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

关键词: 母细胞

视网膜母细胞瘤(精选十篇)

视网膜母细胞瘤 篇1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8例9眼视网膜母细胞瘤, 其中单眼7例, 双眼1例。男5例6眼, 女3例3眼。发病年龄8个月~4岁, 平均1.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白瞳症, 合并白内障1眼, 青光眼1眼, 前房出血2眼, 斜视1眼。全部病例行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8例采用GE螺旋CT扫描仪, 全部病例均行横断面扫描, 层厚3mm, 层间距3mm, 距阵512×512。

2 结果

CT表现为8例9只眼内均显示软组织密度肿块, 与玻璃体相比呈现稍高密度。肿块呈扁平状4只, 乳头状3只, 充满玻璃体腔2只。边界清楚3只, 边界模糊6只。1例双眼受累。8例9只眼均显示肿块内钙化, CT值大于80HU。钙化形式:单发大钙化灶3只、多发大钙化灶4只、多发细小钙化灶2只。钙化部位:完全位于肿块内4只, 位于肿块的前上部且大部分突向正常密度玻璃体腔内2只。眼环扩大5只。局部眼环增厚1只, 局部眼环模糊1只。视神经增粗2例。

3 讨论

3.1 视网膜母细胞瘤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神经上皮, 发病率1/15 000~1/30 000, 3岁以下多见, 占98%。目前已知RB可以是有阳性家族史的家族遗传性肿瘤, 也可是无阳性家族史的非家族遗传性 (散发性) 肿瘤。在新确诊的RB病例中, 约6%为家族遗传性, 而94%为散发性。所有家族性RB患者均存在将肿瘤发生的易感性遗传给后代的危险[1]。该肿瘤最初在视网膜上生长, 以后向周围浸润性生长, 侵及玻璃体并沿视神经乳头侵及视神经及颅内。本组有1例肿瘤沿视神经进入颅内在鞍上形成瘤块。临床上典型表现为白瞳症, 眼底见灰白色或黄白色半球形肿物。肿瘤在眼内生长前房角阻塞, 眼压升高, 进入临床青光眼期时眼球增大、突出。本组CT、MRI扫描5例眼球明显增大, 临床均为青光眼期。

3.2 RB分类。RB通常按3种不同方式分类[2]:家族性或散发性、单眼或双眼、遗传性或非遗传性。临床上本组倾向于使用前两种分类法。因此, 临床病例可分别归类为单眼散发性、双眼散发性、单眼家族性及双眼家族性, 其中约2/3的病例为单眼, 另1/3为双眼。遗传学上则较为简单地将RB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然而, 这3种分类方法是相互关联的。现已清楚, 双眼家族性RB是由种质突变引起, 因此具有遗传性。单眼散发型肿瘤通常不具有遗传性, 但据估计仍有10%~15%的单眼散发型RB患儿存在种质突变。

3.3 RB的CT表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典型表现为眼球内含有钙化的肿块。肿瘤初期眼环呈局限性增厚, 以后呈肿块样改变, 后期整个玻璃体腔内密度增高, 病灶内常见钙化, 呈密集点状或斑块状, 发生率高达80%以上 (图1~3) 。图1、2患儿男, 3个月, 双眼RB, 图3患儿男, 18个月, 左眼RB。本组病例钙化率为100%。其钙化机制为肿瘤供血不足引起细胞坏死, 产生钙化复合体结构。肿块内钙化是诊断RB的最主要证据。高分辨力CT薄层扫描可较好地显示钙化。当肿瘤生长进入临床青光眼期时, CT表现为眼球体积增大, 当肿瘤侵犯球外时可沿视神经蔓延侵入颅内, 为视神经增粗及眶内或颅内肿块。

3.4 RB转移。一般突破眼环侵犯到巩膜筛板后方的视神经、脉络膜、巩膜、眶内及前房的肿瘤最易发生转移。侵犯到视神经或脉络膜的肿瘤, 其最大径线通常>15mm并多伴有眼内压升高及全视网膜脱离。遗传型RB可以合并颅内恶性成神经细胞瘤, 多为松果体母细胞瘤或其他蝶鞍旁肿瘤。松果体母细胞瘤与RB在胚胎学、病理学和免疫学上具有相同的特征, 这种颅中线上的松果体肿瘤和蝶鞍上或蝶鞍旁成神经细胞瘤同时合并有双侧性RB的现象称为三侧性RB[2]。

注:图1平扫CT显示双侧眼环完整, 玻璃体内见大团块状钙化影。球后肌锥内、外间隙及眶尖区域未见肿物影, 双侧视神经等粗。

图2CT增强扫描示钙化旁肿瘤实质部分轻度增强。

图3平扫CT显示左侧眼环完整, 玻璃体内见混杂密度肿块影, 其间见多发小点片状钙化影。球后肌锥内、外间隙及眶尖区域未见肿物影像。

3.5 鉴别诊断。许多婴幼儿眼病与RB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尽管RB有典型的外观, 仍有约50%最初被怀疑为RB的患儿, 最后确诊为非RB眼病[3,4,5,6]。RB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白瞳症, 需与儿童表现白瞳症的Coats病和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殖症 (PHPV) 鉴别。Coats病是小儿较多见的眼球良性病变, 病因是视网膜上毛细血管炎和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脂肪蛋白渗出积聚导致视网膜脱离的病变。该病单眼发病, 好发年龄为5~10岁, 不需手术。而RB是眼球摘除的绝对适应证, 因此两者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Coats病较RB发病年龄大, Coats病极少钙化, 病侧眼球无增大, 增强扫描Coats病渗出物不增强, 据此可与无钙化的RB鉴别。PHPV是胚胎原始玻璃体不能正常退化和胚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先天性病变。本病多见于婴幼儿, 90%单眼发病, 常有白色瞳孔。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征:小眼球、无眼内钙化、晶体小而不规则、晶体后与视网膜之间可见管状或圆锥状软组织影, 为血管纤维性增生物。

参考文献

[1]陶晓峰, 施增儒, 魏锐利, 等.常见眼球后病变MRI信号模型的研究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 31 (2) :23.

[2]史大鹏, 李舒茵, 石玉发.眼科影像诊断学 (M) .郑州市: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66.

[3]鲜军鲂, 王振常, 燕飞, 等.眼色素膜黑色素瘤的CT与MRI研究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 (3) :158.

[4]邹明舜, 黄文虎, 潘宇隆.眼球脉络膜转移癌的影像学 (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1997, 3 (2) :89.

[5]李至, 夏建中, 蔡祖龙, 等.脉络膜骨瘤的CT诊断 (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6, 4 (2) :77.

猫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征兆 篇2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幼儿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统计,死亡率为43.2%。这还不包括放弃治疗的病例。多发于5岁以下的小儿,最小者为生后1个月。多单眼发生,双眼发生者为8%~10%。现已证实,本病与遗传有关。

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分为4期。①眼内期:初无明显症状,很少被家长发现。肿瘤组织只限于视网膜上,病变多白眼后开始。视力状况常因肿瘤初发的部位而异。自前部开始且生长慢者,可在相当长时间内视力不受影响;若肿瘤自后部开始,则常较早地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肿瘤如发生在视网膜外层,往往为脱离的视网膜所掩盖;多数肿瘤发生在视网膜内层,容易突向玻璃体内,表面有新生血管或出血。此时瞳孔开大,有如猫眼样的黄光反射。此期通常历时半年至1年,绝大多数家长因发现孩子有猫眼症状而来就医。②青光眼期:肿瘤在眼内继续增大,导致眼压增高,眼球扩大,出现青光眼症状。患儿头痛,眼球胀痛。由于小儿眼球壁富有弹性,有一定扩张余地,角巩缘处(黑眼珠与白眼珠处)可被拉长,形成间部葡萄肿。此时眼压可暂时下降,疼痛反而减轻。此期一般为7个月。③眼外期:肿瘤增大终于穿破巩膜,向眼外发展。此时眼内压对肿瘤的生长障碍消失,它可无拘束地生长。加之营养状况的改变,肿瘤增大极为迅速,以至充斥整个眼眶,使眶骨变薄、破坏,眼眶扩大。肿瘤组织向前突出于眶外,大者如小儿拳头,可将鼻部挤向对侧,患儿痛苦不堪。肿瘤还可沿视神经蔓延至颅内,直接危及患儿生命。④转移期:除颅内直接转移外,视网膜母细胞瘤还可通过血液、淋巴系统等途径转移到全身各处,如骨骼、肝、肾及鼻腔、口腔等处。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早期可作眼球摘除术,手术时应尽量多剪除眶内段的视神经。亦可作放射疗法,还可用激光、冷冻等手段摧毁肿瘤组织,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眼外期可作眶内容剜出术,并配合放射疗法,这样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延长生命。此外,还可应用抗癌药物治疗,如环磷酰胺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虽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还是有治愈希望的。问题在于患儿年幼,不能主诉,检查时又很难合作,因此往往被忽视。故凡幼儿视力不佳、眼睛反应不灵敏或有斜视者,应领他到医院眼科就诊,以免漏诊。瞳孔有黄光反射者,多为本病的征兆,但有时也易与化脓性葡萄膜炎、眼内出血、全眼球炎等呈现出的“猫眼”相混淆,应作全面检查,如x线摄片、B超、CT、房水和玻璃体脱落细胞检查等,以识别之。

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眼球摘除,是保全患儿生命的主要手段。有些家长听说要将自己孩子的眼球抠去,思想感情上难以接受。笔者曾遇一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的患儿,动员家长摘除患眼,家长说啥也不同意,抱着孩子回家了。8个月以后又回来了,此时肿瘤已突出眼眶外,如鸭蛋大,表面溃烂并渗血,有恶臭。患儿痛苦异常,哭闹不安。后虽作眼眶内容剜出术,并配合放射治疗,减轻了痛苦,但出院不久即死去。家长后悔当初不听医生的忠告。

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患儿的护理措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82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男18例, 女23例, 年龄4个月~9岁, 平均年龄2.5岁, 患病时间18 d~14个月, 平均1.7个月;试验组男19例, 女22例, 年龄6个月~8岁, 平均年龄2.7岁, 患病时间16 d~15个月, 平均1.9个月。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均采用化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在化疗期间实施护理;试验组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在化疗期间实施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 (1) 环境:将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安排在同一房间, 减少交叉感染, 每天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1 h的消毒处理, 按时开窗通风, 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2) 安全:为患儿安装床挡, 并教会家长掌握使用方法, 定期对病床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3) 心理:尽可能多地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 使其和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拉近, 减轻患儿及其家长的顾虑。 (4) 生活:病房巡视工作应保证及时, 对床单进行清理, 帮助患儿更换衣裤, 必要时可适当增加通风次数, 对污浊空气的排除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5) 饮食:少食多餐, 多食碱性食物, 减少胃肠道反应, 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的搭配要保证合理。鼓励年龄相对较大的患儿多吃一些新鲜水果, 婴儿可以根据情况适量给予果汁, 使机体的免疫力增强[2]。对2组患儿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效果、化疗时间、症状控制时间进行对比研究。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症状表现基本消失, 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瘤体基本消失或明显缩小;有效:症状表现大幅度好转, 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瘤体与治疗前比较有所缩小;无效:症状表现和瘤体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变化, 或进一步向加重方向发展[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视网膜母细胞瘤症状治疗效果

2组患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症状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化疗时间和症状控制时间

2组患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症状控制时间及化疗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的细胞之间的根本性代谢差异不是十分明显, 所有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都会对正常的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由于组织相对比较脆嫩, 机体的代谢功能比较旺盛, 接受化疗后常会出现反应程度严重和恢复速度快的两重性。通过全面护理可以使患儿及其家长对化疗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缩短治疗时间, 使化疗能够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4]。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在化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化疗护理, 试验组患儿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患儿接受化疗时间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症状控制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这一结果表明, 全面护理服务模式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在化疗期间的一种有效护理方法, 可以使患儿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56-157.

[2]陈大年.21世纪视网膜母细胞瘤研究:希望与挑战[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9, 23 (5) :312-313.

[3]陈楚音, 吴素虹, 吴华琨.水合氯醛在患儿人工晶体测量检查中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5 (4) :24-25.

髌骨骨母细胞瘤1例报告 篇4

患者入院后2天,在连硬外麻醉下,行右髌骨囊肿病灶刮除术、髂骨取骨植骨术。术中见右髌骨呈囊状破坏,囊壁很薄,刮出组织呈灰红色肉芽组织。病灶刮除彻底后,用电刀、碳酸液、95%酒精依次将囊腔烧灼3遍,然后用0.9%生理盐水冲洗,取对侧髂骨2cm×3cm,剪成火柴棒状,植于右髌骨囊腔内。术后刮出组织送病检。病理报告为:骨母细胞瘤。

讨 论

骨母细胞瘤发生于髌骨者未见报道。骨母细胞瘤1956年由Jaffe首先应用这一名称。该病多发生于脊柱占30%,长管状骨占34%,15%发生于颅骨、下颌骨、上颌骨。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多在30歲以内,其中20~30岁病人占70%,且男性多于女性。本病一般无特殊症状、体征,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但不重。该病人术后1年复查,右髌骨愈合良好,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综述 篇5

1 化学减容法

化学减容法是一种通过全身或局部应用化疗药物促使肿瘤体积减小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卡铂、依托泊苷和长春新碱。肿瘤经治疗后体积减小, 便于对单个肿瘤更好地发挥局部治疗的疗效, 更大程度地保存有用视力, 尽量避免眼球摘除以及外照射放疗。用药两个疗程后RB的基底平均减小35%、厚度减少接近50%, 76%患者的视网膜下液可吸收, 玻璃体内和视网膜下肿瘤种植均有消退。Kingston等对化学减容法疗效的随访观察表明, 该治疗使85%处于Reese-EllsworthⅠ~Ⅳ级、47%处于Ⅴ级的患眼得以保留眼球。但是, 在运用化学减容法治疗后玻璃体内或视网膜下种植还可能复发,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化学减容法联合肿瘤局部治疗, 临床研究发现化学减容法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后肿瘤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化学减容法治疗。另外, 化学减容可能出现骨髓抑制、感染、耳毒性和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对于双眼及高度进展的单眼RB通常采用全身给药的化学减容法结合患眼结膜下注射卡铂治疗。动物实验显示, 卡铂可透过巩膜进入玻璃体腔内, 在局部达到较高的有效浓度。局部注射的不良反应包括结膜下出血和疼痛、角膜缘干细胞丢失, 结膜生长过度覆盖角膜、以及眶纤维化致眼球运动受限。最新证据表明, 近来用于治疗RB的化学减容法还可有效地预防三侧性RB的发生[4]。

2 肿瘤局部治疗

RB的局部治疗包括激光光凝、TTT、冷冻治疗和巩膜敷贴放射治疗, 其中绝大部分适用于小肿瘤的治疗, 尤其是经过化学减容法治疗后体积缩小的瘤体。患儿在开始接受化学减容法治疗中, 在各个化疗阶段需同时对每个瘤体进行多次局部治疗。敷贴放疗常应用于其他局部治疗失败的肿瘤, 甚至对于一些8~10 cm厚的中等大小肿瘤也有效。其余的局部疗法多适用于较小的小肿瘤, 特别是最大经线<3 mm的肿瘤。激光光凝的适应证多是眼赤道部之后体积较小的RB。在化学减容法治疗阶段很少同时联合激光光凝, 因为后者使肿瘤血管凝固闭塞导致肿瘤缺血, 而前者需要丰富的血供将药物运送到肿瘤部位。所以, 激光光凝不与化学减容法治疗同时运用。该治疗通常需重复3个疗程, 其间期为1个月。TTT是运用二极管红外激光系统加热肿瘤。它多与常规的化学减容法或单纯的卡泊治疗联合应用, 两项技术的协同效应能更好地发挥疗效。治疗目标是使肿瘤温度达到42~60℃, 这一温度范围低于热凝固的温度阈值, 因此视网膜血管可免受光凝作用。TTT与化学治疗的联合被称为化学温热治疗, 而TTT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则被称为热放射治疗。人们发现在治疗全身或眼部肿瘤方面, 温热疗法与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具有协同效应[5]。TTT联合化学减容法尤其适合治疗邻近中心凹或视神经的肿瘤, 因为放射治疗或激光光凝治疗上述部位的肿瘤常会严重损害视力。冷冻疗法是治疗赤道部及周边部较小的RB的有效方式[6]。通过在肿瘤局部重复3次“冻结-解冻”过程以破坏肿瘤组织, 一般需要1~2个疗程, 间期为1个月。但应注意若是肿瘤表面有玻璃体种植则冷冻治疗难以成功, 对这些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采用敷贴放射治疗。冷冻治疗仍然是在化学减容法治疗后的一种重要的肿瘤局部治疗方法。它是锯齿缘附近复发的视网膜下肿瘤种植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敷贴放射治疗是近距离放疗的一种方式, 它是将具有放射活性植入物安置于与肿瘤基底相应的巩膜上, 发出射线透过巩膜照射肿瘤。通常它仅限于治疗基底<16mm、厚度<8mm的肿瘤。照射时间平均需要2~4d, 以使肿瘤顶部能接受总剂量4000c Gy的辐射。尚未发现敷贴放疗可诱导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 这可能与其照射野局限且周围射线被屏蔽有关。

3 其他治疗方式

外照射放疗:对高度进展的RB, 特别是患眼有大量弥散的玻璃体种植的病例, 外照射放疗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 因放射线照射整个眼球及眼眶, 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对视网膜、视神经和晶状体产生严重的损伤, 从而导致视力预后不佳。另外, 外照射放疗可能在放射区域内诱导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7,8,9], 尤其是1岁以内的小儿发病危险性较高。手术治疗:眼球摘除术是用于治疗RB的重要方法。对于肿瘤高度进展的患眼, 或者怀疑肿瘤向视神经、脉络膜或眼眶浸润的病例, 多需行眼球摘除;继发性青光眼的病例、肿瘤种植于锯齿缘或前房浸润的患眼也最好行眼球摘除。近年来发现RB在眼眶局部复发的风险性很低, CT、MRI的普及能更好的监测眼眶的情况, 眼球摘除术后已有越来越多的病例接受了义眼台植入, 明显改善了患眼的外观。基因治疗:众所周知, Rb基因是第一个被确证的抑癌基因。RB蛋白 (p RB) 在细胞周期中发挥着抑制细胞生长的关键作用。实验研究表明, 正常RB基因置换肿瘤细胞中RB缺陷基因可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缺陷型小鼠的致癌性, 这一结果预示了基因治疗肿瘤的前景。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 Rb基因抑制细胞生长作用的本质并非肿瘤特异性。p RB有抗增殖、抗血管形成及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功能, 它不但能介导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 过量表达时还能抑制正常细胞的生长。但p RB持续活性表达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是不可逆的, 而对正常细胞生长的抑制只是暂时性的。因此, p RB若被证明能有选择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则有望从根本上治疗RB。

综上所述, RB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方面仍是一大难题。在设计治疗方案之前首先建立正确的诊断极为重要, 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到多种因素, 如患者年龄、肿瘤累及单眼或双眼、肿瘤大小、部位及范围, 以及视力预后的期望。在保存患者生命的首要前提下, 合理采用非手术治疗, 尽量保存眼球, 保存有用视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眼科医师今后临床工作和科研的方向。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

参考文献

[1]Shields JA, Shields CL.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of retinoblast-oma[M]//.In:Shields JA, Shields CL, eds.Intraocular tumors:a text and atlas.Philadelphia:WB Saunders, 1992:3772-392.

[2]Shields JA, Shields CL.Retinoblastoma[M]//.In:Shields JA, Shields CL, eds.Atlas of Intraocular Tumors.Philadelphia:Lipincott.Williams Wilkins, 1999:207-232.

[3]Shields CL, Shields JA.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tinoblastoma[J].J Ped Ophthalmol Strabism, 1999, 36 (1) :8-18.

[4]Shields CL, Shields JA, Kiratli H, et al.Treatment of retinoblastoma with indirect ophthalmo scope laser photocoagulation[J].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 1995, 32 (5) :317-322.

[5]Shields CL, Santos MCM, Diniz W, et al.Thermotherapy for Retino-blastoma[J].Arch Ophthalmol, 1999, 117 (7) :885-893.

[6]Shields JA, Parsons H, Shields CL, et al.The role of cry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retinoblastoma[J].Am J Ophthalmol, 1989, 108 (3) :260-264.

[7]Wong FL, Boice JD Jr, Abramson DH, et al.Cancer incidence after retinoblastoma:radiation dose and sarcoma risk[J].JAMA, 1997, 278 (15) :1262-1267.

[8]Roarty JD, McLean IW, Zimmerman LE.Incidence of second neop-lasms in patients with retinoblastoma[J].Ophthalmology, 1988, 95 (11) :1583-1587.

视网膜母细胞瘤 篇6

关键词:厚朴酚,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

厚朴酚是一种从厚朴中草药中提取出的一种联苯羟基复合物, 在医药行业具有广泛的用途, 临床上主要用于疼痛, 感冒以及抗焦虑等方面的治疗[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厚朴酚在体外能具有抗炎和抗微生物效应, 并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2,3]。但是否对视网膜母细胞瘤也具有抑制作用, 目前依然不清楚。本研究试图以视网膜膜细胞瘤HXO-RB44细胞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对该细胞的生长增持有无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厚朴酚购自Sigma, 纯度为99.9%, 用二甲亚砜 (DMSO, Sigma) 溶解。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分别购自杭州四季青和Invitrogen公司。台盼蓝和四甲基偶氮购自Amreco, 碘化乙啶和RNA酶分别为Sigma和上海生工产品。

1.2 细胞培养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HXO-Rb44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库, 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 于37℃, 5%CO2, 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 2~3天传代一次。

1.3 实验分组及细胞处理

细胞生长至对数期后, 用0.4%台盼蓝鉴定细胞活性, 当活性在98%以上的细胞才用于实验。分为实验室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当中根据厚朴酚的终浓度, 设5μM, 10μM, 20μM, 40μM, 共4个浓度组。对照组仅用0.1%的二甲亚砜处理。

1.4 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将上述培养的细胞密度调整为105/ml, 按180μl/孔接种于96孔板。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 加入不同浓度的厚朴酚, 每浓度设3个复孔。3 7℃, 5%C O2条件下继续培养24~72h。孵育结束后, 每孔加入20μl MTT溶液, 37℃继续培养4h。去除上清, 加入200μl二甲亚砜并避光震荡10~15min。震荡结束后用酶标仪获取各孔的O D值 (波长:490nm) 。生长抑制率 (%) = (1-实验组OD值/对照组气OD值) ×100%。

1.5 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

细胞分组和处理同上, 收集处理后的细胞, 800rpm离心5min, PBS洗涤后用70%乙醇固定, 4℃过夜后800rpm离心5min, 弃固定液。随后加入20μl RNA酶于37℃处理30min, 加入800μl PI染色液, 40℃避光30min,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88nm波长下的红色荧光, 并用Modfit LT软禁计算各期细胞数的百分比。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数据用±S表示。各数据组间比较用one-way ANOVA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采用Dunnett’s t检验, P<0.05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厚朴酚对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MTT结果显示, HXO-RB44细胞经不同浓度的厚朴酚作用后, 和对照组相比, 24~72h内对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抑制效果随着厚朴酚浓度的递增而增强 (P<0.0 5) , 同时, 厚朴酚对HXO-RB44细胞的抑制效应还具有时间依赖性, 即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 抑制效应更显著, 见表1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 p<0.05;▲各浓度组间两两比较, p<0.05

2.2 厚朴酚对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厚朴酚作用网膜母细胞瘤细胞24h后, 和对照组相比, 5~40μM厚朴酚均能增加S期细胞数量, G0/G1比例明显较少。随着厚朴酚浓度的增加, S期细胞随之增多。当其浓度为40μM时, G0/G1比值为12.35%。

*与对照组相比, p<0.05;▲各浓度组间两两比较, p<0.05

3 讨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儿双眼均可发病, 近年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 目前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不再以降低死亡率为目的, 而是保留眼球和现有视力。但事实上, 大多数患儿往往是有明显的白瞳或斜视后才开始就诊, 延误了治疗时机, 最终还是要摘除眼球, 因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依然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厚朴酚是重要厚朴的主要成分, 有研究显示它对种肿瘤来源的细胞有抑制作用。100μM的朴酚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并诱导其凋亡, 它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途径或抑制血管生成而参与其抗肿瘤活性[4]。在本研究当中, M T T结果显示, 不同浓度的厚朴酚能显著抑制HXO-RB44的增殖, 随着浓度的增加, 其抑制效应不断增强, 并与作用时间成正相关。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证明, 不同5~40μM的厚朴酚作用HXO-RB44细胞24h后, 能明显增加S期细胞的数目, 表明它对肿瘤细胞生长周期具有阻滞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递增, 效应逐渐增加。当浓度为40μM时, S期细胞比例达64.58%, G0/G1期细胞比例降至12.35%。证明厚朴酚能抑制细胞S期DNA的复制, 从而使细胞无法进入G 2/M期。

厚朴酚抑制HXO-RB44细胞增殖的机制目前依然不清楚。有报道证实厚朴酚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HL-60细胞增殖, 促进凋亡。该效应可被caspase-3和caspase-2的抑制剂所阻断。另外, 也可能通过p53途径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凋亡[5,6,7]。厚朴酚对H X O-R B 4 4细胞的生长抑制是否也是通过caspase和p53途径发挥作用,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sai YC, Cheng PY, Kung CW, et al.Beneficial effects of magnolol in a rodent modelof endotoxin shock[J].Eur J Pharmacol, 2010, 641 (1) :67-73.

[2]Shen JL, Man KM, Huang PH, et al.Honokioland magnolol as multifunctional antioxidativemolecules for dermatologic disorders[J].Molecules, 2010, 15 (9) :6452-6465.

[3]Kuo DH, Lai YS, Lo CY, et al.Inhibitoryeffect of magnolol on TPA-induced skininflammation and tumor promotion in mice[J].JAgric Food Chem, 2010, 58 (9) :5777-5783.

[4]Li HB, Gao JM, Ying XX, et al.Protectiveeffect of magnolol on TBHP-induced injury inH460 cells partially via a p53 dependentmechanism[J].Arch Pharm Res, 2007, 30 (7) :850-857.

[5]Zhong WB, Wang CY, Ho KJ, et al.Magnolol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leukemia cells viacytochrome c release and caspase activation[J].Anticancer Drugs, 2003, 14 (3) :211-217.

[6]Hoi CP, Ho YP, Baum L, 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honokiol and magnolol, compounds from Magnolia officinalis, on beta-amyloid-induced toxicity in PC12 cells[J].Phytother Res, 2010, 24 (10) :1538-1542.

视网膜母细胞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立意取样法, 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临床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母亲, 能用语言表达其感受并同意受访。研究样本量决定以资料重复出现, 没有新主题呈现为标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访谈了1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母亲, 患儿和母亲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伦理问题

在访谈前, 向每一位患儿母亲承诺隐私权保护, 向其说明在研究报告中仅以数字编码代替姓名, 并向其详细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所采取的方法, 取得患儿母亲的理解和同意。

1.3 资料收集

本次研究采用基于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以直接当面深入访谈的形式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在访谈进行之前, 应做好访谈提纲指引整个访谈的进行。访谈提纲应包括患儿疾病的初次发现、确诊和治疗过程, 手术进行过程, 作为母亲得知子女患病后的心理感受, 照顾患儿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等, 希望在哪些环节得到医院、护士、医生或者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在访谈中要注意患儿母亲的情绪波动, 并适当调整提问方式和内容, 必要时要向患儿母亲确认研究者的理解和记录是否准确无误。此外, 访谈应在安静、不受干扰的自然环境中进行[5]。在访谈中, 研究者要开诚布公, 对患儿母亲表明身份和来意, 明确表示要尊重对方的隐私, 获取患儿母亲的充分信任和配合。每次访谈的时间控制在45 min~1 h, 要在和患儿母亲确认的情况下进行全程录音, 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母亲的表情变化和情感动态, 认真完成笔录。在访谈结束后, 应在当天及时根据录音进一步完善笔录。

1.4 资料分析

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Colaizzi分析法进行分析[6]。步骤是: (1) 对所有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阅读; (2) 对有重要意义的陈述进行提取和分析; (3) 对出现次数较多的观点进行编码; (4) 将编码后的观点进行汇集并形成主题; (5) 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6) 对相似的观点进行辨别; (7) 将材料向研究对象返回并求证, 确认材料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消极悲观的情绪

2.1.1 焦急与担心

作为患儿的母亲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超过其他照顾者的负担, 很大程度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健康。“自从我家孩子确诊这个病后, 我们心里一直很担心。”是诸多个案统一的表述。个案4:“听说这个病要摘掉眼睛, 我眼前都黑了, 要是孩子没有眼睛, 以后怎么生活讨老婆。”个案5:“知道孩子患了这个病, 我就上网查过, 也问过专家, 发现这个病的治疗效果不是很好, 很有可能保不住孩子的眼睛。如果实在保不住孩子的眼睛, 孩子就是残疾人了, 未来还有几十年, 可怎么办啊?”

2.1.2 后悔与自责

母亲由于缺乏对视网膜细胞瘤疾病知识的了解, 耽误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 个案表现出极大的后悔和自责。个案7:“孩子很早就告诉我, 她眼睛疼, 看见光就很难受, 我一直没有重视, 是我耽误了我的孩子, 我是罪人。”个案5:“早在几个月前, 我就知道孩子得了这个病, 我和家里人都不愿意相信, 这个医院看看那个医院问问, 我们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结果还延误了治疗。”

2.1.3 怕羞与自卑

出于害羞和自卑, 一般母亲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因此一般会给孩子安装义眼。然而, 由于义眼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进行区别, 母亲为了维护尊严和保护隐私, 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因为化疗, 头发都开始脱落, 精神状态也不好, 很少让孩子出门活动。个案1:“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儿子有只眼睛是假的, 不想接受别人同情的目光, 不想小孩子生活在同情怜悯中, 所以我很少让儿子参加活动, 其他家长之间经常有交流聚会, 我们都不参与, 别人以为我们家孤僻高傲, 说我教师有什么了不起, 我的苦又有谁能懂。”

2.1.4 接受与无奈

当医生向患儿家属确认患儿的诊断结果, 并告知后续患儿需要进行化疗和摘除眼睛等治疗时, 绝大部分家属都有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现实的无奈和绝望。个案1:“当医生告诉我孩子得的是这个病, 而且需要化疗, 如果效果不好, 只能摘掉眼睛, 我当时就晕过去了, 这太不可能, 我那么可爱的孩子, 怎么会得这个病, 我温州上海北京跑了好多医院, 结果都是一样, 我很无奈, 最后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后来要化疗, 手术, 一次化疗, 二次化疗, 除了接受, 照顾孩子, 我什么都做不了。”

2.2 疾病的不确定性

个案9:“我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尽管完全按医生的指示检查、治疗, 该花的钱不该花的钱都用上了, 可是死神还在一步一步临近, 不知道哪一天, 我的孩子什么都看不见甚至离开我们 (母亲哭了) 。”个案1:“只能走一步是一步, 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但是我们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现在只有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照顾, 弥补他。”

2.3 经济负担过重

化疗、手术费用都是相当高的, 义眼片价格也很高, 家里经济负担很重。案例4:“我们家在农村, 家里也就靠自己养养鸡, 种种菜卖菜过日子, 孩子的医疗费用我都是亲戚家朋友家挨家挨户借的凑的, 医院的医生护士给我捐资, 我们才熬过去, 但是这次熬过去, 接下去呢。”

2.4 缺乏照护患儿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访谈了解到, 很多RB患儿的母亲都不知所措, 不知道接下去要如何照顾好患儿, 怎么才能帮到孩子。个案1:“我的孩子接受手术后, 我不知道回家后要怎么照顾好孩子, 我上网查相关资料, 发现内容都很少, 吃些什么好, 日常生活要注意什么, 我都不清楚。”个案8:“我很心疼孩子一会儿要打针一会儿要住院, 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照顾她了。”

2.5 家庭关系恶化

因照顾患儿的情感疲劳和身体疲倦, 患儿母亲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如若家属不能给予体谅, 则患儿母亲容易将不良情绪向家属发泄甚至是家庭暴力行为发生, 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因此, 患儿的发病给其父母及整个家庭关系造成了重大的危机, 使患儿父母之间感情出现危机, 甚至导致离婚、家庭解散。个案4:“我和我老公天天吵架, 他对孩子不理不问, 只有我一个人照顾孩子。”

3 讨论

质性研究通过研究者本人在尊重研究对象隐私的前提下与研究对象进行交流和互动, 详细记录与研究对象的交流过程并进行深入整体的研究, 对研究对象有着正确和明确的描述和理解, 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更加了解和熟悉。对于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母亲这一特殊群体, 要呼吁全社会多多关心, 并给予尽可能多的社会关心和专业帮助, 帮助他们真正的走出困境, 正确应对患儿照护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社会支持既有缓冲应激作用, 又有独立保护作用[7,8]。护士应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母亲与周围的病友、朋友加强沟通, 鼓励政府及社会爱心人士, 给予特殊群体困难户予以帮助。同时, 护士应成为患儿及患儿家属社会关心和专业帮助的核心力量, 为患儿及患儿家属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情感支持。本文通过对于10例RB患儿的母亲进行深入访谈和研究, 并得出5个主题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RB患儿母亲进行更好的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和专业照护知识护理。从而帮助患儿母亲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对RB患儿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护理和治疗, 帮助RB患儿过上更加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Abramson D H, Schefler A C.Update on retinob lastoma[J].Retina, 2004, 24 (6) :828-848.

[2]高岩.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3) :48-49.

[3]薛朝华, 罗婧.眼球摘除联合羟基磷灰石义眼座Ⅰ期植入治疗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0B) :43-44.

[4]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85.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62.

[6]Coates V.Qualitative research:a source of evidence to inform nursingpractice[J].J Diabetes Nurs, 2004, 10 (9) :8.

[7]刘焕巧, 李俊欣, 王俊荣, 等.癌症化疗病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04, 18 (2A) :216.

胎儿心室脂肪母细胞瘤1例 篇8

患者, 33岁, 孕35+5周, 因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右心室实性占位于2011年12月22日入院要求终止妊娠。该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6/25天, 末次月经:2011年4月15日, 停经30余天自测尿HCG (+) , 早孕反应不明显, 孕早期无病毒感染史, 否认有害、有毒物质接触史, 因该患者为计划外妊娠, 未至医院行正规产前检查。2011年12月15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检查提示:胎方位为右枕前, 双顶径86 mm, 羊水指数140 mm, 右心室内三尖瓣膈瓣上方室间隔侧可见14.1 mm×15.4 mm×18.5 mm强回声团块, 与室间隔关系密切。我院复查超声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超声结果基本一致, 见图1。该患者既往体健, 否认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 孕期无宠物接触史。12月25日行水囊引产术。12月30日娩出一死女婴, 重3000 g, 外观未见明显异常。死胎送尸体检查, 病理诊断结果为:胎儿右心室壁脂肪母细胞瘤, 大小为4.3 cm×4.0 cm×1.0 cm。见图2。

2 讨 论

原发心脏肿瘤极为罕见, 婴幼儿中的发病率为27/10000, 宫内发病原因不明, 最常见为横纹肌瘤, 约占总数的62%, 有多发趋势且累及隔膜[1]。检索国内近30年文献, 对于胎儿心脏肿瘤的报道中, 心脏横纹肌瘤的数量最多。对于其他病理类型报道极少, 国内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志海等[2]于1991报道1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叶蓉华等[3]报道胎儿心肌多发性错构型血管肌纤维脂肪瘤1例。周启昌等[4]报道1例胎儿心脏脂肪瘤。高健等[5]报道1例胎儿四心腔低度恶性肉瘤。

脂肪母细胞瘤属于错构瘤, 为幼稚的脂肪母细胞在局部增生形成, 仅见于婴儿和年幼儿童, 又称为胎儿脂肪瘤或胚胎性脂肪瘤, 此瘤多发生于四肢的浅表层软组织, 其次见于颈、面颊部、躯干, 发生于心脏十分罕见。李洪波等[6]报道1例患儿因右心室肿块, 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提示脂肪母细胞瘤, 为国内唯一1例报道存活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报道。

导致胎儿心脏肿瘤的原因目前不明, 孕期超声检查是初步诊断胎儿心脏肿瘤、预防患儿出生最有效的措施。彩色多普勒可清楚地显示胎儿心脏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室流入口或流出道的机械性梗阻并可发展成为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本病例孕期非正规产前检查, 若行正规产前检查, 中孕期产前诊断超声检查能尽可能提前发现心脏肿瘤, 及早终止妊娠, 对孕妇的创伤减到最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 孕期保健系统的完善, 关于胎儿心脏肿瘤的报道将呈增多趋势, 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 一经发现胎儿心脏肿瘤, 从优生的角度, 建议其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段涛, 杨慧霞, 译.高危妊娠[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22.

[2]康志海, 刘爱武, 于卫刚.胎儿超声心动图的研究:Ⅵ左心室脂肪母细胞瘤1例报告[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1, 25 (4) :273-274.

[3]叶蓉华, 谢道银, 贾同莉.胎儿原发性心脏肿瘤1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35 (4) :232.

[4]周启昌, 范平, 高梅.胎儿心脏肿瘤的产前超声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1, 10 (10) :602-604.

[5]高健, 王芳娜, 楚伟.产前诊断胎儿心脏恶性肿瘤1例[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18 (11) :106.

视网膜母细胞瘤 篇9

【关键词】鼻腔神经母细胞瘤;CT平扫

嗅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嗅神经上皮的肿瘤。具有低度恶性的特性,多发生于鼻腔。临床少见,发病率仅为0.4/100万,约占鼻腔肿瘤的3%,占鼻腔恶性肿瘤1%-5%[1]。该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10-20岁和50-60岁是发病高峰[3]。多层螺旋CT通过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即使不使用造影剂增强扫描,也可以从分辨率较高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全面了解病变侵犯的部位和范围,根据病变的特定发病部位做出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CT平扫资料。7例资料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8-70岁,评价年龄34岁。嗅觉减退5例,头痛3例,视力下降2例。

1.2检查方法7例病例资料具有完整的CT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平扫资料:轴位层厚、层间距为2mm;冠状位、矢状位层厚为2mm,层间距为1mm。矩阵512X512。

1.3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为三期:肿瘤局限于鼻腔为Ⅰ期;肿瘤侵犯鼻窦为Ⅱ期;肿瘤超出鼻腔或鼻窦,侵及眼眶、颅内,并有颈部及远处器官转移为Ⅲ期。[2]

2结果

2.1肿瘤的分布及破坏范围7例资料中:I期1例,局限于中鼻道以上范围,未突破周围骨质;II期4例,其中3例累及鼻腔、副鼻窦,1例病变突破鼻中隔累及对侧鼻腔;III期2例,突破鼻中隔并累及双侧鼻腔、副鼻窦,向上突破颅底骨质累及颅内结构。

2.2CT表现肿瘤实质部分均呈软组织密度,CT值范围约35-50HU;病变内多发斑片略低密度,无明显边界。肿瘤边缘骨质呈溶解、吸收征象(如图①、②、③),边界不锐利,骨质密度减低、形态变薄骨壁形态尚可见(如图①、③),无明显骨质硬化。

3讨论

3.1生物学特点Berger于1924年首先报道嗅神经母细胞瘤,以后也被称为嗅神经上皮瘤、嗅神经或感觉神经母细胞瘤、嗅神经或感觉上皮瘤等。2000年WHO新分型将其列入外周来源的神经源性外胚层肿瘤。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即嗅觉的减低或丧失,嗅觉减轻程度示肿瘤侵犯范围而有不同。肿瘤的发病部位与嗅黏膜分布区一致(如图④);多首发于鼻腔顶部或近中鼻甲外侧壁等处,随即沿生理通道生长,待生长受阻或肿瘤分裂、增殖过快可加快邻近骨壁的破坏、吸收,但肿瘤本身蚀骨特性病变显著,本组病理里仅一例破坏、突破颅底骨质。此影像特点符合低度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

3.2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CT平扫,也是区别本病与鼻腔其他恶性肿瘤的主要征象;再者肿瘤蚀骨特点不明显,早期一般沿生理通道生长,晚期具有恶性肿瘤的共同特点,可以破坏邻近眼眶、上颌骨、颅底骨,可以颈部淋巴节和全身转移。如果鼻腔其他恶性肿瘤也原发于此且破坏嗅觉神经导致临床嗅觉下降,则无论何种影像检查也无法甄别,只能依靠病理诊断。CT平扫资料完全可以满足确定病变范围、大小以确保制定适合的临床治疗方案。

与鼻腔、筛窦恶性肿瘤鉴别较难(需与鉴别的疾病较多,如上皮癌、小唾液腺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瘤、脊索瘤、脑膜瘤等,同时还需同好发于鼻腔的良性肿瘤如乳头状瘤相鉴别)。结合临床可能嗅觉障碍,肿瘤位于中线附近、鼻腔上部,颅内、外生长,要考虑嗅神经母细胞瘤。

参考文献

[1]纳玉平,赵个义.噢神经母细胞瘤:附J例报道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1995,19:127-128.

[2]Kadish S,Goodman M,Wang CC.Olfactory neuroblastoma.A clinical analysis of 17 cases[J].Cancer,1976,37(3):1571-1576.

盆腔肾外肾母细胞瘤1例 篇10

患儿, 男, 8岁, 因间隙性排尿困难2周入院。患者有尿胀感, 无明显下腹部不适及疼痛, 无血尿。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查体:下腹部可扪及约5cm×6cm大小的包块, 质地硬, 边界不清, 固定无压痛。肛门指检:指尖可触及盆腔内包块, 质硬, 固定, 指套退出无血染。B超探及盆腔内异常包块, 约6.9cm×6.4cm×6.3cm大小, 内为不均质的中等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示内见线状、分支状彩色血流信号;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占位病变。腹部CT示:盆腔内直肠与膀胱间见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约7.1cm×5.9cm×8.0cm大小, 密度不均, 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灶, 边缘较清楚但与膀胱及直肠紧密相贴, 膀胱向前向右上推移, 增强后肿块呈轻度强化, 原低密度灶不强化 (图1、2) 。MRI可见盆腔正中约7.0cm×6.0cm×7.6cm大小的类圆形混杂信号肿块, T1WI主要为等信号及斑片状低信号, T2WI主要为不均匀高信号, 肿块边界较清楚, 精囊腺向前推移, 膀胱向前向右上推移, 形态失常 (图3~6) 。CT及MRI均考虑恶性肿瘤。胸部X片及CT检查示:右肺门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直径约1.8cm, 边界清楚, 结合盆腔肿瘤病史考虑淋巴结转移。入院后在全麻下行手术探查:肿瘤位于膀胱与直肠间, 约7.0cm×6.8cm×7.3cm大小, 与膀胱及直肠粘连紧密。经征求患儿家长意见, 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采取了姑息性肿瘤切除术, 保留了膀胱与直肠。送病理检查:诊断为肾外肾母细胞瘤。术后半年病人再次出现排尿困难, 复查CT提示肿瘤复发, 随访病人于术后9个月死亡。

2 讨论

肾母细胞瘤是幼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小儿所有实体瘤的8%, 15岁以下儿童占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的80%。约75%的患者于1~5岁之间诊断, 其高峰为3~4岁。真正的肾外肾母细胞瘤非常罕见。本例患者发生于盆腔并以间隙性排尿困难为首发症状极为罕见, 由于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无特异性表现, 故术前诊断困难, 但术前行CT及MRI检查基本可以确定其良、恶性, 并可了解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对指导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必要时化疗后再行手术治疗可能更有利于对肿瘤行根治性切除。肾外肾母细胞瘤的正确诊断必须靠病理学检查。Ronald等[1]指出, 诊断肾外肾母细胞瘤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1) 原发肿物在肾外; (2) 组织学出现原始的梭形及圆形细胞成分; (3) 形成发育不全或胚胎样管或肾小球样结构; (4) 肿瘤不含皮脂样肾瘤或畸胎瘤成分; (5) 需排除原发性肾肿瘤肾外转移与重复肾的可能。肾外肾母细胞瘤与肾内肾母细胞瘤来源是否相同尚有争论, 有人认为肾内与肾外肾母细胞瘤具有不同的组织来源[2]。不论肾外或肾内肾母细胞瘤均需手术、化疗, 必要时加放射治疗[3]。

肾母细胞瘤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转移早、预后差等特点, 但早期发现治愈率高。本例患者初次就诊时, 未引起医生重视, 没有认真做盆腔体检及B超检查, 以至延误诊断。因此, 应充分认识本病的发生与诊断, 才能有效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肾外肾母细胞瘤,盆腔肿瘤

参考文献

[1]Ronald S, Mu C, B Sc, et al.Adult extrarenal Wilms’tumor occurring inthe uteru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of the literature[J].Arch pathol LabMed, 2001, 125:1081-1083.

[2]Coppes MJ, Wilson PCG, Weitzman S.Extrarenal Wilms’tumor:staging, treatment, and prognosis[J].J Clin Oncol, 1991, 9:167-174.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嗅神经母细胞瘤02-10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02-10

校园幽默之作弊系列02-10

脑胶质母细胞瘤02-10

焦虑障碍02-10

卵母细胞成熟02-10

血管母细胞瘤02-10

神经母细胞瘤02-10

肝母细胞瘤02-10

花粉母细胞02-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嗅神经母细胞瘤 下一篇:卵母细胞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