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介入评价(精选九篇)
介入评价 篇1
我国主要城市于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交通影响评价工作, 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管理规范。目前交评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介入时期滞后, 无法发挥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反馈作用;单个项目交评难以考虑区域整体的叠加交通影响;对路网的优化偏微观, 难以体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2 介入时期前置的区域交通评价方法
2.1 在控规阶段开展交通影响评价
针对传统交通影响评价介入时期滞后的弊端, 建议在控规阶段开展交通影响评价, 从“事后评价”转变为“事前评价”。控规一方面依据城市总规, 一方面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项目方案设计, 是规划行政许可的依据, 是城规体系中最具控制能力的法定调控技术文件。因此, 在控规层面引入交评, 对实现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分区专项规划的交通设施及单个项目的交通组织方案的衔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控规阶段的交评不仅研究单个建设项目, 而且研究控规编制单元对交通系统的影响, 是控规交通分析的深化。将交评的成果反馈至控规, 能够及时发现交通问题, 有助于推动交通规划理念和技术充分融入城乡规划体系。
2.2 扩大研究范围, 进行区域整体项目交评
区域交评的广义为以区域为控制单位, 是综合评价区域土地开发带来的聚合效应, 并预测在一定的道路设施条件下, 规划年区域内地块可能的开发组合和开发余量, 为建设项目的审批提供有预见性的指导意见[1]。区域整体项目交评工作的开展是以介入时期前置为前提的。控规是修规的编制依据, 交评工作需将介入时期前置到控规阶段, 交评的范围应更大地扩展开来。交通问题的改善本质上有赖于土地利用与交通间的协调。城市宏观层面的协调主要依赖于总规和综合交通规划的配合, 而微观层面的协调目前是通过修规阶段的交评完成, 中观层面的协调就需要依靠控规层面的区域整体交通影响评价。
2.3 规范要求和功能需求双重约束条件下的路网优化
国家、行业及地方规范、标准对路网宽度和密度都作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 但由于每个项目自身特点不同, 规范的普适性和项目的特殊需求有时难以完全协调一致而出现矛盾, 需要通过项目交评, 从更专业的角度和更具针对性的分析, 对规范的适用性和项目自身的功能需求进行充分论证。论证项目路网系统布局、密度及道路宽度的合理性, 并进行优化调整。传统交评由于介入时期滞后且研究范围偏小, 难以实现上述目的, 因此有必要对交评工作进行前置, 通过区域交评对路网系统进行论证分析并进行优化调整[2]。以合肥华南城项目为例, 其建设规模较大, 虽选址于工业园内, 功能是商贸物流, 但其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 完全套用技术标准, 未必能满足交通需求。
3 实例分析
华南城位于肥西新型工业示范园内, 规划范围1.58万平方米, 建设规模达2670万平方米, 是一个集商贸、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物流园区。其中商贸物流用地容积率达到2.5%左右, 商业服务用地容积率达到4.5%左右, 整体开发强度较高。在相关标准出台之前, 华南城部分道路红线宽度不符合标准。但考虑其功能为商贸物流而非一般的工业企业, 为了使规划方案同时满足节约用地方面的规范标准和建成后的交通需求, 在其一期控规阶段, 对项目整体进行交通影响分析, 充分论证道路宽度能否满足交通需求。
3.1 预测评价
选取省内外规模、功能、业态类似的义乌商贸城、深圳华南城和安徽大市场三个项目, 分别对其道路系统、出行强度、出行方式等交通特征参数进行实地调查以作参考。参考上述同类型项目交通调查特征参数, 根据合肥华南城整体规划方案, 建立交通预测模型, 利用“四阶段”交通预测方法, 进行交通分配, 得到目标年项目高峰小时的交通流量及饱和度分布。外围和内部主干路道路流量大, 饱和度高;内部道路 (除主干路以外) 整体流量小, 饱和度低。本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 建议对服务水平为C级以上的道路宽度进行优化调整。
3.2 路网优化
根据交通预测模型预测结果, 尤其是道路流量来分析各道路所需车道数, 对比分析规划路网断面情况, 优化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及断面。根据分析结果, 11条道路红线宽度不调整, 其中包括3段已修建道路和8条功能型和交通需求型道路。规划调整主干路2条, 次干路9条, 支路8条。调整内容涉及道路红线宽度与道路断面形式。
3.3 方案评价
道路红线调整之后, 路网平均饱和度由0.30提高为0.37, 提高比例为23%。道路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原道路面积约336万平方米, 调整后道路面积约311.4万平方米, 节约用地24.6万平方米, 占原道路面积的7.3%。
4 结束语
本文以合肥市华南城整体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为例, 对基于规范标准和项目功能需求双重要求的交通影响评价进行了应用, 提升了交评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反馈作用, 同时体现了集约用地原则下项目的个性化交通需求, 对类似项目的审批与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传统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介入时期滞后, 难以实现对规划用地指标反馈调整及对区域交通影响进行整体判断的弊端, 提出通过介入时期前置、研究范围扩大至区域范围和基于规范要求、功能需求与路网系统优化相结合的交通影响评价方法, 并以合肥华南城项目为例进行验证。
关键词:交通影响评价,交通需求预测,介入时期前置
参考文献
[1]黄伟, 孔令斌, 张圆圆, 陈小鸿.《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规范与创新[J].规划师, 2013, (7) :10-14.
介入评价 篇2
【摘要】本文以Martin和White的评价理论的介入子系统为基本框架,以TED talks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信息类英语演讲语篇的人际意义,发现信息类英语演讲的具体介入资源并对其分布频率及人际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类英语演讲 评价理论 介入资源 人际意义
一、引言
Zimmerman &Owen;按演讲目的将演讲归为三类:信息类演讲、劝说类演讲和特殊场合类演讲。信息类演讲是向听众传递某主题的新信息的演讲,以提高听众对该信息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劝说类演讲则试图影响听众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可分为说服性和激励性两种。特殊场合类演讲是在某些特殊场合的致辞,比如开闭幕式、毕业典礼、婚礼、葬礼等等。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众英语演讲作为一种有力的交际手段在国际社会交流和合作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多数是信息类的沟通,信息资源的互动在交流中承载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感召听众并促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演讲者通过与听众有效地进行互动,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人际意义。在语篇构建中,介入资源的使用加强了语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为研究信息类演讲语篇中人际意义提供了借鉴。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类演讲中的介入资源分布频率,并对中国英语演讲者在公众英语演讲中各类语言资源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使演讲者能够有效地阐明自己的理念并与听众产生互动。
二、理论背景
评价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系统功能语法的新发展。Martin& White(2005)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评价理论,标志着评价理论的基本成熟。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及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 White将评价理论分为三大次系统:“态度”、“级差”和“介入”。态度次系统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级差次系统包括语势和语焦;介入次系统包括自言和借言。
本文将重点讨论介入系统。Bakhtin认为所有的言语交际都以某种方式指示或回应说过或写过的内容,同时也期待实际、潜在或想象的读者或听众的反应并强调语篇中其他声音的存在。Martin& White参照Bakhtin的多声性理论,将介入系统描述为把某一话语或是语篇构建为一个多声的场所的意义类型。Martin& White认为,多声性介入承认其他的声音,但程度不同,可以对话性的扩展,为其他可能的声音开启对话空间;也可以对话性的收缩,压制其他声音。对话收缩分为包容和归属,归属又次分为表明出处和拉开距离。对话扩展分为否认和赞同,否认可以次分为否定和反驳,赞同次分为同意、宣布和支持。
本研究主要讨论TED演讲中介入系统中的借言,即信息类英语演讲语篇的多声性,以TED talks为研究对象,发现介入子系统中各类介入资源的分布及其人际意义的实现。
三、研究方法
为确保文本分析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所选的语料均选自TED(技术、娱乐、设计)官网(www.ted.com),TED的理念为“ideas worth spreading”与信息类英语演讲的概念相符合,它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众演讲平台,展现着涉及几乎各个领域的各种见解,演讲内容涵盖范围甚广,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从TED演讲中选取了点击量最高的6篇演讲作为分析语料,为确保各子类语料的平均分布,选取了占比重最大的科技、娱乐、设计、文化、教育、商业等六大类。为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对语料文本进行手工标注自建语料库,使用语料库工具软件UAM Corpus Tool进行定性分析,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本文应用评价理论着重分析了介入资源在信息类英语演讲中的分布频率,为信息类英语演讲的人际互动意义做出了试探性的研究。信息类英语演讲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
语篇中较多使用了介入资源,收缩类资源的使用明显高于扩展类资源,高于将近两倍,分别为61.17%和38.23%。在介入资源的次类别中,包容、否定和反驳使用频率最高,占到了介入资源总数的33.57%、25.32和19.27%。拉开距离的使用频率最低0%,由于研究语篇有限,所以拉开距离次类别在本研究中暂不讨论。为传递观众其权威性,信息类英语演讲中使用对话紧缩这一介入资源缩小了话语协商的可能性,排除了演讲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其他声音,表明自己不容置疑的立场。对话扩展资源为交流协商留出了空间,扩大了信息类演讲语篇对话的可能性,使演讲者的主张或立场更为客观。
1.收缩类介入资源分析。
(1)I can just use my boarding pass to check how much my flight has been delayed, because at that particular time, Im not feeling like opening my iPhone, and checking out a particular icon.
例(1)中通过否定词not介入。否认的前提是有另一个相反的命题,即演讲者想要打开手机查看飞机延误了多长时间。通过高科技,可以直接扫描机票就可以看到所有相关信息,省掉了看手机等其他繁琐步骤。对相反命题的直接否认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对话的空间,保证了演讲者话语的权威性。
(2)So, technically, its a little bit complex, but it gives you an output which is more intuitive to use, in some sense.
例(2)中but表示让步,其语篇功能是“反期望”。它的对话性表现在“它在语篇中要求有两个命题,前件命题因让步词语而引导出后件命题,后件命题是前件命题的另一个声音”。演讲者首先承认科技有些复杂这一观点,但是演讲者并没有过多介绍它的复杂性,而是后面又引出科技带来的是更直观的使用感受,可以带着数字世界去任何地方。
(3)There were two rollers that actually guide the computer where the ball is moving, and, accordingly, where the mouse is moving.
例(3)中,演讲者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关于如何把物品运用到与数字世界沟通上,这里同意资源actually的使用,加强了演讲者肯定的语气,鼠标上的滚球操控着鼠标与电脑的连接,即物品与数字网络的连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可信,使观众能够积极沉浸于演讲者的话语当中。
(4)Nalini Ambady, a researcher at Tufts University, shows that when people watch 30-second soundless clips of real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s, their judgments of the physician's niceness predict whether or not that physician will be sued.
例(4)中,演讲者讲述通过肢体语言可以预测出对一个人的印象,在这一例子中,演讲者通过支持资源show来引用相关研究者的话语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通过引用外部的权威声音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更容易使人信服。
2.扩展类介入资源分析。
(5)Were going to come back to that in a few minutes, and Im hoping that if you learn to tweak this a little bit, it could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way your life unfolds.
例(5)中,包容条件句if的使用,提出了演讲者的假设,如果你改变你的肢体动作,它就会使你的生活变得大不一样。
(6)There was a wonderful quote by Jonas Salk, who said, “If all the insects were to disappear from the earth, within 50 years all life on Earth would end. If all human beings disappeared from the earth, within 50 years all forms of life would flourish.” And hes right.
例(6)中,演讲者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批判,指出学校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应以功利为目的。通过表明出处资源quote引入第三方的声音,用别人的话语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使演讲更加具有客观性。
五、结语
信息类英语演讲中使用了除拉开距离外所有的介入资源。收缩类介入资源是扩展类介入资源的两倍,在收缩类资源中,否定、反驳和同意使用较多,分别为25.32%,19.27%和7.85%。在扩展类资源中,包容所占比例最高,33.57%,在所有介入资源中使用频率最高。信息类英语演讲者更倾向于使用对话收缩资源来体现他们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在对话扩展类资源中,演讲者使用较多的包容资源邀请不同的声音参与到对话当中,使其观点更加客观,更易被观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Bakhtin,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C].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2]Lucas,S.E.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ear:Randon House,1989.
[3]Martin,J.R.& Rose,David.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2003.
[4]Zimmerman,Gordon & Owen.Speech Communication: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3rd).Los Angles: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6.
[5]姜望琪.语篇语义学与评价系统[J].外语教学,2009,(2):1-5,11.
[6]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1-6.
[7]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2001,(6):13- 20.
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价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围绕该院收治的60例进行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展开此次研究, 所选60例患者中, 男42例, 女18例;年龄40~66岁, 平均年龄 (55.3±6.1) 岁;病灶大小4.0~10.2 cm, 平均病灶大小 (6.4±1.7) cm。该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前, 均给予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检查, 最后确诊为HCC (原发性肝癌) , 术后治疗后出现肝内转移。该组选取对象均给予螺旋CT扫描和血管造影检查, 并将两种检查方式获得的结果分别记为螺旋CT组和DSA组。
1.2 方法
该组选取60例患者在复查时均给予PHILIPS 16层螺旋CT检查, 在给予平扫后, 再进行增强双期扫描, 其中增强扫描时使用的增强剂为碘海醇。同时, 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DSA (血管造影) 复查和重复介入治疗。
PHILIPS 16层螺旋CT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高档螺旋CT—Lightspeed系列系列, 其工作站型号为AW4.3, 采用了和高端64层螺旋CT相同的机架和滑环系统, 采用6.3M的阿波罗V6球管 (由印度生产) 20万秒次寿命保证, 扫描周期所需时间0.5 s。超高速 (0.5 s) 图像重建及全身大范围螺旋扫描, 使急诊病人尤其是外伤病人得到迅速而顺利的检查.出色的CT血管成像 (CTA) 和CT灌注成像, 拓展了CT的临床应用领域。优异的工作性能及清晰的图象, 深受医患双方的青睐。
碘海醇的商品名为欧乃派克,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593, 生产时间2010年2月23日, 生产单位:上海通用电气药业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 50 m L:1.5g (I) 。
高压发生器80 k W;最大管电压为125 k V;平板探测器最大图像获取速度30帧/s (20 cm×20 cm) , 15帧/s (20 cm×38 cm) ;分辨力>2.7 Lp/mm。产品适用于普通X射线检查、血管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注册代理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 生产厂商名称:Siemens AG Medical Solutions Group;生产国:德国;规格型号:AXIOM Artis d MP;产品标准YZB/GEM 0124-2005《AXIOM Artis dmp血管造影系统》。
对两组患者病灶大小、形态、数目等数据情况进行分析二者对肿瘤周边组织血供情况呈现的图像差异性。强化程度:①明显:碘油分布均匀且积聚在一起, 肿瘤血管呈现为完全闭塞, 或者在肿瘤周边只有少许的残留血管或者肿瘤染色;②中等:碘油积聚在一起, 但是不均匀, 且其面积在肿块面积的1/2左右, 血管呈现减少趋势;③不明显:碘油没有呈现积聚现象, 且面积小于肿块面积的1/3, 血管增加趋势较明显。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图像对病灶大小、形态、数目、肿瘤周边组织供血情况、血管走行及变异情况的呈现情况,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度。
1.4 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分类并整合,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和处理整合得到的数据,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 (%) 形式表示,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复查时采取螺旋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检测病灶情况具体如下:①门静脉主干栓:螺旋CT组:完全11例, 占18.3%, 部分15例, 占25.0%;DSA组则为完全3例, 占5.0%, 部分6例, 占10.0%;②螺旋CT组动脉体静脉漏为8例, 占13.3%, 动脉门静脉漏10例, 占16.7%;DSA组则分别为14例和18例, 分别占23.3%和30.0%。见表1。
表1分析可知, 螺旋CT检查结果和DSA检查结果在呈现病灶数量、大小、形态以及周边组织的血供情况等方面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螺旋CT检查与DSA检查相比, 可以更加清晰以及准确地显示患者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情况,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DSA在显示动-静脉漏方面较螺旋CT而言有明显优势,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螺旋CT扫描检查作为肝癌介入治疗后复查的一种重要检查方式, 其具备快速扫描成像、容积数据采取及收集、三维重建、多轴面技术等方面的优点, 同时能清晰将肿瘤周边组织及存活在肿瘤组织周边组织的供血情况呈现出来, 进而对组织学的供血特性反映出来, 同时在扫描图像中还能清晰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大小、数量、分布区域等情况[1], 其肿瘤检出率非常高, 能明显观察到门静脉癌栓的形成, 甚至可以说CT螺旋平扫及图像增强在某些方面明显优于DSA。与此同时, 螺旋CT平扫扫描获得的图像具备精确CT定位功能及其高组织分辨率等优点, 其适应症广, 准确性发较高, 是其它影像学检查难以替代或超越的优点, 且该种检查手段并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创伤, 增加痛苦, 且操作简单、检查方便, 因此常被作为肝癌介入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式[2]。该研究显示, 对60例经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确诊且接受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分别采取DSA和CT螺旋检查, 螺旋CT组动脉体静脉漏为8例, 占13.3%, 动脉门静脉漏10例, 占16.7%;DSA组则分别为14例和18例, 分别占23.3%和30.0%;门静脉主干栓:螺旋CT组:完全11例, 占18.3%, 部分15例, 占25.0%;DSA组则为完全3例, 占5.0%, 部分6例, 占10.0%。发现两者对于病灶形态、数目、大小以及肿瘤血供情况呈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门静脉癌栓患者而言, 栓塞对后续的介入治疗有着直接的影响, 影像的清晰度至关重要。螺旋CT检查结果可以将患者动脉一肝静脉漏以及动脉一门静脉漏情况清晰呈现出来, 因为其断层分辨率非常高, 可以对患者上漏口的位置以及大小予以精确判断。由于门静脉癌栓患者非常容易合并栓塞, 比如门脉主干癌栓等, 而要想对患者的放射栓塞情况属于完全癌栓还是部分癌栓或完全癌栓进行准确判断, 比较麻烦, 其中完全栓塞需要采用“双介入”方法。而螺旋CT扫描可以通过断层扫描进行准确判断, 而DSA则无法清除呈现门脉前后壁的癌栓情况[3]。CT螺旋检查结果可以更加清晰以及准确地呈现患者的门静脉癌栓形成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门静脉主干栓塞完全检查出来患者11例, DSA仅有3例;但DSA在呈现患者动静脉漏方面与螺旋CT相比则更有优势 (P<0.05) , 动脉-体静脉漏, DSA检查出14例, 而CT只有8例;这说明螺旋CT检查对于确定介入治疗效果以及后续治疗方案更加具备优势。该研究与王长军在“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价值”[8]这一文中的结果有相似性, 都认为对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进行复查时, 可将CT检查作为首选方式。
综上所述, 对于接受肝癌介入治疗患者, 给予螺旋CT扫描影像学复查, 不仅操作简单、方便, 而且无创, 同时平扫及增强图像有助于呈现栓塞后瘤体周边组织的血供变化, 这对于医师判断治疗效果和指导后续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海江, 崔宁, 李国均, 等.肝尾状叶外生型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2011, 1 (2) :42-44.
[2]迟秀婷, 沈加林.肝癌TACE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估[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8) :694-697.
[3]黄伟彪, 成官迅.原发性肝癌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价[J].医学信息, 2011, 9 (10上旬刊) :6305-6307.
[4]李文见.混合型肝癌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 :93-95.
[5]杜童, 韩琳, 牛洪欣, 等.兔VX2肝癌模型制作改良及影像学评价[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4 (2) :29-32.
[6]陈涛.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探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120-121.
[7]全紫薇, 陶蔷.肝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 2013 (9) :159-162.
介入评价 篇4
方法 对143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后行CDU检查,观察肿瘤大小、血供及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TACE术后大多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总有效率为62.94%;肿瘤内部及周边血供明显减少(P<0.01),以肿瘤内血流减少更明显,肝动脉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明显下降(P<0.05或0.01)。结论 CDU能客观判断肿瘤大小及血流灌注状态,是检验肝癌TACE效果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彩色多普勒超声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20-02
中图分类号:R 735.7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22
肝动脉栓塞介入(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种应用广泛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观察143例TACE治疗后的肝癌患者,以判断TACE术的疗效,探讨CDU 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收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43例,男106例,女37例,年龄29~82岁,平均57.6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AFP定量测定,超声及CT、MRI及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为肝癌,其中29例经肝穿刺后组织病理学证实。单发病灶29例,多发病灶114例。超声测量肿瘤最大径为16.6cm×14.9cm,最小径1.9cm×1.3cm,23例伴门静脉癌栓。
2.检查方法 应用AU5 型(百胜公司,美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于TACE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超声检查,用二维超声观察肝脏肿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及回声特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频谱多普勒(PW)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并测量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根据彩色血流显像特征,将肿瘤血供量分为4级[1]:①多量血流,瘤周红、蓝血流包绕,瘤内有稀少分支的树枝状或2个较长的血管定为III级;②中量血流,瘤周有3~4个短棒状红蓝血流或瘤内有一个较长血管定为Ⅱ级;③少量血流,瘤周或瘤内可见1~2个点状或短棒状彩色血流定为I级;④未见血流,瘤周及瘤内未显示血流信号定为0级。
3.TACE方法 采用Seldinger 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分别将导管送入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或肝左动脉,行肝动脉造影定位后再行栓塞化疗。化疗药物:5-Fu(750~1000mg),DDP(80~100mg),MMC(10~14mg),栓塞剂为40%的碘油(10~20ml),注射完毕再行肝动脉造影,观察栓塞效果。
4.疗效评价标准 在二维声像图上,可以从肿瘤的大小、内部回声的改变来判断疗效,一般以肿瘤缩小50%以上为显效;肿瘤缩小不足50%为有效;肿瘤大小无变化,维持1个月以上为稳定;肿瘤体积增大或病情恶化为无效[1],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5.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肿瘤大小变化 TACE治疗后一个月测量肿瘤直径,治疗有效者二维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周边出现强回声“包膜”,肿块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或者肿块回声呈片状及条索状增强,边界模糊,低回声晕消失。本组143例患者,TACE后显效34例,占23.78%,有效56例,占39.16%,稳定23例,占16.08%,无效30例,占20.98%。总有效率62.94%。
2.肿瘤血供变化 肿瘤血供变化在治疗后4周测得,此时肿瘤血供变化较为显著。TACE后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明显减少,肿瘤血供≥Ⅱ级者由TACE治疗前的87.41%(125/143)降为术后的75.52%(108/143),肿瘤内血流减少较周边血流的更明显,TACE治疗后肿瘤血供与治疗前比较χ2=6.69,P<0.01有显著性差异。TACE术后肝固有动脉峰值速度及R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见表1。
表1 TACE治疗前、后肿瘤血供变化情况 n=143[例(%),-±s]
项 目治疗前治疗后χ2或t值P值
肿瘤血供0级3(2.10)8(5.59)2.36>0.05
Ⅰ级15(10.49)27(18.88)4.02<0.05
Ⅱ级36(25.17)49(34.27)2.83>0.05
Ⅲ级89(62.24)59(41.26)12.60<0.01
肝固有动脉峰值速度84.27±17.5173.28±13.475.949<0.01
RI0.67±0.110.64±0.122.311<0.05
讨论
正常肝脏以门静脉供血为主,占整个肝脏血供的70%~
75%,而肝癌的血供中肝动脉供血占75%,肝动脉血流明显增加,最大流速平均84.27cm/ s(正常人平均67cm/ s),本组结果也证实了肝癌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肝癌内的肿瘤血
管排列失去正常形态,呈紊乱缠绕的拌状或网状,管壁平滑肌缺如。这种病理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决定了其在常规彩色多普勒成像上常表现为瘤内的“高速高阻”动脉血流的特征[4]。本组示肿瘤内动脉血供≥2 级占87.41%(125 /143)。
肿瘤大小的变化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瘤体内有无血流信号是判断能否达到根治性治疗的依据,瘤体内血流信号消失或明显减少,肿瘤缩小就越明显,间接提示肿瘤细胞可能全部或大部分坏死[1],本组有5例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在TACE治疗后消失,肿瘤也完全消失。
TACE治疗肝癌的主要机制为闭塞肿瘤供养动脉,造成治疗局部肿瘤细胞、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凋亡的目的。肝癌患者TACE的中、远期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肿瘤组织血流阻断程度,CDFI 能有效地反映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因此本研究应用CDFI对肝癌TACE前后的肿瘤血流灌注进行评价。TACE后肿瘤内部及其周围血流明显减少,主要是肿瘤内部及其周边动脉腔狭窄、闭塞,导致肝固有动脉流速下降,且以收缩期峰值速度下降为主,本组TACE后肝动脉血流明显下降,肝固有动脉峰值速度由(84.27±17.51cm/s)下降为(73.28±13.47cm/s),RI由(0.67±0.11)降为(0.64±0.1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TACE治疗后血供明显减少或消失者,肿瘤均明显缩小,血供减少不明显或出现新生肿瘤者疗效较差,病灶常无明显缩小。如果病变区扩大,血流增多,重新出现动脉性血流,提示病变进展、恶化。有作者认为肿瘤近旁又检出丰富的动脉血供,提示适合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5]。
肝癌TACE前、后行CDFI 检查,能实时动态地显示肝癌的声像图、肿瘤血供、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判断其治疗效果,估计预后,给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避免了盲目性。彩超以其准确、高效、无创、价廉及可重复性等特点,成为目前检验肝癌TACE 效果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总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TACE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可为临床判断TACE的疗效及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并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允怡.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概述[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5): 257-259.
[2]赵司琴,殷广福,穆红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选择性门静脉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 (5):294-296.
[3]赵柏山,罗淑英,段云友,等.应用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早期成果[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 16 (2): 135-137.
[4]曾燕荣,赵玉珍.肝癌血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10):1081-1083.
[5]张新力,施 源,陈 重,等. 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动态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9):566-567.
(收稿日期:2009-05-27 修回日期:2009-07-27)
介入评价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的患者共120例, 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因提前出院12例, 实际入组病例108例, 其中男58例, 女50例, 年龄10岁~78岁, 平均年龄48岁;伤口大小:3 cm~15 cm, 平均6.6 cm。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 对照组56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伤口分布构成比及伤口大小、类别等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由主管床位的医生换药, 观察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科护士换药, 具体做法如下: (1) 制定伤口护士职责:参与医生查房并从护理的角度对患者管理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评估、计划、实施、记录从入院到出院有关伤口患者的护理;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负责在职护士的培训;制定修改与伤口换药有关的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 并不断改进工作质量, 参与其专科领域的质量改进和科研活动, 充当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咨询者、协调者。 (2) 建立术后伤口换药的切入点和标准:护士换药取代传统的医生换药, 将面对医生、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认同问题, 因此最终决定从术后Ⅰ期缝合切口作为切入点开始实施伤口护理, 并制定术后切口换药指征:24 h~48 h内医生检查伤口, 敷料被揭除时;敷料污染时;有换药医嘱时。换药技能操作规程遵照教科书。 (3) 加强与医生沟通交流:医护间多沟通联系, 发现切口异常及时主动报告医生, 请医生查看伤口, 与医生共同参与换药, 特殊切口共同讨论达到安全实施切口换药, 并填写“切口换药情况登记表”。 (4) 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换药时动作轻巧, 言语亲切、温柔, 告知操作进程, 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 观察患者的反应;讲解病因和治疗方法, 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 消除其恐惧和紧张心理;每次换药后将伤口的好转信息反馈给患者, 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 减轻心理压力,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康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伤口愈合良好:换药时伤口敷料干燥, 揭除容易, 新生肉芽组织无损伤渗血, 伤口周围无红肿。伤口愈合差:换药时伤口揭除敷料较困难, 并有新生肉芽组织损伤渗血, 伤口有少许分泌物、周围红肿[1]。 (2) 疼痛。用主诉疼痛分级法 (VRS) 对患者伤口疼痛程度进行分级[2], 评估2组患者首次换药更换敷料时的疼痛程度并记录。 (3) 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发放参照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该表分为环境设施、质量及安全、服务可及性、健康教育、人文关怀5个方面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3], 以很满意、满意统计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清创缝合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首次更换敷料时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者对换药满意程度的比较
见表3。
3 讨论
3.1 传统手术后由医生换药的弊端
医生手术量大, 业务繁忙, 与患者沟通时间短, 未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合作关系;大部分换药由实习医生执行, 部分带教老师对实习人员要求不严格, 换药规范操作指导不够, 换药动作粗糙, 换药时上下敷料一起揭, 对干结敷料未先湿润, 造成再次皮损, 增加患者痛苦, 产生惧怕心理。部分人员对无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且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未考虑患者伤口预后差产生的后果, 伤口观察粗心, 不注意引流是否通畅, 增加感染机会。同时, 换药人员多, 给换药室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2 护士介入换药的效果及影响
3.2.1 护士换药对伤口愈合率及换药时疼痛的影响
换药护士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认真评估伤口, 规范操作,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循证性地改进和规范护理操作程序与流程;同时以变革者的角色科学地引进先进的换药方法, 湿性愈合 (moisture therapy) 和负压伤口治疗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 是美国医院公认的伤口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伤口[4]。通过湿性愈合方法改善伤口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愈合[5]。本文结果显示, 2组伤口愈合率及疼痛程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经过专门培训的专科护士换药效果好, 且换药时疼痛明显减轻。
3.2.2 护士换药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近年来伤口护理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国内护理界人士所关注, 但临床常因医生忙碌致患者术后换药不能及时进行, 引发患者不满[6]。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换药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为患者定期换药, 同时讲解换药及伤口知识, 相当于每一个病患的倾听者、安慰者、鼓励者。换药时患者的疼痛和心理紧张是不可避免的, 每一名患者因为年龄、成长环境、文化层次的不同, 其耐受力、心理承受力也不尽相同, 在工作中, 换药护士能善于发现、耐心倾听、主动沟通, 安慰鼓励, 再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 对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配合治疗十分有帮助。同时, 伤口愈合良好, 按时拆线更是患者所期待的。本文结果显示, 2组患者换药时满意程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护士换药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3 专科护士介入换药是临床护理工作专业化的创新实践
我国目前只有造口治疗师 (ET) 专业有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 (WCET) 认证的ET培训课程和专业认证, 得到国际认可, WCET每2年组织1次全球范围内的专科护理年会, 从而加强了各国ET之间的学术交流, 也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如何顺应卫生制度的改革和专科护理发展的形势, 以满足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患者需求,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7]。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住院患者较多, 而护士又严重短缺, 护士忙于完成治疗, 无法满足患者个体化的需求有关[8]。但如何有效利用专科护士资源, 充分发挥其作用, 仍在研究和探讨中。目前, 我院由专科护士换药并通过院内进修的方式, 成立了伤口治疗小组, 该小组承担了骨科2个病区所有患者的伤口换药及其他科室疑难伤口的换药工作, 实践证明, 护士介入并专职从事换药, 更专注地投入到换药的专科护理工作中, 有利于骨科术后患者的康复, 可推动和加速专科护理的发展, 提高专科、专病全程护理和围术期管理水平, 其工作价值已逐渐得到同事和医生及患者的认可。通过院内进修的方式在培养新护士和科室骨干护士, 提高全员专科护理水平, 加快护理学科专业化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蓝英, 蓝丽智.清创缝合术后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的探讨[J].广西医学, 2009, 31 (3) :399-400.
[2]尚翠永, 潘绪莉, 宋丽萍, 等.癌症患者疼痛的循证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6) :789-791.
[3]谷波, 张骏, 成翼娟.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量表信效度测量[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5) :45-46.
[4]蒋琪霞.美国医院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与使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6) :89-92.
[5]任莉.湿性疗法在临床压疮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9) :1444-1446.
[6]胡宏鸯, 叶志弘, 顾磊磊, 等.临床护士介入术后切口换药项目的培训与实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11) :35-36.
[7]蒋琪霞.美国医院专科护理特色见闻及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3) :1610-1611.
介入评价 篇6
关键词:评价性that小句,评价理论,学术语篇,语料库
学术语篇在元话语研究中的突出与崛起, 一方面是因为这一类语篇是学者们掌握最新学术知识、了解他人研究成果的途径, 另一方面因为这也是他们表达和阐述自身想法、观点的场所。因此, 根据Bakhtin话语"对话性 (Dialogism) "语言哲学 (2005) , 学术语篇可以看做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作者企图与读者之间建立起客观的、不含个人情感的、单纯陈述信息的 (purely objective, im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对话, 以增强对话/语篇的中立性 (neutrality) 和说服力 (persuasion) , 和读者间实现结盟;然而, 这种对话/语篇并不可能是绝对客观、不包含个人感情的, 它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将作者身份隐藏在语篇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认识英语判断。因此评价学术语篇时可以从语篇的对话性方面去分析。
这一观点与Martin和Rose (2003) 的评价理论 (Appraisal Theory) 不谋而合, 他们对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进行了拓展。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人际功能研究主要侧重在小句层面 (cause level) 以语气 (mood) 和情态 (modality) 为基础的互动 (Halliday, 1994) , 而Martin和Rose的评价理论则具体到词汇层面 (lexical level) 。这一评价过程的细化一定程度上为语料库从比较词汇、分析多词序列到解构句子、篇章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作为评价句式重要的语法标记之一, 从属连词that有重要评价意义。它可以在语料库中标记出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主语从句等具有极大评价潜势的句式。Ken Hyland指出, 评价性that的使用能反映出语篇清晰的评价结构和具体的人际介入 (Hyland, 2000) 。本文选取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JDEST部分内容组建小型语料库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评价理论方法, 将评价性that小句在介入框架内进行功能分类, 讨论分类的标准和评价性that小句的介入特点。
1 研究设计
1. 1 数据的提取
本文从上海交通大学JDEST学术英语中的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社会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12个子库中随机各抽取8个text文本、共计96个文件组成小型语料库作为研究对象 (天文学子库最少只有8 个文本, 为确保各库具有相似代表性, 故其他各子库也均随机抽取8 个文本) 。这12 个学术子库中, 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社会学属社会学科, 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属自然学科, 语料选择比较全面。12个子库共647, 308词, 平均每库53, 942词。相比之下, 虽个别子库之间大小仍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统计后可使用标准化方法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用Word Smith 4.0软件搜索这12个学科的学术语篇子库中that的出现频率总计7636 次。在每个子库中出现的频率依次为724次, 674次, 789次, 473次, 803次, 938次, 547次, 583次, 336 次, 413 次, 728 次, 628 次;标准化频率 (每千词) 分别为12.15, 12.33, 13.67, 8.27, 13.70, 16.29, 15.03, 9.77, 7.97, 8.23, 12.58, 11.28。可以看出, that在学术语篇中被大量运用, 分布密度也总体可观。然而, 这些that并非都具有评价性;评价性的that及其引导小句去要通过赋码后进行进一步区分。
1.2 对生语料库赋码
本部分使用Treetagger 2.0软件 (赋码准确率在一般在96%~97%) 对该自建小型语料库进行词性赋码。二次统计后, Treetagger 2.0软件可识别并赋码的that共计7490个, 占原未被赋码自建库that生频率 (raw frequency) 的98.09%, 赋码偏差可以接受。
观察赋码后的自建库发现, 该小型库中that有四种赋码形式:that_IN (preposition or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 频数4547) , that_WDT (wh-determiner, 频数1799) , that_DT (determiner, 频数1108) , that_NN (Noun, singular or mass, 频数36) 。其中, 具有评价性功能的that小句主要由that_IN (从属连词that) 引导。本文将围绕检索that_IN返回的4547个检索行对评价性that小句进行检索。
1.3 初步分析
对赋码后自建库中that_IN左边第1 至5 个词位进行排序 (如下图例) 和统计。L1列、L3列、L5列分别将that_IN左边第1词、第2词、第3词的词性赋码根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列出;L2列、L4 列则将that_IN左边第1 词、第2 词根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列出。分析that_IN可构成以下语法形式:
1) 由L1 列可看出, 评价性that从句前_N* (名词) , _VV* (动词) , _JJ (形容词) 出现频率较高, 可构成具有评价性功能的同位语从句、宾语从句、主语从句;
2) L1列还出现了_VB* (Be动词) , 可构成评价性表语从句;
3) L1 列中还出现其他赋码如_RB* (副词) , _CD (基数词) , _RP (小品词) , _DT (限定词) 等都可作为以上列出三种从句中的附加修饰成分, 归入上述从句一并分析;
4) 以上四种评价性that从句存在的合理性可从L3列、L5列的赋码成分得到验证。
1.4 分析框架——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
Martin和Rose (2003) 、White (2005) 的评价理论有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解释了作者与读者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介入点出了作者是如何与读者产生互动的, 级差则为这种关系和互动分出等级和层次。由于学术语篇以客观性为特点, 因此直接表达个人情感的评价性that小句较少, 本文暂不做讨论;而级差需要融合在介入框架下进行。因此本文将集中讨论介入系统性评价性that小句的功能分类和特点。
"介入"指语言学意义上"态度"介入, 即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态度时, 要么单刀直入、直陈所思, 要么借他人观点、思想、立场间接发出自己声音。根据Martin的理论, 前者是"单声/自言" (monogloss) , 后者是"多声/借言" (heterogloss) 。多声/借言还可以根据是否允许其他可能性再细分为扩展 (expansion) 和收缩 (contraction) 。具体分类如下图:
在这里, 单声/自言结构形式较为简单, 不需要用到评价性that从句。下文将评价性that从句放在多声/借言框架内分析。
2 评价理论介入系统对评价性that从句功能判断的梳理归类
2.1 "S+V+that-clause"评价形式
关于该S+V+that-clause评价形式, 语法上属宾语从句, 其动词被称作转述动词。顾名思义, 这种形式的学术语篇作-读者对话中, 作者引入了第三者, 并利用其观点或多或少、或正面或反面地支持自己的立场。在本文自建学术语篇语料库中, 宾语从句在评价性that从句中所占比重最大。我们将在生语料库中从属连词that (that_IN) 左边第一个词位置出现频率5次以上的评价性转述动词按评价介入系统功能分类, 得到下表:
除"否认"一项外, 其余项在分类是需要区分转述动词的主语来源。"主语来自学术语篇对话内"是指该转述动词的主语是作者, 或是语篇内本身的内容、数据等;而"主语来自学术语篇对话外"指的则是该转述内容是来自作者、读者之外第三方, 是作为对比和参考引入语篇的。如下列所示:
例1:We agreed that ... (生物学子库)
例2: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suggest that... (地质学子库) 3In one country, that... ()
例:MGI found经济学子库4: (1979) has that... (
例4: Alpert (1979) has rightly pointed out that ... (语言学子库)
在上例中, 例1、例2 的主语"we"、"the results"来自学术语篇内部。例1 是作者对作-读者关系外第三者观点的肯定, 表明了另一种可能的立场, 属于扩展性多声中的接纳;例2 是语篇中讨论得出的内容对作-读者关系外其他观点的印证, 接受了其他观点的可能性, 同样也是扩展中的接纳。
例3 的主语指向语篇外。作者引述外部观点同时将自己独立于所引述命题之外, 没有公开表明说话人对有关命题的看法, 属于扩展性多声中的归属。但是这只是少数, 大多数情况下作者还是会用各种方法表明自己的立场, 以便与读者达成一致, 结成盟友。如例4中加上副词rightly, 这种归属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
以上都属于扩展性多声, 即作者在引述作-读者之外第三方观点时, 表明所引观点只是一种可能立场, 没有将其他可能全部否定。下面例子则属于收缩性多声, 即在引述第三方观点时, 把容纳其他立场的大门都关上了, 使其显得真实、可靠。
例:suspect教育学子库
例6:And I don't think that... (教育学子库) 7We that... ()
例:claim数学子库56
例5、例6中, 作者分别对第三者意见持怀疑、否定态度, 这种怀疑、否定是指向作-读者关系之外的, 实际上是把读者拉倒自己一边, 跟自己结盟, 一起怀疑、反对第三者。
例7中, 作者的"we claim"是对该语篇的公然干预。他明确表明自己的介入, 以便断定并坚持后述命题的价值和正当性。与其他子系统相比, 作者的"公告"减少了可能存在的不同意见的对话空间, 有较大的语势、语力。
总结对"S+V+that-clause"评价形式的介入框架分类, 容易发现单靠分析转述动词是无法了解其具体介入特点的。首先必须明确所转述内容是来自语篇对话内还是对话外的, 其次关注副词小品词对语用功能的调节, 最后强调不同语势、语力对作-读者结盟关系质量的影响。在分析该结构评价功能时, 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2.2 "S+V+Shell Noun+that-clause"与"Shell Noun+Be+thatclause"评价形式
检索发现, 本文所选学术语篇语料库中that_IN引导的"S+ Be + Shell Noun + that-clause" 同位语从句的空壳名词与that_IN引导的表语从句的空壳名词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 于是将两种结构的评价性that小句形式一起讨论。
同样将在生语料库中从属连词that (that_IN) 左边第一个词位置出现频率5 次以上的评价性空壳名词按评价介入系统功能分类, 得到下表:
得到的结果与4.1 中转述从句相似, 扩展性多声中需要区分空壳名词的内容来源才能够对其加以进一步区分, 而收缩性多声中则对空壳名词词义、性质有更具体的要求。对每一类均举例说明。
例8:The conclusion here is that, ... (经济学子库)
例9:Weber considers the possibility that ... (社会学子库)
例10: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asno evidenceof major corruption that ... (历史学子库)
例11:The fact is, not to put too fine a point upon it, that ... (文学理论子库)
在例8中, the conclusion here表明结论来自语篇内部, 并没有回避在有关问题上可能存在的不同意见, 这样使作者易于同不同意见读者间产生协商, 属于接纳;例9 中的possibility来自语篇外, 整句话没有作者本人参与, 仅仅是展示了第三方观点, 作者与第三方之间保持了距离。因此关于后半句possibility的具体内容完全靠读者自己判断, 使语篇显得客观公正, 属于归属;例10中是对某些认为major corruption存在的潜在读者意见的否定, 关闭了任何其他立场的可能性, 属于否认;最后例11中the fact is是对语篇的直接介入, 且断句显示了力度, 有力镇压了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和抵触情绪。
本部分"S+V+Shell Noun+that-clause"与"Shell Noun+Be+that-clause"评价形式的介入功能分类, 同样需要综合多方考虑。首先是关于空壳名词的判断。由于空壳名词具有抽象性, 在分析是需要厘清空壳名词的所指、词义、功能等;其次仍然是小品词的使用, 不仅可以改变句式所属的介入子系统, 也可以给句式带来微妙变化;最后, 同样的空壳名词, 不同的使用方法、断句停顿也会到来介入功能的变化, 在评价分类过程中需要注意。
2.3 "It+<MD>+V+<ADV>+ADJ+that-clause"评价形式
将在生语料库中从属连词that (that_IN) 左边第一个词位置出现频率5次以上的评价性形容词按评价介入系统功能分类, 得到下表:
这一形式与前两部分略有不同。形式中, 作者身份隐藏, 使用虚位主语it代主语位置, 力求学术语篇客观性。因此, 没有作者身份体现, 也就不可能有接纳功能;力求高度客观性, 带有强势作者主观介入的公告也没有搜索到。另外, 在对该形式的分类时, 不能再依靠动词、名词或者是形容词的来源, 而是要对词进行比较分级。
例12:While itmaybeobviousthat ..., it isless obviousthat ... (物理学子库)
例12前半句中, 尽管it的虚位主语结构已经使作者与外部观点保持了一段距离, may的使用又进一步拉远这段距离, 属于归属;后半句中, 副词比较级less的使用将原句从归属类拉到了否定类, 否定了that从句中的外部立场, 试图获得读者认可, 与读者结盟。
本形式的介入系统分类较为简单。由于虚位主语隐藏了作者身份, 接纳和公告两个子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依靠。在剩下的归属和否认子类中, 否定副词、转折副词等起关键作用。
3 总结
基于评价理论介入系统框架, 本文具体讨论了学术语篇中评价性that从句三种主要形式S+V+that-clause, S+V+Shell Noun+that-clause与Shell Noun+Be+that-clause, It+<MD>+V+<ADV>+ADJ+that-clause。首先, 第一、二种形式具有相似性。在扩展系统中, 评价性that小句的功能具体属于接纳还是归属、作者立场与第三方意见之间的距离是近是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语的选择;与此同时, 不同小品词的使用也会对这一距离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收缩系统中, 更受关注的是语势、语力的大小, 这一部分主要靠情态动词、副词、小品词等的作用。主语选择对其类别影响不大。
其次, 第三种形式具有特殊性。该形式旨在追求学术语篇的客观性, 因此带有主观性质的接纳和公告类介入都基本没有在语料库中出现。这类形式的情态动词、小品词、副词等只有在达到一定程度下, 才会形成公告, 影响语篇的整体判断, 因此属于比较稳定的评价形式。
本文对学术语篇写作具有指导意义。第一, 写作时注意作者、读者间的对话固然重要, 如何巧妙地引出第三方观点或正或反、或远或近、或大或小地支持自己的观点也值得关注;第二, 关注评价性that从句的表达形式, 了解不同功能、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变化会使自己的文章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更有说服力;最后, 在关注实词、大词、常用词的学习和使用的同时, 更需要加强情态动词、副词、小品词、转折连词等的学习和灵活使用, 使文章在精确、客观、有效的同时, 更显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姜望琪.《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李战子.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J].外语研究, 2001 (1) :48-54.
[3]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研究概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5, 32 (3) :176-181.
[4]吕长竑, 周军.近十五年来国内学术语篇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 (3) :20-24.
[5]牛倩倩.外壳名词在英语学习者和出版作者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情况对比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2.
[6]辛志英.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识别, 评估与运用——兼评Hyland的元话语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7 (2) :23-28.
[7]杨信彰.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0) .
[8]张乐, 卫乃兴.学术论文中篇章性句干的型式和功能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2) :8-15.
[9]张继东, 黄雅婷.医学学术语篇搭配框架BE*to的评价功能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7 (2) :54-61.
[10]张跃伟.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 (5) :536-539.
[11]张军民.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术语篇转述动词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9 (3) :246-249.
介入评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9例, 男43例, 女16例;年龄28~72岁。59例患者中, 均经过X线、CT或MRI检查证实。双侧股骨头坏死42例, 单侧股骨头坏死17例。59例患者中, 大量饮酒史19例, 使用糖皮质激素所致11例, 外伤所致9例, 不明原因者20例。按Ficat和Arlet等标准分期, 其中Ⅰ期股骨头坏死12例, Ⅱ期20例, Ⅲ期17例, Ⅳ期10例。
1.2 临床表现
5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 部分呈进行性加重, 行走时疼痛加重, 部分患者有间歇跛行、需要举拐行走。X线、CT或MRIT检查, 股骨头骨密度或信号改变, 股骨头呈囊状改变或硬化, 股骨头变形、关节面不光滑, 关节腔积液。
1.3 方法
在东芝公司生产infini-x血管造影机下。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导管头端先后进入股动脉, 再分别插入旋股内和旋股外动脉, 分别注入造影剂, 行动脉造影并数字减影, 然后分别缓慢注入盐酸罂粟碱15mg, 尿激酶10万单位、复方丹参10mL, 低分子右旋糖酐20mL。再退到髂内动脉, 找到闭孔动脉插入圆韧带动脉中缓慢注入罂粟碱15mg, 尿激酶10万单位、复方丹参20mL, 低分子右旋糖酐20mL。然后拔管加压包扎, 患者回病房后, 每天尿激酶20万单位静滴, 持续1周 (视凝血情况而定) 。术后3个月减少患侧肢体负重。
2 结果
59例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复查:疼痛消失占44%, 其中Ⅰ期、Ⅱ期占65.6%, 疼痛减轻占37.3%, 跛行消失30%, 其中Ⅰ期、Ⅱ期占50%;局部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增粗占67.7%, 其中Ⅰ期100%、Ⅱ期80%;Ⅲ期52%;Ⅳ期30%。DSA复查主要改变为股骨头区域。 (1) 血管数量增; (2) 局部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增快; (3) 侧枝循环增多。见表1。
3 讨论
目前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多数人认为是由多种因素所致。有以下几种学说: (1) 脂肪栓塞学说; (2) 骨内高压和静脉瘀滞学说; (3) 微血管损伤学说; (4) 骨质疏松学说等。尽管股骨头坏死学说众多, 众说纷纭, 但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股骨头坏死被大多数学者认可。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就是供应股骨头血运供应不足。介入灌注治疗是向股骨头坏死供血动脉注入溶栓剂、解痉及扩血管药, 改善股骨头血供, 恢复局部血供为目的[2]。
成人股骨头的血供血管少, 且血管细, 主要有股深动脉发出的旋股内侧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 其次是股骨头圆韧带动脉。根据上述血供特点, 采用介入的方法将导管插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内, 分别注入尿激酶, 罂粟碱、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 可以使溶解血栓, 解除小动脉痉挛, 开通闭塞的血管, 改善局部微循环,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使坏死组织吸收, 恢复髋关节功能、促进股骨头的新骨形成及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局部血运改善使疼痛消失或减轻, 促进股坏死骨头修复[3]。本文59例患者, 采用DSA造影显示, 坏死股骨头毛细血管稀, 血流速度慢, 侧支血管少。经血管内灌注治疗后3个月复查显示:患侧股骨头血供增加, 表现在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血流速度加快等征象。其中Ⅰ期100%、Ⅱ期80%;Ⅲ期52%;Ⅳ期30%, 说明介入灌注治疗对改善股骨头局部供血是有效的。介入灌注治疗可明显改变患者症状、体征, 如疼痛消失、减轻及跛行。本文结果显示, 介入灌注治疗对Ⅰ期、Ⅱ期股骨头坏死疗效明确, 总有效率87.5%。对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疗效较差, 但可以减轻疼痛, 局部微循环可以达到一定改善。
介入灌注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 患者痛苦小, 并发症低, 患者易接受。通过局部灌注药物, 使股骨头处局部药物浓度增高, 提高药效, 尤其是提高局部溶栓作用, 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全身其他器官组织的副作用。关于远期疗效, 还需继续随访观察。
摘要:目的 通过介入灌注方法评价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方法 对59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在DSA下行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在旋股内、旋股外动脉和圆韧带动脉缓慢注入山莨菪碱5mg, 尿激酶10万单位、复方丹参10mL, 低分子右旋糖酐20mL。然后持续静脉点滴尿激酶20万单位持续1周。结果 59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复查, 疼痛消失占44%, 其中Ⅰ期、Ⅱ期占65.6%;疼痛减轻占37.3%, 跛行消失30%, 其中Ⅰ期、Ⅱ期占50%;局部微循环改变占67.7%, 其中Ⅰ期100%、Ⅱ期80%;Ⅲ期52%;Ⅳ期30%。DSA主要改变为:①股骨头区域血管数量增, ②局部血流速度增快;③侧枝循环增多。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对Ⅰ期、Ⅱ期疗效明显, 对Ⅳ期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DSA
参考文献
[1]叶伟龙, 陈忠, 吴小红.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J].河北医学, 2010, 16 (7) :884-885.
[2]王刚, 李红艳, 黄江涛.成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DSA表现及介入治疗[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 (6) :98.
介入评价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所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中选取54例作为样本人群,所有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所有患者均对本次探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明确探究目的、探究过程、相关治疗方法,均表示愿意配合本次探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年龄最大52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28.58±8.80)岁;对照组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29.01±8.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检查以及各种功能性检查,给予两组患者静脉麻醉并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时应用常规开腹囊肿切除术疗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按照常规手术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时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采用芬太尼和异丙酚进行药物治疗并在超声引导的情况下对患者的进针位置进行合理选择,将进针位置进行相应固定并在针尖部位到达卵巢囊肿中心位置时将患者的囊肿液抽出,采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囊肿腔进行冲洗,在囊肿中注入利多卡因并随后抽出,然后注入相应的乙醇并随后抽出,反复操作4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当患者留囊腔直径<3 cm或者完全消失时判定其为有效;当患者的留囊腔直径缩小为原来体积的50%时判定其为好转;当患者的留囊腔大小无改变时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48.1±11.1)ml、(4.4±1.2)d,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37.5±34.1)ml、(7.8±0.9)d,观察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t=-12.9537、-11.7779,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效20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患者中有效8例,好转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545,P<0.05)。观察组中出现2例并发症,1例潮红,1例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7.41%;对照组中出现8例并发症,4例出汗,3例潮红,1例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29.6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2,P<0.05)。
3 讨论
卵巢囊肿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卵巢肿瘤类疾病,属于妇科疾病,其患病人群中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人群,较为常见的是囊性肿瘤[2]。根据卵巢囊肿的疾病分型可将其分为出血性囊肿、巧克力囊肿、功能性囊肿、畸胎瘤以及卵巢癌等,其常见诱因主要是内分泌失调和各种妇科炎症[3],主要临床症状是小腹疼痛、月经失调、白带异常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呼吸障碍、恶性卵巢癌等,若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情会出现迅速恶化,目前临床上尚未出现治疗该疾病的特效药,主要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开腹囊肿切除术等方法控制该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但是开腹囊肿切除术极易造成妇女内分泌失调等妇科并发症[4],易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手术损伤,易导致患者发生盆腔粘连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临床上在卵巢囊肿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提出了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临床应用效果较为理想。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是利用2000 Hz以上频率的超声波对卵巢囊肿患者进行治疗[5],该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方向性,在临床医学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卵巢囊肿患者时一般应用无水乙醇和利多卡因进行治疗[6],无水乙醇是较为主要的介入因子并具有将患者囊肿内壁蛋白变性、使其失去活性、弱化其渗透性的临床作用[7],通过凝固患者的卵巢囊肿囊壁达到使其消失的目的;利多卡因是一种麻醉类物质,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次探究中,观察组患者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是(48.1±11.1)ml、(4.4±1.2)d,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是(137.5±34.1)ml、(7.8±0.9)d,观察组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有效20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患者中有效8例,好转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中出现2例并发症,1例潮红,1例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7.41%;对照组中出现8例并发症,4例出汗,3例潮红,1例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29.63%,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卵巢囊肿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平均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摘要:目的 对卵巢囊肿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54例卵巢囊肿患者,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时应用常规开腹囊肿切除术疗法,观察组患者治疗时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行不同疗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48.1±11.1)ml、(4.4±1.2)d,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37.5±34.1)ml、(7.8±0.9)d,两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现2例并发症,1例潮红,1例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7.41%;对照组中出现8例并发症,4例出汗,3例潮红,1例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29.6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卵巢囊肿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卵巢囊肿,超声引导介入,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马端兰,张建忠.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的效果研究.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2):9-10.
[2]李小飞.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24):182-183.
[3]杨斌,陈赛英,尹美霞,等.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观察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分析.东南国防医药,2013,15(5):467-469.
[4]郭丽华.超声引导介入在临床介入中的应用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247.
[5]秦峰.经阴道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的护理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448.
[6]王茂琴.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疗效观察.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7):166-167.
介入评价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4年7月-2009年7月对43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其中平产3例, 中孕引产1例 (胎盘植入于剖宫产疤痕处) , 剖宫产39例;前置胎盘5例, 胎盘植入11例, 宫缩乏力22例, 胎盘黏连3例, 阴道血肿2例;合并失血性休克6例, DIC 10例, 疤痕子宫4例;4例DSA前行B -Lynch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12例DSA前行宫腔纱条填塞;5例行子宫切除, 其中1例转入本院前已行子宫切除, 1例术后死亡。产后出血时间自术后1~8h, 晚期产后出血1例, 为剖宫产后21d, 出血量1 000~6 000ml, 血红蛋白3.4~9.2g/L。
1.2 方法
颈部放置铅护颈以保护甲状腺, 休克患者在抗休克的同时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以Seldinger技术完成股动脉插管置鞘, 将4.0~5.0FCobra导管插至双侧髂内动脉造影, 显示出血部位及出血侧子宫动脉, 将导管插入出血侧的髂内动脉前干, 行子宫动脉栓塞 (UAE) 或髂内动脉栓塞 (IIAE) , 注入带抗生素的明胶海绵颗粒加生物蛋白胶或钢圈后, 行数字减影成像技术 (DSA) 造影证实, 同法栓塞对侧, 退至髂内动脉主干观察有无其他交通支向子宫体供血, 如卵巢动脉、髂外动脉分支等, 发现后亦予以栓塞, 如不满意, 避开双侧臀上动脉, 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术后穿刺侧下肢制动24h, 观察穿刺部位、阴道出血、子宫缩复情况、血红蛋白、凝血功能及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 决定是否能够保留子宫, 同时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及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及触觉。
2 结果
患者均在30~50min内完成栓塞术, 其中2例因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大出血致DIC, 行子宫切除术后仍有腹腔出血而行髂内动脉栓塞 (IIAE) , DSA术前出血量>5 000ml, DSA术中发现髂内动脉收缩, 较细, 提示术前出血量大, 术后仍有反复盆腔出血, 经积极治疗后1例死亡, 1例于术后3周方治愈;1例疤痕子宫中孕引产, 胎盘植入, MTX静脉化疗后3周切开子宫取胎盘, 术中发现胎盘植入于子宫下段前壁疤痕处, 出血1 500ml, 术后即行UAE, 再次出血约1 000ml, 行子宫切除;2例疤痕子宫宫缩乏力, 经B-Lynch缝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UAE, 术后仍有盆腔出血而行子宫切除术;2例发现卵巢动脉供血, 超选择性栓塞;2例较大的阴道血肿经切开缝合+引流后效果欠佳而行DSA, 术中发现其中1例阴道动脉破裂, 1例左阴部内动脉阴道支破裂而行超选择性栓塞;1例外院转入的平产的双子宫患者, 胎盘植入, 积极纠正休克, 行UAE后仍有缓慢、持续性阴道出血, 故行妊娠侧子宫切除, 术后剖视标本发现为植入的胎盘被部分剥离后的剥离面渗血;术后5例出现下肢疼痛乏力, 1例右下肢大隐静脉分支血栓形成, 经溶栓、扩血管治疗后痊愈;12例有发热 (<39℃) , 较严重的下腹痛、臀部疼痛, 予以对症处理。
3 讨论
3.1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属于介入放射学, 是与内科药物、外科手术治疗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体系。国内1988年邓建林首次将DSA应用于产后出血获得成功, 现已被较为广泛的开展, 治愈率为92.8%[2]。目前首选栓塞剂为明胶海绵, 其无毒无抗原性, 可吸收, 10~20d血管再通。海绵状框架内可被红细胞填塞, 在血管内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原沉积, 形成血栓, 同时也可引起血管痉挛再促使血栓形成, 帮助血管栓塞[3]。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只能栓塞到末梢动脉, 不栓塞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 通过其他交通支, 子宫、膀胱等盆腔器官可获得血供, 不致坏死。
3.2 栓塞的优点
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 以前常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或盆腔动脉结扎甚至子宫切除术, 有效率约42%[4], 近几年虽出现B-Lynch术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行子宫体捆扎, 但亦有失败可能, 切除子宫必然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血管造影可以准确了解盆腔出血部位的出血情况, 选择性的血管栓塞成功率较高, 避免了开腹手术, 创伤小, 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 且可重复栓塞。
3.3 适应证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植入、严重的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产后出血达1 000ml, 经积极地手术及非手术治疗仍有出血倾向者;晚期产后出血一次达500ml, 经积极地非手术治疗仍有出血倾向者。
3.4 禁忌证
严重的凝血机制异常;合并有其他脏器出血的DIC患者;对造影剂过敏、生命体征不稳定、不宜搬动的患者。
3.5 并发症及防治
(1) 疼痛:因动脉栓塞后, 组织缺血, 坏死所致, 一般持续3~7d, 常表现为子宫部位及臀部的疼痛, 止痛对症处理即可; (2) 发热、感染:组织缺血, 部分坏死、吸收, 栓塞时动脉内注入抗生素, 术后再静滴广谱抗生素, 预防感染; (3) 恶心、呕吐:为盆腔缺血性疼反射所致, 对症处理; (4) 过敏:造影剂迟发反应, 术后2~7d皮肤潮红、痛痒, 无需处理; (5) 神经损伤:如髂内动脉完全闭塞, 可引起神经的缺血性损害, 出现下肢麻木、瘫痪及Brown-Sequard综合征;轻者下肢麻木、酸胀、乏力, 持续7~14d, 一般可自行缓解; (6) 异位栓塞:熟悉盆腔血管解剖, 操作娴熟, 在盆腔动脉栓塞时, 避开臀上动脉, 栓塞后缓慢注射造影剂, 避免臀部和下肢栓塞。
3.6 对卵巢功能, 月经的影响
育龄期妇女的卵巢对辐射高度敏感, 卵巢去势法所需剂量为2 000~3 000cGY[5]。陈春林[6]等在介入治疗中使用LiF粉末热吸光剂量法测定卵巢所受X线辐射剂量为 (17±7) cGY, 远低于上述损伤剂量, 且随访患者均月经正常来潮, 未见异常出血。同时选择同期正常分娩的无哺乳产妇比较二者在恶露持续时间、产后第一次月经周期3~5d时, FSH、LH、E2无显著差异, 提示对产后月经的恢复没有明显影响。同时也应当选择应用合适的栓塞剂, 避免对卵巢支及卵巢组织的过度栓塞, 正确辨认子宫动脉卵巢支, 以免UAE后导致卵巢暂时性功能障碍。本组患者产后未失访者26例均有月经来潮, 经量与产前无明显变化, 并有2例剖宫产患者分别于产后2.5年、3年后再次剖宫产, 经过顺利。
3.7 注意事项 (失败的教训, 分析)
对于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凶险型出血, 如已合并DIC者, 建议及早行子宫切除, 如行介入治疗, 操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及娴熟的血管解剖知识, 必要时游离出股动脉完成插管, 且建议以双侧髂内动脉前干栓塞为主, 不强调一定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同时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并随时准备紧急开腹行子宫切除, 本组1例死亡患者即为栓塞中损伤动脉致内出血加重, 术中呼吸、心跳骤停, 经导管加压输血, 仍出现不可逆性休克, DIC, 虽IIAE后行子宫全切, 仍因多器官衰竭于产后23d死亡;当产后出血>1 000ml、保守治疗无效且有继续出血倾向时, 在排除胎盘残留或软产道裂伤后应及时行栓塞, 可带导管回病房观察, 据病情决定拔管或必要时再次栓塞, 且必要时可经导管短时大量输血, 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于宫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导致的凶险型产后出血, 如行宫腔纱条填塞, 建议栓塞后即取出所填之纱条, 以防宫腔积血, 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及处理, 本案2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出血凶险者子宫切除后见宫腔积血块分别约1 000g;介入治疗产后出血仍有失败及并发症发生可能。应注意避免误栓, 此项手术开展初期出现1例误栓, 致一侧下肢动脉栓塞,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经彩超证实, 伴下肢缺血的进行性改变行动脉取栓术, 方避免截肢。
总之, 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 急诊介入治疗作为其他治疗方法失败的首选补救措施, 对于降低患者再次经腹手术的创伤及风险、保留生育功能大有裨益, 但对于凶险型产后出血, 如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或胎盘植入于子宫疤痕者, 权衡利弊, 如介入治疗无效, 建议及早行子宫切除。
摘要:目的:探讨评价急诊血管介入治疗在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时机。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对43例各种原因所致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急诊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介入治疗, 其中1例术前已行子宫切除术。结果:38例成功止血并保留了子宫, 5例失败而行子宫切除, 其中1例死亡。结论:急诊介入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成功率高, 止血迅速, 并发症少, 且成功者能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 为产科出血性疾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止血方法。
关键词:介入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动脉栓塞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99.
[2]蒋荣珍, 陈汉平.14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3, 2 (88) :103.
[3]苏应宽, 栾铭箴, 等, 主编.妇产科临床解剖学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67.
[4]周琦, 赵友萍.产后出血血管性介入治疗进展 (J) .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4 (21) :197-199.
[5]曹泽毅, 主编.妇科肿瘤学 (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