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身情绪管理论文提纲

关键词: 照料 逆境 家庭 生活

论文题目: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及机制 ——基于心理弹性框架模型的分析

摘要:特殊儿童因其躯体或智力障碍,需要长期的家庭生活照料,给家庭照料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其处于生活的多重逆境之中。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应对生活的逆境,除了外在因素,个体的心理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目前从积极心理角度,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较少。Kumpfer框架模型综合了个体、环境、交互过程三者的相互作用,较为全面和综合地展示了心理弹性效应的发挥以及整个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以280名特殊儿童父母为对象,主要探讨的问题有:第一,框架模型中的各项心理韧性因素如何进行具体测量?第二,在框架模型的个体、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具体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机制是什么?第三,如何基于心理韧性因素建立对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的积极干预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Kumpfer框架模型中对情感、认知、精神、身体、行为等心理韧性因素的含义,结合文献,编制了包括15个条目的《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出了精神/认知活力、行为/社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三个维度,分别解释变异的28.54%、17.67%、13.42%。三个维度都有很好的可靠性,Cronbach’s α 值均在 0.65 以上。(2)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文版》对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评估,发现其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全国社区人群(p<0.001)。(3)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外在的社会支持进行测量,发现特殊儿童主要照料者的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较低,三个维度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4)内部心理弹性因素、心理弹性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均呈正相关(p<0.01);心理弹性水平与内部心理弹性因素总分及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5)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内部心理弹性因素均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弹性,对心理弹性的解释力分别为24.2%、20.9%。并且,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间接影响效应为 0.17(LLCI=0.10,ULCI=0.24),直接效应为 0.29(LLCI=0.17,ULCI=0.4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特殊儿童主要照料者心理弹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2)自编的《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可以从精神/认知活力、行为/社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三个维度反映影响照料者心理弹性的自身因素,进而可用于评估照料者自我提升心理弹性的能力以及降低心理弹性的自我危险因素。(3)特殊儿童照料者的社会支持、内部心理弹性因素能有效预测其心理弹性水平。(4)社会支持在内部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将Kumpfer框架模型具体化到特殊儿童照料者的心理弹性影响因素探索,从实证角度验证了该框架模型,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论文编制了信效度良好的《特殊儿童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为实践中评估照料者自我提升心理弹性的能力以及降低心理弹性的自我危险因素,提供了工具参考,为进一步建立提升父母心理弹性水平的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心理弹性

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1.1.1 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照料者

1.1.2 心理弹性概念

1.1.3 心理弹性的属性

1.1.4 心理弹性模型及评述

1.1.5 心理弹性测量及述评

1.2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心理弹性相关研究

1.2.1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心理压力的现状研究

1.2.2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心理弹性的研究

1.3 文献述评及问题提出

第二章 研究设计及调查实施

2.1 框架模型建立及基本假设

2.1.1 框架模型模型

2.1.2 研究假设

2.2 心理弹性测量方法

2.3 本研究设计的主要因素及测量方法

2.4 调查实施

第三章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结构及信效度分析

3.1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预测问卷的编制过程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问卷评定

3.2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的因子分析

3.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3.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3.3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3.3.1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结构效度

3.3.2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问卷》的信度

3.4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

3.5 本章结果讨论

第四章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4.1 特殊儿童主要照料者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4.1.1 特殊儿童主要照料者心理弹性水平

4.1.2 特殊儿童主要照料者社会支持现状

4.1.3 特殊儿童主要照料者内部因素现状

4.2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1 心理弹性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4.2.2 外部因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4.2.3 内部心理弹性因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4.3 本章讨论

4.3.1 特殊儿童照料者心理弹性水平

4.3.2 特殊儿童照料者外部因素

4.3.3 特殊儿童照料者内部心理弹性因素

第五章 特殊儿童家庭照料者心理弹性影响机制——基于心理弹性框架模型

5.1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内外部心理弹性因素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

5.3 社会支持在内部因素对心理弹性影响之间的中介效应

5.4 本章结果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联合内外支持因素,健全各级联保机制

6.2.2 善用自我催眠技术,唤醒内在生命力量

6.2.3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弹性提升

6.2.4 善于调节自我情绪,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第七章 创新点与不足

7.1 创新点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速公路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下一篇: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