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氟磷酸钠

关键词:

单氟磷酸钠(精选十篇)

单氟磷酸钠 篇1

1单氟磷酸钠的国内外主要生产技术

单氟磷酸钠的制备方法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类:①熔融法,及熔融盐工艺;②液相中和法;③气相氟化法。其中,无论从研究重点还是从工业应用现状来说,熔融法均是较为传统且普遍选用的方法。以下将对各种工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比较。

1.1熔融法

1.1.1工艺流程

熔融法主要指采用偏磷酸钠(或正、焦、聚磷酸钠等)和氟化钠为原料,经干燥、混合等预处理后,在特殊材质的反应器(一般选用铂、石墨、银、铂铑合金等为内衬)中加热到600~800℃熔融状态下反应得到单氟磷酸钠,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熔融法工艺最早由Carl O.Anderson[1]等人在1947年开发并取得专利(专利号US2481807),由Ozark-Mahoning公司于1949年开始商业化生产。该工艺以偏磷酸钠和氟化钠为原料,于密闭的铂容器中加热熔融,温度在650~800℃,冷却后得到单氟磷酸钠成品,纯度接近100%,反应式为:

undefined

从图1看出,该工艺流程简单,具有易于实施和所得产品纯度高的优点。缺点是在反应装置和流程设计上,考虑到避免物料在熔融反应和冷却过程中与空气接触吸潮水解,采用了间歇操作生产,使物料反应和冷却在同一装置内完成,这导致氟磷酸钠产量偏低且难以扩大生产;同时,铂容器在急剧加热和冷却的交替冲击下,使用寿命缩短,成本增高,热损失较大。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各国研究者对熔融法制备单氟磷酸钠进行了一系列改进研究,其工艺流程基本相似,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开发新颖的连续生产装置并寻求新的耐腐蚀材料作为反应器内衬;二是研发以新的生产原料的制备工艺,以期降低反应温度、减少材质腐蚀,为连续生产创造条件。

1.1.2反应装置

研究表明,采用熔融法生产单氟磷酸钠,其反应装置必须使用连续生产工艺,材质选择应倾向于耐氟化物、耐高温且经济可行。

1969年,英国的F.J.Cleveland等人通过总结经验(专利号GB1288972A),参照Carl O.Anderson等人的间歇生产工艺,同样使用偏磷酸钠和氟化钠为原料,通过改进反应装置,首次实现了连续生产法制备单氟磷酸钠[2]。其设计的连续反应装置如图2所示。

该装置结构简单,加热炉炉膛材质采用耐火砖和半封闭结构以减少热能损失;反应容器为圆平底釜,材质选用铬镍合金钢结构,石墨内衬;选用银作为排料管材质,螺纹设计以便更换;加热方式使用气态燃料燃烧加热。通过实践,设计者排除了空气对反应过程的影响,认为反应原料从顶部加入,由于温度差会在熔融物表面形成固态的表层,可以有效阻止空气与熔融物接触并减少反应过程中气态溢出,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并且在冷却过程中空气与单氟磷酸钠的接触并不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运行表明,保持氟化钠与偏磷酸钠的质量比为0.4118,将温度控制在660℃左右,可以连续得到质量分数为99.0%~99.5%的单氟磷酸钠产品。该装置虽实现了单氟磷酸钠的连续化生产,但设计上仍然存在缺陷,主要体现为:①反应容器内衬选用石墨材质,在高温下耐熔融氟化盐腐蚀性能仍然欠佳;②炉膛加热方式决定了其难以准确控制反应温度;③釜状反应器选用单口排料,流动存在死角,物料在釜内停留时间难以保证。

基于上述原因,在随后的十多年,包括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对单氟磷酸钠连续装置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加热方式均选用了电加热方式,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不同原料的工艺调整和设备材质的更新[3,4]。目前,生产厂家开发的各种反应装置种类繁多,从工艺上基本都能满足连续化生产要求,但生产经验表明,熔融法制备单氟磷酸钠至今仍存在一个难题,及设备材质的腐蚀。无论选用石墨、银或铂作为加热反应器内衬,长时间连续生产后都存在腐蚀开孔或开裂现象,即使选用铂铑合金,其使用周期也只有10~20 d。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美国的Avrmin Evtzel等人发明的铂铑合金管式反应器(US5198088),其创新性地在反应管与产品储槽间施加了一个2~4V直流电压,其中反应管接正极,储槽接负极,反应装置如图3所示[5]。

由于铂铑合金的腐蚀主要是由于其与反应物料反应生成了一种Pt/Rh/P为36∶63∶13的化合物,在高温下该化合物熔融后使得反应内衬开孔或开裂。而通过图3施加直流电压,可有效阻止此种化合物的形成,在600~800℃高温条件下可使反应器的使用寿命延长到85 d。

1.1.3方法改进

从熔融法制备单氟磷酸钠成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对以新的原料制备单氟磷酸钠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1968年,德国Aibert公司的Hans Aldolf Rohlfs等人取得专利(Fr1475556、US3401013),此工艺提出了以多种磷酸盐和氟化物为原料采用熔融法制备单氟磷酸钠的方法,极大扩充了熔融法制备单氟磷酸钠原料的选择面[6,7]。该工艺的特点是反应可在常压,也可在加压或减压下进行,反应温度随反应物性质和产品的不同而异,一般是170~800℃。若以碱金属、氨或碱土金属的一氢或二氢磷酸盐与氢氟酸反应,温度为170~300℃;以正磷酸或聚磷酸的中性盐与氢氟酸反应,温度是200~400℃;碱金属或氨的酸式磷酸盐与氟硅酸盐反应,温度是400~800℃。文中还指出,若反应过程温度过高,将导致产品中氟含量降低,通常反应时间为1~2 h。此研究工作量很大,但缺点是其所制备的单氟磷酸钠产品含量不纯,杂质含量偏高,使其产品应用困难。

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熔融法制备单氟磷酸钠新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蹇其贤在2003年申请了“一种制备单氟磷酸钠的生产方法”的专利,其方法是:用磷酸和碱(纯碱或烧碱)为原料,在卧式搅拌刮壁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可得到聚磷酸钠;再将聚磷酸钠和氟化钠进行熔融反应制得单氟磷酸钠产品。此法所用原料易得,成本低,易于连续化生产,生产控制简单[8]。

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张斌等人研究出用磷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中间产物,再将中间产物与氟化钠混合后进行高温合成反应,可得到主含量质量分数高达99.83%、游离氟含量质量分数为0.08%、溶解度大的产品[9]。

云南江磷集团万荣惠等人在2007年申请了单氟磷酸钠制备方法的专利。此专利所用的方法是先将磷酐、碳酸钠混合反应生成偏磷酸钠(过程不需加热)。再将偏磷酸盐与氟化钠供入涡流加热反应器中进行熔融加热反应制得单氟磷酸钠。此方法能耗低、成本低、产品杂质含量低、反应时不产生氟化氢气体,对设备的腐蚀也较小[10]。

四川大学陈宇等人研究了使用大宗原料六偏磷酸钠和氟化钠通过熔融法制备单氟磷酸钠,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比其它偏磷酸盐效果更好。所制得的产品纯度和原料转化率都较高,游离氟含量较低,成品外观呈白色,溶解性较好[11]。

通过对各种熔融法制备单氟磷酸钠的专利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①正、焦、及三聚磷酸钠和氟化钠反应,温度600~900℃,时间6~12 min,都不生成单氟磷酸钠;

②链状聚磷酸钠中,当聚合度n﹥12时和氟化钠反应,能很容易生成单氟磷酸钠;

③链状聚磷酸钠中,三偏或四偏磷酸钠与氟化钠反应,都能有效地生成单氟磷酸钠,而其中又以四偏磷酸钠生成地量更多;

④用环状磷酸钠较用链状磷酸钠生成的单氟磷酸钠较多;

⑤正、焦和三聚磷酸钠与氟化钠反应,添加适量的磷酸酐(P2O5)能有效地生成单氟磷酸钠,并在较低地200℃温度条件下也能进行反;

⑥用NaCO3、P2O5、NaF按Na∶P∶F=2∶1∶1的物质的量比反应,也能生成担负磷酸钠;

⑦用P2O5和NaF反应,生成地单氟磷酸钠不纯,含有较多其它杂质化合物;

⑧在高温、长时间加热生成的单氟磷酸钠中,含有较多的焦磷酸钠。

1.2液相中和法

美国Hans-Walter Swidersky等人1995年取得专利(US5393506),提出了用液相中和法制备单氟磷酸盐M2PO3F(M指周期表中第一主族金属阳离子,例如Na+)的方法。其流程如图4所示:

此方法用磷酸、氢氟酸、碳酸钠或氢氧化钠为原料进行液相中和。随着中和液蒸发、浓缩、结晶、干燥,可得到单氟磷酸钠产品。但由于氟磷酸腐蚀性极强,对设备结构和材质要求特殊,且生产过程控制较难,生产装置投资高,腐蚀产物易使产品引入杂质[12]。

1.3气相氟化法

以往的氟化法采用五氧化二磷和无水氟化氢制备中间产物单氟磷酸H2PO3F,再将其中间产物与钠盐反应从而可得到单氟磷酸钠。由于使用了剧毒且强腐蚀性的原料HF,因此在工业应用中要求性能佳、结构复杂的装置及较高的操作技术。

1983年美国Yasuji Nakaso等人申请了关于用氟化法制备单氟磷酸钠方法的专利,该工艺的特点是:先将固态的焦磷酸钠或磷酸氢二钠经干燥后置于反应容器中,控制温度在200~450℃之间进行加热,然后通入氟化氢气流,当通入氟化氢的量达到由方程算出理论值的100%~150%时,固态原料与氟化氢经反应则可制得单氟磷酸钠,流程如图5所示。其反应机理如下:

undefined

undefined

此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反应条件温和,能极大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很适合于工业化生产。但如果在反应过程中,氟化氢气流通入的时间太长,会与单氟磷酸钠发生反应:

undefined

因此,在反应过程中应控制好氟化氢的通入速率,防止副反应发生[13]。

2存在的问题

制备单氟磷酸钠主要方法是熔融法、液相中和法、氟化法。但这3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熔融法中原料所用的偏磷酸钠吸湿性强,制备需要干燥;且反应所需温度较高,对设备材质要求特殊;合成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导致生产能耗高,且在生产过程中易引入杂质。

对于液相中和法中由于氢氟酸腐蚀性极强,因此对设备材质和结构要求特殊,生产装置投资高,且生产过程控制较难,所制备的产品易因腐蚀而引入杂质,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纯度。

氟化法是以聚合磷酸钠为原料在无水氟化氢气流中氟化得到。但该法由于氟的收率较低,反应后有氟化氢气体存在,但处理困难,导致生产成本高。若通入氟化氢的时间较长,会导致单氟磷酸钠和氟化氢发生副反应,极大地影响产品纯度。

3结束语

制备单氟磷酸钠主要方法是熔融法,同时也包括液相中和法和气相氟化法,这3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有不足之处。

①熔融法所得产品纯度高,工艺过程简单,但所用主要原料为偏磷酸钠,吸湿性强,制备前需要干燥;反应所需温度较高,对设备材质要求特殊、生产能耗高。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设备材质腐蚀问题,熔融反应器内衬若使用钢铁、石墨等廉价材质,耐腐蚀性差,腐蚀产物会污染产品,导致品质下降;使用银材质,抗腐蚀性能不强且价格偏高;使用铂及铂铑合金为内衬,抗腐蚀性能虽有增强,但由于价格昂贵,为减少用量,内衬往往很薄,使其易于腐蚀开孔或开裂。

②液相中和法原料易得,反应相对较为温和,但需经过蒸发、浓缩、结晶、干燥才能得到产品,反应周期较长。且由于氢氟酸腐蚀性极强,因此对设备材质和结构要求特殊,生产装置投资高,且生产过程较难控制,所制备的产品纯度较低。

③气相氟化法是以聚合磷酸钠为原料在无水氟化氢气流中氟化得到,此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反应条件较温和。但由于氟的收率较低,反应后有氟化氢气体存在,处理困难,导致生产成本高,且仍然属于间歇法生产;若氟化氢通气时间时间较长,会导致单氟磷酸钠和氟化氢发生副反应,极大地影响产品纯度。

果糖二磷酸钠胶囊说明书 篇2

【英文名称】FructosaDiphosphateSodiumCapsules

【拼音全码】GuoTangErLinSuanNaJiaoNang

【主要成份】果糖二磷酸钠胶囊主要成份果糖二磷酸钠。

化学名:1,6-二磷酸果糖三钠盐

分子式:C6H11Na3O12P2·8H2O

分子量:550.17

【性状】果糖二磷酸钠胶囊为硬胶囊剂,其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细小颗粒,味微咸。

【适应症/功能主治】心肌缺血、心绞痛、脑梗塞的辅助治疗。

【规格型号】0.325g*10s*2板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4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轻微症状,如腹胀、恶心、上腹烧灼感、稀便等,患者一般可以忍受,不需停药。

【禁忌】对果糖二磷酸钠胶囊过敏者、高磷酸盐血症、肾功能衰竭者禁用。

【注意事项】对严重溃疡患者宜于饭后服用。果糖二磷酸钠胶囊宜单独使用勿溶入其他药物,尤其忌溶于碱性溶液和钙盐中。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果糖二磷酸钠胶囊宜单独使用,勿溶入其它药物,尤其忌溶于碱性溶液和钙盐中。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果糖二磷酸钠胶囊是存在于人体的细胞代谢物,能调节葡萄糖代谢中多种酶系的活性。据报道,外源性的果糖二磷酸钠,能通过激活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使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的浓度增加,促进钾离子内流,有益于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葡萄糖利用,从而可使缺血心肌减轻损伤。

【药代动力学】尚不明确。

【贮藏】室温、密闭干燥处保存

【包装】铝塑包装:10粒/板×2板/盒。

【有效期】18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0699

【生产企业】海南长安国际制药有限公司

单氟磷酸钠 篇3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型果糖二磷酸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逐年提高。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型医学文献阐述不多,我们近2年来对临床80例冠心病心绞痛型病人,应用果糖二磷酸钠进行治疗,旨在观察其疗效。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根据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本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选择2006年6月至今2年来临床80例冠心病心绞痛型患者,均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或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中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自J点后0.08秒测得的sT段呈水平或下斜压低≥1.0mm。排除主动脉瓣疾病、肥厚性心肌病、严重贫血、急性心肌梗死及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中度以上高血压未有效控制者。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7+-5.1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2+-4.8岁;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及其他伴随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倍他乐克及他汀类降脂药等药物治疗,同时静脉滴注果糖二磷酸钠,100ml/次(含果糖二磷酸钠10g)快速滴入(15~30分钟滴完),1次/日,1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用常规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疗程均为10天。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间每天用药前后的心率、心律及心绞痛发作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1周内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并观察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示心脏缺血性改变消失;②无效:心绞痛症状依然存在,心电图示仍有缺血性改变。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治疗组显效32例,无效8例,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显效28例,无效12例,有2例发生鼻衄。两组在显效率、无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讨论

低游离氟含量的单氟磷酸钠合成 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日用品化工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作为牙膏主要原料之一单氟磷酸钠, 近两年国外市场需求量的年增长较快, 同时国外市场对单氟磷酸钠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些客户对单氟磷酸钠主要技术指标:纯度和游离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目前亚太地区客户主要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单氟磷酸钠, 要求其含量≥97%, 游离氟≤0.68%。而新进欧美地区市场要求其含量≥97%, 游离氟≤0.35%。在我们目前合成生产的单氟磷酸钠, 单氟磷酸钠主含量≥97%, 而游离氟指标现仅能达到为≤0.68%。这就要求针对不同地区客户的需求, 研究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因素, 进而调整生产工艺, 生产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目前国内外关于单氟磷酸钠合成的相关报导很少。本文在现有单氟磷酸钠合成工艺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原料、配比等因素, 以期得到离子色谱法测定游离氟小于0.35%, 纯度高于97%的单氟磷酸钠产品, 以满足国外客户的质量要求。

1 单氟磷酸钠的现有合成路线

单氟磷酸钠的主要合成方法由熔融法、液相中和法、气相氟化法等[1]。单氟磷酸钠在我单位现已经工业化生产, 其合成主要采用六偏磷酸钠和氟化钠在高温条件下, 熔融盐反应一步法生成。主反应式为:

按上述反应式, 当六偏磷酸钠与氟化钠质量比为2.43:1时, 反应生成单氟磷酸钠, 但此工艺下最终单氟磷酸钠产品纯度仅能达到92.5%左右。经分析产品中有焦磷酸钠副产物生成, 副反应过程中如下:

为减少副产物生成, 提高单氟磷酸钠产品纯度, 目前采用氟化钠相对过量的方法抑制单氟磷酸钠分解, 促使副反应向反方向进行, 在相同条件下, 使副产物转化为主产物, 反应方程如下:

采用氟化钠相对过量的合成工艺, 可以得到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单氟磷酸钠含量≥97%, 而游离氟含量≤0.68%的单氟磷酸钠产品。为得到纯度≥97%, 游离氟含量≤0.35的单氟磷酸钠产品, 对现有工艺进行了优化。

2 试验与讨论

2.1 不同类型的原料对单氟磷酸钠指标的影响

2.1.1 六偏磷酸钠对单氟磷酸钠产品指标的影响

六偏磷酸钠为玻璃状磷酸盐, 过去称为“格兰汉姆”盐, 其分子结构式如下:

六偏磷酸钠螺旋长链聚合结构有利于单氟磷酸钠的生成[2], 当六偏磷酸钠链长越大, 在熔融状态下各原子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重新结合的几率越大, 越有利于生成单氟磷酸钠。

目前市场供应六偏磷酸钠链长为13~20, 利用现有不同链长六偏磷酸钠试验所合成单氟磷酸钠含量和游离氟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反应条件下, 原料六偏磷酸钠的链长不同, 所合成的单氟磷酸钠的含量和游离氟含量也不同。在六偏磷酸钠的链长为13时, 单氟磷酸钠的含量为96.43%, 游离氟为0.45%;而当链长为20时单氟磷酸钠的含量可达到97.86%, 游离氟为0.32%。所以六偏磷酸钠的链长对单氟磷酸钠合成后含量和游离氟有影响的, 链长n值越大越有利于生成单氟磷酸钠。试验表明选用链长≥17的六偏磷酸钠原料, 可获得纯度≥97%, 游离氟含量≤0.34%的单氟磷酸钠产品。

2.1.2 氟化钠对单氟磷酸钠产品指标的影响

在合成单氟磷酸钠过程, 氟化钠用量将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中的游离氟含量。目前市场采购的食品级氟化钠含量基本在98.20%~98.90%之间波动, 那么实际生产中按氟化钠含量98.55%配比, 氟化钠的用量最大偏差将达到±0.35%。理论计算, 最终影响单氟磷酸钠中的游离氟含量为0.35%×19/42×1/3.35 (一种配方中氟化钠在原料配比中的比例数) =0.05%, 这与要求游离氟≤0.35%的单氟影响力是较大的。

从表2试验数据可以看出:氟化钠的含量变化对游离氟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 控制氟化钠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可以稳定游离氟指标和单氟含量。从试验研究控制在98.40%~98.60%比较理想。

2.2 原料配比对单氟磷酸钠指标的影响

为了降低游离氟指标, 理论上可以降低氟化钠用量, 但单氟磷酸钠含量也会降低, 为确定适宜的原料配比, 在其它反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试验不同的质量比对反应的影响,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当六偏磷酸钠与氟化钠的质量比为2.25:1 (目前游离氟≤0.68%原料配比) 时产品的含量较高, 但游离氟指标较高。在减少氟化钠的用量后, 游离氟指标开始下降, 说明减少氟化钠的用量是可行的。而氟化钠用量的减少同时含量降低, 氟化钠用量减少到一定程度, 会使主含量指标低于要求指标。因此, 根据实验目标游离氟≤0.35%, 单氟磷酸钠≥97%, 选用适宜的质量比选为2.35:1。

3 结论

链长≥17的六偏磷酸钠原料, 可获得纯度≥97%, 游离氟含量≤0.34%的单氟磷酸钠产品。

纯度为98.40%~98.60%的氟化钠, 有利于单氟磷酸钠游离氟指标的稳定, 减少游离氟指标偏差0.03%左右;

优化原料质量配比为2.35:1, 使单氟磷酸钠游离氟达到0.34%、含量达到97.42%;

在工业化生产中, 可以综合考虑成本、工艺调整的难易程度来决定采用何种途径达到生产低游离氟含量、高纯度的单氟磷酸钠产品。

参考文献

[1]杜璐杉, 明大增, 李志祥等.单氟磷酸钠生产技术探讨[J].无机盐工业, 2010, 42 (6) :5-8.

磷酸管道泄漏演练方案 篇5

一 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处理磷酸管道泄漏事故,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环境污染事故和降低财产损失,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制定本方案。

二 时间

2012年12月25日。

三 地点

二铵车间路段桥架管线。

四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2应急指挥领导领导小组职责:

2.1负责设备事故现场救援的指挥、协调工作。2.2负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蔓延。

2.3负责组织对事故设备进行抢修,尽快恢复设备运行。2.4负责组织事故鉴定和事故原因分析工作。2.5负责设备事故的处理。

2.6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调度室,联系电话:6555 3 按规定成立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应急救援小组职责

4.1负责事故的应急与响应工作;

4.2负责及时与公司应急行动指挥部和有关部门联系以解决问题,安排事故

调查小组赴事故发生地处理问题。4.4负责向应急行动指挥小组和相关部门报告。5 应急预案物资准备

耐酸防化服、防酸面罩、耐酸手套、耐酸雨鞋、应急车、检修工具、防护带、药品等

6急救、防护措施 6.1急救

6.1.1皮肤接触:用湿布擦去磷酸,脱去污染的衣服,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者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如严重者应就医。

6.1.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到医院就医。

6.1.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予输氧,或者用2~4%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如有不适者应就医。

6.1.4食入:误服者用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6.2预防措施

6.2.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蒸汽或烟雾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或供气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如正压式氧气呼及机或空气呼吸机)。

6.2.2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6.2.3身体表面防护:穿防酸服(防腐材料制作)戴橡胶手套。

6.2.4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酸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7可能发生重大事故及后果分析

由于罐体、管道、阀门常年受到硫酸的腐蚀原因,可能发生硫酸大面积泄漏,从工厂排水沟、下水道流失,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7.1报警及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 7.1.1报警程序

发生酸罐泄露事故,或出现重大事故征兆、险情时,现场值班人员应立即向领导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警;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接警后,记录好报告人的姓名与单位、报告时间、事故简况、接报人等情况,随即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指挥汇报。

7.1.2应急预案的启动

接警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员根据事故状态,及时、准确地做出

判断,符合厂级应急救援预案启动条件的,由总指挥发布事故应急救援

令,启动预案,并报告集团公司和当地政府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7.2现场应急救援指挥

(1)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领导(包括各工作组组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专家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3)迅速召开现场救援会议,会议成员包括指挥部人员、专家组、事故单

位负责人等,在简要听取事故单位负责人对有关事故情况、救援方案

救援进展的汇报后,即刻研究改进救援措施,制定救援方案,加快救援

进度。7.3应急人员进入

7.3.1现场治安组进入场内负责疏散、警戒、现场保护。对通往该区域的各道路设立安全警戒区,禁止非救援人员、车辆来往;迅速撤离警戒区内非救援人员,并做好疏散人员的清点、登记工作,指挥应急物资进入指定地点。

7.3.2监视报警组监控事故现场的任何情况,并随时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事态的发展情况。

7.3.3抢险组进入事故现场,穿化学防护服(防酸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应急池或应急罐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还需要:

(1)确认漏酸管道及其漏酸部位,同时通知机电维修人员立即赶到修理。(2)马上停止送酸,关闭磷酸循环水南侧的下水井闸阀,同时打开雨污分流池。(3)将雨污分流池的酸通过泵打回污水站处理。

(4)拉好防护带。

(5)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对二铵门口的清水沟里加碱中和处理。7.4后期处置 7.4.1现场清理

抢险组对现场进行清理,为防止在清现过程中发生二次事故,由安全部监督执行。7.4.2善后处理

应急救援的善后处理小组,负责伤亡人员善后处理、家属的安抚和理赔工作。

7.4.3协调组负责妥善地处理和外界职能部门的联系,配合并参与上级职能部门对硫酸泄漏的调查工作,并做进一步的跟进。7.5事故调查

单氟磷酸钠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8个月~14岁,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8个月~3岁10例,3~8岁45例,8~13岁25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心脏病;②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结核性心包炎、结缔组织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扩张型心肌病、川崎病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肌损害。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卧床休息、抗病毒治疗、抗心律失常、能量合剂、钾镁极化液等)相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20~50mg/(kg·日)静滴,1次/日,疗程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0.5ml/(kg·日)静滴,1次/日,疗程14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疗程结束后主要症状消失或大部分消失,体征、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②有效:治疗疗程结束后主要症状部分消失,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明显改善,肌钙蛋白接近正常;③无效:治疗疗程结束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心电图疗效:心律失常或ST-T改变恢复50%以上为有效,50%以下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

结果

治疗组40例中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40例中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检查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致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其次为埃可病毒。心肌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后,细胞中的酶LDH、CK、CK-MB和cTnI等不断地释放入血而使其含量增高,检测血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和活性,能够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预后大多良好,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大多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

磷酸肌酸钠是一种高效供能物质,对心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有保护作用,其心肌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保持细胞膜完整性,减少膜磷脂降解产物;维持心肌细胞内高能磷酸水平;促进心肌收缩力的恢复;抗心律失常(通过提高缺血区的电传导);抗血栓形成功能和提高缺血区的微循环;抗再灌注损。参附注射液为红参、黑附片提取物,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水溶性生物碱,有益气补阳的作用,在心血管方面应用广泛:可强心、升压、稳压,对心率有双重调节作用。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①正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附子提取物与乌头碱可兴奋心肌细胞β受体,有加快體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及增加搏动幅度的作用。但当人参存在时却使培养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减慢,使类似β受体兴奋剂的附子失去了正性频率作用,保留正性肌力作用,明显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②Ca2+拮抗剂样作用:据方春等研究[2],人参皂苷可阻断细胞钙通道,防止细胞内钙超载,减轻或抑制细胞的结构破坏。③减少炎性反应:周涛等发现[3],相对于对照组,体外循环中应用参附注射液的患者血浆丙二醛(MDA)减少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郑曙云等在研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也有同样发现[4],提示参附注射液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这些因素都可影响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促炎因子的合成,减轻炎性反应。④促进热休克蛋白70(HSP 70)表达:参附可促进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HSP 70的表达上调,并且在再灌注2小时后更明显,而HSP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具有高度同源性的一组应激蛋白,HSP 70是其中最丰富的一种,具有“分子伴侣”的作用。大量实验证明,HSP 70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应。⑤减少心律失常:本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心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均较对照组低,除上述减少心肌耗氧、改善心功能有关外,还与心脏复跳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几率和强度明显减少有关,这可能与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和增强钠通道的开放有关。

参附注射液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安全剂量宽。因此,应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病例仍相对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其疗效。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34-1539.

2 方春,陈梅.参附注射剂佐治MODS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3):1261-1262.

3 周涛,向道康,张大国,等.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9):699-701.

4 郑曙云,徐建国,赵振中.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41-544.

单氟磷酸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5月~2014年9月住院部收治的伴有心肌损害的420例手足口病患儿,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现卫计委)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2年版)》[3]。其中男213例,女207例,年龄7.8个月~6.8岁,平均年龄2.9岁;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磷酸组、果糖组和常规治疗组。各140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磷酸肌酸钠注射液治疗组(以下简称磷酸组)、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组(以下简称果糖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及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磷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海口奇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430),1 g/次静脉滴注,1~2次/d,疗程5 d;果糖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治疗(北京华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86),150 mg/(kg·次)静脉滴注,1次/d,疗程5 d。后根据患儿肠道病毒检测结果,再分组对比三组患儿(其中EVT1感染,磷酸组、果糖组、常规治疗组患儿分别为53、66、72例;非EVT1感染分别为87、74、68例)在不同肠道病毒感染下的治疗后CK-MB、LDH-1、c Tn I、MYO、BNP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分割法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SNK法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V71感染的三组患儿心肌酶学指标变化比较

磷酸组和果糖组在各项指标治疗后对比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组与果糖组在c Tn I、MYO、BNP三项指标的治疗后恢复正常比例相近,为9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K-MB和LDH-1两项指标方面,磷酸组能更好的促进此两项指标恢复,与果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非EV71感染的三组患儿心肌酶学指标变化比较

磷酸组和果糖组在各项指标治疗后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组与果糖组在c Tn I、MYO、BNP三项指标的治疗后恢复正常比例相近,为93%~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K-MB和LDH-1两组指标方面,磷酸组能更好的促进此两项指标恢复,与果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与果糖组比较,bP<0.05

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与果糖组比较,bP<0.05

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多见,而EV71感染者常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该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常常在托幼机构造成流行[4]。肠道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心肌损害,研究表明,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患儿有心肌组织水肿伴炎性病变[5]。其引起心肌损害的机制为:(1)病毒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直接入侵心脏;(2)通过其代谢产物和毒素损害心肌;(3)通过机体免疫反应引起心肌病变[6]。临床上常出现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甚至是心肌病。

果糖二磷酸钠能恢复并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研究表明,使用外源性果糖二磷酸钠可使能量代谢中多种酶的活性得到增强,增加三磷酸腺苷(ATP)的产生量,更好的提供人体所需能量,促进各组织的功能和代谢活动,帮助因缺氧缺血而受损的器官和细胞恢复,能很好的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收缩力,提高心功能[7]。

磷酸肌酸钠对心肌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为:(1)稳定肌纤维,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2)其携带的N~P高能磷酸键,可使二磷酸腺苷(ADP)直接转化为ATP,供能效率高,远远优于果糖二磷酸钠;(3)可充分舒张及恢复缺氧缺血下的心肌,改善缺血部位的微循环,有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功能的作用。通过以上机制可使心肌功能尽快得到恢复[8,9]。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患儿中,磷酸肌酸钠及果糖二磷酸钠均有很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进一步对比发现:磷酸肌酸钠对c Tn I、MYO、BNP三项指标的疗效与果糖二磷酸钠接近,但在CK-MB和LDH-1两项指标方面,磷酸肌酸钠能更显著的促进此两组指标恢复,表明对于不同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患儿中,磷酸肌酸钠比果糖二磷酸钠在心肌保护方面的作用更显著,可在更短的时间内改善患儿的心肌功能,减少患儿痛苦,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磷酸肌酸钠、果糖二磷酸钠对不同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420例伴有心肌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磷酸组、果糖组和常规治疗组,各140例。磷酸组在常规抗感染、退热等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注射液治疗,果糖组在常规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治疗。后根据患儿肠道病毒检测结果 ,再分组对比三组患儿在不同肠道病毒感染下的治疗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肌红蛋白(MYO)、脑钠肽(BNP)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不同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患儿中,磷酸组和果糖组在各项指标治疗后对比中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组与果糖组在c Tn I、MYO、BNP三项指标的治疗后恢复正常比例相近,为94%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K-MB和LDH-1两项指标方面,磷酸组能更好的促进此两项指标恢复,与果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同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患儿中,磷酸肌酸钠及果糖二磷酸钠均有很好的心肌保护作用,而磷酸肌酸钠比果糖二磷酸钠在心肌保护作用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果糖二磷酸钠,手足口病,心肌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明英,周玲,黄荣卫,等.昆明地区4508例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皮肤病与性病,2014,36(2):83-84.

[2]王红伟,林琳.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病例的统计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4,31(2):3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卫生部医政司,2012.

[4]王卫平.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7-208.

[5]刘增甲,张学海,张国安,等.EV71致重症手足口病引起心肌损伤的病理机制.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5):333-334.

[6]邵泽伟,山凤莲,李文娟,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免疫功能、肝功能和心肌损伤的研究.中国卫生检疫杂志,2013,23(8):1905-1908.

[7]郝毅.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75例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0):4313-4314.

[8]Miao P,Sun B,Feng X.Treatment of myocardial damage with creatine phosphate following neonatal asphyxia:a meta-analysis.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2012,14(3):172-176.

用次磷酸钠废渣制备饲料级磷酸三钙 篇8

本工作采用高温煅烧工艺,使需要堆存或深埋处理的有毒固态次磷酸钠废渣转变为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饲料级磷酸三钙[8,9],避免了含磷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和仪器

工业生产次磷酸钠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渣主要成分见表1。

SX2-4-10型箱式电阻炉:天津中环实验电阻炉有限公司;ICAP-9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DX-120型离子色谱:美国DIONEX公司;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DGG-101-0型恒温干燥箱:天津市天宇实验有限公司。

1.2 实验原理

对次磷酸钠废渣进行煅烧,废渣中的主要成分亚磷酸钙在高温和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氧化为磷酸三钙,反应方程式如下。

undefined

1.3 实验方法

废渣的预处理。取一定量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在105 ℃下干燥至恒重,再用研钵粉碎,过30 目实验标准筛后备用。

高温煅烧实验。称取一定量的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于瓷坩埚中,在箱式电阻炉中进行高温煅烧处理。反应过程中不断补充氧气,使其充分反应,最终得到同一时间不同温度和同一温度不同时间的两组产品。

(1) 分别称取5

g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至瓷坩埚中,在350~1 050 ℃的不同温度下进行高温煅烧20 min后取出备用。

(2) 分别称取5

g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至瓷坩埚中,在600 ℃的温度下煅烧10~60 min后取出备用。

1.4 分析方法

亚磷酸钙的测定。取1 g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和1 g无水碳酸钠置于烧杯中,加50 mL水溶解。在80 ℃水浴中加热4 h后抽滤,用1 ∶1的盐酸调节滤液pH至中性,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参考HG/T 3253—2000《工业次磷酸钠》中的分析方法,对产品中亚磷酸钠含量进行测定,再换算成亚磷酸钙含量。

磷酸三钙的测定。取1 g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溶于10 mL 1 ∶1的盐酸中,待其充分溶解后抽滤,取滤液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10]中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对产品中的正磷酸盐含量进行测定,再换算成磷酸三钙含量。

氟含量采用离子色谱法进行测定[11];重金属铅和砷含量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进行测定[12]。

2 结果和讨论

2.1 煅烧温度对产品中亚磷酸钙和磷酸三钙含量的影响

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由于水分蒸发,亚磷酸钙的质量分数在80%左右。在350~1 050 ℃的不同煅烧温度下,对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进行高温煅烧,所得试样中亚磷酸钙和磷酸三钙的含量见图1。由图1可知:随煅烧温度的升高,亚磷酸钙的含量逐渐降低,600 ℃时亚磷酸钙的质量分数小于1%;煅烧温度继续升高,亚磷酸钙的质量分数变化不大。这说明600 ℃时亚磷酸钙已反应完全。随煅烧温度的升高,磷酸三钙的含量逐渐增加,到达600 ℃后磷酸三钙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综合考虑,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的最佳煅烧温度为600 ℃。

亚磷酸钙; 磷酸三钙

2.2 煅烧时间对产品中亚磷酸钙和磷酸三钙含量的影响

煅烧温度为600 ℃时,煅烧时间对亚磷酸钙和磷酸三钙含量的影响见图2、图3。由图2可知:高温煅烧10 min时亚磷酸钙的质量分数低于1%;随时间的延长,亚磷酸钙的含量逐渐降低,20 min时亚磷酸钙的含量明显降低;时间继续延长对亚磷酸钙含量的影响不大。从图3可知:高温煅烧10 min后,磷酸三钙的含量随煅烧时间的延长而急剧增加;高温煅烧20 min时,磷酸三钙的质量分数达到87%;煅烧时间从20 min延长到60 min时,磷酸三钙的含量略有增加。结合图2和图3,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的最佳煅烧时间为20 min。

2.3 产物分析

目前我国磷酸三钙尚无化工行业标准,只能参考国外标准和国内一些省份的标准[13,14]。按照Q/YHY 01—2003《饲料级磷酸三钙》产品质量企业标准中的分析方法检测本实验所得产品的质量,各项技术指标见表2。

3 结论

a)经预处理的工业生产次磷酸钠废渣最佳煅烧温度为600 ℃,最佳煅烧时间为20 min,所得产品中磷酸三钙的质量分数为87%。

b)通过此工艺制取的饲料级磷酸三钙中磷的质量分数为16%~18%,达到Q/YHY 01—2003《饲料级磷酸三钙》产品质量企业标准,品质优异。

c)本工艺减少了废渣的填埋、堆存处理所引起的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

摘要:采用高温煅烧工艺,以工业生产次磷酸钠的废渣为原料,制备饲料级磷酸三钙,并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探讨。最佳工艺条件:煅烧温度600℃、煅烧时间20min。制得的饲料级磷酸三钙中磷的质量分数为16%~18%,符合Q/YHY01—2003《饲料级磷酸三钙》产品质量企业标准。

核黄素磷酸钠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 篇9

关键词: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手足口病,小儿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我们应用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106例, 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的普通病例的诊断标准 [1], 无重症病例, 已剔除发病天数≥5 d的患儿。男56例, 女50例, 年龄最小4个月, 最大12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体温最高39.6℃, 最低37.5℃, 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发生率为100%, 少数患者并发支气管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 对照组52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时间及体温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 (kg·d) , 加入5%葡萄糖50~10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5 mg/d, 加入5%葡萄糖50~10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两组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菌素静脉滴注及对症治疗。

2结果

2.1 结果

治疗组口腔溃疡愈合、手足皮疹消退及病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均<0.05) , 见表1。

注:*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 (以柯萨奇A组16型 (CoxA16) 、肠道病毒71型 (EV71) 多见)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流动增多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如何更快更好地治愈手足口病并降低死亡率, 变得日益紧迫。

核黄素, 为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作用的重要营养物质, 缺乏时可使机体的代谢发生障碍, 其病变多表现为口、眼、外生殖器部位的炎症。动物实验显示, 用核黄素预防化疗后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出现时间晚、程度轻、大鼠摄食量及体重恢复快[2]。

本组资料证明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口腔溃疡愈合、手足皮疹消退及病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减轻了患儿痛苦, 通过缩短病程降低了医疗成本,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

单氟磷酸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本院选取的2011年4月份到2012年12月份80例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磷酸肌酸 (CP) 组, 每组各40例。其中CP组按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心功能分级可分为12例Ⅳ级和22例Ⅲ级, 其中包括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别为13例和27例, 其病程为1.9~8.7年, 年龄为66.8~78岁;常规治疗组按NYHA心功能可分为13例Ⅳ级和21例Ⅲ级, 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和19例。经统计学检验后, 常规治疗组和磷酸肌酸 (CP) 组在性别和心功能以及分级病程还有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于常规治疗组40例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和常规利尿剂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等抗心衰药物治疗。而对于CP组40例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CP (莱博通) l g加入5%葡萄糖250 ml或0.9%生理盐水静脉输液, 1次/d, 疗程为14 d。

1.3 观察内容

治疗前后对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评估, 并且进行血常规、肝、血脂水平、电解质和肾功能以及血浆BNP含量等实验室检查。

1.4 疗效判定

以NYHA心功能分级为标准, 若心功能无变化或恶化则为无效;若心功能改善1级则为有效;若心功能改善2级或以上则为显效[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常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不及CP组临床疗效 (P<0.01) 。磷酸肌酸钠 (CP) 组4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2.5%, 其中3例为无效占10.0%, 23例为有效占57.5%, 14例为显效占35.0%;常规治疗组4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5.0%, 其中有14例为无效占35.0%, 20例为有效占50.0%, 6例为显效占15.0%。P>0.05,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受试者对磷酸肌酸钠的耐受性良好, 并无不良反应出现, 并完成了全程用药。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存在多种如心肌肥厚机制和神经激素系统变化机制等病理机制, 心肌肥厚机制和神经激素系统变化机等机制会使慢性心力衰竭者心肌细胞受损、心脏舒张功能以及心室结构发生不可逆性变化, 对于这种情况, 多遵循病理变化给予利尿和强心以及扩血管还有神经内分泌抑制等传统治疗的方法。经相关研究表明, 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的生物化学变化中包括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并且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肌细胞正处于长期缺血缺氧状态, 能量不足会使心肌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改变, 超负荷的心肌返祖构型胎儿蛋白, 使肥厚心肌细胞寿命缩短以及使心肌疲乏和衰竭加速会加重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且促使心肌细胞重构。磷酸肌酸钠较易被心肌细胞利用, 磷酸肌酸钠这种药物不但能通过外源性补充从而有效的缓解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而且还能通过抑制磷脂酶活性来达到降低膜磷脂中溶血性磷酸甘油水平和保护心肌纤膜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稳定缺血心肌电位等目的。此次试验通过组间对比, 进一步证实了多病因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下静脉应用CP能降低BNP水平和改善患者的临床心功能 (NYHA分级) 及临床症状, 其临床效果明显, 是值得推广临床使用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磷酸铝凝胶 下一篇:磷酸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