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法专题测试

关键词: 测试 专题

安全法专题测试(共6篇)

篇1:安全法专题测试

古诗鉴赏专题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 下 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爣爣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 ①爣爣(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朝 耕 袁中道(明)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①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分)

②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莎衣①[来源:学科网] 【宋】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③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菡萏:荷花。④饶,任凭。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

(1)“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的尾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7分)

闲游① 韩愈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绵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②能醒。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春作,此时诗人自中书舍人降官为右庶子

②讵(jù),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

(1)“柳绵闲度竹”的“闲”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3分)

(2)此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4分)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7分)

临行与故游夜别 何逊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1)颈联中的“暗”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诗人是如何抒发出心中的“悲”情的?(4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都围绕一个“愁”字抒写情绪,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写出其中的两点不同。(4分)

(2)这首词里的数量词和时间名词的运用很有特色,请结合词句分别进行简要赏析。(3分)

(附加题)7.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垂虹亭① 米 芾

断云一叶洞庭②帆,玉破③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④,垂虹秋色满东南。

【注】:①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②洞庭:洞庭山,在昊江西南大湖中,这里以洞庭山代指太湖。③破:剖开。④桑苎:唐代陆羽号桑苎翁。他隐居吴兴,嗜茶,这里举陆羽以为同调。

(1)宋代作家潘大临说:“五言诗第三字要响,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本诗最后一句“垂虹秋色满江南”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2)“断天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古诗鉴赏专题测试参考答案

1、(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1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

(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

3、(1)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着蓑衣的渔人。(2分)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2分)

(2)在艺术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1分)诗人以“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把蓑衣换了它;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1分)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1分)

4、(1)①“闲”在诗中是悠闲意思。②春风轻吹,柳絮随风而起,悠闲地飘飞过竹林。“闲”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柳絮悠闲怡然飘飞的姿态,构成了一幅恬淡闲适的画面。③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因被贬官而生的孤独无聊的心境。(每个要点1分,共3分)(2)答:①主要用了借景抒情和细节描写。②在前两联中,诗人描写了暮春雨后清丽的景色, 绕池青青的青草,悠闲怡然飘飞的柳絮。春潮渐长, 菱叶在浮萍中漂浮,一派清丽的景色。但诗人此时的心境确是忧郁, 用乐景反衬出诗人因被贬官而生的孤独无聊的忧郁心境。③在后两联描写了诗人的动作,孤独枯坐而不厌,独自喝酒难清醒,中日持竿垂钓,低声咏唱无知音,一系列的动作,反应了诗人此时的孤独和无聊,写出诗人因被贬官而生的孤独无聊的忧郁心境。(每一种手法各2分,共4分)

5、(1)“暗”字既指室内灯光的朦胧昏暗,营造出离别之际的感伤凄清气氛:又说明诗人和朋友把酒话别,彻夜不眠,完全忘记了时间,以至于曙光暗淡了灯光,表现出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离情。(“暗”字的两个意思占1分,“营造„„氛围,和。表达„„离情”各占1分)

(2)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先借一去不复返的江水喻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将再无相会之日,表达内心无限的惆怅,再写眼前茫茫夜色,缠绵细雨,朦胧灯光,给离别的场面笼罩上浓重的感伤色彩。直接抒情:尾联直接点出心中的“悲”情,表达离别以及相见无期的痛苦。(两种手法各占1分,每种手法联系诗作分析各占1分)

6、(1)(4分)①上片从空间落墨,下片从时间着笔;②上片借景物描写渲染愁绪,下片用心理描写表达愁绪(或直接抒写离别的痛苦)。(酌情给分。)

(2)(3分)这首词上片使用了“半竿”“两行”“一叶”等数量词,描写那西沉的太阳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两行新雁越飞越远,飞往南方老家去了;眼前的这一条小船,就要载着我的朋友(或郎君)别我而去了。数量词表达准确,对仗工整,使离别之景饱含愁情。(2分)下片使用了“今宵”“明朝”“后日”这些时间词,巧用“今、明、后”写时间的推移,配以“宵、朝、日”三字,则又有了夜晚、早晨、白天的变化,在虚实结合中渲染了无尽的愁思。(1分)(酌情给分。)

7、(1)“满”字,写出了秋色的弥漫和盎然,诗人由描绘洞庭秋景之美进而写到东南大地都沉浸在金色的秋光之中,丰富了诗歌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秋色的挚爱之情。(“满”字的意味1分,分析2分)

(2)这两句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描写洞庭秋季的景色:湖上的白帆好像天空飘浮着的朵朵白云,鲈鱼那肥美细嫩的肉就像玉石般润泽剔透,圆实的柑橘那金黄的橘瓣像金子一样粲然诱人。诗人抓住最能代表洞庭秋天特色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季的洞庭天高云阔,鱼肥橘美的迷人之处,景色富有立体感,色泽明丽和谐。(比喻1分,描述1分,分析评价2分)

篇2:安全法专题测试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2分)

1.以下对于我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起源于唐代的传奇 B.元朝时出现了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C.明朝时戏剧演出非常普遍 D.清朝时戏剧种类繁多,出现了京剧

2.我国古代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3.下列小说以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为主的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

4.明代各级学校的教育, 体现出的强烈色彩是 [ ] A.中央集权制 B.君主专制 C.君民共主制 D.民主共和制

5.与《天工开物》无关的表述是[ ] A.介绍了农业生产经验 B.记述了纺织、烧瓷等方法 C.介绍了欧洲水利方法 D.反映了明朝手工工场面貌

6.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有 [ ] ①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和农产品的加工 ②介绍了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 ③介绍了水利修建的方法 ④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刘禹锡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区别是 [ ] A.自然与人相互作用 B.君权神授统治万民

C.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 D.“人定胜天”思想的发展

8.古今中外的先哲们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思想瑰宝,不断吸引着人们去探求,去挖掘。明清两代,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9.明朝时代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吸取唐宋早期文化成就 ③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④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臣应该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说这话的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曹雪芹 D.顾炎武

贵阳一中 罗曦

11.今天的南京,在古代曾使用过的名称有 [ ] ①建业②建康③应天④天京⑤东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2.韩非子与黄宗羲两人政治思想方面的共同之处是[ ] A.促进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进行 B.根源于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意志要求 D.曾在历史上起到了进步作用 13.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有[ ] ①施耐庵 ②吴敬梓 ③罗贯中 ④吴承恩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4.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有 [ ] ①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和农产品的加工 ②介绍了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 ③介绍了水利修建的方法 ④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某地发掘了一座古代墓葬,随葬文物有:

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的瓷罐 ③唐三彩马 ④活字印刷的书⑤烟叶残渣,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时间是:[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16.中国的水利技术西传欧洲,欧洲的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分别是在 [ ]

A.秦朝、元朝 B.唐朝、清朝 C.宋朝、元朝 D.汉朝、明朝

17.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①《春秋》 ②《大学》 ③《中庸》 ④《礼记》 ⑤《论语》 ⑥《孟子》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⑤⑥

18.清代学者颜元针对当时社会现状,指出“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的看法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认识一致[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9.明朝时代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吸取唐宋早期文化成就 ③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④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王夫之与下列哪些人物同属一种类型:[ ] A.僧一行、郭守敬 B.李时珍、孙思邈 C.司马迁、司马光 D.范缜、王充

21.下列各项中,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有[ ]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专业生产区域形成 ③江南地区出现手工工场

④明朝实行一条鞭法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22.下列文学著作中, 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有 [ ]

①《三国演义》②《水浒传》③《西游记》④《红楼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根本原因是:[ ]

A.治学态度严谨,文学造诣甚高 B.留心、注意观察生活

C.明清封建制的崩溃,自身及家族遭遇 D.古代文化、艺术对其的影响

24.下列画家按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①顾恺之 ②吴道子 ③张择端 ④赵孟頫 ⑤郑燮 ⑥徐渭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⑥⑤

25.中国的水利技术西传欧洲,欧洲的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分别是在 [ ]

A.秦朝、元朝 B.唐朝、清朝 C.宋朝、元朝 D.汉朝、明朝

26.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刘禹锡“天人感应”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 ]

A.自然与人相互作用 B.君权神授

C.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 D.“人定胜天”思想的提出

27.我国古代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28.“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臣应该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说这话的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曹雪芹 D.顾炎武 29.我国古代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30.(2001年春季高考北京、内蒙古、安徽)姚莹所著《康辑纪行》一书介绍了 [ ]

A.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 B.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

C.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D.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31.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历史名城苏州召开,会议形成了世界遗产保护的“苏州决定”。自1987年至今,中国已有29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秦朝和明朝的长城分别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而修建的[ ] A.匈奴、突厥 B.犬戎、蒙古 C.匈奴、蒙古 D.匈奴、女真

32.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该书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③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④该书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3.清代的文字狱与下列哪项最类似[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隋朝开设科举制

34.京剧形成于 [ ]

A.顺治末年 B.康熙末年 C.雍正初年 D.乾隆末年

35.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员的设置曾经有不少变化,下列地方官员名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知州 ②布政使 ③郡守 ④节度使 ⑤都护 ⑥巡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⑤④①②⑥ C.③⑥①⑤②④ D.②③⑤⑥④① 36.某地发掘了一座古代墓葬,随葬文物有: 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的瓷罐 ③唐三彩马 ④活字印刷的书⑤烟叶残渣,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时间是:[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37.中国封建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五经”,不包括[ ]

A.《尚书》 B.《论语》 C.《春秋》 D.《周礼》

38.下列小说以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为主的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

39.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中国历代政权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与北宋时期相比较,明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措施与前者最相近的是[ ] A.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制约 B.废丞相制度,行政权分属六部

C.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D.实行八股取士 40.下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编成《唐本草》 ②办分科的医学校 ③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④雕版印刷《金刚经》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41.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根本原因是 [ ]

A.具有忧国忧民思想 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接受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

42.清代学者颜元针对当时社会现状,指出“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的看法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认识一致[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43.与《天工开物》无关的表述是[ ]

A.介绍了农业生产经验 B.记述了纺织、烧瓷等方法 C.介绍了欧洲水利方法 D.反映了明朝手工工场面貌

44.明代各级学校的教育, 体现出的强烈色彩是 [ ]

A.中央集权制 B.君主专制 C.君民共主制 D.民主共和制

45.以下对于我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起源于唐代的传奇 B.元朝时出现了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C.明朝时戏剧演出非常普遍 D.清朝时戏剧种类繁多,出现了京剧

46.“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臣应该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说这话的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曹雪芹 D.顾炎武 47.下列文学著作中, 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有 [ ]

①《三国演义》②《水浒传》③《西游记》④《红楼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8.与宋代相比,清代前期教育的最大特点是 [ ]

A.书院基本上为官办 B.学生对人对事可以持自己的见解

C.君主专制色彩浓厚 D.开始传授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49.京剧形成于 [ ]

A.顺治末年 B.康熙末年 C.雍正初年 D.乾隆末年

50.韩非子与黄宗羲两人政治思想方面的共同之处是[ ]

A.促进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进行 B.根源于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意志要求 D.曾在历史上起到了进步作用

单选题(共50题,每题2分)1.试题答案:A 2.试题答案:B 3.试题答案:D 4.试题答案:B 5.试题答案:C 6.试题答案:D 7.试题答案:C 8.试题答案:B 9.试题答案:A 10.试题答案:A 11.试题答案:A 12.试题答案:D 13.试题答案:A 14.试题答案:D

15.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因⑤是明代才引进种植,其他各项在明以前已经有了,所以答案是D 16.试题答案:D 17.试题答案:D 18.试题答案:C 19.试题答案:A 20.试题答案:D

21.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解析:选B。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①②是龙业发展的表现,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③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④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2.试题答案:C 23.试题答案:C 24.试题答案:D 25.试题答案:D 26.试题答案:C 27.试题答案:B 28.试题答案:A 29.试题答案:B 30.试题答案:B

31.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分析:秦修长城抵御匈奴,明修长

城抵御蒙古。

32.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分析:④是明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内容,故排除。33.试题答案:A 34.试题答案:D 35.试题答案:B

36.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因⑤是明代才引进种植,其他各项在明以前已经有了,所以答案是D 37.试题答案:B 38.试题答案:D

39.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分析:北宋枢密使与“三衙”相互牵制。40.试题答案:A

41.试题答案:C

篇3:“测试方案与产品”专题导读

在本次专题里,我们邀请到了罗德与施瓦茨、安徽现代、蓝拓扑、重庆现代、东方集成等业内重要的测试技术和设备厂商,对各自公司主打或代理的测试系统、设备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公司介绍了CMMB移动终端测试技术。指出CMMB终端各式各样,但是归结起来,功能上都是基于一个CMMB解调接收模块。分析了CMMB终端目前需要测试的主要参数,对CMMB研发/质量认证测试、简要功能验证测试、生产线测试等几个类型的测试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

安徽现代针对多年来困扰广播电视播出技术质量、播出安全靠人工监测而引发的诸多问题而研制了一套基于网络的全数字化自动化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对被测事故参数的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很大部分是节目源本身带来的先天质量问题。所以呼吁:控制源头势在必行。

在蓝拓扑迎来十周岁生日之际,也介绍了自己在广电监测、码流分析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经过十年的发展,蓝拓扑已在数字电视协议标准、音视频编解码、射频技术、IP协议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积累,目前已研发了包括测试、测量设备,广播电视监测产品,板卡类产品等在内的全线产品。

重庆现代为国内各地电视台(站)生产了大量的广播电视类自动测试仪器,通过不断的研究开发,又将各个测试系统开发为各个功能测试模块,组合成一台专用的测试仪器。操作时只需一按测试键,便能将所有的指标自动测试出来,并形成报表,同时保留各测试模块原有的测试功能。这种组合模块式的测试仪器在使用中受到广大技术人员的欢迎。

东方集成公司则表示现代网络中的IPTV和视频给网络运营商带来了机会和挑战,网络运营商要取得成功,必须了解内容监测及传输和控制平面监测。为此介绍了新媒体广播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全球第一个采用CaptureVu TM技术的压缩数字视频分析仪/故障排查仪。

篇4:“地球运动”专题测试

当地时间2013年5月29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再现“曼哈顿悬日”美景(图1)。曼哈顿悬日(Manhattanhenge)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出现的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曼哈顿悬日”出现时,曼哈顿每条特定朝向的街道都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下,时间长达15分钟。据此回答1~2题。

1.除5月29日外,日落时阳光洒满曼哈顿街道的壮观景象还会出现在这一年的:

A.7月13日 B.12月5日

C.5月28日 D.1月8日

2.5月29日出现“曼哈顿悬日”美景的曼哈顿街道大多呈:

A.东—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南—北走向

我国某城市地理学习小组对当地每天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进行了持续观测与记录,其结果如表1所示。读表完成3~5题。

3.该城市可能是:

A.西安 B.北京 C.成都 D.哈尔滨

4.由表1可知a日到b日:

A.太阳直射点自北向南移动

B.该地正午日影逐渐变长

C.该地日出在东北方,日落在西北方

D.可能为国庆节到清明节这段时间内

5.表中时间内,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A.江南地区“春来江水绿如蓝”

B.北印度洋洋流沿逆时针方向流动

C.北京香山正值枫叶遍地红

D.巴西高原此时草木一片枯黄

“洛州无影天下中”,洛阳古属洛州,位于河南省西部(111°E~112°E)。相传周公营建洛阳城时,发现每逢夏至日正午阳光射在八尺标上,影子会与一尺五寸的玉晷重合,没有日影(见图2)。周公据此认为洛州乃天下的中心。根据表2、图2回答6~7题。

6.推断石台正立面的倾角与洛州的纬度位置分别为:

A.80°;34°N B.70°;44°N

C.70°;34°N D.80°;40°N

7.洛州无影时,以下叙述可信的是:

A.塔里木河正值水位最高时

B.美国纽约夕阳西下

C.华北地区正在播种小麦

D.世界时间为4:30左右

图3为某时刻M、N两条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此时国际标准时为:

A.2点 B.8点 C.6点 D.20点

9.对图中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c可能是46°52′

B.该日为春秋分日

C.N的纬度为90°-(b-a)/2

D.M、N的纬度差为c-a

读6月某日M、P两地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4),完成10~11题。

10.关于两地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M地在P地的东南方向

B.M地在P地的东北方向

C.M地在P地的西北方向

D.M地在P地的西南方向

11.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的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A.区时相同 B.同在西半球

C.线速度相同 D.同在大陆西侧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17分) 我国某城市(36.5°N)计划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要求新楼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被阳光照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黄赤交角变为23°34′,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A.北极圈范围增大,南极圈范围减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范围增大

C.7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增大

D.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3)若黄赤交角变为23°34′,两楼之间的距离应如何变化才能保证各楼层均有较好采光?理由是什么?

13.(21分)图5中甲图为某日某时的局部地区光照图,弧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乙图是B地该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该日后B地的极昼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观察,B地在A地的 方向。

(2)此时太阳直射点是 ,世界标准时是 ,除180°经线外,另外一条日期分界线的经度是 。

(3)该日所处时段为:

A.3月21日~6月22日

B.6月22日~9月23日

C.9月23日~12月22日

D.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

(4)该日B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出现极夜的纬度范围是 。

14.(18分)图6是“40°N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三条弧线代表 。

(2)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一天是 ,其数值为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纬线上。

(3)当图中所示地区日出时间为7:30时,其白昼时间为

小时,位于赤道上某地的日出时间是 。

(4)当图中所示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白昼达一年中最长的范围是 。

(5)若该地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当日出时间为4:30时,该地受 季风影响。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D 6.A 7.D 8.C 9.C 10.B 11.C

12.(1)约34.7 m(4分) (2)B(4分) (3)间隔应增大(3分) 理由:黄赤交角变大为23°34′,则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会变小,故楼间距应加大(6分)。

13.(1)东北(3分) (2)(10°N,110°W)(3分) 19时20分(3分) 70°E(3分) (3)A(3分) (4)20°(3分) 80°S~90°S(3分)。

篇5:安全法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2011年11月广西百所高中17题)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表明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适应“一五”工业化需要

2.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图一)。1975年12月,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人和女儿(图二)。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有()

①中国释放出与美国和解的信息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并且与美国正式建交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

3.(2012年11月福州市八县高二期中)歌曲 《 走进新时代 》 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4.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许多春联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判断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5.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6.(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6题)下面两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的两次历史性握手。这两次历史性握手之间相隔了多少年()

A.40年

B.50年

C.60年

D.70年

7.2008年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将在北京召开,至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创立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8年

8.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并参与863计划 B.以毕生经历投入核试验的研究 C.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参与“银河一号”计算机的研制

9.本世纪初, 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成果是()

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友好关系 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 C.成立多方互赢的上海合作组织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10.(福建文综19题)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2011年4月宣城二模17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2011年1月福师大附中高一期末29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13.(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14.“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了“十年**”对文化艺术的摧残,“八个戏”属于()A.歌剧

B.话剧

C.大型音乐剧

D.京剧 15.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4月天津市河北区一模12题)(20分)民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争取近代中国的民主自由作出了哪些贡献和努力?(14分)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成就。(4分)20世纪90年代,中共完善民主制度的典型做法是什么?(2分)

17.(2011年1月宁夏会考22题)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的个别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改革开放三十年》

材料二: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国家又把几个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开放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1985年开辟的几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名称(4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分)

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解析: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与美国正式建交是1979年。D 从材料中可以直接读出中美和解的信息,中日邦建正常化是在1972年,也在这个时期内,故①②正确。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不在这个时间内,故③④错误。

3.B 4.A 5.D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6.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毛泽东与蒋介石重庆会谈是在1945年;而胡锦涛与连战北京会谈是在2005年,相隔整整60周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7.B 解析:1954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8.C 9.C 解析:注意时期限制:本世纪初和国家条件限制:俄罗斯和中亚国家。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10.C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1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政策。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教育要公平。而“三个面向”思想是教育的现代化主张,不符合题意,可排除③;“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希望工程有助于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故正确答案为C项

12.B 解析:简单识记。ACD均只涉及台湾而未提及香港、澳门。

13.C 解析: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体现为一五计划。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化三改造”。分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态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那么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14.D 解析:“八个戏”属于京剧样板戏。

15.C 解析: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党的指导思想路线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篇6:雷雨·综合能力测试题专题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 A.汗涔涔(cén)B.怜悯(lián)C.沉吟(yíng)D.仆(pú)人

伺(sì)候

虐(nuè)待

弥(mí)补

谛(dì)听

惊愕(è)

固执(zhí)

烦躁(zhào)

雪茄(jiā)

[

] A.剧本巧于安排戏剧冲突,结构慎密,语言具有个性。

B.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C.侍萍,你不要太固直,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D.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3.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D.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4.下面对《雷雨》节选部分构成戏剧冲突因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纠葛。

B.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纠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血缘纠葛。

C.周鲁两家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的纠葛。D.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之间尖锐的阶级对立。5.对鲁侍萍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项是(不限一项)

[

] A.鲁侍萍相信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只能用哀叹来表达对凄苦不幸命运的无可奈何。

B.一方面,鲁侍萍相信命运,认为自己命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她对黑暗的不公平世道的诅咒和反抗。

C.鲁侍萍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命运,她这样说完全是对这种不公平世道的极度愤慨与谴责之辞,表现出她的觉醒与反抗精神。

D.这是鲁侍萍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彻底觉醒的标志,是她向封建势力与不幸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命运的大胆的挑战。

6.下面的各项是对周朴园给侍萍一张五千元支票的情节的理解,试选出正确的项(不限一项)。

[

] A.这体现了周朴园对曾被自己凌辱遗弃的侍萍的内疚和忏悔,从而表现这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的人性尚未完全泯灭,以避免反面人物脸谱化。

B.表现了周朴园在听了侍萍的诉说后,开始认识到是自己毁灭了她的青春和前途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体现了他的大方、仁慈,说明其将负责她今后的生活。

C.表现了周朴园想用金钱赎罪从而求得心灵的安宁的自欺欺人的心理状态。D.体现了周朴园急于用金钱来解除对他的名望、地位和体面的威胁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E.体现了周朴园的虚伪自私,表现其金钱至上的腐朽丑恶灵魂和阴险狡诈的性格特征。F.“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这个动作与周朴园想用金钱来“赎罪”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鲁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骨气和内心的极度悲愤。7.根据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心情和神态,下面所缺的四个舞台说明选哪一项最恰当?

周朴园:(①)你来干什么? 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侍萍:(②)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③)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侍萍:(④)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

] A.①忽然严厉地

②怨愤

③冷冷地

④悲愤 B.①忽然严厉地

②悲愤

③冷冷地

④怨愤 C.①冷冷地

②悲愤

③忽然严厉地

④怨愤 D.①冷冷地

②怨愤

③忽然严厉地

④悲愤 8.选出加粗词在文中的意义

对于我们工人的条件,究竟是答应不答应。

[

] A.归根结底

B.结果 C.毕竟

D.到底

9.课文中,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感到吃惊,接连追问,下面是从中摘出的五个问句,根据剧情的发展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忽然起立)你是谁?

②哦,侍萍?(低声)是你?

③你——你贵姓?

④谁指使你来的?

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

] A.③①②⑤④

B.①③⑤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⑤④①②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雷雨》中的一段对话,回答10~13题。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还不上楼去睡? 繁

(骄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侍萍、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繁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周朴园,向四凤)叫爸爸!(指着侍萍,向周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周萍

(难堪)爸爸,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繁

(惊)什么?她是侍萍?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冷冷地)我想你也会回来的。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

(疯狂地)不是她!爸,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帐!不许胡说!她没有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周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郑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向侍萍)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既然你又来了„„

鲁侍萍

不,不!四凤,我们走!

周朴园

(暴怒地,对周萍)跪下,认她!这是你的生母。鲁四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侍萍不语。

10.下面句子重音标错的一项是

[

] A.你到底还是回来了。B.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C.什么,她是侍萍? D.你还不上楼去睡? 11.“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侍萍)侍萍„„”一句中“怎么——”的正确含义是

[

] A.询问周萍是怎么回事。

B.根据舞台提示“明白地”可知,周朴园自以为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想责备周萍又考虑到场合不对而没有将话说出。C.打断周萍的话,显示家长威严。

D.周朴园急于想知道侍萍为什么回来,故急忙改口。

12.鲁侍萍为什么打断周朴园的话,说了一句“不,不!四凤,我们走!”

[

] A.对周萍不认她这个生母的失望。B.对这个家庭的憎恨。C.感到自己与四凤受了繁漪的愚弄和利用。D.保护四凤,不想让四凤重蹈自己的覆辙。

13.在“周萍认母”一出戏中,周朴园的态度由沉痛到严厉,由严厉转郑重,由郑重变暴怒,这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

] A.冷酷自私,残忍虚伪。表现了封建家长的作风。

B.周朴园虽冷酷自私,但此处却表现出了他对侍萍的真情实意,是真情的流露。

C.周朴园将他对侍萍的忏悔表现在了他的行动中,他对周萍所说的话,实际上是说给侍萍听的。

D.周朴园是个喜怒无常的人,是这个家庭里的暴君。

下面是从课文中摘录的周朴园的部分台词。试按剧情的发展调整顺序,并回答有关问题。

①谁指使你来的? ②无锡是个好地方。

③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④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⑤你来干什么?

⑥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14.调整后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15.周朴园以上的六句话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____________。(只填序号,下同),第二层次包括________。

16.上面两个层次有着明显的不同语气,也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周朴园丑恶的品质与性格特征。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写下列表格。

①自私残忍

②极力称赞

③惶恐不安 ④威逼埋怨

⑤世故老练

⑥始乱终弃

⑦虚伪狡诈

⑧假仁假义

⑨忆念旧情

⑩随便自如

层次第一层次第二层次说话语气品质性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

谈谈《雷雨》的戏剧冲突

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它需要不断地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火花。《雷雨》中,曹禺把20年代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集中于周、鲁两家的冲突氛围内,把两家30年来错综复杂的集中在一天的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就得到了自然的艺术显现。

同是炎黄子孙,鲁侍萍这位柔弱、善良、温情的女子,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却一直不能将驾驭生命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她被封建买办资产阶级家庭所蹂躏,和被伪善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周朴园所欺骗。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看似平淡,冲突却异常激烈。当周朴园吩咐她“先下去”时,侍萍“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只问了一句:“老爷,没有事了?”这简短的话语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很好地展示了侍萍和的心情,当侍萍说“老爷,想见一见她么?”时,冷酷无情的周朴园连忙回答:“不,不,不用。”三个“不”字,便将他人性的和灵魂的暴露得淋漓尽致。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染霜的老婆子就是他玩弄过的漂亮的使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的假面具,撕碎了资本家的信条,撕出了侍萍的性格,撕出了她30年风雨中磨炼出来的精神。

17.“戏剧不懂得平静地过日子”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移就

18.选文第一段两个方框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A.血缘关系,性爱纠葛

B.暖昧关系,阶级矛盾 C.家庭不和,父子冲突

D.劳资冲突,性爱凌辱 19.为什么说周朴园是“混血儿”?(40字内)

20.剧中人物都有自己个性的语言。侍萍这简短的话语中,展示了什么样的心情;周朴园的三个“不”勾画了他什么样的人性和灵魂?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1.侍萍撕了周朴园的支票后又冷冷地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充分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什么样的感情?(2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段文字末尾,剧评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有力地评论了侍萍这一很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和语言,试根据上下文,填写这些方框里的词语。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23.阅读《雷雨》的剧本,以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或戏剧冲突为对象,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剧评,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A项伺→c@; C项吟→y0n;D项仆→p*)2.D(A项慎→缜;B项燥→躁;C项直→执)3.D(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4.D(选部分并没有涉及“爱情”和“血缘”,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冲突也并非(单纯)是“爱情”上的,而是染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的。)

5.ACD(“哀叹”和“无可奈何”都不符合鲁侍萍的个性特征;说她“根本不相信命运”和“彻底觉醒”也是不恰当的。这是一个刚强中偶有软弱,怨恨中稍有温情的立体、丰满的人物。)

6.CDEF(周朴园想要用金钱换取自己的心安,而不是什么“忏悔”,也非“大方、仁慈”,而是一副相信“金钱万能”的丑恶嘴脸。)

7.B(舞台说明提示了人物的神态和心情,对情节起推动作用。周朴园在确定是侍萍之后的“忽然严厉”表现了他的色厉内荏,之后的“冷冷地”则反映了他冷酷无情的真实面目。鲁侍萍由“悲”到“怨”的变化地反映了他愤怒情感的加深。)

8.D(根据课文内容可知)

9.A(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③①同是问对方,但方式不同。③句问话比较客气,因为侍萍关窗的动作引起周朴园的怀疑,勾起他对那段往事的回忆;①句问的比较迫切,表现人物听到侍萍描述得越来越真实时的极度恐慌不安的心理;②句是当周确认眼前的人就是侍萍时,认识到活的证人还在,想到自己的名誉、地位就要受到威胁,立即生出厌恶之意。⑤④两句突出周朴园蛮横阴险的本质。因此,这五个问句揭示周朴园从怀疑——惊讶——惧怕——厌恶的心理变化过程。)

10.C(体会节选部分人物心态、情感,从而确定感情重音——C项重音应在“她”上。)

11.B(联系前后人物关系和对话,可以判定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从“明白地”可知。)

12.D(从戏剧冲突中显示人物性格。侍萍意识到真相伤害得最深的就是四凤。)13.A(周朴园的一切言行都是从自己利益考虑的。)14.④②⑥⑤①③ 15.②④⑥;①③⑤

17.B(比喻重在反映事物的本质,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拟人重在突出动作性。)

18.A(参照上下文,重在突出周鲁两家之间的关系即把周鲁两家联系在一起的内在因素,是高于外在(社会)因素的,也是作者有意设置的。)

19.周朴园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专制蛮横。(分析要点:“混血儿”是比喻的说法,在这里指周朴园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所产生的个性的双重特征。)

20.A.哀怨

B.愤恨

C.伪善

D.冷酷(分析:注意所选语句在文中的位置。A、B两空是鲁侍萍意外地来到周家,看到三十年前抛弃她,险些致她于死地的周朴园时的心情,必是哀怨、愤恨的。C、D两空强调了周朴园的伪善和冷酷。)

21.充分表达了侍萍对周朴园的抗议、蔑视、憎恨。22.甲.伪善自私

乙.金钱至上 丙.倔强自尊

丁.坚忍反抗(因为是处于排比句中,所以最好数字相等,结构相近,此外须揭示人物个性。)23.写剧评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企业新闻稿件写作 下一篇:食品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