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奉献意识弱化

关键词: 女性

军人奉献意识弱化(共4篇)

篇1:军人奉献意识弱化

军人要懂得奉献

部队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它能使一个人懂得许多、学会许多、提升许多,最终达到一个目标,同时它也拿走了你许多:青春、爱情、亲情……,但我们不会后悔,因为军人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刚刚来到部队的时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有点模模糊糊,现实情况有点不现实,哪方方正正的被子、整齐的床单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我已明白了许多、懂得了许多、知道了军人必须具备奉献精神。

义务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一个人要想从社会中获得维护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及其他条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大家应征入伍服现役,就是我们应当承担的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的光荣义务。部队因使命而存在,就像教师教学、医生看病一样,军人就要随时准备打仗,具体到武警战士,就是要随时准备战斗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执勤、处突等任务。同样作为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友们,有的在思想上准备不足,总认为当兵有服役期,打起仗来不一定轮的上,这种当“和平兵”的思想是派不上用场的,要看到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金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对我国的威胁依然很大。

所以在这个不平发的时代,作为一名新战士,要端正好思想态度,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日常训练的动力,树立好“当兵就要训练、训练就要冒尖,工作要有干劲,想干就要发光”的态度,把握好部队的美好时光,切实做好奉献。

篇2:军人奉献意识弱化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等武装2万余人,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了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起义后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起点。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确立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军人意味着什么,军人意味着奉献!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作为军人的你就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做为军人,有着一颗燃烧的心,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奉献,是革命军人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和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从金戈铁马的古代战争到显示核威力的现代战争,军人的牺牲构成了一幅幅悲慨豪壮、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篇3:军人奉献意识弱化

1.责任意识淡漠, 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 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他们的言行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负责;另一方面, 他们对自己的言行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不强, 责任意识亦呈弱化趋势, 少数大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责任观念都不具备。责任意识弱化, 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摆正“责、权、利”的正确关系, 注重权利, 不尽义务, 逃避责任, 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面对名利的诱惑, 不能自拔, 势必导致见利忘义, 弃守诚信现象的发生。

2.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转型期, 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 人们的生活观念、道德情操呈现出多元化取向, 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已经侵入和占据了部分人的思想空间, 同样也波及当代大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 行为发展还处于他律阶段, 对投机钻营、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社会不公现象不能明辨甚至受之误导, 使他们在诚信观念、诚信行为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

3.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实生活中, 不少父母狭隘地把学习成绩好视为孩子发展的最高目标和要求, 有的甚至是唯一要求。因此, 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诚信观念和行为, 不能及时教育和引导, 甚至错误地认为可以“暂时不管”, 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不诚信的根本所在。

4.学校教育的不足。

长期以来, 我们教育工作的重心一直偏重于学生的智育, 与上述家庭教育相似, 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虽然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全面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 但教育过程中往往还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优、选才的“硬标准”, 而对学生的政治修养、道德情操和诚信表现等缺乏有效的考核方法, 凭印象、凭表象等笼统地评价学生, 导致道德品质、诚信表现等成为评价的“软标准”, 也就带来了学生、家长等对“软标准”的“软态度”, 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5.缺乏必要的诚信考评机制。

我国的信用约束体系尚未健全, 征信体系的约束作用尚未体现。这就使那些弄虚作假、不择手段的单位和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攫取了不当利益而又未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样, 从目前情况来看, 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表现也缺乏健全的考评体系和机制。虽然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等不诚信行为会受到一定的处分, 但更多的不诚信行为还是时有发生, 对不诚信行为治标不治本, 导致部分大学生知行不一, 为了个人眼前利益而置个人诚信于不顾。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考评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柯尔伯格 (L.Kohlberg, 1927~1987) 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他通过研究发现, 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第一级是前习俗水平, 人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他律;第二级是习俗水平, 人的道德行为介于他律与自律之间;第三级是后习俗水平, 人的道德行为完全自律, 这与道德信念是一回事。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人们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大学生对诚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诚信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诚信行为的养成和增强等, 也是经历了他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到完全自律的过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等大多处于他律或者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阶段。也就是说, 他律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行为的不必缺少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和学习生活特点, 通过构建大学生诚信考评体系, 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量化考核, 从而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 并将考评结果与评优、组织发展、学生干部任职、就业等挂钩, 或许可以对他们起到有力而有效的他律作用。

1.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系统。构建大学生诚信考评系统, 既要考虑“面”, 即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方面考核大学生的诚信度;又要考虑“点”, 即能反映出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较为紧密的具体诚信行为。从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等实际情况来看, 大学生诚信行为主要体现在学习诚信、工作诚信、生活诚信、纪律诚信和经济诚信等五个方面, 因此要建立相应的考评子系统, 为了便于指标量化和计算, 每个子系统赋予100分, 诚信度评价总分即为500分。综合评价系统也可描述为:Y=∑Xi, 其中:Y表示大学生诚信度综合评价系统;Xi表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子系统。

同时, 针对每个子系统的考评内容, 又可设立多项评价指标, 每个指标可描述一种或一类行为, 然后根据行为的影响面、严重性等对行为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 并对违反者进行扣分, 以达到量化测评的目的和效果。比如, “学习诚信子系统”可以包括“考试作弊行为、抄袭论文/作业行为、伪造学习成绩”等行为描述, “考试作弊行为”又可进一步评述和量化为: (1) 替考、代考、夹带抄袭、手机发送答案等考试作弊行为扣40分/次; (2) 对于不听安排、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书籍、辞典等进入考场等扣20分/次, 以此类推。

需要指出的是, 就业诚信也应该是大学生诚信度的重要评价内容, 但本文考虑到择业、就业只涉及毕业生, 而且是在校期间的最后阶段, 不便于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形成统一的考核标准, 所以没有纳入体系当中。若需要, 可以在毕业班学生中另加此项考核内容。

2.划分评价等级。 为了便于区分, 可以将诚信度划分为A级、B级、C级、D级四个等级, 并给出对应的测评分值和定性评述, 如表1 所示。如果需要, 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如A级可分为1A (485—500) 、2A (470—485) 、3A (450—470) , 对应评述为:诚信度极高、诚信度很高、诚信度高, 其它等级的细分以此类推, 但一般不必划分过细。本文只是给出评价标准、等级划分的一般方法, 具体制定时可酌情考虑。从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而言, 对大学生诚信等级要求应在B级以上, 最好为A级。

3.加强日常考评,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诚信档案在大学生涯中的应用。 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约束和考评, 除了要有合理的考评体系外, 最关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在组织层面上建立校、院、班等多级考评机构, 强调“诚信考评, 人人有责”;在考评方式上, 实行检查、抽查、随机考评相结合, 多种方式并进, 共同发挥整体考评效应;在考评结果应用方面, 要将诚信考评结果与组织发展、年度评优、留学升学以及就业等挂钩, 从而增强考评过程的严肃性和考评结果的权威性。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还需要制作专门的诚信考核表 (或信息系统) , 按规定进行量化考核, 对不诚信行为记录在案, 并将结果及时告知学生本人。每学期或学年结束前, 需要对每个学生的诚信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 填写相应表格, 以此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人确实发生的不诚信行为, 以及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从而增强考评结果的可信度、时效性和警示作用。

总之, 诚信是大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 需要诚信教育、诚信监督、诚信考评等多种手段、方式相互配合与协调, 不能在工作过程中将相关工作截然分开, 或者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张凯, 朱雪琴, 张一飞.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 .

篇4:数字时代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弱化

报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弱化

数字技术打破了过去不同传播形态泾渭分明的传统,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这一切对编辑业务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让编辑工作对编辑主体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依赖性降低,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凭借网络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趣味进行选题和策划,根据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对内容进行整合与把关。数字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个人可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时空范围,知识和经验的多与少不再是判断编辑孰优孰劣的标准。他们开始更多地去琢磨如何更好利用不断发展着的数字技术,以更轻松便利地完成自身的编辑工作。这样的情况下,编辑主动进行知识和社会经验积累的动力便有所丧失。

出版业内部的变化也影响着报刊编辑对于主体意识的坚守。当下,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热潮,力图“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为了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给读者提供更好的交互性体验,在完成内容编辑工作的同时,报刊编辑还必须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在产品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带来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段,编辑需要更多地考虑产品如何在形式上吸引读者,这无形中压抑了编辑对于产品内容的思考。

数字技术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断积累知识和社会经验不再是报刊编辑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路径。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也让编辑们分心,不再有足够的力量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编辑风格和特色。编辑行业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报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冲击下逐渐消解。

主体意识缺失给出版业带来诸多问题

尽管出版业的转型需要对编辑主体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但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它带来了编辑风格的缺失,大量同质化的作品出现,精品难觅。在数字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出版物的出版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一些新的部门——如专门从事数字出版的部门、协调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关系的部门等——被加入到出版企业当中。与个人决策更倚重于自身的主观判断不同,团队的决策依据往往是通过调查分析得来的客观事实,因为只有客观化的论据才能够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信服。这样,编辑活动的产出就不再是带有编辑个人风格的作品,而是集体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

其次,它对出版过程的上下游环节产生着影响。从数字时代的视角来观察,编辑工作在整个出版流程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数字技术为出版物带来了多么美妙的外在形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出版业售卖的还是内容,也就是编辑工作的直接产品。前方的信息提供者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编辑的指令来决定搜集哪些信息而抛弃另外的一些信息,编辑缺乏对于信息价值的独立判断,不仅会对前方人员产生误导,也会为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字媒体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为报刊编辑提供正确的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其中的信息发布者。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如何能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验的正是报刊编辑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同时,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更多地偏向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反映在网络中的意见有时与报刊目标受众的核心诉求相去甚远。因而,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缺失,过分依赖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不仅损伤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独特性、对出版流程各个环节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也不能保证编辑质量、准确判断市场状况,更会对出版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出版业要想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确保内容生产居于整个生产流程的核心位置。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在某一领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能够不为外界噪音所干扰,冷静、独立、准確地判断信息价值。报刊编辑要顺应时代发展,熟悉并深入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规律,从数字技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传统编辑工作的职业价值,实现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重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新闻访谈节目中女主持人的性别意识弱化 下一篇:数据中心网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