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抽吸

关键词:

穿刺抽吸(精选六篇)

穿刺抽吸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 其中男性86例, 女性26例;年龄38~86岁, 平均55.2岁, 其中60岁以上者72例 (64%) 既往有高血压史患者96例。

1.2 临床表现

意识状态, 道格拉斯昏迷量表 (GCS) 评分:轻型者13~14分, 13例;中型9~12分, 39例;重型3~8分, 60例。伴有一侧肢体瘫痪106例, 一侧瞳孔散大48例, 双侧瞳孔散大22例。

1.3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左基底节区62例, 右基底节区20例, 皮层下21例, 丘脑9例, 破入脑室29例, 蛛网膜下腔积血8例。以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少量20~35m, l8例;中等量40~55ml, 28例;大量60~95ml, 42例;特大量100~150ml, 3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h, 24例;<24h, 66例;24~72h, 18例;>3d, 4例。1.4治疗方法依据CT片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位置用龙胆紫标出中心点, 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切开头皮3cm, 显露颅骨, 用颅骨扁钻头钻透颅骨, 双极电凝电灼硬脑膜表面血管, 切开硬脑膜约8mm, 脑皮质表面电凝约5mm面积。用F12号硅胶引流管为盲端带有2~3个侧孔, 直径4~5mm, 长15~20cm (内装导丝) 在电凝处理脑皮质处插入血肿内, 当引流管插入血肿时有轻微突破感, 此时可见有暗褐色血液从管内溢出, 抽出导丝, 用20ml空针接引流管进行抽吸, 可见混杂小血凝块黑褐色血液被抽出。将血肿抽吸60%, 抽吸完毕, 将引流管接无菌袋持续引流 (无负压) 。保持3~7d, 术后复查CT, 如血肿引流干净, 可拔除引流管;若血肿残余量大, 引流管偏离血肿中心位置, 可将引流管内插入导丝, 重新调整位置及方向 (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用空针再次抽吸残余血肿, 吸净为止。

2 结果

术后复查CT, 血肿完全清除22例, 基本清除78例, 残余量较大10例, 血肿复发2例。死亡10例, 占8.93%, 其中死于再出血2例, 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 死于急性心肌梗塞2例, 死于肺部感染和肾衰各2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 恢复良好者70例, 占62.50%;轻残20例, 占17.86%;重残12例, 占10.71%。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 对机体和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其中包括:一是血肿扩大, 血肿占位效应, 引起颅内高压, 脑疝等继发性脑损害;二是血液在凝固、自行液化、裂解过程中释放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如凝血酶) 的活性物质对脑的损害, 造成患者残疾及死亡。多年来临床神经外科医生用手术方法、清除血肿以消除对患者脑组织继发性损害, 救治患者生命, 降低致残及死亡率, 达成共识。

清除血肿的方法有多种, 主要包括: (1) 骨髓开颅手术; (2) 小骨窗开颅手术; (3) 内窥镜手术; (4) 锁孔手术; (5) 立体定向手术; (6) 锥颅血肿碎吸术; (7) 穿刺液化引流术。前者 (1) (2) (3) (4) 都需在颅骨伤开骨窗或骨瓣, 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并需全身麻醉, 手术过程复杂, 时间长, 术后并发症多。立体定向穿刺, 需带定位框架复查CT确定靶点 (血肿中心) 后回手术室定向穿刺, 时间长, 过程复杂, 不利于患者早期清除血肿。如何选择操作简便, 节省手术时间, 手术创伤小, 清除血肿比较彻底, 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死亡率低的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神经外科医生不断探讨。

3.1 手术时机

以往文献报道出血在6h之内完全停止, 6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 血肿压迫时间越长, 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越严重, 致死、致残率越高。若能在7h内超早期清除血肿, 可及时解除脑组织压迫, 阻断病理变化, 从而有效保护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

3.2 手术适应证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 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恢复良好者为62.50%, 死亡率为8.93%。由于该方法创伤小, 清除血肿及时彻底, 在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前提下, 可放宽适应证, 只要患者或家属同意, 术者有把握手术的能力, 就可以实施手术。至于患者年龄大、病情危重, 可不列为手术的禁忌证。

3.3 并发症的防治

术后比较常见并发症主要是感染和再出血。本组患者全部送入手术室严格按无菌操作, 术后使用引流器均用一次性灭菌封闭式引流装置器, 因此无1例患者发生切口及颅内感染, 2例术后再出血者CT复查引流管位居血肿中心区, 引流通畅, 该2例患者术后血压居高不下, 持续在220/120mmHg以上, 考虑出血与持续高血压有关。为预防再出血, 术后患者血压尽量控制在160/100mmHg左右为宜。另一方面, 脑出血在7h内手术者, 术中抽吸血肿时负压不能太高, 不必将血肿全部抽吸干净, 抽出血肿的60%即可, 剩余部分可起到压迫和止血作用, 待24h后将残余部分缓慢抽出, 抽吸时负压要小, 对预防术后再出血可起到显著作用。

3.4 是否应有血肿液化剂

本组未选用血肿液化剂, 如尿激酶等。笔者以往经验体会, 如术中血肿抽出量过少而达不到快速降颅内压的作用, 依靠液化剂液化血肿引流, 不能起到在短时间内降颅压的作用, 因液化血肿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会失去对一部分急性颅内高压患者的就治机会。曾有报道应用液化剂不当而引起再出血的病例。本组体会要在短时间内降低颅内压应注意如下2个方面: (1) 术中血肿定位要准确, 将引流管插入血肿中心区一次性将血肿抽出60%以上。 (2) 要选用合适的引流管, 采用4~5mm直径优质硅胶管, 这种管官腔粗细比较合适, 它不会在抽吸时因负压作用致关闭瘪陷而影响抽吸效果。如管腔过粗会增加脑组织损伤的危险, 过细会影响血肿吸出。如上述两方面注意到了, 可不必应用血肿液化剂。

3.5 本方法优点: (1) 微创穿刺抽吸术清除血肿适应

穿刺抽吸 篇2

【关键词】超声引导;穿刺抽吸;肾囊肿;护理;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13—01

肾囊肿属于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临床常见的类型包括单纯性的肾囊肿和肾盂囊肿及多囊肾等。随着超声技术和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肾囊肿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在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入无水酒精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肾囊肿的首选方法,术后配合有效的护理,可使并发症的发生得到减少[1]。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肾囊肿的护理与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1例肾囊肿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0岁-67岁,平均年龄49.5±7.5岁。其中单侧肾囊肿患者40例,双侧肾囊肿患者11例。肾囊肿的直径为3.9cm-11.5cm。所有患者临床以腰部胀痛和血尿为主要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或者彩超明确诊断为肾囊肿,术前心电图、血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四项检查均正常,无乙醇过敏史患者,女性患者在停经后3天接受治疗。

1.2方法 术前向患者介绍穿刺抽吸肾囊肿过程,指导患者进行屏气练习,以配合穿刺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LOGIQ5),凸形探头,频率3.5MHz,进行超声定位,探查肾囊的位置、大小、周围的组织血管关系。进行常规术前准备,患者取俯卧位,确定穿刺点后进行消毒和铺巾,在局部进行浸润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把穿刺针头刺入肾囊腔内,穿刺针前端至肾囊腔的中心后,快速抽吸囊液,直至肾囊腔消失或者囊液无法抽出后,将囊液测量、送检,注入无水酒精(医用,99﹪),注入量为抽出囊液总量的1/5,在停留几分钟后将注入的无水酒精抽出,并留下2ml-5ml无水酒精,后将穿刺针拔出,术毕。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来院复查超声,随访12个月观察疗效。

1.3护理 术后要求患者在硬板床上平卧24小时,如患者出现血尿,则要求患者继续在硬板床上平卧休息,直至血尿消失;术后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每隔半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在进行4次测量后,改为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在进行3次测量后,在患者血压平稳后,改为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共进行12次测量;术后要求患者多饮水,饮水量为100ml/小时;术后取患者的前4次小便尿液置于试管内观察,并进行尿常规检查,1次/天,连续检查3天;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止血药预防出血,在术后第2天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情况。

1.4疗效评估 治愈,即肾囊基本消失或肾囊缩小了1/2-2/3;有效,即肾囊缩小了1/3;无效,即肾囊缩小在1/3以下[2]。

2结果

2.1疗效 本组51例肾囊肿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治疗与护理,其中肾囊基本消失的患者35例,肾囊缩小了1/2-2/3的患者11例,肾囊缩小了1/3的患者5例。显效率为90.20﹪(46/51),总有效率为100﹪(51/51)。

2.2不良反应 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治疗后,多数患者出现轻度的胀痛不适,无需处理,症状均自行消失。其中出現血尿患者3例,在卧床休息后,3日内自行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讨论

肾囊肿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经外科手术治疗会收到满意的疗效,但存在创伤性大和并发症对的缺点[3]。而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入无水酒精的治疗方法,可在超声引导下对肾囊进行准确定位,对肾囊周围的组织血管关系有效鉴别,使术中出血量减少。穿刺针头抽吸囊液,创伤性极小,术后并发症极少。应用无水酒精对囊壁的上皮组织进行固化,使上皮组织坏死,且不会深入到周围组织,不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影响。本研究显示,51例肾囊肿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治疗与护理,显效率为90.20﹪(46/51),总有效率为100﹪(51/51)。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肾囊肿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性小,安全度高,不易复发、恢复快等优点,配合有效的护理,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莹,金丽萍.超声引导下行肾囊肿穿刺封闭术护理及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2):159.

[2] 王红.超声引导下肾囊肿穿刺硬化术的治疗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4):351-352.

穿刺抽吸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8例, 其中男324例, 女214例;年龄45~82岁, 平均6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6 h 118例, 7~12 h 212例, 12~24 h 130例, >24 h 78例。

1.2 临床表现

GCS评分3~5分 79例, 6~9分234例, 10~12分 131例, 13~15分94例。头颅CT示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基底节出血322例, 丘脑出血99例, 皮层下出血117例。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为25~110 ml, 平均68 ml。

1.3 治疗方法

根据CT片, 确定血肿部位, 根据CT定位, 选择距血肿最近的部位, 并避开重要的血管和功能区, 在发病48 h内完成手术。均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血肿腔, 抽吸冲洗并根据血肿量的多少和CT复查的结果, 用尿激酶冲洗血肿腔, 待血肿消失或<10 ml时拔出引流管, 一般引流3~6 d。术后给予抗感染, 营养神经, 有颅内高压症状者常规应用脱水剂, 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护心、脑、肾功能及胃粘膜等综合治疗。同时做好护理及支持疗法预防并发症。

2结果

5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 420例第一次抽吸量为出血量的60%以上;而118例患者, 血肿中心部位血凝块较“干硬”而引流不满意。术后多次复查CT血肿基本消除时间:3 d 165例, 5 d 180例, 7 d 99例, 10 d以上94例, 死亡68例, 死亡率约占12.6%。68例患者手术时间距出血时间可能较短或者抽吸技术等原因, 发生再出血, 经降低颅内压, 调整穿刺针孔后得以顺利引流。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半有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死亡率及致残都很高。最早采用手术治疗, 但发现手术死亡率比非手术治疗还高, 多数学者放弃了手术治疗。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CT定位后, 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于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才得以快速发展。经历了开颅血肿清除, 小骨窗血肿清除, 钻孔穿刺碎吸血肿等方式。近几年来, 随着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逐渐被认可[1,2]。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 病情凶险, 其预后与患者的意识状态 、出血部位、出血量、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及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于发病后20~30 min形成血肿, 6 h后血肿周围即可发生不可逆性脑组织坏死。在血肿形成时, 血肿不仅直接破坏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 而且随着血肿不断增大, 占位效应与机械压迫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更主要的是血肿部分, 如细胞因子、自由基蛋白酶及其血肿分解产物 (如大分子物质、血管活性物质、细胞毒性物质) 等毒性作用, 使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水肿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 严重者发生脑疝和脑疝导致的继发性脑干损害。超早期手术再出血率较高, 因此, 本院认为采用血肿穿刺抽吸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时机以出血后6~12 h为宜。此时施行手术不仅再出血率低, 而且有助于缓解血肿后的继发性血肿周围的病理改变。适时恰当的治疗方法是抢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必要手段[3]。

正确及时治疗和加强护理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有重要作用。许多学者[4,5]发现, 血肿在凝固的过程中 (出血后 24 h) 产生的凝血酶可以引起脑水肿, 破坏血脑屏障和产生细胞毒性作用。有的学者认为24 h 内 (出血早期) 此类患者的脑组织损伤与血肿的压迫关系密切, 48 h后其损伤主要与脑水肿有关。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早手术, 清除颅内血肿, 改善微循环。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CT定位, 选取相应长度的YL-1型微创穿刺针置入血肿腔内, 抽吸引流血肿, 同时注入适量尿激酶反复冲洗引流。采用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38例。结果微创技术治疗538例高血压脑出血, 其中有效470例, 占87.4%;死亡68例, 占12.6%。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便快捷, 降低颅内压快, 清除血肿较彻底, 治疗时间短, 适应证宽, 且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脑功能。

关键词:微创技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李宁, 李爱民, 刘希光, 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和再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474-476.

[2]陈俊, 陈覃, 丝线平, 等.CT引导微创钻颅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中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48-49.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86-689.

[4]李毓环, 陈国毅, 张春, 等.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华为重并急救医学, 1999, 1 (11) :691-692.

穿刺抽吸 篇4

关键词: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学

肺癌是目前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而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抽吸术与活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获取细胞及组织从而进行病理诊断的方法。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抽吸术与活检术都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使用方便、患者痛苦少等特点[2],选择哪一种穿刺方式进行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统一分析的标准,往往根据术者的临床经验进行穿刺方式的选择。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研究通过对比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抽吸术与活检术对肺部肿块的诊断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肺占位穿刺术的使用及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以下简称“我院”)行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术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两种方法在肺部占位性疾病中的穿刺成功率、病理诊断率、病理分类诊断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行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术的1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因体检发现肺部肿块,影像学诊断高度怀疑肺部恶性肿瘤,或痰脱落癌细胞检查阴性及不能或不愿行气管镜检查,未能明确诊断,遂行肺穿刺以进行病理诊断。根据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抽吸术组及活检术组。抽吸术组82例,其中男57例,女25例;年龄52~83岁,平均(66.5±14.3)岁;周围型病灶(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病灶)48例,中央型病灶(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支气管的病灶)34例;活检术组共65例,其中男48例,女17例;年龄48~81岁,平均(65.7±13.5)岁;周围型病灶35例,中央型病灶30例。

1.2 穿刺前准备

穿刺前完善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艾滋病病毒、梅毒及肝炎三对半等常规检查,患者无明显出血倾向性疾病及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穿刺术前阅读CT片,了解肺内肿块的大小、形态、肿块与胸壁内侧的距离、邻近组织、血管和气管的关系,预先设定大致选择穿刺的位置、进针方向及患者体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穿刺术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并签署创伤性检查知情同意书。

1.3 仪器与设备

抽吸术采用PTC细针(21G或22G),由八光商事株式会社生产;活检术采用Bard公司生产的可调式自动活检枪,18G~20G内槽切割式一次性活检针;扫描定位用CT为飞利浦16排螺旋C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0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穿刺方法

1.5.1 操作人员资质

CT扫描操作人员具备大型医疗设备CT技术员上岗证,穿刺操作人员均为中级及以上职称。

1.5.2 CT扫描定位

根据预先考虑选定的穿刺点及进针方向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行常规胸部CT扫描,选择拟穿刺进针的CT层面放置自制的栅栏状定位器(将介入导管裁为平均长度为10 cm,相隔1 cm,用胶布固定做成带状)与皮肤紧贴,再行肿块部位的层厚3~5 mm CT薄层扫描,确定穿刺点,并在CT图片上测量穿刺的方向、角度以及深度,并在选好的穿刺点处的皮肤用记号笔做标记[3]。

1.5.3 抽吸术的操作

穿刺点局部皮肤碘酒消毒,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局部浸润麻醉至胸膜,用21G或22G穿刺针自穿刺点按CT图片上测定的角度及深度进针穿透胸壁进入肺肿块,穿刺针的立体角度参考CT立体定位仪[4]辅助判断,然后重复肿块部位CT扫描计划,观察穿刺针的方向、针尖的位置,调整针尖穿刺到肿块实质部位,然后退出针芯,用左手持穿刺针固定,另一只手接上20 mL注射器抽吸成负压,上下提插细针3~5次,去除负压,拔出穿刺针,穿刺内容物涂片2~3张送细胞学病理检查[2]。

1.5.4 活检术操作

CT扫描、定位、穿刺进针等操作同抽吸术,获取组织后用95%酒精固定送病理检查。

1.5.5 穿刺后处理

穿刺完成后再次行胸部常规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及肺内出血发生,患者坐轮椅送回病房,平卧休息2 h,止咳,嘱患者避免用力咳嗽。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

抽吸术组82例患者共做了90次穿刺,其中穿刺成功79例,一次性穿刺即获得标本68例,其余11例在同一病灶分别做了第2次穿刺;另3例因患者不配合,未能穿刺穿入肿块,穿刺成功率为96.34%。活检术组65例患者共做了68次穿刺,其中穿刺成功63例,一次性穿刺即获标本58例,其余5例在同一病灶做了第2次穿刺;另2例因患者不配合,未能穿刺穿入肿块,穿刺成功率为92.65%。两种穿刺方法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病理学检查结果

抽吸术组82例,完成抽吸术的79例患者中恶性病变67例,其中鳞癌20例,腺癌12例,找到癌细胞但未能明确分型35例,未找到癌细胞为12例。活检术组65例,完成活检术的63例患者中恶性病变58例,其中鳞癌29例,腺癌20例,低分化及未分化癌9例,见明显坏死组织及炎性组织未能明确诊断的5例。抽吸术组与活检术组的病理诊断率分别为81.71%、8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术组与活检术组的病理分类诊断率分别为39.02%、89.2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3 并发症

抽吸术组7例、活检术组8例发生了气胸,均为少量气胸,未做特殊处理,休息1周后复查自行吸收,气胸发生率分别为8.54%、12.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术组6例、活检术组10例发生穿刺口疼痛,均为轻微疼痛,未行处理,2 d内症状消失,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7.32%、15.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术组3例、活检术组4例穿刺后出现痰中带血,发生率为3.66%、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术组0例、活检术组1例穿刺后出现肺内出血,发生率为0.00%、1.54%,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需紧急处理的气胸、出血等并发症,也未发生空气栓塞、肿瘤针道种植等并发症。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的重视,社区及农村定期健康检查及老年体检逐步开展,临床上发现肺占位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气管镜检查及手术活检是临床上最常见且有效的肺占位病变的诊断方法。但大于70岁以上的、合并各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的老年患者,或患者及家属不愿行气管镜及手术检查的情况很多。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对这部分患者的肺部病灶明确诊断呢?目前CT引导下肺穿刺术是临床上常用的病理诊断技术,它可以快速、简便地取得肺部肿块的细胞及组织,进一步明确诊断[5]。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最早于1976年[6],是一种利用CT扫描并结合体表定位标志对肺内肿块进行定位,并引导穿刺针穿刺到病灶位置进行抽吸或活检获取组织标本的诊断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7,8]。

临床上常用的CT引导下肺穿刺技术有抽吸术和活检术两种,CT引导下肺肿块穿刺抽吸术与活检术的差别在于获取标本的方法不同,抽吸术以空心细针反复负压抽吸获取细胞标本,而活检术则以活检针切割组织获得标本。本研究总结我院近几年行CT引导下肺穿刺术147例,按穿刺方式不同分为抽吸术组与活检术组,研究发现,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34%和96.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细针穿刺抽吸术的研究结果与我院曾报道的穿刺成功率(98.63%)相近[3],均提示细针穿刺抽吸术与活检针穿刺活检术的穿刺成功率都很高,而且两者无明显差异。在病理诊断率中,活检术组高于抽吸术组(89.23%比8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理分类诊断率中,活检术组明显高于抽吸术组(89.23%比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肺部占位性疾病的定性诊断中,穿刺抽吸术与活检术的恶性诊断率无明显差异,但活检术在对恶性疾病的病种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姚尉等[9]对比分析了活检枪含抽吸针与自动切割针插入带槽针芯方法对恶性疾病的诊断率,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恶性疾病诊断率分别为77.2%、65.9%,准确率分别为93.2%、95.5%,从报道的结果可以看出,活检术的疾病诊断率高于抽吸术;蒋杨等[10]报道的对周围型肺肿块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其恶性肿瘤诊断正确率为88.61%;另有报道也显示,胸部病灶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为90%[11];曹凤华等[12]研究发现,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对肺内肿块病变的定性诊断成功率达94.83%;秦岭等[13]应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诊断340例肺部疾病,病理诊断结果是恶性肿瘤患者298例,良性病变者32例,不能明确诊断10例,病理诊断确诊率为97.1%;王连学等[14]应用CT引导肺穿刺活检定性诊断肺部占位病变,86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病理诊断确诊率为96.51%。以上研究结果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活检术比抽吸术更有利肺部恶性疾病的分类诊断,这考虑与穿刺活检术获取的组织标本较多,除了常规的细胞涂片病理学检查,还可以行免疫组化检查有关。而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更有利于病理的分类、分型。另外,活检术取得的病理组织标本除了用于明确病理诊断之外,还可以进行基因靶点检测。马永强等[15]应用CT引导肺穿刺活检术检测76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失败或没有明确病理结果的肺门肿块患者,结果活检阳性率为100%,病理分类为鳞癌32例,小细胞癌13例,腺癌27例,大细胞癌3例,淋巴瘤1例,此外还检测了58例患者的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位点,突变率为46.6%(27/58),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一步为选择药物靶向治疗及耐药指标测定等提供参考,更加符合现代肿瘤个体化靶向治疗对病理组织诊断的要求。

CT引导下肺穿刺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气胸、胸痛、痰中带血及肺内出血等,其中气胸是肺穿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朱柠等[16]报道的肺穿刺气胸发生率为16.67%,出血发生率为24.64%,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中,穿刺抽吸术与活检术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胸痛及气胸,活检术胸痛的发生率为15.38%,气胸发生率为12.31%,相比之下,抽吸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两者的差异尚无统计学差异。我院既往报道73例肺占位患者行CT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的气胸发生率为6.4%,其他并发症如疼痛、出血、感染等的发生率几乎为零[17]。肺穿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除了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有关外[18],还与使用的穿刺针粗细有关,理论上使用套管式活检枪口径较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使用21G~22G的PTC细针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本研究发现穿刺抽吸术与活检术两组患者的胸痛、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两种术式均为安全的穿刺检测方法。有临床报道显示[19,20],穿刺术前严格把握好肺穿刺的适应证,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教育,稳定患者情绪及呼吸训练;局部麻醉时尽量不要穿透胸膜,而且局麻进针点及方向要与实际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一致;穿刺时选择适当的进针路径,减少穿刺次数;穿刺拔针前注入5~10 mL自体固有凝血剂及立刻转换为相反的生物体位静养等安全性措施均能有效减少气胸、肺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CT引导下肺穿刺术过程中需要反复CT扫描,过量的辐射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放射性辐射是不容忽视的问题,CT引导下肺穿刺的整个过程中至少需要4次CT扫描,为减少患者检查过程中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表明,肺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放射剂量是常规CT扫描放射剂量的1/4左右,完成整个穿刺过程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与完成一次常规CT检查所受的剂量相仿[21]。高伟等[22]对比超低剂量(100 k V,7.5 mAs)与常规剂量(130 k V,90 mAs)CT扫描性肺穿刺检查,结果显示超低剂量组所受的剂量是常规剂量组的1/10,而穿刺的图片质量、穿刺成功率等不受影响。因此使用低剂量或超低剂量螺旋CT扫描引导下行肺穿刺诊断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将明显减少,也是安全的。

穿刺抽吸 篇5

关键词:甲状腺、肾囊肿,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介入治疗

甲状腺、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病变, 可单发或多发;B超、CT、MRI容易诊断。临床上一般无症状, 部分较大的甲状腺囊肿患者颈部可发现肿块, 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肾囊肿有腰部胀痛、血压升高及肾功能损害等, 目前治疗甲状腺、肾囊肿的主要方法有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及近年来新拓的介入治疗 (包括B超和CT介入治疗) , CT导引下经皮穿刺介入治疗方法的优势已得到了临床的肯定和推广。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03年5月至2008年6月开展了甲状腺、肾囊肿CT导引下经皮穿刺抽吸及无水乙醇硬化治疗43例。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2003年5月至2008年6月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了甲状腺、肾囊肿43例, 均经B超和CT检查诊断, 肾囊肿32例、甲状腺囊肿11例。男性25例, 女性18例年龄32~66岁, 平均49岁, 病灶大小3~9cm。治疗技术:术前检查血常规和尿常规、出疑血时间, T3、T4及肾功能检查, 甲状腺囊肿和肾囊肿靠近集合系统者做CT增强, 以进一步了解甲状腺囊肿囊肿的内部结构和周边情况及囊肿是否与集合系统相通。手术包一个;使用ELSCINT-2000和SPIRIT双排螺旋CT导向, 用日本产21G无水酒精针, 长15~20cm。在CT扫描定位后, 确定最佳穿刺点, 穿刺路径、以及穿刺角度和深度, 常规消毒、铺巾, 局麻后, 用穿刺针按设定的方案行经皮穿刺进入囊腔内, CT扫描确定针尖抵达预定的位置后将针固定用注射器外接连接管抽吸囊液[1], 同时计算累计抽出的囊液量, 以便掌握囊内残存囊液量的情况, 抽吸中若遇抽吸困难时应适当调整穿刺针的深度和角度, 切忌性急抽吸, 以免针尖刺穿囊壁, 此时可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使囊液得到稀释, 又能更有效的抽出囊液;疑肾囊肿与集合系统有相通者可向囊腔内注入适量的泛影葡胺便可确诊。在确诊无外漏后再注入无水乙醇, 用量为不超过囊腔体积的25%, 患者变换体位, 保留10~20min, 抽出混合液, 经反复多次冲洗、抽吸直至混合液变为澄清为止。

2 结果

4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 术后部分患者有轻微的局部疼痛, 随访1~26个月, 31例患者囊肿消失, 12列囊肿明显缩小, 该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开放手术比较, 手术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更重要的是明显减轻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人为创伤和伤痛, 费用低, 疗效肯定。

3 讨论

1893年, Sugiura等首次报道了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 (PEI) 治疗原发性肝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1983年日本的直树将经皮穿刺注入无水乙醇灭活技术应用于肝、肾囊肿的硬化治疗[3], 并取得了新的突破。随着影像介入这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CT作为引导工具优势更显突出, 不但可清楚显示穿刺针与囊肿的关系, 还能观察到囊肿治疗过程中的动态的变化情况, 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介入治疗领域。

无水乙醇对甲状腺、肾囊肿的治疗机理:无水乙醇作用于囊壁, 使囊壁固定, 沉淀、脱水、破坏, 1~3min后上皮组织细胞死亡并穿透囊壁使细胞收敛, 缩小、消失, 使其原有囊壁的分泌功能得到根除, 从而达到囊肿的有效消融。

该介入治疗术中应注意掌握的技术要点: (1) 适应证:囊肿>3.0cm, 肾囊肿须做CT增强, 注意囊肿有否与集合系统相通; (2)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极为重要; (3) 穿刺针:尽量用微创针21G; (4) 穿刺尽量通过一段甲状腺、肾实质, 否则容易发生乙醇外漏导致并发症; (5) 囊液要尽量抽干净, 否则会稀释乙醇而影响治疗效果; (6) 穿刺时尽量一针进入囊腔; (7) 注入乙醇速度要缓慢, 用量为抽出液的1/5或1/4, 保留20min。 (8) 巨大囊肿一次量不超过200mL; (9) 囊内注入无水乙醇后, 让患者多方转动体位, 使无水乙醇在囊壁周围充分弥散,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刘玉清, 贺能树, 等.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43-345.

[2]明建中, 周义成.经皮穿刺化学灭活术及其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9) :720-722.

穿刺抽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11-2012年对42例HICH患者采取SHPS联合醒脑静治疗 (病例组),选择同期接受CHR治疗的HICH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入院时化验、体检示心、肺等脏器功能无明显障碍;2皆伴有长期高血压病史;3血肿量30~90ml;4排除小脑、脑干出血。

1.3 手术方法

SHPS:局麻下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厂家型号北京轩兴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注册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05第1313005号],在CT引导下,利用立体定向辅助系统计算靶点,经额钻孔、立体定向定位、引导置管,并进行血肿抽吸。术后留置血肿腔引流管,术后复查头颅CT,根据血肿残留情况,从第2天起给予患者肌注醒脑静,一次2~4 ml,一日1~2次。

CHR:在全麻下行去骨瓣或小骨窗CHR。

1.4 统计指标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等指标,术后对患者随访半年,并统计患者生活自理、致残等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软件,计数数据用(x±s)表示,构成比或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年龄、血肿量和GCS评分等比较采取t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病例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病死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1)。两组总体疗效相比,病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u =2.7354,P <0.01)。详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病例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二次出血等并发症比例分别低于对照组(P <0.05);而病例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3。

2.4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详见表4。

2.5 两组治疗前后 GCS 评分比较

病例组治疗后GCS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GCS(P <0.01),也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 <0.01)。详见表5。

注:覮 与对照组比较,P <0.01

注:1)与对照组比较,P <0.05;2)与对照组比较,P <0.01

注:1)与对照组比较,P <0.01,2)与治疗前比较,P <0.01

3 讨论

HICH是临床常见的高发病和高死亡率的脑血管急危重症,约30.0%~52.0%患者在发病后30 d内死亡。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可引起脑室内积血、急性脑积水和脑室扩大,术后生存率小于57.0%,生还者多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方法可能是影响生存和并发症的关键因素。30 d之后脑组织的病理生理机制是非常无序的状态,该期间HICH患者病情变化快,并发症较多,是影响HICH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关键阶段。如何避免手术所致的脑损伤,提高生活质量,需要进一步探索[3,4,5,6,7,8,9,10]。

目前CHR是临床HICH的比较成熟的方法,尤其是急性脑疝患者较为有效的选择,但手术中易加重HICH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和出血,进而影响到HICH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SHPS可迅捷有效清除血肿,且能较快缓解HICH患者颅内高压,减少患者脑组织受压时间,并减轻其继发性损害;同时SHPS微创、定位准确、对脑组织损害较小,可明显减轻手术对患者带来的创伤。

醒脑静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其可明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模型的脑组织损伤,也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大鼠的氧自由基水平。

本研究数据显示,病例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病死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两组总体疗效相比,病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u =2.7354,P <0.01)。马长城等[11,12]的研究显示,采取SHPS治疗21例HICH患者,患者血肿皆得到清除,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其有效率比较高。本研究证实,SHPS联合醒脑静治疗HICH,其治愈率比较高,且患者死亡率降低。

本组资料显示,病例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 <0.05);而病例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马长城等[11,12]的研究中,SHPS治疗21例HICH患者,仅4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本研究结果和其接近。这说明SHPS联合醒脑静治疗HICH,由于能够及时清除患者血肿,且辅以中药治疗,不但增强疗效,且更加安全、不良反应较少。

本研究中,病例组治疗后GCS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GCS(P <0.01),也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 <0.01)。病例组生活自理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而病例组患者不能自理的比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马长城等[11,12]的研究中,SHPS治疗HICH,患者术后GCS评分明显较治疗前提升,而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例数较多,不能自理的患者例数则相对较低。这说明SHPS联合醒脑静治疗HICH,可以缓解患者昏迷程度,减轻病情恶化,同时还可以提升其术后远期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HICH患者脑血肿分解物(如血清蛋白)可以引起更深层次的继发性损害,加重患者病情,深部血肿致损害程度更重[11,12]。SHPS通过引流可尽快将HICH患者积压的血肿(包括深部血肿)引流并清除,可明显减轻血肿引发的组织损害,且其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治愈率高,远期致残率低,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昏迷程度。而醒脑静本身具有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因而可以进一步增强SHPS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脑部供血不足,避免更深程度的损害。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穿刺诊断01-13

穿刺技巧01-13

胰腺穿刺01-13

穿刺输液01-13

定向穿刺01-13

穿刺改进法01-13

首次穿刺01-13

胸腔穿刺01-13

皮肝穿刺01-13

雷达精度01-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穿刺诊断 下一篇:穿刺改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