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精选十篇)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中男16例, 女10 例, 年龄 50~91岁, 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7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6例, 骨性关节炎3例, 生活均不能自理。本组患者术后14~20d出院, 出院时伤口均愈合拆线, 无1例发生感染、下肢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脱位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评价满意。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多数患者病程长, 反复发作, 对手术心存疑虑或缺乏信心, 年龄一般较大, 护士应热情、耐心的接待患者及家属, 了解其心态, 解除其顾虑, 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2.2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以排除严重的心肺疾病、高血压等。 (2) 饮食护理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并嘱患者注意避免感冒。 (3) 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 同时做好皮肤准备, 通知禁食水时间。
2.3 术前训练
2.3.1 体位训练:
术前指导患者行卧位练习, 患肢中立外展30°, 两腿间可放置厚枕, 试穿防旋鞋。
2.3.2 排便训练:
指导患者平卧或半卧位时练习使用大小便器。
2.3.3 正确使用拐杖训练:
选择适合患者身高臂长的拐杖, 拐杖的支撑角要用橡胶装置, 以防滑;指导患者用拐杖支撑站立, 以患部不负重为宜。
3 术后护理
3.1 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神志及瞳孔变化, 给予鼻塞吸氧 (流量2~4L/min) 。由于术中出血量大, 术后易发生组织灌注不足的危险, 术后除详细了解术中失血及补液情况外, 还需严密观察尿量, 保证尿量≥60ml/h[1]。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作相应处理,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2 输液观察
由于多为老年患者, 术后敏感性差, 为防止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发生, 应严格掌握和控制输液速度, 观察尿量及尿液的变化。
3.3 患肢血运的观察
术后48h内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 经常检查患肢皮肤有无青紫、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4 负压引流的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渗血、渗液较多, 常放置引流管行负压引流。引流期间, 保持引流通畅和负压状态, 必要时挤压引流管每小时1次, 避免引流不畅而继发伤口感染。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 并详细记录, 正常每天50~250ml, 色淡红, 引流持续至术后2~3d, 引流量≤50ml可拔管。引流液过多应及时更换负压引流器, 以保证引流效果。如发现引流液骤减、患者诉伤口胀痛应考虑引流不畅, 需查找原因及时解决, 勿做引流管逆向冲洗, 以免引起逆行感染[2]。
3.5 患肢处理
患肢外展15°~30°, 中立位。用皮牵引制动或穿防旋鞋, 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搬动、变换体位时, 须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 避免抬臀引起疼痛。术后3d进行X线摄片判断假体的位置。
3.6 饮食护理
患者年龄大, 体质较差, 手术创伤大, 因此应加强营养。术后1~2d进清淡、易消化, 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 确保大小便通畅。在床上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3.7 预防并发症
3.7.1 预防髋关节脱位:
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该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术后应行患肢持续皮牵引或穿丁字鞋, 保持外展中立位。侧卧时保持屈髋和屈膝, 两膝之间垫一软枕, 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做各种治疗和操作时, 应将整个关节托起, 不可单纯牵拉, 抬动患肢。
3.7.2 预防褥疮:
患者多为老年人, 全身循环差, 术后又不易翻身, 骶尾部皮肤及骨隆突部位易受压发生褥疮, 应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渣屑;及时处理好大小便, 减少刺激;鼓励并协助患者用健侧肢体撑起臀部每1~2小时1次, 让皮肤透气, 缓解压力, 并按摩受压处皮肤, 以促进血液循环。
3.7.3 预防静脉栓塞:
者术后24h最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由于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 卧床血流缓慢, 加上手术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 极易造成血管栓塞, 其发生率在30%~50%。需注意患者神志、肢体活动及肌力变化, 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情况。注意抬高患肢, 鼓励和协助患者多做患肢主动伸屈运动, 以防深静脉栓塞。口服阿司匹林可作为预防性用药。
3.7.4 预防感染:
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后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切口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前1d和手术时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降低感染率[3]。同时向患者说明咳嗽排痰的重要性, 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及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 改善肺部通气。同时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如有导尿管术后按时拔除尿管, 指导患者多饮水, 每天2 000ml左右, 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 保持内裤干燥。
3.8 功能锻炼指导
功能锻炼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康复计划的制定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实施功能锻炼的过程中, 患者的主动锻炼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是患者恢复不可忽视的力量。术后6周开始步行练习, 如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上下楼梯训练。
3.8.1 术后6h:
床上做简单的活动, 三点支撑做抬臀练习, 以预防褥疮。
3.8.2 术后1~5d:
(1) 股四头肌的等张收缩运动, 绷紧大腿前方肌肉, 尽量伸直膝关节, 保持5~10s, 每天3~4次, 每次重复10遍; (2) 踝关节和趾间关节进行主动的背伸跖屈练习, 将脚向上勾起然后向下蹬, 每隔5~10min练习数次, 由内向外转动踝关节, 每天3~4次, 每次重复5遍; (3) 臀肌收缩运动, 平卧位使臀部肌肉绷紧, 保持5s。
3.8.3 术后6~14d:
(1) 继续上述功能锻炼; (2) 仰卧直腿抬高运动, 主动为主, 被动为辅, 抬高≤30°, 开始时保持10s, 逐步增加到20s, 每天3~4次, 每次重复10遍; (3) 抬臀运动:患者取仰卧位, 抬高臀部10cm, 保持5~10s。
3.8.4 术后14d以后:
床边站立, 由护士或家属陪伴, 患者移到床边健侧先着地, 患腿触地, 双手扶拐, 行走练习。生物型术后应卧床1个月, 1个月后扶双拐下地行走, 并练习部分负重, 术后3个月可扶单拐行走。
3.9 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要做到“六不要”: 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或矮椅;坐位时, 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曲髋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复查时间:前3个月, 每月到骨科门诊复查1次;3~6个月, 每2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或1年复查关节功能、肌肉力量。必要时拍片检查假体有无松动。患者完全康复后可进行适当体育活动, 如散步、骑车、跳舞, 并保持适当体质量。避免做对人工髋关节产生过度压力及造成磨损的运动, 如快跑、跳跃、打网球等。 定期随访, 及时修订康复计划。
4 讨 论
通过人工髋关节术后患者的护理, 笔者认为术后防治感染、预防髋关节脱位、功能锻炼是护理的三大重点。做好卫生宣教, 严格备皮, 应用抗生素等积极防治局部及全身感染。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锻炼方法。注意如何预防假体脱位, 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 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张青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8) :640.
[2]杜杏利, 方汉萍, 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9) :352.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2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康复;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80-01
自1938年第一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报导以来,这一术式被视作骨科学界现代纪元的标志[1]。目前该术式已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人工全髋置换术也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它的主要适应症为重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重度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脱位或髋臼发育不良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术可缓解髋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并恢复患肢关节活动与部分功能,并被世人接受[2]。现将我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共5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同一教授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2例 , 其中男30例 , 女20例 ,双侧置换2例 ,单侧置换48例 ,年龄24 ~87岁。其中股骨头坏死伴塌陷26例 ,强直性脊柱炎8例,股骨颈骨折愈合不良16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全2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25例 ,糖尿病 10例 ,冠心病 7例,尿毒症2例。
1.2 治疗方法
股骨颈骨折愈合不良者共 16例,术前给予皮牵引1周。先天性髋臼发育不全2例,术前给予胫骨结节骨牵引 7~10 d ,所有52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关节囊 ,截断股骨颈,打磨髋臼,扩骨髓腔,植入假体。 所有患者术前 30 min 常规给予抗生素。术中C臂机透视提示复位良好。
2 护理和康复训练
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了解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评估病人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让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最佳状态时接受手术,同时系统的术后阶段性康复训练指导为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2.1术前护理和康复训练
2.1.1术前评估
本组患者病程长,年龄跨度大,对手术的期望值不一,基础疾病也不尽相同,因此手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针对评估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各种护理措施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评估内容包括:(1)了解病人的康复期望,评估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手术效果的期望值。本组患者均饱受疾病的折磨,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且有希望“刀到病除” 的心理,并对假体使用寿命很在意;(2)了解患者有无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肾病等,有无用药,询问用药种类、 剂量及持续时间。本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25例 ,糖尿病 10例 ,冠心病 7例,尿毒症2例;(3) 做常规心电图及心脏超声以评估病人的心脏功能,必要时监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4)行胸片及肺功能等检查,以评估肺功能;(5)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生化检查评估肝脏、肾脏功能及血糖浓度;(6)采集大小便标本及血标本做三大常规检查;(7)作骨盆平片、双髋CT平扫+三维重建,若伴疼痛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了解髋关节部位的病变情况;(8)评估病人的个人爱好、性格特征及文化素养等。根据以上患者个人资料制定出相应的适合不同患者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计划。
2.1.2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对即将施行的手术以及手术预期目标不太了解, 他们既盼望手术, 又惧怕手术。护理人员应关心、安慰病人, 耐心讲解相关知识, 协助医生向病人解释病情、手术方式、手术疗效、预期目标等。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康复训练, 降低基础病的复发,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家属等亲朋好友共同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通过病友间的相互沟通, 让手术成功的病人现身说法, 以增强未实施手术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治疗缺乏信心易出现两种心理:第一种是急于求成,这种心理容易在手术后功能锻炼进度盲目超前并随意活动;第二种是过于谨慎,担心手术后活动会导致手术失败[3]。对急于求成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 循序渐进; 对于过于谨慎者, 应消除其顾虑, 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鼓励并帮助其进行功能锻炼[4]。对于假体的实用年限,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使用程度会有不同的假体使用寿命。据统计,在全美及英国有每年超过50万人次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95%以上患者假体使用年限达10年,而超过25年以上者这一比例也高达80%[5]。
2.1.3术前健康知识宣教
若病人有吸烟、酗酒者,应劝其戒烟、戒酒。术前1周停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如用过激素,应详细询问用药时间及剂量。向患者及家屬详细介绍手术的目的、方式、优缺点、成功率、长期疗效、手术并发症等;让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有一个清楚的、客观的、科学的认识, 消除患者的疑虑。
2.1.4术前生活训练
包括手术后的正确体位、正确使用助行器及拐杖、引体向上运动、下肢肌肉锻炼及床上大小便的训练。病人会因为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致尿潴留及便秘,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并发症。手术前教会患者及其陪护家属放置大小便盆,能避免在放置便盆时臀部的体位不正确而导致置换的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
2.1.5术前康复锻炼训练
手术前指导患者练习手术后1-3天的康复训练内容,特别是交待手术后体位都必须保证患髋外展外旋,避免患髋关节的内收内旋活动,训练上、下肢肌肉关节锻炼。
2.2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
2.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动态血压,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保持伤口负压引流通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如实做好记录。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鲜红液体, 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更换负压引流器时必须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 , 以防引流液逆流。
2.2.2体位护理
术后病人平卧位,患肢应置于轻度外展位(轻度外展20°~40°), 旋转中立位,两大腿根部放一枕头,膝下垫一毛巾卷,使髋关节略屈曲。避免向患侧翻身,防止患肢过度内收致假体脱位。侧卧于健侧时,两腿间必须用软的大枕头相隔,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超过 45°,以防脱位。足跟及膝下垫软垫,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常见并发症,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呼吸情况的变化、意识状态和皮肤粘膜情况,观察双下肢末端血运及皮肤情况: 颜色、皮温、有无肿胀、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迹象, 并及时做好记录,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注意搬运病人时应加强髋关节的保护, 避免髋关节内收及外旋 [6] 。
2.2.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感染 术前3天及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肺部感染是老年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应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咳痰,帮助病人翻身、叩背,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于分泌物及时排出,保证呼吸道的畅通,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2)假体脱位 手术早期易发生脱位,在护理上注意术后病人正确的体位,在翻身时, 将骨盆整个托起,避免过度内收、内旋,避免过早负重及双腿交叉盘坐,以防脱位,观察脱位的3个要点是:术肢疼痛剧烈,双下肢长度不一(术肢缩短),呈过度外旋位[7]。 一旦发生脱位,立即汇报医生予手法复位或再手术整复。
(3)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次日给予双下肢气压泵气压治疗以利静脉回流,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抗凝,观察有无牙龈及皮下瘀癍情况。早期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护理上应注意观察患肢情况,如出现下肢肿胀、 肢端温度降低、 皮肤发绀、 疼痛加重、足背脉搏消失等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发生。
(4)压疮 术后病人卧气垫床,每 2 小时协助翻身一次,翻身动作宜轻柔,体位安置妥当,以防假体脱位。按摩患者受压部位及骨隆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物舒适柔软。
2.2.4术后阶段性康复训练[8]
手术清醒后,此时患者麻醉药效还未过,可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的患肢进行按摩,方向为从远心端向近心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为宜,同时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休息时间。
术后1-3天,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协助患者运动。指导患者踝转运动、足趾屈曲活动、臀肌及股四头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下肢外展平移运动等。等长收缩次数以每日三次,每次100次。结合患者体力恢复情况,可要求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动, 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
术后4-7天,以增强肌力、恢复髋关节活动为目的,可进行对抗阻力的直腿抬高及屈髋运动,每日 3~4 次,每次 10 遍重复练习。或以CPM 活动仪辅助进行髋关节、 膝关节屈伸的被动运动, 并逐渐加大训练量,最终转为主动运动。
术后8-14天,以主动运动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下床练习站立与行走,进行下坐练习(屈髋<90°),站立抬腿及后伸练习,注意训练强度在患者的体力与恢复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具体方法:患者下床在床边试站立5~10min , 无不适时在床边拄助行器行走几步,适应后在室内行走,逐渐增加步行距离,练习在患肢不负重的状态下行走,指导患者利用双拐和健腿支撑站立。术前即选择合适的拐杖并将拐杖各部调节到合适的高度,使拐杖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与臂长比例协调适宜。拐杖顶部制成软垫式,以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拐杖底部配制橡胶防滑装置。
出院后康复以行走练习为主,由助行器改为双腋拐。术后1 个月内屈髋不能超过 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但避免大于90°。患肢避免内旋及內收动作;3 个月内不能进行剧烈活动,端坐时屈髋<90°;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禁止跷二郎腿,禁止弯腰拾物, 禁止坐软沙发,穿裤、 袜以长持物钳辅助进行,注意饮食等。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 即脚尖点地 → 部分负重 → 完全负重,再由双拐 → 单拐 → 弃拐),患肢开始负重时不应超过体重的 10%[9]。
3 小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的最佳治疗方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将临床、护理及康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最优最好的方式来提高患者的患髋功能,将是未来几年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开始重视精神追求,这为未来治疗疾病带来了更多的未知因素,对于患者的需求因时而异,据Heiberg等人对64位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期望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发现,在早期患者大多考虑的是从事轻体力活动(如散步、参与轻松和消遣的活动),而在1年后大多数患者更加重视日常的生活质量,如日常生活、穿衣袜及重返工作的可能,以此说明接受此术后患者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期望[10]。对于不同患者术后回归社会从事一定工作来说,A Sankar等人的研究表明,接受关节置换的患者早期回归工作的职业主要是图书管理员、大学教师、金融及管理等方面的人员,这些都是轻体力活动。对于80%以上的患者1年后可回归正常工作(除剧烈运动及竞技类运动工作外),同时也指导术后患者工作的选择[11]。总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体位护理,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预防及减少并发症,以保证手术成功,同时结合患者的期望及工作需求,采用个体化的阶段性康复训练指导,使患者的手术肢体得到最佳康复疗效,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以期早日回归社会。
參考文献
[1] Wiles P. The surgery of the osteoarthritic hip[J]. Br J Surg, 1958, 45:488–97.
[2]Robert Pivec, Aaron J Johnson, Simon C Mears, Michael A Mont. Hip arthroplasty[J], Lancet 2012, 380: 1768–77.
[3]许玲,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22):3034-3035.
[4]胡三莲,许鑫.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7B):1797-1798.
[5]Crawford RW, Murray DW.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dications for surgery and risk factors for failure[J].. Ann Rheum Dis, 1997, 56: 455–57.
[6]覃荣周,李东,程松苗,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的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6.
[7]Gao Na. Nursing progress on replacement of artificial total hip[J].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11,25(12C):3310-3312.
[8]王莹,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护理探讨[J].护理研究,2014,8(13):268.
[9]刘贵芝,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指导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681-1683.
[10]Kristi Elisabeth Heiberg, Arne Ekeland, Anne Marit Mengshoel. Functional improvements desired by patients before and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3, 14:243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3
关键词:标枪训练,肘关节,受伤,预防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 1 标枪运动中肘关节损伤的原因
1.1.1 解剖学方面的原因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构成, 包括3个关节, 即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1]。肱骨内上髁各屈手肌群与旋前圆肌附着, 外上为伸手肌群附着, 决定了肘关节只能在额状轴作伸展运动和垂直轴旋转运动, 而无内旋外展的功能。因此, 如果在运动中肌肉突然收缩, 超越其负荷而受力太大, 或标枪出手时反作用力使前臂突然被迫外展、旋后[1], 或由于其他各种错误动作使肘关节超越其活动范围就可能造成主动或被动损伤。
1.1.2 技术动作的用力概念与顺序不明确
最后用力技术的动作顺序正确, 可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反之, 则运动成绩会直接受到影响, 甚至导致肘关节损伤的出现。有些运动员在最后用力时, 投枪的动作顺序会出错。在右腿蹬转的同时, 髋和上体没有转到投掷方向, 投掷臂在满弓时也没有充分翻到肩上, 使肘关节过分的远离头部, 这种现象俗称“撇枪”[2]。这种最后用力时的投枪方法, 实际上是破坏了肘关节在投枪时肘关节运动的生理解剖结构, 使肘关节可能出现损伤。
1 . 2 肘关节受伤外部原因
1.2.1 规则的变化
标枪在投掷项目中器械重量最轻, 同时具有流线型的外形特征, 空中滑翔性能远远超过其他投掷器械[3]。为了田径赛场上观众的安全, 国际田径联合会不改变标枪的重量, 仅仅将标抢的重心前移4 cm, 同时缩小标枪前段的直径, 加大标枪后段的直径, 以增大空气的阻力, 从而降低了标枪飞行的性能, 使成绩下降10%左右。这一规则的改变迫使运动员更加发展自身极限, 从而加大了肘关节的受伤风险。
1.2.2 训练负荷与训练的内容、顺序安排不当
运动员在同一天训练时间过长, 投枪次数过多, 或短时间参加的比赛过多会使肘关节负担过重。在高强度运动或大强度力量练习后, 不应安排投掷练习, 对于爆发性要求较高的标枪项目来说, 投掷臂要负担标枪作长时间突然的受力, 使肘关节负担加重且容易产生疲劳, 当肘部承受不了这样大强度、长时间的牵拉, 便导致肘关节损伤的形成。
1.2.3 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有3点: (1) 人体训练的长期适应性; (2) 训练适应的不稳定性; (3) 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5]。
我认为三者中“训练适应的不稳定性”对运动员肘关节受伤影响最大。因为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下, 无论是体能或心态, 生理或心理, 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出现间断的时候, 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甚至完全丧失。比如体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及耐力的改变。一般来说, 最先丧失的是速度, 然后是力量, 耐力的消退是最慢的。对于标枪运动来说速度与力量的下降必然导致成绩的大幅下降。竞技体育中竞争激烈, 特别是因伤病停训之后, 尤其是大赛临近之前。这种情况下教练员也有可能会增加负荷, 使用强化手段来提高成绩。但是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1.2.4 天气因素
如果在训练或比赛期间, 遇到气温突然剧烈下降或下大雨等恶劣天气, 冷风刺骨时, 肌肉受到低温的影响, 兴奋性会提高, 很容易抽筋。而且在高温天, 剧烈运动后身体的电解质随汗液大量丢失, 也会导致抽筋。因为电解质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关, 电解质丢失过多, 肌肉兴奋性就会提高。像标枪这样的爆发性项目来说就更加应该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防止肘关节的损伤。
1 . 3 肘关节受伤的内部原因
1.3.1 肌肉粘滞性的影响
肌肉粘滞性:肌肉收缩或被拉长时, 肌纤维之间、肌肉之间或肌群之间发生摩擦产生的阻力, 阻碍着肌肉的快速缩短和拉长, 还要额外的消耗一部分能量, 这种特性称为肌肉的粘滞性。粘滞性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环境温度和体温会直接影响到肌肉的粘滞性。气候寒冷时, 肌肉的粘滞性增大, 易发生肌肉拉伤。当训练和比赛前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 对标枪运动而言极易引起肘关节损伤。
1.3.2 运动疲劳的影响
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 而产生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 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运动员在投掷一定量的标枪后会产生疲劳感,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 收缩速度放慢, 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 动作慢、不协调。
(2) 神经疲劳:反应迟钝, 判断错误, 注意力不集中。
运动员产生以上反应之后, 在交叉步和最后用力衔接及对标枪出手控制能力上下降, 从而容易导致受伤事故。
1.3.3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性格特征的影响
标枪运动是一项全身协调配合用力的项目。这就要求力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集于一身。对于肘关节损伤而言主要考虑两点。
(1) 肩关节翻转的柔韧性差。 (2) 肘关节周围的附着肌力量差[2]。
另外气质类型中如多血质和胆汁质之类的人情绪变化多样且容易外露或情绪有时激烈。这样的运动员对于爆发性项目来讲容易出成绩, 但是当情绪失控时比如为了提高成绩超负荷投枪或在心情不畅时在投枪过程中发泄情绪。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不利于提高成绩, 还有可能催生出伤病。
1.3.4 投掷步动作节奏和步幅的影响
现代标枪投掷步主要表现出低、平、快的特点, 即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较低, 运动轨迹较平, 助跑速度较快。而运动员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节奏感, 才能表现出低、平、快的特点。良好的节奏有利于制动、挺髋、送肩等最后用力感觉的形成。往往在比赛中许多运动员由于平时不注重节奏感的建立, 到比赛时步子容易发生变化, 稳定的心理受到破坏, 最后动作发生变形, 为了追求成绩肘关节受伤就在所难免。
2 肘关节损伤的预防
2 . 1 加强标枪专项素质的培养
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等都属于标枪专项素质。专项力量训练, 主要用于发展肌肉伸展性和爆发力。并且要求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与力量融为一体。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当遵循专门性原则, 让动作速度及动作结构与专项技术相一致。加强肘关节肌肉与韧带力量训练, 提高承受能力。通过压肩, 原地持枪“反弓”模仿, 双手或单手对墙投掷实心球, 手握杠铃片肘关节环绕等方式是提高投掷专门能力、加强肘关节力量和保护肘关节的有效方法。
2 . 2 强调标枪的基础技术教学与训练
在教学中, 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姿势和正确的最后用力顺序, 通过专门性练习, 体会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 尤其是腿、髋、腰、胸、肩等大肌群的用力要求和用力顺序, 防止只以上肢用力或上肢过早用力的错误动作, 强调发挥身体各环节力量放松投掷;其次, 要帮助学生掌握左侧支撑, 体会左侧身体各环节在最后用力中的配合;第三, 要强调沿标枪纵轴用力的技术要求, 重点体会投掷臂“鞭打”用力方向与枪尖指向一致;第四, 学习最后用力动作应注意由原地练习及时过渡到行进间。采用助跑投垒球等练习手段, 逐步培养学生在快速助跑中正确表现最后用力顺序的能力。强调正确的“满弓”和挥臂投枪的技术, 及时纠正和消退错误动作, 对预防肘关节损伤有重要意义[4]。
2 . 3 科学安排训练方法和负荷
(1) 有针对性地做好专项准备活动。
(2) 重视标枪易受伤部位肩关节、肘关节的练习。
(3) 在教学训练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 及时纠正运动员在专项技术训练中的错误动作。
(5) 教学训练中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手段达到同样的训练目的。
(6) 教会运动员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7) 做好运动后的放松练习和机能恢复。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 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 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运动后做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挛经, 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 消除局部疲劳, 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2 . 4 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医务监督
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应该掌握人体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知识, 并能熟练运用[4]。向运动员传授保健知识,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的训练心理。另外, 应加强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医务监督、遵循区别对待原则, 使训练计划的贯彻符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标枪运动员在肘关节受伤的初期可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认为是一般的肌肉酸痛, 教练员也没有多加注意, 在训练后没有能够对运动员的肘关节进行保护性的放松和错误的肘关节用力进行纠正。
(2) 标枪运动员肘关节受伤主要是对标枪用力顺序和用力点认识不清。投掷步与最后用力技术衔接不好, 加上肩部柔韧性较差, 致使“满弓”和“鞭打”动作时肘关节不能贴近耳朵出枪, 产生“撇枪”。
(3) 标枪运动员肘关节受伤也与教练员的训练计划的制定与比赛次数增加有密切的关系, 过多的安排技术投掷而忽略了素质训练和力量训练, 容易导致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
(4) 一般的学校训练下比较缺乏医疗监督, 而且运动员对训练结束后的放松练习也认为可有可无, 这对运动员的恢复和伤病预防是不利的。
3.2 建议
(1) 标枪运动员肘关节处容易损伤, 教练员与运动员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重视。尤其注意加强肘关节内侧保护, 练习时循序渐进, 不可以盲目追求成绩。
(2) 运动员在投掷练习中, 教练员要时刻注意及时纠正运动员出现的错误动作。列如:肩外侧投枪、撇枪等。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明确用力顺序、抓好基本技术训练是预防肘关节损伤的关键所在。
(3) 标枪运动员肘关节损伤的产生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训练的实施有关, 应加强教练员的理论水平, 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努力减少肘关节损伤的产生。
(4) 加强医疗监督, 有损伤前兆时运动员应该及时与教练员或医生沟通, 积极处理, 防止更加严重的伤害产生。运动后作整理性练习可消除肌肉挛经, 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 消除局部疲劳, 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云志.标枪训练中肘关节损伤及预防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3) :69-70.
[2]郑桂海.试谈造成标枪运动员肘关节损伤的因素[J].西安体育学报, 2002, 19 (Z) :181-184.
[3]李鸿江.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437-452.
[4]陈上越.掷标枪运动中肘关节损伤的原因预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Z) :72-73.
[5]田麦久, 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6]唐林华.青少年标枪运动员肘关节损伤情况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29 (6) :97-98.
[7]沈宏.谈标枪训练中肘关节撕脱性骨折损伤后的康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8 (3) :36-37.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4
张海龙,吕慧敏,崔 蕾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少儿网球训练,除了遵循一般的网球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外,还要结合少儿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与训练。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实践,结合少儿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浅谈一下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少儿;网球教学;网球训练;注意问题;理论;方法研究目的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139-02
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实践,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外,还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 尊重和爱护队员
青少年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不懂得尊重队员,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制定训练计划: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内容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
2 根据少儿生理特点,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培养良好体态,控制力量训练
少儿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少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11~12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2.2 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控制耐力、静力训练
少儿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少儿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少儿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故心率较快。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少儿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少儿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由于少儿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所以,我们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少儿不宜过早的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多把握动作的准确性,不宜过多的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在网球训练中,少儿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科学的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适当发展难度动作。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
2.3 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我们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基本挥拍练习时,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时,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
3 根据少儿心理特点,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优点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3.2 使少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少儿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都有迫切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例如,在三分钟的挥拍,一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挥。而另一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3.3 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在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少儿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教练员在定教学与训练的任务时,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推动少儿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少儿网球专项训练是为比赛准备的。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情绪状态是最敏感的部分,由于少儿的情绪波动性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界刺激敏感。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多采用单练的形式,让他们充分体验赛场情景,培养克服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同时增强力争上游的决心,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4 在少儿网球训练中,其他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4.1 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少儿网球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网球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少儿网球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训练。
4.2 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
在少儿网球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少儿网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4.3 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
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训练。教练员在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少儿消除疲劳有相当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控制少儿训练后仍去玩耍,晚上要按时睡觉,减少无形的训练。还要督促少儿不挑食,保证充分的营养,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
5 结束语
5.1 少儿网球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
在少儿网球训练中,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切合少儿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要不断加强身体、心理训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2 少儿正处于网球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
在进行少儿网球教学与训练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专修教材《网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中国网协、全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网球》,2006
Children’s Tennis Teaching and Training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Zhang Hailong, Lv Huimin Cui Lei
Abstract: Junior tennis training, in addition to following the general tennis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but also with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teaching and training. Article using literature methods, by teaching children tennis practice and training, combined with children’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issue of what the children’s tennis instruction and train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5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曲安奈德,玻璃酸钠,硫酸氨基葡萄糖,运动疗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OA) 是膝关节功能障碍的退行性疾病, 是由于膝关节内软骨发生蜕变, 且结构发生紊乱, 进一步致使软骨发生剥脱、引起骨质增生, 最终引起关节畸形、破坏[1]。OA的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有研究报道, OA的总发病率为15%, 40岁人群发病率为10%~17%, 60岁人群发病率则大大提高, 达50%, 而75岁老年人发病率极高, 高达80%,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显著升高[2]。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膝关节疼痛、僵硬, 并且活动受限等, 且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 OA的治疗方法较多,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制动歇息等。保守康复治疗尽管无创伤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但是疗效却不甚满意, 药物治疗的疗效相对显著, 但是副作用却不能很好的避免。近几年, 运动疗法也渐渐得到了应用, 本研究为探讨药物治疗配合运动训练治疗OA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5月间我院接收的220例OA患者, 其中男89例, 女131例;年龄48~76 (61.4±3.5)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 (2007年版) 》的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 (1) 年龄>40岁; (2) 近1个月内膝关节疼痛僵硬等反复发作; (3) 晨僵<3min; (4) 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 软骨下骨硬化; (5) 同意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4]: (1)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肿瘤患者等; (2) 膝关节间已形成古桥, 或者关机已经强直; (3) 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患者; (4) 合并多发性神经病、感染及外伤的患者。2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取仰卧位, 屈膝90°, 并消毒常规手术区, 穿刺抽取患者关节腔积液。之后注射药物。注入曲安奈德1ml, 20min后向关节腔注入玻璃酸钠2ml, 每周1次, 连续5次为1个疗程, 同时每次硫酸氨基葡萄糖0.5g口服, 每天3次, 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治疗, 主要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及基本的ADL指导及训练。嘱患者取仰卧位时, 背屈踝关节, 绷紧股四头肌, 向上提拉髌骨, 接着双膝内夹一软枕, 用力持续夹紧软枕, 后在患膝下放一软枕, 踝背屈, 小腿伸直, 持续用力下压软枕, 每个动作做5次, 每次持续5s。随后, 将膝关节屈曲10°、30°、60°、90°及100°, 分别做以上动作, 达到肌力训练的效果。患者取仰卧位, 于CPM机上固定患肢, 关节活动范围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5], 每次训练15~30min, 每天训练3次, 若患者能够适应训练强度则可慢慢增大活动范围及强度。最后进行基本的ADL训练, 主要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及体质量, 规律训练患者的起坐及行走。若运动训练过程中, 患者出现剧痛, 且一天内无缓解趋势、关节出现肿胀及肌肉萎缩等情况时则停止运动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6]
参考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分值越高说明膝关节功能越好。显效:关节无疼痛、肿胀及晨僵, 关节活动声减小或消失;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减轻, 无晨僵, 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无效:骨关节仍肿胀, 晨起时关节肿胀, 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 并有明显骨响声。总有效率= (显效+缓解)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09%高于对照组的69.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治疗前2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OA是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在老年人中易发, 多数患者的功能会受到限制, 多年反复的发病最终导致患者残疾[7], 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因此, 对OA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有必要。多种药物治疗早已被证明具有较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中的治疗药物是曲安奈德、玻璃酸钠与硫酸氨基葡萄糖, 2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均改善了膝关节功能, 治疗效果均较显著。本研究还探讨了运动训练的疗效, 具有满意的效果。
运动训练具有较多优点: (1) 关节运动时, 会连带关节软骨一起运动, 加强了血液循环, 促进了炎症的减退; (2) 运动刺激了软骨细胞的生长, 进一步加强了软骨修复, 避免了关节滑膜及周围软组织的粘连, 较好的改善了膝关节的功能; (3) 运动能够增加骨骼的被动受力, 增大了骨密度, 较好的预防了骨质增生的发生, 从根本上预防OA的发生及发展, 有效防止了OA的继发性损害[8~10]。本研究中的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及基本的ADL指导及训练。
本结果显示, 采用药物治疗联合运动疗法的观察组患者及仅采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 所有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运动训练的治疗, 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药物治疗辅以运动训练治疗OA, 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同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降低患者的残疾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Piel MJ, Kroin JS, Im HJ.Assessment of Knee Joint Pain in Experimental Rodent Models of Osteoarthritis//Osteoporosis and Osteoarthritis[J].Springer New York, 2015:175-181.
[2] 金兴斌, 金涛.玻璃酸钠, 曲安奈德, 硫酸氨基葡萄糖三联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河北医药, 2012, 34 (23) :3558-3559.
[3] 韩超央, 马富强.硫酸氨基葡萄糖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 2014, 42 (4) :63-64.
[4] Nam CW, Kim K, Lee HY.The Influence of Exercise on an Unstable Surface on the Physical Function and Muscle Strength of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4, 26 (10) :1609.
[5] 李云, 钟才秀.运动训练配合物理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5) :47-49.
[6] Riis A, Rathleff MS, Jensen MB, et al.Low grading of the severity of knee osteoarthritis pre-operatively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functional level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12months'follow-up[J].Bone&Joint Journal, 2014, 96 (11) :1498-1502.
[7] 王敏, 吴洪, 冉春风, 等.变速变负荷运动训练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6) :540-542.
[8] 杨博宇, 马一功, 朱银乐, 等.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 (26) :26-29.
[9] 宋先东.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结合股四头肌锻炼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 2012, 18 (10) :1602-1604.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6
1 体能训练的概念和重要性
1.1 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可以充分表现出警察整体的身体素质及其活动能力,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安民警对其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一是力量,要求警察的力量等级达到公安部门的标准,这样在行动过程中才能更快地制服罪犯,对他们产生威慑力,防止其做出危害警察安全的行为。二是速度,要求警察在执行任务时要掌握好速度,充分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掌握好时机对罪犯实施抓捕,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罪犯逃跑,同时也可以在行动中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三是耐力,要求警察在执行任务时有一定的耐力以及不产生厌倦疲劳的心态,即使在长时间执行抓捕嫌疑人的过程中,警察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保证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1.2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公安部门是打击犯罪分子的有效组织,因此就要求警察要具有良好的体能即反应力。一般情况下,警察的体能是通过执行任务时对犯罪分子的抓捕来体现的,这也就表明警察具备良好的体能是抓捕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力量、耐力、速度以及心理素质等。众所周知,公安部门解决事件的能力和时间间接地影响到社会发展,所以,必须将体育训练和警察体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对警察体能进行系统地训练,并通过不同性质的体能训练让警察在专业技术水平、力量、耐力以及速度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进而使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
2 体育训练理论和方法结合警察训练遵循的原则
将体育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警察训练中时,切不可盲目进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列举几个较为重要的原则。第一,训练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警察通过日常体能训练来实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目标,提高程度通过执行任务来体现,目前,因为相关的公安部门不能合理地制定体能训练,导致体能训练的开展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由此看来,在制定体能训练的方法时一定要科学合理,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第二,训练要遵循针对性的原则。因为从事警察行业人员存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所以在制定体能训练时要根据不同人体能需求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训练量和训练方法,使体能训练达到预期成效。例如:对年龄比较大的警察和女性警察相应地减少训练量,对身体素质较好的男性警察适当地增加训练量。第三,训练要遵循合理运动负荷的原则。目前,大多数警察执行任务多,并且执行任务的时间较为不固定,所以在制定体能训练时要充分考虑警察人员的时间和身体状况,控制好运动负荷量。一方面如果训练量过大会使警察的身体机能降低,在执行任务时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对警察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另一方面如果训练量过小,不能达到让警察强身健体的目标,使训练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制定体能训练时要保证警察自身的体能和身体条件共同进步,使训练达到效果。第四,训练要遵循长期的原则。体能训练的计划要有长期性,这样才能使警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3 体育训练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警察体能训练的结果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以吉林市公安局的人民警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度、耐力以及柔韧性)进行研究。此篇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阅读不同的参考文献对体能训练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得出合理的结果。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归纳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归纳,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对应的训练方法。第三种方法是采用推理演绎法进行研究,将归纳的结果和公安部门实际情况相结合,了解公安民警的基本素质,并做出合理的推理,从而制定适应不同公安民警的体能训练方法。
3.2 训练方法
3.2.1 耐力训练的方法
首先,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警察需要消耗非常大的体能,因此对警察耐力和体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警察没有接受系统的耐力训练,导致警察的耐力不足,在执行任务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对警察进行系统地耐力培训,使其满足工作的要求。
其次,良好的耐力是警察保证任务顺利执行的前提,警察通过专业系统地耐力训练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还可以提高警察的抗疲劳能力,这样可以使警察们在执行任务时有良好的工作状态。目前公安机关制定的耐力训练方式采用了新颖的方法,使警察对耐力训练都比较有兴趣,进而使耐力训练可以顺利地进行,实现耐力训练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为了使警察在耐力训练时能够实现提高耐力水平的目标,要求公安部门在制定训练方法时,要选择最适宜的、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连续半蹲跑、重复爬坡跑、逆风跑或者是负重长跑等。在耐力训练开始前要对训练的场地和使用的材料进行仔细地检查避免意外事件发生,保证警察的人身安全不受到伤害。
最后,在训练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训练场地、训练方法、训练时警察穿的鞋和衣服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训练的结果,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要求在训练开始前对影响训练结果的因素进行仔细检查,确保训练过程的安全。
3.2.2 力量训练的方法
警察的个人力量对任务能否成功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多数警察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体育训练,多数警察的个人力量都没有达到要求。为了提高警察的个人力量,公安机关部门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散打、格斗、擒拿等,在训练方法制定完之后要根据警察的体能和时间,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适量的训练量。
3.2.3 速度训练的方法
目前,我国基层的警察人员比较少,所以基层警察的工作量都比较大,长时间如此会使警察的体能不断消耗,使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做出反应,进而导致警察的人身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因此为了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相关公安部门要针对不同的警察制定对应的速度训练方法,例如:进行实战演练、专项训练、多次重复训练等,让警察通过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行动速度,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4 结语
警察具有良好的体能是保证任务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公安机关要不定时地制定和更新最适宜的体能训练方法,使警察通过不同的体能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水平,在耐力、速度、力量上都有所提升,保证任务最快最好地完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犯罪事件越来越多,而且多数犯罪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反侦察手段,这样一来可能会对警察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为了让警察能够更好地执行任务并且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公安部门要定期对警察进行体能训练,提高警察的身体素质并使其保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该文对体育训练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警察体能训练,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洋.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警察体能训练的初步研究[J].体育时空,2015(24):50,52.
[2]蔡永强.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警察体能训练的初步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2):202-203.
[3]张大超,李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竞技运动成绩的历史贡献与存在问题分析——以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成绩的发展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2(1):70-73.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7
1、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反思
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创立了超量恢复论和训练周期, 这深深地影响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效果, 尤其是在指导作用上面对体能类的运动项目及其重要。不过训练周期理论毕竟受很多因素的限制, 比如说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年代、比赛制度等因素以及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等等, 有些解释不清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么一个问题, 我想有必要反思一下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
1.1、现代赛制的发展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
主要的原因是对于比赛密度大、时间周期长、强度高的球类项目的联赛, 决对不能够机械的、简单地套用运动训练学教材上的单、双周期的安排。应该把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本项目的特点和当年的赛制结合一起, 来进行年度的训练周期的安排。实际上, 一支球队也会在在一个赛季中随着队员个体状态的起伏而变化不可能一直会连胜, 不论是洛杉机湖人队还是芝加哥公牛队。纵然他们都是夺过NBA总冠军的, 也不可能是全胜的, 状态也会有起伏。当然他们能够最终获得整个赛季的冠军, 这主要就是各个队的教练的训练技巧以及调控整个状态了。
所以应该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内在联系, 保持一定的训练周期性、系统性、节奏性的统一。在联赛的过程中,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对年度周期的实施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以及改变, 这样就能够做到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1.2、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已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人们首先必须认识到, 高水平得运动员和青少年后备力量的训练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随着年龄的慢慢增大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运动员的心里和生理状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对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要求方面, 还反映在运动员自身素质方面, 这就构成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训练的实践证明, 专项能力是高水平运动员, 特别是世界顶尖级的运动员之间竞争的主要的内容。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学地选择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 来进行优先发展和专门训练。2个主要支撑点支撑着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 准备期主要是以一般得训练和负荷量为主, 慢慢的随着比赛期的临近, 负荷强度和专项训练也会逐渐增加, 到比赛期达到并且一直保持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不过随着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 人们慢慢的发现这个理论不能覆盖整个训练的过程, 主要忽视了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化基础、生理础以及对训练方法和负荷的不尽相同的要求, 没能够对不同水平和年龄条件的运动员进行区别对待, 特别是不利于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训练的水平。
2、改变传统的训练理论的方法
根据各个项目全年比赛的次数, 将全年训练计分成几个训练、比赛的周期, 根据本年度的训练任务以及全年重大的比赛次数和运动员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训练、比赛周期时间的长短。每个训练、比赛周期的时间可以是两三个月。比如说, 田径项目一年有五次国内外的重大比赛, 分别在三月初、五月底、六月中、八月初和十月底, 比如准备参加这五次重大的比赛, 那么就可以把全年的训练分为五个训练比赛周, 从头年11月到来年3月初为第1周期, 以后几个周期以此类推.每一个星期算一个训练的周期。把全年的训练计划分成几个不固定的比赛周期和训练, 还应该把运动成绩逐步提高的指标以及全年的训练分配到各个训练和比赛周期之中。如果这样的话, 全年的训练计划在各周期练习内容上也需要会有相应的变化.也就是把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一般身体素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或者是根据每以个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各个周期找一个侧重点。总而言之一句话, 想要让各种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成绩之间达到一个高度的协调, 就要把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和一般身体素质的模式特征列入训练的计划内, 这样可以很方便的对每个运动员进行评价参考的依据。
3、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
现代的运动训练把训练过程看做是机能性的运动系统。首先根据自身得项目特点来制订出完善技术的、发展的速度以及长期的训练大纲, 并且在不同的中小训练周期中用来确定阶段训练负荷和重点发展目标。不过每一个运动项目在生物学理论的指导的。系统机能的发展以及提高主要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的, 也就是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我们用篮球作为例子来看现代的运动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周期性的安排篮球运动训练过程。它的实质在于系统地重复各个完整的训练单元训练课、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 这样才能够让篮球运动训练水平波浪式的、阶段的发展以及螺旋型的上升。
4、结论
首先要对训练周期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训练是不的断往前发展的, 而周期理论也应该不断的向前发展, 从产生至今天, 很多的国家学者都对它进行了补充以及修改, 这其中就包括马特维耶夫在内。那最为显著的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提出的训练个体化的问题, 也就是在周期训练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以及项目特点, 所以对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不应该简单的进行否定, 而是应该全面的判断这一理论的科学依据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
可以说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对于运动训练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到现在对那些超长距离以及长时间耐力性项目和全能多项的运动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商业化的比赛越来越多的的进入到竞技体育当中, 比赛的强度越来越大,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己经不完全适应现代赛制的发展, 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了。而且也不能够代表和解释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了, 所以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 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高科技, 密切联系运动训练实践, 探索更加适合新的赛制的现代训练理论,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通过对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来进行反思和回顾,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的理论应该合理的进行利用, 那么对于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以及实践应该通过具体的比赛安排、运动员的特点以及训练的环境等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调整, 让现代运动训练理论更加的适合运动员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周期理论,运动训练,发展,反思
参考文献
[1]倪俊嵘, 杨威.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 (2) .
[2]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4) .
[3]王村, 杨兴权, 钟敏.新赛制下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J].体育学刊, 2004, 11 (2) .
快速作文训练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篇8
一、选题———让兴趣促发孩子们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文抒心声,当你真正爱上这项工作,你才会倾注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快速作文训练从选题开始。
1.直接拟定一个让学生有话说的作文题目
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题目,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如《瞧我们的这个班》《迟到之后》《我的____老师》《我渴望……》《又是贺卡满天飞》。这样的题目,切合学生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也容易抒写真情。
2.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在结束常规教学后,指导学生将诗词改写成记叙文,这一训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耗时少,收效高,习作渗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例如,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学生细致的描述,丰富的联想令我自叹弗如。他们用心灵运笔,描述出黄沙坡夏夜天气的微妙变化,其中有的联想到月亮姐姐吵醒了沉睡的鹊儿的美梦,要和它说悄悄话;青蛙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丰收的好年景,要选出形象代言人;星星则为这迷人的夜景感动得落泪……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孩子们微妙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3.写读后感,形成个人观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文章,不同的人总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讲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时,我讲了谭嗣同待死,欲以血唤醒众生的故事,学生颇不以为然。我灵机一动,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听后感,其中一名学生大笔一挥,当堂写出了一篇《谭嗣同待死之我见》,洋洋洒洒数百言,不落俗套,论证充足,表现出独特的个人观感。我也认识到,鼓励学生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让立意出新,形成学生独特的观点。
4.文尾续写,让自己成为故事的主人
根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唯一性、集中性,并可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和学生们一起选择不同的场景续写,一个场景是菲利浦夫妇在码头盼回了腰缠万贯的于勒,一个场景是穷困的于勒叩开了菲利浦夫妇家的大门。抓住人物性格,学生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摹,让菲利浦夫妇唯利是图、贪婪冷酷的嘴脸更直白鲜明,孩子们的思维由此生发开去。
5.角色转换,让学生换位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
学习课文《勇气》时,学生们对法国女人的勇气毫无异议,却对美国伞兵的勇气不以为然,甚至认为美国伞兵是懦兵。针对这些观点,我以美国伞兵的身分写了篇《一定要活下去》,告诉孩子们生存的重要性,在灾难随时可能降临的战争年代,“我”能够活下来,靠的是智慧,更重要的是勇气。受此启发,孩子们一分为二,一组站在法国女人的角度,写她的丧夫之痛,面对伞兵再次求救时的心灵独白;一组站在美国伞兵的角度,写他生死存亡之际的当机立断,再次求救时的勇毅。并把最好的两篇习作结合,编了一幕小短剧。可见,根据课文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处境,根据个人的理解感受和知识经验,各抒已见,设想你如果是文中的角色将如何更好地处理问题,这样的角色转换,可以让孩子们写出个性。
二、参与———真正参与到学生中,和孩子们一起写作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不妨走近学生,做学生的益友,与学生亲密合作。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我们也和学生们一样,在同样的时间内写同样的文题,成文后进入全班交流。有时甚至让自己成为“教具”,触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我的老师》片断训练时,我站在学生角度写自己,不偏不倚地把自己描述了一通,果然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十五分钟的快速训练,佳作如潮,抄录二则:
(一)盛老师的“变脸”绝活
班上的“麻雀”闹腾得更凶了,讲台上滔滔不绝的盛老师终于注意到了———她的声音已经被台下的哄闹声掩埋了。
“安静一点!”盛老师那又尖又细的女高声艰难地突破“声浪”刺进我们耳朵里,班里顿时安静了……良久,盛老师继续用一贯温和的声音讲课。春天好像来了,“麻雀”们又开始不停地“繁殖”。盛老师附和着台下的轰吵,声贝升高,继续升高……
“这节课还上不上了?”终于,忍无可忍的老师爆发了,手中的教案“啪”地一响砸在讲台上,她那原本白净的娃娃脸涨得通红,好像头发都被那股火气烫直了。
班上死一般的沉寂。同学们仿佛被盛老师利剑一般火辣辣的眼神烫伤了,一个个低下头,偷偷竖起课本,把脑袋拼命往课本后藏。没想到,印象中温和的盛老师也有如此厉害的时候呀,时间凝固了……
“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表现怎么如此差劲?是不是老师太宠你们,你们就不分场合了?……”盛老师开始长篇大论。倘若将这些话记录下来,必定是一篇绝妙的训导范文,同学们的脑袋越垂越低,越垂越低,不知是惭愧内疚,还是去和周公下棋了。
“希望同学们听在耳里,记在心头!时间不多了,我们继续上课。”
盛老师啊,你终于发话了。
只见盛老师的脸一百八十度大翻转,声音也切换了,刚才还是隆冬暴雪,严寒阵阵,现在是阳春煦日,春意溶溶;刚才还是横眉冷对,目光似火,现在已咧嘴眯眼,尤胜弥勒。
盛老师呀,你这手“变脸”绝活,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
(二)我的语文老师
我的语文老师姓盛,与我是本家。因为身边与我同姓的人向来不多,所以当老师来教我们班时,我就有一种亲切感。
盛老师的容貌并不是很出众———眉毛不是标准的柳叶眉,却浓黑浓黑的;眼睛不够大,却是一双凤眼,笑起来时,眼睛就眯成一条线,要想找出点白色,那可是相当困难的;个子偏高,身材偏胖,因此也少了几分婷婷袅袅的美感。但老师在举手投足间,总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很值得一提的是盛老师的字,或许是小时练字颇受了些磨难罢,一看到盛老师流畅的板书,便生出了几分敬意,“‘字是门楼书是屋’,我很遗憾小时没养成好的书写习惯,今天真尝够练字的苦头了!”这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总能让我想起自己那段艰苦的练字时光,从此我更注意自己的书写。
因为同老师是本家,所以可以谈的事也就多了。譬如:前几年盛宇湾接太公老师去过吗?盛宇湾的字辈啥样啊?按辈分我是不是该叫你姑婆呀……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当这时,老师都会笑着回答。看她堆满笑意的样子,与其说她是我的老师,倒不如说她是我的姐姐。
虽然老师的脾气不算太温和,但她笑的时候还是要多于发脾气的时候。我认为老师发脾气时,还是比较有特色的:本来就不是很大的凤眼,瞪得大大的,脸通红,看起来倒有几分可爱。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发火时,说起话来总是咬牙切齿,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似的:“你!为什么又不听讲?”一字一顿,落地有声啊。
老师讲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上课很有激情,总是唾味横飞,手舞足蹈。讲得带劲时,不小心溜出一句方言,惹得班上同学哈哈大笑,此时,班上的气氛也就搞活了。
你说,老师这一手究竟是无心,还是有意呢?
两篇文章都是课上十五分钟内完成,前篇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了生动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后者,突出了语言的质朴典雅。写的是熟人熟事,读起来亲切温馨,清新自然。
三、指导———让生活素描更接地气,更加鲜活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文学上的素描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对初学写作的孩子们而言,指导他们如何写生活素描,也是必修的一课。只要是对生活的某一点感受较深,就可以写出来。这种练笔不需命题,不定字数,不拘形式,只用课上2-3分钟,就可以把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如:
考场上,我左思右想,横算竖算,最后一道数学题,还是冷冷地朝我瞪眼。
……心灵受到强烈打击时是在考后的十分钟。同学们聚在一起对答案,我说最后一道数学题没做,本以为其它同学会说:“是啊,我也没做,那道题好难。”谁知同学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么简单,你没做?”面对大家突兀的眼神,我立刻决定要挽回中上等生的面子:“不是的,前面花了太多时间,我还没来得及看完题目,下课铃就响了!”大家都叹息了一声,表现出惋惜的样子。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该上学了,我背起书包,又留恋地照照镜子,自我欣赏一番。不错,三七分的发型整齐典雅,有风度、也潇洒。不对,女孩子才会梳妆打扮,男子汉大丈夫,顶着这一丝不苟的发式,太窝囊废了。于是双手往发上一插,随手一捋,头发全乱。我又照了照镜子:啊!不错,充满动感的凌乱美。帅哥嘛,啥样都帅!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匆匆走出家门。
生活素描短小自由,练习起来简单易行,持之以恒,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体验、思维、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我班学生通过长期练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作文出现了勃勃生机。
四、评价———用评语引发学生作文世界的百花竟放
对作文评价,教师要不吝于表现自己的赞美,好的文章,好的片断,甚至用得好的字词都应给予表扬。这样,对于获得肯定的小作者和其它同学都能起到一定的鼓励和启发作用。把好的文章向外推荐,这些作品一旦发表在刊物上就会促发整个班级学生写作的高潮。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抓住每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切入点,进行快速作文训练,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9
一、心理训练的作用
通过心理训练使学校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更快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参加训练与比赛的最佳心理状态。
1.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完善
极度紧张的训练和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精确的运动感知觉和清晰的运动表象能力,具有高度发展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及迅速的运动反应能力,具有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或迅速转移及分配到特定对象上的能力。还要求运动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克服训练和比赛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并能控制运动中千变万化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进行训练和比赛。这些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改善。
2.促进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发展
在训练和比赛极度紧张的条件下,决定运动员行为特点的最重要的是运动员的动机,对训练和比赛的兴趣程度,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等。心理训练可对运动员良好性格的形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可以改善人的兴趣品质,发展或改变气质的某些特征,促进运动员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的形成。
3.促进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心理状态的形成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最容易变化的心理结构,它是运动训练所必需的最重要的心理机能的综合表现,其特点是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强度。心理状态对运动活动的进行和结果有很大的的影响,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控制和自我控制。心理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发展在极端紧张的活动时控制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形成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心理状态。
二、心理训练的方法
学校运动员的个性心理能力和个性品质不同于其他专业运动员,针对这一特点对心理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运动员对专项运动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专项运动所需要的知觉、运动表象、想象、形象思维以及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心理过程;发展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范围、注意转移、注意分配等。
1.改善心理品质的训练
改善心理品质的训练方法用得较多的是注意集中训练和意志品质训练。
(1)注意集中训练
在校的学生从小所生长的环境比较单一,面对新事物,面对新环境缺少集中注意的品质。发展训练其注意力集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注意集中训练可采用以下方法:
视物法:选择一个有目的参照物,对其仔细观察几秒种后,闭上眼睛努力回忆被观察物体的形象。如果回忆的物体形象不太清楚,就睁开眼睛再看一遍,然后再闭上眼睛回忆。如此重复数次,直到头脑中能清晰地回忆被观察物体的形象为止。
看表法:注视手表秒针的转动。先测试最初所能持续的时间,记录后进行练习,每次练习重复3~4次,间隔10~15秒。注视的时间可以从60秒至90秒至180秒逐渐增加,到能持续注视5分钟不转移注意力为佳,最好白天练一次晚上临睡前练一次。
教练发令法:教练员以勉强能让运动员听清的声音发出命令,让运动员执行。这种微弱的声音可迫使运动员自觉集中注意力,这一练习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2)意志品质训练
学校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自觉性、自制力相对较差。要在意志训练中有目的地使运动员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意志行动。
意志训练的途径主要有:
努力克服困难。人的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运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可分为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两类。
客观困难是同运动专项特有的障碍相联系的,如跨栏中的栏架等。主观困难是运动员对待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和条件所抱的主观态度方面的困难,又称为心理困难或心理障碍,如因训练受伤而产生的恐惧,在从未跃过的高度前的害怕等等。
克服客观困难教练员可根据运动专项所需的意志特点有意识地增加困难因素,并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逐渐提高其难度,使运动员须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克服。
克服主观困难可采用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等方法。此外还可以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训练和比赛,以便适应比赛条件和积累比赛经验,培养冷静的自制能力,以便应付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外界不利因素等等。
迅速采取和执行决定,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立一些瞬息变化的复杂条件,如模拟比赛等,培养运动员当机立断,迅速采取决定,以及毫不犹豫地完成决定的果断精神。运动训练的有关知识技能是果断性的基础,所以训练中加强基本运动知识技能的训练,对运动员果断性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
掌握心理自我调节方法。运动员要有自制能力才能在紧张的比赛中充分发挥已经获得的竞技能力。自制能力以情感的稳定性为基础。因此在训练中要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适宜的情绪兴奋程度,即使在内部状态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地发挥原有的技术水平,心理调节的方法有自我鼓励、自我说服、自我命令及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等。
学会自我培养意志能力,意志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积极主动性,因此运动员要养成自我培养意志的习惯。首先运动员要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目的明确可激发运动员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训练中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其次运动员要了解意志培养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对自己的意志品质进行分析,结合专项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磨练,努力克服自己意志品质薄弱的方面。并严于律己,努力养成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
2.促进技术掌握的心理训练
(1)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过程。它以意识本身动作的能力为基础,反复进行思维表象,与此同时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巩固,提高技术水平,还能有效地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降低不安程度。念动训练必须在形成准确运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做法是运动员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的运动动作。如篮球运动员想象自己在做投篮练习,或想象自己完成某一动作的最佳方式。念动训练开始时可每天进行5分钟,随着控制表象能力的提高,可增加到每天10~15分钟。进行念动训练时如果动作表象被外界因素打断,应立即命令自己停止,然后重新进行表象。
念动训练可在练习前后或休息期间进行。练习前集中注意力想象将要完成的动作,练习后回想刚完成的动作,并用语言描述动作完成情况,然后听取教练员的意见。训练后的休息期间再回想训练中完成得最成功的动作3-5次。
(2)生物反馈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运动员机体的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的方法。
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感知觉能力,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可以校正技术动作使之更为协调,还可以调整情绪、消除紧张、改善机体各器官的系统机能。
这种方法可利用肌电仪使运动员在示波器上直接观察肌电变化,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用力感觉,准确区分完成动作的用力时间和用力强度,从而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在中长跑等耐力性运动中,使用心率仪记录心率变化情况,从而调节和控制练习的强度。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会有过度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此时生理活动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血压升高等,用电子仪器显示出这些信号,可使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从而消除恐惧紧张情绪。
总而言之,学校运动员的各种心理训练手段,是为提高和发挥技术水平服务。许多著名的优秀运动员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了心理训练必须要和高水平的现代的体育训练手段相适应地提高。根据学校运动员活动规律和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是我们心理训练的主导原则。
踝关节的理论与训练 篇10
1 田径竞技运动训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田径这项运动在刚刚出现的时候,运动员还没有固定的教练, 知识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简单、基本的训练。那样的训练不仅没有减少运动员的负担,而且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直到20世纪初到中期的50年,田径运动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重视,运动员开始在训练方面下功夫,这一时期是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第一个转型期,最具代表性的训练方法就是“法特莱克训练”和“间歇训练”。
在接下来的50年当中,这两种方法都被运动员们广泛的运用到训练当中,随着人们不断的实验,在训练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显示,得出了训练效果会受到运动员本身的身体机能、各个训练内容的安排顺序等情况的影响,而且运用相应的技巧可以增加运动员的整体爆发力,因此,训练方法开始朝向技能训练和负荷训练发展。这期间的代表训练理论是以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为主的“鲍曼训练系统”训练体系。这一理论是首次强调运动员恢复能力重要性的训练体系,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教练借鉴这种理论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进入20世纪之后,田径运动训练理论发成了以此里程碑式的变革。这场变革的发起人是詹姆斯·康希尔曼,他是一位游泳教练。虽然最初的理论提出是为游泳运动打造的,但是其中的理论对田径运动的训练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大批田径运动员都受到这一理论的积极影响,成为世界知名的运动员。他所开创的“3+1”的周训练负荷模式是在“鲍曼训练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同样是注重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只是更加全面、具体、科学的针对不同运动员的生理特性进行不同的短期训练。这种训练方法需要配合相应的机械设备和医疗设备,经常对运动员各部分的生理现象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分析出运动员的极限范围,制定出运动员接受范围内的负荷训练。事实证明,这种训练方式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可以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
如果说“3+1”的周训练负荷模式是一种很好的短期训练理论, 那么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就是一种针对运动员长期训练的理论成果。周期训练理论的出现是长期训练计划变得更加有序化、合理化、目标化的标志。长期训练中,教练员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要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稳定性和周期性,不能过度训练也不能停止训练,因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存在相应的疲惫期,如果始终保持高强度的训练内容,在训练后期会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训练的效果也不如最初的时候明显,周期训练理论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理论之后被很多项目的教练员所借鉴,并在其基础上逐渐设计出其它相似的训练理论,一时间周期训练理论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理论成果,为世界很多国家造就了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直到现在,田径运动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淘汰,还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运动项目。各个国家对田径运动报以支持的态度。再加上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科学理论成果的相继问世,这都对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目前,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越来越全面,不会只是追求眼前的成果,而是把眼光放远,站在宏观的视角,对田径训练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革新。各家注重以运动员作为主体,重视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安排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而且对于细节的处理越来越具体,因为很多细节的部分都可能影响整体的训练效果,虽然要站到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但也不能够忽略微观的作用。比如说运动员受伤之后, 就算按照医嘱养好了伤,也不能马上投入正常的训练,而是要采用逐步递增法,慢慢加强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运动员各种身体数据的变化,以防止伤源复发,影响运动员以后的发展。
虽然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一味的相信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运动员健康发展的训练计划,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发挥训练的效果。教练员要注意的是不能总是模仿前人的理论,要多多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 实现自我完善。
2 田径运动经典训练方法
2 . 1法特莱克训练
贡德·海格是第一个进行法特莱克训练的运动员。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不得不在驻地附近的丘陵森林小径上进行训练。海格充分利用了丘陵的地形环境,进行了以轻松的中、低强度跑为主,以快速冲刺跑为核心的训练。这种以快速跑、大步幅跑和放松跑构成的越野跑,后来被当时的瑞典国家队教练胡梅尔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将其命名为法特莱克训练法。通过法特莱克训练,海格的运动成绩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他在多个中长跑项目上总共15次打破了世界纪录。
法特莱克训练有以下主要的特点。
首先,提高了训练的负荷量,它将20世纪初较低的训练量明显提高到较高水平。而且仍然重视少量的高强度训练。这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无氧乳酸代谢能力,而且也增强了运动员有氧与无氧的变速跑能力。
其次,训练地点也影响着训练的效果,有的训练场地地质较硬、地表不平,运动员容易出现摔倒现象,而且因此受伤影响训练的几率很大。法特莱克训练方法就考虑了这种情况的出现,选择在草地进行训练,这样做可以在运动员摔倒的时候,增加缓冲力,土地也充当了缓冲垫,减少了受伤的几率。
2 . 2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的问世同样源于一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成名。德国的鲁道夫·哈彼格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间歇训练法而连续打破400m和800m世界纪录的中跑运动员,他先后借鉴了帕弗·努米训练法和法特莱克式训练。但善于钻研的戈施勒教授认识到这些方法均存在负荷量和强度刺激不够以及随意性太强不便精确计算的缺点和不足,于是他就将芬兰人努米的训练和瑞典的法特莱克训练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将法特莱克的训练由自然环境搬到了标准的田径场进行,这样既沿用了该训练法的变速方式,又进一步提高了训练的强度,同时还便于精确地设计跑量和间歇的时间,在整体上进一步增大了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刺激强度,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间歇训练在我国田径运动训练中运用的比较普遍,其见效快的优点被很多教练员所喜爱和推广,但是有部分运动员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训练时,产生了一个思想误区。认为间歇式训练就等同于高强度训练,这种想法不利于运动运的健康发展,过度的增加负荷量可能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实际上间歇式训练的强度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可以根据运动员本身的情况发生适当的调整,如果适应了较低的强度等级,在逐步增加训练强度,确保强度适中在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内。只有正确的运用间歇式训练法,才能发挥这种方法的功效,增强运动员的专业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田径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对田径运动的重视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1000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对田径训练理论有着变革性意义的理论成果。每一个时期都根据时代的特点研发了不同的训练理论,直到今天,这些理论成果对于现代田径运动的训练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当然了,也有很多理论成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被历史所淘汰,但依然为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上主要对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演变进行简单的阐述,重点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理论成果。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有助于提高田径运动训练系统的功效,有助于促进全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
摘要:田径运动是所有体育运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项,可以追溯到古代奥运会期间。其主要包含了17个主要运动项目。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田径运动训练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理论指导方法,为田径运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通过对田径运动的演变与发展进行分析,阐述了集中经典的训练理论和训练成果,旨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田径运动员的综合能力。
相关文章:
训练理论与方法01-21
2017房地产估价师《理论与方法》训练题01-21
短跑训练周训练计划01-21
思维训练理论01-21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01-21
公寓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方案01-21
校园安全疏散演练总结01-21
沙市实验小学安全疏散演练活动总结01-21
鹿马中学安全疏散演练总结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