多种意思的词语避免使用,以免产生商务纠纷,造成经济损失。如:As to the steamers
2)商务沟通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实用性和客观性。在商务会议、打电话和讨论的情景中,人们多使用客观性语言,词语表达多倾向于中性,避免使用主观性或带个人色彩的语言。例如,在介绍产品质量时,我们不必说“我方产品优良”或“质量一流”之类的话,我们只需直接向客户介绍我方产品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客户自己去感受我们产品的高质量,给客户一个实实在在的感觉。sailing from Hong Kong to San Francisco,we have bimonthly direct services.在英语中,bimonthly可以有两种解释,(1)一个月两次的;(2)两个月一次的,因此上述句子会使对方产生歧义。所以,当我们想要表达“我们每月有两次从香港到旧金山的直达轮船”时,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把意思表达清楚:We have two direct sailings every month from Hong Kong to San Francisco.这样表达对方就一定不会产生误解。
3)商务沟通的语言注重语言表达策略即表达要礼貌、得体。例如,在商务沟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对方提出我们难以达到的过高要求,此时如果我们直接说“不行,我们做不到”的话,会使磋商陷入僵局,同时也没有商量的余地。此时如果我们能采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情况就会好得多。例如,我们可以向对方传达这样的信息:“如果我们满足了贵方的要求,贵方是否愿意承担相关增加的费用(Would you willing to meet theextra cost if we meet your conditional requirements)?”,显然,这种说法能够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效果,同时又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4)商务沟通的语言言简意赅、专业性强、且易被信息接受者理解,以使商务信息传递过程全篇浑然一体,进而达到实施商务沟通的目的。商务沟通的语言中包含大量专业词汇、带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以及缩略词等。例如:CIF=Cost insurance,freight到岸价;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4C代表customer need,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4P代表product,price,place promotion,等等。
2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商务沟通及范式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莱特(Bright)说:“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或者说联系社会研究语言。”[2]也就是说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特别是通过考察各种语言变体形式与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来揭示言语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模式。
语言作为一种载体主要用于交流,在商务沟通活动中,商务沟通语言是开展商务活动的一种媒介,在跨文化的商务沟通中,为了使沟通能够顺利进行,参与者用固定的文化价值模式进行商务沟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沟通言语范式。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3]商务沟通自身独有的言语范式为社会语言学对其进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点。
“商务活动是指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提供商品或劳务为内容的盈利性的经济活动。商务活动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1]商务沟通是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并为其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商务沟通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4]韩礼德指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制约;语言形式的选择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环境的制约。[5]商务沟通常常是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从而表现出其独特的社会语言学特征。
首先,商务沟通的语言范式具有浓厚的社会语境和文化特色,因此,跨文化语境下的商务沟通语言无论在措词上,还是在意义表达上都体现出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例如,在国际商务交流中,我方经常会表达这样的意思“如贵方大量订货,我们不胜感激”,这句话如果不考虑双方的社会文化因素,简单地直译成“If you give a large order,we will be thankful”,则会引起外商的不满。他们会认为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他们大量订货,我们会非常感激,如果订货量不大,我们就不表示感激了”。在了解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基础上,如果我们把上面的话译成“We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it in case that you sent a large order”,情况则大不一样,这句替换掉了上面由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突出强调了感激之情,因此,更易被外商接受,从而更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其次,商务沟通的语言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因此,要确保商务沟通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了解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的说话方式。例如,当德国人和美国人进行商务沟通时,他们常常不能够理解美国人所说的“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试一下。”在德国人看来,既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又怎么试呢?而当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美国人的说话方式时,我们就会知道,美国人的真实意图是夸大地强调困难,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保证,事情还是能够办成功的。
由此可见,良好的商务沟通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更多的是对于沟通双方的言语环境与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对商务沟通语言进行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阐释,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交流,同时对探讨语言学范围内的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语言与文化
在某一社会,文化是由该社会独特的风俗、信仰和艺术构成的。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文化”[6]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反映并影响文化,文化也影响并制约语言。“语言是整个文化系统的符号、反映、积淀、滤色镜,等等”[7]。语言在商务沟通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作为一门特殊语境下的专门用途语言,商务沟通语言一方面受沟通双方各自文化背景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反映出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问题。
举例来讲,在美国俚语中,“柠檬”有“次品”的意思。“lemon market”是乔治·阿克尔洛夫于1970年在其著作《“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中提出来的,但在中文里却并没有“柠檬市场”的说法。因此,应根据其文化内涵将其译为“次品市场”。
从社会和文化意义上来看,商务沟通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它的言语表现形式也受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8]文化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文化障碍将导致语言障碍。[9]在跨文化语境中,商务沟通必然要涉及到双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内涵的制约与影响,因此,选择准确恰当的商务沟通语言范式对促进跨文化中的商务沟通与交流有着重大意义。
总之,商务沟通语言的使用体现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商务沟通的语言具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特色,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对商务沟通语言的特点进行研究,致力于商务英语语言变体形式与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言语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模式。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现代商务活动日益频繁,高效的商务沟通是现代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该领域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宪光.商务沟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Bright W.Sociolinguistics:Proceedings of the UCLA Sociolin-guistic Conference[C].The Hague:Mouton&Co,1966.
[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5]Halliday M A K.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刘丹青.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M]//.邵敬敏.文化语言学中国潮.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8]王军,郭静怡.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语言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