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帝灭佛运动中国历史论文

关键词:

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太武帝灭佛运动中国历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太武帝灭佛运动中国历史论文 篇1: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事件

佛教自东汉末年由中亚地区传入中国以后,走过了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最初只是在上层社会传播,影响力非常有限。东汉末年以后,战争连绵不绝,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感到生命无常,无所寄托,佛教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由此得到广泛的传播。按照佛教的要求,教徒是不参加生产的,依靠信众的供奉生活。而统治者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从事劳动生产,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寺院,不事劳动,自然会导致土地荒芜,经济增长缓慢。于是,一些统治者为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采用极端的手段——灭佛,拆除寺庙,毁掉佛像,令僧人还俗。在中国历史上则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影响最大,并称“三武灭佛”。

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灭佛

公元426年,鲜卑拓拔人拓拔焘统帅的北魏大军,终于结束了北方自西晋末年开始的16国乱世,统一了黄河流域,完成了自己的霸业。为实现以少数拓拔人统治多数汉人的目标,拓拔焘在完成统一北方大业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力推广中原地区已经开始流传的佛教,并且将佛教定为国教加以公认。佛教信徒对太武帝的这一举措推崇备至,称太武帝“明睿好德,乃当今如来”。

佛教成为国教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兴建寺庙的热潮。仅东西两魏,皇帝下令修建的寺庙就有47座,王公贵族修了800多座,民间州府修了13700多座。整个江北,似乎成了一个佛国。

佛教的急速兴起,给本土的道教带来了严重冲击。北方天师道的创始人太平真人寇谦之在三思之后,向太武帝献上一部道经,以表示归顺。太武帝身边的重臣崔浩,自幼信奉道教,便趁机向太武帝进言:本土的皇帝怎么能受外来宗教的约束呢?并多次在太武帝面前称佛教为“胡教”。于是,太武帝也开始宣扬道教,并于公元442年正月“备法驾”,设道场,宣扬天师道。同时颁布诏书:凡50岁以下的和尚都要还俗,服徭役,纳税赋。太武帝兴道限佛措施的实行,使朝廷与佛教僧侣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445年,盖吴为反抗太武帝的统治,在古城长安起义,各族人民和僧众都纷纷参加。太武帝得报,便亲自出兵长安,讨伐盖吴叛军。不料想,平叛的将士在长安城的寺庙中发现了大量藏匿的武器弓箭和刀枪,在一些寺庙中还发现了和尚与民间女子淫乱的密室和大量的钱财珠宝。太武帝得知这一情况,龙颜大怒,随即颁布了一道灭佛诏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

于是,一场空前的灭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开来。

北周武帝第二次灭佛

在南北朝时,北周的开国皇帝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很虔诚地信佛,佛教在其境内长盛不衰。

公元561年,明帝宇文毓驾崩,宇文邕继位为北周武帝。他是一位励精图治、负有远见的皇帝,平时身著布袍,夜寝布被,无金宝饰物。他如果发现宫殿内有华绮装饰,便会立即下令撤去。他的后宫,仅有嫔御十余人。他致力於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每次征战,都身先士卒,深得将士崇敬。他性格果决,能断大事,有统一天下的雄心。面对兴盛的佛教,他认为:人民信佛,供养出家人会不专心於生产;出家人没有财产,不从事物质生产不用交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于是,北周武帝想废除佛教。

一日上朝时,武帝召集群臣、名僧及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意在压低佛教的地位,定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讨论中,佛、道两教辩论非常激烈。高僧智炫在辩论时力挫道士张宾,武帝为道教护短,斥佛教不净,智炫答道:“道教之不净尤甚!”

北周武帝说不过和尚又恨道士不争气,不再进行辩论,直接颁布诏书:“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布之后,立即实施。蜀新州果愿寺僧僧猛,进京与武帝论述不宜灭佛,静蔼法师也面见武帝论其灭佛之过,都被武帝派人逐出。

公元577年,武帝灭北齐后,把废除佛教的政策推广到北齐境内。武帝亲自到北齐国都——邺城,召僧人入殿宣布废佛令,下令在原北齐国境内灭佛。当时僧众五百余人,俯首听命,独慧远和尚厉声抗辩说:“陛下今恃王力,破坏三宝(指佛、法、僧),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论贵贱,陛下安得不怖?”武帝听后大怒,眼睛直瞪着慧远说:“只要百姓得乐,我也不怕入地狱!”随后,严厉的废佛活动在原北齐国境内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结果,四万多所寺庙被赐给王公作宅第,一切经像尽毁于火。寺院财产、簿录入官。寺院奴婢,全部释放。近300万僧尼全部被勒令还俗。

唐武宗第三次灭佛

佛教在受到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打击后,并没有在中国消亡。到了唐朝,经太宗时的玄奘天竺取经,宪宗时的迎取佛骨,佛教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到唐代宗、肃宗时期,宫里专门开设有道场,养有数百个和尚拜佛念经。

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登基。此时,佛教势力的影响十分强大,全国大中型寺院将近5000座,小型庙宇更是多达40000余座,僧尼近30万人,寺院奴隶达15万人。全国寺院占有良田数十万亩,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相对封闭的庄园,寺院内部的经济大权掌握在住持手中。僧尼们极少耕种,而是靠农民耕种寺院土地以收取地租和发放高利贷作为经济来源,这种做法使寺院经济得以迅速膨胀起来,以至达到了“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程度。在朝廷内部,有30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有司徒、司空、国公等一类的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而参与军机事务,涉及国家军事机密。至于那些虽无官爵但与权贵交往密切因而气焰嚣张的僧人,更是屡见不鲜。由于僧侣队伍日渐形成的政治势力,冲击了正常的国家政治秩序,加之大量青壮年为了逃避赋税徭役,纷纷投奔佛寺,使国家兵源日趋紧张,财税收入日益减少。对此,朝中大臣们十分憎恶,刚刚登基的唐武宗也感到担忧。

偏好道术的唐武宗登基后不久,即召请道士赵归真等81人入宫,在三大殿修金箓。第二年6月庆阳节,武宗又设斋请僧人、道士讲法,结果两名道士被赐紫,释门大德却什么也没得到。这本来只是桩不起眼的小事,然而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经发出了:新皇上不喜欢佛法。在中国传法的天竺国僧人闻此极为不满,未经同意便擅闯内宫,面见武宗请求回归本国。见他骄狂的模样和举动,武宗大怒,当即诏令将天竺僧人收禁5日,不放其归国。天竺僧人的狂放傲慢,在武宗心中埋下了最终灭佛的种子。

很快,一个接一个对僧人们发难的诏令由皇帝签署、发布,一桩接一桩的灾难降临到佛教徒的头上:公元842年,唐武宗开始没收寺院财产;公元843年,唐武宗下“杀沙门令”,仅因为谣传有藩镇的奸细假扮僧人藏在京师,被京兆府在长安城中打杀而死的裹头僧就有300余人;公元844年,唐武宗敕令尽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公元845年,唐武宗又对灭佛的成果进行了巩固,勒令全国东西二都可以留寺两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节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5至30人不等。其他寺庙全部拆毁,僧尼全部还俗。

在武宗发动的一系列灭佛运动中,全国共有4600座佛寺被毁,其他有关佛教建筑被毁4万余座,勒令还俗的僧尼达26万之多,没收寺院土地达数千亩,收寺院奴婢为两税户达15万人,没收寺院财产则无以计数。(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袁文良

太武帝灭佛运动中国历史论文 篇2:

中国古代的“灭佛”事件

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传统上认为,历代王朝针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总共发生过4次,这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法难”。实际上,这4次所谓“灭佛”事件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要彻底消灭佛教,有的只是要压缩佛教僧团的规模;有的是只打击佛教,不涉及道教,有的则是佛教、道教—起打击。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

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魏太武帝继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便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同时,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他还亲自登坛受符书,改元“太平真君”。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

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认为佛是外国的神灵,所讲的道理是荒诞的,无益于政化,并且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太平真君七年(446),他出兵经过长安,发现一所寺院中私藏兵器,怀疑僧众与起义军通谋,下令诛杀寺里的僧人。后来又发现寺院中存放酿酒器皿和财物,发现洞窟中藏匿妇女等,于是他听从崔浩的劝说,颁布取缔佛教的诏书。

太武帝镇压佛教措施非常残酷,不仅不分老少坑杀所有沙门,对于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经过这次灭佛运动,北魏境内的大量僧尼遭诛杀,寺院被拆除,经像被焚毁,劫后余生的僧尼逃奔南方。

六年后,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文成帝认为佛教讲的道理正确,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有益于人们仁智善性的增长,于是解除了佛教禁令。此后在历代北魏帝王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又获得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561~578)统治时期,北方佛教势力急剧膨胀,僧尼人数达到200万,佛寺3万多所。由于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武帝要富国强兵以统一北方,就必然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措施。周武帝首先削减僧尼和寺院数量,又多次召集名儒、名僧和名道,共同讨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

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和道教。这次灭佛与上次有几点不同。第一,北魏太武帝只取缔佛教,对道教予以保护,北周武帝则是对佛教和道教都予以禁止。北周武帝原来打算保存道教,但是道教和佛教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对朝政有危害,所以采取两教并废的措施。第二,虽然毁坏了一些寺院,焚烧了一些经像,但是并不屠杀僧尼,而是勒令他们还俗为民。对于有些地区的寺院,并没有拆除,而是分别赏赐给王公,作为他们的住宅。第三,设立“通道观”。从佛教和道教名人中选取120人为学士,让他们讲《老子》、《庄子》和《周易》,目的是会通三教。显然,让佛、道两教人士会通三教,在于强调儒家的重要性。

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周武帝又下令在原来北齐境内禁断佛教和道教。促使许多僧人逃往南方,境内僧尼奉佛也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宣政二年(578)周武帝死,宣帝、静帝相继在位期间,朝政由外戚杨坚把持,下令允许佛教流行。到杨坚废周建隋,开始大力发展佛教。

唐武宗“灭佛”

由于唐代前中期的帝王基本都支持佛教发展,促使佛教势力急剧膨胀,激化了佛教僧侣阶层与国家和世俗地主阶级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唐武宗时期的毁灭佛法运动。

到唐武宗(841~846)即位时,由于僧尼数量的增长,寺院经济的膨胀,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促进了社会上反佛情绪的高涨。唐武宗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也决定取缔佛教。他在废除佛教的诏书中,历数佛教的危害,认为,在全国各地,包括两京地区,“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他还认为,废除佛教,乃是“济人利众”的举措。

武宗的灭佛运动是逐渐展开的。会昌二年(842),他命令僧尼中的犯罪者、违戒者,全部离开寺院还俗,并且没收其财产,充入两税徭役。会昌四年(844)七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那些房屋不到200间,没有救额(皇帝所赐的匾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其僧尼全部勒令还俗。到了会昌五年(845),武宗发起的灭佛运动达到高潮。当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勘检寺院、僧尼、奴婢及其财产,为全面取缔佛教做准各。四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废除佛教的措施。四个月后,宣布灭佛的结果:全国共拆除大的寺院1600余所,小的寺院4万多所,还俗僧尼260500人,都充两税户,没收的良田数十万顷。另外,把寺院奴婢收为两税户的有15万人。

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甚至由此改变了佛教发展的走向。由于寺院被拆毁,寺院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扫荡,僧尼被迫还俗,经书典籍散失,以义理研究为特点的一些佛教宗派丧失了繁荣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形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佛教经院哲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理论创造的旺盛阶段,从此就结束了。以山林为基地的禅宗逐渐发展起来。

后周世宗“灭佛”

按照传统的说法,后周世宗(954—958)被列为最后一个“灭佛”的皇帝,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相提并论。实际上,他只是力度比较大地整顿和限制佛教,并没有计划完全废除佛教。

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战乱的年代。由于当时的历代小王朝为了抗御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扩充兵员,增强国家财力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各王朝对佛教普遍采取限制的措施。周世宗即位之后,在挫败北汉和契丹联合进攻的同时,对佛教采取大规模压缩的措施。显德二年(955),诏令禁止私度僧尼,严禁奴婢、罪犯等出家,废除所有无敕额寺院。不允许新建任何大小寺院。他没有勒令所有僧尼还俗,但是鼓励僧尼还俗。

周世宗在限制佛教的过程中,还专门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旧弊端。他规定,对于以前有些僧尼采取的烧臂炼指、钉截手足等“诸般毁坏身体”等做法,一律禁止。那些“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都是聚众蛊惑人心,“今后一切禁止”。

周世宗限制佛教的结果,是后周境内的寺院毁废了30336所,仍存2694所,登记在册的僧尼有61200人。周世宗限制佛教的政策,力图把佛教规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的目的。革除某些佛教陋习的措施,对以后的宋代统治者都是有启示作用的。周世宗之后,历代王朝没有再对整体佛教采取过激烈打击的政策。

“三武一宗”之类的事件,对佛教僧团规模的变化,对佛教寺院经济实力的消长等,会产生剧烈的影响,但是一般持续时间都不很长。但是,对于佛教思想的演进,对佛教修行方式的转变,对佛教徒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此类事件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

作者:魏道儒

太武帝灭佛运动中国历史论文 篇3:

云冈石窟兴与灭

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曾经耀眼的民族,几乎都已隐入漫漫的时光长河。如今的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还流淌着这些古老民族的血液。当我们有机会仔细翻阅那些壮丽的历史文化篇章时,我们就会找到那些珍贵的踪迹。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与历史交汇的文化篇章。与甘肃敦煌石窟、河南龙门石窟不同的是,它完成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代表了鲜卑拓拨氏建立的一段波澜起伏的北魏王朝。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中国北方兴起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现大同)。当北方佛教领袖法果和尚匍匐在他脚下,赞颂他是如来佛的化身时,这位明智的皇帝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利用佛教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于是拓跋珪将佛教奉为国教,大量修建寺庙。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最富标志性的佛像,他正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佛教在北魏时期迎来全盛,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也是发生在北魏。原因在于,寺庙田产不断增多,僧侣又不负担任何徭役赋税,于是青年人蜂拥而入,致使农耕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军队的招募都成为难题。佛教的兴盛最终和北魏统治者一统天下的雄心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他借寺庙私藏武器之名,发动“灭佛"运动,诛杀僧人,焚烧寺庙,短短数月,寺庙尽毁,僧侣或还俗,或逃离,佛教遭遇传入中国以来的第一次浩劫。历史总是相似的,后来唐武宗灭佛,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都是因为相似的社会矛盾激化而引起的。客观来说,拓跋焘算是雄才大略,通晓兵法的君主,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先后在431年灭胡夏,432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了北方。

第十八窟这尊身披千佛袈裟,右手抚胸的立像正是象征灭佛的拓跋焘。自古身披千佛袈裟的石雕并不多,据说是诚心悔过的意思。据说拓拨焘在灭佛后不久身染重病,对废佛之举悔不当初,但已于事无补,他只能化为一座谦卑的佛,耸立在武周山上,以扪心自问的方式存在着。

“灭佛”运动打乱了社会秩序,搅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导致政局动荡。公元452年文成帝拓拨濬重新选择佛教,以安民心,他招逃亡的僧侣入平城,昙曜正是其中一位。昙曜在途中偶遇文成帝,文成帝的马上前衔住了昙曜的衣服,演绎了一场“马识善人”的故事。正是这颇具传奇色彩的相遇直接促成了云冈石窟的开凿,使历史也在这一刻发生变化。第十七窟就是这位少年君主拓跋濬。这尊佛像已风化的很严重,但仍掩不住清淡、秀骨的气韵风貌,是昙曜五窟中最为英俊的佛像。

后来的北魏孝文帝自幼读汉书,极推崇儒家文化,他决绝的走上民族融合之路。——放弃自己的民族习惯,迁都洛阳,将鲜卑族彻底汉化。云冈石窟迎来了被遗弃前最后的辉煌,孝文帝将他自己雕刻成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

北魏王朝只存在150年就灭亡了。雄伟的北方旷野之上,鲜卑这个崛起于蒙古草原的剽悍游牧民族曾经横刀立马,曾经气吞河山。强大的北魏王朝不经意间为后人保留下一个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之后,烟火熄灭,万籁皆寂。

张波: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出版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国反腐败运动升级 下一篇: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