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比例(精选四篇)
就业比例 篇1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提升不—众业困难而仓 (i业2014年6月9日, 中国发布2014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这是中国连续第六年发布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上升, 他们创业不是因为就业困难, 理想是他们创业的最重要动力。另外八成创业大学生的资金靠自筹。蓝皮书称, 2013届大学毕业生g主创业比例为2.3%, 比2012届 (2.0%) 高0.3个百分点, 比2011届 (1.6%) 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3.3%) 高于本科毕业生 (1.2%)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 本科毕业生创业略有提升 (1.2%, 1.2%, 1.0%) , 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3.2%, 2.9%, 2.2%) 。2013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1.8%) 。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中原区域经济体 (均为4.1%) 。就业困难不是创业的最重要的原因。2013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教育类 (15.0%) 、零售类 (13.3%) 。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类 (13.6%) 和建筑类 (9.7%) 。创业理想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 (本科为46%, 高职高专为48%) , 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创业的比例 (本科为8%, 高职高专为7%) 较小。事实上,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各地出台了鼓励政策。比如, 创业大学生会享受税收减免、房租水电费补贴及小额担保贷款等系列优惠。不过,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 大学生创业不应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方法, 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
就业比例 篇2
再保险又称为分保, 是保险人将其承担的部分或者全部风险责任转交给其它保险公司。即保险人向再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费, 与再保险人一起承担约定的风险索赔。每个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 通过合理的再保险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从而可以增大自己的承保规模, 扩大经营范围。常见的再保险函数有比例再保险函数和停止损失再保险函数, 比例再保险是指保险人和再保险人双方按照约定的比例分担风险, 停止损失再保险是无论风险如何, 原保险人均承担既定的自留风险。本文主要考虑比例再保险合同。
再保险始终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一是衡量再保险合同的最优标准, 设X为原风险, R (X) 为分出风险。文献[1]提出使原保险人签订再保险合同后所剩风险的方差最小, 即D2 (X-R) 最小为最优,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截发差E|X-R (X) -E (X-R (X) ) |最小为最优。本文以效用最大作为再保险合同的衡量标准, 与风险最小相对应, 我们希望找出效用最大的再保险合同。整篇论文中, 我们引进一个更普通广泛的测量效用的方式, 用u:R→R+来衡量效用的的大小, 使得保险人的效用最大。假设原保险人初始资金为w, P表示合同R的价格, 则经过再保险后原保险人的剩余资金为w-X+R (x) -P。则效用测量表述为:
再保险的定价是保险决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合理的再保险定价关系到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 令P表示合同R的价格, 原保险人准备用P数目的资本购买再保险合同R, 文献[2]研究了在π (R) = (1+β) ER (X) 价格准则下, 原保险人方差风险最小的情况。文献[3,4]讨论了在Wangs保费计算原理下, 购买再保险后剩余风险的期望效用最大的最优再保险问题。文献[5]分析了签订停止损失再保险合同后, 原保险人剩余风险的方差最小的最优停止损失再保险。常见的保费用计算原理有:
期望值计算原理P= (1+β) ER (X) 。
(1) 标准差计算原理P=ER (X) +βDR (X) 。
(2) 方差计算原理P=ER (X) +βD2R (X) 。
(3) 混合计算原理P=ER (X) +βD2R (X) /ER (X) 。
(4) 修改的方差计算原理P=ER (X) +αD (R (X) ) +βD2R (X) /ER (X) 。
(5) 二次效用计算原理P=ERundefined。
2 效用函数下的再保险分析
假设决策者为风险厌恶者, 即它的效用函数满足, u′ (x) >0, u′ (x) <0假定保险人最初拥有资本为W。在比例在保险合同下, 再保险函数为R (X) =αX, 这里αX为再保险人需承担的风险, 原保险人准备承担自留比例为1-α的风险 (1-α) X, 再保险人承担剩余部分 (1-α) X, 将整个风险分为下述两部分, X= (1-α) X+αX。从投保人那收取的保费为G1= (1+β) EX, 原保险人支付再保险人的保费为G2= (1+β) αEX, 购买了再保险后, 保险人的资本变为
W+G1-G2- (1-α) X=W+ (1+β) EX- (1+β) αEX- (1-α) X=W+ (1-α) [ (1+β) EX-X]
则购买过再保险后保险人的剩余资本为一随机变量, 因此我们利用该随机变量效用函数的期望为衡量标准, 即
U (R) =Eu (W+ (1-α) (1+β) EX-X)
则对保险人来说, 合理的再保险函数的比例应满足不等式
Eu (W+ (1-α) (1+β) EX-X) ≥u (W)
即购买再保险后剩余资金的效用期望应该大于等于最初资本的效用, 次次再保险才有意义可言。效用期 小到使等号成立时, 再保险已无任何吸引力, 我们将使得上式等号成立的临界值, 称为临界再保险比例。
3 主要结果
本文采取常用的直线型效用函数、抛物线型效用函数, 在上述三种效用函数下, 给出比例再保险函数的临界比例。
定理1:
设保险人的效用函数是直线型效用函数, u (x) =αx+b, 则比例再保险的临界比例为1。
证明
购买比例再保险后, 保险的资本效用为
Eu (W+ (1-α) ( (1+β) EX-X) =E[α (W+ (1-α) ( (1+β) EX-X) +b]
=αW+αβ (1-α) EX+b
u (W) =αW+b
联立两式得:α=1
定理1说明, 对于风险中立的人来说, 应该把所有的风险投分给再保险人。
定理2:
设保险人的效用函数是抛物线型效用函u (x) =x-hx2, 其中undefined, 则比例再保险的临界比例为
证明
购买比例再保险后, 保险的资本效用为
联立两式得下列方程:
βEX-2h (1+β) WEX-h (1-α) (1+β) 2 (EX) 2-2hWEX-2h (1-α) (1+β) (EX) 2+h (1-α) EX2=0
解方程得
undefined
4 结束语
本文购买比例再保险进行分散风险的前提下, 讨论了直线型效用函数、抛物线型效用函数下, 给出了比例再保险的临界比例, 对再保险进行了分析, 为保险公司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效用函数下的临界问题还有再保险定价的临界问题、再保险投资的临界问题、停止损失再保险函数的自留风险的临界问题等, 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Pesonen, M.L.Optimal reinsurances[J].Scandinavian Actuarial Journal, 1984, (84) :65-90.
[2]Hurlimann, W.Non-optimality of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propor-tional and non-proportional reinsurance.Insurance:Mathematics&Economics, 1999, (24) :219-227.
[3]Kaluszka, M.Optimal reinsurance under mean-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s[J].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1, (28) :61-69.
[4]程兰芳.确定最优比例再保险决策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 2003, 16 (3) :43-45.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问答 篇3
(2011版)
一、我国关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福利企业除外)、事业单位都应当按照不少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应当按照实际差额人数和上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规定,从2006年起,各用人单位每年都应当向市、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报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对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由市、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核定其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金额,由地方税务机关代征。
二、我市哪些单位应当履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义务?
《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福利企业除外)、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均应按照不少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7%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安排残疾人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四、我市对用人单位申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的时间、方式是怎样规定的?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人单位如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一)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以《通告》的形式公布申报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时间和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时间。2011年,用人单位应在7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到其税务登记地的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
(二)用人单位应持《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表》(可从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市地税局网站下载或到市、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地方税务机关领取)和2010年单位职工总数的证明,到其税务登记地的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
(三)上已进行过残疾人就业情况申报的用人单位在2011年的审核期间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申报。方法:登陆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市地税局网站或《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务门户网站的的《用人单位申报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及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指南》专题栏目,通过链接进入《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网上申报系统》进行申报。
(四)经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审核通过后,用人单位根据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核定的金额由缴费单位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的《一般缴款书》到开户银行缴费,(《一般缴款书》可以由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打印或用人单位自行在《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网上申报系统》打印。网上报税的单位可以通过市地税局纳税网络打印《一般缴款书》后,到开户银行缴款。)
五、用人单位申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时应该携带什么材料?用人单位申报时应持《北京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表》和本单位上年职工总数的证明,到税务登记地的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报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
已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还应持残疾人职工的以下材料:
1、《北京市在职残疾人员登记表》;
2、《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原件和复印件;
4、劳动合同原件(本市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由同级人事部门出具相关证明并签字盖章);
5、2010年6月和12月的工资表原件;
6、参加社会保险证明《社会保险缴存记录》原件。
六、符合哪些条件的残疾人可被认定为用人单位的残疾人职工?
1、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2、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或一年以上劳动合同;
3、所在单位为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4、在职残疾人的月工资不得低于2010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5、与其他单位无劳动关系。
七、用人单位招用的外地残疾人职工能否计入残疾人职工总数?
凡是持有真实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缴纳了社会保险的外地残疾人,可计入残疾人职工总数。
八、我市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标准和计算方法是什么?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年征缴。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为了减轻困难企业负担,经财政部批准,我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标准暂按上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征缴。
例:2011年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依据的是各单位2010年在职职工总数和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因此,2010年的征缴标准是2009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48444元的60%,即29066元(计算到元)。
未安排残疾人就业或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按实际差额人数和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当年公布的征缴标准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金额=上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60%×(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7%-残疾人职工数)
例:某单位2010年在职职工总数为50人,其在2010年未安排残疾人就业,2011年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4706元[29066元×(50人×1.7%)]。
安排1名盲人就业,按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九、成立时间不满1年的用人单位如何计算应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金额?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年征缴。为此,对于在征缴成立不满一年的用人单位,按其完成税务登记后的整月计算时间,即如果此单位于2010年7月1日成
2立,则其计算时间为5/12。
例:某单位2010年6月1日成立(完成税务登记),其在职职工总数为50人,其在2010年未安排残疾人就业,2011年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294元[<29066元×(50人×1.7%)>×5/12]。
十、安排残疾人就业不满1年的用人单位如何计算在缴纳保障金金额?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年征缴。为此,对于在征缴安排残疾人就业时间不满1年的,按其残疾人已就业的月份计算就业时间,即如果此单位在2010年8月31日安排了1名残疾人就业,该残疾人的就业时间为5/12。
例:某单位2010年在职职工总数为50人,其在2010年8月31日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2011年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4411元[<29066元×(50人×1.7%)-1 >×5/12]。
十一、持有《营业执照》的非法人企业如何申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
持有《营业执照》的非法人企业,原则上应由具有法人资格的上级单位申报。如果由上级单位统一申报,其下级单位应出具上级单位的证明和上级单位审核地残联出具的证明(证明上级单位已经进行了审核,并且职工总数包括了下级单位的职工)。
十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性质和用途是什么?
根据《财政部关于公布保留的政府性基金项目的通知》的规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政府性基金。
《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做出了规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范围为:补贴残疾人参加培训、教育和扶残助学费用;扶持残疾人从事个体就业、自主创业及社区就业;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旅游及多种经营;补贴残疾人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险费用;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为改善残疾人就业条件,用于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费用补贴及奖励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的费用;适当补助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经费支出及有关就业服务费用补贴;组织就业困难残疾人开展职业康复劳动费用补贴;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和社会保障费用。
十三、对在规定时间内不申报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的单位如何处理?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财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
十四、单位对核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情况有异议怎么办?
单位对核定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情况有异议的,可以向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请重新审核。对重新审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以向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申请复核。
十五、如何查询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政策法规?
差比例与比例差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差比例,比例差,会计计算
一、引言
差比例,即数的差额比;比例差,即比例的差额。当然也有“和比例”与“比例和”这种情况,它们都是财务会计中经常遇到的计算问题。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差比例与比例差,偶尔也含有和比例、比例和情形。为直观起见,笔者认为,还是称这类计算命题为差比例与比例差较为适宜,因为本文下面讲到的主要是差比例、比例差的应用问题。
差比例与比例差在《财务管理》计算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简捷地解决一些计算问题,可以这样说,把这种计算方法引入《财务管理》或《管理会计》,也就解决了计算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试通过对《财务管理》中复杂的计算问题用差比例与比例差解析之,以验证帕乔利“比及比例概要”会计之相关,验证会计与数学之联系。
差比例与比例差,就题面而言似乎是数学问题,其实这也证实会计与数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近代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最初收录在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借贷记账法在会计学中是一种计量方法,而在教学中又是一种计算方法。“比及比例”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统计学中的计量问题,而且可以解决会计学中的计量问题。这正是本文探讨命题的理论根据。
二、差比例与比例差的会计应用
(一)在资金需要量预测销售百分比法中的应用
1. 预测原理。资金需要量预测在基本建设和投资决策中应用非常广泛。其计算涉及因素较多,计算公式为:
外部融资需求量=增加的资产-增加的负债-增加的留存收益=A/S1×ΔS-B/S1×ΔS-S2×P×E
式中:A为随销售变化的资产(敏感资产);B为随销售变化的负债(敏感负债);S1为基期销售额;S2为预测期销售额;△S为销售的变动额,即差;P为销售净利率;E为留存收益比率;A/S1为敏感资产占基期销售额的百分比;B/S1为敏感负债占基期销售额的百分比。
2. 用差比例与比例差解析。
差:预测期销售额与基期销售额之间的差额,也是销售的变动额,用公式来表示即:ΔS=S2-S1。
比例:基期敏感资产、敏感负债分别占基期销售额的比,即:A/S1-B/S1。
金额差与比例差乘积:因增加销售额需要追加的资金总量Δ=(S2-S1)×(A/S1-B/S1)。
留存利润比例及留存利润额:留存利润=预测期销售额×销售净利润率×留存收益率,即:S2×P×E。
资金差额:资金需要量=销售增长需追加的资金-利润留存可用的资金=(S2-S1)×(A/S1-B/S1)-S2×P×E。
上式也即销售金额差乘以比例差再减去留存收益占净利润的比。资金需要量销售百分比法的关键在于基期敏感资产、负债占销售额的比例,预测期的各项资金占销售额的比例仍保持。因预测期利润留存增加可用资金故需要从预测期追加的资金量中减去。上述计算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例1:光华公司20×8年12月31日的简要资产负债表如右上表所示。假定光华公司20×8年销售额为10 000万元,销售净利率为10%,利润留存率为40%;其20×9年销售额预计增长20%,公司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无需追加固定资产投资。要求:计算20×9年光华公司需要追加的资金量(2012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P71~72)。
题解: (1) 比例:敏感性资产占基期销售额比:(500+1 500+3 000)÷10 000=50%; (2) 比例:敏感性负债占基期销售额比:(1 000+500)÷10 000=15%; (3) 比例差:敏感性资产占基期销售额比与敏感性负债占销售额比例差=50%-15%=35%; (4) 金额差:报告期销售额与基期销售额差=12 000-10 000=2 000(万元); (5) 比例差与金额差乘积,即需要追加的资金总量=35%×2 000=700(万元); (6) 占比例额:留存占利润比,利润占报告期销售额比=40%×10%×12 000=480(万元); (7) 差:总资金需要量与留存利润可用资金差=700-480=220(万元)(也即需追加的资金量)。上述解析可用下图表示:
(二)在内部收益率计算中的应用
应用简单法所要求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项目的全部投资均于建设开始一次投入,建设期为零,建设起点第0期净现金流量等于原始投资的负值,即:NCF0=-I;投产后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即第1期至第n期每期净现金流量表现为普通年金的形式,设NCF1=NCF2=…=NCFn=NCF (NCF为常数,NCF≥0)。
如果投资项目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必须按一般方法来计算内部收益率。
在简单法下,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可通过求解下列方程来确定。在n年内,其折现率为IRR的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用算式表示就是:
式中:I为在建设起点一次投入的原始投资;(PA/A, I, n)是n期,IRR为设定折现率的年金现值系数;NCF为投产后1~n年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简单法具体计算程序如下: (1) 计算公式(PA/A, IRR, n)的数值,并假设该数值为C; (2) 根据计算出来的年金现值系数C,查n年的年金现值系数表; (3) 若在n年系数表上恰好能找到等于上述数值C的年金现值系数(PA/A, Im, n),则该系数所对应的折现率Im即为所求的内部收益率I; (4) 若在系数表上找不到事先计算出来的系数值C,则可利用系数表上同期略大及略小于该数值的两个临界值Cm和Cm+1及相对应的两个折现率Im和Im+1,应用内插法计算近似的内部收益率,即以下关系成立:
这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内部收益率:
按照有关规定, Im+1与Im之间的差不得大于5%,最好为1~2个百分点。为缩小误差,可以直代曲解析公式法来计算内部收益率(《2012年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P123)。以上计算可解析图示如下:
以上“一般公式”是比例差与差比例问题,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的“特殊公式”也是同类问题,解析如下:
当式中净现值N为0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上述两式的解即内部收益率,管理会计学将之称为内含报酬率。
上述两式在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书中命名为“特殊公式”,笔者将之命名为“内含报酬率以直代曲解析公式法”。以上两式均可以采用解析公式两点定线引入代数式推导出来,限于篇幅,推导过程已省略。以上解析点两次测试值分别在I点的两侧,故又曰“内插值法”。
例2:某企业拟变卖一套尚可使用5年的旧设备,另购置一套同功能的新设备,新设备的投资额为180 000元;旧设备的折余价值为95 000元,其变价净收入为80 000元;到第5年末新设备与继续使用的旧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相等。新旧设备的替换在当年内完成(即更新设备的建设期为零)。使用新设备可使企业在第1年增加营业收入50 000元,增加经营成本25 000元;第2~5年内每年增加营业收入60 000元,增加经营成本30 0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行业基准折现率i分别为8%和12%(2012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P134~136)。
要求: (1) 估算该更新设备项目的计算期内各年的差量净现金流量(ΔNCFt); (2) 计算该项目的差额内部收益率指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 分别就以下两种情况即该企业所在行业基准折现率为8%、12%时,为企业作出是否更新设备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题解:
(1)计算两种方案的净现金流量的差额。
依题意计算以下相关指标:
更新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增加的投资额=新设备的投资-旧设备的变价净收入=180 000-80 000=10 0000(元)
运营期第1~5年每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折旧=100 000÷5=20 000(元)
运营期第1年不包括财务费用的总成本费用的变动额=该年增加的经营成本+该年增加的折旧费=25 000+20 000=45 000(元)
运营期第2~5年每年不包括财务费用的总成本费用的变动额=30 000+20 000=50 000(元)
因旧设备提前报废发生处理固定资产的净损失为:
旧固定资产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95 000-80 000=15 000(元)
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15 000×25%=3 750(元)
运营期内第1年息税前利润的变动额=50 000-45 000=5 000(元)
运营期内第2~5年每年息税前利润的变动额=60 000-50 000=10 000(元)
建设期差量净现金流量为:
运营期差量净现金流量为:
(2)计算比例。净现金流量差额的现值系数根据△NCF来计算△IRR,并假定收入与成本已补偿。
(3)分别测试:选择折现率10%、12%,并计算5年期的现值系数,即:
(P/A, 10%,5)=3.790 8>3.636 4。此数值可以查表,也可以直接代入年金现值系数公式计算,即:
(4)计算差比例与比例差的乘积。先计算调整部分的比例,即:
然后计算内部收益率,即:
(5)比较决策效果。在第一种情况下,因为差额内部收益率为12%,大于设定折现率8%,因此应当更新设备。在第二种情况下,因为差额内部收益率为8%,小于设定折现率12%,因此不应当更新设备。
其差比例与比例差的解析图示如下:
(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计分应用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综合计分法,也即功效系数法,其调整分数的计算根据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其得分可归结为差比例和比例差的乘积。计算公式为:
基本指标总得分=∑单项基本指标得分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本档标准值是指上下两档标准值处于较低等级一档的值。解析式如下:
比例差的比=(实际得分-本档基础分)÷(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差比例=(实际值-本档值)÷(上档值-本档值)×100%
调整分=实际得分-本档基础分
调整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础分),也即有:
根据上述计算原理和方法,可得出例2中某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5.68%,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和功效系数及其参数值,如下表所示:
计算过程如下:
差比例(即功效系数)=(5.68-2.7)÷(8.00-2.7)=0.562 3
比例差即调整分=0.562 3×(20-15)=2.81
指标得分=15+2.81=17.81
解析式如下图所示:
三、结束语
本文所论述的财务会计,是指涵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内容的大会计概念,其范畴要比一般会计大。财务管理原本是会计的分支学科,是会计学科理论的延伸。所以本文中的解析例题多选自于现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教科书。
差比例与比例差既是一种数值,又是一种计算方法。就数值来说,其中的差,即绝对数值的差额;比例,即绝对数或相对数的比值;比例差,即比例的差额。从方法论来说,差比例与比例差方法是将财务会计中的复杂计算公式(模式)分解成因素的差额或比例的差额等多因子,把构成计算公式中的多因素、多因子,以差、比例、比例差等方式进行分项解析,从而使复杂的计算公式简单化、不便理解的等式明晰化。
差比例与比例差用解析几何标注,使抽象的公式图像化、形象化,更具有直观性,有益于调动人的数学模式下的数理逻辑思维和实物图像模式下的形象思维,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掌握。该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已运用于实践教学,受到了学习者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肺外并发症01-23
经验总结分析01-23
储蓄业务01-23
接口故障01-23
接口芯片01-23
线性方程01-23
网络文学的产业链01-23
在VB教学中培养学生编程能力01-23
语言编程教学计算机理论论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