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疼痛

关键词: 静脉 穿刺 我院 患者

穿刺疼痛(精选八篇)

穿刺疼痛 篇1

1.1 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清醒患者120例600次静脉穿刺, 其中男性68人, 女性52人, 年龄18~70岁。

1.2 方法

选择技术精湛的护理人员对每位患者分别采取单日用直接静脉穿刺法, 双日用传统静脉穿刺法进行静脉输液。用同一厂家生产、规格相同的穿刺针进行操作[1]。

实验组300次, 男168人次, 女132人次, 改良静脉穿刺法即 (直接法) :按常规静脉操作进行, 使针头在血管正中上方与皮肤约成30°~45° (视血管粗细而定) 直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使角度<15°, 再沿静脉方向进针少许, 按常规固定。

对照组300人次, 男168人次, 女132人次, 采取传统静脉穿刺法 (即三段式) :使穿刺针头斜面与皮肤成20°角进针, 从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1.3 资料收集

观察询问患者静脉穿刺时对穿刺疼痛的反应, 在做静脉穿刺的同时, 由另一名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的表情及反应, 参照VRS疼痛分组标准[2]轻度疼痛, 患者接受静脉穿刺时, 面部表情无改变, 诉疼痛不明显;中度疼痛, 面部表情改变不太明显, 稍有皱眉, 诉有短暂的刺痛;重度疼痛, 出现明显的皱眉, 咬牙甚至呻吟, 穿刺肢体反射性回缩或抬高等现象, 诉疼痛明显。在做静脉穿刺的同时, 计录刺入见回血所需时间。

2 结果

两种穿刺法疼痛的程度及见回血时间见表1。

每组穿刺法分别为隔日使用300人次, 分别比较患者的疼痛感觉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轻中度疼痛者254例, 占84.67%, 重度疼痛者为46例, 占15.33%, 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为96.33%, 对照组轻中度疼痛者170例, 占56.67%, 重度疼痛者130例, 占43.33%, 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为89.33%。统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组成设计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1, 存在显著差异。总结认为直接静脉穿刺法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3 讨论

3.1 在临床操作中, 静脉穿刺实际上共有两个针眼[3]。一个是皮肤的针眼, 一个是穿破血管壁的针眼, 笔者采用大角度直接穿刺是应用了几何学中的垂直距离小于斜面距离的原理, 也就是缩短两个针眼之间的距离, 距离缩短了, 按同样的进针速度针尖穿过两个眼的时间差就减小了, 那么患者疼痛感觉的分辨率就降低了, 从而减轻了疼痛。

3.2 从皮肤的结构和疼痛的形成特点看, 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层[4], 而浅静脉的血管大多在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内, 静脉穿刺时容易引起疼痛, 而疼痛的强度是与外在刺激强度、时间、作用面积呈正比, 在距离不变的情况下, 速度和时间是成反比的, 进针时的速度越快, 完成操作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时间短了也就减轻了痛觉。因此减少针头对表皮的刺激时间, 刺激强度和作用面积, 是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关键, 直接静脉穿刺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5]。

3.3 直接穿刺法使穿刺针与皮肤的角度增大, 进针压强增大, 速度增快, 针头直刺血管使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 针头在皮下组织停留的时间减少, 进入皮肤的同时就进入血管, 减少了对痛觉神经的刺激及皮下组织的切割和撕拉现象[6], 所以只感觉进皮时代轻微疼痛, 疼痛很快消失。

4 结论

用直接静脉穿刺法, 缩短针尖斜面在皮内的刺激减少进针长度, 同时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 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明显小于“三段式”进针方法。此法尤其适用老年患者, 老年人的皮肤弹性减弱, 皮下脂肪减少, 皮肤变薄, 皱纹增加, 血管弹性差且易活动, 加之大多数老人伴有血管硬化, 使针尖不易刺入[7]综上所述, 我们于日常工作中应尽量采取直接静脉穿刺法, 这样既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利于患者的治疗及抢救, 同时亦减少了患者痛苦, 避免了多次穿刺而破坏血管, 有利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治疗, 促进患者的恢复。尤其是在门诊体检采血时, 缩短了穿刺时间, 提高了速度, 避免了拥挤现象, 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临床操作中我们也观察到, 对那些血管细小, 不充盈, 血管脆性大的患者, 仍选择在血管上方进针, 则易导致血管破裂而使穿刺失败;一些低年资的护理人员, 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和操作技术不熟练容易造成穿刺性血管破裂, 所以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静脉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菲.护理学基础[M].军事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版, 2011, 287.

[2]赫双林, 赵俊.临床疼痛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学分册, 1993, 14 (4) :228.

[3]崔同云.介绍一种静脉穿刺拔针的方法[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3) :55.

[4]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849-1856.

[5]周丽华, 陈燕, 于桂云, 等.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8) :690-691.

[6]赵庆英, 红英莲.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 17 (11) :842-843.

护理干预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研究 篇2

【关键词】 静脉穿刺;疼痛;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49-01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技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减轻输液静脉穿刺疼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是衡量护士业务水平的基本要素之一,也使患者从内心体会到一种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文就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的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总结如下。

1 心理干预

1.1 患者心理护理 静脉穿刺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使血管收缩,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在穿刺的同时,让患者听听音乐,操作时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输液的重要性,要言语诚恳,态度和蔼,设法稳定患者的紧张情绪,精神放松,分散其注意力,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对疼痛的感受强度。

1.2 操作者自身情绪的调整 护士的情绪不仅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影响自身操作水平发挥。护士情绪波动时,穿刺成功率78.2%,稳定时其成功率为81.4%[1]。因此,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稳定、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穿刺时精神集中,尽量排除外界干扰,穿刺时应快、准、稳,力求一针见血,减轻患者痛苦。

2 输液器具的选择

2.1 输液器的选择 微粒是导致输液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输液性静脉炎与药物中的微粒多少有关[2]。因此,选择带过滤器装置的输液器,可减少微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

2.2 针头的选择 表皮对刺激特别敏感,而静脉穿刺须经过表皮,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有研究提出选用6号针头输液痛觉刺激小,可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3]。

2.3 套管针的选择 浅静脉套管针具有套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长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使用套管针前,临床护士应评估患者的输液总量、速度、液体性质、静脉血管粗细等情况,选择能够满足输液需求的最小型号留置针,能减少留置针本身对血管的物理刺激[4]。同时套管针针体柔软,进入血管后能随血液漂浮于血管中,减少药物对血管上壁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

3 穿刺部位的选择

遵循从小到大、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血管使用原则。张萍[5]通过解剖12例24侧成人手背标本,观察手背静脉与皮神经的关系。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神经分布与静脉呈交叉关系。因此选择此区域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静脉瓣,不易滑动,易于固定。既利于避免穿刺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又利于血液充分稀释药物,从而减少疼痛的发生。陈乐[6]对430例患者静脉穿刺部位进行了观察和调查,得出从毛孔进针能减轻表皮的穿透痛。采取手指触摸、拍击、热敷静脉的方法,促进静脉充盈扩张。对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2%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及手指静脉穿刺时局部敷硝酸甘油贴剂等,均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穿刺成功率[7]。

4 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4.1 穿刺进针的角度 应视穿刺的部位、静脉深浅、粗细及滑动与否而定。陈翠华[8]对430例患者静脉穿刺按60°进针,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变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无痛、微痛者占94.5%,优于传统30°进针者。宋小波等[9]研究表明,35°-40°进针,具有穿刺回血快,一针成功率高和损伤程度轻的优点。

4.2 穿刺进针的长度 进针长度与穿刺疼痛程度呈正比。于瑞华等研究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进针长度共0.6cm,不仅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在同一个体同一部位使用同一药物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长度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患者疼痛反应小。

4.3 穿刺进针的速度 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动作轻稳是静脉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因素之一。当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流压力低、管径细小不充盈时,石敏等提出应先使血管扩张,从正面快速进针,然后轻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张洪芬等则认为若选择血管上方快速进针,易致穿刺血管破裂或血管移位,最好能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缓慢进入血管,既可减轻疼痛,又易成功。

4.4 固定针柄的方法 韩幸存等采用翻转针柄取得缓解疼痛的效果。所采用方法即常规穿刺后,将针柄逆时针方向旋转180°至对侧使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根据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的分布规律,旋转针柄后,针尖斜面朝向游离神经末梢分布稀疏的血管后壁,同时深部组织敏感度相对差,减少药物对交感神经末梢的刺激,也减少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引起静脉收缩的发生,不影响血液回流对药物的混合淡化,因此有利于减少疼痛的发生。

5 无痛拔针的方法

邓双凤建议采用先慢后快拔针法,即输液完毕时,护士用食指在针尖上方约1.5cm处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将针梗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梗出血管后再快速拔出针头,可以减少针头与血管和皮肤间切割力或摩擦力,减轻疼痛感。向天平采用新型拔针方法,即输液完毕,护士将敷贴与针头分离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点,患者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直接按压穿刺部位,拔针可以避免穿刺部位感染,减少护士与患者交替按压时间和因按压移位致皮下出血及针头与皮肤的摩擦,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按压时间为5-10min,同时告知患者勿边按压边揉搓。

6 小 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就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技术方面积累了许多可行性经验,为护理操作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实际工作中,如能根据具体情况与这些有效方法有机结合,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钟嘉琳.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5):632-633.

[2] Rumin S,Deluca PP,Bigins B,et al.Microbial assessment of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filtration and infusion phlebitis.Bull Parent Drug Assoc,1997,31:1.

[3] 刘荣祯,贾胜欣.静脉输液时选择针头型号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40-41.

[4] 庞溯摈.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护理研究,2003,17(5A):502-504.

[5] 张萍.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南方护理学报,2000,7(3):7-9.

[6] 陈乐.毛孔进针静脉穿刺.护理杂志,2002,8(1):60.

[7] 陈英,于小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853-854.

[8] 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

护理干预对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 篇3

1心理干预

1.1 患者心理护理

静脉穿刺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 使得血管收缩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 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操作时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工作生活, 说明输液的重要性态度亲切, 分散期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 降低对疼痛的感受强度。

1.2 操作者自身情绪的调整

护士的情绪不仅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自身操作水平的发挥, 情绪波动时穿刺成功率下降。因此, 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穿刺时排除外界干扰精神集中, 穿刺时应稳、准、快, 力求一针见血减轻患者痛苦。

2输液器具的选择

2.1 输液器的选择

微粒是导致输液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选择带过滤器装置的输液器可减轻微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

2.2 针头的选择

表皮对刺激特别敏感, 而静脉穿刺必须经过表皮, 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 我院选用六号针头输液痛觉刺激小静脉穿刺疼痛减轻, 特殊用药改用大点的针头。

3穿刺部位的选择

遵循从小到大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血管使用原则, 通过解剖成人手背标本观察手背静脉与皮神经的关系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神经分布与静脉成交叉关系, 因此选择此区域的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经脉瓣不易滑动易于固定。

4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4.1 穿刺进针的角度

采用45°~60°的进针, 针头与皮肤接触面变小, 进针压强大速度快, 表皮受损范围小, 微痛者与无痛者优于传统30°进针者。

4.2 穿刺进针的长度

进针长度与穿刺疼痛成正比, 进针长度约0.6cm不仅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可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3 穿刺进针的速度

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 动作轻稳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因素之一, 选择血管上方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缓慢进入血管即可减轻疼痛又易成功。

终上所述, 笔者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技术方面积累了一些可行性的经验, 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减轻患者的痛苦创优质护理服务, 提高患者的满意的。

护理干预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探讨 篇4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神志清楚, 皮肤感觉正常, 表达力正常, 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 年龄15~70岁。

1.2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均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及7号针头 (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由1名主管护师操作, 部位均选择左右手背静脉, 沿血管上方进针。传统组:头皮针与皮肤成15°~30°;实验组:头皮针与皮肤成40°~60°, 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进针0.5~1.0cm。2种穿刺方法均为200例次。根据穿刺毕视觉模拟评定法评价穿刺疼痛程度[1], 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线上画记号, 所得数据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 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皮肤表面的神经末梢密集, 对疼痛敏感, 当伤害性

注:两组比较U= -9.274, P<0.01。

刺激作用于皮肤时, 可引起组织释放致痛物质, 使其作用于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冲动, 产生痛觉。静脉穿刺时的痛觉强度取决于刺激强度、速度、时间及作用面积[2]。要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 就要减弱刺激, 缩短针头斜面在皮内的刺激时间[3]。当静脉穿刺时增大皮肤与针头之间的进针角度, 针头与皮肤表面的触点面积变小, 进针压力增大, 进针速度快、痛觉小。同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虽面积小, 表皮受损范围小, 痛觉也小。因此为患者行静脉输液时采用40°~60°角方法进针, 可减轻穿刺给其带来的疼痛, 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利于病情的治疗。

摘要:目的:为了减轻患者疼痛, 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分成两组传统组和实验组。传统组选择穿刺角度15°30°, 而实验组选择40°60°。结果:两组方法穿刺疼痛调查发现, 增大穿刺角度可减轻患者穿刺疼痛,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静脉穿刺选择40°60°的角度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 利于护患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静脉穿刺,角度,疼痛

参考文献

[1]史光辉.护理技术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71-72.

[2]齐艳, 吴明姬, 尹敬子, 等.减轻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J) .护理学杂志, 1999, 14 (2) :1110-1111.

穿刺疼痛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输液中心行静脉穿刺的儿童患者 (患儿) 206例, 男113例, 女93例, 年龄4~10岁, 平均 (6.2±1.4) 岁。将患儿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两组, 最终心理干预组为96和对照组110例。患儿入选标准为: (1) 神志清楚, 自主体位; (2) 无神经精神疾病史; (3) 营养适中, 体质量标准范围内; (4) 近1个月内无静脉穿刺史。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生命体征一般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注:△与★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 (B组) 按常规护理技术操作程序给患儿行静脉穿刺, 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心理干预组 (A组) 按常规护理技术操作程序行静脉穿刺, 并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干预 (方法如下) 。在静脉穿刺前及穿刺过程中进行干预, 穿刺针粗细均为5号半针尖。对穿刺者要求由10年以上工作经验, 既有娴熟的静穿技术, 又有驾驭语言交流的技能和良好的自身素质, 且善于与患儿沟通的护士完成。两组穿刺部位均选择手背静脉。 (1) 淡化式心理干预法: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整洁的外表, 端庄的仪表, 温和的语言和甜美的笑容, 往往在几秒钟内赢得患儿及家属的好感, 甚至是信任。多数患儿是独生子女, 多任性, 好哭。护理人员热情接待, 耐心沟通, 亲切地称呼患儿的名字, 并适时可抚摸患儿头或手, 以淡化恐惧感、陌生感和怕疼心理, 加深亲切感。当患儿听到亲切的语言, 看到和蔼的面容时, 就产生了一种安全感, 淡化患儿的恐惧怕疼心理, 愉快地接受治疗。 (2) 转移开导式心理干预法:为患儿静脉穿刺时要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交谈, 可一边穿刺一边询问患儿的生活、学习情况, 如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等, 同时护士要用温和的语言给患儿讲清“打针”的重要性。使他们懂得“打针”能使药液流入血管, 治好疾病, 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在心理上接受生病需要“打针”治病的事。 (3) 渐进式心理干预法:对极度害怕打针、稍大点的患儿, 不要急于进行穿刺, 先缓和一下紧张局面。护理人员慢慢接近息儿, 取得好感, 并采用患儿习惯用语与之交谈, 称赞他长得漂亮, 衣服穿得干净等。必要时可让配合好的患儿起示范作用, 并让家长对患儿进行诱哄, 避免采取打骂患儿的行为, 待患儿情绪稳定后再给予静脉穿刺, 必要时尊重患儿对穿刺部位的选择。 (4) 鼓励榜样式式心理干预法: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精神鼓励可使患儿树立战胜疼痛的勇气和信心,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患儿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要适时鼓励和赞扬, 增强自信心, 从而引发其潜在的积极性。先给勇敢不哭患儿静脉穿刺, 让其他患儿观看, 可启发他们互相做个榜样, 以满足其自尊心, 增强其荣誉感。当看到其他患儿静穿时不哭, 立刻就产生我也不哭的想法。较大的患儿, 因富有竞争心, 可激发他们团结互助, 积极配合治疗。

1.3 评估及统计学方法

观察患儿在静脉穿刺时见到回血时刻其脸部疼痛表情, 参照修改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facespain scale-revised, FPS-R) 中6个水平排列的面部表情, 显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最左边的表示无痛, 最右边的表示非常痛, 从左至右依次表示越来越痛, 从左至右6个水平分别计分为:0、2、4、6、8、10分, 并指向表示最接近患儿疼痛程度的那张脸, 分别给每个患儿打分。采用SASV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非参数t检验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96例心理干预组患儿中0分1例, 2分21例, 4分34例, 6分23例, 8分12例, 10分5例, 平均得分4.81分;110例对照组患儿中0分0例, 2分6例, 4分14例, 6分28例, 8分37例, 10分25例, 平均得分7.11分 (表1) 。两组对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表皮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 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呈点状分布, 当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时, 首先引起组织内释放某些致痛物质 (如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 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引起痛觉[3], 而静脉穿刺特别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常导致其产生医疗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疼痛的情感体验与恐惧是紧密相连的, 疼痛是学龄前患儿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恐惧又可放大疼痛。想象也是恐惧产生的另一原因,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特别是首次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 当他们看到其他患儿以哭闹、逃避等方式拒绝穿刺时, 通过视觉诱发想像产生恐惧, 从而加重对疼痛的畏惧。心理因素既可致痛或加重疼痛, 也可消除或减轻疼痛。有研究表明, 疼痛病人在获得积极的衷恳的语言性心理干预或放松活动时, 大脑皮层的疼痛兴奋灶完全消失或减弱[4]。过多的医疗恐惧可降低患儿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 还可带来诸如加大心灵创伤, 延迟正常生长发育等负面影响[5]。可见减轻疼痛对改善患儿健康极其重要[6]。本文通过穿刺时对患儿进行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等一系列心理干预后 (A组) 或不进行心理干预 (B组) 分别观察患儿面部表情情况, 并对照改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facespain scalerevised, FPS-R) 中6个水平排列的面部表情而显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最左边的表示无痛, 最右边的表示非常痛, 从左至右依次表示越来越痛, 并指向表示最接近患儿疼痛程度的那张脸, 根据从左至右6个水平分别计分为0、2、4、6、8、10分原则, 分别给每个患儿打分。FPS-R专门为评估儿童疼痛强度而设计, Herr等人证实FPS-R应用于儿童患者评估回忆性疼痛或当前的急性疼痛, 不成功应答率均较低, 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7]。应用FPS-R计分原则, 最终得出心理干预组患儿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这表明通过心理干可预消除患儿紧张情绪, 转移患者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注意力, 减轻患儿恐惧感, 从而降低穿刺带来的痛苦, 这不仅改善患儿健康, 还大大的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Hicks CL, Von Baeyer CL, spafford PA, et al.The Faces Pain Scale-Revised:toward a common metric in pediatric pain measurement[J].Pain, 2001, 93 (2) :173-183.

[2]辛岚.疼痛治疗的探索[J].临床外科杂志, 2003, 11 (1) :23-25.

[3]张静如.生物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32-333.

[4]李伟东, 刘广辉, 余沛济.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疼痛性疾病[J].颈腰痛杂志, 2002, 23 (1) :23-24.

[5]Dong Q, Yang B, Ollendick TH.Fears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anxiety and depression[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 35 (2) :361-363.

[6]Callister LC, Getmanenko NI, Khalaf I, et a1.Collaborative international research[J].J Contin Educ Nurs, 2006, 37 (1) :39-45.

穿刺疼痛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3例均为手足口病住院患儿, 男281例, 女142例;年龄2岁~12岁;均意识清楚, 反应清晰, 表达能力正常。按病情不同予输注甘露醇、阿奇霉素、果糖二磷酸钠、静脉补钾, 输注过程中均主诉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穿刺点疼痛。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静脉走向灼热、疼痛;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穿刺点红肿、血管呈条索状。

1.2 结果

通过有效护理干预, 423例静脉使用药物发生局部穿刺点疼痛的患儿均诉疼痛能不同程度地缓解, 提高了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2 引起静脉穿刺点疼痛的原因

2.1 精神性疼痛

患儿既要忍受疾病之痛苦又要接受穿刺的痛苦,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精力过分集中在穿刺部位, 从而增加了疼痛的感觉。

2.2 药物性疼痛

输注上述药物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可引起血管内渗透压的改变, 影响血管内的轴流而引起疼痛。

3 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向患儿解释输注过程中出现局部疼痛是正常现象, 解释出现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 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可采取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以减轻疼痛, 如输液过程中可以让患儿听音乐、看电视, 与亲友交谈等。输注过程中要保持病房安静, 根据患儿的要求, 协助其保持舒适的输液体位, 也可选择患儿入睡时再输注。

3.2 症状护理

3.2.1 药物管理

药物要现配现用, 在输液顺序上做一定的调整, 先输入5%葡萄糖或以5%葡萄糖为媒介且与要输注无配伍禁忌的药物, 然后再输注这类药物, 可有效降低药物对血管壁的直接刺激, 从而减轻疼痛。

3.2.2 穿刺点热敷

热敷法可使静脉输液时血管扩张, 缓解因疼痛刺激而引起的血管痉挛, 从而使血流加快, 促进血液循环, 血药浓度降低, 疼痛减轻。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个体差异调节水温, 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要防止烫伤。

3.2.3 选择静脉

选择管径比较粗的血管穿刺法, 是因为血管管径粗, 输入体内的药物扩散比较快, 减少了单位时间内药物在局部的积聚, 从而减少刺激, 减轻疼痛[2]。选择血管要遵循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原则。

3.2.4 翻转针柄法

翻转针柄法是常规消毒穿刺回血后, 则逆时针翻转针柄180°到外侧, 再用输液贴牢固固定。此方法可以有效缓解静脉输注药物所致的疼痛。翻转针柄固定法使针头马蹄面朝向血管下壁, 从而远离了相对敏感的表皮神经纤维[3], 血管内膜损伤处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 使患儿疼痛症状减轻。

3.2.5 药物湿敷

选用50%乙醇、75%乙醇加2%利多卡因 (1∶1) 混合液, 用宽3 cm、长6 cm、厚4层的纱布浸满湿敷液 (以取出不滴水为适宜) , 沿静脉向心走向, 敷于针眼1 cm以上, 穿刺点以塑料膜包裹, 直至输液完毕。乙醇湿敷可扩张局部血管, 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 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同时乙醇容易挥发, 有助于热量散发, 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 也起到冷湿敷的作用, 抑制局部组织细胞的活动, 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 从而能减轻疼痛, 对机体无不良反应, 对皮肤无损伤。

4 小结

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4]。手足口病患儿静脉补钾、静脉输注甘露醇、阿奇霉素、果糖二磷酸钠所致的疼痛临床比较常见, 疼痛发生率高, 它不仅使患儿感觉疼痛, 更可导致患儿对治疗、用药的不依从行为。因此, 减轻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423例静脉使用药物发生局部穿刺点疼痛的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体会到积极的护理措施, 可以有效缓解输液引起的局部穿刺点的疼痛。

关键词:手足口病,疼痛,静脉炎

参考文献

[1]代过兰.普鲁卡因对β-七叶皂苷钠致局部组织和静脉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 :65-66.

[2]周桂元.静脉输注刺五加局部致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7, 11 (22) 51.

[3]卫俊英.两种减轻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局部疼痛的方法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 2008, 11 (14) :1307.

静脉穿刺角度与进针疼痛的关系研究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6月—8月随机选取入住我科的患者200例 (男100例, 女100例) , 年龄20岁~76岁, 配合治疗、意识清楚、皮肤完整、无感觉障碍, 接受输液超过7 d。分为观察与对照2组, 其中观察组100例中男60例、女40例, 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观察组:20岁~40岁24例、 40岁~60岁28例、60岁~76岁48例, 对照组20岁~40岁21例、40岁~60岁30例、60岁~76岁49例;观察组:小学14例、中学42例、大学44例, 对照组:小学15例、中学45例、 大学40例。2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适于开展对比研究。

1.2护理方法静脉穿刺部位选用四肢浅静脉, 穿刺针头使用同一厂家7号头皮针, 每次操作由同一名护士进行。对照组单日输液, 采用传统的三段式静脉穿刺 (针和皮肤呈15°~30°角, 从静脉上部或侧方穿刺皮肤, 再沿静脉方向潜入, 见回血后, 沿用静脉进针少许) 。观察组在双日输液, 采用大角度静脉穿刺法进行静脉穿刺:嘱患者半握拳, 一手拇指绷紧皮下静脉皮肤;另一手持针, 保持针尖斜面与静脉纵轴平行且针头与皮肤呈40°~60°角, 针尖斜面略向左, 以轻快的动作 (0.5 s~1.0 s内) 穿过静脉上方皮肤, 直刺血管, 有突破感后或者见回血后, 迅速将针柄放平, 再沿血管进针少许。

1.3评价标准每组两名护士:一人行静脉穿刺、一人观察患者面部表情, 进针结束后, 询问患者感受并记录疼痛描述。 采用国际文字描述评分法 (VDS) 根据静脉穿刺疼痛的评价标准开展患者疼痛程度等级评定。见表1。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8%;对照组为92%。进针角度40°~60°角的观察组, 在增大进针角度的同时, 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不仅没受到消极影响, 反而有所提高。见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静脉穿刺进针疼痛上, 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3。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 是身体对有害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在表皮大量存在的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 只对针刺等机械刺激特别敏感[2]。痛觉反射时间是周围神经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传输, 反射时长0.5 s~1.0 s。观察组采用大角度静脉穿刺技巧, 可有效减轻进针疼痛, 原因分析如下:140°~60°角穿刺, 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增大, 进针路径缩短、皮肤切割减轻, 减少皮下神经刺激, 可有效缓解疼痛[3]。2静脉穿刺针尖斜面略向左, 使针尖刃边缘面与皮肤垂直进针, 可以减少皮肤和皮下神经的进针切断, 有效降低穿刺的痛苦。3静脉壁外膜含有交感神经末梢, 刺激时产生酸痛。穿刺时直接针刺血管, 可缩短穿刺针斜面皮内潜行长度, 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损伤面积, 减轻皮下神经刺激。4患者半握拳, 操作者在进针点下方3 cm用拇指向相反方向拉紧皮肤, 和进针点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绷紧后可降低皮肤的抵抗力, 缩短穿刺时间, 针通过皮肤迅速进入皮下、直接进入血管, 速度控制在0.5 s~1.0 s以内, 轻快的动作超越了痛觉反射时间[4]。因此, 静脉大角度快速穿刺, 减少皮下至血管的进针通路的距离和时间, 明显减轻疼痛程度。 5静脉上方进针容易把握进针的方向, 防止两针眼 (一个皮肤针眼可见, 一个血管针眼看不见) 之间的距离较大或定位不准, 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 从而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进针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穿刺角度总体控制在40°~60°角范围内, 穿刺时仍需要因人而异、适时调整:根据具体的穿刺皮肤的厚度和血管大小, 调整进针角度和力度 (薄的皮肤、血管小而浅, 穿刺角度可以稍小、力度减轻;皮肤厚度大、血管粗而深, 则穿刺角度可略大、力度稍大。)

一般止血绷带的位置从穿刺点距绷扎处10 cm~15 cm为宜, 并保持适当的张力。确认在81.32~121.6 mm Hg的止血带压力范围内, 可使不同止血带作用下的血管充盈度达到最佳, 既可完全阻断表浅静脉回流, 又能使肢体远端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良好的上肢远端动脉压。应用时间上, 呕吐腹泻、不能进食的患者, 血容量不足, 外周静脉充盈度差, 延长应用止血带时间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扎止血带后40 s~120 s是应用止血带进行静脉穿刺的最佳时间。肢体位置方面, 一般认为, 手平伸应绑扎血带静脉充盈效果比握拳绑扎止血带更好;因为手握拳的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流量减少, 浅静脉充盈度下降。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血液产生一定的静水压力, 静脉容量增加, 充实度较水平应用止血带效果更好, 尤其是在浅静脉寻找困难和浅静脉充盈不良的情况下。

穿刺过程中, 结合心理干预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包括认知心理干预 (分心认知) 和心理行为干预 (分散行为) ;其中, 认知心理干预采用:计数, 美好回忆, 催眠, 解释操作步骤, 停止改变消极回忆, 积极暗示等方法;心理行为干预采用:肌肉放松, 深呼吸等方法;认知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联合应用形成认知行为联合干预。结合大量临床试验表明:认知行为联合干预在临床静脉穿刺过程开展心理干预中减轻患者进针疼痛效果最好。

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 本课题采用国际文字描述五级评分法 (VDS) 对患者进针疼痛程度开展科学评估, 研究静脉穿刺角度与进针疼痛的关系, 明确提出:40°~60°角、因人而异进行大角度静脉穿刺的进针方法, 可明显降低疼痛程度。由于本次研究规模限制, 临床入选人数有限, 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扩大规模, 增加样本量, 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减少针尖经皮下进入血管的距离和时间是静脉穿刺减轻进针疼痛的关键因素。增大静脉穿刺角度, 采用40°~60°角、因人而异进行大角度穿刺, 能减少进针时对皮肤组织的切割, 缩短针头斜面在皮内潜行的长度, 缩短穿刺进针时间, 可有效减轻静脉穿刺对皮下神经的刺激, 超越痛觉反射时间, 明显减轻患者疼痛, 是保障静脉穿刺获得成功的有效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 研究静脉穿刺角度与进针疼痛的关系。方法 200例进行静脉穿刺患者, 分别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与增大静脉穿刺角度的方法, 对2组静脉穿刺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静脉穿刺增大进针角度 (40°60°角) 可以提高一次成功率;患者静脉穿刺进针疼痛, 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针尖经皮下进入血管的距离和时间是静脉穿刺进针疼痛的关键因素, 增大静脉穿刺角度, 采用40°60°角、因人而异进行大角度穿刺, 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静脉损伤、保障静脉穿刺获得成功的有效护理措施。

关键词:静脉穿刺,进针角度,进针疼痛,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张菊霞, 王建成, 田金徽, 等.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20) :92-93、97.

[2]王欣.两种不同静脉穿刺角度对病人疼痛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0, 8 (7) :599-600.

[3]王志凡, 孟莹莹, 马慧.静脉穿刺不同进针角度对患者疼痛程度影响的Meta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3 (4) :62-65.

穿刺疼痛 篇8

1 穿刺前准备

目前对于减轻静脉穿刺给病人所带来的疼痛都着重强调以如何提高周围静脉穿刺技术和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及熟练程度为主题, 而忽略了一些穿刺前准备, 如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来消除紧张情绪, 近些年主张的局部表面麻醉等方法。因此, 护理人员应了解各类穿刺前准备的方法或技巧, 并灵活掌握及应用这些方法, 有效减轻病人因周围静脉穿刺而带来的疼痛, 提高病人对周围静脉穿刺的可接受性。

1.1 分散注意力

它的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目前普遍认为可能是它可以使快反应神经纤维兴奋, 从而抑制慢反应神经传导 (即疼痛的传导) 。目前已经应用许多方法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如看卡通片、与病人聊天、开玩笑等, 若是小孩可以用满足患儿虚荣心、自尊心以及唤起患儿亲昵感, 满足其安全感的需要、适当的“谎言”也是疼痛的缓解剂, 但成功率并不高, 最近有人提出一种不需要花钱、没有危险、不要特殊设备的方法——咳嗽法。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如下:当针尖快要接近注射皮肤时, 让病人集中注意力咳嗽, 而这种咳嗽可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并增加病人瞬间的血压, 让病人处于一种瞬间高血压状态, 进一步减轻病人对疼痛的感受。因此咳嗽可以分散注意力, 增加瞬间血压来达到很好的减轻疼痛效果,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来发现在亲属或朋友的陪伴下, 尤其是儿童在父母的身边时对穿刺的疼痛反应明显减轻。这可能与个人安全感、勇气及依赖性有关, 有亲属及朋友在身边, 使人的安全感增强, 也增大面对恐惧的勇气, 同时与亲属或朋友的交流, 也起到减轻紧张情绪, 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因此, 现在在进行静脉穿刺的操作时越来越倾向有亲属或朋友陪伴, 儿童尤其应让父母在身边。

1.2 局部表面麻醉

局部麻醉是一种让感觉神经的感觉作用失效, 使病人感觉不到任何疼痛的方法。对疼痛高度敏感的人群尤其是婴幼儿, 可因疼痛而不合作, 甚至拒绝静脉穿刺, 给临床诊治带来不便, 局部麻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局麻霜EMLA, 可局部敷贴, 透入皮肤, 阻滞痛觉, 从而可进行静脉穿刺操作, 而且有副反应小, 禁忌证少的特点。

1.3 冷冻穿刺法

它是一种使感觉神经的感觉作用在冷冻的情况下反应迟钝 (但并没有失效) , 感觉不灵敏的方法。静脉穿刺前将冰块附在要进行静脉穿刺的部位10 min, 然后再进行静脉穿刺, 可以明显地减轻病人的疼痛。这样冷冻穿刺法既方便又经济, 同时具有良好的效果, 尤其适用那些对疼痛敏感的人群, 该法又称麻痹法。

1.4 心理支持

凡对医学不信任的病人, 疼痛感觉明显, 痛阈上升为7%~20%。疼痛具有“经验”属性, 同样的损伤对于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结果。病人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医院环境的生疏、治疗的疑惑、对工作及家属的牵挂以及疾病本身, 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不良反应, 使其处于平衡失调的精神状态。通过有效的心理支持如做好环境、病情介绍, 加强与病人沟通, 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调动其积极的情绪,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使护患间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在心情愉快的过程中, 脑内分泌有益的脑内吗啡, 可最大限度地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甚至无痛。

2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部位选择

周围静脉穿刺因病人年龄、疾病、治疗不同, 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 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头、颞浅等静脉, 3岁以上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 在非特殊情况下, 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如手背为主要穿刺部位。

然而手背静脉穿刺中, 部位不同, 疼痛程度也不同。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 神经分布稀疏, 此区域内静脉穿刺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其他区域, 该部位是减轻穿刺疼痛的良好部位[2]。无论手背还是儿童头部位的选择都要避免神经密集的地方, 这样有利于减轻穿刺带来的疼痛。

2.2 血管准备

由于血管受到年龄、胖瘦及病理状态的影响以及静脉壁的厚薄、管腔宽窄、血管弹性好坏、脆性大小以及皮肤是否松弛等的影响, 情况复杂, 因人而异。因此, 血管准备的中心目的是使血管暴露充分, 有利于穿刺操作的进行和提高穿刺成功率, 同时减少由于操作不便而失败及再次穿刺带来的疼痛。

对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 可用湿热小毛巾置于将要输液部位3 min, 这样浅表小静脉均可迅速充盈。同时, 在临床操作中可通过反复扎止血带 (止血带的部位离穿刺点小于6 cm) , 有效地提高血管的充盈程度, 加大血管的暴露。

2.3 穿刺方法

进针疼痛与否和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 穿刺时斜面略向左, 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 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

顺行和逆行的静脉穿刺对减轻疼痛和提高穿刺成功率都有影响, 通过对手背远端逆向穿刺研究表明:临床上用传统方法穿刺时, 当被穿刺者握拳后, 手背的远端静脉因掌指关节突出, 皮肤紧张, 使其处于两骨缝间的皮下深处, 不容易看清血管。同时握拳后, 掌指关节高与手背而妨碍了进针角度, 影响穿刺操作, 容易造成穿刺疼痛。顺向和逆向穿刺时局部疼痛率有明显差别, 逆向穿刺时有明显降低局部疼痛作用。

不同的进针长度, 对穿刺的疼痛也有影响。针头进入血管短, 对血管损伤小, 血管使用寿命延长, 病人疼痛反应小。针尖进入长, 血管损伤大, 静脉使用次数减少, 疼痛反应强烈。因此, 要尽可能减少进针的长度以减轻穿刺的疼痛反应。因此有人提出了直接刺入血管法, 也就是要缩短针尖斜面在皮内的刺激, 减少机械损伤面积, 同时也节约了护士的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达到无痛、快速、准确的质量标准。

2.4 固定方法

周围静脉穿刺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穿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 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及胶布的长度、宽度不合理。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 即先贴一侧皮肤, 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 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 保证不松动, 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 间距0.8 cm~1.2 cm, 对于比较消瘦的病人更佳。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破静脉, 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同时防止造成病人疼痛。

2.5 拔针方法

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 两者有显著的差异, 前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 并施以相同的压力, 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 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及疼痛。

此外, 针尖纵轴需与血管纵轴平行, 慢慢向外拔针, 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时再快速拔出体外, 用棉球压住穿刺点, 抬高穿刺侧肢体少许时间即可, 称为“先慢后快”拔针法。用此法拔针完全无疼痛感觉, 也无出血现象发生。而常规快速拔针时, 既感到疼痛又有出血现象发生。

2.6 拔针后按压方法

有人提出先拔针后按压的方法, 能够有效地解决拔针时针尖对组织的切割痛, 但是在静脉穿刺过程中, 由于针尖与皮肤有一定的角度, 而且进针的方法各人不同, 针尖进入皮下后需要在皮下穿行一小段方刺入血管, 因此存在一个外针眼和一个内针眼, 即皮肤表面针眼和血管壁上针眼, 传统的横压法按压时, 从表面上看似乎压在针眼上, 其实棉签只按压在外针眼上 (不排除同时按压到内针眼) , 内针眼由于没有受到压迫, 血液从内针眼流出, 引成局部小血肿或淤斑, 病人疼痛不适, 并且会给再穿刺时寻找血管带来困难。而采用竖压法 (即棉签与针梗走向一致) , 可同时将内外针眼压住, 有效地避免了血肿和淤斑的产生, 减少疼痛。因此, 竖压法及拔针后按压法能减轻针头对血管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病人疼痛, 值得应用。

3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她们的周围静脉穿刺技术。常见的因素如下, ①烦乱的心理因素:见于年长护理人员的生理反应, 护理工作任务重、疲劳、家庭、社会各方面遇到的不顺心的事, 都可引起护理人员精神不振, 情绪低落。②紧张、繁忙的护理工作压力:有些病人情绪不良, 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对静脉穿刺不合作, 甚至挑剔, 资历浅的护理人员易产生紧张心理。③对婴幼儿、危重病人及静脉暴露不明显的病人缺乏耐心、信心。④紧张畏惧的心理是穿刺成功的障碍, 遇到对方是领导、亲友、熟人时, 护理人员往往由于思想上有顾虑, 操作时易慌乱, 怕一针扎不准被对方埋怨, 越想越影响周围静脉穿刺技术。因此,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精神饱满, 精力集中, 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静脉穿刺中应认真、仔细地选择好静脉, 方能进行穿刺。面对病人的不信任, 更应沉着、冷静,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最佳的技术水平, 避免不良情绪造成穿刺失败给病人增加疼痛。

参考文献

[1]辛岚.疼痛治疗的探索[J].临床外科杂志, 2003 (1) :23-25.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肾囊肿穿刺01-13

腹腔穿刺01-13

实体物流01-13

实体销售01-13

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01-13

逆行静脉穿刺01-13

肿瘤穿刺01-13

静脉穿刺困难01-13

外周静脉穿刺01-13

超声穿刺01-1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肾囊肿穿刺 下一篇:逆行静脉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