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食—蹄花作文

关键词:

家乡美食—蹄花作文(精选5篇)

篇1:家乡美食—蹄花作文

家乡美食—蹄花作文

我的家乡上高只是一个不大的小县城,对我而言却十分重要。

提起上高,就会想到一道菜一一蹄花。在上高“无辣不欢,无蹄不成席”,酒席上可以没有牛肉,可以没有羊肉,可以没有海鲜,但就是不能没有蹄花。

蹄花的.做法有很多种,如:烧、扒、酱、焖、卤、制汤……其中最具有本地特色的就是炖了。

首先备好一块三斤左右的猪前蹄,姜洗净切成块,葱洗净切成段,将香菇用水洗一下放旁边晾干。先将猪皮上的毛在火焰上烫至金黄色,然后把猪蹄用开水焯一下捞出用凉水洗去血沫,除去毛。这样准备工作就差不多了。

在高压锅内放入猪蹄、香菇、姜块、葱段,水没过于猪蹄即可。将高压锅锅盖盖好,以免有汤汁溢出。开小火,就让它静静地在那里炖上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之后,打开锅盖向里面倒入生抽、老抽、料酒、盐、鸡精、料包、朝天椒等一些调料进行调味。再将锅盖盖上,等上一会儿,等它自己收好了汁即可盛出装盘了。

就是这样,一道好吃的蹄花就出炉了,炖过的蹄花被水分把油分解之后,即不油腻也可以吃出辣味,是一道绝对的开胃硬菜。

食物会过期,罐头会过期,就连保鲜膜也会过期,但在上高,酒席桌上的蹄花永远不会过期。

篇2:家乡美食—蹄花作文

丝娃娃是由一张圆形面皮,还有许多菜丝组成的,菜丝有黄瓜、酸萝卜、莴笋、折耳根、凉面等等,还有一碗秘制汤汁。

吃的时候,你要拿着一张面皮,在面皮里面包上你喜欢吃的菜,再把面皮的左右两边重叠合起来,再用汤汁浇一下包起来的菜,这样就可以放进嘴里吃了。

上个星期二,妈妈满足我一个小愿望,带我吃一顿美味的丝娃娃。我边吃边问妈妈:“妈妈,丝娃娃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呀?”妈妈听了,就坐下来给我讲解:“是因为面皮里包的菜都是切成丝丝的,而面皮包起那个菜后,特别像一个娃娃,所以‘丝娃娃’这个名字是这样产生的呀!”

回想起三年前,妈妈用毛毯裹着刚出生的弟弟,果然,妈妈说的没错,我手里的丝娃娃真相裹着毛毯的弟弟呀!我口里自言自语。

妈妈见我在发呆,打断了问我:“黄彦杰,你在想什么?”当我把丝娃娃像小时候毛毯裹着的弟弟联想说出来时,全家人都一起哈哈大笑。妈妈边笑边夸奖道:“你真是太会想象了!”

我爱贵阳的美食,更爱吃贵阳独有的丝娃娃。

实验小学四(1)班 黄彦杰

篇3:家乡美食—蹄花作文

微型活动作文课, 正是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 打破了以往严肃、死板的课堂气氛, 同时, 解决了习作无米之炊的问题。正是因其“微型”, 具有用时少、周期短等优势, 更适合作文教学的课时要求。但是, 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一样的活动, 不是有了活动的愉悦就有了习作的轻松。这就要求, 教师要对活动进行精心选择、精心设计, 巧妙地处理好活动开展与习作指导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让学生玩得高兴、说得流畅、写得具体的境界。

那么, 如何精心设计、优化活动情境, 以实现上述目标呢?教师要像美食大师那样, 善于调味、精于制作、勇于创新, 让微型活动作文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迷你美食。我在微型活动作文《魔术——超级感应》的教学中, 努力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贴近儿童, 添加活动表演的调味剂

我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看到一个近景魔术, 名字叫“超级感应”。节目中, 五六个十来岁的孩子静静地围坐在魔术师的周围, 魔术师将一张A4纸几番折叠、撕开 (按九宫格的样式) , 得到九张大小差不多的纸片, 接着请一位小朋友在其中的一张纸上轻轻地做一个记号 (不透过纸背) , 再将九张纸片背面朝上打乱, 魔术师通过“感应”准确地找到了做了记号的那张纸片。当我看到孩子们专注、惊讶的表情时, 心想, 魔术表演对孩子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在参与过程中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 习作时也就有话可讲, 这应该是一个较好的习作素材。但是,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 教师在讲台前给五六十个学生表演这个魔术, 很多表演环节坐在后排的学生是看不清的, 那么他们的参与热情肯定会大打折扣。此外, 课堂上如果仅仅是教师在一步步地表演, 学生静静地观看, 气氛一定很沉闷, 学生写出来的习作也会很平淡。

于是, 从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出发, 我决定给魔术表演添加调味剂, 在表演过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 随机选一个学生做小助手, 让他把自己所做的记号告诉大家, 解决了部分同学因为看不清楚而兴趣缺失的尴尬。在教师找那张做了记号的纸片之前, 先随机请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找, 让他们真切地感知要找到做了记号的纸片的确不容易。同时, 还加进了故弄玄虚的动作、调侃的语言、夸张的表情等等, 整个魔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 他们都能踊跃参与, 积极思考, 大胆猜测。

二、巧妙融入, 推出习作指导的招牌菜

魔术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写作。如何将魔术表演与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是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节习作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人物表情、心理的描写, 体现魔术的神奇。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观看魔术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关注自己的心理呢?如果在魔术表演过程中刻意指导学生习作, 甚至给学生提出很多项注意点, 这就如同让学生戴着镣铐去跳舞。因此, 需要精心策划, 将习作指导巧妙地融入魔术表演过程。课堂上, 我通过自然而然的采访, 激活学生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表情, 使得魔术表演过程匠心独运、别有意味。

例如, 我通过以下对话来激活学生的内心感受。

师:九张纸片静静地躺在讲台上, 哪张是做了记号的呢?你能一下子把它找出来吗?谁愿意上来试试?

师:哇, 小手如林, 我来采访采访。你为什么想上去找?

生:我感觉我能找到。

生:我想碰碰运气。

师:你觉得他能找到吗?

生:我觉得不能, 因为那么多纸片, 看上去都一样, 其中只有一张是做了记号的, 一次要把它准确地找出来, 不大可能。

生:我觉得能, 因为凡事皆有可能。

多么理智的学生, 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就这样, 处于兴奋状态下的学生, 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大胆地表达出来。同时, 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观看魔术表演时去猜测、去惊叹、去怀疑, 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心感受。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物的表情、揣摩人物的心理的:

师:你猜猜他找对了吗?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生:他没有找对。因为他翻开纸片的时候, 一点都不兴奋, 而且眼睛里流露出了失望, 嘴都翘起来了。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 连台上同学的表情都注意到了。

可见, 魔术过程中穿插采访, 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习作的重点、难点, 避免了生硬的提醒打断魔术表演的气场, 让习作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趣味。这样的习作指导, 堪称吸引眼球的“招牌菜”。

三、丰富资源, 提供说写内容的自助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习作要求中特别强调两点: (1) 留心周围事物; (2)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那么, 在魔术情境设计时, 我们就要考虑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让学生可以说和写的资源。“超级感应”这个魔术, 其最吸引观众的环节就是准确无误地找到那张做了记号的纸片, 即“找目标”。试想, 如果只有教师一个人找目标, 那么, 大家的关注点就很局限了, 习作也很容易千篇一律。所以, 我在找目标之前, 先随机请两个同学上来进行尝试。有了两个同学的参与, 不仅调动了气氛, 同时增加了大家的关注点, 习作时, 能写的内容也就增多了。当教师让他们在“找目标”这一环节中,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说说写写时, 他们既可以选择写教师找目标时的情形, 也可以写两个或其中一个同学找目标时的情形, 亲身体验了的同学还可以写写自己怎样找目标的, 呈现出来的片段也就丰富多彩了。这当中既有对同学未能找到“目标”时的遗憾, 又有对教师能不能一下子找准“目标”的担心;既有自己上台时的信心百倍, 也有走下讲台的垂头丧气。

丰富的说写资源, 就像是菜品多样的自助餐, 赋予了学生表达时的多种选择。

篇4:家乡美食作文

蒙古族的饮食大部分分为奶食、肉食、粮食三种。

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称奶食品为白食,它又分为食品和饮料。食品有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有奶茶(又称蒙古茶)、奶酒等。一日三餐,他们较为注重早餐。通常是奶茶泡炒米,再加一点奶皮、奶豆腐,这绝对是一道可口逸人却不失典雅的好风景。当然,这是蒙古人们的感受。我曾与它们有过“亲密接触”,早餐是类似于充满豆渣的豆浆,口感粗糙却又带着独特的浓香,加上已经过长期发酵的奶皮,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只不过,由于我太心急,一口下去,没等细细品尝,就已经被奶茶给烫死了。真是应了一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蒙古人名对奶茶那叫一个爱不释手,从不分饭前饭后,只要想喝或有客人来,立马上桌,一天都有。

除了奶食,还有肉食。它以羊肉、牛肉为主。羊肉的吃法可谓是五花八门,有“手把肉”,羊背子,烤全羊等。这些都是蒙古族的传统佳肴。《朴通事.柳蒸羊》里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垆三尺,周围已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覆盖土卦,以熟为度。没错,这就是烤全羊。可你知道该怎样做出一只外皮酥香,味美肉鲜的烤全羊吗?方法其实很简单:把带白条绵阳头、蹄用特殊装置吊好,再将各种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调味料放入预先切好的切口和腹腔内,然后在表皮涂上一层食用油,再装入特质烤炉中烤制,大约烘烤三个多小时,便成功了。出炉后再配上酱汁,嗯~绝对是人间美味。

这简单朴素的烤全羊不知比那些山珍海味好到哪里去了。脑补一下:若在广阔无垠、绿草如茵的草原上,喝着新鲜的奶茶,吃着一只令人垂涎三尺的烤全羊,那有多么享受啊!

篇5:家乡美食饺子作文

我的家乡在石庄,吃饺子是我们家乡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

家乡的饺子可丰富了:有猪肉馅的,也有蔬菜馅的……

奶奶可是个包饺子的高手。她把薄薄的饺子皮平放在手上,右手用勺子盛了一勺五颜六色的馅料,铺在饺子的皮的中央,轻轻压平,饺子皮半边沾点水,然后手指熟练地在饺子皮上跳起舞来。几秒钟后,一个拥有美丽花边的半圆形的饺子就在奶奶手上诞生了。邻居主妇常常和奶奶一起包饺子,说是要学习学习,然而心灵手巧的阿姨们不管怎么学,也不像奶奶能把饺子包的那么玲珑。

熟透的饺子,皮是透明的,能够看见里面的馅料、香气扑鼻而来,让人一闻,香气早已流下三千尺。轻轻一咬,鲜美的馅料满嘴都是,加上肉的鲜,玉米的脆,韭菜的香,蘑菇的软和那甘甜可口的馅料,让你恨不得一大锅一口气咽下肚去。

吃饱了饺子,左邻右舍坐在一起拿出了珍藏的好茶,围坐在茶几前喝上一口清香的功夫茶,聊聊天,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现在童年生活早已过去,眨眼间我已经十一岁了,家乡的饺子也不再多,因为没有左邻右舍的“你的送我一碗,我的送你一碟”,没了左邻右舍一起包饺子的情景,也没有一起吃饺子,喝功夫茶的享受。春节时无疑多了一分孤独,少了一分邻里间的热情。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企业班组长培训心得 下一篇:家乡美食干丝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