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研讨会发言稿(精选5篇)
篇1:苏南模式研讨会发言稿
专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李庆
苏南地区是全国发展的排头兵,创造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新速度,开启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是全国发展比较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地区,是全国百强县最集中,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生态重建成效最显著,社会治安百姓满意,人才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涌现出全国首富“昆山”,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苏南取得的一系列耀眼的成绩,归因于,苏南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苏南实际紧密结合,创造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鲜明个性。是由苏南人民从自己的本土实践与文化出发,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发展和成长起来的。是在中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苏南农村多层次、多行业、多形式,经济全面综合发展的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兴办,带动苏南农村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
苏南模式发展历程和演变
1、在上个世纪60时代末,苏南人们凭借靠近东部沿海区和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物资紧缺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调动千军万马,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艰苦创业精神,办起了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也就是最初的乡镇企业。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苏南人们善于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进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将上海和本地大中城市的技术和人才吸收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领先全国而又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苏南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百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而且以工建农、以工建镇,出现了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特征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独特景观.促进了农村全面繁荣和农民的共同富裕,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开辟了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下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子。至此,苏南模式形成。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二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三是以基层政府行政推动为主,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导向为主,协调:城乡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 共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增强动力,创新激发活力 改革开放推动苏南模式演进 3、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小而散,杂而乱乡镇企业经营模式,很难取得长足发展优势。于是,苏南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在对苏南模式继承与扬弃的基础上,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实现了新的突破,新的创新,新的发展,显示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启“新苏南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发展理念上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苏南地区各市县都有很高的GDP,不要带血的GDP,但不是以人均GDP代替人均收入。发展手段上,市场和政府协调推进,乡镇改制,政企分离。苏南政府致力于打造“强势政府”,强在战略决策和区域规划的制定上,强在优化环境、监控考核和完善机制上,强在依法行政,廉洁高效有效,勤勉服务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发展动力,致力率先发展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
发展路径:四大超越,推动科学发展。在增长方式上,突破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小低散发展模式,发展格局:突破单打一的发展模式,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形成“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
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基本达到无缝对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苏南模式,开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样板。
篇2:苏南模式研讨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课改的同仁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发言。我想以今天的示范课为依据,谈一谈我眼中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教学抓手是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的模式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高效课堂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我们听的这两节课:都是高效的教学模式,都是科学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会知识,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那么流畅、那么活跃,课堂上出现了那么多的亮点。学生的能力提高了,爱学了。这是最理想的课堂。
这两节课,体现出很多亮点和优点,我一一加以列举:
(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3)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4)三学:肯学、想学、学会
这两节课的课堂上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课堂方面: 给我饿的感觉是,在课堂上,结合内容,让学生激趣启智,教学中各环节自然过渡;以快节奏、高密度的形式开展;小组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用积极思维探究;师生是配合默契、思维深刻;学生是100%参与,主动积极思考。
课堂活而有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学习文化浓厚;时间分配合理;过程组织严密;学生行为管理到位;课堂评价及时、到位、适度。学生方面:给我的感觉是,这课堂上:学生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会作业、会总结、会记忆
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导入、高效的探究、高效的讨论、高效的展示、高效的合作、高效的反馈、高效的讲解、高效的小结、高效的板书。
我想,今天的两节课,一定会让我们与会的各位老师受到很大的启发和触动。作文一名青年教师,一定要向授课的教师们学习,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用高效课堂的理念做引导,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超市里,完成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发言稿
开发区一中
篇3:苏南模式在创新中演进
科学发展提升苏南经济
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在苏南模式的发展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苏州人抓住了发展的3次机遇,依靠科学发展迅速提升了苏南经济。
第一次发展机遇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州人率先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同时就地转移非农劳动力,创造了城市化的城镇化模式。这种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不仅符合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路线,而且具有中国特色。这在当时就是科学发展。
第二次发展机遇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苏州经过了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再到国际化经济的演进。依靠开放型经济,苏州实现了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统筹:一方面出口需求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力;另一方面外资的大举进入,不仅使这一区域能利用国外储蓄,保持强劲的投资需求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引进的一批进入世界500强的国际制造业企业,带动了先进制造业的集聚,推动了苏州地区支柱产业的脱胎换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三次发展机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进入21世纪后苏州抓住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启动了增长方式的转型,由原来的突出“快”的发展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
和谐发展增强苏南竞争力
首先是先富与后富的和谐。苏南模式的起始阶段特征就是存在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作用就是兼顾到集体富裕。因此苏南模式一开始就是和谐发展的模式。建立在这种和谐发展基础上的居民收入结构就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征:苏南最富的人群没有其他地区多,低收入人群没有其他地方多,人均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是全国最低的。
其次是政府和市场的和谐。在苏南,不仅有政府的强力作用,也有市场的充分作用。两者协同的关键是,地方政府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都能在作用层次和着力点上保证市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着力点在提供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公共环境,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公共平台。强政府和强市场协同作用的直接效应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提高效率方面优势,又能发挥政府在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方面的优越性。
第三是内资和外资的协调。以苏州为代表,外商直接投资的迅猛增加可以说是苏南模式演进的重要标志,苏州走了一条内外资互动发展的道路。外资和民资的和谐发展,使民资得到迅速发展。2007年,苏州成为全国第四个个私经济注册资本突破2000亿元、第五个私营企业突破10万家的城市,全市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民营企业,3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民营企业实现,30%以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个私经济完成,30%以上的税收由民营企业创造。
篇4:温州模式VS苏南模式
当下温州企业的困境,高利贷仅是最后一根稻草。隐身于高利贷背后,更为本质的因素,却是创业要素成本的企高、产业升级的迷茫,以及地方政府的相对缺位。这些阻碍温州经济前行的瓶颈,仅须与“苏南模式”样本的苏州进行比较,其弊端就会一目了然。
苏南模式最初以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主,发展到现在就是以外资大量进入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如苏州、昆山等地。
就创业要素成本的企高而言,虽然温州在工业土地、电价、水价、税费等方面,并不比苏州高出许多。但食品价格、房价等隐性的创业成本,温州却高出苏州一大截,其食品价格高过苏州近30%,商品房均价更是早已突破两万元,高出苏州逾一倍。其创业资金成本之高,更令苏州望尘莫及。
再论产业升级的迷茫。苏州早于10年前即已布局高端装备、新型平板、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其利润现已占到规模工业的40%以上,而这些产业温州企业近两年才开始涉足,且参与的规模和深度均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作为产业转型标志之一的专利申请量,2010年温州才刚刚破万,仅占到同期苏州专利申请量的15%。
在地方政府层面的筹划方面,温州要比苏州逊色许多,苏州早于2004年前后即启动“腾笼换鸟”战略,以为当地企业的转型、升级挪腾空间,而温州在这个环节上却明显言急行缓。再以基础设施的投入比较,近10年温州在基础设施上的总投入,仅占到同期苏州的1/4。而就产业园区规划的前瞻性,以及助推其成长而言,温州更是被苏州落下许多,现今为止国家级开发区温州仅有1个,而苏州已多达8个。此外,苏州早于2007年就已成立百亿规模的官办创投,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高新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之中,而温州却迟于去年才设立5亿规模的官办创投基金。
温州政府“相对缺位”历来作为“温州模式”的灵魂受到推崇,这种大胆放手的“政府缺位”,对于长达30年的封闭计划经济,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开明之举,亦极符合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温州也因此成为全国“自由经济”的圣地,“温州模式”的关健释义亦由此而来。
但是,时过境迁,过于放任的“自由经济”,难以保证温州经济的持续辉煌。在温州民营经济引领改革开放20年后,随着全国各地普遍的开放搞活、招商引资,“温州模式”的优势不再彰显。
2000年前后是温州经济下行的节点,其时为了平缓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陆续推行了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并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5年2月发布《非公经济36条》。这些政策的全面实行,直接引发了直至200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市场机制之于全国已没有边界,温州过于放任的“自由经济”亦不再具有任何制度优势。相反,在这一轮经济赛跑中,温州经济的增长速度已大为逊色,其GDP增速仅为10%左右,与全国GDP的平均增速基本持平。但在2000—2008年的经济增长周期中,苏州的GDP平均增速却高达15%,超出温州一半水平。
温州与苏州在“国富”层面差距的持续扩大,在“民富”层面优势的持续减少,与其实业之根的日渐悬浮有关。而这种实体经济的扎根不深,一旦遭遇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减少的外需、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必然会难以为继。与苏州迄今已有年产值逾百亿的企业高达100家相比,温州尚不足10家,而年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苏州已有近10个,而温州仅有1个。
篇5:新苏南模式演进
新苏南模式演进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紧邻上海,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
作 者:宋宇文 作者单位:刊 名:上海经济英文刊名:SHANGHAI ECONOMY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相关文章:
浅谈英语谚语翻译01-10
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01-10
独立学院的发展与管理模式研究01-10
阿里金融模式发展研究01-10
《基于数字化环境的集团模式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01-10
新时期科技金融发展的模式探讨和路径研究01-10
营销模式选择01-10
探究电力系统的营销模式与自动化建设01-10
卷烟营销模式的服务营销论文01-10
校园代理商业营销模式的校园实践与法律探讨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