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Abstrac】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thrombosis.Methods32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thrombosis patients with 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of urokinase thrombolytic therapy were observed patency of limbs.Results 32 patients were completely unobstructed 24h thrombolysis in 19 cases, 48h entirely smooth in 8 cases, more than 48h part of the smooth five cases, th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linical symptoms, pain significantly reduced or disappeared.Conclusion Transcathet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efficacy of lower extremity sure, the treatment of lower

下肢动脉血栓是临床急症, 病情发展快, 症状重, 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致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后果。常规静脉溶栓疗效多不明显。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对32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行动脉内导管直接溶栓治疗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病人, 男21例, 女11例;年龄23~76岁, 平均年龄56.8岁。主要临床表现:患侧肢体剧痛, 麻木, 无力, 栓塞远端动脉搏动消失, 皮肤颜色苍白, 皮温低, 触痛等。病程:24h内19例, 48h内8例, 超过48h5例。术前均经彩色B超及动脉造影确诊。继发于风湿性心病、心房纤颤15例, 高血压、糖尿病16例, 手术后1例。

1.2 方法

使用美国长青公司1200m A X光机, 选用Cook公司5F Cobra导管, 由健侧肢体采用Seldinger技术, 局麻穿剌股动脉插管, 行股动脉血管DSA (血管成像数字减影) , 明确血栓堵塞部位, 用0.035的泥鳅导丝引导导管通过堵塞段, 而后退出导丝, 结合患者病史、年龄、体重等临床资料, 分段缓慢后退, 分次累计灌注尿激酶80万单位~200万单位不等, 在20~40min内快速溶栓, 对较长堵塞段可用导丝反复破碎血栓增强溶栓效果, 术中全身应用肝素5000U抗凝, 术后1周调节肝素用量, 使凝血酶原国际比值 (INR) 为2.0~2.5。每天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PT) , 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 纤维蛋白原 (FIB) 。防止溶栓、抗凝过量带来的并发症。本组患者有10例回病房后继续用微量泵第天30万单位尿激酶匀速滴注。

1.3 术后

严密观察患者肤色, 临床表现、症状有无改善, 有无并发症发生;行B超了解血管情况, 必要时进行再次溶栓治疗。

2 结果

32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或截肢, 术后随访并血管造影证实, 本组病例完全溶栓成功27例, 均在48h内;部分血管通畅、血运明显改善、症状明显减轻5例。根据我们观察, 术后风险主要在以下情况 (1) 凝血功能异常出血。 (2) 诱发或加重其它脏器疾病。 (3) 血栓破碎后栓塞远端小动脉。

3 讨论

下肢动脉血栓起病急、发展快, 症状重, 多由糖尿病、心脏病或动脉血栓异常脱落后向下肢动脉顺流造成下肢动脉堵塞, 而导致肢体缺血的病变, 多发生在35~70岁之间, 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 下肢动脉血栓发生的机率更高。据我国多个大型临床中心资料统计, 急性动脉血栓的溶栓手术总截肢率为8.3%。其中24h内溶栓截肢率为1.8%, 超过24h溶栓截肢率为26.7%[1]。本组病例治疗结果显示, 血栓形成在48h内者可经介入溶栓治疗而开通, 超过48h以上者, 虽可使血栓平面有所下降, 但完全开通机率甚小。自1972年Dotter首先提出经动脉导管插管溶栓术, 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经导管动脉内介入溶栓已成为临床治疗动脉血栓的主要方法。传统内科治疗因用药量大, 副作用多且疗效多不满意;而外科治疗创伤大, 范围不明确易再次形成血栓等缺点多不采用[2]。我们认为溶栓结合介入技术还应注意以下要点: (1) 在X线监视下操作, 有效避免了传统手术盲目插管操作的缺点;有导丝的引导, 导管更容易通过血栓闭塞远端深入精确溶栓。 (2) 术中造影, 可以即时监测溶栓效果, 了解血管内部通畅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 为术后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下肢动脉血栓的诊断一旦成立, 无论阻塞时间长短, 无论是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继发的血栓, 还是其它原因导致的下肢动脉栓塞应立即采取介入溶栓来紧急恢复肢体血供。才能最大限度挽救肢体的存活。介入溶栓术后并发症同样不容忽视, 术后严密观察及监测配合规范、有效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溶栓效果。

介入溶栓要求的溶栓时机强调一个“早”字, 我们的治疗经验是48h内溶栓者, 均可经介入技术溶栓开通。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是介入溶栓效果的关键。

摘要:目的评价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 经导管行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 观察肢体血管通畅情况。结果32例患者24h内溶栓完全通畅19例, 48h内完全通畅8例, 超过48h部分通畅5例, 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 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经导管下肢动脉内溶栓疗效肯定, 是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介入,动脉血栓,溶栓

参考文献

[1] 杨澄宇, 苏榕.介入技术在下肢动脉取栓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学志, 2009, 3 (4) :310~312.

[2] 孔伟东, 李彦豪.经皮腔内动脉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报告标准—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 (SC2VIR, 2001) [J].放射学实践, 2003, 18 (10) :744~74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23例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下一篇: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的黄斑水肿和视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