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书封面设计常用的材料 纸张

关键词: 政策

精装书封面设计常用的材料 纸张(共4篇)

篇1:精装书封面设计常用的材料 纸张

精装书封面设计常用的材料 纸张

一、精装书封面设计常用的材料

1、丝织品

它包括稠密的棉、麻、人造纤维等;也包括光润平滑的榨绸、天鹅绒、涤纶、贝纶等。设计者可以根据书籍内容和功能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织物。如经常翻阅的书可考虑用结实的织物装裱,而表达细腻的风格则可选用光滑的丝织品等。目前,也有许多直接采用衣物材质进行书籍封面包装,如牛仔裤的斜纹和线头都会给设计师以灵感。

2、人造革、聚氯乙烯

人造革和聚氯乙烯涂层都可以用来擦洗、烫印,加工方便,价格便宜。因而是精装书封面经常采用的材料,尤其是用量较大的系列丛书封面,也常用于平装书的封面。

3、皮革

皮革作为封面设计的材料之一,相对来说价格昂贵,且加工困难。通常是数量很少,且需要珍藏的精美版本,才使用这种昂贵的材料。各种皮革都有它技术加工和艺术上的特点,在使用时要注意各种皮革的不同特性。

猪皮的皮纹比较粗糙,以体现粗狂有力的文学语言见长;羊皮较为柔软细腻,但易磨损;牛皮质地坚硬,韧性好,但加工较为困难,适用于大开本的设计。

优质的皮革,由于其美观的皮纹和色泽,以及烫印后明显的凹凸对比,使它在各种封面材质中显得出类拔萃。

4、木材

木质材料在近期的书籍封面制作上经常的使用,木质材料相对价格高,加工复杂困难,更让设计者为之发愁,不过木质材料在书籍封面设计的效果上,有不可估计的影响力,中国五千文化,从有文字记载的出现,大部分采用了 木质 竹质 载体,所以在书籍的文化底蕴和整体的档次上,木质材料有超强的表现力。

5、特种纸

特种纸也是纸张的一种,有与特殊的纹理与表面处理,使之与普通的常用纸有很大的区别,也导致了他的价格高和尺寸的特殊,所以我们称之为特种纸,书籍封面的设计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选择特种纸制作,特种纸带来的视觉效果是难以想象的,往往设计者灵光一闪被特种纸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运用特种纸有利有弊,设计者要谨慎选择,由于大部分特种纸本身带有色彩,所有设计者在设计封面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只有对设计后期非常熟悉的人才会把特种纸表现得完美无瑕。

印后术语-processing terminology

装订 bookbinding 将印好的书页、书贴加工成册,或把单据、票证等整理配套,订成册本等印后加工的总称。

线装 chinese traditional thread sewing 中国传统的装订方式,用线把书页连封皮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平装 paper-cover binding 将大幅面页张先折叠成书帖,再配成册、订联、包上封面后,切去三面毛边成为一本书籍。精装 rich binding 一种精致的书籍装订方式,以装潢讲究和耐折、耐保存的装饰材料作封面为特征。豪华装 costly binding 也称特装或艺术装订,选用优质材料,使用特殊加工工艺的一种书籍装帧方法。蝴蝶装 butterfly-fold binding 将单面印有图文的印页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联成册的装订方式。卷轴装 scroll binding 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后,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经折装 accordion binding 将印页裱接后,按一定的尺寸向左右反复折叠,并粘贴封面、封底的装帧方式。

简策装 ordinary binding 简策装是将刻写了文字的竹片或木板连接成策的装帧方式。

合装 joint binding 是继蝴蝶装之后一种少量而简单且书芯与书封可以随时分开的装订形式,因为外表呈盒或半盒状。

毛装 rough binding 用纸捻把文稿或书页连同书皮一起装订,天头、地脚及书背毛茬任其自然。

包背装 double-leaved book 一种页张折法与蝴蝶装完全相反的形式。

螺旋装 spiral binding 把打好孔的单张散页用一根螺旋型成金属丝或塑料条穿在一起的装订方式。

活页裱头装 screw post binding 活页裱头装指一些单据、发票、本册、账卡、集册、信笺等的装订加工。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 以各种夹、扎、粘等形式将散页连在一起的装订方式。

圆背 rounding back 精装的一种,书背制作成一定弧度的圆弧面。骑马订 saddle stitching 将书的封面与书芯一起配套成为一册,骑在机器上用铁丝沿折缝进行订书,然后裁切的书册。

假脊 精装的一种,书芯没有起脊,但通过对书壳的特殊装饰加工,使整本书的外观像起脊的精装书。

方背 flat back 精装的一种,书背平直且与封面封底垂直。

平订 flat stitching 采用铁丝、锁线等材料在书籍的订口边穿订的装订方式。锁线订 thread sewing 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芯的装订方式。

平锁 parallel thread sewing 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芯,且纱线在各书帖间排列成行的锁线方式。

交叉锁 across thread sewing 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芯,且纱线在各书帖间相互错开的锁线方式。

胶粘装订 glue binding 书帖和书页间完全靠胶粘剂粘合的装订方式。

无线胶订 perfect binding 用胶水将印品的各页固定在书脊上的一种装订方式。

铁丝平订 wire side-stitching 用金属铁丝在书芯折缝中穿订而联结书册的装订方式。

缝纫订 sew binding 采用工业缝纫机将书册订联的方法。

塑料线烫订 plastic thread sealing 将塑料线与纱线混合线连结书帖形成外订脚,经加热后使线熔融将各帖联接的装订工艺。三眼订 3-nole stitching 大书籍的订口连打上三个小孔,穿线结牢的一种装订方式。

双联装订 two-up binding 两本相联在一起的毛本的装订工艺。

机械装订 machine binding 使用金属塑料丝等将各单页固定起来,做成书籍和小册子,再另外加入一个书脊,是目前机械化程度最低的一种装订方法。

扎结订 扎结订的联结法有两种:一种是甲骨的联结,另一种是简策的编排扎结。书芯加工 bookblock processing 从印张加工成书芯的全过程,包括折页、配贴、订合、切净等,精装本还有扒圆、起脊等工序。

铣背 raking 用铣刀或锯刀将书芯后背铣开或铣成沟槽状,便于胶液渗透的一道工序。

套帖 register singnature 将一个书帖按页码的顺序依次套在另一个书帖的面(或里面),成为一本书刊的书芯,再将封面套在书芯最外面的一种配页方法。折页 folding 将印张按照页码顺序折叠成书刊开本大小书帖的工作过程。配页 assemble 将书帖或多张散印书页按照页码的顺序配集成书的工作过程。插页 insert 由于图表版面的安排,在书刊中插入不成贴的零页的工作过程。折叠式插页 folded insert 把大于成品尺寸的零页折小后,插入书册。

烫背 back baking 将包好封面书册背部,用烫背机热压使封面平整牢固地粘帖在书芯上的加工。

配帖 collating 将书贴或单张按页码顺序配集成书册的工序。接版 ganging up 对印在相邻书页上一个整体图案的两个部分进行拼接装订,或将印在两个印张上一个整体图案的两部分拼齐、并将两个印张的重迭边粘连形成一个印张。

压平nipping 用压平机将书芯压实。

扎捆 bundling 将书帖或书芯压紧并扎成捆。包本 covering 在书芯上裹封皮。书捆 tie up 用绳子和两块书板将同号书帖或同种书芯按一定长度整齐、平直地压捆在一起。

划口 ruling 沿折缝线用花轮刀切割书页使其具有一定长度和间隔的口子,以便于折页时排除空气,保证折页准确。

分切 slitting 把宽度大的卷材或卷状产品进行纵向裁剖成所需宽度的分卷。上书壳 casing-in 将贴背好的书芯经压辊将其压平粘牢后,把加工好的书壳套到书芯外面,进入扫衬套合的工作过程。

压槽 knocking out the groove 是在书籍的前后封和书脊联接的部位压出一条宽约3mm的软质书槽的工艺。

压槽成型 building-in 使上书壳的书籍再次加压定型,并在前封和后封靠近中脊边缘处压出一道凹糟,牢固书封与书芯的联接,使书籍更加美观和便于翻阅。裱卡 pasted board 在活络套书芯的两面粘上硬质卡纸的加工工艺。

撞页 jog 也称“闯页”或“撞纸”,是将印刷好的大幅面印张,利用纸张间的空气渗透所产生的自由滑动将原来不整齐的页张经碰撞使之齐整。收帖 collecting 指收集折叠的印张的工艺过程。

开料 cutting 根据工艺要求及尺寸规格用切纸机将撞齐的印张裁切成所需要幅面规格的过程。

上蜡 waxing 在配页前,将所配书册的首帖或尾帖的订缝边处刷上一层蜡液。浆背 brush back 配成本的书帖经撞齐捆扎后,在书背部刷上一层薄胶液或浆糊,称为浆背。

裁切 cutting 使用裁切机将撞齐的印张、原纸等裁切成规定的尺寸,或者将装订成毛本的书册按规定的尺寸裁切成光本书册的操作过程。刷胶 brush glue 使书芯定型的工艺过程。制袋 bag making 由纸、塑料、铝箔或其它材料做成,其一端或两端封闭,并有一个开口,以便装进被包装产品的一种非刚性容器的加工过程。

贴背 headbanding and lining 贴背,又称“三粘”,是指在书芯背上粘纱布、粘墙头布,粘书背纸的工序。

包壳 将软质封面经摆壳后包住硬质纸板的操作。

上料 makeready lettering 将所烫印的各种材料放在应烫位置的操作。烘干 dry 用某种方式去除溶剂保留固体含量的工艺过程。

翻转堆积 reversal and pile 压槽成型后的书册,经翻转传送至自动堆积部分,由自动堆积装置将传送来的书册逐本错开堆积成一定本数后供检查、包装,完成精装联动线的全过程。

表面整饰 decorative finishing 在书籍封皮或其他印刷品上进行上光、覆膜、擦金、烫箔、压凹凸或其他装饰加工的总称。

覆膜 laminating 以透明塑料薄膜通过热压覆贴到印刷品表面,起保护及增加光泽的作用。

压痕 creasing 利用钢线,通过压印,在纸片上压出痕迹或留下供弯折的槽痕。压光 calendering 把有涂层的印品,通过滚筒滚压而增加光泽。

烫箔 foil-stamping 以金属箔或颜料箔,通过热压转印到印刷品或其他物品表面上,以增进装饰效果。

套烫 register gilt 在同一加工对象上进行两次以上的烫印。

滚金口 gilt-edging 在书籍、簿册、卡片的切口上,用金色材料和特制工具滚烫着色的工艺。

色口 color-edging 在书籍、薄册的切口面,喷涂各种颜色的工艺。蘸花口 marble-edging 在书籍的切口面,蘸粘一层各式花纹的加工。压花 crushing 利用压力的作用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某种特殊的花纹。

扒圆 rounding 圆脊精装书在上书壳前,先把书芯背部处理成圆弧形的工序。起脊 backing 精装书在上书壳前,把书芯用夹板加紧压实,在书芯正反两面接近书脊与环衬连线的连缘处压出一条凸痕,使书脊略向外鼓起的工序。凹凸印 embossing 用凹凸两块印版,把印刷品压印出浮雕状图像的加工。擦金 bronzing 以一定的浆料印好字迹或图案,趁其未干敷上金黄色金属粉末任其粘附后,把多余的粉末擦去,呈露金色的文字或图案。模切 die cutting 以钢刀片排成模(或用钢板雕刻成模)、框,在模切机上把纸片轧切成一定形状的工序。

模压 stamp 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用钢刀(即模切刀)和铜线(即压线刀)或钢模排成模切压痕版(简称模压版),将模压版装到模压机上,在压力作用下,将纸板坯料轧切成型并压出折叠线或其它模纹。

上光 varnishing 在印刷品表面涂上(或喷、印)一层无色透明涂料,干后起保护及增加印刷品光泽的作用。

打排孔 perforating 在单据、票证或其他零件印刷的印件上打一排小孔,以便于撕下。

烫印 lettering 在精装书封壳的封一或封四及书背部分烫上色箔等材料的文字和图案,或用热压方法压印上各种凸凹的书名或花纹。

书芯 bookblock 指书籍封皮以内或未上封皮之前订在一起的书帖及环衬等。订口 gutter 指书刊应订联部分的位置。

前口 fore-edge 也称口子,指与订口折缝边相对的阅读翻阅边。破口 rip slit 书芯裁切后书页的切口所出现的破损。

粘口 back edge 书帖粘联零散书页时在书帖上涂胶的部分,通常以最后一折的折缝线为基准线,按一定的宽度在书帖边涂胶。

锯口 goffered edge 在与书背的垂直方向用锯片在书背上锯切成一定深度、宽度和间隔的沟槽,以利于胶粘剂对书页粘联。

中缝切口 off-cut 指中径纸板与书壳纸板之间的两个空隙。

勒口 flap平装书的封面前口边大于书芯前口边宽约20-30mm,再将封面沿书芯前口切边向里折齐的一种装帧形式。

飘口 overhang cover edges 指精装书刊套合加工后,书封壳大出书芯切口的部分。

包角 corner-wrapping 在书封壳的前口两角上包一层皮革或织品。

书槽 book-groove 又称书沟或沟槽,指精装书套合后,封面和封底与书脊连接部分压进去的沟槽。

书背 back bone 也称后背,指书帖配册后需粘联(或订联)的平齐部分,精装书背有圆和方背之分。

软背 flexiback 利用书封中径纸的柔软性,在套合时与书芯的后背纸直接粘联。活腔背 也称活背或腔背,将书芯脊部与书封壳中缝相粘联,再利用环衬作用,将书册套合牢固。扉页 fly page 衬纸下面印有书名、出版者名、作者名的单张页,有些书刊将衬纸和扉页印在一起装订(即筒子页)称为扉衬页。

封皮 cover 也称封面、外封、皮子、书封(精装称书壳),包在书芯外面,有保护书芯和装饰书籍的作用,封皮分面(封面)与里(封里)和封

一、封二(属前封),封

三、封四(属后封)。书壳 book case 精装书籍的封皮。

护封 dust cover 套在封面或书封壳外的包封纸,常用于讲究的书籍和经典著作。

中径 inner book waist 精装书壳封二与封三之间的距离。环衬 end paper 连接书芯和封皮的衬纸。衬纸 interleaving paper 封面(封二)下面另粘上的白张页,是为衬托封面与书芯的衔接而用,并有保护书芯的作用。

书背纸 book backing paper 粘帖在书芯背上的衬纸。里子纸 inside back cover 书壳经包边加工后,沿包边内侧粘贴在封面和封底纸板上的衬纸。软衬 soft packing 精装书的65g/m2~120g/m2胶版纸的上下环衬,直接与书封壳粘贴联结在一起使用。

硬衬 hard packing 活套简易精装的书芯或环衬上另粘的一张或半张单面灰纸板。

书腰 book waist 也称中腰,指上、下书封壳中间的联接部分,即封一和封四所夹的中间位置。

书脊 book back 书刊封面、封底联接的部分,相当于书芯厚度。书帖 singnature 将印张按号码排列顺序,折成一叠多张页。开本 exact size 开本是书刊装订成册的大小幅面。毛本 untrimmed book 三面未切光的书芯。光本 trimmed book 三面切光的书芯。

缩帖 sheet-in 其任意一边缩进书芯中的书帖。圆势 rounding 精装书圆背弧面的弧度。方角 edge-square 书壳的四角是直角。圆角 edge-round 书壳的四角是圆弧。

联接边 connected edge 接面书壳采用两种表面材料拼粘的重叠部分。

包边 overlapping 书壳表面材料的四边沿书壳纸板边回折并包粘在纸板的部分。

折缝线 broken line 印刷书页在折页加工时的折叠线。

书糟 book-groove 精装书壳的封面、封底与书背连接部分被压下的凹糟。小页 lower sheet 书帖中小于裁切尺寸的书页。

杠线 手工分本后,书背纸宽于书芯厚度的部分,或包本后,封皮在书背与封面或封底的连接处凸起呈楞线。

热熔胶 hot glue 加热熔融施胶,在室温下迅速固化的粘胶剂。中缝切口 off-cut 指中径纸板与书壳纸板之间的两个空隙。冷胶 cold glue 施胶时不需加热的粘胶剂。

尾数 尾数是指某一品种的书册在装订加工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书帖等不够应有的册数,而剩下不成册的最后需补救的数字。

针距 锁线订中,同一书帖(或同一订口)上相邻两个针位的距离。针数 锁线订(或缝纫订)中,书册订缝的针眼数。订锯 saw 铁丝经订书机加工成型,其两个角呈90°。订距 saw pitch 书芯订口上两相邻订锯的距离。

死套 将糊制的书封壳与书芯套合时,书芯的上下环衬着粘剂后直接粘贴在书封壳的封二封三的纸板上。

活套 书封面的书芯与书封可以随便分开或更换。

塞折 圆角书壳四角包边时,表面材料呈大小均等的几个扇形折包粘在书壳的纸板上。

三折帖 3-fold section 经过三次重迭折页的书帖。四折帖 4-fold section 经过四次重迭折页的书帖。

空针 缝纫订书芯订口的天头、地脚处不必打孔串线的位置。

装订胶粘剂 bookbinding adhesives 装订工艺中用的各种粘结材料。侧胶 side glue 书芯的订口处涂布的粘书皮用的胶。堵头布 head band 贴在精装书芯背脊天头与地脚两端的特制物。整面 affinitize 也称全面,书壳的表面材料是一整块。

烫料 gilt 烫印工序使用的金属箔和颜料箔等装饰材料的总称。

接面 half-affinitize 也称半面,书壳的表面材料不是一整块,通常是封面和封底用一种材料,书腰用另一种材料拼粘而成。

线圈 锁线订(或缝纫订)中,所串订的线因没有拉紧而呈圈状堆积在针眼周围。色箔 color leaf 也称粉箔,是一种在薄膜片基上涂布颜料、树脂类粘合剂及 其他溶剂等混合涂料而制成的烫印材料。

金属箔 singnature 用金属延展或用金属粉末制成的薄金属片用来烫印的材料。色片 exact size 一种在玻璃等平面光滑物体上,沉积一层颜料和粘合材料等混合涂料层,经干燥后剥离于纸上包装好的烫印材料。

书签丝带 ribbon 丝织品制成,是粘贴在书刊天头书背中间的,长出部分夹在书芯内,外露在地脚下,作为阅读标记。

草纸板 straw board 草纸板也叫马粪纸板,是我国较早采用的一种装订纸板,表面粗糙呈黄色,是以稻草纤维为主要原料抄制而成。

封面纸板 cover board 制作精装书籍、画册封面用纸板,采用磨木浆、半化学木浆、废纸浆料等抄制而成的高级纸板。装订线 bookbinding cord 锁线订、缝纫订、三眼订和线装的订书材料,有蜡线、丝线、麻线、合成纤维线等。

筒子纸 edge-square 粘成筒状的牛皮衬纸。分别与书芯的书背和书壳粘联,以加固大开本、厚本精装书的书背。

漆布 leather cloth 漆布常用作整面书壳的面料和接面书壳的布腰,曾是装帧精装书籍封面使用较多的面料。

露底布 又称裸纹布,是专门用于装帧精装书籍封面的材料。

印后加工机械 machinery for postpress finishing 用于印刷后加工的机器、设备的总称。

书芯压平机 pressing machine 对书芯进行压平操作的机器,有压平、压紧、整形等功能。

胶粘装订联动线 adhesive binding line 从配帖、铣背、胶粘书芯、包封皮,到切光的联合加工机,有些还连接堆积和打包机。

折页机 folding machine 把大幅印张按一定规格要求折叠成帖的机器。制书壳机 book case making machine 糊制精装书壳的专用机器。粘页机 blocking machine 机器粘页使用的机器。

上光机 glazing machine 在印刷品表面涂上(或喷、印)一层无色透明涂料,干后起保护及增加印刷品光泽的作用的设备。

上光涂布机 coating machine 通脱机上光设备的一种,只用来完成上光涂布工艺的设备。

压光机 calendering 上光涂布机的配套设备,可大大提高上光涂层的平滑度和光泽度。

扒圆起脊机 rounding and backing machine 用来完成扒圆和起脊两个工序的机器。

扒圆机 round bending machine 用来完成扒圆工序的机器。

覆膜机 film laminating 将透明塑料薄膜与印刷品复合在一起的设备。

包封皮机 book covering machine 对书芯背脊自动上胶并粘贴封皮的机器。订书机 book stitcher/stitching machine 把书帖或散页装订成册的机器统称,可分锁线订书机、骑马订书机、铁丝平订机等。

烫金机 gold stamping machine 借助于一定压力和温度使金属箔(金箔或银箔)烫印到印刷品上的机器。

配页机 collating machine 把书帖或散印书页按照页序配集成册的机器。切纸机 guillotine 裁切纸张或纸板的机器。

三面切书机 three-knife trimmer 用三把切刀切光书芯、杂志等的机器。捆扎机 bundling machine 使用捆扎带缠绕产品或包装件,然后收紧并将两端通过热效应熔融或使用包扣等材料连接的机器。

模切刀 die-cutting rule 有钢制成,顶端有刃的排制模切版的片状材料。花轮刀 saw 圆片形刀具,其外圆上的刀刃象花瓣状,在折页工序使用。白页 blind sheet 因印刷事故,使书页的一面或两面未印上印迹。残页 imperfect sheet 裁切后仍有破损或残缺的书页。

反拉 是指在烫印后不是电化铝箔牢固地附着在印刷品底色墨层或白纸表面,而是部分或全部底色墨层被电化铝拉走。

漏针 锁线订(或缝纫订)中,没有串线的针眼。空套 书壳的包边在书壳纸板上未粘牢。

漏帖 即缺帖,是在插页时下帖不正常造成的。

乱车 imperfect collating 也称乱帖,由于叼帖爪叼帖时间过晚或过早造成的书帖在集帖链通道内横竖不稳。

漏张 missing leaf 输纸歪斜或断张。

双帖 double sheet 贮帖问题造成的多帖现象,又称双张。刀花 切口出现凹凸不平的刀痕。

吡裂 在扒圆起脊加工时,书芯圆背上相邻的两书帖裂开分离。

死折 由于印刷时承印物有皱折,印刷后印刷品的文字和图案出现断缺的现象。出套 锁线订(或缝纫订)中,某一书帖所串订的线因未拉紧或线扣未扣紧,使得书帖不能与书芯锁紧。

篇2:纸张在书籍设计中的选择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书籍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上的著作物。正规书籍大致出现于春秋末期。这时已出现了竹木简的书, 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 称为“帛书”或“素书”。纸张的产生历史渊远流长。“纸”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与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一起, 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纸的发明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导致了书籍制作材料的伟大变革, 在中国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纸张是我们熟悉的书籍材质, 也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 而且可以说纸的用途已经超越了文化生活的领域, 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生产原料。稻草、竹木、棉麻及可利用的材料都可以成为纸张的原料。因为原料的不同, 纸张的性质也大不同。

目前而言, 纸张是印刷中最主要的书籍设计承载材料。纸张作为书籍设计的一种语言, 是书籍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纸张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 且纸张质地不同, 其印刷效果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到了电子信息时代, 纸材在书籍中的地位依然无可取代。

二、纸张的类型

纸张的种类非常繁多, 从某种程度上讲, 每种类型并无严格的定义。通常以纸张的用处可分为工业用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等几类。在印刷用纸中, 又根据纸张的性能和特点分为新闻纸、凸版印刷纸、胶版印刷涂料纸等。一些高档印刷品还广泛地采用种类繁多的特种纸。

特种纸的运用更是为书籍设计的表现增添了更广泛的空间。一些特种纸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折叠性, 广泛用于各种平面设计中, 尤其是用作高档画册和书籍封面。一些特种纸中隐含着变化无穷的肌理, 举凡线的长短、粗细、弯曲、垂直、平行、波动等种种形态的组合排列, 都会产生出动与静、强与弱、快与慢、外在与内在的变化和节奏, 可以准确地把握内容尺度。比如, 由吕敬人、宁成春、朱虹、吴勇四位书籍设计家共同编著、设计的《书籍设计四人说》一书, 开本为一比二比例,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黑色特种亚光纸烫印黑色有光油墨的四个姓名的标志, 似乎使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另外一处“桃花源”, 给人的心灵一个栖息之地。翻开书籍, 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那种陶醉让人不亦乐乎。每隔24页出现一次色彩饱和度极高的特种纸, 表现出这本书设计的特有韵味;四人的设计作品融进了四人与书籍设计的对话;用25种特种纸印制而成, 强调了书籍的形态和功能相结合。

三、纸张影响书籍的因素

纸张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性。纸张的轻重、厚度、质地、纹理方向等设计时都应考虑。印刷与装订也都要考虑纸张的因素。下面分别分析纸张各种因素对书籍设计造成影响。

1. 纸张的表面强度

纸张的表面强度决定着纸张在印刷时其表面的耐磨、抗掉粉、抗起毛等特性。为达到清晰的印刷效果, 黏度较高的油墨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假如纸张的表面强度较低, 会产生掉粉、掉毛等现象;油墨呈较低黏度时, 容易使印版的空白处变脏。

2. 纸张的平滑度

纸张的平滑度直接决定着印刷品质。平滑度高的纸张在进行印刷时, 能较好地与版面接触;平滑度低的纸张, 印刷时容易造成印刷效果不均匀现象。平滑度较低的纸张能通过加大印刷力量来减少印刷不清晰等现象。

3. 纸张的吸墨性

纸张对油墨的吸收, 主要取决于纸张的密度。纸张纤维间的空隙越小吸墨性越低, 反之亦然。吸墨性过高和过低都应避免。

4. 纸张的弹性和塑性

纸张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 会受环境的影响。如在外力的作用下, 会产生敏弹性变形、滞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的过程;前两种是可逆性的, 而后一种是不可逆性的变形。

5. 纸张的含水量

纸张含水量的多少, 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含水过高, 印刷后不易干燥;含水量过低, 纸会容易受到损坏等。由于纸张的含水量与周围环境相关, 所以要注意存放和使用纸的环境湿度、温度等。

四、选择纸张的实用原则

概括地讲, 选择纸张应考虑用途、印刷效果、价格和方便读者、环保等几个实用方面。

1. 从纸张的用途上讲, 一般性的宣传广告单可用重量较低的白报纸, 画报、挂历等用纸就应考虑较好的纸张。

尤其是广告, 良好印刷效果能够事半功倍。在现代书籍设计中, 设计者可以将书籍中的不同部分选择不同的纸张, 其肌理、质感等差异可以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2. 从印刷效果上讲, 不同类型的纸张吸墨程度、色彩和细节还原能力有很大差异, 要对熟知纸张本身的特性以便对其进行选择。

凡需要正、反面都彩印的产品, 选择纸张时, 要注意纸的厚度。低于80g的铜版纸, 可能出现透叠象。另外, 纸张的自身特点如自身特有的色彩和纹路, 再加以适当的设计, 经印刷会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3. 从光线上讲, 宜选用光度较低的纸, 因过于光亮的纸张会刺激读者的眼睛。

采用亚光纸、布纹纸、蛋纹纸等可以避免这种现象, 减少对读者视力造成的损伤;同时运用无光油墨, 能增强阅读效果。

4. 从经济上讲, 纸张选择要合理经济, 尽量降低成本,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纸张的选择上, 在力求达到设计方案预期效果的同时, 选用造价相对低廉的纸张。

5. 从环保上讲, 纸张的环保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种纸与传统印刷中常规的卡纸、哑粉纸概念不同, 一般分为花式纸和再生纸, 前者为原生纸, 后者为环保纸。对再生纸的研究运用是每位设计者的责任。

五、选择纸张的审美原则

选择不同的纸张会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籍, 纸张所带来的“美”意义重大。纸张之美是一种亲近之美, 有与我们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由纸张装订而成的书籍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更大的价值在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选择纸张时要注意其审美原则:

1. 造纸材料决定了纸张的“天生丽质”, 那是一种源于自然的美。无论纸张以何种形式呈现, 都是源于自然的。现代造纸工艺的发展使得纸张本身具有了更多的变化。

2. 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造就了纸张的“科技之美”。一系列的推陈出新使得纸张的科技之美生机盎然。纸张的性能不断延伸, 色彩和肌理不断丰富, 质感和光感等多种视觉感都源于科技。

3. 纸张与印刷的“完美联姻”对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得书籍设计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使纸张在书籍设计中表现出来一种“成长之美”。纸张在印刷中是媒材, 需要针对不同的印刷方式, 印刷工艺的发展促进了纸张的创新和发展, 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4. 纸张作为个体存在于书籍设计中, 纸张的融入, 使书籍设计展现出系统的形态和完整的“美”。完美的书籍形态具有诱导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功能。纸张的薄厚、纸张散发的气道、纸张发出的响声、纸张的轻重、纸张的味道都是可以被感知的。纸张是有生命力的, 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自身的魅力, 五感皆因纸生, 纸张以亲近的姿态展现出书籍设计的整体美, 让人享受”五感之美“。如吕敬人先生在《怀珠雅集》一书中运用了表面粗糙、纹理无序的特种纸, 给人以特别的触摸体验。

5. 从纸张到书籍, 从二维平面到三位六面体, 纸张的变化多端, 这种形态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着纸张的“多变之美”。书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材料和工艺的演变经历了很多外在形态的变化。从简装、卷轴装到纸本书之后的旋风装、经折装直到后来工艺发展的胶装、锁线装等都是书籍外在形态的演变。纸张在跟随书籍形态发展的轨迹中变化多端, 演绎着形态美和空间美。纸张之美在于善变, 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做出适合的改变。

书籍设计要求形神兼备, “心灵美”与“外表美”须同时兼备。纸张的存在形成书籍的形态美, 成为读者共同的审美对象。纸张的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意境美。纸张所拥有的或外露、或内敛、或豪放、或细致的质感肌理和情感色彩, 总是给读者不尽的享受与遐想的空间。

6. 随着工业的发展, 对于纸张的“节约”凸显其重要的意义。这里所说的节约主要是指不要滥用纸张, 如把平装书生硬地设计成精装书;片面地认为“美”在于“繁饰其实”。纸张的产生过程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环境损耗, 纸张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其实“简朴”的纸张设计所散发出来的美才是书籍的永恒之美。简朴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书籍中同样受用, “简朴美”才是“永恒之美”, 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要: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工艺的发展, 纸张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书籍设计创作思路。在简单介绍书籍与纸张的渊源后,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 阐述纸张选择的实用原则以及在书籍设计中应该关注的艺术原则。

篇3:精装书封面设计常用的材料 纸张

版式设计与印刷、纸张的关系

版式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方便读者的阅读,让它能与文字内容相协调,使读者对内容的理解有帮助,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舒服、愉悦。充分利用纸张与油墨等材料的特性,与设计思想的完美结合。如何做到这种完美结合,被评为最美的书的设计者小马/橙子说: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是一个好的创意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埋头干活的工人,一个有责任的监制。作为监制在设计之初就要了解印刷技术和纸张材料的特性与局限性,还要考虑印制成品是否达到设计方案的目的,因此设计与印刷、纸张材料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印刷技术对版式设计的影响

1.印刷套准率对版式设计的影响

在多色印刷中,套准率是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印刷过程中影响套准率的因素很多,所以在版式设计时应该避免以下问题:

①细小的文字避免多色套印。如果细小文字采用多色套印,各色套印稍有误差,文字就会模糊不清,影响阅读。

②避免使用细小的反白字,尤其是多色反白。在印刷滚筒的压力下,油墨扩张会使印迹变粗,从而造成印刷品中的反白字变得更细,造成缺笔断画,难以辨认。多色反白字也会出现套准问题。

③避免使用细小文字叠印在深色背景上。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细小文字在深色背景里一般也能看得很清楚,但到了印刷品上,由于油墨的减色作用,细小文字变得很不醒目,给阅读带来困难。正文中的细小文字,尽量不要叠印复杂底纹。

④细小文字避免选择笔画过细的字体,如:仿宋体、细圆体、细等线体等,字体笔画本身就细,如果字号又小,印刷时容易出现缺笔断画的现象,导致字迹不全。

⑤细小文字避免使用金墨、银墨印刷。金墨、银墨的颗粒比一般油墨颗粒粗,用于印刷细小文字时,易导致文字字迹模糊不清。

⑥深色文字或图形印在浅色底色上时,尽可能使用叠印的方式在底色上印文字和图形,避免使用在底色版上挖空套印文字。由于套印误差难以避免,采用在底色版上挖空套印的方法会使文字或图形的周边产生露白的现象。尤其是双色印刷的图书,使用双色机印刷或单色机两次印刷,印刷套准率较四色印刷机差,更要避免此种设计方案。

⑦由于印刷套准率的因素,彩色字,尽量采用两色叠压,避免四色叠压、多色底纹,尽量减少三色叠压。

在设计彩色印刷的书稿时,黑色文字尤其是图片里添加的黑色说明文字只设定成单黑即可,如果使用四色叠压的黑色文字,会由于套准因素影响印刷质量。

2.印刷压力的影响

在印刷滚筒的压力下,油墨扩张会使印迹变粗,因此避免设计使用字体较粗字号又小的文字。否则笔画多的文字会造成糊字,影响读者阅读和图书印刷质量。

3.装订对设计的影响

在设计跨页图案时,考虑到折页误差的因素最好设计在同一印张里的同一版面上,折页时就不会被错开,否则跨页图案很难对齐。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尽量减少使用跨版图片的设计。

避免出血“爬移”和书眉、页码装饰线或图案出血设计,由于拼版折页的误差,成书后从外观上看,切口处色块或线条会出现上下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美观。

4.避免使用三色叠压灰色,在三色平网网点相近时出现容易出现龟纹

5.印刷设备的影响

在单色和双色图书中避免设计大面积深色底纹,由于单色印刷机和双色印刷机的设备相比四色印刷机性能较差,大面积深色底纹因为压力、纸张等问题造成墨色不匀。

6.烫印工艺对设计的影响

烫印就是借助一定的压力和温度,将金属箔或颜料箔印到印刷品或其他材料表面上的整饰加工技术。在图书设计中常在封面设计时应用,因此在设计时避免下列问题:

①避免设计大面积烫印工艺,大面积烫印会造成金箔不能均匀覆盖,或形成小气泡,造成质量问题。

②选择烫印工艺时,要考虑纸张所能承受的压力。

③全息烫印首选表面光滑、质地细腻的涂布材料,否则会影响烫印质量。

④避免在金属墨上直接烫印,因为金属墨颗粒粗,不利于金箔附着,易出现金箔脱落现象。

⑤设计图文时,文字最好不使用笔画够细或过粗的字体,字号不小于8磅,线条最好在1.5磅以上,否则易出现缺笔断画或糊字的现象。

7.数字印刷的版式设计

针对传统印刷而言,如果是数字印刷产品,就不存在多色套准等问题,设计的禁忌就要少很多。但深色底纹印文字还是不要使用,会出现与传统印刷同样的问题。

数字印刷目前对于“专色”的印刷还是存在缺陷。排版文件中设置的颜色自动转换成专色会造成印色不准,如果直接用四色印刷成专色效果,成本会大幅增加。

设计与纸张材料

纸质图书版式设计时要考虑承印物——纸张的因素,目前我们常用的纸张种类有:胶版纸、轻型胶版纸、纯质纸、轻涂纸质和铜版纸,铜版纸分有光铜和无光铜。

1.纸张对印刷加网线数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纸表面平整度不同,表面平整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承载油墨压印的能力):轻型胶版纸→胶版纸→纯质纸→轻涂纸→铜版纸。因此在设计时使用底色要充分考虑纸张因素的影响,合理使用底色网纹的百分比。比较而言,铜版纸的表面平整度高,能够再现较细的网点,因此加网线数较高;轻型胶版纸表面平整度较铜版纸粗,太小的网点会因纸张的凹凸不平印不全,或者完全落在粗糙表面凹下去的地方,因此应该使用较大的网点印刷。

nlc202309090422

图像的加网线数应根据印刷品的类别、视觉距离和印刷用纸的种类等因素进行确定。电影海报、宣传画等视觉距离较远,加网线数可适当降低,一般为100~133线;书刊类读物视觉距离较近,书刊印刷各类纸张加网线数如下:

2.纸张因素对电子图片分辨率的要求

电子图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印品的质量,影响电子图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分辨率。分辨率是数字影像在单位长度中所含的点数或象素数目。分辨率太低图像粗糙,图像边缘出现锯齿状,放大后模糊不清,图像有明显的马赛克现象。分辨率过高,图像不仅占用的空间过大,而且影响图像的处理速度。那么分辨率多少合适呢?

分辨率=图像的加网网线数×缩放倍率×2

3.纸张吸收性的影响

由于纸张的吸收性,当油墨在压力作用下转移到纸张表面时,油墨在被纸张吸收时向四周扩散,产生网点扩大,使整个图像的色调变得比实际更暗一些。由于不同种类的纸张吸收性不同,因此产生网点扩大的效果也不同。纸张吸收性越强,网点扩大值越大,根据不同类型纸张的特性,我们常用的纸张中轻型胶版纸吸收性最大,铜版纸最小。由纸张性能因素所造成的网点扩大通常呈指数规律,设计师在设计底色时应该充分考虑网点扩大因素,设定合理的底色网点百分比。黑字下垫底网建议使用8%~20%的网点。胶版纸尽量减少大面积多色实地底纹的设计,最好不超过三色,因为胶版纸表面没有涂布会出现拔毛、掉粉现象导致墨色不匀。

4.纸张白度

纸张白度是纸张理化指标中的一项,白度不同,呈现出的彩色效果就不同。高白度的纸更能体现真实的亮丽的彩色效果,适合印刷彩色画册。以阅读文字为主时适合选用85°左右白度的纸。

5.纸张光泽度

纸张光泽度和纸张平整度成正比关系,不同种类纸张光泽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与纸张平整度一致,光泽度好的纸张更适合印刷彩色图书,使色彩更亮丽。光泽度低的纸张更适合印刷以阅读文字为主的图书,降低眼睛疲劳度。

6.正文纸张松厚度

纸张松厚度直接影响图书成品的厚度,相同克重,不同品牌、不同批次的纸张,松厚度不同。当封面书脊有“卡色位”图文时,在设计书脊时应充分考虑正文纸张的松厚度、纸张批次、纸张类型、纸张克重等因素,避免生产的成品质量不合格。重印时纸张发生变化,书脊厚度可能发生变化,可能需要修改书脊厚度。因此尽可能避免设计书脊“卡色位”。

7.纸张幅面尺寸与出血版面的设计

开本大小、出血版设计需要避免纸的浪费,我们常用的纸张幅面尺寸有:787mm×960mm、787mm×1092mm、850mm×1168mm、889mm×1194mm、880mm×1230mm。其中的787mm×960mm的16开(成品:170mm×228mm)和850mm×1168mm的32开(成品:140mm×203mm)如果设计出血版,全张纸的尺寸不够大,为了节约成本,这两个开本避免设计出血版。

熟悉印刷技术、了解不同纸张特性是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只追求设计的创意性,不考虑印刷技术、油墨和纸张的局限性,就达不到设计的目的。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精装书封面设计常用的材料 纸张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势,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以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1】。

学生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中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工艺这一篇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反映比较抽象、繁琐,知识掌握不牢固。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总结教学经验,结合实践,采用任务驱动法重新对这一篇内容进行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的二次开发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工艺》是《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的其中一个篇章,这一篇中学生主要要学习的内容是:金属材料的性能、钢的热处理、常用金属与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成形工艺、机械零件材料的选择。为了引导学生对前三节内容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深化学习并接受后两节的内容。为此,在教学设计中,专门增加了《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实践教学。

2.教学目标的实现

转换思想及方法,采用任务驱动,进行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操作,通过操作金相显微镜及洛氏硬度计,突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贯穿其中,通过小组合作体现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分层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的任务,突出对常用金属材料的辨别、会进行热处理操作。通过不同材料热处理工艺的不同、对比金相显微镜下组织的不同及热处理后材料硬度的不同来逐步分解难点。

4.教学方法【2】

(1)根据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金属材料的信息和资料,整理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知识体系;协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生活中的相关事物相联系(如建筑钢材、机械零件等)。

(2)在实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耳、动眼的基础上动手、动口,调动多种器官的协调活动,提高对外部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进行组内评价及班级评价。

5.教学准备

学生的准备:搜集并分析有关金属材料的信息和资料;整理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进行知识体系建构。

教师的准备:金相显微镜、五种不同试样(灰铸铁HT200、高速钢W18Cr4VA、硅铝明ZL102、中碳钢45钢、合金渗碳钢20Cr)、热处理小电炉若干;多媒体课件

二、学与教的过程

本次课程的学习需要8个课时,任务驱动法教学安排如下:

【了解对象】让学生课前学习有关常用金属材料的知识,思考生活中的使用实例,对比材料的应用场合。

【设计任务】

①根据教材内容,分组协作识别这些牌号(HT200、W18Cr4VA、ZL102、45钢、20Cr)所代表的金属材料;掌握相关材料的牌号表示方法、主要性能及用途;交流这些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②以普通热处理方式为依托,分组思考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如何对这些材料进行普通热处理的选择。

③分组操作:将这些试样进行下列处理:HT200去应力退火、W18Cr4VA球化退火、W18Cr4VA球化退火后经高温淬火三次回火;、45钢调质、20Cr低温回火。(其中受条件限制不能对ZL102进行变质处理,只能在训练5中观察经变质处理后的标准试样)。操作过程中注意思考讨论对热处理温度的选择。

④分组操作:将热处理前后的试样经过砂纸打磨抛光后在洛氏硬度计上测量硬度并做好比较记录。

⑤分组操作将上述未处理试样分别与经热处理后试样及实验室标准试样进行金相组织观察比较,从而理解其热处理前后体现的性能区别。

【教学指导】

①注意教材中前三节内容知识的分析,整理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知识体系;如:怎样更快识别钢材的牌号;怎样结合铁碳合金相图进行热处理温度的选定:怎样将常用金属材料的组织、性能、热处理方式与应用挂钩等。

②注意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③注意组内、组外总结、评价

【任务讲评】新课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训练的方式,学生虽然很容易直接获得几种材料的感性认识,但如果对常用金属的性能、用途要能够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必需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进行总结、评价。

1.组内交流:学生自我总结评价每次任务训练完成之后的收获、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

2.组外交流:学生提出在任务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先在各小组之间寻求解决之道,如果不能解决,再由教师做讲解。

3.教师总结:总结在任务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每次任务训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

【知识拓展】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作为课外的讨论问题)

1.讨论由于管理错乱、错用钢材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如:

(1)把20钢当作65钢制成弹簧;

(2)把30钢当作T13钢制成锉刀;

(3)把Q235钢当作45钢制成齿轮。

2.含碳量0.1%的钢切削后,表面粗糙度比45钢差,原因何在?

(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经历从理论知识到实际,从实验到生产实践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学以致用,学有所得)

【评价反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让学生从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小结。同时教师对课堂内学生的表现做出有效、及时的评价。

作为新的教学设计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来进行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的教学,它的优点是:加强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缺点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教师把握课堂节奏、时间及知识内容的覆盖深度与广度等能力要求较高【3】。

总之,如何设计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教学诸因素和谐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功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始终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不断反思和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萧家气.最新教育理念和最新教学方法讲授提纲

【2】任秀丽.任务驱动法与范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常用设计软件 下一篇:化妆品行业常用的网络营销模式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