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词鉴赏(通用10篇)
篇1:王维的诗词鉴赏
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面对夕阳西下的田家晚归,产生了一种羡慕之情。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描写村晚归牧,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村庄中,偏僻简陋的里巷,徐徐走着归来的牛羊。作者把视线投在寻常农民家中,一个“归”字,隐透出作者的向往。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写归牧图中的一个场景:老人因牵挂放牧的小孩,拄着拐杖在柴草编织的门前迎候。这个动人场景洋溢着一种独有的农家乐,一切是那么亲切、静谧、安详。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写蚕麦丰收,野鸡在田野上鸣叫着,麦地里的庄稼长势很好,蚕开始吐丝人眠,桑叶也稀少了。这又是从人民最关切的生计角度写出农家恬淡自足的生活。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写淳朴交谈。农夫们如有相遇,扛着锄头亲切交谈,是那么恋恋不舍。这是从感情上写农家的和平宁静、怡然自得。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写作者感慨。作者想到自己在官场上的不顺,看见农村的安逸,不禁产生了羡慕之情。“《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吟《式微》”即希望归隐田园之意。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欲归田园的急迫心情。
本诗通过对夕阳田家晚归图的描绘,表现了自己欲归田园之意。
全诗纯用白描,不加雕琢,朴素清新。一切看似作者将所见随手人诗,实则经过认真选择,如“野老倚杖”,极为传神,“田夫荷锄”,又颇有代表性。前八句描绘,为最后两句蓄足了势,使最后作者发出的感慨更为深沉。
篇2:王维的诗词鉴赏
【原文】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鉴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相思”成为诗歌的主题之一,它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也出现在朋友之间。比如,唐代诗人杜甫与李白,他们相遇相识后,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李白晚年因李璘案件被流放夜郎,杜甫时时就为朋友担忧,思念不已,积思成梦,写成了《梦李白》二首。诗歌道出了对一个身为逆犯的朋友的深切思念,表现出宝贵的真诚情谊。又如,宋朝时候的陆凯,他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有着深厚的交情,陆凯真折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范晔,并附了一首诗《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意思是说,手折刚开的梅花,递给送信的使者,要他带给陇头(代指长安)的朋友,并说,江南没有什么可以捎的物产,姑且就赠“一枝春”吧!其中的“一枝春”给予了对朋友的深情与思念。所以,王维《相思》所抒写《相思》也是眷念朋友的情绪,更何况此诗的还题为《江上赠李龟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诗。诗歌首先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豆”又名相思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豆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树高丈余,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半截红色,半截黑色。有据《广东新语》记载,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她在树下伤心极了,哭得死去活来,流下的伤心泪,化为树子,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也是朋友间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南国”指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春来”即春天,“来”是语助词。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这句不但暗示着朋友在南方,而且也表明自己对朋友的情感。次句“春来发几枝”,这是一句问句,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这一句紧承上句“生”字,轻声一问,好似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红豆也该发芽了,实则借以这美好的春光,表明了对朋友产生了思念之情。诗人王维的诗歌,很有图画感,正如苏东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为,王维在诗歌中,特别注重表现诗歌的画面之美,注重表现景物的空间感。“红豆”的鲜艳与“南国”大地葱绿结合,眼前春回大地,想到南国春景如画,在空间延伸和色彩的对照中,表现出“万绿从中一点红”鲜明的画面感。这样,不当使诗具有“诗中有画” 的特点,而且突出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红豆”,从而暗示着对身处南国朋友的思念之情。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撷”即采摘。第三句“愿君多采撷”希望对方“多采撷”红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常见手法。比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而“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远方的我。一个“多”字,表明诗人对朋友的情谊的深厚和对朋友的期望。这里,诗人却采用了视角挪移手法,不正面描写自己是如此想念朋友,而从朋友那边着手,以此暗示远方的友人要珍重朋友间的友谊,同时,也表明自己对朋友的情怀深厚。真可谓语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接着“此物最相思”,其中,“最相思”即最能达到相思之情。诗人以此点题,把“相思”与首句 “红豆”呼应,不但使“红豆”切切合“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同时,诗句中一个“最”字,真可谓妙趣横生,不但强化了“红豆”与“相思”之关系,而且也就表明了“愿君多采撷”的深层意蕴——对朋友的情感就如这红豆一样。这样,既形象含蓄,有引人深思,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朋友无尽之情。
篇3:形象思维在王维诗中的应用鉴赏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用了王维的《竹里馆》《终南别业》和《使至塞上》这三首诗。下面我们以此为例来分析一下形象思维在王维诗歌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一、形象思维增强抒情效果
形象化的描写能使诗歌充分言志抒情,使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如《竹里馆》一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选取了一个相当典型的场景来表现内心情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幽篁,指幽静的竹林,诗人仅用二字便烘托出一个清新出尘的环境。作者写景并不是仅仅为了写景,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入了自身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这里仅用了三个简简单单的词,就使一个潇洒自在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而长啸这一动作的使用尤为精彩,在那样的深夜中,静谧的深林里,隐隐地有几声琴声,间或一声清越的啸声划破夜空,是何等潇洒出尘的意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意象——明月。在这里,皎洁的明月不仅仅是一个象征高洁的意象,烘托着诗人的形象;在这里,它更像是和诗人志同道合的一个友人,在幽林中陪伴着诗人。一个“来”字将明月写活了,月儿好像是有意识地参与诗人的活动。这首诗在措辞用字上,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本诗借助幽篁、明月等直观意象意境来表现诗人潇洒、隐逸的情怀,并使环境的形神与诗人的隐逸的情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即借助形象思维表情达意,使诗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形象思维创造意境
意境是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与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的。诗歌往往用精炼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独特、内涵深远的意境来反映生活,感染读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宁静、清雅、遥远、空灵的画。诗人迎着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到塞外,这时,南归的大雁又飞回到胡地——这遥远的天边。连绵不绝的大漠里,旋起一缕孤独的沙烟直上青天,黄昏的落日照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上。诗人从绘画的审美情趣出发,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荒茫悠远的沙漠本来易使人产生冷淡寂寞的凄凉之感,但诗人冠以一个人人皆熟的“大”字,再配以昂然高耸的“直”字,则油然而生挺拔矫健之气;湍急浑浊汩汩泻去的黄河,经诗人轻巧地用一“长”字形容,与“圆”日相映相称,相谐成趣,给人以壮阔之美。此句中用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更直观意象,借助形象思维创造出一种开阔、雄浑的唯美意境,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三、形象思维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形象思维的目的是要创造出有真情实感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故诗歌不能超然物外,不能对所描写的人和事抱冷漠态度。诗人总是把自己的爱憎褒贬、喜怒哀乐渗透于作品之中。如《终南别业》一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晚年隐居终南山边。“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诗人隐居终南别业的生活。“兴来”是说随意而行,“每”是说常常这样做,“独”与“自”两字,写出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态,“胜事”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快乐。在这里,诗人并未荡开笔墨细写所见之美景、所遇之快事,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已凸显在读者面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进一步写诗人寻访的雅兴与意趣。简单两句勾画出一个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他溯流走去,不知不觉竟走到水的尽头,看样子是无路可走了,那干脆就坐下来吧,闲看眼前朵朵白云徐徐升起。白云在诗歌中素来就是一个代表着自由自在、悠闲飘逸的意象,我们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呢?这一联最为人称道的是它表意简洁,诗中有画,且蕴含哲理。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便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无穷。此二句有一个化机之妙。”最后一联写“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全诗写景、述情,皆似信手拈来,毫不着力,可谓平淡自然,但借助于形象思维,诗人那种悠闲自得的雅兴与超然出尘的心态却已跃然纸上。
篇4:王维的诗词鉴赏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边塞诗;幽愤赠友诗;艺术特点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被誉为“诗佛。其诗存诗400余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边塞诗明朗清丽,豪迈雄浑;幽愤赠友诗,宛转含蓄,深沉真挚。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于后世作品影响深远。本文欲从王维诗歌题材入手来分析其艺术特点,以求对王维诗歌艺术特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清淡宁静
清淡自然是王维诗歌的主体风格特征。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诗人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中,这些诗歌反映诗人隐逸生活的情趣,冲淡自然,清新有致。如《赠裴十迪》、《新晴野望》、《渭川田家》、《山居秋螟》等作品。这类诗大都表现诗人对现实理想幻灭而转向隐逸山水的闲适宁静的思想和心境。这在上述诗中都有所表现。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口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歌不仅描述了诗人恬静悠闲的情致还描绘了一幅秋雨之后山居生活的美丽画面。在美丽的风景中,诗人兴趣盎然,享受自然的乐趣 。又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主要是描写了村居生活场景的自然和闲适,晴朗的天气,宜人的风光,诗人的恬淡安宁与美丽的自然风景互相兼容。王维的另一个代表作《山居秋暝》,首联总领全诗,在秋天的傍晚,山雨过后,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空山”是因山中的林木茂盛,把人的活动都给隐藏起来了,与后面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句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空远清丽,也包含诗人主观意识的宁静和悠闲。第二句是写景的名句,此联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错落有致的景观融入对仗工整的句子之间,行笔如水,自然流畅。安静与宁静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相一致,随意挥洒而展现出诗人的境界。颈联动静相生,从视觉、听觉来描写一群洗纱妇女打破了山间的宁静,竹林响动,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活力。在清新和宁静的乡村夜晚,感受到一切事物的生命和活力,这也是诗人所向往的境界。结句表明诗人随遇而安的意志。
二、边塞诗明朗清丽,豪迈雄浑
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间,王维出使凉州监察御史,任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在此期间,王维写了相当数量的边塞诗歌,如《陇西行》、《从军行》、《陇头吟》、《凉州郊外游望》、《使至塞上》、《出塞》等典型的边塞诗歌。其风格豪迈大气,壮阔明丽。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使至塞上》,这首诗风格有力,通过壮观开阔的塞上景色,表达自己出使塞外的自豪感。笔力雄劲,形象生动。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口圆”以写景生动,直至今日也为世人所称道,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与王维所做的山水诗不同,其山水诗体现了明秀清幽之境,而边塞诗歌描写了最具塞外地理环境的特征。如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长河、 孤烟、归雁、征蓬等为主体。通过“出”“入”“直”“圆”四字传神之笔,让人置身其中,将整体环境和具体景物相融合,使人身临其境,显现出一幅既明朗清丽又雄浑粗犷的塞外风光图景。
三、幽愤赠友诗,宛转含蓄,深沉真挚
王维早年遭贬,所以也写过一些揭露贵族骄奢淫逸,抗议贤才备受摧残压抑的幽愤诗。这些幽愤诗揭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寄寓诗人贬谪不得志的幽愤。如《寓言》二首、《西施咏》、《偶然作》六首之五等。《西施咏》里写道:“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有如他的赠友送别诗《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全诗意态百端,表现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诗的佳篇。
总之,诗人王维把自己的个性气质、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他笔下的诗歌意象中,构造出清幽又空灵的意境。在此意境中,又含着别致的顿悟,蕴藉着理性的思索。给人以情感的、审美的、哲学的愉悦。
参考文献:
[1]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8月版
[2]李瑞腾.《唐诗中的山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1981年12月.
[3]王志清.《纵横论王维》.齐鲁书社,2008年7月.
[4]李泽厚.《禅意盎然》.《求索》,1986年第4期.
[5]张秀平,王乃庄编著.《中国文化概览》[M].上海.东方出版社.
篇5:《从军行》王维的诗词
从军行
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中心思想:
全诗八句四十字,描述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游侠的赞赏。
翻译:
无
字词解释:
①从军行:乐府古题之一,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②行人:指出征之人。
③悲:全诗校:“一作应。”
④金河: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参见高居诲《于阗记》。金:全诗校:“一作黄。”
⑤战声:全诗校:“一作力战。”
⑥名王:指匈奴中著名的王。系颈:谓缚其颈。
⑦献:全诗校:“一作报。”
诗作点评:
春秋战国以降,唐宋人才尤盛。唐代国力昌盛,士子多出名门望族,胸怀天下志向,之于家国苍生理解,自有其高人一等的贵族气度。诗以言志,所以唐代士子多以诗歌见长。宋于五代黑暗后立国,内国力积贫,外有契丹威胁,内忧外患之际,宋太祖毅然杯酒释兵权,以儒生道德为重。宋之士子大多恪尽穷理,严肃治学,所以有宋一代,理学家甚众。
唐诗宋理,皆中华瑰宝,以意气评,历代诗人难出唐人之右,唐诗之气度,唯摩诘泰然。摩诘泼墨恬淡从容,内蕴琴画,通读一番自见其张力,见其世家、右丞气度。现今流传之作,大抵晚年田园山水笔墨,触目皆是“舍藏”自然。王维早期乐府多激昂豪迈,不失乖张。此诗即是。
李氏父子马上夺江山,盛唐用兵频繁,世家子弟喜从军边境,载王颈而归,立功名于青史。文字意气,多见边塞军旅。乐府多歌咏之,文字冗长。这首《从军行》短短四十字,就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描述,此等文思触角,非寻常人可为之。“吹角、喧喧、笳悲、争渡、日暮、战身、尽系、归来”之铺垫,通贯紧密。“行人、人起、嘶乱、河水、漠陲、尘里、王颈、天子”之后缀,情理简明。“言有尽,意无穷”,诗中意味,尽在摩诘笔触中。
虽然边塞诗通常与盛唐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它是最因循守旧的题材之一。盛唐诗人经常继续七世纪的景物断片并置,但他们能够将并置的.景物断片和荒凉对照生动地戏剧化,这是他们在这一模式上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从那些关键性的断片中,读者可以想像出完整的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连接成一首近乎叙事的诗。王维这首诗运用了与卢照邻的《紫骝马》诗相同的技巧,不过王维用起来带有盛唐的复杂特性。
王维将战争的残暴与宁静的边塞景象并置,从整体效果看,王诗比卢诗远为自信。与对边塞战争向往的同时,产生了对游侠的兴趣。游侠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有时是横行的恶少,有时是勇敢、正义的犯法者,有时是战争英雄。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篇6: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用他那善听的耳朵捕捉生命中每个跳动的节拍。声音意象在这首诗中发挥着奇特的作用,借助它,诗人勾勒出了一个爽洁而雅淡的山林世界,也创制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与生命的诗化飞跃。
王维还善于运用汉字中的单字自由组合的功能,变平常为奇幻,变腐朽为自然,从而给普通的文字中注入个人感觉和哲学的意蕴。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这方面,常用的手法是词序和词性的变异,在王维的诗歌中,不乏竹子和莲花成了主语的情况。但是竹子如何会喧哗,莲花又怎么会自己摆动?“喧”、“动”用得奇特,无生命的草木顷刻间精神抖擞。“竹喧”、“莲动”之句,声音意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是作者有意去刻画的,而是自然清新地呈现在诗人的面前。诗人诗意的山居生活同样也跃然纸上。这样,原诗的艺术品味和艺术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对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好奇的眼光。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此处声音意象的魅力更加动人。水气弥漫的田野上,来回翻飞着洁白的白鹭,夏日葱茏的树林间,不时传来黄鹂的婉转鸣叫。诗人对声音的应用极具匠心。在积雨空的天色之下,展现的是一片墨绿水田,映衬着白鹭的白、黄鹂的黄。更妙的是黄鹂的婉转叫声给一片静穆更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更让人觉得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诗人的表现,静中有动的田园图使读者回味无穷。又如“啼鸟忽凌涧,归云时抱峰”(《韦侍郎山居》),友人突然来拜访,诗人遂陪同他在山间游玩。好水好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景色自不必说,单单是一声鸟鸣,搅碎满涧的空寂,就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难以释怀。“啼”字以动写静,动静水乳般交融。诗句在铺排视觉界面同时,拓展了声响空间。
三表现盛唐气象高亢之声的声音意象
王维诗歌中,典型地体现盛唐气象的作品类型是边塞诗,这些边塞诗中充满着边塞意识。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39岁,他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这是他平生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当时崔希逸率军与吐蕃战于青海,时值三月,在这场保卫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唐军大获全胜。王维在秋天到达凉州,其主要任务是去慰劳前线将士。王维此去,不但扩大了视野,并且因为分享了胜利的喜悦,其创作也获得了丰富的素材。边塞诗写作本来不是王维的强项,但是王维的这类诗歌仍然有很多可观之处。正是声音意象的充分使用,使他的边塞诗震响着气凌沙漠的高亢之声,扣人心弦。例如《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此诗描写将军打猎的.情景,可谓唐人此类诗中的佳品。诗由声音写起,以辽远空间结束全诗。将军的豪放与意气风发,诗人的敬佩与赞赏之情,溢于言表。“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是写声音的古诗名句,“劲”、“鸣”的选用,历来被称为富于锤炼和理趣的典范。开篇用倒序的笔法,先写被拉满的弓箭在呼啸的北风中发出尖锐的颤音,开阔意境立现,这也正能衬托将军的矫健英姿,颔联以景观、颈联以动作,从不同角度极写将军神速,显示出前线将领气势非凡。末二句复以开阔之景收束,一句“回看”,将军之踌躇满志跃然纸上,诗人之欣赏赞美,隐藏其间。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
今存唐人观猎诗,能如此开篇者,绝无仅有。李白《观猎》诗以“太守耀清威,乘闲弄晚晖”开篇,不免失之平弱。王维的这种写法,方东树在《昭味詹言》卷21中称: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 ‘莽莽万重山,待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入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惊绝。”
又如“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李陵咏》),时间和地点皆已点明,日暮时分,黄沙漫天的沙漠,许是一场战事刚刚结束,烟尘当中似乎还弥漫撕心裂肺的喊叫,耳畔还有铮铮的铁鼓声。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宋人的词句“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声音开拓诗句中的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王维是精通音乐的,常人难以觉察的或者即便是听到也不会引起注意的声响都被他捕捉到并锤炼进诗歌中。声本无心,然而进入凝视内心世界的王维的耳朵,便成了心灵的导线。王维是幸运的,但他得到他那个时代的眷顾并非偶然,这其中有许多原因,而最值得重视的,是王维异常全面的才华,完全符合盛唐人对一个天才艺术家的期待。《新唐书》本传云:“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
篇7:王维诗词山中送别鉴赏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题解
诗题“山中送别”,顾名思义,写的是诗人于山中送别友人。一般认为,此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期间。
送别诗一般都侧重写送别的过程,如送别时的景色、宴饮,送别时的殷殷话别、依依不舍,等等。而这首诗另辟蹊径,直接从送别之后写起。
句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诗人在自己隐居的山中送别了友人,太阳西落时,他掩上柴门。
诗歌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如此平淡,难道这场送别对诗人来说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第二句又一下从白天送走友人,跳跃到傍晚关上柴门。在这段时间内,诗人做了什么、想过什么,诗里都没有说。诗人的内心,真的那么平静,没有生起一丝波澜?
有过离别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舍,但离别后的独处,才更令人黯然神伤。此时,独自一人的追怀、遥想,反复的体味、咀嚼,都使那份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变得更加浓重,更加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必定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人只轻轻描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太阳西落,掩门闭户,这只是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动作,但却已经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掩门之前,诗人是不是一直在思念友人?他是怎样打发漫漫白日的?白天终究还是相对热闹的,在继日暮而来的黑夜里,在周围一切都安静下来之后,诗人又将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
原来,诗人所有的不提不说,并不意味着是以平淡或者冷淡对待这场送别。送别虽罢,离情未罢,思念未罢,反而愈发沉重、绵长,无法排遣。“日暮掩柴扉”,是因为友人离去,孤寂无聊,再也没有往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那样的闲情逸致,也无心再去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晚景。独自掩门,无非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静静地怀想,静静地沉思。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待到明年春天,青草就绿了,你还回来不回来呢?这是诗人掩门后的`所思所想。《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游子久去不归。诗人化用此句,可见直到日暮,他仍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友人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王孙归不归”,本应是相别之际询问友人的话,却成了诗人独自思忖之辞。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对早日重聚的急切期待,都包含在这一句问话中。诗人默默自问,却无法自答。
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将此诗解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友人之归期难必。”春草必定一年一绿,而友人的归来与否,却还有无数的未知和悬疑。想到这些,诗人大概要彻夜难眠了。
评解
王维五绝,极善于选取一种独特的情景片断,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传情达意。此诗即为很好的代表。诗写送别,却并不直接写离别情态,而是将笔触直接伸向别后,以别后情景反衬惜别之意,构思非常巧妙。
篇8:王维的诗词鉴赏
一、乐的标准:“美”
本文对“音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美好的声音”, 或者说“噪音的对立面”。声音很难被清晰划分, 这只是一个较模糊的、不能称之为“定义”的界定, 但是这一界定或许并无偏颇之处。无论喜怒哀乐, 无论长短, 无论风格, 无论人声或自然, 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声音, 皆可称为音乐。当然, “美”的具体判断标准会因人而异, 对“美”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关于“美”的标准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但关于“美”的观念并非不能统一 (只是这“统一”容易流于宽泛, 而“美”本就不是可以严格定义的东西) , 真正的美是毋庸置疑的, 是有力量的, 是有无穷感染力和魅力的。回到王维的诗上来, 虽然读者没有“美是什么”的统一答案, 但是都不会否认诗中流淌出的音乐之美。声音使得整首诗浑然天成, 就像音符使得乐曲完整、流畅、和谐。因此, 本文把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描绘的大部分声音归入音乐的范畴。
二、乐的内容:自然之声与人造之音
声律一般分成韵脚, 旋律 (节拍) 和声调 (高低徐疾) 。 (1) 那么, 声音的内容可以作何种分类?下文尝试按声音的源头, 将其分为“自然之声”和“人造之音”两类来分析。
自然当然是山水田园诗的主角, 王诗中对声音的描绘也集中在自然之音。王维描摹最多的是鸟鸣, 如“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送梓州李使君》) , 遍山的杜鹃凄鸣渲染了忧伤的气氛;又如“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 黄鹂轻快的鸣啭似乎在为辋川庄的雨过天晴欢欣;再如“落花寂寂啼山鸟, 杨柳青青渡水人” (《寒食汜上作》) , 暮春时分的鸟鸣给渡过汜水的诗人平添了几分寂寥与黯然。鸟鸣似乎是山水田园里亘古不变的背景音乐。除了鸟鸣, 还有风声, 雨落声, 水流声, 蝉鸣声, 树叶的沙沙声……这些都是山水田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声音元素。如“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寒蝉本象征愁绪伤情, 这里却“一反常态”没有了伤感的色彩, 成为了挚友相聚时一段悦耳的配乐;又如“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 在峻峭山中流淌的泉水似在幽咽一般, 一个“咽”字准确描摹了泉水阻塞缓流的声音和情态。
王诗中除了有纯粹的自然之声, 还有人声或者丝竹之音。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人有得《奏乐图》, 不知其名。维视一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 一无差。咸服其精思。”史书记载王维曾担任太乐丞, 精通音律的他具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很高的音乐造诣。平日里他爱抚琴吹箫, 如“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 在松风里对月弹琴, 颇有乐趣;“吹箫凌极浦, 日暮送夫君” (《欹湖》) , 箫声里尽是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情;“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 抒尽心中逸气。除了乐器演奏的声音, 还有深山传来的低沉钟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 还有兴之所至的歌唱:“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还有人们的日常交谈:“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还有远处传来的人声:“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柴》) 。王维对人造之音的描摹在山水田园之外的题材中出现得较多些:如“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凝碧池》) , “健儿击鼓吹羌笛, 共赛城东越骑神” (《凉州赛神》) , 等等。
三、乐的写法:点到即止与有无相生
说到王维的声音艺术, 点到即止是其特点之一。和《李凭箜篌引》、《琵琶行》那样直接描写和铺陈声音的篇章不同, 在描写声音的时候, 王维大多是不写其声, 只写其动作或情态;或者说, 王维并未对声音进行详细的铺展与描绘, 只是含蓄和干净地点到即止, 停留在叙述这一层次上。不管是“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 还是“吹箫凌极浦” (《辋川集·欹湖》) ;不管是“秋水日潺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还是“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不管是“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 还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辋川集·竹里馆》) , 这些声音都需要想象来还原, 属于间接描写, 王维仅仅点到即止, 是读者完成了整个音乐的创作过程。这一过程并不难, 相反非常自然。由于王维画意渲染和氛围营造都极其成功, 读者犹如被带入王维时空的幽静山林, 在这一超然物外的世界里, 鸟鸣、风声、水声、丝竹之声都“各得其所”, 只等人们来体会;在这一时空里, 所有的音乐都已在心中。
这种点到即止的间接描写典型是风声。比如“松风吹解带” (《酬张少府》) , 只是描摹风吹的动态, 然而隐藏的音符———风声仿佛就在耳边;又如“隔牖风惊竹” (《冬晚对雪一壶居士家》) , 并未直说风声如何, 但风穿梭在竹林间的声音和竹林摇曳的沙沙声依旧扑面而来;再如“人闲桂花落” (《鸟鸣涧》) , 花落无声, 但却似乎可以隐约听到相伴的风声, 如此轻缓柔和。这些诗句没有直接描摹声音, 含蓄中别具韵味和诗意。
王维描摹声音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以声衬静, 有无相生。这不仅有环境的静, 还有心的静。有人称之为“此时有声胜无声” (2) 。明明是对声音的描摹, 却营造出悠远平和的境界, 收到空寂静谧的效果。如果不是在安静的山林, 怎会连最细微的声响都收入耳中?如果没有宁静的怀抱, 怎会注意到平常声音中的悠远意味?
以《鹿柴》为具体例子来分析。此诗的前两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响”有“回声”之义, 诗中不言“声”或者“音”, 而称“响”, 可见声音的清晰与悠扬往复。在偌大的山林里, 如何才能听清人语?声音穿越层层枝叶到达耳边时, 怎还明确可辨?不难想见, 这只能是由于山林之幽, 鹿柴之静。这种“以声衬静”的曲笔的写法, 非常精妙含蓄, 颇具意趣。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和《诗经·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 悠悠旆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诗句都有言外之意———表面上写有声响, 实际上是描写一派静谧。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在《辩体有十一九字》中说:“静, 非松风不动, 岤林未鸣, 乃谓意中之境。” (3) 赵山林先生注《鹿柴》时说:“人语响”是有声, “返影入”是有色。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 偏从有声有色处写, 而愈见其空。诗人可谓深谙“有无相生”之理。这一点评精辟到位。“有无相生”是王维的声音艺术的精髓。从反面着笔, 有含蓄曲折之美, 令人回味无穷。
四、乐的意蕴:流淌的静与自由的禅
前文提到王维“有无相生”的技法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不动是静, 动亦是静, 动静是相对的。事实上, 没有不动的事物, 表现事物之静的最真实自然的方法就是使其处于动之中, 所谓“以动衬静, 使静更静”。王维写的是声音, 达到的却是宁静。又因为这种独特的写“静”手法, “静”又有了动态的效果, 不是沉默的、死气沉沉的“静”, 是有生命的“静”, 简直是一种“流淌的静”。
都是山水田园中并不罕闻的声音, 无甚特别, 然而它们
WENJIAOZILIAO
并非无生命的堆砌要素, 它们汇成通透的自然乐曲, 带给读者无穷的美的享受;美, 多半就是因为这种“流淌的静”。说到这种“静”的生成, 则不得不提“禅”。山林之静是人人皆能体会到的, 再烦躁的人也会受到这种的“静”的感染, 但这很有可能只是偶然的、暂时的变化, 是心情的静;王维诗中展示的是一种更深广意义上的、永恒的宁静, 是心境的静。这与王维的禅学修养有很大关系。王维曾被友人评价为“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 (4) 。诗人的心灵完全开放, 他与纯粹的自然交流, 内心享受极大的自由。在开放的心灵中, 人能与自然建立一种亲密关系, 由此体会到真正的内在的和平、心境的静。正如孙昌武先生在《禅思与诗情》一书中说的:“ (诗人的心) 像一面镜子, 它领纳万物而不乱光辉, 反而更表现出自身的明净。” (5)
禅意入诗, 本无法可循, 是天然自在的事情;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王维的声音艺术中一探禅味的踪迹来由。首先, 诗中描绘的声音主要是鸟鸣、风声、水流、人语、丝竹等, 它们本身就是宁静的承载, 或者说能引发与“静”和“远”相关的想象和感觉。其次, 王维的描摹极尽自然, 不事雕琢;告别浮艳, 返璞归真。真即是美, 美使得诗中的声音具有“音乐”特质。像音乐一般明澈纯净, 自由流淌。
王维通过点到即止和有无相生的手法, 达到“诗中有乐”的效果。“诗中有乐”使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一股流淌的静, 也带来更悠远的禅味与意蕴。综合王维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身份, 我们不难理解他诗境、画境和乐境三境一体的诗从何而来。王维诗中体现的超越的精神与高远的境界, 无疑带给后人独一无二的珍贵的审美体验。若不能似王维一样有超高的艺术造诣、打通五官、禅入诗境, 能循着他的踪迹聆听山水清音, 也是乐事一桩。
参考文献
[1]葛杰选注.王维孟浩然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2]杨仲义.汉语诗歌文化学.学院出版社, 2008.
[3]蒋伯潜, 蒋祖怡.诗.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4]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诗词.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篇9:王维的“落花”禅意
佛是安静的,他端坐云台,低眉浅笑;佛亦是超脱的,凡世间苦厄,皆拈花从容。一个佛字,散发着禅意的妙香,让人神怡气静。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摩诘”一词出自梵语,乃佛典中的人物。如此这般巧合,仿佛天命注定,这位盛唐诗人此生与佛,冥冥之中早有机缘。
事实上,王维确也笃信佛教。尤其在他晚年,经历了仕途风波,索性称病告离,来到一个叫辋川的地方,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修身养性,潜心参禅,把身心交付给山水与佛理,偌大的天空下,再也没有名利倾轧,只剩下了简单干净。远离了尘嚣俗事,眼净了,心也静了,从此日子,过得像落花一样闲,也像落花一样静。
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日子当如春花灿烂,才是真正的花好月圆。落花虽美,却终究是一场凋零,让人易生愁绪。所以晏殊惋惜“无可奈何花落去”;刘希夷轻叹“坐见落花长叹息”;李煜伤感“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可是,唯有王维眼里的落花,带着安静闲逸的禅意,纷纷寂寂地飘落,落得纯净唯美,也落得淡泊悠远,让人惊艳又倾心。
翻阅王维留传的诗作,写开花的少,写落花的多。例如“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等等,无一不是啼鸟落花,相映成趣,丝毫不见伤感颓废的气息,反而在清新雅致的氛围里,呈现出的是一派宁静和谐的动人景象。
再如那首《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因为“闲”,故能倾听到桂花飘落;因为“静”,方才感受到春山寂旷。而“闲”与“静”,必是免了人事的烦扰,绝了红尘的奢念,安放在一颗空灵的禅心里,才能如此这般超然物外,于静谧的空山中,体会到落花坠地的天籁之音,拾得山涧月夜的幽寂之美。这就是王维笔下的落花世界,在诗心和禅心里交错重叠,既有空灵寂静的诗意之美,亦有闲适淡泊的禅意之境。
在另一首《辛夷坞》里,他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依然是早春的深山,静寂无人,美丽的辛夷花自开自落,虽无人欣赏,却自在随意。看似信手拈来,写一场花开花落,却不着痕迹浸润了佛理禅心,禅是一枝花,入了诗,便格外的轻灵绝俗。早已参透世间荣辱的王维,不过借山花开落,道尽寻常真理:宠辱不惊,当如花开花落,自然也就多了一份了悟,从此心地澄明,天心月圆。其淡远之境,大有东晋陶渊明遗风。
有一句话叫“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用来评价王维其人其诗,亦是十分的妥帖。他通音律、善书画,才名早显,少年时即名动京城,可他偏巧还有一颗清逸的心,不愿沾染世俗的尘埃,所以宁愿选择自在地归隐,畅游在山水和文字里,用一颗禅心去细听落花,去领略一份闲情闲趣。所以他的诗,是一帖清凉剂,能让人尽消浮躁,在宁淡安然中,听见空山落花的声音。
篇10:王维的诗词《渭川田家》欣赏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赏析: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很像是《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经“即此”一点化,不前所写之景皆成情语,而且景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此”乃此前的流水账式的描写和概括,也就是“此”引发了诗人对“闲适”的羡慕之情。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
扩展阅读:王维的人物生平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扩展阅读:王维的文学特色
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相关文章:
《周易》名言02-02
基层领导干部个人年终总结02-02
幼儿水粉画教学启蒙十法02-02
儒林外史书籍阅读心得体会02-02
体现心情不好的诗句02-02
王维写的诗句02-02
王维的古诗词02-02
王维的《终南别业》诗句鉴赏和答案02-02
成长记录填写02-02
唐代诗人王维的简介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