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常识

关键词:

古代计时常识(通用11篇)

篇1:古代计时常识

十时辰制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手工制作,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欧洲天文学理论传入再次提出九十六刻制,清代沿用该制度。

篇2:古代计时常识

12、中国有成语“奉为圭臬(niè)”,此处“奉”的意思是尊崇信奉;臬,指古代测日影的标杆。圭臬的本义指圭表。生活中常说有人把某些言论或事奉为圭臬,根据第①段的信息,请说明“奉为圭臬”的含义及这个成语形成的依据。(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含义:

②依据:

13、阅读理解宋朝王安石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①诗第一句中的“漏声残”具体是什么意思?(1分)

②结合文本判断这首诗表现出的时间应是一天中的什么时段?(1分)

篇3:古代计时常识

科技馆教育具有系统化、连贯性、直观参与性等特点, 在科技馆, 展品的布局方面通常采取学科归类的方式, 相同知识点的展品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展示, 因此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观众可进行系统学习。每个展品之间都有一定的主线贯穿, 或是时间或是人物, 以便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另外, 科技馆的知识学习有别于课堂学习, 其直观参与性和课堂学习以知识点记忆为主, 科技馆则是手脑并用, 边动手边动脑, 提倡“做中学”。

二、古代计时工具初探

1. 日晷

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 几大文明古国, 如埃及、中国、希腊和罗马, 都有使用日晷计时的记载。日晷的种类有很多, 有赤道式日晷、水平式日晷、等高仪日晷、地球仪式日晷、反射日晷等。赤道式日晷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作“晷针”, 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石制的圆盘叫作“晷面”, 安放在石台上, 呈南高北低, 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 这样, 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 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画出子、丑、寅、卯等12个大格, 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 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 太阳由东向西移动, 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 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 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 以此来显示时刻。每年春分以后看盘上面的影, 秋分以后看盘下面的影。日晷只要适当地调整晷针的倾斜角度, 与地球的自转轴平行, 就能在不同的纬度上使用。观众参观展品后会激发其兴趣点, 随后可参加相应的动手制作教育活动, 通过亲手组装日晷, 了解其构造、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制作完成后还可以现场报时, 掌握日晷的计时原理并检验制作的准确性。

鉴于技术的局限性, 日晷计时只能精确到时辰, 无法显示刻。下面接着学习另一种更精密的可记录时、刻、分的计时工具——水运仪象台。

2.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建于北宋元祐年间, 距今900多年, 台址位于北宋京城汴京 (今河南省开封) 。它是一座大型的天文钟, 集计时报时、天文观测和星象显示三项功能于一体, 总高度将近12米, 台底7米见方, 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技术综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机械装置。这座天文钟的结构分为三层:顶层为浑仪, 用于观测星空, 上方的屋形面板在观测时可以揭开;中层为浑象, 用于显示星空;底层为动力装置及计时、报时机构, 通过齿轮传动系统与浑仪、浑象相联, 使这座三层结构的天文装置环环相扣, 达到与天体同步运行的目的。

水运仪象台正面的底层为塔形报时装置, 塔的最上层有3个木人, 中间着绿衣者每到一刻击鼓一声, 右侧穿红衣者每到时初摇铃一次, 左侧紫衣木人每到时正叩钟一下;最下两层为夜间值更者, 举牌显示更点, 并敲击金钲告诉人们某个更点已至。整个报时装置巧妙地利用了多个小木人, 钟、鼓、铃、钲四种乐器, 不仅可以显示时、刻, 还能报昏、旦时刻和夜晚的更点。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 但并非只是简单地用水冲击水轮, 而是通过精巧的机械设计, 利用流量稳定的水流实现等时精度很高的回转运动, 借以计时。水运仪象台的机械传动装置类似现代钟表的擒纵器, 英国的李约瑟认为其“很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参与和观看多媒体的方式, 深入了解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原理、功能、作用、历史价值以及中国古人先进准确的计时方法, 并可进入水运仪象台的内部观看其原理演示;如果观众对原理感兴趣, 可一并参观另一件展品——现代擒纵器, 以进一步感受古人的聪明智慧。

科技馆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 能有效弥补学校科技教育的不足, 解决学校和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

摘要:科技馆作为重要的非正规科学教育场所, 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其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本文通过对常设展品计时工具——日晷及水运仪象台的介绍, 初探了古代计时工具的构造及功能, 同时以期为了解科技馆的展示方式和教育形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计时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榕军.浅谈科技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海峡科学, 2009, (11) :74-75.

篇4: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固定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作“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因为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个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05:00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又如《西游记》第一回:“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便是让孙悟空在半夜11时至次日1时前去拜会菩提祖师。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篇5: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官职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篇6: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① 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窦娥冤》为我国戏剧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② 郑光祖:元代戏曲(杂剧)作家。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 白朴:元代戏曲(杂剧)作家。名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④ 马致远: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杂剧)作家。名作有《汉宫秋》,散曲《天净沙 秋思》。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主要作品为《西厢记》,是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具有“天下魁”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歌颂张生与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篇7: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

【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袭父爵封为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史记》: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战国策》】共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个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汉赋】中国古代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此外国别体史书还有《战国策》和《三国志》。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有两部: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为断代史。

2.两汉诗歌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篇8:古代计时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博大精深, 早在先秦时期, 就出现了“古六历”, 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的循环规律制定出阴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基本历法。

首先说说最常见的“阳历”, 也就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 实际上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 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 根据阳历的日期, 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现在世界通用的这部历法又叫“格里高利历”, 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 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 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历的。所以现行历法的纪年方式就是常说的“公元XXXX年”。

咱们再看看“阴历”, 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称为阳历, 那么阴历, 则是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 称为“太阴历”, 简称“阴历”。世界上最早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阴历是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 (中国旧称“回历”) 。

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是阴历每月的十五, 月亮都是满月, 初一、三十则看不到月亮。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 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的, 易于观测, 所以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我国, 最初都是使用阴历的。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 仍使用阴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咱们说的春节, 就是阴历的一月一日, 也就是正月初一。

最后来看看“农历”。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农历, 是集阴阳历于一身的一种历法。平均历月是依据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为一个朔望月, 设置了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然后又设置了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 是太阳历的一种, 也是很多基础农业依循的一种历法, 可以说咱们现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相结合的历法。

农历的纪年方法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十天干、十二地支, 六十年周而复始, 如甲子为第一年, 乙丑为第二年, 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期。一周期完了, 再由甲子年起, 周而复始, 循环下去。咱们命理学中的生辰八字, 就是使用了这种纪年方法。像我们学习历史时遇到的“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等等, 都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来表示的年份。

就比如说“阳历2016年5月20日”, 阴历是:“四月十四”, 而农历则是“丙申年、癸巳月、壬寅日”。此外, 这一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我们还经常提及“卯月”“巳月”等月份划分, 这就是所谓“干支纪月法”, 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节”划分的, 如卯月对应的是惊蛰到清明这段时间, 巳月对应立夏到芒种的时段, 比如现在是立夏和芒种节气之间, 那么就是巳月, 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 是丙申年癸巳月, 也就是农历四月。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其中不仅仅蕴含了农事、季节、气候的变化, 更是彰显了阴阳五行时令的变化, 实乃博大精深。

至此, 文章开头的问题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按照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方法来说, 凡是有地支“申”字的就是“猴”。农历丙申年就是猴年。农历丙申年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刚好是庚申日, 即是猴日。而申时在每天的15时至17时, 即为猴时。因此, 农历丙申年春节是罕见的“三猴”迎新春。

古代计时方法是十分复杂的, 就拿纪年法来说, 除了上述天干地支法, 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 如“鲁僖公三十三年”;年号纪年法, 如“庆历四年”;生肖纪年法, 如“猴年”;民国纪年法, 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纪元为民国元年。

再来说记时法, 远古时期, 人们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 日出时叫旦、早、朝、晨, 日入时叫夕、暮、昏、晚, 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 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 太阳西斜叫昃。古人一日两餐, 朝食在日出之后, 隅中之前, 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 日入之前, 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 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就是这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诗经》上说“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 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 这是天亮的时间。后来时间更为精确, 用干支表示十二时辰, 每个时辰相当于两小时, 这才有了古装剧里“不是不报, 时辰未到”的台词。

中国古代历法与农业、自然、天文、地理、巫术、宗教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历法源于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源于神秘的大自然;历法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十分“接地气”。这些熟悉的历法中竟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但高深的哲学思想。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众多的历法不仅是当时人们用来记时记事的时间度量, 更是人们对宇宙万物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抽象概括, 反映出人类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对自身生存环境、对未知的神秘现象的好奇心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篇9:古代计时工具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投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时间的长短用“分”、“寸”来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来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日晷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会失去作用,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就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古代计时单位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折合现在是两小时。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算,夜里十一时至一时是子时,夜里一时至三时是丑时,其余类推。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

篇10: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

《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五、诗句与人

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6、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14、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15、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16、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17、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九、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十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十二、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纪时法

篇11:古代吃饭礼仪常识

古代吃饭礼仪常识

首先,中国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其次,古人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

自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餐具、菜肴的摆设规则,相关记载见于《礼记·曲礼》、《礼记·少仪》等史料中。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边放着蒸葱;干肉铺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激励祝福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再次,古人喝酒时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尚书·酒诰》就有如下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周朝对此有更细致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喝酒边聊天是为“礼”,脱鞋席地再喝,是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这叫做“沤”;大家一起喝,是为“沉”,喝得出不了门,叫“湎”。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自然喝酒时的礼仪规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召来杀身之祸。

最后,用筷礼仪也是古人饮食礼仪中的主要内容。

筷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一大特色。古代用筷礼仪很多,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

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用筷给客人夹菜可以表示尊重和热情,不过,当主人老是用自己的筷子给人夹菜时,虽热情有余,但会令有的客人难以接受。“袁府盛宴佳肴美,总统筷上口水鲜。”说的就是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时在宴席上的尴尬事,虽说“礼多不为怪”,但这种不卫生的“礼”显然难以令人接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三爱征文模版 下一篇:三爱.征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