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营改增”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 从2016年5月1日起, 中国开始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 营业税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增值税制度更加规范。“营改增”在为各类企业减轻税负的同时,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范围广泛的服务行业也因此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2 全面实行增值税, 有助社会经济发展
自营业税、增值税两税在税制格局中并存以来, 为了鼓励投资, 促进技术进步, 不断进行了逐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改革。2016年全面实行营改增改革试点, 成为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2.1 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营改增是创新驱动的‘信号源’, 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对货物和服务全面征收增值税, 基本上消除了重复征税, 贯通了服务业内部和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抵扣链条, 推动了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使税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促进了社会分工协作, 拉长了产业链, 也带动了制造业升级, 提升了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利于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2.2 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扩大就业、创业及投资渠道
营改增将无形资产、不动产等也纳入抵扣范围, 实现了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 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推动了小型企业的发展, 提高了小型企业的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扩大就业、创业及投资渠道, 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2.3 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提高税收征收效率
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 截止到2015年底, 全国营改增试点纳税人达到592万户, 营改增已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在过去几年的改革试点中, 营改增降低了中小企业税负, 特别是减轻了服务业中小企业税负, 同时也解决了大中型企业多重纳税的问题。全面实现“营改增”, 形成了完整的征收链, 有利减少偷税漏税行为, 提高了税收征收效率。
3 全面实行增值税对中小服务业企业产生多重效应
2017年4月27日,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最新的报告分析中表示, 在房地产、建筑、金融和生活服务业这“四大行业”中, 中小规模的生活服务业为受益最大的行业, 全增”浪潮为服务行业带来了巨大福音。
3.1“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效应
中国税务总局网站的数据显示, “营改增”涉及原征收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包括近1600万企业纳税人、1000万自然人纳税人和超过2万亿元的税收收入。2016年5—11月, 金融、建筑、房地产、生活服务四大行业, 与改革前应缴纳的营业税相比, 减税了1105亿元, 税负下降14.7个百分点。在生活服务中业, 中小规模的企业占多数, 若为一般纳税人, 征收6%的增值税, 同时可获取较多的可抵扣进项发票, 属于间接减税;若为小规模纳税人, 税率从原先的营业税率5%降到增值税的3%, 属于直接减税。由于增值税属价外税, 营业税是价内税, 3%的征收率换算成价内税只有2.91%。据有关资料表明, 全面“营改增”一年来, 生活服务业税收减少562亿元, 税负下降29.85%, 生活服务业的税负下降力度和减税规模效果最显著。
3.2“营改增”带来的企业发展效应
以某汽车公司为例, 在2016年5月全面实施营改增后, 该公司营改增业务涉及增值税征收额约46.31万元, 实际抵扣税款约40.56万元。2016年全面营改增后, 该公司投资600多万元用于新项目在建的厂房工程,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约44万元。相关负责人表示, 受“营改增”政策的鼓励, 后续将扩大对厂房基建项目的投资, 获得更多的减税红利, 企业发展的后劲更足了。另外, “营改增”实现的全链抵扣, 有力地促进了该公司的技术革新, 并鼓励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3.3“营改增”带来的经济转型效应
如今,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随着“营改增”的全面覆盖, 带动了GDP的增长, 其中, 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0.3%和0.2%。目前,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开始重新定位产业链, 在原来的经营活动中, 中小型企业对一些经济业务, 被迫进行外包, 而现在开始主动寻求外包, 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革新,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利于推动经济的转型调整, 不仅可以大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给小型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
3.4“营改增”带来的社会效应
一方面, 营改增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增加社会就业产生积极影响。服务业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 营改增后企业减税降负利于服务业成本的缩减, 通过价格传递反映来降低服务、产品的价格,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及购买能力, 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 营改增消除了重复征税, 税负减轻后, 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的热情, 而随着服务业的发展,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活力不断增强, 不断创造就业机会, 吸纳了更多人员就业。截至2016年底, 宁夏其四大行业试点纳税人较试点前相应增加了7400户, 增长率达10.9%, 增加就业岗位2万多个。
3.5“营改增”带来的监管效应
加强监管模式规范, 有效防止偷税漏税, 激活企业内在的发展动力。营改增后, 企业为了增加进项税的抵扣额, 主动加强内部财务、采购、销售、管理以及实行主辅分离等, 使管理模式相较于营改增前更加规范, 经营效益普遍有了极大提升。
4 中小服务业企业积极应对的思路策略
伴随着“全增”时代的到来, 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以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税、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研究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调动各方积极性为目的的经济背景下, 服务业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 把握机会, 积极应对“营改增”。
4.1 企业积极谋划, 寻求纳税策略
增值税有关规定使中小型企业获得了更多纳税筹划的空间及自主性, 因此, 中小型企业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 依据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 进行纳税筹划。
(1) 有效选择纳税主体身份。根据政策规定, 生活服务业类的企业, 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及以上的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500万元以下的, 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 如果会计核算系统健全, 也可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和征收率有所不同。“营改增”后, 对于一般纳税人, 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在符合条件下允予抵扣, 但发生经济业务适用的税率为6%, 若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 税负则相对较重;就小规模纳税人而言, 3%的征收率与原征营业税5%的税率相比较, 税负明显下降, 但小规模纳税人无法对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也无法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若到税务机关代开, 也只能按照3%的征收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出于这样的综合比较, 服务类中小型企业往往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筹划, 选择适当的纳税人身份。
(2) 有效选择供货渠道。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需要符合相应的条件。服务类企业在采购环节若能取得更多的抵扣凭证, 则对企业的减税更有利, 而这就涉及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企业应该更多地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建立购销关系, 这样企业购入的原材料或服务就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从而抵扣进项税额, 达到减税的目的。
4.2 完善管理手段,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1) 重视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和使用。营改增后, 中小型企业积极建立与完善账务资料的处理系统, 加强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并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发票的开立、使用和核销制度, 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取得、抵扣等环节的工作, 从而防止增值税扣税凭证的取得不完整。“营改增”之前, 服务类企业直接根据营业额来缴纳营业税, 可能在发票的管理上不够重视, 但在“营改增”后, 采购环节企业采购合同的相关条款内容重新制定, 尽可能地取得并保存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发票及农产品收购发票等重要抵扣凭证, 从而降低企业的整体税负。同时, 财务部门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 在税法规定期限内及时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认证、抵扣。
(2) 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加强企业管理。目前, 我国会计工作已经步入会计电算化阶段, 大量的科学技术也被引进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 部分中小型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 也采用了科学技术手段。会计电算化渐渐被中小企业所运用, 更加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 利用高新科技, 加强企业的管理。
4.3 规范核算工作, 提高报税水平
(1) 规范会计核算。“营改增”的实施, 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发生了变化, 以前营业税的相关计算全部失效, 改为增值税, 在核算方面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及时更新学习, 对相关的政策及核算系统做出调整, 使税收核算更加规范, 切实体验“全增”时代带来的减税效应。目前, 大多数服务行业均属于综合性经营企业, 中小企业为降低税负, 针对不同税种的业务, 分别进行核算。对于无法划分出明确经营业务性质, 无法将各类业务核算明细化的, 一并按照高税率税种来进行核算。
(2) 提高企业账目处理和报税的水平。营改增后, 会计科目的变化, 相应的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也发生了变化, 企业会计报表也变得复杂。这些变化使得会计工作人员不能按照原有的会计要求进行会计处理。中小型企业在实行营改增以后, 积极地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完善企业相关财务报表的申报, 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质量, 让会计报表的使用者真实具体地了解到企业的盈亏变化。
“营改增”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加快经济结构优化的“助推器”, 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行, 它不断地影响着各大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 最后展现出惊人的积极效应, 对企业、行业、社会、国家财政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重要的经济体制变革, 为中小型企业的反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行业的创新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企业积极适应政策的变化, 抓住“全增”时代的机遇, 让“营改增”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为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福音。
摘要:我国自2016年5月1日起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纳入营改增改革试点后, “营改增”改革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增值税”的时代背景下, 中小型服务类企业, 其经营模式、管理制度及财务运作等方面的都将发生变化, 面对政策的调整, 企业如何积极应对的呢?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营改增”,服务行业,中小型企业,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 张玉梅.“营改增”对企业利弊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4) .
[2] 方翔.浅议“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12) .
[3] 王胜军.浅议营改增后小微企业税收筹划方法[J].河北企业, 2016 (5) .
[4] 温毓敏.“营改增”对中小型服务行业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 2014 (12) .
相关文章:
浅谈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运行机制变革与创新02-09
企业组织保障措施02-09
企业内部运行机制02-09
探究新形势下企业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02-09
应用安全保障机制02-09
对抗分析02-09
广告对抗02-09
登记对抗效力何处寻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