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论文英语课堂论文:关注学生心理 优效英语课堂

关键词: 英语课堂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学生

学生心理论文英语课堂论文:关注学生心理 优效英语课堂(通用9篇)

篇1:学生心理论文英语课堂论文:关注学生心理 优效英语课堂

中学英语课堂学生心理初探

[作者]  汤艾莎

[内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

态,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手 段的设置,教法的.运用,教师的语言教态等。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活动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的

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

人的思维活动 ;反之,则对思维造成阻碍。拙作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英语课堂学

生学习心理提出浅见,就教于方家。

一、创造课堂良好心理环境

英语科教学,有其特殊性。它的学习难度和非实用性,决定了学生学习这一

学科更需要激发动机,培养兴 趣,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

感。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1、课前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口头了解、谈心、座谈等,了解学生的态度

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师生共同配合、

密切合作,消除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

2、课初导入。好的课堂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每一节上课,我都力

争使学生处于欢迎的状态,通 常用讲故事、一分钟讲话、游戏、复习等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课中设置。做为一名

[1] [2] [3]

篇2:学生心理论文英语课堂论文:关注学生心理 优效英语课堂

本文根据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心理反应的特点,采取课堂问答式教学的方法,对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进行探索。本人认为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英语课堂问答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克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既拓展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 课堂 拓潜

在一个普通的教学班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落后的学生,有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有些则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并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能而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是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问答式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在过去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与比较,其中根据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问答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我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总结:

一、问答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在课堂问答中学生有三种心理状态:第一种状态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认真地领会和思考。他们胸有成竹,深信自己能给出比较切题的正确的问答,希望老师能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以表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这种学生表情轻松,踊跃举手发言;第二种状态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一些,但是又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害怕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这种学生信心不足,心情较紧张,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知道;第三种状态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无所知,这里又有二种不同的心理表现:第一种表现是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对问题一筹莫展,反正是回答不出,因此也并不紧张;另一种表现是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一时回答不出问题,害怕老师叫到自己,故心情也特别紧张。

二、根据英语课堂中不同的学生心理,进行问答式教学的方法。

一般来说,问答式教学过程分为“提问--回答--总结”三个过程。具体有四种形式: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或“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结”。无论采取哪一种问答方式,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都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反应,并有的放矢地多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对于表情轻松、踊跃举手发言的学生,老师要理解学生这种“自我展示”的心理,请他们回答问题,可以使他们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班上起“领头羊”的作用,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的态度要和蔼热情地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和点评。评分时可多给一些鼓励性的分数,对有创意者更应该大加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学生(信心不足、心情紧张),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可先给予一些适当的启发的诱导,例如教新单词cook时,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oo”发[u],教师可以列出他已学过的look,book,good ,took ,foot等单词,并启发他cook中“oo”的发音与以上三个单词中“oo”的发音是相同的,待学生的情绪镇定后再回答。回答正确的要及时表扬,回答错误时,老师的态度要和蔼,措词要委婉,并和气地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评分时注意答对的给予高分,答错的少扣分,以鼓励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稳定其紧张情绪。

对于第三种心理类型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在其回答问题时,先给予鼓励和启发,或由教师示范性回答部分问题,再请他们回答,例如,在教初中英语第二册Lesson 94时,我一边讲述课文,一边在黑板上写上提示词:

lst : lived Moscow quiet park window ,

2nd : problem upstairs take off floor,

3rd : downstairs sleep Bang difficult angry,

4th : decided knocked smile trouble drop happen wake up sorry won’t,

5th : next came home as usual tired first threw remembered second put quietly supper radio newspaper bed fall asleep knock,

6th : Please drop other wait for can’t.

教师讲述完毕,先请成绩较好的学生看着黑板的提示词复述或扮演角色,再请成绩中下的学生试着复述,由于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大多数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时比较容易消除中下生的紧张心理,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活动,同时教师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顺教材的思路,熟悉语言材料,消化课本知识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心理,进行英语课堂问答式教学的优点:

1、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问答式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问答,无论学生作答的正确与否,自始至终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的气氛是形散而神不散。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问答,并给予分数评定,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刺激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有的学生答错了拿了低分不服输,会认真思考老师的下一个问题,去争取一个满意的分数,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3、强化了学生对英语语音、词句等的印象。在问答过程中,学生听、说的机会增多了,在师生之间或同学与同学进行句型操练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语音、语法等错误,我就先请能听出问题的同学发表意见并纠正,然后再作有针对性的讲评。例如,在比较none与no one的用法的操练中,

Did any of you see the film?

None.

Did any one come to see me?

No one.

老师可以作这样的总结:none与no one虽然都有“没有人”的意思,但none往往有固定范围,而no one一般无这种限制。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加深印象,而且使学生兴致昂然,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4、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无论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或是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都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听,而且能用英语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树立了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思想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中下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地给予鼓励,同学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可使中下生心情振奋,逐步解除其思想负担,增强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四、问答式教学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1、根据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认真备好课,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设计好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典型性、简洁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掌握好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在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中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师生感情融洽的结晶,但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毕竟还是老师。因此,老师和蔼的教态,轻松的课堂气氛,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都会给学习本身直接的影响。

3、注意学生在回答(对话)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老师在总结问题时,态度要和蔼,表扬要适度,纠正错误时要次数越来越小,措词要委婉,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中下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自觉性。

4、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秩序,做到行散而神不散。对于课堂上难免出现的突发事件,如学生违纪问题,先用暗示、点名的方法加以制止,事后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使良好的教学秩序得到维系,尽量避免对学生的过分批评而使整个教室笼罩着沉闷的气氛。

5、要注意关心问答式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在课堂上教师的眼睛通常只 盯着少数“尖子生”,而一些成绩中下而胆子又较小的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这样不但会挫伤了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剥夺了他们做学习主人的权利,长期下去,成绩中下的学生面会不断扩大,对教学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问答式的教学应面向全体,通过对中下生的提问,不仅可以了解学生个性的差异,利于个别训练,因材施教,而且可以照顾到中下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充分显示自己学会了什么或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他们想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急于得到老师的评价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五、小结。

篇3:学生心理论文英语课堂论文:关注学生心理 优效英语课堂

课堂心理环境研究是教学课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对于课堂心理环境研究起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Walberg和Anderson开始运用环境感知测量量表进行课堂心理研究, 自此大量的课堂环境测量量表开始发展及应用[1]。Fraser, fisher&Mc Robbie于1996年编制了WIHIC (即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class) 原始量表, Aldridge, Fraser&Huang简化和完善了此表。此表将各种能够反应课堂心理环境的维度整合到一起, 能够有效的测量课堂心理环境特征[2]。

国内课堂心理环境研究经历了从介绍西方研究现状到开展实证性研究的过程。孙云梅, 林巍[3]和孙云梅[4,5]结合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 自制了《大学英语课堂环境测量量表》, 调查研究了非英语专业课堂心理环境的情况。赵庆红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心理环境感知水平与学生课堂行为之间的关系。[6]毕雪飞根据修改过的WIHIC量表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进行了研究。[7]这些研究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很大便利。

不过, 这些研究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孙云梅, 林巍的研究局限于与探讨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上学生对课堂心理环境的实际感受上面, 对于学生的理想课堂心理环境没有涉及到。毕雪飞的研究能够照顾到实际课堂心理环境和理想课堂心理环境的差异, 但是所研究的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及教师, 忽略了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及教师课堂心理环境状况的研究。本文从WIHIC量表出发, 在毕雪飞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 相信能够丰富当前研究, 为中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设计及过程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心理环境情况, 通过分析学生对于课堂心理环境的感知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 从而揭示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特征。

本文的研究问题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感知差异特征是什么?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了尽可能的使研究结果客观, 本文研究者选取省内两所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15个专业, 包含文理科方向学生约450人。

本项目的研究工具为:经过修改过的经典课堂心理环境测量量表, 即WIHIC量表;相关统计分析工具。

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为:分发并有效收回调查问卷;将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输入相关统计分析工具取得平均值, 标准差等数据;利用得到的平均值, 标准差等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心理环境的差异情况并分析原因。

三、研究结果讨论

本文研究所需的问卷发放时间为2014年5月份中旬, 回收时间为2014年6月初, 共计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20份, 有效率为93.33%。本文所需的学生数据以班级为计算单位, 每个班级30份问卷由所在班级公共外语任课老师随机发放与回收。问卷在原WIHIC量表的基础上, 修改了一些对应的汉语措辞。每个维度的选项参照原表评分采用5分制, 即:“从不 (never) ”记1分, “很少 (seldom) ”记2分, “有些时候 (sometimes) ”记3分, “经常 (often) ”记4分, “总是 (always) ”记5分。

调查所取得的数据经过统计软件的计算所得的结果如图表1所示, 主要记录了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平均值差表示学生现实课堂心理环境数值的平均值和学生理想课堂心理环境数值的平均值之差, 由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六个维度上平均值差全部为负数,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理想和学生的现实是有差距的, 并且在所有的维度上, 现实的状况都达不到学生理想中的状态。各个维度的标准差最高为0.164, 最低为0, 026, 体现出各个维度上的数值波动性不大, 能够基本反映学生的大体情况。

学生凝聚力方面, 由于学生经过长期的初,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控能力较强, 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讲课内容的心理预期和现实英语课堂的实际情况能够达到融合,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的理想课堂心理环境和现实课堂心理环境尽管有少许的差异, 能够基本上达到一致。任务取向方面, 由于这个维度基本上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关, 而大学生基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因此学生理想和学生现实比较容易达到一致。学生间平等方面, 这个维度由于大部分英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平等发展, 因此学生理想和学生现实也比较容易取得一致。

教师支持方面, 由于大学公共英语班级规模太大, 导致教师对各个学生情况把握不全, 因此这个维度学生理想和学生现实差距最大。笔者所做的调查中, 班级人数最多达到145人, 最少的也达到59人。同样地, 班级规模大也导致了课堂上学生活动难以有效的展开, 因此在“课堂参与”维度上学生理想和学生现实也很难达到一致。另外, 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比较大, 而基本上每周四个学时的英语学习时间不足以充分完成课堂的活动, 因此几乎所有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比较多, 留给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比较少。因此, “课堂参与”维度上学生理想和学生现实更难达到一致。班级规模大也间接导致学生间合作方面学生期望大, 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每一个大学英语课堂规模最少是某些专业两个自然班, 多的可达几个自然班, 学生间不太熟悉, 仅有的几次课堂活动学生间的合作效果当然也大大折扣。当然,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待提高, 部分老师没有尽力让学生间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 因此“学生间合作”维度上学生理想和学生现实差距较大。

为尽力缩小两者的差异, 本文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继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对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学生在自身凝聚力, 任务完成等方面更加具有动力。其次, 学校在分配班级的时候, 尽可能的将大学英语授课班级人数减少, 这样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教师有更多时间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再次, 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制定更加合理的授课计划, 注重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要更多地传授学习技能, 而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

当然, 要想达到学生理想和学生现实的完全统一是很困难的。不过, 为了提高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这样的尝试还是值得的。

四、结语

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研究对于更好的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注重于教学的组织等具体细节, 对于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的研究较少, 而对于学生理想课堂心理环境和学生现实课堂心理环境的差异比较研究则更加少见。本文从比较两者差异出发, 利用WIHIC课堂环境测量量表, 认识到学生理想课堂心理环境和学生现实课堂心理环境有一定的差距, 甚至在一些维度上差别相当巨大。这样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探讨如何开展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提供了参考。笔者也根据这样的结果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 尽管这些措施的实施相当困难。因此, 对于如何使学生理想和学生现实达到高度统一仍然需要更多研究者更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研究对于提高高校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WIHIC量表基础上的一定量的问卷调查能够显示非英语专业学生理想英语课堂心理环境和现实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差异。据此提出的一些改进措施, 相信对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WIHIC,理想课堂心理环境,现实课堂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Walberg, H.J.&Anderson, G.J.Classroom climate and individual lear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68 (12) :414-419.

[2]Aldridge, J.M., Fraser, B.J.&Huang, T.C.I.Investigat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s in Taiwan and Australia with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9 (1) :48-62.

[3]孙云梅, 林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口语课堂习得环境调查—一项基于学习者心理感知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6) :32-36.

[4]孙云梅.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环境调查—一项基于学习者心理感知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5) :71-77.

[5]孙云梅.大学综合英语课堂环境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6) :438-444.

[6]赵庆红, 徐锦芬.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课堂行为的关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4) :66-69.

篇4:高中英语课堂学生心理初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1. 课前充分准备

高中英语课本在编排上规律性很强,每个单元都由四部分组成,要想上好本单元的课,就必须对该单元的内容提前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尤其在导入部分要多花费些气力。可通过调查、谈心、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师生共同配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例如:高一下册的第17单元讲的是Great Woman,在讲本单元的前几天我便对学生们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心目中的伟大女性是谁?答案各种各样,我大致进行了一下分类,有科学家、政界人士、运动员和明星等几大类。随后我就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在课上给他们介绍了阿罗约、吴仪、杨澜、鲁豫等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各抒己见,很自然地完成了“说”的任务。

2. 课堂导入

一课堂若开了一个好头,整堂课便成功了一半。每一节课,我都力争使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通常用讲故事、一分钟笑话、游戏等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记得有一次,上一节课刚讲过如何道歉这个词组,第二次课我便故意迟到一分钟,进入教室便说:“I apologised to all of you for being late.”这样便为回顾上一堂的内容开了一个好头。

3. 课中设置

我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手段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人,给他们充分的展示空间,主要形式有:互问互答、情景造句、做游戏、表演课本剧等。虽然采取的方法不同,但目的是明确的: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英语。

二、改变课堂消极心理状态

一节课40分钟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也许是一种收获,但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如坐针毡,这类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茫然、观望、应付。对于改变这种消极状况,我从下面几点进行尝试:

1. 激发与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困生进行激发。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评讲,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也能感受成功,为他们树立自信,使其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不配合的,则可以通过评语、谈心等方式做思想动员,决不能歧视和冷嘲热讽。

2. 化简与引趣

英语语法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别,如果要详加说明,课堂必然枯燥无味。我在教学中尝试用顺口溜进行教学,效果不错。如单词lie,一词多义且变化不规则,经常作为考点出现,学生们掌握得不很到位。我便自编了一个顺口溜: 规则的撒谎,不规则的躺,躺下就下蛋,下蛋不规则。这样便对它的不同词义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与区分。

3. 开导

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怕出差错,以致产生焦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我常开导学生,告诉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差错是正常的,大家要向李阳学习,不怕丢脸。教学中,对那些回答错误或读错音的同学,我从不批评,而是指出错误,帮助他们改进。

4. 互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力量总是很有限的,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这样既增强了学习效果,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课堂偶发情况的处理

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许多地方与汉语的语言习惯不同,再加上中外习俗的差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会采用以下办法解决:

1. 微笑对待

有时,在课堂上很可能有些学生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因理解不清而持异议,若占比例很大则需进一步解释说明;假如是个别情况且没有必要解释,可给他一个微笑以示重视和理解,以免他再非议下去影响教学。可以在课下作解释但要面带微笑,以使他感情上能接受老师的做法。

2. 冷却处理

在课堂上偶尔会出现一些对教学有影响的问题,比方说,学生间发生矛盾,教师这时应控制局面,将事件平息下来,对二人暂不理睬,待时过境迁、情况缓和后再行处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3. 转移矛盾

即把不利课堂的行为转化为有利课堂的积极因素。一次我在教comfortable这个单词时,有个学生故意拉着长音读成了come-for-table,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我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就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音来帮助记忆,说:“你想呀,都来到桌子旁,要开饭了,还不感到舒服吗?”这样,既转化了课堂矛盾,又使教学效果更佳。

篇5:学生心理论文英语课堂论文:关注学生心理 优效英语课堂

1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教师在和谐、平等、公平互助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调动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就成了课标和教材的传声筒。如果对学生过于严厉,平时缺乏沟通,课堂上给学生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的机会过少等,就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引发学习效率低下、缺乏自信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把考入重点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同时以身作则,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并在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同学们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2多激励学生,让其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激励机制是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鼓励机制。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特长,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由此激发其学习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误,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要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此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这样学生的潜能就在不断的激励中被挖掘出来,他们的学习热情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主动探索新知,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加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和正确引导”。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变换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课题。例如,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点,开展体验式活动,唱英文歌、讲英语小故事、演英语小短剧、办英语墙报、举办英语演讲会、创设英语角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进而提升学习自信心。在学习英语单词时,让基础薄弱的学生领读,当他们能流畅地领读单词时,要适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一些原来英语学科薄弱的学生,在做单词方面的brainstorm(头脑风暴)时,都能快速想起前几课学过的词汇,并且熟练使用。另外,还可以设计Listento661yourvoice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同学们用类似话语传声的游戏传达句子,直到最后一个人能完整重复。用Guessinggames或Makeaninterview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在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要顺势给予及时多元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以Perfect!Excellent!Great!等鼓舞人心的话语给予他们鼓励。当学生得到掌声鼓励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热情也随之高涨,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树立学习信心。

4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由于其学习上的反复失败造成的,由此导致学习自信心下降,以致最终掉队,放弃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5创造积极环境,加强合作交流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并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断反馈的信息随时加以调整。平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扩大接触、增加了解、发现长处、表扬优点,以鼓励其进取,多采用正面语言与学生交流。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只有尊重所有学生,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6获得成功体验,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取得成功。成功教育旨在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主动开发内在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为了经常使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上课时不敢发言,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采取一句话英语的策略,只要说出一句与问题相关的话就算完成任务。比如,我们班有位女生,平时特别胆小,通过让其进行领读,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还养成了其热爱朗读英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情景教学是个很好的选择。初中英语课本多接近现实生活,在设计情境对话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分配固定句,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其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7渗透教育调节和承担

要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多给学生关爱,精心呵护他们的心灵,这样有利于消除因不良心理健康因素产生的不良学习品质。曾有人说过:“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促成一个奇迹的出现;教师的眼神和态度,或许会抹灭一个人才的出现。”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上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应及时、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特别是潜能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动态,走进学生心灵,想他们所想,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要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激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消除学习中的种种障碍。同时,定期加强潜能生的指导训练和巩固练习,稳定其心理健康,避免他们走上“厌学”之路,让学生慢慢爱上英语。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加强心理修养的能力,如调控情绪、磨炼意志、自塑性格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其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栋梁。

作者:李艳萍 单位:育才学校

参考文献:

[1]刘自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01):237.

[2]韦朗怀.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与对策新探[J].读与写(下旬),2016,9(9):58-59.

[3]刘团辉.谈谈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6,(06):125.

[4]王元普.提高英语学困生成绩的途径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6,(36):129-130.

[5]龚秀丽.山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05):72.

[6]曾文雄.关注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1):4-6.

[7]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夏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中小学情感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学习,2016,(07):180.

[9]杨朝辉.浅谈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学周刊,,(22):21.

[10]邵碧雪.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163.

[11]季春梅.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01):43-45.

篇6: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发言心理调控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一篇课文就是由若干个大小问题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勇于发言,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他们的胆子很大,不管答案对与否,都努力争取开口说话的机会。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虽然能专心听老师讲课,但甚少举手发言。一旦老师提问,他们就张口结舌,惊慌失措,把本来会的东西都忘了。他们的这种胆怯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长期下去,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沉默寡言,致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老师必须针对这种情况,从心理、设问的内容、说话的语气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材施教,帮助克服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下面就学生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调整紧张的心理状态

问题提出后,有些同学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也有一部分同学心里紧张,低着头,躲避老师的视线,担心老师点到自己。分析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一是学生性格内向,害怕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发言,又恐说错了引起同学们的讥笑;二是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回答问题时往往结结巴巴或答非所问,答不到点子上;三是可能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针对不同的情况,老师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第一类同学,就应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特别要用鼓励的语气对他提问,消除胆怯心理,增强勇气,在答完后总结时,要用非常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尽管答案不尽如人意,都应积极肯定。对于第二类情况的同学,我认为在提问时就要把问题分成几层,由浅入深的引导其回答,帮助他理顺思路,找出最后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祝福》时,对学生提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可以分几步设问,降低难度。如:祥林嫂生活在什么时代?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周围的人对她态度如何?这样逐层设问,祥林嫂的死因也就一目了然了。对于第三类成绩较差者,就提一些基础的,相对简单的问题,答对后一定在总结时加上表扬的话,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肯定他的学习能力,使他在课后会努力学习,使成绩有所提高。不管哪种情况,不管答案正确与否,老师都要表现出足够的耐性、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从而建构学生心理安全区域,消除心理紧张。安全的心理状态往往能使人的精神放松,这样,学生的发言才可能流畅、准确。

二、及时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

有些学生思维敏捷,智商较高,很容易发现问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较快地得出答案,并能够把问题引深,开阔思路。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及时激发他们的求胜心理,在一般问题的基础上提一些灵活度较高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自由发表见解并及时与他人沟通,从而有利于思维的流畅性,阔宽眼界,活跃思维;从整个课堂来看,和睦、融洽 1的交流可以带来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促使全班学生开展活跃的思维。同时,活跃的教学气氛可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此看来,及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所含之意义将远远超出活跃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范围。

三、正确引导学生的求胜心理

有些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过度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就举手回答,致使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或思维卡住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指责和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的错误,敲响警钟,教给他正确的分析方法。对于那些有价值的答案,教师也要善于梳理,把学生个人的认识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识。如:可以将学生的发言择其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待大家都发言完,根据黑板上的板书重新整理自己的认识,完整地表达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就吸收了其他同学的正确意见,又提升了自己的认识。但对此类学生不易过多地表扬,否则他们会有飘飘然的感觉,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向康桥告别?”有的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作者要离开英国了。”当学生自以为是时,再加上一问:“作者告别的仅仅是康桥吗?”在这样的反问之下,学生就会立刻认识到思考不周密而导致的错误,而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还有一类学生,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显得迟钝,也可能是对教师某些教育方法不理解或受到同学的冷遇或家庭的原因,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这类学生整天无所事事,对任何问题都懒得思考,所以显得无能为力。我认为他们的症结主要是缺乏自尊和学习兴趣,而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总是与情感相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启发诱导作用,又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勤于动脑、动口、动手,提问时则提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定要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同学的友谊、教师的信赖、成功的喜悦,促进其消除逆反心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7:抓住学生心理,创设美好课堂教学

一、心理特征及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概念

心理特征,也叫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特征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集中地体现了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小学生心理特征是指小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活中,不同年龄段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能力,气质和性格。它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易变性等特征。

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具体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

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但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二)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特点

注意的特点: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意志的特点: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管理上应重视对小学生的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正确理解和处理小学生的违犯纪律的行为,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

(三)小学生的情感特点

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

(四)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

三、如何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处在不同时期的学生在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情感情绪以及意志显示出极大的不同,笔者认为1—3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儿童阶段,其智力水平与认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而4—6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渐渐从感性上升到初级的理性高度。对学生正确的分层分类,有助于更合理的把握学生特点,更顺利的开展教学,更大限度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分阶段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动机主要以“好玩,能活动”为特点,对任何体育活动都赶兴趣,在此阶段,学生的运动兴趣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3年级)为充分活动阶段,学生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第二阶段(4年级)为兴趣剧烈变化阶段,喜欢球类者集聚增多;第三阶段(5、6年级)为学习运动技术阶段,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武术、球类等有一定技术、技巧的运动项目。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体育在健身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认识逐渐增强,在我校组织的体育课堂问卷中,就发现,低年级学生喜爱体育的原因多因有游戏,能活动,而5、6年级则大部分认为体育课能锻炼身体。

针对以上特点,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应以游戏为主要内容,采用简单、有趣、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到体育学习的价值意义。

(二)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把体育课上“活”

在儿童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明显外露、不稳定、易变化的特点,情绪产生的诱因多是事物或活动的外部特征,且常与他们的需要和喜好相联系。儿童具有“泛灵性”的特点,凡是具有生命的事物,有情节的活动,均能引起他们的喜好、兴趣和专著。少年时期学生情绪情感的主导是积极乐观、富有朝气。情绪情感的表现具有强烈、丰富、半隐蔽的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逐渐心境化,但还不够稳定、缺少自控。对事物的认知评价逐渐深化,因此独立感、荣誉感、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情感等发展较快。

针对儿童时期学生(1—3年级)的情绪情感特点,体育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情绪情感的外部变化,从他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上观察和判断,在技术教学和身体练习的一上,要注意教学的“情景性和情节性”,注意场地器材布置的新颖、别致、赋予他们一定的“角色”或“生命力”。对课上出现的由于外界干扰或突发事件引起的兴趣转移或情绪变化,一要因势利导,二要迅速排除干扰,妥善处理,将学生的情绪稳定住,把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声来。

针对少年时期学生(4—6年级)的情绪情感特点:体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充分发挥学生精力旺盛,情绪情感积极乐观的动力作用;利用体育教学紧张刺激、激烈竞争、游戏愉悦的特征,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满足他们热情好动、自尊心强、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欲望;利用团队比赛、游戏,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和集体感;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满足他们的体育参与的要求。少年时期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较差,体育课上表现更为突出,而他们又有较强的自尊心。体育教师在对他们进行管理教育时要耐心,注意方式、方法,绝对不能简单粗暴。

(三)善于表扬鼓励,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

儿童时期学生的行为活动目的性不强,活动的动机主要产生于他们的需要,兴趣。学生独立思考和行为决定的能力差,往往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他们的行为常常表现为习惯性,也就是常常以某种一致性的行为做出反应。他们从事活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对活动的兴趣。

少年时期的学生对活动的目的性有所了解,但缺乏对活动深刻、长远意义的认识。他们的自尊和独立性要求很强,但草率、卤莽、冲动和盲目性的行为依然存在,还需要教师对他们作出指导。他们的自制力和坚持性品质有所发展,但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弱,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终。

针对儿童时期学生的意志特点,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形象、具体的语言给学生讲名体育学习、练习的目的、意义、逐渐提高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树立有社会意义的体育学习动机。良好行为习惯的洋场在儿童时期是个关键,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行为塑造理论,遵循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加强对儿童学生体育课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减少教学管理和组织的时间。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儿童自制力会表现得比平时更差,对此体育教师要有耐性,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提醒、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同时,还要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表扬鼓励自制、自控的行为。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针对少年时期的学生意志品质特点,体育教师可采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著名人物锻炼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学习及锻炼目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体育参与的动机。少年学生的草率、冲动,可能会造成课堂纪律的松散、体育教学或练习的无序,还可能造成伤害事故,对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课堂常规的约束和严格遵守比赛、游戏的规则,严格执行练习的要求来培养他们的自制性品质。

(四)介绍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又绝非

一、两次的教育所能奏效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学生的立正姿势、课堂常规、回答问题等习惯,都必须从小培养。虽然小孩子个性好动,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一步一脚印地把他们引向正确轨道。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则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知识基础、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思维发展及个性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直接经验少,不随意注意及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应选择生动、形象、趣味性浓的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五)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课前合理的教学内容设置

小学生普遍喜欢节奏感强的练习,在队列练习中要加强节奏的训练与练习,可以用口哨、掌声等进行,比如在广播操进场的时候加上口令,学生会显得有精神,而且动作做起来也规范整齐。

相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得意忘形,喜欢做带头人。在平时的课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一高兴起来往往就得意忘形,连蹦带跳,甚至还有在地上滚的,你追我,我追你的现象等等,根据心理学分析这是一种高度兴奋的表现。在游戏中,学生最想扮演重要的人物,如“老鹰捉小鸡”想做老鹰,“贴烧饼”想做追的人,跑步的时候想做领头人,分组练习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调配,适当安排好角色的替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次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醒和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约束自己,但不要过分的责备和批评他们,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体育课从细节着手,维护课堂的有序进行,加强对学生保护

体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理、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因为体育课的欢快氛围经常忘乎所以,例如:过于依赖教师,一节课中同学之间难免要发生点小事情,一发生事情有的学生就告诉老师,而且还要夸大事情的真实情况和严重程度,比如有个学生告诉老师后面的同学打了他,详细了解只是同伴在站队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因此教师要特别细心的做好教育工作,不能轻易的发后,对事情调查清楚后妥善的解决,以免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这在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还有,运动的时学生不知疲劳和冷热: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连蹦带跳,一切都顾不了了,不知道疲劳,不知道冷热,甚至在教室里就把衣服给脱掉了,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反映和运动状况,适当掌握和控制学生运动量,充分调动和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提醒学生不要过早脱掉衣服,课后更不能用凉水冲洗脸,以免受凉感冒或发生其他的意外。春天很容易感冒,一定要教育好、保护好学生。

(七)做好每节体育课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参与与存在,体验成功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等。”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现代的课堂更具有活力。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

首先激励要适时。记得那是一堂五年级的篮球课,所教的五(3)班有位叫吴辰龙的学生,是个超龄生,长得人高马大的,平时总觉得自己年龄大,对所有的课总表现出高高挂起、满不在乎的样子,是老师、同学见了都头疼的坏坯子。在下课前,有些同学把篮球扔的满地,就是不放到指定的篮球筐中,我刚想训斥学生,没想到吴辰龙同学最后一个过去,一声不响的把地上的篮球拣起来放进蓝球筐中,我当时真的被感动了。我马上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大的表扬了他,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都为他鼓掌,看他被表扬时那副憨厚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课后我又专门找他谈话,从今天的课说起,谈到以前的他,希望他发扬优点,改正坏毛病,成为一名好孩子。从那以后,他体育锻炼更积极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可见激励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学生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

其次激励要适度。把握好表扬的分寸,表扬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表扬要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过轻的表扬让学生失望、泄气;过头的表扬有时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者反过来认为你在取笑他。表扬应措辞恰当,有时还要在表扬时与教育相结合,或者表扬中有批评,这样有褒有贬,是非分明。

最后激励要讲策略。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绝不能一味追求“好听的话”,我们不必也不能把课堂的评价简单化、极端化、形式化,我们心中绝不能产生“评价都好听、评价必须好听、评价为了好听”的想法;我们老师一味追求讲“好听的话”,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很难确定听惯了“好听的话”的孩子,会怎样应对挫折,怎样明辨是非、认识自我。指出学生不足时,要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篇8:学生心理论文英语课堂论文:关注学生心理 优效英语课堂

一、利用英语课堂教学, 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 采用生动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课堂教学方式, 不但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但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往往一味地传授知识, 实施“满堂灌”, 教学过程过分注重语法讲解和词汇知识的传授。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认认真真地讲课, 学生在下面规规矩矩地坐着, 对老师唯唯诺诺, 小心翼翼。这种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氛围非常沉闷, 久而久之, 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抑郁感, 随着知识学习深度和难度的不断加大, 学习上的压力也越大, 加上家庭, 社会和生活上的其他压力, 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负面”心理。轻者放弃学习, 对生活没信心;重者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要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1. 改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要使英语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要改善师生关系。在我国, 由于封建社会那种“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 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畏惧心理。因此, 教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 淡化自己优越的身份感,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蹲下身子, 与学生平等对话, 主动与学生交流和商榷, 打开束缚学生心灵的枷锁。如, 每天走进教室微笑着与学生打招呼:Hi, every one, how is everything going today?Did you sleep well last night?刚开学时可问到:Did you have a good summer/winter holiday?Did you have a good sprilng festival?Have you got red envelopes (红包) ?等等, 甚至一句玩笑Wow, you look so handsome/beautiful today!都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只有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敢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中来, 才敢与教师一起商量问题, 讨论问题。

2. 激趣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中学英语

要让学生摆脱那种沉闷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就得想方设法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乐趣。要做到这点, 我们除了要有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外, 还要能够针对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力求让英语课堂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唱歌、演讲、讨论、背英语成语、讲英语故事、演英文短剧等形式。如:上到高一年级下册第十五单元The Necklace这篇文章时, 我们可以让一个女同学扮演Jeanne, 另外两个女同学分别扮演十年前后的Hathilde, 一个男同学扮演Hathilde的丈夫Pierre, 在全班同学面前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这样做不仅使同学们记住了课文里出现的许多单词和短语, 而且大大增加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在上到高二上册第四单元A Garden of poems时, 在给学生介绍英文诗歌的种类、风格和特点等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比赛朗诵类似如下的诗歌。

Little Star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30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When the blazing sun is gone,

When he nothing shines upon,

Then you show your 1ittle 1ight,

Twinkle, Twinkle, all the night,

Twinkle, Twinkle, 1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当然,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仅来自于教学设计的流程、方法、措施和手段等, 也来自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气质和激情。作为英语教师, 要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也要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 趣味无穷。总之, 我们要确保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二、利用英语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消除自卑心理

在我们这个大石山区里, 几乎每个班都有为数不少的“英语学困生”, 这些学生主要是因为英语成绩落后, 在多次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在课堂上往往是沉默不语或说话声音很小, 怕说错了英语会惹来笑话。针对这部分学生, 我们怎么办呢?我想我们该做到下面几点。

1. 积极沟通, 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动态

“学困生”的产生终究有其原因的, 有些学生是家庭不幸, 父母离异;有些学生是孤儿;有些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人照顾等等, 都可能导致这些学生无心学习而成为“学困生”。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关心与关爱, 因此, 课堂内外我们都应该积极地与他们沟通, 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 及时地开导他们, 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走出心理的阴影。

2. 因材施教, 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学困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 特别是在课堂上提问题、布置练习时一定要坚持低起点、低难度、低要求。让他们有机会得到成功, 时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让他们在学习表现中不断自我肯定, 感觉到自己也能学好英语,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随着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他们的自信心也就会增强。

3. 充分利用教材,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在教学中, 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学英语只是“热一时”, 他们往往一开始就为自己制订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 但是很快他们的热情迅速地消退, 他们缺乏一种恒定的毅力, 就是说这些学生没有意志力或者说他们的意志力很薄弱。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要注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高中英语教材中一些通过不断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人或事迹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如:在上到高二年级上册Maklnga difference这个单元时, 让学生学习斯蒂芬·霍金身残志坚, 不断与命运抗争, 不断进军科学, 后来成为一名科学巨星的坚强毅力;在上到Great Women这个单元时, 通过Oprah Winfrey从一个黑人穷人家的孩子奋斗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成功女士这个事例, 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总之, 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因素, 培养学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

三、利用英语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中时期, 学生生理和心理开始趋于成熟, 这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是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记得有一次我上到高二年级第十单元Frightening Nature (恐怖的大自然) 时, 我让学生谈谈最近两年才发生的四川大地震和印度洋海啸的种种情况。有个调皮的学生竟然说到:“中国人口那么多, 多死几个人正好减少人口压力。”他话一出口我就知道该学生思想有不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的倾向, 但我没有立刻纠正他, 批评他, 而是给他们讲述了四川地震中为救一个生命而出现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如:一个伟大的母亲如何用身体护住婴儿;一对夫妇如何用身体保护三岁的女儿等等。然后引用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人, 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教育学生要好好呵护生命, 爱护生命和珍惜生命。我想, 当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 当我们发现学生有不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或是人生观时, 只有适时地引导他们, 通过与他们心灵对话, 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启迪, 心灵得到净化, 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篇9:英语课堂学生探究心理的培养刍议

一、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敢于探究

在新课程世界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有可能发生。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亲切和蔼,使学生感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在请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时,多用“Please”或“Could you…/Would you…?”等句型;在对那些内向型的学生提问时,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使用的语言要更柔和婉转,可用:“Doyou think…?”“Could you give me an example?”当学生回答不很准确或答错时,可用:“Not really,I'm afraid,”“Good try,but not quite right,”等,对于学生语言中的错误,特别是让学生就某个话题自由发表看法时,只要不有碍于表达语意,教师就要采取宽容态度,而不是有错必纠,使得学生焦虑不安。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他们的身心才会尽情释放。他们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敢于探究。

二、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乐于探究

成功,既是探究的结果,更是探究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探究、促进主体探究、巩固主体探究的最佳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某些问题的答案回答相对具有可组织性。学生只要找准了方向。可组织不同的语言来回答。因而,可更多地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体验英语给他带来的乐趣。

研究证明。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差异,也就是兴趣的差异。当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时,会不断地自我批评,提高自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去学。而乐趣是稳定的高层次的兴趣,是由理想等内在驱动力引发的兴趣经较长的实践升华而成。它使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教祈使句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笔者自编“patter”如下):“Walk to the window,open it,look out of it,closethe window,go back to the seat,sit down again,”然后让学生反复跟说并跟做这些动作。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些语言有何共同特点?”学生们乐此不疲。英语语法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别,如果要详加说明,课堂必然枯燥无味。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快板及做连锁动作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有趣。效果也很好。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不知不觉就探出了祈使句的“奥妙”所在。

当然,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加以鼓励、表扬,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成功。积极有效的表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完成任务的正确性;二是通过表扬来增加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经常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在听取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各种身体语言、表扬性的言辞、委婉的发问等方法来调整和带动学生的情绪,从而促进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产生。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点头微笑,或说:“Wonderful,”“Welldone,”当学生回答有误时教师可以重复该问题。提供新线索或改问其它问题等进行耐心启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当学生对问题回答不上时。教师要投以鼓励的目光,宽慰学生说:“Take it easy,”“Don't be nervous,”让他坐下,听别人回答,然后请他再复述一遍,正确后,再表扬说,“Great!You'vegot it,”这样,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表扬鼓励下,能渐渐消除因困难而产生的紧张感,或因挫折而产生的困惑感,不断地取得进步,不断地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不断获得成功,不断地想深入探究下去。

三、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急于探究

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或实际的教学需要,设置愤悱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探求,并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这也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尽量做到巧问善诱。例如,笔者在教授JEFCB3 L26时,利用多媒体设备预先播放电灯泡、电话机以及一些外国著名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图片并设计如下几问:

1What are these?

2Do you know who invented them?

3Who was he?

4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himwhen he was young?

由此,不仅该课被自然而然地迅速切人正题,而且学生的探究欲也被一点一点地激发出来。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开始学习这篇文章。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下一篇:英语课堂中训练学生自主分析判断的教学模式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