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我该怎样穿越高考的沙漠》(共3篇)
篇1: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我该怎样穿越高考的沙漠》
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我该怎样穿越高考的沙漠?》
本人劳苦一员,除了在电影电视和电脑上看过沙漠的画面,还真的无力到那广袤无垠的沙漠旅行过。当然,如果从所在地生活环境,甚至于周遭文化氛围看,又算见识过什么叫沙漠了。
其实,一提到穿越沙漠,首先想到的就是高考。为什么说高考就是穿越沙漠呢?从光明里说,穿过高考的沙漠,你就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或重点的大学,或高薪的工作;但从阴暗里解读,中国大多数人的高考就是不熟悉道路又没有导航经验没有导航设备却通往无垠沙漠的不归路!
说中国的高考是一条通往无边沙漠的不归路毫不夸张。首先我们从结果看。按照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来计算,以平均智商来说中国应该有1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170多的诺奖欠债,难道不是高考的间接“成果”吗?
也许你会说,我们才不稀罕什么诺奖,多几个诺奖有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你有170多的诺奖欠债,也就有同样比例的重大原创科技欠债。更进一步说,你的民众包括普通工人,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同样比例的欠债。正是这个在腐败丛生的社会中为了追求唯一的公平而以牺牲全民创新能力为代价的高考制度,成为了制造创新沙漠的罪魁祸首。
一个全民丧失了创新能力的国家。你的企业拿什么做经济增长点?企业缺乏经济增长点。怎么提高就业率?作为大学毕业生,如果缺乏创新能力,你凭什么创业又凭什么要创业成功?所以结局就是,要么山寨别人,要么给别人打工,成为“著名的”世界加工厂。
我曾经在一篇《高考改革万言书》里说过这样的话:与文革时将“知识青年”发配“上山下乡”相比,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可以说是拯救了一代人;但是从毁灭全民创新能力的角度考察,现行的高考制度则同时又是毁掉了一代人。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不能照搬美英等西方国家诸如将中小学成绩作为高考录取参数,也不能将中小学校长或教师的推荐作为高考录取参数,更不宜实行各高校自主招生等被世界证明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成功模式,当然更不能将社会上某一机构的成果或特长认证作为高考录取的参数,一切皆因在缺乏真正权力监督的体制下,诚信缺失必然导致腐败的更加肆无忌惮。所以,不得已,我们采取的是以死记硬背为宗旨的高强度高难度题海疲劳战术。这种战术的唯一功绩,就是通过大量的高强度题海,将芸芸学子折磨到身心疲惫心力交瘁奄奄一息,然后再将伤痕累累的幸存者作为最后的胜者“择优录取”。这很像动物世界里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厮杀以及同类之间为争夺领地或交配权的血腥争斗。通过高考指挥棒这样错误的导向,于是我们发现,广大考生生理上的表现就是因严重缺乏睡眠缺乏休息缺乏娱乐缺乏运动而导致的失眠、神经衰弱甚至于精神失常;病理上的表现就是脑细胞的大量死亡;社会学意义上的表现就是全民几乎全部丧失创新能力,成了一块块具有海量记忆的硬盘。
中国的教育当局们,仿佛与“花朵”们有深仇大恨似的,他们极尽绞杀孩子们的脑细胞为能事!你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就用大量的八股教育来培养、积聚你对该门课程的厌倦甚至仇恨;你说创新思维才是一个人将来成功的重要素质,他们就用不断加码的高难度习题和大量死记硬背的一大堆概念数据来刁难你,使你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睡眠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喘息直至你成为一台只能听从指令的机器人;你说实验、实践才是培养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就将实验、实践类课程排斥在高考考查范围之外,于是就造成事实上的形同虚设„于是,最终我们培养出了大量的学士、硕士、博士,但他们大多数只能装腔作势,因为,他们除了大脑里有海量的记忆之外,几乎没有了丝毫的创新细胞!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往往形成于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很难想象,当一个人中小学时期始终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中,丝毫没有创新氛围与锻炼,甚至成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等到他上大学之后会突然“豁然开朗”起来!所以说,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时期,错过这个重要时期,就会像一棵长成的“歪脖子树”,或一颗煮熟的鸡蛋,发生了不可逆的定型。谁要是试图叫一颗高温下煮熟的鸡蛋“创新”出新生命,不是痴心妄想吗?
什么,你说我还有“选择”的“自由”?你以为全民都是富二代官二代甚至红二代吗?你以为全民都可以不上学就包工程再转手倒卖吗?你以为全民都可以随便上个二流三流学校甚至花钱上个三本也顺理成章就业并一路高升吗?你以为全民都可以花天价去国外读书吗?所以,如果你妈当初没有选择对精子,或你爸当初没有选择好肥沃的耕耘土地,或者说,你当初没有得到上苍的额外眷顾而投胎到了一个普通家庭,那么你就没有什么“自由”的选择了。或者通往高考的血腥道路与同类厮杀,居然终于胜出,于是获得一份好工作,或者成为少数“成功者”的垫脚石而永久地被践踏于最底层。
你说,我除了被扼杀创新能力和被幸福之外,还能有其他别的什么选择?
篇2: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我该怎样穿越高考的沙漠》
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篇3:高考满分作文的阅卷评分取向
一、立意要有穿透力
立意是文章的主脑,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要正确、鲜明、集中,这些都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从阅卷的过程、专家的评述、高考满分作文的内容来看,高水平的考场作文,立意不仅要正确、鲜明、集中,而且要独到、新颖、深刻、有创意。要想达到这种表达效果,文章的立意必须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反映生活的本真。
2010年高考,一位重庆考生的作文傩题》获得满分。文章以充满诗情禅意的画面开篇:六月的黄昏,庙宇的院墙呈现一片迷离的紫红,一片树叶飘过高墙,树叶脉络清晰、色泽澄净。由此,作者想到了佛境中的菩提树,从而把“难题”定位在生命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首先以悉达多王子成佛前的故事来诠释“对生命美与真的感悟”是一道难题,然后进一步提出“对生命美与真的表达更难”。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佛主净,道主无我无为。而皆可获真我,获顿悟,芹溪以无言之恣诉情,有的是虔诚……”菩提、庙宇和我,也许有了真心,难题便一道融向天际了吧”,点明主题,只要有真心,难题可解。
“难题”这一概念,外延比较宽泛,立意容易流于常规和表层,而本文考生却能穿透千载时空,穿透浮躁的世情,穿透“成熟的心智”,揭示生命的真谛:只要有澄净的、虔诚的、感动的、爱的真心,对真善美感悟的难题可解,对真善美表达的难题亦可解。立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本真、世情的本质、生命的真谛,这篇文章能拨动阅卷者心弦,其核心价值正在于此。
二、情感要能打动人 作文贵在抒真情,写实感。行文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刻画人物,但如果要它们打动阅卷者的心,就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者没有写什么重大题材,也没有抒发什么豪情壮志,更不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冷僻的典故,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用平易、朴实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抒写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和事上的深挚感情,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都是至情言语,沁人心脾。大家的文章固然堪称典范,高考满分作文亦可让我们深受启发。
《这也是一种芬芳》是2009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自己小时候喜欢看爷爷磨药、熬药,“可当那一缕缕药气逐渐弥漫整个屋内时,我却厌恶地远远躲避”,用欲扬先抑的笔法,为下文抒真情、写实感蓄势。在下文中作者生动地描叙了三个典型细节,凸显爷爷的慈爱、辛苦、博识。在“我”玩耍、哭闹的时候,“爷爷时常像变戏法似的给我拿出几枚甘草片,我含在嘴里,一丝淡淡的甘甜萦绕舌间”,爷爷的疼爱以及“我”对爱的领悟,形神毕现,令人回味。童年的“我”体弱多病,爷爷常常佝偻着背,烟熏火燎地为“我”煎药,并且总会端着一个白瓷碗,手里拿着两块冰糖,笑眯眯地递到“我”面前,爷爷的辛劳和慈爱使苦涩的药汤变得甘甜和芬芳。病榻上的“我”有时也难耐永昼和长夜的寂寞,于是爷爷拿出家中珍藏的中草药图典,教“我”关于药材的知识,爷爷的慈祥、和善和博闻,让“我”长了很多见识,获得很大的安抚。文章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指出“苦涩的药香散发的是爷爷的爱,细腻,绵软,濡染、浸透我的人生,是我生命最美好的芬芳”,卒章显志,照应标题,总结全篇。
纵览全文,作者将目光聚集于家庭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的事——“喝药”。“童年是在一碗碗褐色药汤里度过的”,然而,作者却能于这苦涩的药汤里感悟到爷爷绵醇的亲情和爱的芬芳,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不事雕琢,动人心弦,藉此叩开了阅卷者的心扉。
三,选材要有新视角
材料是文章思想观点站立的依据,是情感志趣进发的触点,是中心主旨汇聚的河床。在材料收集使用中,要关注重大新闻、时事热点,关注现实生活、平凡人生,关注社会道德、人间真情,关注人与自然、科学动态;对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热点事件,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要能对那些耳熟能详且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和成语、熟语事件用现代观点加以审视,对它们的内涵进行创造,做到古今合一,重新解读出新意。在剪辑材料时,当繁则用墨如泼,当简则惜墨如金,或改造,或拼接,或更换,或移花接木,都要针对主题观点的要求进行精当的创造性的剪辑,这样才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土也》是2010年高考一位北京考生的满分作文。“夏夜,繁星在天,人车如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想起了国家的发展与停滞”,文章一开始就确定了选材的范围,把内涵定位于“国家的发展与停滞”,入题又快又实,似大而新。围绕“国家的发展”,作者选取了两则材料。“仰望卫星环宇宙,西昌百姓笑盈盈”,以此为纲,叙写了我国于2010年6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人太空预定轨道的盛况;“上海世博真名世,百年谁能与媲美”,用此挈领,记述了世博会的溢彩流光。这两则材料十分鲜活、新颖,举重若轻,时代感非常强,该考生的选材能力,可见一斑。围绕“国家的停滞”,作者列举了网络、媒体上曝光的各种丑恶现象,表现了“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道德的“蹒跚停滞”,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爱憎,选材切中时弊,现实感很强,视角独到。
此文选材视野开阔,从正面写“仰望星空”,选航天、世博为材,阐述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从反面写“脚踏实地”,选网络、报刊上的丑恶现象为材,揭示加强道德教育、解决社会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材料出新”使得此文赢得了阅卷者的情有独钟,打出了满分。
四、构思要有闪光点
构思精巧,是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作文构思精巧,关键是构思要有闪光点。可以巧用经典,重新演绎:借用经典故事,挖掘新内涵,展示新思想,成语故事、历史人物或事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人公或作文的核心事件。可以剪辑片断,再现生活:生活片断常常能反映生活本质,以这样的生活镜头入文,易于展现不同视角、不同场景、不同事件,不仅画面感强,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交代,使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从而表现深刻的主题。
《梅隆的智慧》是2010年高考一位上海考生的满分作文。文章以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卡梅隆的电影人生为
线索,以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卡梅隆制导的电影“《阿凡达》的绚丽震撼”为核心支撑,由此开掘出主题。作者先叙述了卡梅隆成功推出《泰坦尼克号》,然后“忽然蛰伏了起来”,设置悬念,吊起胃口,为展现主题蓄势;接着写卡梅隆坚守梦想,策划力作,“因为财力物力不够,技术条件不成熟,构思未趋于完美”,宁可把梦想“藏在心里,悄悄养着”;结果电影巨作《阿凡达》在2009年一经推出,便“轰动全球”;最后再联系现实,把浮躁的年轻女作家、高校里的教授们、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与“卡梅隆的智慧”进行对比,深化主题:“将幼小的梦想放归心湖,等它逐渐长大,日渐丰满,才会开出万众屏息的绚烂光华。”
这篇文章构思的闪光点,就在于作者选择了卡梅隆这个让世界瞩目的电影巨人,抓住了卡梅隆两部电影巨作之间“十几年”的“蛰伏”。这十几年是卡梅隆坚守梦想、精心策划的“十几年”,这“十几年”的“蛰伏”,终于在2009年再次成就了卡梅隆,并在2010年成就了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可以说,正是这闪光的构思拨动了阅卷者的心弦。
五、语言要有文学性
高考《考试说明》在写作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文章要有文采。语言优美的文章,见之,如微风拂面,赏心悦目;品之,如美酒飘香,绕粱不绝。
相关文章:
安徽高考作文题:根据哲理诗01-14
2024高考作文--安徽当选最奇葩01-14
安徽高考作文:转换思维天地宽01-14
2023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01-14
安徽高考零分作文:改改更健康01-14
安徽2012高考满分作文800字01-14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01-14
2024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