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所谓翻译,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种语言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文字的再加工, 经过各种方式的重新排列组合转换成另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过程。美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闻名于世, 他提出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2 词汇不对等
受到一种语言自身实用搭配等习惯和另一种语言所处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在很多情况下就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既能完整准确表达意思, 又符合目的语用语习惯的词汇。基于此, 不妨将词汇不对等情况进一步细分。
2.1 文化概念的空缺引起的词汇空缺
不仅仅是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中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任何两种不同的文化多多少少都会有。比如说Salad这种凉拌菜起源于法国, 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 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 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 汉语也是如此。如:golf (高尔夫) 、disco (迪斯科) 等。
2.2 背景不同造成文化内涵存在差异
就英语和汉语词汇的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来讲, 一个英文单词或是一个中文汉字就可以代表多重意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关于吃饭的问题。在我国, 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3 句法不对等
句法是研究句子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句法研究的对象是句子, 而句子又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众所周知,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意合语言, 英语是形合语言。
3.1 对主语的处理
汉语是重话题的语言, 英语才是重主语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汉语不像英语严格遵循“主—谓”框架的限制, 也没有语法关系的限制, 有时还能省略主语, 形成无主句。举例来说, “为了发展对外贸易, 维护对外贸易秩序,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制定本法。”一句显然缺少主语, 同时这也是汉语表意较模糊的体现。译文为“The Law is formulated and enacted inorder to develop the foreign trade, maintain the foreign trade orderand promote a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3.2 长短句的处理
汉语习惯多用短句且不避重复,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达到相应的语言效果, 读起来朗朗上口;英语多用长句, 用代词或其他手段避免重复, 使得上下文联系紧密。主要避免重复的方法有指代、替代、省略。
例如“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 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这一句显然是在强调中美之间紧密的联系, 而在译成相应英文时便不能一味地按照汉语的思路翻译。理想的译文应是“To promote China-US relations, 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tter and vice versa.”一个“vice versa”替代了长长的“the US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避免了重复, 又能达到简洁效果。
4 篇章不对等
我们分析语篇时不能只着重于语言本身, 而要看语言是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意义, 实现功能的。因此要做到篇章对等就要在翻译时密切关注语言在特定篇章的语境中所体现的实际功能与意义, 并找出目的语中与之对应的表达。
从情景语境来看, 情景语境指参与整个交际过程的具体的人物与事物。交际使用的方法、渠道以及交际过程的参与人员间的主要关系及情感变化等。交际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现象仅仅通过上下文的查考无法确切弄清其指称及含义, 需要再着重考察交际发生、语言使用时所发生的具体情景事件、交际参与人员等多种因素才能确定其含义:
She had been a widow for half a year.
单就字面意思而不看上下文, 该句可作如下译法:
译法一:她只守了半年的寡。
译法二:她丧夫已有半年之久。
如果不看上下文, 两种译法均可以算作英文原句的译文。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两种译法所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
译法一的情感着重突出在“只”上, 这就使得译法一带给人一种“她”仅仅守寡半年就另寻新欢的迫不及待感, 通过“只”一字, 一方面体现行文作者对于“她”这一人物形象的负面描写。译法二的情感着重突出在“之久”上, 译句中的“之久”通常表达人们对于某段时间之长的感慨。这样翻译一方面能体现行文作者对于“她”的遭遇的感慨, 慨其不幸, 表达同情.由此可见翻译, 尤其是翻译人物对话, 人物心理描写等内容时, 其是一项需要代入译者同理心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无可避免, 也无可厚非地会将自身对于作品情感的理解代入到译文中去。
摘要:翻译对等在狭义上指内容方面, 包括语气、用词、风格等方面要忠实于原文;而广义上还包括思想、感情、立场等方面的忠于原文。如此一来, 翻译过程就包含了转化“字面意义、结构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的三重意义。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将这三种意义结合起来, 尽可能地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翻译,不对等,功能对等,目的语,方法
参考文献
[1] 柳淑英.试论英汉词语语义空缺及其文化内涵不等值现象[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2] 朱俐萍.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4 (1) .
[3] 窦柯静.中英词汇翻译不对等现象——从“红糖”的翻译谈起[J].考试周刊, 2009 (37) .
[4] 姚丽丽.浅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对等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 2009.
相关文章:
谈目的论下《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第二章的翻译方法02-10
目的论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宣翻译研究02-10
关于节目的论文题目02-10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02-10
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02-10
翻译目的论英文02-10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广告的翻译策略02-10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观02-10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