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异位嗜铬细胞瘤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临床少见。根据文献报道, 在成人嗜铬细胞瘤中约占15%[1]。现将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经手术证实的16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16例, 男7例, 女9例。年龄28~66岁, 平均43.3岁, 其中4例>5 0岁。肿瘤单发1 4例, 多发2例;14例为良性;2例为恶性。病史1周~10年, 平均48.6个月。
1.2 方法
分析16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典型的嗜铬细胞瘤三联症状“头痛、心悸、多汗”的发生、高血压的情况、生化检查 (24h尿儿茶酚胺 (CA) 、香草基扁桃酸 (VMA) 和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 (包括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 及手术效果。
2 结果
高血压9例, 占56%, 其中5例均为持续性高血压, 4例为阵发性高血压;8例有阵发性“头痛、心悸、出汗”症状, 占50%;5例体检发现腹腔肿瘤;1例以阵发性肉眼血尿;1例为20年前行膀胱嗜铬细胞瘤手术, 出现腰痛。来源部位:腹主动脉旁5例、下腔静脉旁5例、椎体旁1例、胰腺旁1例、肾下极1例、肝门1例、肾动脉旁1例、膀胱1例。
1 0 例患者行B超检查, 7例发现肿瘤, 为70%;
其中14例行CT检查均发现肿瘤;5行MRI检查, 均发现肿瘤;10例行24h尿香草基扁桃酸 (VMA) 测定, 7例高于正常, 阳性率为70%;肿瘤直径<5cm者6例, >5cm者10例, 其中最大的为30cm;其中2例有转移, 考虑为恶性。14例行开腹手术, 2例行腹腔镜手术, 均完整切除肿瘤, 其中3例在术中血压明显升高, 术后7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
3讨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以发生于包括新生儿在内的任何年龄, 以中青年居多[2], 本组病例中20~50岁患者 (12/16) 占75%, 与文献报道相符。嗜铬细胞瘤患者典型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 而间歇期血压正常的患者相对较少, 多数为持续性高血压, 阵发性加剧[3]。但本组16例者共有9例有高血压, 其中5例均为持续性高血压, 而4例为阵发性高血压。这与典型嗜铬细胞瘤有一定区别, 因此, 在异位嗜铬细胞瘤中, 阵发性高血压并非嗜铬细胞瘤的唯一, 更不是嗜铬细胞瘤所必须有的临床特点[4], 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以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多数位于腹部。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 部位的不确定性给定位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本组病例其中5例位于腹主动脉旁、5例位于下腔静脉旁, 与既往报道相同。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主要依据血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尿VMA的测定, 定位诊断有B超、CT、MRI和I-MIBG检查[3]。本组患者14例行CT扫描均发现肿瘤, 说明CT扫描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中实用价值较大的影像学手段。当尿儿茶酚胺 (CA) 、VMA增高后, 应高度怀疑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但定位应有的放矢, 结合临床, 重点行B超、CT检查和MRI检查是必要的, 特别是有特殊的临床表现者, 应想到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可能。
异位嗜铬细胞瘤恶性比率高, 但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原发灶在临床表现、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上, 甚至病理检查上仍不能确定性质, 所以, 目前认为标本病理检查还不能确定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 有些病理表现为恶性特征, 而临床表现为良性过程, 而有些病理学表现为良性特征者却表现为恶性过程。要判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 还要结合临床表现, 因此, 对良、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均需要随访, 术后有复发或转移, 往往提示为恶性病变。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异位嗜铬细胞瘤的最好方法, 但异位嗜铬细胞瘤有多发、多病灶的特点, 应仔细查找, 以防遗漏。同时, 在怀疑异位嗜铬细胞瘤或来源不明的胸腹腔占位, 而且瘤体较大时, 应考虑到嗜铬细胞瘤的可能, 要有充分的术前及术中准备。
摘要:目的 提高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病年龄为28~66岁, 高血压占56%, 嗜铬细胞瘤三联症状占50%, 15例肿瘤在腹部, CT检查阳性率为100%, 全部患者均手术切除肿瘤。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多见于中青年患者, 症状隐匿, 多见于腹部, CT检查阳性率高, 手术切除是异位嗜铬细胞瘤最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异位嗜铬细胞瘤,高血压,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Sahdev A, Sohaib A, Monson J P, et al.CT and MR imaging of unusual locations of ext ra-adrenal paragangliomas (pheochro-mocytomas) [J].Eur Radiol, 2005, 15:85~92.
[2] 汪登斌, 张华, 何国祥, 等.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108~111.
[3] Norman M, Kaplan.嗜铬细胞瘤.临床高血压[M].第8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08~423.
[4] 王蕾礼, 刘力生.嗜铬细胞瘤.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54~663.
相关文章:
代谢控制02-10
炎症相关因子02-10
代谢综合征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性研究02-10
脂类代谢02-10
口臭的病因与自我检查方法02-1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护理现状02-10
脑膜瘤诊断中的CT表现特征02-10
错位与失调范文02-10
结核性脑膜炎与血沉的关系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