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要素(精选六篇)
造型要素 篇1
关键词:明式家具,工业设计,功能,材料,结构
在中国家具史中, 明式家具代表着家具设计的顶峰, 是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成熟的设计风格, 在世界工业设计史中也有着标志性地位。家具大师Thomas Chippendale认为:在世界范围内, 可以以“式”相称的家具类型仅有三类, 即明式家具、哥特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而中国的明式家具位居首位。
家具产品的形态离不开一定物质形式的体现。在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理论中, 产品的形态总是和其功能、材料、机构等要素分不开, 所以我们也尝试从这些基本要素方面来分析和探讨明式家具的造型设计。
一、功能元素对明式家具造型的影响
现代产品设计强调形式服务于功能, 为了满足使用的要求, 产品的形态设计必定要依附与某种机能的发挥和符合人们实际操作等要求。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 对明式家具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有卧具、坐具、起居用具、存贮用具、屏蔽用具、其他日用杂具几大类。在使用功能上体现为坐、卧、收纳、 隔断等, 并且家具的造型要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以明式圈椅为例, 圈背连着扶手, 从高到低一顺而下, 形成一个坐靠的围合状;坐靠时圈形的扶手对人们的臂膀起到支撑的功能, S型靠背板基本上适合人体背部的曲线, 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家具的表面肌理, 凡是与人体接触的部位都做得圆润柔和, 给人以舒适感。 明式家具造型的实用功能还体现在家具细节的处理上:如翘头案台面两端的翘头设计, 不只是为了造型的美观, 更重要的是因为古时字画皆装裱成轴, 故而在书案的设计上要增加防止堆积卷轴滚落的功能;而作为饮膳之用的桌案, 常常在沿桌面边缘多高起一线, 这种拦水线也是有其特定的实用功能, 可以防止汤水流下桌沿, 这种由功能的形式, 也演变成明式家具常用的线脚之一。
明式家具形态所具备的古、雅、精、丽的艺术风格令人赏心悦目, 由于其材料的选择和高超的工艺, 现代人常用艺术品的审美来欣赏和收藏明式家具, 将明式家具的审美功能发挥到极致。而这些造型在设计时, 人们也是将他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 怡情养性, 是一种以物养性的设计理念。明式家具的设计与制造中有大量的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 他们设计出家具图样再交由出色的木工制作而成。相比较于普通的木工, 文人在文化程度、审美情趣上都有相对较高的造诣, 他们在设计这些家具时往往带着一种寄情与物的生活情趣而不是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 所以在文人特定的审美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代家具除了典雅的造型、朴实自然的材料, 其怡情、养性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故而造型简单大方的明式家具中总是透着一种“灵性”。同时文人们在设计家具的过程中, 还充分考虑到到家具作为一种重要室内陈设的功能, 关注其形态与所放置的室内环境的协调, 不管形制还是所赋予的精神内涵, 都应该与所在的园林建筑相协调, 达到美学上的“和”之美, 做到天人合一。
二、材料元素对明式家具形态的影响
明式家具起源于苏州地区, 苏州附近广泛种植的榉木成为早期明式家具的首选材料。后来, 更为富足殷实的人们开始转向油性、韧性更好的黄花梨, 也有少量使用紫檀。自明代中叶以来, 能工巧匠多用紫檀木、黄花梨、鸡翅木等进口木材来制作硬木家具。硬木材料来之不易, 而树木生长形成的木料, 在造型语义上, 面元素和块元素对材料的需求量都非常大, 而线材则可以节约大部分木料。既要造型优美, 又要在家具功能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减少木料的消耗度, 工匠们惜木如金, 每块材料都要精打细算, 巧妙套裁, 在客观条件下主观制造出了明式家具了俊秀、清灵的造型风格。
明式家具的用材多为强度高、硬度大的贵重材料, 这些木材的物理属性促成了家具功能性的实现, 比如圆角柜的开合就依赖于门扇顶端的木轴, 抽屉的开合也是因为木头之间的摩擦滑动, 正是木材的耐磨性使这些链接部位久经摩擦而不变形, 保证了家具形制的完整。明式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处于设计史上的手工艺时代, 每一件家具产品都是手工制造出来的, 对木料的装饰造型方式都是来自对木料的手工制作。如明式家具在边抹、枨子、腿足等部位用来做装饰的线脚, 辅以专门的制作工具, 使家具部件的面产生了或凹或平或凸的各种“线条”。这些线条塑造了家具各种不同的形体, 产生出了优美的形体外围轮廓线, 使家具呈现细节的美感。在木材的视觉效果上, 优质硬木有质地坚硬、色泽自然、纹理优美等特长, 而这些特点都符合当时的人文审美, 工匠们为了充分展示这些天然之美, 更是摈弃宋元家具重漆善描的工艺特点, 不上油漆, 只打磨上蜡, 以充分展示木料的天然之美。
三、结构元素对明式家具形态的影响
在家具的制造中, 既要节省木料, 又要能经受各种外力和时间的考验。明式家具采用木构架的结构, 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宋代家具受建筑业影响出现了符合力学原理的梁柱式框架结构, 这种新的家具结构样式发展到明代进入了完备、成熟时期, 并形成了技术优良造型优美的独特风格。苏作木匠从造房匠人转行过来的, 所以王世襄先生提出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来自大木作的理论。
明式家具的造型多以立木为支柱、横木做连接材, 用枨子加固结构的设计, 以榫卯结构相连接, 这种结构方便家具后期的维护修理和运输。如加固桌面底和立腿结构的霸王枨, 形态上为高拱背的拱顶形式, 这种形态的设计保证了结构的力学强度。如格角榫攒边嵌板结构的设计, 多用于凳、椅、桌面和柜门等部件, 这样的结构造型适应了木材的胀缩变形, 避免面板翘曲变形, 还掩盖了木材外露的截面横纹。在装饰的造型设计上, 明式家具的花样多成几何形, 这种造型的设计在制作时将花纹用木条攒接而成, 这种结构不仅节约木料而且能够承受各种外力, 而整块木板锼雕的花簇, 横边纵茬看似一气呵成, 但在热胀冷缩和外力的侵蚀下, 极易开裂折断。
结语
从功能、材料、结构上系统的讨论明式家具造型的关系, 可以帮助我们用现代设计思维理解明式家具, 便于我们来思考怎样对明式家具更好的传承, 并对现代家具产品进行设计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余, 沈杰.产品基础形态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3]郑新兰.明式家具线脚装饰研究[J].艺术生活, 2012 (2) .
造型要素 篇2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空间构成要素
服装的立体化设计通过运用立体造型手段,对服装空间进行有机表现,对服装样式造型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服装的立体空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不仅包括设计中的立体,而且也包括人本身的立体。服装设计属于视觉造型艺术,具有空间可视效果。
1 服装外空间分析
服装本身以外的所有外围空间都可以称为服装外空间,塑造服装的外空间,能够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能够对人体进行美化与修饰。模糊性经常被认为是其特点。在对服装进行立体造型设计后,服装形状经常会发生改变,形成一股向外扩张力即外空间扭曲,能够让人得到动感的享受。现代人张扬的个性通过服装外空间的扭曲设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设计者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握。这种设计突破了常规,能够体现出现代人对常规习惯东西的反感,因此,外空间扭曲变形设计能够得到现代人的喜欢。[1]同时,外空间扭曲变形设计受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1.1 宏观因素
服装只有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穿着者才会具有舒适感。设计服装必须对其实用性进行充分考虑,不仅应让服装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应让服装适应地理天气与人口分布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服装设计者应认识到服装穿着者生活方式会随着年龄、季节以及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结构对服装款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人们的着装会随着生产科技水平以及社会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服装的款式、面料以及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经常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及社会状况的影响。服饰因政治变革与社会动荡而容易发生变化;服饰风格因开放的政治环境和发达的经济会变得多样化;服饰的流行因社会文化观念与道德规范而受到制约与影响。[2]
1.2 微观因素
一个人的生活观念一般由生活态度与方式以及个人需求构成。社会中的人心态各有不同,导致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有所区别,进而其着装也就会不尽相同。人与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不一样,那么着装风格也就会有所差异。同时,每个人对服装的颜色、外形以及图案喜爱程度不同,因此服饰的选择也就会因人而异。这些不同能够通过服装的风格以及颜色等变化可以看出。
1.3 环境因素
自然天气会对任何时代的服装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不间断的。一个人的服装如果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就会受到环境的排斥。不同场合,就会形成不同的形式与气氛,也就会对其中的人的服装产生影响。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搭配的服装就会有所不同。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等在服装搭配上就有很大差别。服装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环境的气候条件,设计不同的服装。这种时间因素,会影响着服装的造型、面料以及装饰手法。[3]由于人是服装设计的中心,因此设计师进行设计服装前必须对影响服装设计的人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类后,才能对服装设计有明确的定位,才能具有针对性。
2 服装内空间分析
2.1 软件因素
服装的内空间指人体与服装之间、衣服与形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服装的内空间有效的让空气得到了流通,使服装具有了保暖散热作用,使穿着者感到更加舒服。服装穿着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服装空间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变化。同时,服装内部空间能够改变穿着者的活动姿态以及审美需求。服装的内部空间因穿着者行为介入,服装就具有了实用功能。服装内部空间形态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基本活动需求。
2.2 硬件因素
服装的内部空间的构建必须与人体体型特征相符,服装内部空间形态经常会因为人体运动变化受到影响。因此,设计师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设计师应根据同构性特征,依据人体凹凸起伏的变化,设计服装内部空间。设计师可以通过收省、打褶等工艺对服装内部空间进行有效设计,使其满足人体体型,从而使穿着者的人体曲线美得到展示。
2.3 相互结合
服装立体造型在结构上,必须具有完整性。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够构成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反之,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又能够分解成原来的几何图形。因此,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完善,对组合服装的空间进行有机组合,使其具有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
3 服装个性空间分析
3.1 服装的个性魅力
服装的个性空间能够通过对服装内部空间进行有机调节,从而掩饰穿着者的体型不美之处。这样,服装的魅力以及服装与人体的完美结合都得到了展现。人体的魅力与独特的气质,都能够通过服装个性空间得到展示。[4]体型好的穿着者,身体与服装内部空间具有较强的合体性,人体之美能够得到有效展示;体型较差的穿着者,服装内部空间的伪装性,能够对其瑕疵进行很好的掩饰。西方服饰经常会运用服装内部空间的伪装特点,对人体的美感和魅力值进行提升。
3.2 服装的个性内涵
服装处于静止状态时,一般人看到的是其平面形式,而服装设计师看到的却是服装立体的纵深以及前后的关系,已经具有动态元素。当服装处于动态时,服装的不同构形变化就会被服装造型展示出来。服装内在空间蕴含的内涵,因人的肢体活动变化而得到呈现,进而人们获得对服装空间内涵的全方位感知与把握。
4 服装生命空间分析
4.1 服装的时空性
不同的时代风貌、审美意识以及时代特性能够通过不同的服装内部空间形态得到准确的体现。服装是时代的产物。人们通过服装的外廓造型进行分析,能够辨析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同时,服装内部空间形态与服装的外廓造型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服装具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人们能够根据穿着者的服装,对其民族、生活条件以及时代背景等情况进行判断。设计师根据服装能够将其内部空间以及外部造型等要素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而通过服装设计对时代的特性进行完美展示。
4.2 服装的亲和性
服装内部空间对人们的呵护即为亲,服装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完美的结合即为和。服装与人的这种亲和性,使其具有了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人类对服装自然与健康品质的渴求,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追求。服装空间与人的互动体现了设计者亲和性的设计理念,服装的亲和性满足了穿着者的感觉、心理以及生理诉求。同时,服装与环境的和谐性也体现了服装的亲和性。
5 结语
设计者应正确处理服装设计、人体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服装空间立体造型设计,首先应符合消费者审美愿望以及穿着舒服需求。服装设计如果适当运用立体化空间设计元素对服装的空间造型艺术进行展示,对消费者的服装艺术感受与理解进行加深,那么消费者就会感受到设计师的情感及其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婷,刘冬云.折叠手法在服装立裁中的应用研究[J].纺织导报,2013(12):73-75.
[2]张龙琳,周莉,安妮.礼服设计中面料的立体构成技法[J].纺织学报,2011(08):102-106.
[3]徐超.论构成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科技大学,2014.
[4]王丹.基于服装内空间的创意造型方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
版面设计中造型要素的语义探讨 篇3
语义学 (semantics) , 是研究语言文字及其组合含义的一门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语言文字得到极大丰富, 语义逐渐变得复杂与丰富, 进而形成了语义学。版面设计语义学是语义学的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在有限的版面空间里, 将版面构成要素按照需要进行排列组合, 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 将构思与计划进行视觉表达。换而言之, 版面设计就是寻求艺术手段来正确表现版面信息, 是一种直觉性、创造性的活动。整个设计围绕人的愿望及要求展开, 研究、了解、掌握人们的心理需求, 并借助点、线、面、色彩、肌理等视觉元素将这种需求传达给受众, 应具备可视性和可读性。本文主要针对版式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探索与研究。
点、线、面是版面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要素, 是人们在长期绘画实践中提炼出的抽象的视觉元素。它们源自现实事物的自然形态, 但又不同于自然形态, 是自然形态经过画家主观提炼、改变、归纳、变形后创造出的产物。当人类的心理联想和想象能力中某种心理活动与点、线、面轨迹基本重合时, 便会产生对应的情绪和情感。因此, 不同的点、线、面, 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视觉心理效果。
一、点的语义原则
点在几何学定义里是无面积的, 只表示位置。但版面设计中的点, 并没有数学上那么严谨, 而是相对性的。它不由形象本身所决定, 而是依据参照物以及框架大小确定。比如, 光秃秃山顶上有一棵大树, 当以树下的人为参照时, 树是不可能视为点的;但若从山下或另一座山去看, 就会感觉树如点一般渺小。因此, 即使大的形体, 若它所处的环境较为宏观, 亦会给人产生点的感觉。
版面设计中的点, 可以有不同的大小, 也可以有不同的形状。点的大小、多少、排列、疏密特征, 可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暗示。大小是点的最基本特征, 越小的点, 给人感觉越强烈。点也能引导线的发展和在画上组成的形态, 如两点可以产生线的感觉;三点按照金字塔型的排列, 可以构成虚面的感觉。当点位于画面中心时, 保持着平静的安全感, 而且引人注目;如果是一大一小, 小点容易被大点吸引, 同时, 人的注意力也会从大点移向小点;点从大到小排列会产生强弱及深远感, 有加强空间变化的效果, 如把放置在画面中类似的、有大小区别的点, 理解为同样大小的点, 就会使人产生有远近距离的感觉。点的大小疏密可给画面带来凹凸明暗。根据运动点的视觉特征和点自身的形态、大小、数量来组合排列, 可构成许多具有节奏感、空间感的图形, 点的排列、布局具有时间、空间意义。如运用仙女的形象作为点的大小渐变, 使画面形成一种空间感, 同时构成一种飘飘欲坠的动势, 起到了渲染主题和吸引眼球的作用。在版式设计中, 很多创意都是直接用点来体现的。同时, 在构图上和表现物体的质感上, 点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线的语义联想
线游离于点与形之间, 具有位置、长度、宽度、形状和性格。直线和曲线是决定版面形象的基本要素。每一种线都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因素依存, 且比点更加具有强烈的特征及心理感觉与联想。以象形文字为例, 中国文字除象形、象事之外, 还具有寓意, 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仅仅几笔点与线的组合, 就能传神的表达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照线的形状不同, 可将线分为直线系和曲线系两类:直线系包括水平线、直线、折线, 曲线系包括几何曲线、自由曲线等。由于线的种类、形状及方向、特性的不同, 可赋予线的构成多性格化。直线表现力强烈、刚劲、硬朗;折线富于变化, 表现力强, 具有锋利、运动、挫折、扬抑感。粗线有力;细线锐利且更具速度感。几何曲线具有充实、饱满、圆润、流畅的感觉;抛物线具有速度感;自由曲线, 流畅、柔和、优雅, 具丰富的感情, 给人水波、弹性和柔软等含蓄的联想。线的平行排列, 具条理感, 能产生规整、井井有条的联想;交叉线具繁杂的紧张感和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的联想。如果结合两种或多种组合, 构成效果就会更强烈, 心理表现与联想就会更加丰富。
同时, 线的表现还与工具有关, 不同的工具画出的线条各具趣味。如钢笔画的线条, 具流畅, 速度感;用树枝画的线条, 具淳朴、迟钝感。无论用何种工具画线, 均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在版式设计中, 经常用到的中国画和书法的线条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注重运笔, 讲究笔触、笔势。每条线, 不仅具有描绘物象形体的功能, 还具有表现作者精神的效果。
三、面的语义表现
平面上不同于点和线的形就是面形, 其面积比点大, 比线短而宽。面具二维感、幅度感, 以及面积的量感。在版式设计中, 面总是以特定的形出现。因此, 面的研究重点在形, 没有形的面是不存在的。面主要分为直线形、曲线形、随意形和偶然形。不同形的面给人的感觉不同, 给人的心理作用多样性。1) 直线形的面给人正直、安定、刚直的心理特征, 如正方形给人正直感、稳固感, 三角形给人稳定感、提示感。2) 曲线形的面给人以数理性的秩序感, 如圆形是一条连贯循环的线, 有永恒的动感, 象征完美与简洁, 同时又有集中感, 表现为形的集中、精神专注。如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的照明产品广告, 用曲线形的面表现了产品光的集中与散发等主要特征。3) 随意形的面富于变化, 在心理上可产生一种幽雅、柔软的美感特征。4) 偶然形的面有一种朴素而自然的美和较强的趣味性。在版式设计中, 充分利用面形的各种属性进行设计, 能更好的表达设计要求和情感, 得到商业或情感上的最大收益。
四、结语
合理的安排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遵循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的规律, 可设计出具有最佳视觉与心理效果的版面。因此, 我们在版面设计中应合理的运用版面语言技巧, 利用点、线、面共同构筑丰富的审美空间。在统一中求变化, 在变化中求统一, 注意各设计元素细节上的呼应, 强化各设计元素的结构关联性, 真正做到虚实相生的关系, 通过有机的结合各构成要素, 使有限的版面蕴藏无限的意境, 为人们创造出异彩纷呈、瑰丽醒目的视觉形象, 并获得娱乐、消遣和艺术上的满足, 体现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汀.版面构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校园公共艺术造型要素与设计原则 篇4
1、公共艺术狭义与广义的区别
近几年, 公共艺术这个词随着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而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生活之中, 目前对于公共艺术有一个较为宽泛的理解, 即它的广义而言是指公共艺术就是指设置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 其内容包含有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工艺等各种手段和技法, 除此之外, 人们甚至把时间和空间上能够和公众发生广泛关系的艺术样式, 例如表演、歌舞都包含在公共艺术之内。
那么相对而言, 它的狭义概念就有专业指向性, 它是代表艺术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的趋向, 其中以必须具备公共性为必要条件, 而这点又恰恰是广义概念中忽略的。
本文所要论述的校园公共艺术就是狭义概念中的一个专指部分, 可以将其定义为: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 与校园规划、建筑风格相映照的一种与特定人群—“师生”发生情景关系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2、校园公共艺术涵盖类型
(1) 信息设施。校园中的信息设施是用于宣传校园一些文化信息的实物载体, 包括以传达视觉信息为主题的标志设施、指示牌系统以及传递听觉信息为主的声音传播设施, 在校园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有指示路牌、公共电话亭、报刊栏、宣传栏等。
(2) 卫生设施。卫生设施主要是为了保持校园环境的卫生清洁而设置的具有各种卫生功能的装置器具。这类设施主要有:垃圾箱、雨水井、饮水器、洗手器、公共厕所等。
(3) 交通设施。在校园环境中, 随着很多高校建设规划的分区, 围绕交通方面的环境设施也是多种多样, 其目的和功能也不尽相同, 大的有校车停车场、人行天桥、分流广场、校车等候点等, 小的有通道、台阶、坡道、道路铺装、自行车停靠点等交通设施。
(4) 休息设施。休息设施是校园环境中最常见的, 最直接服务于人的设施之一, 最能够体现对人本的关怀。在校园的文化环境中, 休息设施是师生们利用率最高的设施, 其中一椅凳为主, 配以一些休闲花架廊、读书圆桌等。主要设置在宿舍楼、教学楼、休闲广场、林间小道旁, 以供师生们休息、读书、交流、观赏等。
二、校园公共艺术中的人文关怀
1、地域文化
不同的校园环境所属的都是不同的地域, 不同地域的校园地址决定了其校园的整体风格气质, 其中会以建筑风格、壁画、小品设置等类型来表达。例如武汉大学的整体规划风格就沿袭了中国近代古建筑的风格, 表达了其办学的悠久性, 而北京大学的建筑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设计引入其中。浙江沿海一带的大学校园则带有浓厚的小桥流水风格, 将清新淡雅的气质融入到校园之中, 其中以亭台楼阁为主要装饰形式。
2、校园文化
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不是抽象的, 而是有形的, 要与校园的气氛和功能相一致, 不能按照设计师的意向来决定其设计风格和最终的视觉形象, 许多校园公共艺术中将校园的一些特定文化融入到了设计中, 例如将校训设计成景观小品, 将以前的文化名人设计成一些漫画形式, 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的校园的文化品质, 在此, 校园公共艺术建设承载了一种继承历史、展望未来的新型文化景观, 对于宣传无形的校园文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3、创新文化
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因为历史陈旧而显得苍白无力, 甚至于是将一些古建筑的符号生搬硬套地强加于校园环境之中, 脱离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初衷, 公共艺术与景观、建筑规划行业一样, 其本质都是对材料、构造、加工方法、形态、思维等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 能有效地掌握二维、三维、甚至思维空间表达能力, 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综合体, 在秉承校园文化脉络的同时, 要用创新的思维去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来体现现代校园文化活泼、进取的风貌。
三、校园公共艺术规划实施的落实
1、配置方式与视觉分析
校园公共艺术的配置必须服从其所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功能, 根据空间环境功能的不同, 其配置方式的构思、布局处理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1) 设施的导向性。利用环境设施的空间导向来引导人们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行为方向, 从而满足空间环境的多重功能, 例如采用同一类似的环境设施元素来进行导向, 并形成一定的序列感。
(2) 强调视觉中心。如果说导向性只是把人引向空间环境的前提, 那么最终的目的是让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 从而丰富和感染整个空间环境气氛, 例如许多高校的入口就有代表校园历史文化的名人雕塑群等。
(3) 空间构成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可以利用若干环境设施, 构成彼此有机联系, 时空连续的空间环境, 其构成形式随着空间环境功能的要求而作变化, 这其中体现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设计基本流程与方法
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是将思维的虚体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的过程, 因此, 合适的设计流程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 是校园公共艺术设置得以成功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
(1) 设计立项阶段。在项目立项阶段, 首先要明确设计任务, 了解并且掌握各种有关环境设施的计划和目标, 对现场有一个实地的考察, 了解空间环境的性质、设计规模、功能特点、设计期限等。其次对资料进行收集, 研究使用者的功能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等。同时, 研究设计委托任务书, 相关条件及法律法规等。最后制定设计进度表, 将设计全过程的内容、时间、操作程序制成图表形式, 并且列举具体设计阶段的目标和计划。
(2) 方案设计阶段。在前期工作成果基础上, 进一步对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交流, 进入设计过程的关键性阶段, 进行设计构思与方案比较、完善、表现。在此阶段, 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并用设计说明, 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彩色透视图等来交代清楚。
(3) 设计实施阶段。这个阶段, 设计师的设计工作虽已基本完成, 但是为了设计意图、效果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施工之前, 设计师应及时向施工单位、施工工人进行图纸的技术交底, 介绍设计意图, 解释设计说明, 施工结束之后, 协同质检部门和监理单位进行工程质量验收等。
(4) 设计评价与管理阶段。设计评价是设计施工结束之后, 使用者对实际使用, 操作后提出的客观信息反馈, 是衡量设计、施工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在整个环境施工过程中, 作为设计师必须要把握好设计的基本程序, 注意各个阶段的任务分工, 充分重视与各个专业人员, 非专业人员保持沟通, 合理调动各个方面的因素, 将设计的内涵与意象准确地化为现实, 以确保效果的实现。
五、结语
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去发展的, 它是校园文化意象的真实反映, 需要设计师对其综合文化的理解、调研基础上作出充分合理的规划, 同时也要结合社会的发展, 用创新发散的思维去创造更多美好的公共艺术小品。
参考文献
[1]杨小军, 蔡晓霞.空间·设施·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孙振华.公共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
[3]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 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三维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要素研究 篇5
虽然技术的进步使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相较于其他国家, 中国的动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1]。对于动画中角色造型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符合, 还是连接整个动画故事的重要线索。如果角色造型设计出现问题, 就会严重降低整个动画作品的质量。特别是三维动画, 角色造型的设计是影响整个动画水平的关键, 也是整个动画作品走向市场赢得观众喜爱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三维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要素的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角色造型设计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
1.1 推动剧情的发展
三维动画中的剧情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之一。如果动画的剧情比较好, 就能使得观众投入到动画中,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样一部动画的制作也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剧中角色造型的设计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 因此在设计角色造型的时候也要结合剧情的发展, 这样设计出来的角色才能更有吸引力。很多动画中对于角色的造型非常丰富, 不仅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也大大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1.2 突出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一部好的三维动画仅仅依靠先进的制作技术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要有创新, 能够设计出带有鲜明性格和形象的角色。要想使动画的角色成为经典, 深入人心, 不但要注重动画角色性格的展现, 还要将角色的性格融入到故事发展的情节当中, 使得故事更加有吸引力。因此一部优秀的动画里一定使得角色造型有明确的性格和特征。然后才选择相关设计技术, 设计出非常形象和独特的动画角色。
1.3 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一部完整的三维动画, 制作的时间相对较长, 而且情节比较简单, 观众在看过之后很容易忘记故事发生的情节。而对于角色造型设计的非常好的动画角色, 就会深入人心, 让观众看过之后不会忘记。由此看来, 三维动画中角色造型的设计非常的重要, 对于整个动画作品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4 反映时代发展的潮流
动画形象的制作和发展, 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与政治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在设计角色的造型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动画中角色的特征, 来反映那个时代具有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角色造型设计的具体要素分析
2.1 角色造型的风格
对于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之前, 必须先对整个动画剧本的风格进行全面的把握, 角色造型的风格要符合整体的风格。比如异质化型的角色造型和其他类型的角色, 在表现手法上相差很大。所以, 在设计的时候, 一定首先要对角色的造型进行全面整体的考察。
2.2 夸张和变形处理的模式
对于角色造型设计要注意的要素还有对角色夸张和变形的处理。为了使动画形象更加生动和有趣, 对于适当的形象夸张和变形是有必要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是归纳形体, 强化几何形体。然后是注意动画角色的对比和平衡, 对于比较细微的地方要采用简单对比的方式达到整体的平衡。例如一个比较大的动画头部在二维环境中会显得很可爱, 但是放在三维环境里就会觉得很奇怪。所以, 对于三维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形体和体积。
2.3 角色的性格
对于三维动画而言, 角色的性格是整个动画作品的灵魂, 而角色的性格就是通过对角色造型的设计体现出来的。在动画中表达的氛围一般都是多种角色相互交流的、非常活跃的[2]。并且会设计很多造型来对角色的性格进行搭配和补充。不但使得角色的性格更加饱满, 也使得整个动画有了核心的灵魂。对于一部成功的三维动画而言, 让观众深深记住的不仅仅是一个主要的角色, 还有许多其他带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小角色。
3提高角色造型设计的措施
3.1 提高角色造型设计的艺术性
艺术的感染力可以让观众对于三维动画角色更加喜爱。角色造型的设计要体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 就需要对于角色的形象不断推敲和锤炼, 让角色在给大家带来新鲜感的同时, 又能让大家觉得熟悉。这样才更有利于增强角色的表现力, 使得角色造型更具有艺术性, 让观众的身心得到愉悦。
3.2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于作品的基础要求, 不管任何作品, 只有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才能成为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才能被更多的人所喜爱。虽然角色造型的设计者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设计素材, 但一定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使得能和观众的内心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所以, 设计角色造型的时候要多融入当下时代的流行元素和能反映时代文化和社会特定现象的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3 增加角色造型的趣味性
趣味性作为三维动画作品的重要元素, 对整个动画作品的市场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于角色造型的设计时, 要多增加趣味性。作为设计人员不仅仅要依靠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来塑造动画角色, 还要根据不同的观众进行心理特征的分析, 多考虑怎样的造型能使更多人觉得有趣而且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动画角色的细节处理也要认真对待, 通过对角色细微的处理来增加角色的娱乐性和幽默性, 让人们能通过这些角色放松身心。
4结语
角色造型设计对于三维动画的制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动画作品角色性格的塑造和动画作品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角色造型的设计相对比较复杂,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动画制作的时候, 牢牢把握角色造型设计的要素, 并对于角色造型进行合理地设计与规划, 不断融入新的元素, 增加角色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得观众对于国产三维动画越来越喜爱, 从而促进中国三维动画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首先阐述三维动画中角色造型设计的重要性, 然后讲述在进行角色造型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而对角色造型设计的要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维动画,重要性,角色造型设计
参考文献
[1]肖世红.浅议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设计与动作表情实现[J].媒体时代, 2015 (5) :75-76.
造型要素 篇6
一、平面构成中的基本造型要素
(一) 点
点是相对较小的形。点可以是任何形状。点越小, 点的感觉愈强;点越大, 越趋向于面。较小的点容易被较大的点吸引, 因而在视觉上点从小到大排列能产生运动感, 同时产生空间的深远感。大小不同的点自由放置, 也能产生远近的空间效果, 从而丰富空间变化。
(二) 线
线是相对细长的形。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 运动最简洁的形态。水平方向的线有横向扩张感, 平静、安稳、广阔, 因此图形中反向的水平线具有逆向移动感。垂直方向的线有上升或者下降感, 具有高耸、向上、挺拔、积极、庄严的情感特征。曲线, 有优美、轻快、柔和的特征, 富有旋律感。自由曲线则显得随意和灵性, 表现出自由变化的柔和节奏, 颇有人情味, 如表现女性的优雅、柔和、感性、含蓄。几何曲线有严谨的结构, 富于理性和现代感 (圆规、曲线板等) , 因而也带着机械的冷漠。而圆弧线规整、丰满、精密, 折线具有律动、坚硬、力度的情感特征。
(三) 面
面是相对较大的形, 不同长宽比例的面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面与面不同程度的围合会产生封闭、半封闭或开放的感觉;同样的面, 颜色深的给人的重量感就强些。面的虚实在造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实体的面明确且富于力度。虚体的面有发散和开放的性质。因而在造型上有着转化的更大可能性。在空间构成中面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 面与面的穿插与围合能够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
二、点、线、面的关系
点、线、面作为视觉构成的基本元素, 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绝对的点、线、面, 它们根据环境的不同来确定彼此的相对关系,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点按照一定的轨道排列形成线, 线与线相交得到面, 这种转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态关系。在现实环境中, 点、线、面等要素孤立存在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通常它们都互相组合在一起, 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比较模糊不清的。许多点连续排列可以表现为一条线或一个面, 而从不同的距离、角度看, 平面可以像点, 也可以像线。当我们欣赏好的景观设计时, 这种可变性会使我们兴奋与愉悦。如何把握好这种可变性, 正是设计师需要研究和加以应用的。
三、平面构成中的基本造型要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 点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点作为景观设计中最小的形态单位, 不仅具有具体的位置, 还有具体的形状, 它可以是方形、梯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此外, 点不仅有大小的差异, 还有色彩和质感的区别。景观设计中的点, 是由具体的形态元素展现出来的, 如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一条主要大道尽头的雕塑、一个战争纪念馆、城市中心的花坛等等, 在某种条件下都可以成为点。它们的位置、面积大小变化, 会对城市整体的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鲜明的点缀性特征。
点的大小不同, 可以产生明暗变化, 点从大到小排列或从小到大排列都会显现出很强的立体感。一个点还可以在空间界定一个位置, 还可以用来标志一定范围或形成一个领域的中心, 如城市中的地标就可以看做是一个点。“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点, 从面积对比和色彩对比上点活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如在景观设计中为了突出设计的主题, 会在设计中做一些景点, 这些景点都可以被当做“点”来理解。如公园中的主题景墙设计、商业步行街上的雕塑设计、居住小区中的喷泉设计等等, 都可以被看做点。这些点的设计一般形式优美, 内容丰富, 位置也比较特殊, 是视觉中心的焦点, 也是整个构图的中心点, 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通常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 是表现整个景观设计的风格和主题所在。
(二) 线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线在景观设计中是相对较细小的形。不同的线在景观设计中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力。以植物栽种为例, 城市景观设计中就有绿篱、行道树的线形排列。根据线与线构成不同, 线的等距横向排列、纵向排列、线间隔渐变排列等。在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线, 可以创造出具有流动感的景观设计, 使景观更加充满生命力, 靠近自然。
1. 直线
直线刚直、明快, 具有速度、力量、男性美的特征。在景观设计中直线型的园路会给人比较明快的景观景象, 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到细部的赏景过程。景观设计中对园路的长度与对景画面的宽度及高度的比例要求比较高, 直线园路太短, 则常常不能满足视觉的需要, 太长, 如果把握不好又会使人觉得景观设计不够紧凑。一般直线园路两旁的景观设计常以对称的形式来布置, 这样可以衬托出主景, 显示主景雄伟庄重的气势。直线型的园路, 如从整体空间一侧通过时, 对于这种直线园路两旁的景观设计常以非对称的形式来布置, 呈长卷连续式的构图。为了控制好画面, 沿路有时设上一些优美的树木作框架, 或可以设置些石景, 以勾勒出美好的景观。一般说来, 前者的直线园路从起点到终点, 赏景的顺序是不能逆转的, 后者从空间一侧通过的直线园路则可以逆转, 起点与终点可以相互转换。一般前者的主景是明确、清晰的, 而后者则具有多变性与趣味性。
2. 曲线
自由曲线显得随意和灵性, 表现出自由变化的柔和节奏, 颇有人情味。在园路设计中, 自然式的曲线多呈S形, 其起点与终点可以相互转换, 其景观设计具有更多变化性与更多趣味性, 它能在有限的园林中最大限度地扩展空间。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曾经说过, 人们对曲线形式感到更有吸引力, 因为它们更有生活气息, 更自然。几何曲线有严谨的结构, 富于理性和现代感。如玛莎施瓦茨的作品亚克博·亚维茨广场, 其面积约3700余平方米, 位于地下车库和一些地下服务设施的上面, 主要用于附近办公楼中工作人员的午间休息。该广场主要设施为座椅, 呈几何曲线形分布。座椅曲线型设计, 动感强烈, 设计新颖, 给整个广场带来了生气和活力。
(三) 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广场、水面、绿地、建筑的表面等要素都是以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面与面的穿插与围合能够创造具有多样性的景观空间。
1. 几何形的面
几何形的面一般为圆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圆形有饱满、和谐、运动、柔美的视觉效果, 正方形具有稳定感, 矩形具有单纯而明确的特征。在景观设计中, 几何形的面能使游人在规矩方圆之中产生安全、依赖的秩序感和亲切感。如城市中街道上绿篱的形状设计、中心广场的花坛设计, 校园中喷泉设计等等, 无一不是用几何形的面来表现。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景观设计的布局显得规整、庄严, 富有气魄和亲切感, 而且容易与道路、建筑等环境协调一致, 产生秩序、安定、温馨的美感。
2. 自然形的面
自然形因具有不规则性、随意性, 深得人们的喜欢。正是因为自然形的存在, 才使现代景观设计拥有更丰富的形态。如景观设计中的水面, 碧波荡漾, 勾勒出明镜般的水面轮廊, 形成景观中干净明朗的空间, 与周围山石、草地、垂柳形成动静交织的画面, 使得整个景观活泼、有生气。
四、结语
在丰富多样的景观设计的形态中, 点、线、面是它们的最基本的原生的元素。一个好的景观设计离不开对点、线、面基本美学原则的掌握和运用。景观设计要想有所突破、创新, 就应该从最基础的点、线、面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扩展和拓宽景观设计的造型思路, 创造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舒适的人居环境。
摘要:在景观设计的形态中, 点、线、面是其最基本元素。一个好的景观设计离不开对点、线、面基本美学原则的掌握和运用。景观设计要想有所突破、创新, 就应该从最基础的点、线、面进行研究, 这样才能扩展和拓宽景观设计的造型思路, 创造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舒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欧阳吉华.园林艺术中的点、线、面[J].中国园林, 1998 (03)
[3]王群山.平面构成艺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2001
[4]高飞, 郑永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6)
[5]堵希希, 钱小琴.从"点线面"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形式美——以拙政园为例[J].大众文艺, 2010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