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改良

关键词: 杂交

杂交改良(精选九篇)

杂交改良 篇1

关键词:杂交改良犊牛,科学饲养,培育技术

云南省南涧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门塔尔肉牛冻精改良以来, 很大程度促进了山区本地牛的改良, 特别是2002年南涧肉牛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以后, 冻精改良在广大山区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杂交犊牛质量较低, 直接影响肉牛产业发展进程, 经过科技人员调查、研究、分析, 发现大多数农民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饲养杂交改良犊牛, 没有发挥出杂交改良牛个体大、生长速度快、肉质好, 经济价值高等的优越性。针对这一现状, 广大畜牧工作人员经过培训、科学饲养杂交改良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 逐步提高了农民对杂交改良犊牛的饲养技术, 使杂交改良犊牛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促进了肉牛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1 山区杂交改良犊牛的现状

杂交犊牛质量差。犊牛初生时质量好, 但是由于农民饲养管理用传的饲养方式 (粗放、放牧、不补饲) , 使优良杂交犊牛营养不良、个体小、毛长肉少, 形成僵牛, 甚至发生死亡, 直接影响肉牛产业发展进程。

2 原因分析

2.1 饲养户对杂交改良犊牛培育认识不高

农民的传统养殖观念很强, 认为杂交牛和本地牛一样, 用粗放的饲养方式, 放牧、不补饲, 甚至连妊娠母牛、泌乳母牛都一样对待, 以致杂交改良牛营养不良形成僵牛是正常现象。

2.2 农民资金欠缺, 投入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 社会进步, 山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但是多数只局限在温饱状况, 没有科学饲养杂交犊牛母牛妊娠后期的投入。

2.3 山区农民不能熟练掌握改良犊牛培育技术

由于养牛户对相关技术培训不够, 养牛户不了解泌乳母牛的科学饲养方法, 没有全面掌握犊牛培育技术、妊娠母牛、泌乳母牛饲养技术。妊娠母牛营养不良, 影响胎儿发育, 泌乳母牛营养不足, 产奶量少, 不能满足犊牛的生长需要, 加之犊牛饲料单一, 不适时补充精料, 导致后天犊牛生长发育营养不良, 出现僵牛甚至死亡。

3 科学实施犊牛培育技术

山区犊牛培育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妊娠母牛补饲、泌乳母牛饲养、犊牛培育技术和政策资金扶持。

3.1 对广大养殖户进行山区犊牛饲养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犊牛生产性能, 必须掌握优良品种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的需求, 才能饲养出高品质的肉牛, 从而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1) 妊娠母牛后期补饲技术。临产前60 d是胎儿发育最快的时期, 胎儿的增重量约占出生重的70%~80%, 需要充足的营养。必须满足妊娠母牛的营养需要, 才能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产后乳汁充足, 犊牛断奶后, 母牛才能早发情。所以临产前60 d应该补喂精料, 配方:玉米面18%、豆饼68%、麸皮12%、磷酸氢钙1%、食盐1%, 混合均匀后每天补喂2~3 kg, 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

(2) 泌乳母牛的饲养技术。泌乳母牛除满足自身维持需要外, 还要供给犊牛营养, 对营养的需求更加严格, 要求营养平衡, 日粮以青干草、青贮饲料为主, 适当补喂精料。精料配方:玉米面66%、豆饼27.5%、磷酸氢钙1%、碳酸氢钠1.5%、大豆油3%、食盐1%, 混合均匀后每天补喂1.5~2 kg。泌乳母牛饲喂3次/d, 饲喂顺序是粗饲料、多汁饲料、精料, 泌乳期间不能饲喂刺激性、有异味的饲草饲料。三代改良杂交泌乳母牛还可以开发挤奶。

(3) 犊牛培育技术。 (1) 犊牛哺乳期 (0~60日龄) 饲养:初生犊牛必须尽快吃上初乳, 1周开始补饲, 以促进瘤胃发育, 补饲配方:小麦40%、玉米面25%、麦麸10%、黄豆10%、红糖4%、食盐0.5%、磷酸氢钙0.5%。补饲方法为从少到多逐步增加。保证犊牛有清洁、新鲜、充足的饮水, 冬季饮温水。犊牛需要清洁、干燥、宽敞、明亮、冬温夏凉的环境, 哺育期一牛一栏饲喂, 犊牛舍每周消毒1次, 运动场每15 d消毒1次。犊牛出生后, 20~30 d去角。 (2) 断奶期饲养 (60~80日龄) :犊牛断奶时继续补喂精料, 随着日龄的增长, 逐步增加干草、苜蓿等粗饲料。4月龄内不得饲喂青贮等发酵饲料。80日龄后, 参照育成牛、育肥牛饲养, 目标是18~24月内使杂交改良牛体重达到500 kg。

3.2 防疫保健

结合当地实际, 做好驱虫、牛出败和口蹄疫免疫接种, 一般疾病由当地技术部门上门服务。

3.3 争取政策资金扶持

怎样养好杂交改良肉羊 篇2

一、杂交改良肉羊的选择方法

1. 适宜作杂交父本的国外肉羊品种。绵羊品种有美利奴羊、罗姆尼羊、无角(或有角)陶赛特羊、萨福克羊、夏洛莱羊、德克塞尔羊等;山羊品种有波尔山羊、萨能山羊等。

2. 适宜作杂交母本的我国肉羊品种。绵羊有小尾寒羊、蒙古羊、东北半细毛羊、哈萨克羊、阿勒泰羊、洼地绵羊等;山羊品种有太行山羊、中卫山羊、黄淮山羊、陕西白山羊、鲁北白山羊、济宁青山羊、贵州白山羊、新疆山羊、南江黄羊、成都麻羊等。

3. 杂交改良的方式。引进国外的肉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本地羊的生产效率,目前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经济杂交,用以增加体重和提高产肉率。经济杂交的方式有:①二元杂交。用生产性能优良的引进肉用羊品种作父本,本地羊作母本,杂交一代全部育肥进行肉羊生产,如用夏洛莱羊改良小尾寒羊即二元杂交。②三元杂交。以本地羊作母本(如小尾寒羊),选择肉用性能好的种羊作第一父本,利用其早熟、体型大、繁殖率较高、生产快等特点,生产体格大、繁殖率高和泌乳性能好的杂交一代(F1),F1母羊作为羔羊生产的母本,F1公羊则直接育肥肉用。再选择羔羊出生体重大,前期生长快、体重大、瘦肉多的肉用品种(如夏洛莱或萨福克)作为终端父本(第二父本,也可用第一父本公羊作为第二父本)与杂交所产的F1母羊交配,所生产的杂交二代全部育肥肉用。

4. 杂交改良肉羊的注意事项。选择的父本一定要符合肉用羊特征和性能,不要认为凡是国外引进的肉羊都可以作为父本。肉用型绵羊特征是躯体粗长低矮,皮下结缔组织及内脏器官发达,脂肪沉积量多,皮肤薄而疏松;头短而宽,鼻梁呈拱形,颈部较短,宽深呈圆形;背宽而平,肋骨开张良好,脊椎两侧较长和棘突较短,后视两腿之间呈“∩”形。肉用型山羊特征是背腰宽而平,臀部丰满,肋骨开张,皮薄肉厚,泌乳性能良好。还要结合母本特点选择杂交父本,如毛色、体型、繁殖力等,因国外引进的肉羊品种都是粗壮高大体型,所以母本也要选择体格高大、繁殖力好的母羊,以免胎儿过大引起难产。

二、杂交改良肉羊的饲养管理

1. 日粮配合原则。杂交肉羊日粮配合应以营养全价、原料广泛、品种多样、储运方便、饲用安全为原则。在选择饲料时,还要注意饲料的有关特性,如适口性、有毒有害成分的含量、来源是否充足,价格是否合理等。为了确保羊只每天能够吃进所需的营养,必须考虑羊的采食量与饲料容积及饲料养分浓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每千克体重每日所需干物质数量为0.025~0.035千克。日粮的组成要多样化,这样可以发挥各种饲料原料之间的营养互补作用。饲料的组成应相对稳定,如果必须改变饲料种类时,应逐步更换,否则会导致羊只的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羊的生产性能。

2. 杂交肉羊育肥方法。断奶的杂交羔羊,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谷物类饲料进行全精料育肥,以玉米等高能量饲料效果最好。羔羊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在运动场内添设盐槽,槽内放入盐砖,让羔羊自由舔食。预饲期大约为15天,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3天,只喂优质干草,让羔羊适应新的环境;第二阶段7~10天,从第三天逐步用第二阶段日粮更换干草,饲料精粗比36∶64,到第七天完成替换,喂到第十天。第三阶段为10~14天,饲料精粗比50∶50,第十五天时转入正式育肥期。成年羊育肥时应按品种、体重和预期增重等主要指标确定育肥方式和日粮标准。预肥期7~10天,如果育肥期2~3个月,第一个月精料占60%~65%,第二个月占70%,第三个月占80%,日粮总蛋白含量要达到12%以上,钙、磷比为2.25∶1。

三、杂交改良肉羊的养殖效益

应用经济杂交,可利用两品种间的互补效应,提高杂种优势,极大地提高肉羊生产性能,提高育肥效益。实践证明,用小尾寒羊作母本、用法国夏洛莱肉用公羊作父本进行经济杂交,杂交一代公羔羊3月龄断奶重达16.10千克,比小尾寒羊纯种公羔增重7.4千克;经过3个月的育肥,杂交公羊6月龄体重达到36.92千克,比纯种小尾寒羊增重12.17千克,育肥期杂交一代公羊羔平均日增重为209.1克,而纯种小尾寒羊仅有156.1克。

阿克苏市肉牛杂交改良对比试验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对象

农区农户养殖的西门塔尔改良母牛与南德温﹑西门塔尔肉牛杂交。配种方式为人工冷配。杂交组合方式为:南德温肉牛(♂)×当地牛(♀),西门塔尔肉牛(♂)×当地牛(♀)。

1.2时间

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

1.3地点

新疆阿克苏市浑巴什乡。

1.4饲养管理

按照当地传统的饲养方式,犊牛生后哺乳期为2月龄左右,舍饲养殖。饲草有青储玉米﹑麦草﹑棉杆﹑树叶﹑苜蓿﹑甜菜渣﹑稻草及杂草;精料有玉米﹑麸皮﹑亚麻并﹑棉籽饼。

1.5测定项目

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后腿围﹑胸深﹑胸宽﹑尻长﹑髋宽﹑体重。犊牛6月龄和6月龄前用小地磅电子称称量体重,6月龄以后的犊牛根据测量体尺数据用公式来计算该牛体重。

1.6测量工具

测杖,卷尺,小地磅电子称。

2数据处理

(1)重计算公式。12月龄﹑18月龄体重计算公式选为:体重﹦胸围2(cm)×体斜长(cm)÷11420。

公式选择理由:试验牛是外来品种,传统饲养,没有育肥。

(2)统计分析选用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异显著性t检验法。

公式为:

3结果与分析

3.1均数常规比较分析法

3.1.1试验牛出生体重及体尺指标分析

西门塔尔肉牛胎儿比南德温肉牛胎儿出生体重大1.4kg,体高1.7cm,十字部高2.9cm,体斜长2.5cm,胸围大1.5cm,管围大0.3cm,后腿围大2.9cm,胸深浅0.4cm,胸宽宽1.4cm,尻长0.8cm,髋宽宽1.9cm,各项数据表明西门塔尔肉牛胎儿在母体生长发育比南德温肉牛胎儿速度快,出生体重稍大。

3.1.2试验牛3月龄体重及体尺指标分析

西门塔尔肉牛比南德温肉牛3月龄体重大1.8kg,体高0.7cm,十字部高1.7cm,体斜长0.3cm,胸围小1.2cm,管围大0.2cm,后腿围大1.3cm,胸深浅0.3cm,胸宽窄0.1cm,尻长0.7cm,髋宽窄0.3cm,各项数据表明,西门塔尔肉牛3月龄除胸部生长发育比南德温肉牛速度慢,其他指标超出南德温肉牛。

3.1.3试验牛6月龄体重及体尺指标分析

西门塔尔肉牛比南德温牛6月龄体重大3.6kg,体高0.7cm,十字部高1.0cm,体斜长0.1cm,胸围小0.7cm,管围大0.3cm,后腿围小0.1cm,胸深浅1.4cm,胸宽宽0.2cm,尻长0.1cm,髋宽宽0.1cm,各项数据表明,西门塔尔肉牛6月龄除胸部生长发育比南德温肉牛速度慢,其他指标超出南德温肉牛。

3.1.4试验牛12月龄体重及体尺指标分析

西门塔尔肉牛比南德温牛出生体重大4.2kg,体高1.2cm,十字部高0.9cm,体斜长0.2cm,胸围大0.9cm,管围大0.2cm,后腿围大1.7cm,胸深浅0.5cm,胸宽宽0.2cm,尻长0cm,髋宽宽0.2cm,各项数据表明,西门塔尔肉牛12月龄除胸深浅0.5cm外,其他指标超出南德温肉牛。

3.1.5试验牛18月龄体重及体尺指标分析

西门塔尔肉牛比南德温牛出生体重大3.7kg,体高0.9cm,十字部高1.0cm,体斜长0.1cm,胸围大0.8cm,管围大0.1cm,后腿围大0.9cm,胸深浅0.6cm,胸宽窄0.2cm,尻长0.3cm,髋宽宽0.3cm,各项数据表明,西门塔尔肉牛18月龄除胸深浅0.6cm,胸宽窄0.2cm外,其他指标超出南德温肉牛。

3.2生物统计t检验分析法

由表2可看出:根据阿克苏市浑巴什乡对西门塔尔肉牛与南德温肉牛引种杂交试验,从犊牛出生﹑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的各阶段各项体尺体重指标均数通过t检验,在95%的置信水平下,推断出西门塔尔肉牛与南德温肉牛各生长阶段的各项体尺体重指标比较分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外貌特征

西门塔尔肉牛和南德温肉牛的杂种一代在阿克苏市外貌特征表现为头颈短粗,体格高大,体躯长直,肋骨开张,体躯宽厚,尻宽而长,后腿围大,体型为圆桶状;骨骼粗壮,四肢健壮结实,肢势良好;肌肉结实丰满。

4.2适应性

根据对西门塔尔肉牛和南德温肉牛杂种一代观察,对当地气候条件,饲养管理,特别是对农村传统养殖方法适应,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粗饲,耐寒;性情温顺,易管理,适合阿克苏市农户饲养。

4.3体尺体重

通过对试验牛各生长阶段各指标性能分析得出:试验牛随着月龄增加,体尺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相对其他性状而言,体高﹑体长和胸围的生长发育速度要早﹑要快些。

4.4生长速度

西门塔尔肉牛和南德温肉牛的杂种一代在阿克苏市生长速度几乎一致,都属于大型肉牛系列品种,农民偏向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可能与传统养牛习惯有关。

5结论

杂交改良 篇4

关键词:玉米;F2群体;植株性状;最优群体;优良自交系

中图分类号:S51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083-04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动物饲料需求不断增加与耕地资源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玉米育种目标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导[1-4]。为提高产量而进行的品种改良有2条途径:一是株型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5-6]。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密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最大潜力就在于培育良好株型,以提高其种植密度,但配合力高、产量高、株型好、外观性状整齐、抗病抗逆性强的自交系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对现有的自交系进行改良就变得十分必要。

郑58是一个良好的自交系,以其为母本培育出的郑单958在全国范围已经累计推广接近3 333万hm2,但是笔者也发现,它与先玉335的母本PH6WC无论在株高、穗位高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如何对其加以改良,以发挥其更好的作用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以同一个自交系郑58为父本,与不同的杂交种杂交组配7个F2群体,同时种植了郑单958和先玉335的母本PH6WC,将F2群体与之比较,考察各群体及亲本的株高、穗位高等9个植株性状,同时分析郑58的各性状的变化,从而挑选出改良郑58各性状的适宜群体,以期能够对玉米育种挑选优良自交系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其组配方法

2012年在信阳农林学院南湾实习农场以玉米自交系郑58作父本,分别与7个杂交种组配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分别标记为群体615、621、633、638、641、631、626。2013年种植7个F2,同时种植郑单958、先玉335的母本——PH6WC、郑58。

1.2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察

2013年在信阳农林学院试验基地夏播种植2个自交系和7个F2群体,亲本为2行区,F2群体单粒播种,行长4 m,每行种植17株,行距0.67 m。各F2群体种植的植株数见表1。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测定供试材料的株高、穗位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雄穗分枝数、茎粗、叶长(L,cm)、叶宽(B,cm),计算叶面积(cm2),其计算公式为:叶面积=L×B×0.75(0.75为叶面积系数)。各项测定结果见表2。

1.3 数据分析

用SPSS Statistics V19.0軟件计算2个亲本自交系和F2群体各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和变异系数。

在株高相关性状中,相对于亲本郑58,所有群体的株高和穗位高都显著增加。7个群体的株高平均值都高于郑58,群体633的所有单株株高均高于郑58,其余群体仅有很小比率的单株株高低于郑58,626群体中低于郑58的单株所占比率最大,为8.33%。从穗位高可以看出,低于郑58的单株所占比率最高的群体是631,比率达到9.09%,其次分别是621、638、626,分别为4.73%、1.18%、0.64%,其余群体的穗位高均高于郑58。穗上叶片数小于亲本的群体比率均较高,最高的为群体621,所占百分比为95.95%,其余群体也均高于80%。

由表2株高相关性状可以看出,PH6WC的株高、穗位高的平均值都明显高于郑58。由表3可以看出,F2群体中小于郑58的比率相对较大;低于PH6WC株高的单株所占比最大的群体是621,为97.64%;低于PH6WC穗位高的单株所占比率最大的群体是626、631,分别为90.38%、90.00%,其次是群体638、621,分别为65.09%、64.86%;最小的是633、615、641,分别为45.11%、28.39%、16.77%,均小于50%;穗上叶片数较稳定,郑58略高于PH6WC,在穗上叶片数上,各群体均小于郑58,且比率均高于80%,小于PH6WC的群体比率最高的是626、621、638,其比率分别为51.92%、51.35%、50.30%,均略高于50%。

2.2 F2群体叶片相关性状

由表4、表5可见,在叶片相关性状中,叶宽的变异系数较大,叶长的变异系数稍小;F2群体叶长的平均值基本大于郑58,各群体中叶长、叶宽、叶面积都有小于郑58的单株出现。从叶长变异系数可以看出,最高为12.18%,为群体621,除了群体633的变异系数为8.38%以外,其余各群体均大于10%,分别为群体626(11.23%)、群体638(11.17%)、群体641(10.79%)、群体615(10.72%)、群体631(10.18%),各群体中都有小于PH6WC的单株出现。从叶长可以看出,小于PH6WC的比率最高为97.04%(群体638),最小值为36.09%(群体633),其余群体比率均在60%以上。从叶宽可以看出,各群体都有小于郑58的单株,所占比率均较高,最高为群体633(72.18%),最低为群体626(52.56%);小于PH6WC的比率较高,最高为群体641(92.22%),最低为群体626(72.92),且各群体的平均值对于亲本来说均较高。在2个自交系中,PH6WC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均较大,群体中小于其的比率较大(表4、表5)。

2.3 F2群体茎粗、雄穗长及雄穗分支数

青海省良种肉牛杂交改良试验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区

试验在青海省海东地区的互助县、民和县、平安县、化隆县进行, 4个县选择养牛基础较好, 生态环境大致相同的37的乡镇、421个行政村作为试验示范点进行杂交改良和后代生长发育测定

1.2 杂交组合

父本为蓝白花、利木赞、夏洛来、皮埃蒙特、德国黄牛细管冻精, 母本为青海黄牛。杂交组合为:蓝♂×黄♀、利♂×黄♀、夏♂×黄♀、皮♂×黄♀、德♂×黄♀, 对照组为青海黄牛。

1.3 杂交牛的选择

所测试的杂交牛与青海黄牛均是从农户中随机选择, 并对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及体尺进行跟踪测试。

1.4 饲养管理

被测试牛为农户饲养, 出生后随母放牧, 断奶后以放牧+舍饲的方式进行育肥, 饲草主要有小麦秸秆、燕麦, 夏季以放牧为主, 日补小麦、蚕豆、麻渣、麸皮等杂粮, 每天每头饲喂0.5~1.5 kg, 日喂2次, 饮水不限。

1.5 试验数据的处理

根据杂交改良情况统一印制测定表格, 记录各种杂交组合母牛的授配数、受胎率、产犊数以及杂交后代牛的初生、3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尻长、腰角宽、髋宽等指标, 初生重及初生体尺测定是根据预产期在现场测定, 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及体尺在农户家中用称、地磅、卷尺、测杖测定, 测定数据详细记载并存档备查数据按生物统计方法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种肉牛适应性观测

通过对蓝杂、夏杂、利杂、皮杂、德杂5种肉牛杂种后代牛的饲养管理和适应性观测, 以及其体重和体尺对青海高寒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等方面的研究, 结果表明5种杂交后代牛能较好的适应青海地区的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 具有较强的抗病力, 杂交改良效果显著。

2.2 杂种肉牛体重

5种肉牛杂交后代生长情况看, 初生重依次排列为夏杂牛、蓝杂牛、皮杂牛、德杂牛;最终依次排列为蓝杂牛、夏杂牛、皮杂牛、利杂牛、德杂牛。体重结果表明, 不同杂种F1代肉牛与青海本地黄牛体重相比有明显提高, 以蓝杂、皮杂、夏杂牛尤为突出。5个杂交组合F1代牛不同月龄体重明显增快, 平均比本地黄牛初生重提高88.9%、3月龄提高121.8%、6月龄提高94.58%、9月龄提高117.4%、12月龄提高157.27%、18月龄提高147.61%, 这说明月龄增大, 增重提高幅度越高, 见表1。

体重是评定肉牛改良效果的重要经济指标, 从

kg

1) n表示测量个体。

cm

注:测量个体与表1相同。

2.3 杂种肉牛体尺

体尺反映了牛体结构和牛体各部位的发育程度, 是衡量不同经济用途牛体结构的重要依据。测定结果表明, 杂种F1代牛比本地黄牛纯种群体尺值均有大幅度提高 (P<0.01) , 充分体现了肉用型的形态特征。在不同杂交组合的F1代各体尺比较中, 皮×黄F1代比蓝×黄F1、夏×黄F1、利×黄F1和德×黄F1代也有提高, 其中12月龄和18月龄髋宽差异显著 (P<0.05) , 其余指标也有一定的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不同组合杂交F1牛与本地黄牛体尺测定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皮埃蒙特、蓝白花、利木赞、夏洛来、德国黄牛与青海黄牛杂交F1代, 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重和体尺测定值均高于青海黄牛, 表现出了良好的杂种优势, 在研究的杂交组合中, 蓝黄F1的杂种优势效益表现更为明显

5种肉牛品种杂交改良青海黄牛, 肉杂F1牛对本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强。5种肉杂牛均表现出了对互助县高寒气候的良好适应性, 疾病少, 抗病力强, 耐粗饲, 能适应农区放牧条件, 在放牧补饲精料的条件下肉杂牛生长发育迅速, 饲养周期短, 育肥效果较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据调查月龄的肉杂牛出售时比本地牛高1 000元左右, 育肥1头肉杂牛多增收500~800元, 其中蓝白花牛深受青睐, 断奶杂种牛市场价格比其它肉杂牛要高200~300元。因此, 通过对5种肉杂牛不同阶段适应性、生长发育、体重、体尺等的观察分析, 筛选最佳品种杂交组合, 笔者认为在青海高寒地区进行肉牛杂交改良的最佳杂交组合为蓝白花牛, 其次为皮埃蒙特牛, 再依次为利木赞牛、夏洛来牛、德国黄牛, 这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杂交牛的生长发育情况及产肉性能, 推广肉牛杂交改良, 系统选育积累了资料。

由于5种肉牛品种均属大型肉牛, 杂种牛初生体格高, 初生体重大, 应选择个体较大的经产母牛进行配种, 以免造成难产。杂种牛均在农户家中饲养, 饲养管理水平不一致, 个体差异较大, 测定数据不尽一致, 今后进行此项研究工作时应在饲养管理条件一致的条件下进行。

杂交对兼用型奶牛的改良作用 篇6

利用杂交可以较好地结合2个或2个以上品种 (系) 的优点, 而且还能够在生产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及生活力上高于原来品系的优势, 表现得更为优异[2]。据报道, 杂交产生的兼用型奶牛, 其代表生产性能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等性状可提高6%以上, 而其抗逆性、繁殖性状等可提高10%以上, 获得人们理想的生产水平。文献报道, 新西兰的娟珊牛和荷斯坦牛的杂交牛在产奶记录的牛群中已占20%, 而在澳大利亚达5%左右;在丹麦也有24%实施杂交培育兼用型奶牛[3]。

针对纯种荷斯坦奶牛的现状及奶牛培育的大方向, 借鉴美国、加拿大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杂交繁育体系, 笔者对杂交兼用型奶牛的一些经济性状、繁殖性状及总体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以期对我国兼用型奶牛的杂交繁育提供一些依据。

1 杂交繁育对奶牛产奶经济性状的作用

奶牛产奶经济性状包括产奶量、乳脂量、乳脂率、乳蛋白量及乳蛋白率5个性状, 其中最主要的性状就是产奶量, 可反映奶牛实际的泌乳能力。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产品根据乳成分比例定价的情况下, 其他4个性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兼用型奶牛在产奶量不比纯种荷斯坦奶牛低, 而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质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 更加受到企业及社会的青睐, 所以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对美国加利福尼亚7个牛场群体 (包括荷斯坦牛及其与诺曼底牛、蒙贝利亚牛和北欧红牛的杂交群体) 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 荷斯坦牛-蒙贝利亚、荷斯坦牛-北欧红的日均乳成分含量 (乳蛋白量+乳脂量) 分别是2.08 kg和2.18 kg, 均显著高于纯种的荷斯坦牛 (2.04 kg) 。而Dechow等[4]研究表明, 荷斯坦-瑞士褐牛乳脂量的最小二乘均值 (1.27 kg) , 显著高于荷斯坦牛 (1.21 kg) , 并且在不同的泌乳胎次中, 杂种牛的乳成分含量也均高于纯种荷斯坦牛。Mc Dowell等[5]、Vanraden等[6]的研究结果与此基本一致, 杂交的兼用型牛的乳蛋白及乳脂性状均高于其父本。

当然, 纯种荷斯坦牛经过长期选育后, 在产奶量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但部分特定荷斯坦杂交牛的产奶量表现却优于纯种荷斯坦牛。在对美国加州奶牛群体第1个泌乳期前150 d平均产奶量的比较中发现, 北欧红-荷斯坦牛比荷斯坦牛的产奶量高出7%, 蒙贝利亚-荷斯坦牛与荷斯坦牛没有显著差异, 但具有更高的产奶趋势 (+2%) 。可见杂交优势在产奶量上也有一定的改良作用, 如果能在保持产奶量持续高的情况下增加乳脂率、乳蛋白率等其他经济性状, 不失为最优方案。如Ericson等[7]在对瑞典-弗里斯牛和瑞典红牛的杂交研究中, 由于品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相关, 其杂交组合在产奶量和乳脂量上所产生的杂种优势较小。如果考虑到整体产奶性状的综合收益, 在实践中科学适度的开发利用杂交, 可预期获得更多的综合利润。

注:BS为瑞士褐牛, HF为荷斯坦牛, J为娟珊牛, SLB为瑞典-弗里斯牛, SRB为瑞典红牛, A为爱尔夏牛, DR为丹麦红牛, NOR为诺曼底牛, MON为西门塔尔牛, SR为北欧红牛。下同。

在我国, 将荷斯坦奶牛与北方的黄牛杂交后, 测定了各组的不同月龄体重、体尺指标和泌乳性能。结果表明, 随着荷-黄级进杂交代数的提高, 杂种后代在生长发育和泌乳性能方面与纯种荷斯坦牛的差距逐渐缩小, 级进杂交三代与纯种荷斯坦牛在305 d产奶量、乳脂率、15月龄体重、体高、胸围、腹围差异不显著, 改良效果比较明显[8]。

在奶业发达国家, 饲养的奶牛品种仍以荷斯坦牛为主, 但当牛奶定价侧重考虑乳成分后, 特定杂交组合的兼用型牛在乳脂量、乳蛋白量与荷斯坦纯种牛相比具有优势, 与其他品种相比在产奶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如表1所示。

2 杂交繁育对奶牛繁殖性状的作用

2.l繁殖力

在奶牛的生产中, 反映繁殖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有空怀期天数、妊娠率等。牛群繁殖效率的稳定是牛场周转效益的基本保证。而杂交产生的杂种优势不但在理论上对动物繁殖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而且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文献表明, 与纯种荷斯坦牛相比, 荷斯坦-瑞士褐牛的空怀期明显缩短, 且以瑞士褐牛作父本杂交带来的杂种优势达到了极显著水平[4]。Heins等[9]对美国加州牛群的研究发现, 诺曼底-荷斯坦牛、蒙贝利亚-荷斯坦牛、北欧红-荷斯坦牛空怀期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123、131和129 d, 比荷斯坦牛 (150 d) 分别缩短了27、19和21 d, 且差异极显著。而且Mc Dowell等[5]和Rincon等[10]也报道了爱尔夏-荷斯坦牛和瑞士褐-荷斯坦牛空怀期较纯种荷斯坦牛短。这表明杂交的兼用型奶牛繁殖性能相对纯种荷斯坦奶牛要优异不少。

另外, 杂交后代在妊娠率方面也有显著改善。Vanraden等[11]的研究表明, 娟珊-荷斯坦牛杂交母牛的繁殖力达到纯种娟珊牛的优秀水平, 平均母牛妊娠率的杂种优势为10%。Weigel等[1]研究表明, 在美国奶牛杂交繁育体系中多采用娟珊牛、瑞士褐牛与荷斯坦牛杂交, 杂交后代的繁殖力性状相比亲代, 具有显著的提高。Heins等[12]研究发现, 娟珊-荷斯坦牛杂交母牛在产后150和180 d的妊娠率比纯种荷斯坦牛均有显著提高, 分别为75%、59%和77%、61%。

2.2难产和死胎

据文献报道, 大约23%的荷斯坦母牛初次分娩时存在难产问题, 由母牛头胎难产而导致的犊牛死亡率高达28%, 成为奶牛生产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奶牛产犊难易性与死胎率的性状均属于低遗传力性状, 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单一品种进行选择是很难达到的, 一般是通过杂交来进行改善。

对美国加州牛群的研究证实, 杂种牛的难产率 (5.5%~12.0%) 及死胎率 (7.9%~13.2%) 均显著低于纯种荷斯坦牛 (难产率16.0%, 死胎率15.7%) 。其次, 荷杂牛头胎的产犊难易性和死胎率具有很高的杂种优势[13]。所以, 科学家一般选择易产性好、死胎率低的品种与高产品种杂交, 或者选择体型小的品种作为父本与大型奶牛品种杂交, 可以改善群体的产犊难易性和死胎率, 从而降低潜在的医疗及其他管理费用, 间接提高经济效益。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荷斯坦母牛头胎经常选择体型小的娟珊牛、安格斯牛与之杂交来降低死胎率, 提高顺产率和母牛长寿性。

3 杂交繁育对奶牛总体经济效益的作用

杂交可以综合利用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互补性, 为乳成分在定价体系下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提供新思路, 并且迅速改良了纯种奶牛的繁殖效率 (其繁殖性状的杂种优势可达5%~15%[3]) , 可提高奶牛的利用率, 减少疾病, 最终提高了奶牛的总体经济效益。

美国对源于130个荷斯坦奶牛场和7个杂交牛场 (杂交比例在95%以上) 奶牛的产量收益及生产费用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对成本以及生产利润的比较, 证实在加州特定的市场环境下, 杂种牛群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按照美国当前售价体系计算, 杂种牛每销售1 kg牛奶的利润比纯种荷斯坦牛增加了25%。而且与纯种荷斯坦牛相比, 杂种牛的饲料总成本降低了7.98美元, 平均每头牛每月花费的总成本也降低了19.94美元, 杂种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更节约成本。

兼用型杂交除乳用杂交外, 乳肉兼用型也是一个新趋势, 有着泌乳持续能力强、产肉性能好、繁殖力高、饲料转化效率高、抗逆性强等优势。在粗饲料丰富的地区, 牛肉市场售价较高的情况下, 适当引入兼用型牛与本地奶牛杂交, 可提高牛的饲料转化效率、降低成本, 提高产肉性能, 以达到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据报道, 在北美、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尝试性研究。在放牧式生产条件下, 德系西门塔尔-娟珊杂交牛的总体出生重 (31.9 kg) 高于娟珊牛 (26.4 kg) 。而且德系西门塔尔-娟珊杂交牛在产奶量、乳蛋白率等重要经济性状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优势[14], 如南非ARC农场2003年出生的德系西门塔尔-娟珊杂交牛杂种一代产奶量和乳蛋白量分别高达6 262 kg和224 kg, 均较纯种娟珊牛 (产奶量5 377 kg, 乳蛋白量202 kg) 有所提高。

4 结语

在奶业生产中, 任何时候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与饲养条件下, 通过杂交来提高奶牛生产效益与综合性效益, 无疑是一个新的思路。

品种间杂交是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 通过利用品种互补优势及杂种优势, 提高奶牛群的抗逆性和繁殖效率, 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乳成分含量。而且, 其产生的兼用型还能满足奶和肉两方面的需求, 最终使得杂种牛可获得高于纯种荷斯坦牛的经济效益。

巩固和提高牛杂交改良效果的措施 篇7

关键词:巩固和提高,品种牛,杂交,改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 养殖业发展前景非常被人看好, 尤其是养牛户数量不断上升, 发展水牛奶业关键是要提高牛品种改良工作, 采取科学养殖的方式来经营。目前, 牛品种改良方法基本上是使用了牛人工授精技术, 但是结果却不尽人如意, 在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方面并没有取得优越成功性,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且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1 影响牛品种改良效果的因素

1.1 配种受胎率较低

牛人工授精配种员工整体的技术水平低下, 没有良好的科学知识判断力, 对牛发情时间鉴定不准确, 而且配种没有按照规程来执行;其次, 配种员整体的素质不高, 责任心并不强。

1.2 条件简陋

大多数养殖厂房配种设备落后, 而且环境堪忧, 因此, 配种基本是在室外露天情况下进行, 这样一来, 肯定是会受到了环境方面因素干扰, 配种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造成了配种不成功, 给养殖方面带来了极大压力。

1.3 饲养管理差

养殖户的整体饲养管理水平并不高, 没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 一贯按照传统方式来经营, 创新力不足, 缺少科学管理, 牛配种效果就不理想。

1.4 饲草资源不足

现在, 由于制度的关系, 没有公共放牧草地, 饲草资源极具减少, 从而制约了草食动物的健康发展, 是非常不利于其配种效果。

1.5 养殖产业化整体程度低

养殖需要比较宽大的场地, 同时还要具备多元化的管理资金, 但是目前, 农户没有实际性的投入资金, 技术, 产业化结构没有很好得到优化, 也没有提升养殖规模, 致使牛杂交改良的进展。

2 巩固和提高牛杂交改良效果的措施

2.1 提高繁殖率的措施

重视做好精液保存工作, 经常进行检查工作, 并且及时的去镜检, 确保冻精质量, 其次, 还要加强对品改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熟悉操作规程和各项法规, 能够准确的分析和确定牛发情时间, 和最佳的输精时间点, 确保配种工作效率。

2.2 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标准

配种过程中, 要注重卫生状况, 及时清洗和消毒有关器具, 同时配种人员应当要自己注重个人卫生状况, 不能用手直接触摸冻精管的开口和关口。输精前压迫对牛进行生理器官的清洗工作, 避免有含细菌传染, 而取冻精时, 要将镊子放在液氮气中预冷, 然后再进行取精工作, 如果一次性没有成功的话, 要隔一段时间然后才方可继续。操作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防止紫外线照射, 切操作现场是不可以留有其他烟草等味道。

2.3 加强品改良队伍建设

当前, 从事这份职业的人还在少数, 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 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来加入到品改良队伍当中来, 并且进行知识培训, 通过以后实行带证上岗, 全面提高品改良队伍的整体素质, 并且积极的推行有偿服务体系, 在同一区域内缴纳统一费用, 防止服务量下降而引起了行业恶性竞争, 让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受到影响。

2.4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

要善于提高农民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组织人员通过培训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学会科学的观察母牛发情时间和正确判断配种时间, 此外, 配种员要学会善于与农民交流, 提高农民科学意识, 建立起正确观念, 积极为养殖行业发展新业务, 提升养殖效益。

2.5 相关领导要给予重视和肯定

领导要积极的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 只有这样, 才会有利于项目的进展, 工作质量得到了强有力支持, 领导们要积极鼓励农民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 只有学会创新, 那么在养殖方面就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也是有利于自身发展, 为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帮助牛杂交工作取得良好成果。

总之, 巩固和提高牛杂交改良效果必须按照科学方法来进行, 同时配种人员自身要加大学习, 提高素质, 规范操作, 从根本上面去解决其中遇到的问题, 也能够为牛杂交改良工作提供质量和效率保障, 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农民要积极的去掌握新技术, 发扬养殖技术, 用实际行动来影响更多周围养殖户, 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养殖技术能力, 实现产值。

参考文献

[1]凌泽继, 等.广西农村地区水牛和黄牛同期发情技术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 (20) .

杂交改良 篇8

1 互助县生态条件及养羊业生产水平现状

互助县位于我省东北部, 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错衔接地带。全县辖属19个乡 (镇) , 294个行政村, 2 023个生产合作社, 农业总户数7.77万户, 全县总人口37.08万人, 劳动力19.56万人。全县耕地面积92.35万亩, 可利用草场面积114.34万亩。2006年全县各类畜禽存栏105.66万头 (只、匹) , 其中存栏羊26.55万只, 年内出栏各类畜禽121.95万头 (只、匹) , 其中出栏羊15.93万只。畜牧业产值35 702万元, 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719元。 改良区南门峡镇位于我县东北部, 距县城20 km, 总面积32.09万亩, 耕地面积8.47万亩, 草场面积11.04万亩, 辖属14个行政村, 98个生产合作社, 总农户4 762户, 人口20 327人, 劳力11 938人。2005年末存栏羊1.34万只, 出栏羊0.63万只, 出栏率48.5%。

2 杂交改良效果

2.1 杂交改良

在南门峡七塔尔村和毛尔沟村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点2处160 m2, 配备相应的肉羊改良药品器械。2年累计组群母羊2 540只, 利用特克塞尔种公羊授配当地母羊2 396只, 受胎数2 052只, 受胎率为85.64%, 2年产羔1 916只, 成活1 894只, 羔羊繁活率为79.05%, 详见表1。

2.2 生长发育

(1) 体重:

特杂羊各阶段体重明显高于互助本地绵羊, 经测定, 特杂羊平均初生重为3.9 kg, 青海绵羊初生重为3.0 kg, 比青海绵羊高0.9 kg, 相对提高了30%;经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 特杂羊6月龄体重为22.7 kg, 青海绵羊了月龄体重为15.3 kg, 比青海绵羊增重了7.4 kg, 相对提高了48.37%;经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 特杂羊8月龄体重为30.28 kg, 青海绵羊8月龄体重为19.34 kg, 比青海绵羊增重10.94 kg, 相对提高了56.57%;经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 特杂羊6月龄前平均日增重为104.4 g, 青海绵羊平均日增重为68.33 g, 比青海绵羊提高了52.79%, 特杂羊8月龄前平均日增重为109.60 g, 青海绵羊平均日增重为67.92 g, 比青海绵羊提高了74.60%。见表2。

(2) 体尺:

对特杂羊8月龄前各个阶段体尺进行了测定, 特杂羊从出生到8月龄体尺均有较大的提高, 表明特杂羊生长发育较快。据测定, 特杂羊初生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青海绵羊高2.40 cm, 3.10 cm, 2.70 cm, 体尺分别相对提高了7.62%, 10.33% , 8.71%, 经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特杂羊1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青海绵羊高2.30 cm, 3.90 cm, 5.80 cm, 分别相对提高5.64%, 9.54%, 14.80%, 经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特杂羊3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青海绵羊高0.60 cm, 2.10 cm, 4.90 cm, 体尺分别相对提高1.21%, 4.20%, 10.79%, 经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 特杂羊6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青海绵羊高2.40 cm, 4.40 cm, 13.10 cm, 体尺相分别对提高4.75%, 8.61%, 24.72%, 经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 特杂羊8月龄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青海绵羊高4.20 cm, 6.40 cm, 12.30 cm, 体尺相对提高8.09%, 12.19%, 20.09%, 经显著性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3。

3 体型外貌及适应性观察

经饲养后表明, 杂一代羊既具有父本优质高产的肉用性能特点, 又保持了母本耐粗饲及对恶劣环境良好的适应性。

3.1 体型外貌

从特杂一代的体型外貌看, 背腰平直, 后躯丰满, 胸宽体长, 肢体健壮, 体形呈圆桶状, 杂一代表现出了明显的肉用羊体型特征。

3.2 适应性观察

改良羊地处我县脑山地区, 地理位置为北纬35°56′~37°8′, 东经101°19′~102°03′, 海拔2 750~3 735 m, 年均降水量600 mm。植被以禾本科为主, 青草期4.5~5个月, 属高寒草甸草场, 主要以放牧为主, 冬春补饲。从饲养情况看, 特杂一代羔羊在当地饲养无异常反应, 表现性情温顺, 采食量大, 爬山能力较强, 生长发育快, 反应敏捷, 耐粗饲, 喜合群, 对一般疾病的抵抗力与当地羊相似, 表明杂种羔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4 育肥屠宰试验

随机抽取特杂羊180只、对照羊100只在自然放牧条件下, 进行育肥试验和随机抽取特杂、对照羊各12只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 特杂一代8月龄全期 (240 d) 日增重分别为109.6 g, 比同龄当地羔羊的67.92 g提高61.37%;特杂一代8月龄胴体重比同龄当地羔羊的8.82 kg了增加6.58 kg, 提高74.60%, 差异显著 (P<0.05) , 详见表4;特杂一代的屠宰率为49.30%, 比当地羔羊的38.70%提高了10.6%, 详见表5。

5 经济效益

特杂羊在互助县进行杂交改良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特杂羊一代生长发育快, 体格大, 体质健壮, 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年累计利用特克塞尔种公羊鲜精人工授配当地母羊2 396只, 繁活羔羊1 894只。放牧不补饲条件下, 育肥特克塞尔杂交肉羊8月龄胴体重比同龄当地羊只均增加了7 kg, 按15元/kg计, 每只增加收入105元, 新增收入约18万元。如南门峡镇七塔尔村四社村民赵广范, 该户自2005年实施肉羊改良以来, 养羊效益比实施前得到了明显提高。2年共授配母羊54只, 授配率100%, 受胎率90.74%。2年共产羔47只, 成活45只, 繁活率83.33%。2年共出栏当年羔羊25只, 实现收入6 800元, 新增收入2 500元, 人均增收500元。

6 讨 论

(1) 特杂羊与青海绵羊相比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体重、体尺、日增重均高于青海绵羊, 表明特杂羊生长速度明显高于青海绵羊, 因此, 用特克塞尔肉羊改良我县绵羊是切实可行的, 有利于我县绵羊向肉用方向发展。

(2) 特杂羊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生长发育快, 生产性能显著高于青海绵羊, 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

(3) 特克赛尔羊的推广已成为我县发展肉羊生产, 实现畜种结构调整的亮点, 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畜牧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杂交改良 篇9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时间: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

试验地点及范围:贵州省余庆县白泥、大乌江、敖溪、龙溪4个镇, 银坝、胜利、红军、新寨等26个村。选择养羊规模较大, 相对集中连片, 交通方便的养羊场 (户) 。

试验方法:选择体重、年龄相近的本地山羊经产母羊200只, 组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只, 对每只参选母羊编号, 做好发情鉴定及配种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取本交方式进行, 在同等条件下饲养和管理。体尺测量和称重随机积极抽取50只样本, 共100只。

试验记录: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羊的配种时间、产羔日期, 测定两组各50只母羊生产羔羊的初生重、3月龄重、6月龄重、9月龄重、周岁重及体尺测量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及生产性能、效益分析等。

2 试验结果

金本杂F1初生重:2.63~2.71kg之间, 平均为2.87kg, 比本地羔羊提高74.5%。

3 月龄体重在19.2~19.9kg之间, 平均为19.55kg, 比本地山羊提高了93.5%。

6月龄体重在31.98~32.8kg之间, 平均为31.97kg, 比本地山羊提高了113.2%。

9月龄体重在39.6~43.3kg之间, 平均为41.55kg, 比本地山羊提高了118.16%。

周岁体重在45~50.6kg之间, 平均为47.55kg, 比本地山羊提高了123.24%。

从表1、表2中看出, 金本杂交羊在其生长阶段, 后期的长势优于关期, 完全可以进行规模化肥羔生产, 平均日增重0.13kg。

3 繁殖性能

一次情期受胎率87.3%;产羔率186.6%;羔羊成活率94.5%。

单位:kg/只

单位:kg/只

单位:cm

4 体尺测量

在测定生产性能样本中, 在三月龄、六月龄、九月龄、十二月龄各进行一次, 从周岁体尺测量看, 体高提高21.67%, 体长提高42.3%, 胸围提高16.5%, 管围提高24.8%, 是一个很成功的杂交组合, 杂交羊完全表现出优质肉羊体态。

5 屠宰测定

金本杂交羊肉质较好, 在周岁随机抽取10只作为有关数据测定, 在同一群体, 同一种饲养管理条件下, 金本杂交羊比本地山羊屠宰率提高21.2%, 净肉率提高23.3%。

6 效益分析

金本杂交羊周岁体重平均每只比本地山羊重12.9%, 以市场价9元/每kg计算, 则每只杂交羊比本地羊增加收入116元, 可见金本杂交羊比本地山羊发育快, 日增重高, 经济效益显著。

7 体会与结论

金本杂交羊初生重大, 繁殖高, 肉质好, 生长速度快, 出肉率高, 抗病力强, 适应性能好, 耐粗饲。金本杂交羊初生重、周岁重、日增重及阶段体尺测量数据等均比本地山羊有显著提高, 杂交优势明显。每只杂交羊比本地羊增加收入116元。既缩短了育肥期, 又增加经济收入, 值得推广。存在的问题:农户养羊科技含量不高, 不重视羊的杂交改良和选种选配, 近亲繁殖严重;羊圈环境差、阴暗潮湿狭窄;不重视种草养羊、青贮氨化饲料贮备不足;疾病防治技术差, “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意识淡薄, 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养羊积极性, 促进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引进金堂黑山羊对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 (统称本地山羊) 进行杂交改良, 对其杂交一代羊的初重、季度重、周岁体长、体高、胸围、管围至屠宰性能等进行了测定, 其结果为:初生重、3月龄重、6月龄重、9月龄重、周岁重分别比本地山羊提高74.5%、93.5%、113.2%、118.16%、123.24%;周岁体长、体高、胸围、管围分别比本地山羊提高42.3%、21.67%、16.5%、24.8%;屠宰率比本地山羊提高21.2%, 净肉率提高23.3%。杂交优势显著, 值得推广。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杂交02-03

文化杂交产品02-03

两系杂交粳稻02-03

杂交玉米组合02-03

文化杂交02-03

杂交玉米02-03

杂交技术02-03

两系杂交油菜02-03

经济杂交02-03

优质杂交油菜02-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杂交 下一篇:杂交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