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条件分析

关键词:

安全条件分析(精选十篇)

安全条件分析 篇1

随着国内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推进,数字电视的用户数量和增值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展,这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优质的视频、信息等服务,也为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平台,带来越来越多的商业利益。与此同时,作为保障用户、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三方利益的条件接收系统(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CAS)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个安全、可靠、灵活的CAS是保证数字电视安全运营的必要条件,因此该系统的安全性理应引起运营商的重视[1,2]。

2 数字电视CAS加密原理分析

国际目前主流的数字电视标准有欧洲的DVB、北美的ATSC和日本的ISDB,它们在CAS方面的标准大同小异,一般采用3层加密体制。

第1层是对图像、声音和数据进行加扰,在发送端被扰乱的数据流在接收端需要经过解扰才能恢复为原始信息。加解扰技术中普遍采用了伪随机二进制数序列(Pseudo Random Binary Sequence,PRBS)的处理方式,发送端通过PRBS对原始信息进行实时扰乱控制,同时发送1个控制字(Control Word,CW)去同步接收端的PRBS,只有当发送端和接收端的PRBS同步时,接收端才能正常解扰数据流,因此CW就是解扰密钥。为保证安全,CW一般每隔几秒就改变一次。

第2层是利用业务密钥(Service Word,SK)对包含CW和控制参数的授权控制信息(Entitlement Contro Message,ECM)进行加密,并将ECM复用到传输流中。由于CW变化速度较快,因此必须选择加密强度较高、加密速度较快的算法对其进行加密,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对称密钥加密算法(这种算法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一样的),如DES,Triple-DES等。SK的使用与用户订购业务的时限有关,其变化频率较低,一般可以按月变化。

第3层是利用个人分配密钥(Personal Disributed Key,PDK),PDK对包含SK的授权管理信息(Entitlemen Management Message,EMM)进行加密,并将EMM也复用到传输流中。由于SK的变化速度较慢,因此目前普遍选用的是加密强度更高、但加密速度较慢的非对称密钥加密算法(这种算法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一样,分为公钥和私钥),如RSA。PDK就是通过安全通道分配给用户的私钥,必须得到严格保密。

在用户端的解密则是加密的逆过程,首先用户端需要使用PDK对EMM解密得到SK,再用SK对ECM解密得到CW,最后用CW对信号流进行解扰。对于国内运营商目前普遍采用的智能卡授权方式,其PDK和解密算法是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在智能卡中,机顶盒接收到传输流后将其中的ECM和EMM通过读卡器传给智能卡,智能卡利用其中的PDK和解密算法对EMM和ECM进行解密,得到的CW再通过读卡器传给机顶盒中的解扰器,由机顶盒完成对信号的解扰。由此可见,CAS的核心任务就是保证CW能被安全秘密地传送,如果CW被轻易地非法获得,那么CAS的多层加密也就失去了意义。

3 当前数字电视CAS安全性分析

尽管当前流行的数字电视CAS系统采用了3层加密,有的甚至采用更多层加密,但CAS毕竟由多个环节组成,黑客可以根据不同系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攻击方法。

3.1 智能卡的破解和复制

智能卡的破解和复制是智能卡CAS诞生之后便一直面临的安全威胁。目前CA智能卡主要有掩模型智能卡和可擦写式智能卡:掩模型智能卡芯片在生产时是直接将程序写入其中并固定成只读型ROM,因此智能卡制作好后难以对其进行升级,而且黑客可能通过腐蚀保护塑料和电路的方法暴露智能卡芯片内部元件和电路连接,并绘制电路原理图,也有可能通过加电方式将内部数据读出来,从而分析其算法并进行复制;可擦写式智能卡采用了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其中的程序是可以通过电或光进行擦写的,因此可以方便地对其进行升级,而且卡中的数据以电荷的形式存在,难以通过暴露其内部电路连接的方式获得,进而增加了破解难度,但仍可能通过加电方式将内部数据读出来,而且可擦写式智能卡的芯片面积一般要比掩模型智能卡的大,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智能卡被破解复制,运营商就必须升级或更换新的智能卡进行反复制,而CA厂商也要不断地改进智能卡的制作工艺和防盗版技术,增加黑客破解和复制智能卡的技术难度和成本。

3.2 CW的扩散共享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近年来出现的CW共享因其技术难度小、成本低、影响范围大,已成为了当前CAS所面临的最大威胁。目前国外加密数字卫星节目的CW共享已经让当地的卫星电视运营商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也迫使他们不得不检讨目前CAS的安全性,如何防止CW共享已经成为了当今运营商和CA厂商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于目前国内运营商普遍使用的智能卡CA而言,CW在智能卡向解扰器传送的过程是最有可能被黑客截获的,由于早期的运营商和CA厂商并没有意识到CW被共享的问题,因此有些机顶盒的CW甚至是以明文的形式在智能卡与解扰器之间进行传输,对于黑客来说,这种情况下截获CW是毫无障碍的,一旦CW被轻易截获,便可通过广域网、局域网或者无线网扩散到一个地区甚至全世界,此时CAS的加密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防范CW共享的主要办法是使共享者无法获得CW,或增加其获得CW的难度。

为了应对CW的扩散共享带来的安全隐患,可采用如下3种加密方式:

1)对智能卡与机顶盒之间的通信进行加密

这种方式可以防止黑客直接在机卡通信过程中截获CW明文,增加其获得CW的难度,这种加密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方式来实现:通过CAS软件加密的方式保护机卡通信,该CAS软件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嵌入智能卡中的负责与机顶盒进行加密通信的程序,另一部分是嵌入机顶盒中的负责与智能卡进行加密通信的程序,该程序是CA厂商提供给机顶盒厂商并移植入机顶盒中的,CAS软件决定了机卡之间加密通信的方式,机顶盒中的CA模块接收到智能卡发送过来并经过其加密处理的CW后,便通过内部的CA软件将CW解密并送给解扰模块;通过硬件加密的方式保护机卡通信是靠智能卡和设置在机顶盒内部的安全芯片完成的,该安全芯片处于解扰模块和智能卡之间,智能卡内部存储着硬件加密通信所需要的密钥和对CW的加密算法,安全芯片中也存储着相应的密钥和解密算法,当安全芯片接收到智能卡发送过来并经过其加密处理的CW后,便将CW解密并传送给解扰模块。软件加密是目前智能卡CA普遍采用的方法,而硬件加密是将机卡间的加密通信方式放在了安全芯片里,其安全性比软件加密更高,但由于要在机顶盒中安装安全芯片,其成本比软件加密高,而且降低了CAS的灵活性。无论是软件加密或是硬件加密,由于CW仍然是从外部的智能卡传给机顶盒的,一旦加密通信方式被黑客破解,CW仍然有可能被共享,因此对机卡间的通信加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CW共享威胁。

2)将CA解密电路与信号的解扰电路封装在一起

由于CW最可能在智能卡与机顶盒解扰电路通信的过程中被截获,因此如果将CA的解密电路和信号的解扰电路封装在一起,则此时的CW就不可见了。实现封装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将CA部分和解扰部分脱离机顶盒单独做成一个模块,或者将CA的解密部分集成到机顶盒的解扰模块中,甚至可以将CA解密模块和解扰模块一起做到机顶盒的解码芯片中,由于此时的芯片已经非常复杂,因此也大大提高了破解CA加密电路的难度。这些做法无疑根除了CW被截获的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CAS的灵活性,不利于CAS的升级,且涉及到的技术较复杂,势必增加运营商的成本。

3)采用软硬件分离的无卡CA模式

所谓软硬件分离(或软便分离),指的是机顶盒的各种功能(包括CA功能)是通过装入相应的应用软件来实现的,应用软件与机顶盒硬件的衔接是通过底层的硬件驱动和操作系统来完成的,只要能够统一应用软件和底层软件间的适配层协议,就可以实现机顶盒硬件的标准化,此时的机顶盒类似于一台计算机,机顶盒制造商可以生产不带任何应用软件的裸机顶盒,而运营商只要将其选定的应用软件下载到用户的机顶盒中即可展开服务,从而实现了“硬件通用,软件下载”的软硬件分离模式[3]。

在软硬分离模式下,CA可以作为其中一个应用软件安装到机顶盒中运行,由于没有智能卡,因此分配给用户的PDK可以保存在机顶盒的存储器(如Flash)中,而且可以和机顶盒的硬件标识符(如CPU、主芯片、存储器等都有自己的标识符)作关联以保证其唯一性,当机顶盒收到前端发来的ECM和EMM时,便可以在自己的CPU中通过运行CA程序进行解密和解扰工作,得到CW后再对数据流进行解码,由于这些都是在CPU中完成的,因此也就不存在CW被截获的可能。CA软件还可以随时通过从码流中下载的方式进行在线升级,假如黑客截获到了码流中的CA信息,也只能得到被加密的目标码,即使黑客有足够的人力、财力,也要花很长时间才可能破译该CA算法,而由于CA算法可以每天都发生变动,因此黑客的破解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黑客也可能会采取像破解复制智能卡一样的方式复制机顶盒,但用户的PDK是和机顶盒的硬件标识符作了关联,每台机顶盒的CPU、主芯片、Flash等都有自己唯一的标识符,如果要复制它们,其所付出的成本和时间要远高于复制智能卡。

由此可见,虽然软硬件分离的无卡CA模式提高了对机顶盒硬件(包括CPU运算能力、存储空间等)的要求,但与智能卡CA相比,软硬件分离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智能卡盗版和CW共享的问题,而且摆脱了机顶盒硬件对CAS的束缚,增加了CAS的灵活性,为机顶盒制造商、CA厂商和运营商都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所以软硬件分离模式将会成为未来机顶盒发展的主流。

4 小结

目前,国内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在数字电视转换和运营的过程中,仍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其中CAS的建设关系到数字电视运营商的长远利益,通过对CAS安全性分析可以看出,现在国内普遍使用的智能卡CAS存在着安全隐患,而软硬件分离的无卡CA模式是目前解决这些安全隐患的最佳方法,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该模式必然成为CAS的发展趋势。

摘要:介绍了目前流行的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CAS)的基本加密原理,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了智能卡攻击、控制字共享等安全威胁和相应的反制措施,最后得出结论,软硬件分离的无卡CA模式是条件接收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控制字,智能卡,软硬分离

参考文献

[1]陈文全,付国映,赵利,等.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安全性研究[J].电视技术,2004(1):53-55.

[2]陈峰,周军.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中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2002(18):21-23.

安全条件分析 篇2

批准:

审核:

编制:

特殊天气或道路条件下安全行车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6年修订)

为进一步提高我厂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化解交通安全风险,尤其是特殊天气和道路条件下的安全行车风险,在厂交通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对特殊天气和道路条件下的安全风险点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具体的安全应对措施,请认真遵照执行,确保交通安全长治久安。

一、特殊天气和道路条件下的安全行车风险

(一)阴雨或大雨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

1、环境阴暗,能见度差,驾驶员视野不开阔,视线不清,对前方人、车、物和道路状况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2、道路湿滑,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减小,附着力也小,制动能力降低;

3、遇转弯或紧急情况采取制动措施时容易发生侧滑、跑偏或甩尾现象;

4、行人和骑车人容易发生与汽车争道抢行、违章穿越马路、闯红灯等;

5、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道路塌陷、损坏以及路面积水等问题;

6、路面积水使路面原有的凹坑、危险点段或障碍物不易被发现;

7、路面一般有积水,容易导致车辆侧滑和控制失灵;

8、雨水密集的造成视线障碍,能见度下降,视觉疲劳,无法正确判断前方车行驶趋向及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二)冰雪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

1、飞舞的雪花影响驾驶员视线,雪花的强烈反射作用造成驾驶员产生眩目的雪盲,视力下降,导致判断失误;

2、起步困难,车辆打滑;

3、路面湿滑坚硬,车辆行驶时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减小,车轮与路面的附着力随之减小,刹车制动能力降低;

4、遇转弯或紧急情况时,易直接引起车辆侧翻、追尾相撞甚至连环相撞事故;

5、上坡路段起步,由于打滑有时还会使车辆向后滑溜;

6、车辆易发生冻坏现象;

7、大雪使路面原有的凹坑、坑洼路段等危险点或障碍物不易被发现,影响行车安全;

8、行人和骑自行车人出现因路滑摔倒;

9、冬季路面磨擦系数低,外部气温低,轮胎脆,轮胎老化加速。

(三)大风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

1、车辆行驶阻力增大,增加车辆负载,影响行车稳定性;

2、行人或骑车人经常会因尘沙进入眼睛或大风对帽子及头盔或衣物的干扰、前方的吹落物等而分散注意力;

3、骑车人容易偏离本方线路左右摇晃行驶,与机动车发生碰撞;

4、车辆在超越前方大型车辆时,两车之间容易形成对流干扰现象,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5、大风吹倒公路边的树木,容易导致交通堵塞。

(四)沙尘暴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

1、道路能见度低,驾驶员的视线不清;

2、车辆行驶阻力增大,影响行驶的稳定性;

3、行驶中的重心过高车辆,还有被强大的沙尘暴气流掀翻引发交通事故的危险;

4、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四处逃避躲藏,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引发交通事故。

(五)大雾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

1、大雾笼罩,行车能见度差,严重影响视线;

2、驾驶员视野不清,视线受阻,不利于对前方道路状况和交通环境的正确观察、掌握和判断;

3、路上车辆和行人由于视线不清会出现抢道占道或不在正常道路上行驶上;

4、路面潮湿有水,加上轮胎胎面受潮,两者之间摩擦力减小,造成制动效果差;

5、驾驶员行车时易出现急躁情绪;

(六)高温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

1、驾驶员容易疲劳瞌睡;

2、人的应变能力下降,反应迟钝,容易判断失误;

3、沥青路面由于高温曝晒变软变滑,使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降低,附着力减小,车辆制动力下降;

4、高温和高速运转摩擦的双重作用,容易发生车轮软化而产生爆胎事故;

5、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以至进入气缸的混合气不易被电火花塞的火花点燃,使发动机难于发动;

6、汽车水箱的温度居高不降,容量散发不出去,影响发动机的功率,甚至可能引起“自燃”、“自爆”;

7、车辆零部件膨胀变形,轻者会加速部件磨损,重者会烧坏机件;

8、高温高压作用还会引起发动机“开锅”、润滑系统工作不良、机件受损等机械故障以及油电路故障等。

(七)低温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

1、驾驶室内外温差过大,室内的空气凝固于汽车挡风玻璃上形成一层薄雾气体,使挡风玻璃透明度降低;

2、驾驶员视线不清,驾驶员因寒冷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对前方道路状况和人、车、物的正确判,手脚僵硬麻木,反应迟钝,动作灵活性降低;

3、发动机冷却系统内的冷却水容易结冰膨胀、撑坏系统管路;

4、润滑系统阻力增大、启动困难,行驶途中熄火后难以启动等等机动车辆自身的技术性能故障;

5、桥面容易结冰。

(八)夜间行车交通安全风险:

1、能见度低,驾驶员有效视野变窄,视力下降和视距缩短;

2、对光线尤其是强光线照射特别敏感,会产生视线盲区(背光区),容易撞上视线盲区内停放的车辆、行人或障碍物;

3、增加驾驶员观察难度,时间较长眼睛负担重,会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延长,还会出现视觉误差;

4、夜间是人生理的低谷期,容易出现疲劳而打瞌睡,其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技能相对受到影响,不利于驾驶员的正常发挥;

5、夜间道路上车、人稀少,容易使驾驶员产生开快车的心理;

6、夜间行人违章现象较多,不走斑马线,自由行走普遍,干扰车辆的正常行驶,容易造成事故。

(九)湿热天气交通安全风险:

1、睡眠不良,驾车时无精打采;

2、驾驶员情绪易急躁不耐烦;

3、易出现随心所欲、盲目开车,赌气开车现象;

4、身体出汗多,肢体行动不灵活。

二、特殊天气和道路条件下的安全行车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的不良天气,所采取的削减措施不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方法是遇不良天气时不出车或少出车。在必须出行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阴雨或大雨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遵守交通规则,及时开启雨刮器,必要时开启灯光;

2、集中精力,严密关注前方道路环境、行人动向;

3、降低车速,严禁急刹车;

4、严禁急打方向,需要转向时,先减速,适当加大转弯半径,慢打方向盘;

5、与前车保持较大的安全距离,与路边行人保持较大的横向安全距离;

6、山区行车时要严格控制车速,尽量低速行驶;

7、避免涉水行驶,尽量选择安全的路面行驶,时刻注意路基的疏松和可能出现的坍塌;

8、按自己的路线行驶,尽量靠中间位臵行车,不要在路的边缘行车;

9、遇路面积水,看不清深浅时,需下车查看,确保安全通过;

10、雨水特别密集时,尽量减少出车,如在行驶中,可在安全地带作短暂停留。

(二)冰雪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遵守交通规则,减速慢行,集中精力,谨慎驾驶;

2、准备好铁锹、防滑链、三角木等防滑用具;

3、根据需要及时使用防滑链;

4、控制车速和与前车保持较大的安全距离是冰雪路面行车的关键;

5、路面上禁忌急打方向盘;

6、当需要转向时,请先减速,适当加大转弯半径并慢打方向盘;

7、为避免侧滑,双手握住方向盘,操作要匀顺缓和,起步慢抬离合缓加油,离合器松开得比往常要慢,油门比平时起步时要小;

8、起步时出现车轮打滑的现象,可挂入比平时高一级的挡位,如小轿车可用二挡起步,货车空车时用三挡、重车时用二挡起步;

9、上坡时尽量不要停车;

10、及时添加汽车防冻液,并注意车辆保温,必要时轮胎相互交换位臵;

11、不清楚的路段行车时,如出现雪覆盖路面,要停车下来查看,确认路面上无坑洼危险物时方可行使;

12、注意观察路上行人动向,主动避让行人、车辆,礼貌让行,不要抢道行驶,始终保持较大的横向安全距离;

13、检查轮胎气压。轮胎气压不可太高,但是更不可过低。

(三)大风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控制速度,平稳行驶,行车时要注意防侧风;

2、注意观察路上行人动向,不与行人抢道行驶,超越行人或骑自行车人时加倍小心,保持较大的横向安全距离;

3、发现路边行人或骑车人异常时,立即停车;

4、风力大时严禁超车;

5、发现路边有杂物或树木、树枝时及时停车查看,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过。

(四)沙尘暴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尽量减少出车,遇沙尘暴较大时,可在安全地带停,留待风力小时再行车;

2、严格控制行车速度,始终保持平稳行车;

3、重心较高的车辆遇沙尘暴天气严禁出车,已经在路上行驶的车辆,必须立即将车辆停驶在安全地带;

4、密切观察路上行人动向,与行人或骑自行车人保持较大的横向安全距离,发现行人四处奔跑时立即停车。

(五)大雾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严格控制行车速度,开启雾灯、近光灯和紧急闪光灯;

2、集中精力,高度关注前方车辆及路边动向;

3、行车要增大跟车距离,勤按喇叭,时刻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

4、不要盲目超车,最好不要超车,如要超越前方停放车辆时,要考察此车是否在等待对面来车,如没有要狠按高音喇叭从其左侧低速通过,再靠右行驶;

5、当能见度低于看不见前面路面时,要将车移到安全地方停放,同时要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等待情况好转时再行;

6、要保持心静,切勿急燥不耐烦,小心谨慎,必须做到靠右行驶,各行其道,遇有盲目开车者不要赌气,急于追随;

7、当遇有团雾时,要严格控制车速,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严禁超车。

(六)高温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驾车过程中出现疲乏立即停车休息;

3、出车前要有良好的睡眠,保持旺盛的精力;

4、遇沥青路面湿滑时,减速行驶;

5、及时检查轮胎、轮毂,发现轮毂发热时立即停车降温;

6、及时散热,避免发动机温度过高,保持发动机冷却液充足;

7、及时检查车辆,确保各部件良好;

9、发现车辆发动机开锅时,立即停车检查,补充冷却液,车辆行驶一段时间后,停车休息,避免发动机过热。

(七)低温天气情况下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开启暖风吹扫玻璃,始终保持玻璃清洁干净;

2、驾驶室内注意保暖,控制行车速度;

3、及时检查发动机冷却液,必须使用标准的防冻液;

4、注意发动机预热,途中行车及时检查车辆;

5、路过桥面时需缓慢行驶。

(八)夜间行车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开启远光灯、尾灯,会车时及时变光;

2、驾车集中精力,密切观察道路及路边动向,发现有不清楚的人、物及时停车;

3、眼睛疲劳时立即停车休息;

4、按时休息,严禁疲劳驾驶,无特殊情况严禁深夜行车;

5、严格控制行车速度;

6、密切注意夜间行人动向,发现行人自由行走或违章行走时及时避让。

(九)湿热天气交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注意休息,保持旺盛精力;

2、保持心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出现急躁时可短暂休息;

3、集中精力,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安全责任,不开赌气车;

4、注意降温,保持清洁卫生,及时休息。

(十)山区滑坡或发泥石流的应对措施

1、如行驶路线经过已经发生山区滑坡或泥石流路段,则禁止前往该路段,重新调整出车时间或行车路线,避开经行危险区域;

2、如在行车途中经过突发山区滑坡或泥石流路段,首先要集中精力,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安全责任,首先避免车辆和人员停留在危险区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上级汇报现场情况,听从现场抢险组织安排,迅速、有序将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3、行车时若发现已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将车辆行驶至安全地带,通过手机拨打“110”等电话报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雷雨闪电情况下不要拨打手机。在有条件的地点,还可通过路侧紧急电话报警;

4、一旦遇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续车辆应避开高边坡等危险地段靠右侧依次停靠,观察道路周边情况,采取合适的避灾措施。一是在山区行车遇暴雨时,车辆要尽量靠外侧行驶,避免山体滑坡砸伤车辆,如遇道路被阻断,应将车辆放在安全地区并及时报警。雨中和雨后在山路行驶时,如遇山石塌落在路上,不要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自行清理路障,以免后续山石滑落造成人身伤害。二是驾乘人员下车以后,应观察泥石流的走向,不要顺着泥石流可能倾泻的方向跑,不要在树上和建筑物内躲避,要向泥石流倾泻方向的两侧高处躲避。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衡下滑,应待在基底稳固的高处,另外逃出时应尽量多带些衣物和食品。

(十一)行车遇铁路道口的应对措施

1、车辆通过铁路道口时,应当按照交通信号或者管理人员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或者管理人员指挥时,应当减速或者停车,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2、严禁车辆在铁路道口内超车、掉头、熄火和空挡滑行;

3、坚决不准在铁路道口内停留,万一在道口内发生故障,首先报警、报告上级和有关人员,并立即将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再尽快将车辆拖离道口至安全地带;

4、冬季和雾天、雨天通过无人看守铁路道口时必须下车了解通行条件,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行。

(十二)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1、在驾车行驶中觉察到有地震时,应保持高度的镇静,防止由于恐慌而引起的混乱,引发交通事故以及随之而来的火灾等二次性灾难的发生;

2、慢慢减速,把车辆停靠在右侧路肩,关闭发动机。为紧急通行的汽车让出行车道路并防止发生相撞车祸,注意驻车地点最好不是在桥上或挖土形成的高坡旁;

3、停车后必须打开收音机注意收听交通情报,在未接到交通指令前,不要独自行动。在万不得已需要人离车时,应当留下车钥匙,以便于有关人员在需要时能移动汽车;

4、发现公路上的异常情况或者交通事故时,应通过紧急电话与有关方面联系或报警;

5、如处于城市道路或周围没有宽阔地可以临时躲避时,应该立即打开双闪应急灯,减速停车,将车停靠在路边,然后下车观察周围情况并找一个相对安全的位臵等待,直到地震过后再上路行驶至安全地带。

6、如在高楼旁边,组织人员趴在两台车缝隙之间避险。如在停车场遇到地震,而这个停车场周围又是高楼林立的话,则一定要立即下车,组织人员在两车之间的位臵抱头蹲下或卧倒,当建筑物倒塌的时候较大物体先会压在车上,不至于直接撞击人身;

7、地震时不要进入长桥、堤坝、隧道,如已进入,则要尽快离开,如果路过的地方出现路面下陷,那么同样要停车并迅速离开车辆,寻找附近安全的地方临时避难,如果在坡上,驾驶员要将前轮向右或向左转一定角度,以防地震时车辆溜坡;

8、组织人员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进行躲避时,应尽量选择平坦、无高建筑物的地点,最好选择人多一些的地方,这可为后期的搜救提供方便;

安全条件分析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安全评估指标 有效性 原因 改进条件

幼儿园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促使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也越来越严格地进行,检查和评估素来都是督促工作不断完善的手段之一,一套有效的评估指标能在日常中对所评估的工作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发现,现行的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显然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导向的功能 ,致使幼儿园的安全保障工作屡屡成为争议的话题,因此如何对现行的评估指标进行改进,首先需要对评估指标有效性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1]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开展受到来自自身、主管部门、专家、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群体对安全工作效果的评价也各有不同的视角,因此导致目前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不能有效督导和检验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原因也来自于多个方面,这就需要全面地、从多角度审视导致该评估指标体系问题的原因,进而寻找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学校管理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行政方法和法规方法,即通过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或依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按照行政方式管理学校,这种管理强调垂直的纵向系统,上级领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带有强制性,强调纪律,不允许有对抗行为[2]。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领导的认识在管理工作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大多数并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同时绝大多数领导对幼儿园的重要程度又远远不及对中小学,因此对幼儿园、幼儿教师工作、幼儿年龄特征、幼儿家长需要并不完全了解,常常借鉴中小学或其他行业的经验对幼儿园安全工作提要求做指示。这种现象导致了领导对幼儿园安全工作只看到表面,从最直接可见的客观条件入手做出反应,而忽视其他深层的需要和问题。另外,由于不了解幼儿年龄特征,面对幼儿意外伤害事故时,为了满足家长这一受害方的要求,将责任过多地强加于幼儿园方以及教师身上,为了避免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幼儿园以及教师也开始功利地追求绝对安全。有管理才能的领导者应该讲究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善于同群众商量,发扬民主作风,寻求最佳方案。同时,好的领导应该做到知人善任,能够量才所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在管理过程中分层管理,保证渠道畅通[3]。也就是说,如果领导自身对该专业不够熟悉,应该重视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来寻求解决方案。

(二)理论发展滞后

理论的发展需要达到足够的高度以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的进行,否则一切实践都只能是就事论事地摸索、尝试。但目前有关学校安全方面的理论尚不成熟,学校管理理论中关于安全理论的环节薄弱,而学术上对安全理论的探讨几乎都定位在工业安全方面,有少数关于市场经济安全或者信息安全方面的,对学校安全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更不用说专门针对幼儿园安全问题的理论指导。在学校安全方面,理论的发展与解决问题的需要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往往是在问题表现出来以后,才启发人们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没有起到理论先行、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关于幼儿园安全问题的探索目前几乎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缺乏深度。

(三)主观因素多变

对安全的认识,目前刚刚进入一个转变的开始。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单纯地认为安全的保障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而安全的环境由不具有危险性的客观条件形成。经过实践,人们逐渐发现了这种认识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但不可能创造出不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因为是人的行为,而不是客观条件决定了所处环境是否安全”。[4]也就是说,如今再来关注幼儿园安全问题,人们的视野应该转变,不仅要关注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安全,也要关注其中的动态因素,关键就是人在其中的活动,包括教师和幼儿两方面。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往往缺乏深刻认识,不能预见后果,因此幼儿行为的安全性仍然需要靠教师来判断,因此,教师安全意识和技能就成为影响安全的重要主观因素。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类影响因素比较难有效地评估考核。教师在纸上作答的、在模拟情景中表现的,和真正在工作中面对时的做法,不见得完全一致,因此评估指标难以拟定。

(四)社会舆论片面影响

家长的评价是影响幼儿园生源和效益的直接因素,国家开办幼儿园的一大任务即是为家长服务,因此对幼儿园的评价还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愿望和要求。绝大多数的家长对于教育并不太了解,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关爱有加。教育的效果本身具有滞后性,而幼儿一旦受到任何伤害却会立竿见影地表现出来,因此让孩子在幼儿园经历划伤擦伤去积累经验教训往往是家长所不能接受的。由于生源的竞争,部分幼儿园为了赢得家长的好评,根据家长的需要来要求教师,一方面用最直观的硬件条件来吸引家长,另一方面努力满足家长让幼儿不感冒、不发生任何伤害的愿望,以得到家长口口相传的好评,认为这样的幼儿园工作做得细致,对孩子照顾得周到。在幼儿园管理者这样的要求下,教师也就尽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可能让幼儿发生意外伤害的活动,因此我们常常听到幼儿模仿老师说诸如“你不能……”这样的话,而幼儿绝大多数的在园活动都安排为相对更安全的看书、折纸、唱歌、手指游戏等,使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畸形地变成了外行领导内行。安全学上认为“安全”是指“将伤害控制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5]因此家长的可接受水平也是影响我们评估幼儿园环境是否安全的一项标准,家长对绝对安全的追求,也就导致了评估主体不能不向绝对安全靠拢。endprint

二、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改进的条件

任何一套指标体系的实施能否达到好的效果还和评估的实际操作过程有密切关系,同一套指标由不同的评估主体进行操作,达到的效果可能不完全相同。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即使再完善,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改进不是瞬间完成的,改进所需过程的长短还需要视参与评估的各方的适应能力、配合度而定。要想顺利地完善改进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健全评估机构,需要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的深入学习,转变观念,密切合作。

(一)健全评估机构,保证评估主体,熟悉评估指标

在调查中笔者也了解到,各种已有的评估指标在现实中并没有被良好地执行,主要原因在于评估过程缺乏专业性。评估能否有效地促进现状的改善,还有赖于评估实施的状况,评估的实施效果又受评估指标的建立以及评估人员对指标的理解的影响。在评估指标的建立上,目前有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命令性质成文的指标,主要明确的是与安全相关的硬件条件,具有明确规定,属于硬性指标;另一类则是学术界探讨的相关指标,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但这些指标既不明确具体,也仅仅属于学术探讨,不带有强制性。而教育主管部门也缺乏专职的评估机构,每到需要对幼儿园安全进行评估检查时,都是以抽调的方式临时组成评估小组,评估成员对评估指标缺乏全面的了解,一般都只对强制性的、成文的指标进行考核,而对其他方面也缺乏准确把握,干脆不加考核。因此长期以来,对幼儿园安全的评估也就仅限于对建筑设施设备等一些明文规定的条件进行检查,致使其他评估指标形同虚设。要使评估指标发挥其作用价值,需要评估主体熟悉评估指标,有效把握,否则再完善的评估指标都形同虚设,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健全评估机构,专人专职。

(二)评估主体转变观念,提升水平

现行的幼儿园安全评估指标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具有行政命令性质的指标和学术界探讨的指标两类,而执行评估任务的都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执行评估任务的过程中,评估者往往是以管理者、监督者的身份定位,在评估者的意识中,他们的任务就是用评估标准去衡量审视评估对象是否符合要求,而很少去思考评估指标的合理性、评估的有效性、问题的复杂性、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评估对象改进完善。因此,对于评估者而言,他们仅仅在使用评估指标,而没有认真学习、分析、审视评估指标,致使评估指标经年不变,评估效果越来越差。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将评估指标的使用者和制定者融为一体,让评估主体去深入认真地研究分析评估指标,深刻认识每项指标评估的角度、要求以及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义作用。这样,在评估的过程中,评估者才能更准确把握细节和本质,将全面考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评估指标不恰当的情况,有效地促进评估指标的改进完善,使评估指标保持其效力。

要让评估主体参与到研究评估指标中来,除了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提升这方面的学术水平和能力素质,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锻炼敏锐的观察思维能力,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现象,正确认识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对已有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立足于使评估指标有效发挥其导向作用思考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发展方向,将工作落到实处,重视实际效果。

(三)幼儿园安全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密切合作

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看似矛盾的双方,往往扮演着法官与嫌疑犯的角色,这种对立应该是只存在于现行这种评估方式之下,评估者是管理者、监督者,对被评估者有威胁的状况下,如果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双方都能调整心态,改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将评估过程看作一种合作,目的在于有效促进幼儿园安全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双方的抵触情绪和敷衍情绪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在这种条件下,双方为着同一个目标形成合作关系,就可以主动地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幼儿园可以将面临的实际问题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让大家都更了解幼儿园安全的现状、矛盾和困难,以便进一步调整完善评估指标;评估者作为评估指标的制定者和使用者,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被评估者的实际情况,从宏观上给幼儿园提供建议,寻找其他途径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安全保障。这种关系的改善需要使评估活动更多地发挥鉴定和激励的功能,较少地发挥管理功能而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A].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6.

[2]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 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1,179-180,196,210.

安全条件分析 篇4

关键词:信息不完全不完美,信号传递博弈,精炼贝叶斯均衡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 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也牵涉到食品安全问题主体的利益。本文主要研究食品安全的监管方与食品供应方之间的博弈。监管方的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监管者本人的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指他们的职业操守, 他们需要学习和教育来提高整个执法团队的素质。 (2) 监管需要通过实践积累执法经验, 反馈执法效果并对执法方式做出适当的调整。 (3) 监管力度与监管成本正相关, 监管越严, 成本越高, 但是由于政府划拨的监管经费预算有限, 抑制了从严监管。食品供应方由于存在侥幸心理, 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 违规生产, 他们会根据先验概率和自己的得益情况选择违规操作或非违规操作。

1 基本模型与假设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有两个参与人, 监管方与供应方, i=1, 2;参与人1 (监管方) 称为信号发送者, 参与人2 (供应方) 称为信号接收者, 参与人1与参与人2的类型都是私人信息。博弈的顺序如下:

(1) 参与人1的类型θ∈Θ= (θ1, θ2) 是参与人1的类型空间, 参与人1知道θ, 但参与人2不知道, 只知道1属于的先验概率是p=p (θ) , ∑kp (θk) =1。因为监管方的类型Θ= (θ1, θ2) 不能直接观察, 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数据分析, 直接观察与θi (i=1, 2) 有关的主要因素xi (i=1, 2) (通常如此) , 但是从xi中获取θi的先验信息还是较困难的, xi的分布是由边缘分布m (x) 而定的 (x1表示监管方的职业操守, x2表示专项监管经费) 。m (x) =∑Θp (x|θ) ×p (θ) x, X与Ⓗ的联合密度是h (x, θ) =p (x|θ) ×p (θ) , 假设供应方由以往的经验与数据分析可以得知p (x|θ) , 由xi可以估计m (x) , 但是估计p (θ) 较困难, 涉及统计学知识, 这里不作说明。

(2) 参与人1依存类型θ选择发出信号m∈M, 这里M={m1, m2}是信号空间。

(3) 参与人2观测到参与人1发出的信号m (但不是类型θ) , 使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p (θ) 得到后验概率undefined, 然后选择行动a∈A, 这里A= (a1, a2) 是参与人2的行动空间。

(4) 支付函数分别为u1 (m, a, θ) 和u2 (m, a, θ) 。

下图是一个简单的信号传递博弈的扩展式表述undefined。

θ1表示参与人1职业操守好, θ2表示参与人1职业操守差。m1表示参与人1检查参与人2并查实违规, m2表示参与人1检查参与人2并未发现违规。a1表示参与人2选择不违规, a2表示参与人2选择违规。m (θ) 是参与人1的类型依存信号战略, a (m) 是参与人2的行动战略。

2 信息不完全不完美条件下的准分离均衡战略选择

信号传递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是战略组合 (m* (θ) , a* (m) ) 和后验概率undefined的结合, 它满足: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是参与人2使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 (θ) 、观测到的信号m和参与人1的最优战略m* (θ) 得到的 (可能的情况下) 。

参与人1在类型θ1时依据核查事实选择信号m (m1, m2) 并发出, 参与人1在类型θ2的情况下选择特定的信号m (m2) 发出。假设类型θ1的参与人1随机的发出信号m (m1, m2) , 类型θ2的参与人1以1的概率选择发送信号m (m2) , 如果这个战略组合是均衡的战略组合, 那么就是说, 如果参与人2观测到参与人1发出了信号m1, 就可以推断参与人1一定是属于类型θ1 (因为类型θ2不会发出信号m1) ;如果观测到参与人1发出了信号m2, 参与人2就不能准确的推断出参与人1的类型了 (θ1, θ2都有可能) , 但是他可以知道参与人1属于类型θ1的概率降低了, 属于类型θ2的概率上升了 (这里假设β是在类型θ2时参与人1基于核查事实发出信号m1的概率) , 这时参与人2会觉得自己有选择违规操作的空间, 可能选择违规操作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u1 (m1, a* (m) , θ1) <=u1 (m2, a* (m) , θ1) ;u1 (m2, a* (m) , θ2) <=u1 (m2, a* (m) , θ1) ;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p (θ1) +p (θ2) =1)

u2 (m2, a2, θ1)

假设查实违规的处罚为P, 供应方违规利润为R, 那么存在以下可能的均衡:

(1) 如果参与人1发出信号m1, 那么参与人2以undefined的概率选择a1 (m1) , 即undefined是一个均衡战略组合。

(2) 如果参与人1发出信号m2, 那么参与人2则有以下考虑:

①如果undefined, 即undefined, (假设满足undefined和undefined那么undefined与undefined均为均衡战略组合;

undefined (同①) , 那么undefined是均衡战略组合;

undefined (同①) , 那么undefined是均衡战略组合。

3 结论与建议

在信息不完全不完美的条件下, 在参与人发出信号m1时, 参与人2以undefined的概率选择a1 (m1) , 如果参与人1发出信号m2, 那么参与人2需要考虑undefined与undefined的关系, 可能存在满足undefined和undefined值域的均衡战略组合undefined和undefined。建议在β值域 (0, 1) 内调整β的值, 在满足undefined和undefined的情况下, 只出现undefined的情况, 也可以调整影响先验概率的因素, 从而在理论上抑制厂商违规操作的可能利润空间, 进而打击他们的侥幸心理, 争取取得保障食品领域安全供应的良好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孙建举, 王文举.不完全信息下的免赔额保险博弈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 (01) .

[3]贺琼, 李芬.不完美信息条件下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博弈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6) .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5]王文举, 夏龙梅.保险人行为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8) .

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篇5

目 录

前 言....................................................1 1安全条件论证目的及依据.....................................3 1.1安全条件论证目的......................................................3 1.2安全条件论证依据......................................................3 2概述....................................................7 2.1建设单位概况..........................................................7 2.2建设项目介绍..........................................................8 2.3建设项目地址..........................................................8 2.4厂址自然条件..........................................................8 2.5交通运输状况.........................................................10 2.6生产工艺流程.........................................................10

3危险、危害因素分析.......................................18 3.1物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18 3.2生产过程的危险性.....................................................20 3.3储存过程的危险性.....................................................22 3.4重大危险源辨识.......................................................23

4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分析..............................................24 4.1厂址选择及周边环境影响分析...........................................24 4.2工艺可靠性分析.......................................................25 4.3分析论证结论.........................................................25

5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或者居民生活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分析.....26 5.1周边生产经营活动因素影响分析.........................................26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5.2交通运输影响分析.....................................................26 5.3城市建设的影响分析...................................................26 5.4分析论证结论.........................................................26

6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影响分析.................................27 6.1场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分析.....................................27 6.2分析论证结论.........................................................28

7在设计、建设阶段补充的安全对策措施..........................29 7.1厂区总平面布置方面的对策措施.........................................29 7.2工艺设施安全技术对策措施.............................................30 7.3建构筑物安全对策措施.................................................32 7.4防火、防爆安全对策措施...............................................33 7.5职业安全卫生对策措施.................................................33 7.6电气方面安全对策措施.................................................36 7.7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措施...............................................37 7.8安全管理方面对策措施.................................................37 7.9重大危险源管理对策措施...............................................38 7.10事故应急救援预案....................................................39

8结论...................................................41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前 言

XXXXXXXXXXXXXXXX是集农化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与植保技术推广服务于一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股份制科技企业。主要从事新型、高效、环保农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农药技术研究及转让。公司总占地面积约41060m2。公司拥有员工160名,其中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65名,均受过严格培训。具有高工(高农)、研究员、副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人员8人,农艺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的人员26人,研发和生产的技术力量雄厚,有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强大的科研实体,现已有包括杀虫、杀螨、杀菌、除草剂等四大类近百多个品种获国家登记。企业具有优良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健全的市场网络。

本次建设项目年产5000吨环保型农药制剂项目地位于XXXXXXXXXXX西边紧邻工业园区拟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南边紧靠良侯村耕地,南北长195米,东西长205米。主要建设内容:一期年产2000吨复配农药生物制剂项目:建设3个生产车间各1376m2、2个原材料库各972m2、包装材料库1350m2、综合宿办楼2880m2、研发中心及水电暖消防排污等辅助设施、绿化17385m2,绿化率12%,采购安装3套农药生产装置;二期年产3000吨复配农药生物制剂项目:建设5个生产车间各1376m2、2个原材料库各927m2、包装材料库1350m2、综合宿办楼2880m2、研发中心及水电暖消防排污等辅助设施、绿化17385m2、绿化率12%,采购安装3套农药生产装置。

由于该项目涉及的主要物质属于危险化学品,若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意外可能会给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2006年10月1日生效的国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家安监局《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第8号令【2006】)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生产装置和设施的建设项目,其安全许可及其监督管理,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建设项目选址时,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进行论证”的规定,本公司对此项目的安全条件进行了论证,全面系统分析了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安全对策措施,得出论证结论,兹提出本报告。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1安全条件论证目的及依据

1.1安全条件论证目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第8号令【2006】)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生产装置和设施的建设项目,其安全许可及其监督管理,建设项目设立安全审查建设项目选址时,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进行论证”的规定,农药制剂项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该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进行了论证。

该论证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本项目的选址、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政府或行业准入条件,安全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最终给出论证结论。1.2安全条件论证依据 1.2.1主要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自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

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44号令

8、《农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6号

9、《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7号

10、《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1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9号

12、《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5号

1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2号

14、《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7号

15、《农药生产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23号

16、《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8号令

1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和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危化[2007]121号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18、《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发改投资(2003)1346号

19、《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6号(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20、《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年第1号

2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

22、《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2004]56号

23、《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细则(试行)》安监总危化〔2007〕255号

24、《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

1.2.2主要规范、标准

1、《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

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

5、《化工企业静电安全检查规程》HG/T23003-92

6、《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7、《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8、《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2008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9、《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20571-1995

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11、《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

1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13、《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

14、《化学品的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

15、《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1999

16、《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1999

17、《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4387-2008

18、《用电安全导则》GB/T13869-2008

19、《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2003 20、《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1、《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

2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2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24、《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

25、《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2概述

2.1建设单位概况

XXXXXXXXXXX是集农化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与植保技术推广服务于一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股份制科技企业。主要从事新型、高效、环保农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农药技术研究及转让。公司总占地面积约41060m2。公司拥有员工160名,其中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65名,均受过严格培训。目前公司员工中,大专以上的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0.6%,其中具有高工(高农)、研究员、副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人员8人,农艺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的人员26人,研发和生产的技术力量雄厚,有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强大的科研实体,现已有包括杀虫、杀螨、杀菌、除草剂等四大类近百多个品种获国家登记。企业具有优良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健全的市场网络。

XXXXXXXXXXXXX限公司始终把满足农业生产和用户需求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实行ISO9000;2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产品研制、生产和原料供应等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原料质量控制和中间生产环节的管理,有效的保证了产品生产质量。公司的质量目标是:产品出厂合格率100%,顾客满意度96%。

XXXXXXXXXXXX限公司负责实施,公司亦专业从事新型、环保、高效农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和农药技术的研究及转让;已有三证齐全的产品共计27个,目前已在农业部提出申请的产品有105个,其中87个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环保剂型产品正待审批下证。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2.2建设项目介绍

建设规模:年产5000吨环保型农药制剂。

主要建设内容:一期年产2000吨复配农药生物制剂项目:建设3个生产车间各1376m2、2个原材料库各972m2、包装材料库1350m2、综合宿办楼2880m2、研发中心及水电暖消防排污等辅助设施、绿化17385m2,绿化率12%,采购安装3套农药生产装置;二期年产3000吨复配农药生物制剂项目:建设5个生产车间各1376m2、2个原材料库各927m2、包装材料库1350m2、综合宿办楼2880m2、研发中心及水电暖消防排污等辅助设施、绿化17385m2、绿化率12%,采购安装3套农药生产装置。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1亿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2.3建设项目地址

本项目建设地位于XXXXX工业园内,北边紧邻310国道,东边紧邻光明化工,西边紧邻工业园区拟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南边紧靠良侯村耕地,南北长195米,东西长205米。渭南市华县化工工业园区位于华县县城西南部,规划范围北起子仪大街,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XXXXXX工集团,东至天沟河与少华山森林公园。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0.9公里,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2.4厂址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华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交替、四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季温暖多雨、秋季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 13.6℃ 多年平均降水量 555.8㎜ 常年主导风向 东北偏东 年平均风速 1.93m/s 静风率高达 36% 年平均气压 940-980hpa(2)地质条件

根据厂区所做的地质钻探资料显示:地质表层为耕作层,其下为黄土状亚粘土层、粉砂、细砂、中砂、粗砂层、卵石层,上部黄土具有湿陷性(为非自重湿陷性)。

(3)水文条件

地下水位在18.3-18.8米之间,属潜水类型。

地表水系有渭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自张仪村入境,经临渭区、华县、华阴到潼关港口入黄河,境内长37.5公里,流域面积1221平方公里。在渭南市内属平原型宽浅河流,年平均径流量93.3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7440立方米/秒(1954年),最小流量为2.1立方米/秒(1971年)。渭河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

(4)地震条件

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厂址所在地区按Ⅶ度设防。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2.5交通运输状况

公路四通八达,汇集着公路、铁路的便捷优势,紧邻310国道,距西潼高速公路华县站900米。距西安国际航空港一小时路程,空运也十分便利。附近有陇海、郑西高速、西南三条铁路及已投运的连接陇海线9公里长的陕化铁路专用线。2.6生产工艺流程

2.6.1液体制剂工艺流程

(1)水剂(可溶液剂)工艺流程

能够配制成水剂(可溶液剂)的农药本身具有高水溶性。在配制罐中依次加入定量的水、原药、助剂,常温搅拌一定时间。经取样检测合格后送入成品贮罐,进行灌装包装、成品检验、入库。

工艺流程如图2.6-1所示: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图2.6-1 水剂(可溶液剂)工艺流程

(2)悬浮剂工艺流程

按生产品种的加料顺序及加料量在反应釜中加水、润湿剂、分散剂、抗冻剂、部分消泡剂,然后高速搅拌一定时间后再加入助悬剂,接着搅拌5-10分钟后投入原药,高速搅拌使原药分散均匀。搅拌均匀后,将反应釜中的药液直接转入中间罐,然后通过砂磨机进行砂磨。经砂磨后自检细度,如细度自检测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则将本批药液全部返回中间罐中,进行第二次砂磨或第三次砂磨,直到细度达到要求。根据不同的品种的工艺加工要求,经两次或多次砂磨的药液,若自检测细度合格,全部导入高速搅拌罐,补加剩余的消泡剂,搅拌后加入预先配制的黄原胶水溶液,高速搅拌,至黄原胶完全分散于药液中并成均相。经检测合格后送入成品贮罐进行灌装包装、入库。工艺流程如图2.6-2。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图2.6-2 悬浮剂工艺流程

(3)水乳剂

按生产品种的加料顺序及加料量在反应釜中投加水、乳化剂、抗冻剂、部分消泡剂以及配好的10%PVA水溶液,然后启动搅拌及高速剪切,剪切30-45分钟。根据生产投料单在备料釜中加入原药、溶剂,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加入乳化剂、抗冻剂、部分消泡剂,接着搅拌15-30分钟。搅拌均匀后将备料釜中的药液均匀加入反应釜中,高速剪切60-75分钟后停止,继续搅拌。补加剩余的消泡剂进行消泡。经检测合格后用泵将药液抽入至成品贮罐。包装、入库。工艺流程如图2.6-3。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图2.6-3 水乳剂工艺流程

(4)微乳剂

微乳剂是农药较先进的剂型之一,它是将农药原药按规定的比例溶解在水或助溶剂中,再加入一定量的农药表面活性剂和水而配制成的均相透明油状液体。微乳剂与其它农药剂型相比,其特点是以水为介质,不含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含量少,可节省大量有机溶剂,减少了有机溶剂对环境的释放和污染;且不易燃易爆,生产操作、贮运安全;农药分散度极高,达微细化程度,在水中分散性极好,对靶标渗透性、展着力和附着性强,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药效发挥充分,防治效果好;以水为介质,成本较乳油低;制剂贮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加工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基本无三废产生。

微乳剂的加工是一个物理过程,即按照选定的配方,将原药溶解于少量助溶剂中,再加入乳化剂等其它助剂和水,在搅拌下混合溶解,制成均相透明的液体,经质量检验合格后进入自动包装线,完成整个加工过程。整个加工生产过程均可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封闭生产,基本没有三废产生,加工场地的噪音主要来自搅拌设备,通过减噪处理后可得到有效控制。工艺流程图如图2.6-4。

图2.6-4 微乳剂工艺流程图

(5)乳油

首先将选择性溶剂一定量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一定量的原药进行充分溶解完全,再加入一定量的助剂、乳化剂充分混合均匀,经取样测定其各项技术指标,若合格用泵抽到成品贮罐进行包装,若检测不合格需要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继续调制,包装完成后按《农药包装预标准》抽检包装质量,符合包装标准要求方可办理入库,其生产工艺流程见图2.6-5。

图2.6-5 乳油工艺流程

2.6.2固体制剂工艺流程(1)粉剂(可湿、可溶性)

可湿(溶)性粉剂是农药基本剂型之一,它是由农药原药、填料、各种助剂经过预粉碎、混合、气流粉碎(超微粉碎)、分级、再混合等几道工序,经质量检验合格后进入自动包装机,完成整个加工过程。近年来,随着粉碎设备的改进,尤其是磨细设备及混合设备的不断进步,可湿性粉剂加工的整体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产品的流动性、润湿性、分散性、悬浮性、细度、水分等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加工场地的噪音、粉尘可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封闭生产。

填料通过气流输送罐输送到料斗,与从原料料斗出来的原药经过计量装置计量,然后再与从助剂计量槽出来的助剂在混合机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物料经过气流输送罐送到加料斗,经电振加料斗加入气流粉碎机,粉碎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后的物料经过分级器,合格物料进入旋风除尘器,不符合细度的物料返回气流粉碎机再次粉碎。从旋风除尘器出来的物料经过脉冲袋式除尘器捕集。细度合格的物料通过旋风除尘器进入料斗,再次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物料通过气流输送罐输送到成品料斗,经振动筛进入包装机进行包装。工艺流程如图2.6-6。

图2.6-6 粉剂(可湿、可溶性)工艺流程图

(2)水分散粒剂

首先将原药、助剂和载体搅拌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再次搅拌混合均匀,定量的水或粘结剂,同时送进旋转流化床、造粒机进行造粒,经过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性粒剂产品。工艺流程如图2.6-7。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图2.6-7 水分散粒剂工艺流程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3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1物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溶剂、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及产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液体制剂车间散发的危险、有害物质有二甲苯、甲醇、异丙胺;粉粒制剂车间散发的有害物质有氯氟氰菊酯、代森锰锌、甲维盐、己唑醇等。以下对上述物质的特性做进一步辨识分析。

(1)物质危险性

①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分析,甲醇、二甲苯、异丙胺属于危险化学品。

②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分析如下:

甲醇属第3类:易燃液体,次要危险性为第6.1项:毒性物质; 二甲苯属第3类:易燃液体;

异丙胺属第3类:易燃液体,次要危险性为第8类:腐蚀性物质; 阿维菌素属第6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中第6.1项 毒性物质;(GB6944-2005)

代森锰锌属第4.2项 易于自燃的物质,次要危险性为第4.3项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甲维盐属第6.1项 毒性物质;

烯酰吗啉为对环境有害固态物质,属第9类 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啶虫脒属第6.1项 毒性物质;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四螨嗪属第6.1项 毒性物质; 高效氯氟氰菊酯属第6.1项 毒性物质; 醚菊酯属第6.1项 毒性物质; 高效氟吡甲禾灵属第6.1项 毒性物质;

己唑醇为对环境有害固态物质,属第9类 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腈菌唑为对环境有害固态物质,属第9类 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③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分析:

甲醇、二甲苯、异丙胺均为闪点小于28℃的液体,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

代森锰锌为“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火灾危险性属于乙类。

高效氯氟氰菊酯为“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火灾危险性属于丙类。

腈菌唑为“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火灾危险性属于乙类。④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分析如下:

甲醇属于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里的化学品。⑤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分析如下: 异丙胺闪点小于60.5℃属于第3类易燃液体;

异丙胺经肤接触半数致死量LD50=380mg/kg(兔经皮)小于500 mg/kg;可知属于第6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中第6.1项 毒性物质。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3.2生产过程的危险性

在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中间产品、副产品和最终产品。这些物质自身也具有一些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此外,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各种工艺条件也客观存在不同的危险、有害因素,同时有些加工过程会产生热、噪声、振动、静电等有害因素,也应该引起重视,并予以辨识与分析。

(1)液体制剂生产、包装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液体制剂生产包括水乳剂、微乳剂、水剂和乳油生产四种类型制剂的生产与包装。在液体制剂生产过程中有机溶剂、助剂和原药等挥发出的气体易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因操作不慎或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液体制剂溅到皮肤上,有中毒和腐蚀的危害。生产过程中易燃溶剂、助剂挥发或泄漏,遇明火有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危险。另外,带加热装置的储槽还存在烫伤的危险。

在包装过程中存在药液泄漏,会对操作人员皮肤和呼吸道造成伤害。另外,还存在人员误操作包装设备引起的挤压、碰撞等伤害。

(2)粉剂生产包装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粉剂生产装置包括粉剂、水分散粒剂和颗粒剂的生产和包装。粉剂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粉尘、噪声危害。在粉剂加料混合、加工、运输、包装等生产过程中,因粉尘收集不完全,粉尘外泄,污染工作环境,散发的粉尘可能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等造成伤害。严重者会造成尘肺病等。如果室内通风不良,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在操作场所积聚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引火源会发生爆炸,危及人身、设备、厂房的安全。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生产中使用的空压机、电动机、搅拌机在工作过程中或因设备底座固定不好均会产生噪声,噪声会对现场工作人员带来健康危害,长时期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作业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损伤,甚至导致不可逆性噪声耳聋。此外,噪声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粉剂包装过程散发的粉尘,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慢性职业伤害。另外,还存在人员误操作包装设备引起的挤压、碰撞等伤害。

(3)悬浮剂生产包装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悬浮剂生产用的润湿剂、分散剂、抗冻剂、消泡剂均为化学药品,有些物料对人体具有腐蚀性。原药在剪切乳化过程中高速搅拌存在因搅拌机密封不好导致原药等泄漏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影响;搅拌机转动过程中和砂磨过程中产生噪声,噪声会对现场工作人员带来健康危害,长时期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作业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损伤,甚至导致不可逆性噪声耳聋。此外,噪声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加料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生产过程中,加料采用抽真空方式和提升反应釜口这两种加入方法。在加料过程中,如果作业人员违章操作或者通风不良,易燃、有毒的物料在室内积聚,可能产生火灾爆炸事故或者作业人员中毒事故。

(5)气流粉碎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

气流粉碎过程高压气体带动物料互相碰撞,达到一定的粉碎粒度要求。设备密封不严易产生粉尘,高压气流带动物料对流碰撞产生噪声,都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部分物料粉尘有毒,应严格控制,加强通风,防止人员中毒事故。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6)离心分离过程危险、有害因素

离心分离靠离心力分离固相和液相,离心机属高速运转设备应做好防护措施和安全连锁装置,保证运行安全;离心出的甲醇易于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工作区应做好通风,使混合蒸气降到爆炸极限以下。3.3储存过程的危险性

(1)罐区装卸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①装卸管线连结不牢固,密封不良使易燃易爆的介质发生泄漏。②装卸作业中,使用易产生火花工具或装卸车辆无防静电接地、车辆排气管不带火星熄灭器,均可能使泄漏的易燃物着火爆炸。

③装卸作业中不按规程操作,联系失误可能发生撞、压等车辆伤害。④装卸作业场所的电气设备维护不良,保护失效发生漏电,电火花可导致触电事故及火灾。

⑤装卸泵长时间空转或发生机械摩擦,可能发生泵体损坏,造成机械设备事故,甚至由于机械摩擦生热而引起可燃物燃烧或爆炸。

(2)其他原材物料储存危险、有害因素

本项目设有原材料仓库和产成品仓库,储存固体和桶装液体原料及产成品。主要涉及有毒和易燃物质,装卸过程应按照要求装卸,切忌野蛮装卸,物料撒漏,对人员造成伤害;储存过程应加强管理,物料按规定存放,及时检查储存情况,确保物料储存过程安全;库区相关工作人员应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防止有毒物品对人员的伤害。

溶剂贮存用液体储罐,该项目所用溶剂主要为二甲苯、甲醇、异丙胺,22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属甲类易燃液体,有易燃、易挥发、受热膨胀和流动扩散的特点。如果容器内压力达到或超过材料强度极限就会发生塑性爆裂;如果容器材料产生裂纹,在冬季会发生脆性爆裂;长期使用材料会产生疲劳爆裂;在有腐蚀介质作用的情况下,局部材料机械性能降低会发生腐蚀爆裂。其它助剂或液体原药,如果贮存用的铁桶封口不严或裂纹,造成液体挥发或泄漏,遇明火有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危险;如果用易打火的工具开启储存易燃液体的桶盖,也容易发生燃烧爆炸。3.4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规定,本项目涉及的(1)易燃液体:甲醇、二甲苯和异丙胺;(2)毒性物质:异丙胺、阿维菌素、代森锰锌、甲维盐、啶虫脒、四螨嗪、醚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多种化学品满足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标式(1),构成重大危险源。

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的规定,本项目涉及的(1)易燃液体:甲醇、二甲苯和异丙胺;(2)毒性物质:异丙胺、阿维菌素、代森锰锌、甲维盐、啶虫脒、四螨嗪、醚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多种化学品在贮罐区、库区、生产场所均达到重大危险源申报条件。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4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分析

4.1厂址选择及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北依310国道,南靠良侯村耕地,东邻光明化工,西接工业园区拟规划的污水处理厂。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到可燃易燃品、毒性、腐蚀性物品,在生产过程中如遇突发安全事故,可能会对厂区周边产生影响。厂区外的农田内可能有田间野火,可能会对项目生产过程有影响,可能由于野火造成火灾爆炸事故,企业应加强该方面的管理监督。另外,企业应保证原有排洪设施完好,确保雨季能正常防洪排涝。

本项目厂区附近无以下区域:

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4、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4.2工艺可靠性分析 4.2.1主要技术条件

本工程由于选用成熟生产工艺,反应条件温和。外排废气、废水量低。从整个生产过程看,本项目的产出率、产品收率高、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本项目主体工艺方案体现了项目本质安全的要求,符合劳动安全的发展方向。

4.2.2主要设备的安全性 ①设备选用

本项目按照“科学、经济、可靠”的原则选用生产中用之有效,操作管理方便的设备。达到效率高,体积小,能耗低,投资省。

②主要设备在安全上的符合性

本项目中的设备基本上是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执行。4.3分析论证结论

通过对该项目的选址、生产工艺、平面布局、物质危险有害因素等的论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项目的选址:通过实地考察,项目的选址方面基本上不存在难以规避的问题,厂址位置与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距离符合要求。

2)生产工艺选择:本项目工艺方案的选择较先进可靠。

3)物质危险有害性: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固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有针对性地选用了一些安全防护装置和控制措施,减少和消除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降低其所导致的危害后果,保障正常或紧急状态下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性。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5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或者居民生活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分析

5.1周边生产经营活动因素影响分析

本项目北依310国道,南靠良侯村耕地,东邻光明化工,西接工业园区拟规划的污水处理厂。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安全距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等的规定,周边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该项目的影响较小。5.2交通运输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地位于XXXXXXX工业园内,北边紧邻310国道,地理位置优越,陆地交通运输极为方便。5.3城市建设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所在位置与周围安全距离有保证,且符合远期规划要求,交通方便,无障碍,同时用水、供电都有保证,地形条件和施工条件都较好。本项目建设地位于XXXXX工业园内,所在地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5.4分析论证结论

通过对该项目周边生产经营活动对该项目的影响、交通运输影响、城市建设影响等的论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该项目周边耕地、项目东侧和西侧的企业与本项目间的距离符合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交通运输便利,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6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影响分析

6.1场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位于渭南市华县,华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交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季温暖多雨、秋季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 13.6℃ 多年平均降水量 555.8㎜ 常年主导风向 东北偏东 年平均风速 1.93m/s 静风率高达 36% 年平均气压 940-980hpa 根据厂区所做的地质钻探资料显示:地质表层为耕作层,其下为黄土状亚粘土层、粉砂、细砂、中砂、粗砂层、卵石层,上部黄土具有湿陷性(为非自重湿陷性)。

地下水位在18.3-18.8米之间,属潜水类型。

地表水系有渭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自张仪村入境,经临渭区、华县、华阴到潼关港口入黄河,境内长37.5公里,流域面积1221平方公里。在渭南市内属平原型宽浅河流,年平均径流量93.3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7440立方米/秒(1954年),最小流量为2.1立方米/秒(1971年)。渭河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

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本项目厂址所在地区按Ⅶ度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设防。

6.2分析论证结论

通过对本项目选址所在地进行勘察,位于310国道南侧,地表平整,未遇断层、滑坡,下卧层无软弱层,基地稳固,地壳稳定,是理想的建站场地。同时,根据工艺流程和火灾、爆炸危险性合理布置站内设施,采取了相应措施,做好了场地排放雨水设施;装置内的建筑结构抗震按当地地震的基本烈度设计;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疏散通道、安全距离等均按有关规范执行。因此,本项目实施后,自然条件对其安全运行影响较小,在安全上是可行的。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7在设计、建设阶段补充的安全对策措施

7.1厂区总平面布置方面的对策措施

(1)厂区总平面布置应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生产装置区应集中布置。液体制剂车间、粉剂、粒剂车间、悬浮剂车间、液体原料罐区等散发有害物质的场所应位于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办公楼、实验室、综合楼等办公生活场所应布置在当地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将原辅材料库房等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二者之间。

(2)液体制剂车间等甲类生产车间与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与明火或火花散发地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与架空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电杆(塔)高度的1.5倍,与一、二级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25m。

(3)生产车间与仓库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m。

(4)甲类液体原料储罐与室外变配电站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5)甲类液体原料储罐区,与液体制剂车间等甲类生产厂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

(6)液体制剂车间等甲类厂房与厂内道路路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主要10m;次要5m。液体原料储罐区与厂内道路路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主要15m;次要10m。

(7)变、配电所不应设置在液体制剂车间等甲类厂房内或邻近建造,且不应设置在爆炸气体、粉尘环境的危险区域内。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等规范的有关规定。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8)厂区围墙与厂内建筑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且围墙两侧的建筑之间还应满足相应的防火间距要求。

(9)甲类液体储罐区应与装卸区、辅助生产区及办公区分开布置,且防火距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10)采用架空电力线路进出厂区的总变配电所,应布置在厂区边缘。(11)粉剂、悬浮剂车间内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的下风侧;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12)强振动源(包括空压机、压缩机)等产生噪声的设备应与管理区、生活区、试验区保持一定的防护距离。

(13)本项目所在地冬季寒冷干燥,露天设备应做好防冻措施;室内既要做好保温防冻又要做好通风防止火灾爆炸物集聚。

(14)储罐区应有供消防车通行的且宽度不小于6米的平坦空地。(15)消防道路上空遇有架管、栈桥等障碍物时,净空高不应小于4米。

(16)对不宜采用水消防的区域配置灭火器材时,应吸取本报告事故案例的教训,充分考虑灭火器材与被扑救火灾的禁忌关系,防止由于灭火器材选用不当而在火灾扑救中产生新的危害。7.2工艺设施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1)在建成投产后,其可燃、易燃和有毒物料的储存输送和加工,30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均置于密闭的管道和系统中。在管道材料选型上,各类介质工艺管线均需选用可靠耐用的管道和阀门,以防止物料泄漏。设备的选型应满足工艺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2)液体制剂车间的管、沟不应和相邻厂房的管、沟相通,该厂房的下水道应设置隔油设施。

(3)生产过程中的反应釜虽然不带压,但使用的原料涉及易燃易爆,因此,应选用正规的合格设备,以确保密封,防止物料泄漏引发事故。

(4)机械设备易发生危险的部位,必须有安全标志。标志牌应设置在醒目且与安全有关的地方,使人们看到后有足够的时间来注意它所表示的内容;不宜设在门、窗、架或可移动的物体上。

(5)装置内机械传动设备,如电动机、输送泵、离心机的联轴器和转轴的突出部分应安装防护装置;对可能发生机械伤害而运动部件不能或不适合使用固定防护装置的设备,应设置防止误操作的外防护罩和鲜明的标志。

(6)压缩机必须设置限压装置,即当吸气压力低于最低允许压力,排气压力高于最高允许压力时,压缩机能自动停车,并发出报警信号。

(7)原料的储存应按照各种原料的理化特性分类存储,不得将互相禁忌的物料混存混放。如本项目使用的桶装甲醇、二甲苯等甲类液体不应露天存放。

(8)甲类液体原料储罐四周应设置不燃烧体防火堤。防火堤的有效容量不应小于其中最大储罐的容量。防火堤的设计高度应为1.0~2.2m,并应在的其适当的位置设置灭火是便于消防队员进出防火堤的踏步。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9)可燃液体泵宜露天或半露天布置;若在室内布置时,泵房的地面不宜设地坑或地沟,泵房内应有防止可燃气体积聚的措施。

(10)可燃液体的金属管道除需要采用法兰连接外,均应采用焊接连接。

(11)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除对各主要设备的裙座设置防火层外,尚需对整个装置的框架的梁柱和支撑物等部位进行防火处理,其耐火极限不低于1.5小时。

(12)为了防止操作人员在设备维护和巡检过程中发生坠落、跌伤事故,装置应设置围栏、扶手等防滑、防坠落措施。

(13)经常有人来往的通道(地道、通廊),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并不得敷设有毒液体或有毒气体的管道。

(14)根据工艺加强消防设施设备配置,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定期对消防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完好。

(15)露天装设的有爆炸危险的金属储罐和工艺装置,当其壁厚不小于4mm时,一般可不再装设接闪器,但必须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其间距不应大于30m。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7.3建构筑物安全对策措施

(1)厂房、仓库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厂房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每座仓库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2)无爆炸危险的生产间或房间、办公室、休息室等,宜独立设置。(3)厂房内任意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执行。

(4)厂房内的疏散楼梯、走道、门的各自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表3.7.5的规定经计算确定。7.4防火、防爆安全对策措施

(1)电力线路宜用电缆直埋敷设,且应穿管保护。

(2)对处理易燃、易爆危险性物料的设备应有压力释放设施,包括安全阀、释放阀、压力控制阀等,一旦超压,可把危险物料泄放到安全的地方。

(3)液体制剂车间和甲类液体贮罐的防火堤内等可能泄漏或聚积可燃气体的地方需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

(4)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要求设置安全消防防护措施及火灾报警设施。

(5)液体罐区应设事故池,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对泄露的危险物质进行处理。

(6)室内外消火栓、消防管道、灭火器材布置等消防设施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要求。7.5职业安全卫生对策措施 7.5.1中毒事故的预防

(1)生产过程中使用有异丙胺等有毒物质,企业应根据接触不同有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毒介质的岗位,配备相应的专用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以及相应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橡皮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并教育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正确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2)生产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生产,防止有毒物质泄漏、外逸。

(3)企业应对生产车间的有害物质定期进行监测,建立毒物登记档案,如发现超过国家标准应即时进行治理,以避免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发生。

(4)对于有限空间作业应按照先检测、后通风,再作业的原则,确保工作环境空气氧气浓度大于18%和有害气体浓度达到标准要求后,在密切监护下才能实施作业;对氧气、有害气体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和场所,作业过程中应定时或连续检测(宜配设连续检测、通风、报警装置),保证安全作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以防止氧中毒或形成爆炸气体环境。

(5)有中毒危险的工作场所,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6)厂房内的设备和管道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杜绝无组织排放。

(7)生产过程是间歇式生产,在加料、出料过程中会有少量易燃有毒有害物料挥发,作业人员应做好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

(8)有毒作业场所应加强机械通风,避免有毒有害气体聚集对作业人员产生危害。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9)在生产车间、液体原料罐区等有毒性危害的作业区域内,应设置洗眼器等卫生防护设施,其服务半径小于15m。并根据作业特点和防护要求,配置事故柜、急救箱和个人防护用品。

(10)室内有害物质的浓度,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的要求。除尘器排放口的排放量以及二甲苯净化剂废料的处理,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规定的要求。

7.5.2粉尘危害防治预防措施

(1)生产车间机械通风,安装通风装置,以降低作业现场的粉尘浓度。

(2)采用通风除尘系统,粉剂车间安装机械通风设备。

(3)改进工艺,尽可能采用密闭分装系统进行作业,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生量,降低粉尘危害。如粉碎机、砂磨机的加料口、放料口,均应采取防尘措施。

(4)粉剂分装车间操作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7.5.3噪音控制预防措施

粉剂车间、悬浮剂车间,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规定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并应符合该设计规范的要求。企业应通过采用低噪音工艺、合理平面布置、隔振降噪、隔声、消声、吸声等综合防护措施,控制噪声,降低噪声危害,作业人员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合理安排作业班次以减少人体接噪时间。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7.6电气方面安全对策措施

(1)敷设电气线路时宜避开可能受到机械损伤、振动、腐蚀以及可能受热的地方,不能避开时,应采取预防措施。爆炸气体环境的电气线路应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

(2)在装置带电体附近设置防触电警示标志,在人体可能接触的带电体周围采用屏护装置或设置安全距离。

(3)在运行或检修时,有时需要使用临时电源,设计时应考虑临时电源的防爆措施和安全电压的使用,同时应例行临时用电线路审批手续。

(4)可燃液体输送管线、离心机、反应釜等存在静电引起爆炸和影响生产的设备设施均必须进行静电接地,对于螺栓连接少于5根的法兰盘两侧应用金属线跨接。

(5)根据装置原料及产品的特点,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选用电气设备,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内可产生静电的物体,如设备、管道等都采用工业静电接地措施。

(6)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0Ω;在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其接地电阻值也不应大于1000Ω。

(7)建构筑物设有防雷、防雷电感应,防雷电波侵入的设施,装设在建筑物屋面上的接闪器应当互相连接,并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金属结构连接。建筑物混凝土内用于连接的单一钢筋的直径不得小于10mm。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应当单设,接地电阻一般不应超过10Ω。

(8)爆炸危险环境内的电气设备必须是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有国家检验部门出具防爆合格证的产品。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7.7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措施

(1)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输危险化学品。

(2)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人员(包括驾驶员、装卸人员)必须经过有关安全知识培训,驾驶员取得上岗资格证。

(3)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必须符合《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的要求,并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和应急救护用品。

(4)装卸易燃物品时,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器)具。

(5)在生产区进行装卸时,必须有熟悉作业现场情况的人员监护。夜间进行装卸作业时,应使用防爆灯具,严禁使用明火。

(6)化学品运输车辆进入生产区必须按指定路线行走,车辆进入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必须带阻火器。7.8安全管理方面对策措施

(1)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能落实到人。明确各级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2)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操作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3)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4)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内容除正常的操作运行规程外,还应包括全面的事故应急方案和开、停工方案)和电气设施检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测数据等,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依据。

(5)建立车间安全卫生制度,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于生产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进行严格管理,并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6)建立职业卫生防护制度,定期检测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必须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7)组织义务消防队员,定期组织消防训练和演习,使每个职工都会使用消防器材,这对扑灭初期火灾有重要作用。

(8)定期对各种检测仪器、消防和卫生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9)为保证装置的安全运行,必须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事故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处理能力。

(10)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11)对于产生职业危害场所应设立告知牌,并定期公布检测数据。(12)在具有重大危险性的地方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和警示标志。(13)施工和试生产期间加强对外来人员和车辆的管理。7.9重大危险源管理对策措施

该建设项目生产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的储存量构成重大危险源。

1、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

(1)在甲醇、二甲苯罐区、原药库房等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2)对重大危险源的涉及到的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的 38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3)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的部位,应充分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装置。

2、重大危险源管理

(1)建立健全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

(2)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3)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4)对重大危险源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对存在事故隐患和缺陷的重大危险源认真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6)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预案的各项措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救援演练。7.10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本项目生产中使用到危险化学品。应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的要求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预案中应编写以下内容:

(1)发生泄漏时的个体防护及应急处理。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2)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部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图和紧急情况集合点。

(3)火灾、爆炸发生时的基本应急步骤、控制火势的方法、灭火的基本方法及发生爆炸时的紧急对策措施。

(4)初期火灾以及重大火灾的扑救方法。(5)避免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注意事项。

XXXXXXXXXXXX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8结论

(1)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溶剂、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及产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液体制剂车间散发的危险、有害物质有二甲苯、甲醇、异丙胺;粉粒制剂车间散发的有害物质有氯氟氰菊酯、代森锰锌、甲维盐、己唑醇等。甲醇、二甲苯、异丙胺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代森锰锌、腈菌唑火灾危险性属于乙类;高效氯氟氰菊酯火灾危险性属于丙类。阿维菌素、甲维盐、啶虫脒、四螨嗪、高效氯氟氰菊酯、醚菊酯、高效氟吡甲禾灵属第6.1项毒性物质。本项目需要重点防范的事故隐患是火灾、爆炸、中毒事故。

(2)本报告分析了周边社区环境和有害自然因素对生产装置、设施的影响和该生产装置、设施对周边社区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在生产工艺、设施、建筑、管理上采取了防范措施,生产装置和设施与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符合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3)针对该项目,本报告补充了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应在下一步设计及建设中予以实行。

安全条件分析 篇6

高进兴

(峰峰集团瑞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河北 邯郸 056011)

摘要: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的选型设计过程复杂繁琐,设计过程中经常对提升系统进行配重以获得系统的最佳运行状态,因此选择合理的配重非常重要。根据安全制动减速度公式及相关规定推导出“安全制动减速度条件”,从而确定配重的合理范围。利用该条件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方案。该公式可应用在立井多绳提升系统,对斜井多绳提升系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安全制动减速度;配重范围;防滑设计;矿井设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03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443

1 概述

随着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多绳摩擦提升机的应用日趋广泛。多绳提升是靠摩擦衬垫与钢丝绳之间传递的摩擦力进行提升的,因此多绳提升的防滑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安全指标,更是摩擦提升选型设计及安全经济运转的关键。若想得到优良的防滑性能,经常需对提升系统的轻载侧进行配重,如果能选择合理的配重会提高设计效率,从而优化设计方案。就防滑而言,安全制动是多绳摩擦提升机最危险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合理设置系统的配重,以保证安全制动时钢丝绳在衬垫上不发生滑动。本文利用安全制动减速度公式及相关规定推导出了一种较为简单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提升系统轻载侧的钢丝绳静张力范围,从而确定其配重范围,可以减少设计过程中配重的测试次数。轻载侧与重载侧在实际工作中上提、下放過程中是相互转化的。因此,该方法所说的轻、重载侧是相对的。

多绳摩擦提升防滑设计中已有“最大张力比条件”、“最小制动力矩倍数条件”、“最大制动力矩倍数条件”、“最小质量模数条件”等,本文中将利用安全制动减速度得到钢丝绳静张力的计算方法称为“安全制动减速度条件”。

2 公式推导

可见,空载运输不调整配重是可行的。经后续计算重载运输与回空罐时防滑验算等均可满足要求。若考虑运输大件时调整配重则配重可适当增加,配重可由配重及矿车组成,可以减小两端张力比,减小电动机功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的利用率。

6 结语

通过安全制动减速度公式及相关规定推导出了一种较为简单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轻载侧静钢丝绳张力范围,即“安全制动减速度条件”,从而获得配重合理范围,可以指导设计从而减少配重的试验次数,提高了设计效率。采用该条件公式简单可靠,可以计算出是否需要增加配重,最小配重是多少,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配重。该公式可应用在立井多绳提升系统,对斜井多绳提升系统也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参考文献

[1] 煤矿在用摩擦式提升机系统安全检测检验规范(AQ 1014-2005)[S].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3] 煤矿地面多绳摩擦式提升系统设计规范(MT 5021-1997)[S].

作者简介:高进兴(1977-),河北邯郸人,峰峰集团瑞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煤矿机电与运输设备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

安全条件分析 篇7

关键词:安全检查表,安全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赋值

0 引言

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缩写SCA)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整个评价项目全面的检查和定性评定[1]。安全检查表是生产、经营企业安全验收评价以及安全现状评价所采用的必要的评价方法之一[2]。

通过安全检查表评价,能够得到安全现状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性结果,但无法量化说明该项目的风险程度,无法进行本项目各单元之间或该项目与其他相似项目之间风险程度大小的比较。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主要是根据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LEC方法在国内安全评价中也是经常采用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LEC法在水电建设工程施工[3]、非煤矿山生产[4]、厂内机动车辆[5]、危险化学品生产[6]等方面都有较广泛的应用。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对与人员出现在生产过程、场所的安全性可比较直观的给出结果,这种评价方法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直接体现企业在区域位置、总平面布置、工艺、设备设施、物料、生产过程、建构筑物、公用工程和辅助配套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状态、可靠程度,无法说明以上各因素对安全状态的影响,而以上各因素又直接对安全状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尝试采用安全检查表评价结果赋值的方法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进行修正。采用LEC评价作为基础分值,根据安全管理、安全条件的符合程度进行权重赋值,修正基础分值得到的结果,再依据LEC评价方法中的分级标准进行判定,得到评价结果。采用安全检查表得到的实际结果评价对LEC方法进行修正,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整个项目的风险性。同时可以对本项目各单元之间,或该项目与其他相似项目之间风险性大小进行比较分析。

1 评价方法数学模型

1.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7]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1)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2)E-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3)C-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具体赋值方法见表1-4。

1.2 安全检查表赋值模型

安全检查表分为安全条件检查表和安全管理检查表两个部分。

1.2.1 安全条件检查表及赋值方法

安全条件检查表主要针对区域位置、总平面布置、工艺、设备设施、物料、生产过程、建构筑物、公用工程和辅助配套设施进行检查,查找评价项目在安全条件方面是否存在不符合项。

(1)不符合项分类

安全检查表赋值法首先对安全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分类。不符合项主要分为一般不符合项、严重不符合项。

依据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第5.3条,并参照本文表1.3“非常严重,一人死亡”为界限,事故轻于“非常严重,一人死亡”,属于一般不符合项,达到或超过“非常严重,一人死亡”,可确定为严重不符合项。

(2)不符合项赋值方法

对于不符合项可能引起的后果进行分类赋值。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8]进行分类,不符合项权重赋值方法见表5。

注:n-可引起某一类事故的一般不符合项数量;m-可引起某一类事故的严重不符合项数量。

某一类不符合项权重值

1.2.2 安全管理检查表赋值方法

参照《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9],安全管理检查赋值方法如下:

安全管理修正系数

M1-作业人员管理安全检查表;M2-设备管理安全检查表;M3-物料管理安全检查表;M4-作业环境安全检查表。

安全管理检查赋值见表6。

注:a、b、c、d分别为每个检查表中的不符合项数量,如不涉及项,权重系数取1。

2 安全检查表赋值与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修正模型

根据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安全检查表赋值方法现结合,建立安全检查表赋值修正LEC计算模型。

安全检查表赋值修正LEC计算模型

G-综合评价指数;A-安全条件检查表修正系数;M-安全管理修正系数;D-LEC风险分值。风险程度分级依然采用表4的进行分级标准。

3 实际应用分析

依据所建模型针对氧气充装厂进行实例安全评价。

3.1 初始评价结果

3.1.1 安全检查表评价结果

运用安全检查表对该项目进行检查,对该项目安全管理[10]、总平面布局与周边环境、工艺和设备设施安全性、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进行检查[11]。检查出3项不符合要求。

(1)企业未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危险性告知;

(2)充装间放置擦拭设备的可燃物品;

(3)充装间缺少灭火器。

3.1.2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结果

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对氧气厂储存单元、充装单元进行评价,其结果见表7、表8。

由单元风险分析表可以看出储存单元容器爆炸,充装单元容器爆炸、火灾都处在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的级别,但是如果安全管理无漏洞、现状安全无隐患,评价结果仍处在“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级别,企业又如何进行整改?

3.2 不符合项整改前安全检查表赋值修正LEC法评价

3.2.1 安全管理检查表赋值计算

由安全管理检查表检查,本项目安全管理取值情况见表9。

由安全管理修正系数公式1-3

3.2.2 安全条件检查表赋值计算

由企业安全条件检查表检查可知本项目现场存在2项不符合项为:

(1)充装间放置擦拭设备的可燃物品;

(2)充装间缺少灭火器。

按照不符合项可能引起事故的危害性,确定为一般不符合项。隐患的类别及事故修正系数取值见表9,表10。

3.2.3 安全检查表赋值修正LEC法评价

由赋值法评价结果公式G=A·M·D得到整改前评价项目的风险程度见表12。

3.3 隐患整改之后安全检查表赋值修正LEC法评价结果

企业针对检查出的不符合项进行了彻底整改,经过整改,不安全因素被消除,相应的单元危险程度降低,采用安全检查表赋值修正LEC法评价结果见表13。

3.4 评价结果分析

由整改前单元风险分析表数值可以看出,由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现状存在不符合项,使企业的风险增加。尤其充装单元安全条件存在不符合项,达到了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风险级别。

由整改后单元风险分析表可以看出,企业在整改后,虽然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的D值没有变化,但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安全条件方面进行了整改,其风险程度降到了可控范围之内,避免了判别结果与实际相矛盾的结果。

4 结论

安全检查表作为一种评价时最常用的工具,具有最简单实用的特点。本文通过安全检查表修正LEC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LEC法,使评价结果更好地符合评价企业或项目的实际风险等级。同时对企业提高安全生水平,消除隐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安全检查表评价标准有关问题探讨[J].航天标准化,2007,(1):9-12LIU Hai-tao.Discussion on issues of safety checklist e-valuation criteria[J].Aerospace Standardization,2007,(1):9-12

[2]肖波,王海燕.液化石油气站安全检查表的编制[J].安全,2005,(4):57-58XIAO Bo,WANG Hai-yan.Compiled LPG station safetycheek list[J].Safety,2005,(4):57-58.

[3]周剑岚,刘先荣,龚声宇.基于LEC和AHP的水电建设工程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海口:2008:475-480ZHOU Jan-lan,LIU Xian-rong,GONG Sheng-yu.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dangerous source LEC andAHP-based evaluation method.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and Health Association[C].2008 Annual ConferenceProceedings.Haikou,China:2008:475-480

[4]石永国,傅忠清,郑敏.LEC评价法在非煤矿山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黄金,吉林:20093,0(9):33-36SHI Yong-guo,FU Zhong-qing,ZHENG Min.Applica-tion of the LEC method in the non-coal mine safety as-sessment[J].GOLD.JiLin:20093,0(9):33-36

[5]刘寿生.腈纶生产叉车作业区的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9,(2):37-40LIUShou-sheng.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risk analysis ofthe acrylic fiber production forklift operation area[J].Safety Health&Environment2,009,(2):37-40

[6]陈娇领.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在环丙胺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4(4):161-163CHEN Jiao-ling.Application of hazard analysis of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the cyclopropylamine productionprocess[J].Chemical Engineering&Equipment,2011,4(4):161-163

[7]王显政,杨富,王新,等.安全评价(上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543-545

[8]国家标准局.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M].1986:1-2

[9]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安全生产学会.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226-228

[10]武文.危险作业安全技术与管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1-14

安全条件分析 篇8

1 地质资料分析

(1) 层位情况:该掘进工作面为顺C31灰岩层位掘进, 1煤与C31的层间距为10m~23m (平均为15m) , C31的厚度为1.25m~4.05m (平均为2.6m) , C31与C32之间为0.85m~5.12m的砂质泥岩 (平均为3.0m) , C32的厚度为1.7m~2.6m (平均为2.2m) , C32与C33 (上) 的层间距为6.1m~6.7m (平均为6.4m) , C33 (上) 的厚度为2.9m~8.65m (平均为5.8m) , C33 (上) 与C33 (下) 的层间距为3.1m~4.15m (平均为3.6m) , C33 (下) 的厚度为6.4m~8.7m (平均为7.6m) 。

(2) 构造情况:本巷道地质条件较复杂, 在掘进过程中将依次揭露F19 (落差5m~15m) 、F12-1 (落差5m~15m) 等大中型地质构造。

(3) 瓦斯情况:邻近的东一B运输石门在建井期间揭开3煤层时, 曾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突出瓦斯4827.2m3、突出煤量143t。

东一B运输石门揭3煤、1煤实测瓦斯含量及压力分别为:

3煤:10m3/t和1.75MPa。

1煤:7m3/t和1.3MPa。

(4) 水文情况:本掘进工作面主要充水因素为灰岩岩溶水, 根据东一A组煤轨道上山下部车场内已施工的11放1、放2立钻疏放水钻孔成果资料, 终孔时初始水压最大为1.85MPa (11放2孔) , 最大水量12m3/h (11放1孔) 。钻孔柱状图资料显示, C13灰岩底板距C33上灰岩顶板的距离为8m左右, 该距离所能承受的水压值小于C3-Ⅰ组灰岩岩溶水的水压值, 即C3-Ⅰ组灰岩岩溶水的水压值大于安全水压值。

2 地质保障措施

(1) 设计瓦斯抽放钻场:在巷道中设计巷帮瓦斯抽采钻场, 施工时同时把抽采钻场施工完毕, 必要时设计两帮抽采钻场实行边抽边掘。

(2) 设计放水钻场:为保证-500m疏水巷安全施工, 在巷道揭C13灰岩及顺C13灰岩层掘进过程中施工疏放水钻孔, 对C3-Ⅰ组灰岩岩溶水进行疏水降压。在断层带附近, 岩性破碎, 并可能导通C3-Ⅰ组灰岩岩溶水时, 要求对C3-Ⅰ组灰岩岩溶水进行疏放降压, 在疏水降压达到规定值后, 方可恢复掘进施工。

(3) 地质调查:加强地质调查, 距突出煤层法距小于20m时, 每掘进10m调查一次, 遇地质异常带, 跟踪调查, 动态掌握构造、岩层产状及层位变化情况, 及时修改相关地质图件并及时向相关部门下达通知书。

(4) 地质前探钻孔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交叉前探, 循环迈步”的方法对层位和断层进行控制。其超前探距在巷道轴向投影方向上要达10m以上, 物探控制范围不少于巷道轮廓线周边30m, 底板方向上的物探要控制到C33上灰岩底板, 以准确控制上覆3煤及1煤的赋存情况、地质构造情况以及下伏岩溶水的赋存情况及瓦斯情况。

具体做法:

(1) 当法距小于10m, 大于5m时, 必须执行边探边掘;当法距大于10m小于15m时, 每50m前探一次;当法距大于15m小于20m时, 至少每80m前探一次;掘进在突出煤层法距大于20m时, 至少每100m前探一次。

(2) 对构造复杂, 大中型断层控制程度低的区域, 距断层50m前进行超前探测, 掩护掘进。

(3) 距断层30m前, 矿地测部门要及时向矿分管领导及相关单位下达预报通知书, 距断层20m前, 布置施工不少于2个前探钻孔, 钻孔应能控制前方断层性质及上下盘煤层层位。

(4) 地质钻孔完工后, 钻孔施工单位应立即向地测部门提交前探资料, 地测部门要及时分析并反应到相关地质图件上;发现异常, 应立即下达地质预报书;对断层及上下盘突出煤层层位控制不清, 必须补打地质钻孔, 直到探清前方断层及煤层层位情况。

(5) 工作面瓦斯排放和探放水:在掘进前方探孔或施工过程中炮眼出现瓦斯和含水异常时, 在掘进迎头施工瓦斯和探抽放水钻孔进行瓦斯抽放和探放水, 在充分排放瓦斯和放水后方可进行掘进。

(6) 使用物探手段进行探测:在施工前探钻孔的过程中使用物探的瞬变电磁法和直流电法进行探测, 通过与普通钻孔探测综合分析, 以便更加准确的确定前方地质构造、煤岩层赋存和灰岩层含水情况, 指导安全生产。

3 效果分析

(1) 层位及地质构造控制效果分析:通过加强地质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普通地质钻孔探测, 结合物探的瞬变电磁法和直流电法进行探测结果综合分析, 有效地控制了落差在1m以上的断层和煤岩层赋存情况, 巷道现在已经施工近300m没有发生过一次误揭煤层和断层情况的出现, 确保了安全生产, 指导了施工工艺的应用。

(2) 瓦斯探测效果分析:利用前探钻孔对巷道上覆A组1煤层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以及施工前方瓦斯涌出量和瓦斯压力进行测定, 再利用物探的瞬变电磁法和直流电法探测的结果综合分析, 分析结果以地质预报的形式下达到施工单位及相关部门, 在施工过程中总计下达了8份地质预报通知书, 做到超前指导, 有效地保障了安全生产。

(3) 水文探测效果分析:通过前探钻孔和物探的瞬变电磁法和直流电法探测, 总共进行了5次综合探测, 有效地探明了前方灰岩含水情况的分布, 通过地质预报通知书的形式对生产进行指导, 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一次出水事故, 确保了安全生产。

总结:通过加强地质保障的措施的落实和探测手段的创新, 使得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为打开A组煤采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有效地保障掘进工作面的正常生产。由于在进入采区前在疏水巷中先行对A组煤进行瓦斯抽放和探放水, 能够保障采煤生产的安全, 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摘要:通过加强地质保障的措施的落实和探测手段的创新, 使得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为打开潘二煤A组煤采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有效地保障掘进工作面的正常生产, 有效地保障掘进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地质保障,岩巷掘进,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桂和荣, 郝临山, 等.煤矿地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2]吴再生, 刘禄生, 等.井巷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3]徐永圻.采矿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安全条件分析 篇9

在油库安全管理中,主要是对石油库的危险源的控制。危险源都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因此在对危险源的辨识和控制在安全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1]。通过采用作业条件分析,对石油库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计算,确定危险源的重大风险,为石油库危险源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1作业条件分析方法介绍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评价方法)是一种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评价操作人员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用影响危险性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方法,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用L表示;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用E表示;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用D表示,即D=LEC。

L、E、C是根据实际经验,分别给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大小,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然而,从系统安全角度考察,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为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大小,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为若干个中间值。

关于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范围很大,因此规定其分数值为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值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值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为1与100之间。

危险性等级划分(D)见表1。

但由于三种因素数据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的分数值及划定危险程度等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石油库作业条件分析

2.1根据石油库经营储存状况及工艺流程,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该油库因汽油、柴油属于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其物质固有危险性较高,其中:汽油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第1674号危险化学品,同时汽油被列入《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完整版)中;当柴油的闭杯闪点不超过60℃时,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第1630号危险化学品。从上表可知,存在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的重大危险和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虽采用了自动化操作、气体泄漏检测监控与消防联锁自动控制系统等本质安全措施,较大程度上减轻了作业危险程度,且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率低,但作业条件危险程度仍较高,需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和控制预防事故发生。作业危险性主要集中在输油、卸油、发油等作业上,需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科技水平,更大幅度地降低其作业危险程度。

2.2作业条件分析提出的对策措施建议

根据危险性分析,提出主要消减作业风险和控制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如下。

3结论

通过采用作业条件分析(LEC)方法,对石油库生产经营状况和工艺操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石油库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岗位及危险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这些建议的提出有助于该石油库安全生产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预防同类安全事故的重复发生,有助于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维护。

摘要:真对石油库存在的危险源,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对油库各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定量计算,确定出油库的重大风险,通过计算结果值比较,界定出油库的哪些部分、哪些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过程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降低油库经营储存过程中的风险,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风险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危险源,重大风险,安全管理,作业条件分析

参考文献

安全条件分析 篇10

江苏省现有5家煤炭生产企业, 共有18个煤矿, 分别为中央、省、市、县级国有企业。所有矿井全部位于徐州地区, 煤炭产量约2 000万t/a, 矿井生产能力从15万t/a到450万t/a不等。目前主要开采位于苏北西北部含煤地层为二叠系石盒子组、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的煤层。总体看, 江苏煤矿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各类自然灾害严重, 现有煤矿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冲击地压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及高温矿井;几乎所有煤矿的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性, 煤尘具有爆炸性;煤层赋存条件不稳定, 厚度不均, 倾角变化大;衰老矿井多, 有的矿井只能从事老区复采。矿井条件的复杂性, 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降低了安全可靠性。

江苏煤矿曾多次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突水事故、火灾事故、冲击地压等重特大事故。2001年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组建以后, 不断加强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煤矿安全监察执法,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煤矿安全状况的好转, 辖区煤矿杜绝了瓦斯煤尘事故和其它重特大事故, 死亡人数由2001年的134人减少到2012年的7人, 下降了94.78%, 百万吨死亡率由2001年的5.1下降到2012年的0.143, 下降了97.2%。2013年全省煤矿实现了零死亡, 创江苏煤矿历史最好水平。

煤矿安全监察重在预防、源头治理, 关口前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源头活水。在总结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年度煤矿生产系统审查等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苏煤矿安全监察新模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审查。

2 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及其目的

安全生产条件是指满足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及其组合或影响 (制约) 生产安全的所有因素。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 对矿井现有生产系统、条件、影响 (制约) 生产安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核对评定, 找出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是为了超前防范事故和推广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通过安全生产条件审查, 可以发现企业安全工作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管理漏洞以及先进经验, 通过对危险和漏洞进行控制, 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通过推广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促进企业相互学习, 比、学、赶、超, 可以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以达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3 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的具体做法

3.1 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的时间

煤矿生产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每年年底煤炭企业都要对下一年的生产进行布局, 列出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下达生产经营指标, 因此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的时间选择在企业生产经营指标下达之前比较合适。此时通过安全生产条件审查, 可以超前发现企业生产布局、经营指标是否合理以及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或隐患, 责成企业调整采掘布局、生产经营指标, 针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或隐患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实现安全生产。江苏煤监局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时间一般选择在12月中下旬进行。

3.2 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方法

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由江苏煤监局组织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产煤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省煤监局相关业务处室、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等有关人员参加, 并将人员分成若干个审查组, 审查组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 逐个对煤矿进行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审查某一煤矿时, 煤矿生产企业分管负责人及安全、生产、技术、规划部门负责人和各煤矿总工程师以及矿相关部门人员参加。

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前, 江苏煤监局下达审查通知, 要求各煤矿向江苏煤监局上报下一年采掘布局计划、企业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安全投入、隐患排查及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图纸等资料, 并要求煤矿企业对煤矿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初审, 参与审查人员提前对煤矿上报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 掌握审查矿井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审查时首先由被审查煤矿汇报矿井本年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及下一年度生产计划安排、主要生产系统概况及存在问题、采取的措施;煤矿企业汇报初步审查情况及处理意见。然后由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人员对照图纸、表格、资料进行审查, 对有关方面的问题进行质询, 提出审查意见。最后省局对审查意见进行汇总分析, 下发审查结果通报, 对各煤矿主要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逐条提出处理意见, 要求煤矿企业调整生产计划或对有关问题限期整改;监察分局进行跟踪落实, 确保审查出的问题得到彻底整改。

3.3 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内容

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审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煤矿年度生产计划指标是否科学;开拓布局是否合理;通风防尘、采掘、运输提升、供电等主要生产系统是否完善可靠;瓦斯等级、冲击地压倾向性是否鉴定, 水文地质类型是否划分, 防治水机构、人员、装备是否到位;矿井瓦斯抽采计划与采掘计划是否同步;矿井防灭火、冲击地压、水害、热害治理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3.4 严禁“六种情形”编入年度生产计划

矿井凡存在以下“六种情形”严禁编入年度生产计划:一是没有整改完毕的重大隐患影响区域;二是突出煤层的危险性区域具备开采保护层而未开采, 或不具备开采保护层条件而没有采取有效的区域防突措施和未进行预抽瓦斯的;三是瓦斯预抽时间和效果不符合要求的工作面;四是高、突矿井或易自然发火矿井没有专用回风巷的采区, 没有独立通风系统的采区, 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合理和排水系统不健全的采区;五是不按规定编制报批防突设计, 或投产前未经有关部门验收同意的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系统;六是劳动定员超过规定的采区。

3.5 依法打击“八类现象”

矿井生产中存在以下“八类现象”的坚决依法进行打击:一是存在超能力、超定员、超强度组织生产的;二是在采区设计时人为节省岩石巷道, 使瓦斯、水害防治难以到位, 造成系统抗灾能力先天不足的;三是随意修改采区设计, “上提下延”的;四是接续紧张, 生产系统不具备条件就进行巷道施工、设备安装或组织生产的;五是瓦斯抽采时间不足, “边掘边抽、边抽边采”的;六是开采后预留时间不足就进行沿空送巷的;七是防治水措施不落实, 水害治理效果未检验的;八是过地质构造带未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的。

2013年12月, 江苏煤监局组织21名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对全省18个生产矿井进行了安全生产条件审查, 共发现各煤矿在“一通三防”、防治水、冲击地压、采掘接续、机电运输、应急救援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42条, 各矿井存在的个性问题89条, 提出审查意见建议39条。江苏煤监局下发了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结果的专题通报, 督促各煤矿企业召开专题会议, 落实责任, 限期整改, 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煤矿系统保安能力的提高。

4 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的几点体会

4.1 审查的前提是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情况明, 才能决心大。审查必须建立在煤矿自查、煤矿企业初审的基础上。审查前, 审查人员要深入煤矿摸清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问题要进行专题调研。审查时要集中精力、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问题, 商量对策。

4.2 审查的特点是更直接发现大隐患

煤矿安全生产系统由通防、采掘、提升运输、应急救援等子系统组成, 同时各系统之间既互相联系, 又互相制约,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日常安全监管监察过程中, 由于人员少、时间短、专业限制等因素影响, 难以对煤矿进行全面“会诊”。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有利于集中监管监察力量, 集中时间, 按专业、分系统对煤矿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全面审查, 有利于发现煤矿在生产系统上存在的大隐患。

4.3 审查的目的是治大隐患、防大事故

发现问题, 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审查发现的问题, 要按照定时间、定措施、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资金的“五定”原则进行整改。彻底整改了大隐患, 就能有效提高系统保障能力, 从而杜绝重特大煤矿事故的发生。

5 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是江苏煤监局创新监管监察方式, 发挥监管监察合力, 提升监管监察效能的一种积极探索, 是全面掌握煤矿生产系统状况、评估评价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排查治理煤矿大隐患、防范遏制大事故的有效手段, 对促进江苏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察人员将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进一步融入科技元素, 充分发挥江苏煤炭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 聘请专家参与安全生产条件审查, 修改、完善《江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的指导意见》, 建立安全生产条件审查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促进江苏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摘要:江苏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自然灾害日趋严重, 主要生产系统复杂, 安全生产条件恶化。江苏煤监局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条件审查, 查出了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 特别是各大生产系统上存在的重大问题, 通过协调并督促煤矿企业及时解决, 促进了江苏煤矿安全发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下一篇:非现场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