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学会和自己相处

关键词: 满足

人要学会和自己相处(精选5篇)

篇1:人要学会和自己相处

一辈子不过是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美文

从西班牙与法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山区为起点,到圣地亚哥的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为终点,有一条绵延800公里的小路,跨越无数边界小镇、荒芜田野、崎岖山坡,只有乡村旅馆的上下铺,时刻可能遭遇暴风雨,罕有热水淋浴,倘若延误了行程甚至要独自夜宿荒地。

百年来,无数人选择孤身踏上这条朝圣之路。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么?是为着见证神迹而来的吗?我是不相信那些信仰拯救论的。据说许多踏上朝圣之路的人,他们的理由居然是看能否瘦身成功。大概这种理由也只是拿来揶揄那些忠实信徒的,因为真正能令人下决心脱离生活走上一条陌生旅途的理由,只有一个: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苦楚。至于那苦楚是孤独、逃避、宿命还是忏悔,可能连他们本人也无法分辨清楚,于是,只有孤注一掷,选择一条以往从来不曾想过踏上的路,以期找到那个救赎自己的`答案。

一个许久都疏于运动的朋友,突然就决定,她要登雪山,在众人蛊惑下,我亦参加报了名。

第一次见雪山的人,一定都会兴奋。那是大自然天造地设的教堂,那白雪皑皑的山峰顶就像哥特教堂的尖顶一般,直通天际,就像是神的居所。

到了雪线之后,城市人立马就能感觉到一种自然的轻蔑。原来,人类亦不过是渺小的。高原、冰川、阳光,让你的呼吸和脚步越来越沉重。你却没有回头路。没有回头路,只能一步步向前走,哪怕是数小时才能行出百米的距离。在那样的时刻,除了呼吸和步履,你脑子里再也不会有其它的念头,忘却了一切尘世俗念,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到达目的地。因为谁也不会在半路陪你度过危险的雪夜。

没有手机信号,不再有尘世任何事的骚扰。半夜步出帐篷,望到漫天密密麻麻的星辰,天地安静,雪落无声。

此情此景,不知让多少人中毒深重,欲罢不能。谁又会知道他们依赖那种静谧、逃离城世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人会主动说起,也没有人会主动去问。只有最亲近的朋友才知道,若非不是有一颗活的不够好的心,谁会去从痛苦中寻觅安抚,就像那种空心的树,看起来枝繁叶茂,却原来已失去了部分的心。

朝圣之路的问题是什么呢?答案又是什么呢?在电影《朝圣之路》里,丧子的年迈父亲替儿子走完了全程,最后他得到一张走完全程的证明,郑重要求办事员在上面写上儿子的名字。就这样结束了吗?不,他又继续走,走到海角,将那最后的骨灰洒向大海。终于,如释重负。让那悲伤淹没于大海里吧。让所有那些悔恨随海风飘散吧。

基督教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这一生所应该做的,都是赎罪,才能得进天堂。佛陀却是相信人性生来就是向善的,这一生所应该做的都是积累善念,才能轮回不堕入魔道。

是罪或是善都不重要。一如问题和答案最终都不再重要。没有任何一个答案可以拯救人生。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走在路上,然后原谅自己的错,然后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因为,这条路,没有回头路。你,只能鼓足勇气走下去,走到最后终于可以不再在乎问题和答案的那天。

篇2:人要学会和自己相处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遇到困难和烦心的事情,听听别人的奉劝,也有好处,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但是,化解矛盾主要靠自己。心烦时不妨多想想下面这些话,或许对调整心态有所帮助。

[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上天对每人都是公平的,它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一扇窗。无论多么糟糕的东西,世界都为其预留了位置。相信雨点不会仅仅落在你一个人的屋顶之上。相信你自己,大千世界,总有属于你的角落。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别害怕,天是不会塌的]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能克服任何恐惧。害怕时,把心思放在必须做的事情上,如果曾经彻底准备,便不会害怕。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失。人生就是碰钉子,碰一回钉子,长一分见识,增一分阅历。天塌下来,还有大汉撑着,冒一次险吧!人的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

[别后悔,谁都会做错事]世界上没有永远不犯错误的人,做错事,千万别后悔,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要勇敢地去做,不要害怕出错,没什么大不了的。坦白地说,有许多人希望你会被自己的错误所击败。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别伤心,生活是美好的]在短暂的人生岁月中,谁都会碰到生离死别的揪心事。伤心和委屈的时候,要嚎啕大哭。哭完洗完脸,拍拍自己的脸,挤出一个微笑给自己看。不要揉,否则第二天早上会眼睛肿。好好生活,千万别干傻事,你的生命只有一次!

[别失望,机会还会有的]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生活很多时候是会有很多不公平的,不要抱怨,要努力地去适应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如果天上会掉馅饼,那也会掉在把头昂起来的人咀里。人生充满了尝试与错误。一次失败不代表你就出局了。

[别放弃,坚持就有希望]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你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希望。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希望总是出现在绝望之时。

[别勉强,顺其自然就好]人的一生就像在拉屎,有时你已经很努力了,可出来的只是一个屁。生活中有许多事,可能你经过再多的努力都无法达到,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必定有限,要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其实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有些事,实在办不到,就算了吧,千万别为难自己。

篇3:保研后,终于学会和自己相处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每天忙着和各种人、事打交道,热心的学长学姐会告诉我们要怎么去打理关系,指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如何与别人融洽相处,如何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如何与导师相处,都有前车之鉴,都有章可循。

然而,你、我、他,是否知道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呢?

2014年10月,大三的我和同学都面临着对未来的抉择:考研?保研?工作?一夜之间,我被迫长大,那个时候我刚刚得知自己想去的学校今年没有招生计划,三年以来所有付出的努力,一笔一笔添在简历上的荣耀仿佛变成一个一个笑话。工作吧,父母朋友都这样安慰我。于是,我向辅导员提出了放弃保研的申请,毫不奇怪,老师拒绝了,因为我的理由太牵强。那个时候,我不停地找父母、曾经的老师、朋友们咨询建议,却独独忘了问自己。

最后,我保研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读我喜欢的专业。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来这里?我自然是说得滴水不漏,老师频频点头。我想,当时我几乎连自己也骗了,其实这样的话语,打开网页可以搜到各式各样的攻略,我只是机械地重复而已。

对我而言,保研后的生活如闻一多笔下“一汪绝望的死水”,我给自己制定了许多的计划,却常常搁浅。有一天,2012级的学弟学妹来问我:“学姐,我也想去你的学校,能告诉我保研的经验吗?”我在电脑前打下无数个字,又一一删掉,我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心绪告诉给一个充满期待的小友,只能强作欢颜,打下了一些活泼俏皮的话语。科技时代最大的谎言莫过于我在电脑一端哭着打字,电脑那端的人被我逗乐。我鼓励他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加油,把自己查阅的经验帖发给了他。仔细想想,好像这是保研后我第一次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

上了大学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我们似乎学会了平和地与别人相处。可是,一个人的时候如何平和地和自己相处?好像没有人教过我们。

我深深地觉得,在人际关系中,最难的不是与别人相处,最难最重要的反而是自己和自己相处,和他人的关系深受自己和自己关系的影响。当我们对自己不能悦纳的时候,这种气息会感染到对方,当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接纳自己的时候,对方能够感受到这种自信的力量。只是,在通往悦纳自己的路上,有的人挣扎、摸索,更多人浑然不自知。

过年的时候,我去亲戚家串门,看到做客的小朋友硬生生要拿走主人家小朋友的玩具,小主人抱着玩具死死不肯放手,小主人的妈妈夺过玩具:“把玩具给妹妹玩吧,她比你小。”做客的小妹妹很开心地抱着玩具走了,小主人在原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妈妈已经跑到别处忙着招呼客人去了。那个孩子默默抽泣,用手背擦泪水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何尝不是一个委屈的孩子呢?只是,我长大了,学会了带着面具跟身边的人微笑。可是我会有片刻挣扎,内心有什么声音在呼喊,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心绪真诚地表达出来?我试着找到答案。

一是我们忙着跟别人社交,忙到没有时间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微信、微博膨胀的时代,恰恰是我们远离自己的时代。微信里我们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与情绪,微博里我们用一句话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慢慢地,这种分享成了一种变相的炫耀。求点赞、求评论,仿佛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的欢乐与忧伤才有价值,才能得到共鸣,内心真正的需求可以飘过,可以忽视。我们似乎正在努力忘记:真的开心,不需要强作笑容,真的忧伤,不是一张相片就能够传达。

二是我们忍受不了孤独。常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自己太寂寞,周国平曾概况过寂寞的三种境界,大致如下:第一种,被烦躁的情绪主宰,因为寂寞而寂寞,以至彷徨无措,让时间流逝,一无所获;第二种,在寂寞中学会独处,把寂寞转化为做好一件事的动力,比如阅读、工作;第三种,把寂寞当作诗意的栖居,激发灵感,开始进行深邃地思考,寻求精神的幸福。看看我周围,大多数人常常卡在第一种情绪中不能自拔,能登上第三种境界的,少之又少。很明显,在第一种境界下导致的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是发生率最高的,因为害怕寂寞、孤独,所以我们常常迫切地想要融入一个圈子,迫切地想要别人了解自己,喜欢自己,哪怕这样的代价是伪装自己。我相信,真正孤独的气质的感觉是娴静的,孤独者可以身处闹市,孤独者可以被人群包围着,孤独者可以有很多朋友,但不妨碍他每日拿出时间自己和自己对话,不断增进对自己的认识。

和自己和平相处是一条很长的路,这条路没有捷径,所有的心绪也只有自己能够完全体会。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是问问自己:我热爱的究竟是什么?我期待的究竟是什么?我现在该做什么?大学本科四年没有教过我们这个命题该如何解答,但和自己的相处会相伴我们一生,我们终究不能也不该选择回避。

错过了自己最喜欢的学校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甚至一度陷入自己是个失败者的阴影中。这种挫败感并不是来源于外在,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不稳定,因为不能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这种挫败感异常强烈。这样的生活很累,我每天浑浑噩噩,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与他人的相处和互动。

当我找到原因的时候,我开始学着与自己对话,静下心来理智地分析自己的处境。我为什么没有去自己喜欢的学校?因为学校政策有变,不是因为我不够优秀没有资格。现在的选择我喜欢吗?今后读研的学校同样是一所不错的大学,而且我读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我这样的选择会改变我一直梦想的道路吗?不会,我依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来依旧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当我可以心平气和地与自己对话时,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处境并没有那么糟糕,虽然心底里时不时还是会患得患失,但当我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时,我会更积极地与自己对话。这种接纳自己、悦纳自己的情绪慢慢带动了自己做事情的热情。我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小提琴、学习中医,原先的计划一一捡了起来。随着新的学习计划的开展,我不断吸收新的知识,遇到新的朋友,变得快乐和满足起来。

这一场情绪大波动,我仿佛经历了从元气大伤到满血复活的剧烈震荡,让我高兴的是,后遗症是学会了和自己相处。站在大学尾巴上,有这样的变化和成长,我平和地瞭望未来,保持一种青春姿态。

篇4:面试指南:职场人要学会评估自己

不少求职者都有这样的体验――人事经理经常在面试中提问:“说说你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很多人此时措手不及,不知应该如何回答。职场专家告诉我们,懂得适当评估自己很重要,这在面试之前就应做好准备。

优点评估需要你列出自己具备的技术能力,把它们分成三类:一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即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能力(如电脑技术、语言、学历、培训和技术能力);二是可转让技能,即在各种工作中通用的能力(如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个人特点,也就是你的特质(如可靠、友好、工作勤奋、富有表现力、稳重、守时、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在面试时选择3~5个符合雇主需要、招聘标准的优点,还要确保你能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证明你的优点。

至于缺点评估,最好是工作、职业方面的,与个人性格特征无关。尽量淡化这一特点,同时强调积极的方面。你可以在心里先为自己的答案写好脚本,面对类似问题时,记住面试官是想要一个适合的人选,他会根据你的答案形成一个对你的整体印象。把重心放在表达自己的优点上,就是你能够做些什么。然后,让面试官知道虽然你可能不够完美,但是你一直都在为改变缺点而努力。

篇5:人要学会和自己相处

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你是谁,它都平等对待。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对于每个人的付出它会有不同的回报。——题记

伊索寓言有一则讲的是:

父子二人赶驴到市集去,途中听人说:“看看那两个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却自己走路。”

老头子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和儿子骑驴而行。

不久,又遇见一些人。其中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懒骨头,把可怜的驴背都快要压坏了,没有人会买它。”

老头子和儿子商量一下,便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前进。近黄昏时,两人来到市镇附近一座桥,累得直喘气。他们绑着驴的四足,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

过桥时愤怒的驴子挣脱束缚,坠落河中淹死了。

这则流传已二千五百年之久的寓言,提醒我们每代的.人,都必须学会有主见,掌握自己的生命。伊索寓言告诫我们:“你无法讨好每一个人”,这是不变的真理。

怎样才有自知之明?

不要一开始就坐下来批评自己。不要担心你比别人好或坏,而要设法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

以下几个问题是用来帮助你的。坦白找出答案,即使显露出来的形象令你不快,也不要失望。

之一:你能够面对现实吗?

我们知道世人多半是凡夫俗子。圣人有如凤毛麟角,这是少数聊以自慰的事实之一。你一直告诉自己的事也许有些不是真的,你可能犯了错误,这一点你可以接受吗?

面对现实,并不是把生命中的错误和误解加以强调或夸大,而是不论好坏都要接受。

之二:你能“听到”自己的心声吗?

像许多人一样,你也许认为只有从别处听到或读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而听从自己的主意无疑是放纵自己。假如你这样想,就是在欺骗自己。你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可以引导你到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如果你坚强地面对一些令你困扰的情绪,例如忧虑和沮丧,便能使这些情绪缓和,而能够控制。事实上,忧虑可能是一种信号,告诉你会有新挑战或新机会。

例如:一个四十岁的男子坦白地告诉朋友说,他一直希望做医生,可是怕自己年纪太大:“四年后,我就四十四岁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哲理故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 下一篇:品德与社会《认识我自己》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