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眼泪》

关键词: 主演 同名 大象 上映

《大象的眼泪》(精选五篇)

《大象的眼泪》 篇1

弗朗西斯·劳伦斯

主演:

罗伯特·帕丁森/瑞茜·威瑟斯彭/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上映日期:

2011年4月15日

《大象的眼泪》读书笔记 篇2

对雅各而言,马戏团是他的救赎,也是人间的炼狱;是他梦想的驻扎之地,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他爱上了马戏团明星玛莲娜,而她已经错嫁给残暴的马戏总监奥古斯特;他还遇见了大象萝西,而它却因听不懂任何指令每日在象钩下哀嚎。两人一象彼此信赖,相互依存,最终不得不选取一条骇人却又浪漫的出路……

作者简介:

莎拉?格鲁恩(SaraGruen),对动物有着莫名的狂热,先前出版过两本与马有关的书,都广受欢迎。书中很多的主角都是根据真实人物为蓝本,故事背景则是根据1930年代的巡回马戏团。她现与丈夫、三名子女、四只猫、两头羊、两条狗、一匹马同住在芝加哥北部的环保小区

萝西在颠狂逃窜的动物中泰然自若,用眼神和雅各?扬科夫斯基默默交流了一瞬,便拔出插在地面的铁椿,朝奥古斯特的头上挥去。萝西,是一头大象。

——这样的开篇显然是引人入胜的。

作者莎拉?格鲁恩没有经历过萧条的三十年代,她对巡回马戏团的热情主要是基于对动物的好奇和热爱。在这本书里,她的爱主要投放在大象萝西身上(当然,小猩猩和小狗显然也是她的爱),作者融汇了史料,让萝西极其可爱地偷喝柠檬水、极其逗趣地只听懂波兰语,但通人性的终极表现,却是替书中那对苦恋的男女杀死了一个障碍——一个患有狂躁精神分裂的驯兽人、一个狂暴的丈夫。但作者显然没有天马行空地加上更多想象,有时我甚至觉得着急,觉得这故事里缺乏人和动物之间具体而细腻的纠缠。

萝西在书中并不是从头至尾的主角,但没有人比它更重要。它的出现让雅各和玛丽娜确认了彼此惺惺相惜,它的执拗让奥古斯特凶相毕露,它给出的致命一击则埋下了一个长达七十年的秘密。

这个秘密只属于雅各。因父母在车祸中丧生,他平静的大学生岁月也戛然而止,正遇大萧条年代,父母不仅仅没有留下遗产,还得用兽医诊所抵债。变得一无所有竟是那样容易!陷入绝境的大男生漫无目的游走到铁路旁,有过轻生的闪念,但通向远方的火车却有种莫名的吸引力,不顾一切往前冲正是他需要的动力。他爬上马戏团列车的时候并不明白,人生的第一场冒险就能改写未来的面貌。

就像闯入另一个世界的小孩,他发现传说中的马戏团其实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艺人与工人拥有截然不一样的待遇。在完全无法预知的状况下,他和侏儒金科、老酒鬼老骆交上了朋友,而穿着粉红色亮片裙的玛丽娜在白马背上翩翩亮相的姿态把他彻底迷住了。可惜,玛丽娜的丈夫正是他的顶头上司:看重他的兽医学历、并提拔他的奥古斯特。

“班齐尼兄弟天下第一大马戏团”和所有马戏团一样,必得有撑得起场面的动物才能名副其实。在大象萝西被重金买入之前,雅各已经发现,团里所有人都痛恨奥古斯特的残暴,他不怜惜动物,也不懂得人和动物间的情感,甚至在玛丽娜心爱的马病亡后立刻拿去喂老虎。表面是帅哥美女的这对小夫妻是打骨子里背道而驰的。

萝西是那样一个爱笑的生灵,它的眼睛会说话,但是,在奥古斯特的暴行下,日日哀鸣,玛丽娜和雅各疼在心里,却不得不含笑上场。玛丽娜对动物的爱充满母性,正是这一点,让她和雅各有了默契。而这份你懂我懂的共鸣之爱在萝西到达后最后演化为无法按捺的激情。

像奥古斯特这样的人为了生存,是不惜以任何人、物为代价的,精神疾病又加剧了他的自私与狂妄。玛丽娜被暴打之后提出离婚,但这时候,这个小社会的君王——团长艾蓝大叔——却不允许赚钱的骨干夫妻分道扬镳,全团的利益都维系在这头大象和这场三角恋爱上。务必有人作出牺牲。而谁也没想到,了断这一切的,竟然是义无反顾的萝西。它成全了雅各和玛丽娜,他们也饲养它直到终老。

等雅各成了九十岁的老人,萝西杀人的秘密始终埋在心底,背叛一个秘密不比背叛爱人更糟糕。他没有对玛丽娜透露过半个字,这种怜惜与其说是对爱人的,不如说是对萝西的。雅各对他爱的生灵,抱以同样平等的尊重和感恩,他不想破坏和谐,哪怕和谐的代价是血腥味的。

一口气读完,我不禁猜想,萝西必须是比玛丽娜更欣赏这个男人的忠诚吧。但秘密在心头,人生总会不够舒坦。雅各二十岁时的冒险换来了很多爱,但只有在九十岁时应对陌生人——年轻的马戏团老板查理——一吐为快后,他才得到了救赎。

大象的眼泪 篇3

就在我急得七窍冒烟怒火冲天的时候,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大象慢吞吞地扭着屁股走,一步三摇。胖胖的大象把本来就很窄的胡同堵得水泄不通,我身后的自行车长龙拼命地打铃,也不解决问题。

胡同好长好长,总也走不到尽头,大象却越走越大,越走越大。最后,像气球一样的大象被卡在了胡同的中间,它进不得也退不得。所有的人都冲它发脾气,大象气得脸通红,身体继续膨胀起来。我一看不对头,赶紧制止了人们的闲言碎语:“大叔大妈,拜托别说了,你们没见到大象都快气炸了吗?它要是再膨胀下去,我们谁都走不了了!”

人们觉得我说得有理,都不响了。在一片宁静中,大象开始对着我倾诉:

“你不知道,这些天来,我都气坏了!

我原本住在城市尽头的森林里,那里有我的许多朋友和亲人。一天,一辆大卡车开进我们那里,从此,我的生活变样了。

卡车司机对我说,他需要一个帮手,也需要很多木材。他知道大象的家都是用一根根最好的原木搭建起来的,他叫我去把大象的家拆了,把原木运到他的车里,只要我这么干,就能得到一大串香蕉。

我真的很爱吃香蕉,但我知道自己不能干这缺德的事。司机对我说,大象都是很勤劳的,我今天拆了它们的房子,明天它们就会造一座更大更新的别墅。

我想想他说得有理,就开始按照他的吩咐去做了。”

大象一边说一边流泪,我不仅要耐心地忍受它的喋喋不休,还要给它擦眼泪擤鼻涕,手帕弄得湿答答脏兮兮的。

大象继续诉说:“我每天趁着同伴们外出觅食的机会,把它们的房子拆掉,又要赶在它们回家之前把原木运走。我偷偷摸摸、辛辛苦苦地干活,就是为了那一大串香蕉。

谁知道,终于有一天,同伴们发现了我的秘密。它们说我是一个大叛徒,根本不配生活在大象中间!它们用同样的手段拆了我的房子,把我赶出了大象的群体。

当我哭着找到那个人时,他居然笑着对我说:‘森林这么大,你还愁没地方去?’我问他要我应该得到的香蕉。他笑得更厉害了:‘你还想要香蕉?做梦去吧!’”

大象哭得那样伤心,肩膀一耸一耸的。我不停地抚摸着它,给它擦眼泪。哭了一会儿,大象的气似乎消了一点儿,身体小了些。

我告诉它,我书包里有一根香蕉,可以给它吃。它咧着嘴笑了。

我掏出香蕉,剥掉皮,塞进它嘴里。它闭着眼睛香甜地吃了起来。此时,它的身体就像漏气的皮球,一占点地小下去了。我告诉大象,还是再回到象群中去吧,和同伴们一起重建房屋,大家一定会原谅它的。大象微微点头,气完全消了。胡同也畅通了。

我跟大象告别以后,飞快地奔向学校。还好,教室里没有老师。

等我坐定以后,老师才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张口就说:“真要命,今天我遇到了一头大象,它把路堵住了……”

狂欢化视域下的《大象的眼泪》探析 篇4

1狂欢化的叙事结构

狂欢化叙事是几种叙事方式的结合。小说开篇叙述了有一件尘封多年的秘密在叙述者心中,然后突然跳到一个住在养老院中精神恍惚的老人,而后又突然以回忆的方式叙述起老人年轻时的故事。倒叙,插叙,顺叙的叙事方法交相出现,青年与老年的“我”交替叙述作者的亲身经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使读者有种时空穿越感。不同时期的我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分别叙述着养老院和马戏团的故事,但却始终都围绕着叙述者心中的“秘密”主题,层层剥开,揭露真相。

巴赫金提倡的全名参与性也包括小说中作者和读者的交流碰撞,通过移情的方式,置身于对象的内部,感受其内心的细小变化,体会主人公所想所思,从而真正了解主要人物。第一人称“我”始终是一个不断创造的主体。“我”深入到个体的内部去体验,但却始终不被对象所控制,没有被所深入对象消化吸收从而失却自我。巴赫金认为小说中的“我”既需要维护“我” 的外在立场,同时要维护独立的“我”自己,从“我”的独特的视角、独立的观点出发最终完成客观化,勾勒出一个客观完整的审美世界。小说中的“我”具有双重意义,因为“我”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因此“我”既有外位的立场,又深入参与到了小说之中,那么“我”的观点亦是混合了客观和主观,有时候会有明显的界限,有时候却跨越了界限。叙事以“我”中有“我”的方式呈现,带来一种真假难辨的色彩,这也恰恰体现巴赫金的狂欢化叙事特色。

2狂欢化的场景描写

“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巴赫金说: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任何形式的场所,只要能成为形形色色的人们相聚和交际的地方,都会富有一种狂欢广场的意味”。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狂欢化场景。

全民参与性是狂欢的本质,小说中多次出现具有全民参与性的狂欢化场景。雅各初到马戏团看到的那场艳舞表演,人们对于此种表演的狂欢反应,贪婪、猥亵、羞愧和兴奋等复杂的情感,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民众普遍存在的百无聊赖,内心空虚,生活无趣的状态。就像奥古斯特说的那样“大家就是来看幻觉的”,就是来寻欢作乐的。

美酒与狂欢总是关联的,筵席形象也是狂欢节庆型形象体系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在成功收购福斯兄弟马戏团后,大家一起喝酒庆祝狂欢。“每一个马戏团成员都在找乐子,到处一片寻欢作乐的景象,有人在开庆祝晚会,欣赏收音机的爵士乐,笑语不断……勾肩搭背地轮流传喝各种酒精类饮品”。此时美国正处于禁酒令时期,而实际上人们都偷喝私酒,禁酒令并没有禁锢到任何人,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在这种狂欢大醉的状态下,没有等级,身份之分“我们一起哄然大笑, 但我不记得是笑些什么,一切都一团紊乱。”这体现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笑文化。狂欢节的笑是深刻的,它既表示肯定也表示否定。马戏团的成员大多是因生活所迫,过着这种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随时随刻可能被抛弃,短暂的狂欢能释放内心的痛苦情绪,笑,一方面对残酷现实生活的嘲笑,另一方面为短暂的狂欢带来内心愉悦而欢呼。

3狂欢化的语言风格

狂欢化语言即狂欢节中广场上人们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与官方语言截然不同的、不拘方式和形式的语言。它打破了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禁忌,推翻了各种壁垒,从而大大拉近了各种人群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制造出某种欢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为每一位社会成员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带来了便捷。小说《大象的眼泪》中频繁出现狂欢节广场式语言,各阶层各色人物在小说中发声,呈现出一种众生杂语喧哗的氛围。

小说的语言是作家感受这个世界的表现,同时也是作家对这个世界表明自己态度的体现。后现代小说逐渐以一种众生喧哗的狂欢化语言替代原来只有一种单一的权威声音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反映出现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发声的权利和意识。《大象的眼泪》中的语言风格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小说之风格,它包括叙述者语言和小说人物语言,小说内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想法以及不同审美混杂映衬,体现为多种语言风格交替混杂、纠缠扭打,相互指责又相互映衬,既矛盾又和谐。这符合巴赫金的“复调”语言特征。巴赫金把狂欢节的一整套程序和仪式引入到文学批评中,如广场上的脏话,粗话,咒骂,侮辱,调侃,插科打诨等,并揭露了这些广场式语言背后的隐喻文化功能和意义,它代表了一种与官方权威抗争的来自民间的声音,消解了少数人既有的权威和等级制度。众声喧哗的语言狂欢实质上正对应着当时社会混乱迷茫的现实语境状态。小说《大象的眼泪》的背景正处在一战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危机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一味强调禁欲守旧,颁布禁酒令以束缚人们的欲望,压制新思潮新思想的发展。马戏团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狂欢化语言代表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映射出人们在社会新旧思想更迭时期,对传统权威的挑战消解。

4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塑造

狂欢化文学中,总是会塑造一些小丑、傻瓜、疯子和骗子这样的特殊群体。这些人物形象看似荒谬,但都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其内涵极其丰富,他们都是狂欢化个体的代表,他们的出现使得小说的狂欢化特征更加突出。马戏团是一个包含形形色色的人和动物的载体,善与恶、美与丑、黑与白、生与死在这里交替混杂。在这种狂欢化的情境中,除了主角,作者同时塑造了各色各样的狂欢化小人物,《大象的眼泪》是一部串联起不同类型的人物命运的小说。侏儒、酒鬼、乡巴佬、畸形人都被赋予了完整鲜活的形象。这些都是被人忽视的社会边缘人,来到马戏团这个狂欢的广场下,获得短暂的欢愉,一旦回归现实, 这一切都成了不切实际的泡沫。因此小说中的狂欢化人物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宿命。作者通过小人物的塑造来揭露当时的残忍社会现实。

骗子是常见的狂欢化人物,他们对于广场人物的心理具有超强的清醒认识,他们用尽各种吹嘘,发誓,诅咒等方式来骗取他人,获得利益。小说中的班主就属于这类人物,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班主用卑劣的手段吞并他人的财产来发家致富,为了敛财,贿赂官员,剥削工人和艺人,甚至不惜以牺牲他人性命为代价来获得他想要的发财工具——大象。总监奥古斯特树立了狂欢化人物中疯子的形象,他对妻子玛莲娜的爱是一种畸形的爱,喜则疼爱有加,怒则虐待发狂。任何对自己妻子有非分之想的人都会遭其毒手,哪怕只是多看一眼。对于关乎马戏团的生计的表演动物,非但怀有感激之情,反而稍有不顺从便百般虐待与蹂躏,大象萝西整日在象钩的毒打下哀鸣。

小说人物精神上的分裂是狂欢化人物的另一重要特征,他们的精神世界往往充满了对立、矛盾、斗争和冲突。这些冲突对立的思想往往不停的纠结,扭打,纠缠不清,从而彼此产生了对话性。主人公雅各对人妻玛莲娜的爱慕,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为了守护爱情,将一个秘密深藏心中多年,内心的情感冲突与矛盾使他饱受煎熬;到了风烛残年之际,跟一个陌生人道出心中的秘密,并抛弃家人偷偷离开养老院跑进了一个在街对面演出的马戏团,并决定再次浪荡江湖,以这特立独行的反叛行为逃离现实社会回到了那个虚幻的乌托邦世界,这亦是对现实社会无声的抗议。

5结束语

狂欢的背后是深刻的世界观内涵。萨拉格鲁恩对于马戏团中一系列边缘化人物的刻画,揭示了大萧条时期人们狂欢化的生存状态以及狂欢背后的悲凉。本文从狂欢化叙事结构,狂欢化场景,狂欢化的语言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四个方面解读分析了《大象的眼泪》的狂欢化特征,阐释了狂欢化背后的悲剧本质,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摘要:与传统叙事方式不同,《大象的眼泪》采用多种叙事方式穿插,小说中充满各色小人物形象,代表各个阶层发声。小说通过狂欢化叙事、场景刻画、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塑造共同勾勒出一个众生狂欢的世界。作者萨拉·格鲁恩揭示了一战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内心空虚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

关键词:《大象的眼泪》,狂欢化,巴赫金,世界感受

参考文献

[1]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175.

[2]马大康,周启来.越界的冲动——论巴赫金的边界思想[J].浙江学刊,2011(5):109-116.

[3]S·弗洛伊德.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681.

[4]莎拉格·鲁恩.大象的眼泪[M].谢佳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1-143.

[5]克里斯蒂安·麦兹著.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3.

《大象的眼泪》读后感 篇5

11月1日,问旭燕借了《大象的眼泪》;11月14日,我看完了这本书。这次的看书速度不算快,350页左右的书,我居然看了2周。大三的功课有点重,只能够挤时间出来看书。

虽然大家都说《大象的眼泪》是一本好书,全球销量什么什么的,销书榜什么什么的,不过我看书是不管这些的,刚好感爱好了,就会去看。

书是讲,雅各,一位90岁或者93岁的老人,回忆起自己23岁时的往事。90岁或者93岁的雅各,由于年老住在养老中心,天天过着力不从心的生活,一方面他很希望别人可以像对一位青年一样对待他,另一方面,年老又是明摆着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让他有点%26ldquo;不开心%26rdquo;。有一天,马戏团来到养老中心的对面马路,这件事让所有住在养老中心的老人都非常兴奋,包括雅各。在蒙蒙胧胧间,雅各回忆起自己23岁时的那一段可以沉的上传奇的经历。

23岁的雅各,是康奈尔兽医系的准毕业生。一场忽然而至的交通事故,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也夺去了他的生活。在期末考试的那天,雅各逃离了考场,跳上了马戏团的火车,开始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雅各坐上了火车,碰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只会喝酒的老骆,侏儒的华特,性感的芭芭拉,贪财的艾蓝大叔,粗暴的奥古斯特以及漂亮热情的玛莲娜;还有各式各样的动物,大猫,猩猩,马还有大象萝西。在经历了很多事情后,雅各与玛莲娜相爱了,然而玛莲娜却已经嫁给了奥古斯特;雅各想要帮助萝西,但却只能看着它被奥古斯特虐待。最终,在一场马戏团动物逃跑的骚动中,雅各得到了玛莲娜和萝西。

90岁或者93岁的雅各,靠着自己残弱的身体,来到马路对面的马戏团前,并再一次决定随马戏团过漂泊却布满梦想的生活。

书可以说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90岁或者93岁时的事情,另一部分是23岁时的事情,这2部分是交叉进行的,以雅各的睡梦作为连接点,看的时候仿佛穿越时空。

我一直都不大喜欢看翻译小说,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这个想法也还是没有改变。看书评的时候,说《大象的眼泪》是一本带出一段布满梦想同时又布满历练的生活,是讲主人公走一条骇人却又浪漫的路。但是老实说,我一点也没有为这本书感动。这可能是文字的原因,我不知道美国的原文是怎样的,但是这个翻译版本却没有给我一丝感动,就仿佛只是看一段历史而已。

这本书无法给我带来一段震撼,也无法提起我翻看的欲望,但是作为一本小说,一本悠闲的读物,它还是值得看一看的,还可以了解一点点美国的历史。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诗歌 下一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