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要内容的概括范文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写人记事文章
1、要素串连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合并段意法
给文章分部分---归纳段意---合并段意
3、课题扩充法
先借助课题,将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再逐步进行充实,使表达更加完整全面。
4、问题牵线法
5、句子摘录法
二、写景文章段意串连法
具体做法:
(1)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三、状物的文章
具体做法:
(1)明确作者介绍的这个物是什么?
(2)抓住这个物特点是什么?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归纳出来了。
第二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归纳:
1、段意综合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2.分析比较法。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例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其中,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后以花生喻人,讲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特别是爸爸的话。可归纳为: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文题扩展法。有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主要内容。所以,只要仔细解剖题目,把题目扩展开来,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通过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施妙计,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
4.问题串连法。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让学生阅读,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 漂流了多少年? 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认真思考然后回答,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5.概括要素法。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 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这里,时间是战国时候;地点是邺这个地方;人物是西门豹;事件是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高段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和落实的。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老师自然会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既精炼又准确地概括,很少!用崔峦会长的话来说,就是老师的意识有了,而平时课堂上老师关注不够,训练不够,没有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学生一站起来,不是长篇大论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很少能言简意赅地进行概括。我们在抱怨学生不懂得概括的同时,是否该问问自己,我们自己掌握了几种概括的方法?我们有没有试着自己准确地概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没有和学生一起概括,并确实教给他们概括的方法?
因为体裁、主题、篇幅、构段等等的不同,不同文章其概括的方法也各有侧重点。我学习了几种常用的概括方法,并开始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践,再加上每天一篇《读后感》的练笔,希望学生能在整体把握文章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能有所收获。
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对于叙事类的文体比较适用。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段意是中段语文教学提出的教学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就是段篇教学的一个衔接和延展,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是淡化段的教学。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也是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训练。
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作用,因为学生在习作中常常出现记流水账、详略不当、主次不分的情况。通过学习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清主次、安排详略。 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提问要有价值,要有针对性和突破重难点,使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句段篇永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螺旋式上升。我们只有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课标,才能确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第三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记人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草船借箭》一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最后,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
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3)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篇: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张晓蕾
1、
2、
3、 导入:提高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简单说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等于文章写了什么。 真题演练
(一)
(1)一顿午餐: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2)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因饥渴难耐偷拿人家西瓜,而被一个看瓜老人追赶,终被追上的故事。或者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看瓜老人在原野上永不放弃追赶因饥渴难耐偷拿西瓜的我的故事。
(3)总结方法: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散步》:我们一家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里散步。
《社戏》:“我”与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4、真题演练
(二)
(1)“信任”试验:在一节心理课上,周严教授让学生做了一个“信任”试验,教育学生应作一个信任别人和值得别人信任的人。
(2)总结方法:综合归纳法(要素串连法)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即: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5、 真题演练
(三)
水葫芦的危害严重;水葫芦难以铲除;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
水葫芦称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
水葫芦之灾讲的是:水葫芦已成灾,危害很严重。
(2)从麦莎到台风:第一段: 台风的危害;第二至四段:台风形成的原因;第五段 : 台风的特点
第六至九段: 台风有利于人类和环境;第十段: 避免台风的危害还需要长期的探索
和实践。
从麦莎到台风:围绕台风这一说明对象,介绍了台风的形成、台风的特点及危害以及台风对人类及环境的益处。
(3)总结方法:段落大意串连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
把各段的段落大意串连起来,经过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组成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也叫“段落大意合并法”,这是概括课文内容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抓住了每个段落的主要意思,也就等于抓住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意思了,所以只要把各个段落的大致意思串连在一起,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6、 抓重点词句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知识归纳(1)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2)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3)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 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1)水葫芦之灾: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 ;水葫芦生命力旺盛;名声狼藉;
第五篇:不同文体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5、概括形式因文体不一,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 感情”。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相关文章:
学化妆的就业前途分析概括01-10
关于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01-10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01-10
归纳概括的三大快速进阶法01-10
哦冬夜的灯光概括01-10
重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01-10
心电图仪01-10
太极拳必修课01-10
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敏感藻的确定方法01-10
预防艾滋病1000字作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