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作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实验室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的管理实验室, 使其适应快速发展的高校教育, 是教学科研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
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实验室的主体, 对人员的有效管理是建设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关键。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验技术、能够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优化实验室队伍的整体结构
引进不同高校优秀的、热爱实验室工作的本科、硕士毕业生, 充实到实验室技术队伍中。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实行竞聘上岗, 按照适当比例进行梯队建设, 以此从各个层面选拔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1.2 加强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 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高校作为教育的最前沿也应与时俱进, 不断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知识成果, 及时更新各个专业的知识体系, 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学子。为了满足上述要求, 实验室的技术队伍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深造, 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中来。通过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 采取定期定向的培训措施, 为实验人员提供各种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与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人员建立互动交流机制, 鼓励实验人员参加与实验技术相关的学术交流及研讨, 以提高业务水平, 开拓学术视野, 培养钻研精神, 使其更好的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
1.3 完善奖励机制, 发挥实验室队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定完善的奖励机制, 是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成绩的肯定, 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考核制度, 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工作业绩、管理水平等方面对实验队伍进行定期考核。同时, 在实验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针对其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带动学生的科技创新、对仪器设备的改造和开发、实验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设立各种奖励措施。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使个人的发展与实验室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 实验室教学的管理
高校的实验教学是教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 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关系到创新人才的培养。
2.1 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大多依附于理论课, 被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在现今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 应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 设立独立的实验教学部门, 在优化配置实验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实验室的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目标明确的实验教学体制, 优化、组合、调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验内容体系, 从而实现学科间、专业间的交叉渗透。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观点出发,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促进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
建设开放性实验室是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包括实验室管理的开放、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室资源的开放等等。实验教学的职能部门可依据实际情况, 开设更多的独立实验课程, 将各种常规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联系起来, 深入完善, 使之融合为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 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思考和创新, 自主设计并完善实验, 让学生掌握实验的主动权。
3 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仪器设备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效的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 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 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3.1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的管理, 实行设备管理职能部门和设备管理专职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权责明确, 责任到人。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严格要求使用仪器的师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爱护仪器设备, 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 认真填写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 发现问题和故障时及时汇报, 加紧维修, 以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
3.2 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高校的实验室一般都是以学院及专业来进行划分, 各自发展, 各学院之间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源的交流, 同一学院之间相近的专业也容易产生实验室的重复建设, 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实现实验室的资源共享, 应加强仪器设备使用的网络建设, 通过校园网络随时更新汇总全校各学院各专业现有仪器设备资源的现状以及技术更新情况, 加强实验室的开放, 以此促进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 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4 实验室安全的管理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财产安全和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 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4.1 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用电、用水, 财物的防火、防盗, 仪器设备的操作安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化学试剂、三废、致病微生物的贮存安全, 放射源及放射物品的使用管理等。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以上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 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 在涉及上述安全管理的设施上提高安全等级, 规范实验室的安全操作标准以及安全管理运行标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确切落实各项安全制度, 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4.2 加强设备器材和试剂药品的安全管理, 开展不定期安全检查
通过现代的网络技术, 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网络, 所有的仪器设备都要存档并建立独立的使用档案, 包括仪器的购入、验收、附件、使用说明等等都要登记在册, 每次使用的情况、故障及维修都要详细记录, 以便于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剧毒品、易燃易爆、易制毒化学品、生物危害物质和放射性物品的购买、使用以及存放进行动态跟踪记录, 设立专门的危险品保管库分类存放并尽量减少库存, 严格控制危险品的出库入库并详细记录使用情况。通过开展不定期的安全抽查,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一方面敦促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使学校相关的安全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各个实验室安全动态, 随时进行查缺补漏。
4.3 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制定处理意外事故的应急程序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本质上就是人的管理。应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的教学体系, 指导师生学习正确的实验操作, 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试剂的保管和使用, 针对各类涉危物品学习不同的防范措施以及急救措施, 废弃物品的正确处理等等。同时,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来处理突发事件, 比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污染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 定期开展全员实战演练, 通过实践来巩固安全理论知识, 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强化师生的自救和救援能力。
总之, 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强, 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工程。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 如何使实验室的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是摆在广大实验教学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只有不断的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完善管理机制, 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 增强科研能力, 实现高校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实验室在高等学校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搞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才能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环境。本文根据当前的高校教学改革, 对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仪器以及安全的管理与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仪器,实验室安全
参考文献
[1] 赵万鹏.关于高校实验室教学队伍建设的思考[J].药学教育, 2006 (1) .
[2] 陈春淼.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J].实验室科学, 2006 (1) .
[3] 徐静年, 郭奋.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 (4) .
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2-06
启发式教学在声乐实践中的应用02-06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创新机制研究02-06
新形势下中学英语老师面临的新挑战02-06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问题02-06
女职工工作挑战02-06
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