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康教育在社区防治慢性病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 龙潭区 疾病

改革开放给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然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 是摆在疾控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 吉林市龙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各街道、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道, 对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筛查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情况, 并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2 方法

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筛查非传染性慢性病发病情况, 为慢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结果

近几年来, 由我们疾控中心牵头, 街道、社区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了解和掌握慢性病发病规律, 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每年开展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 具体情况见表1。

根据健康体检情况看, 4年来共体检人数为108440例, 检出高血压人数为13308例, 占体检人数的12.3%;检出冠心病人数9887例, 占体检人数的9.1%;检出脑卒中人数2463例, 占体检人数的2.3%;检出肿瘤人数1103例, 占体检人数的1%;检出肺心病人数1470例, 占体检人数的1.3%。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占首位, 其次是糖尿病。对于这个结果, 我们进行走访调查, 其原因: (1) 老年人在饮食上多盐、爱吃高热量食品; (2) 嗜好烟酒; (3) 运动量较少, 没事爱打牌。为此我们根据体检结果和走访调查情况, 制定了龙潭区慢性病健康教育方案, 成立以家庭主妇为骨干的行为干预领导小组, 结合慢性病防治工作, 为体检中发现有病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做到一个坚持、四个保证, 即坚持定期为慢性病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1) 社区保证每年为老年人上12次健康教育课, 重点学习健康教育处方; (2) 社区保证每年为老年人上12次健康教育课, 重点学习健康素养66条, 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证定期到老年人家中随访, 了解慢性病老人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对健康知识需求; (4) 家庭主妇骨干领导小组保证定期培训家庭主妇, 定期检查干预老年人家中的限盐、限油、戒烟、限酒情况, 与社区医生沟通, 配合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疗; (5) 街道、社区要保证开展好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活动, 组织各种文艺节目和体育锻炼, 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摆脱老年人孤独感。

4 讨论

通过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发现, 60岁以上老年人患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引起党和政府十分关注, 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 做好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应该发挥以下几点: (1) 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慢性病防控有关精神, 医务工作者要把国家的惠民工程母贯彻落实好关注贫困患者的救治工作,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慢性病患者家中。 (2)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尤其是对慢性病人, 多数与生活方式有关, 重点加强健康素养66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自觉的维护自身健康。 (3) 利用各种传播平台, 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 (1) 根据各个卫生宣传日开展卫生知识传播; (2) 利用人口计生、农业、教育、妇联、共青团等夜校、技术学校等阵地, 普及健康知识; (3) 借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大力宣传卫生知识, 让城乡居民真正了解和掌握卫生防病知识, 降低慢性发病率。 (4) 提高各级疾控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现有人员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对非业务人员或素质太差者应与人事部门协商调出, 充实医学院毕业生。 (5) 加大疾控经费的投入, 目前县乡两级疾控部门业务经费太少, 有的地方工作人员工资保证不了, 何谈开展防控业务、设备更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困扰居民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其它慢性病次之。因病致残, 因病返贫的现象, 给多少家庭带来痛苦和非伤, 就我们龙潭区而言, 从2006年每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筛查的情况看,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与街道、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加大了非传染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行为干预,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很受群众的欢迎。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防治,慢性病作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慢性病管理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下一篇:健康档案三大慢性病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