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关键词: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精选十篇)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1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组包括持续或间歇发作的, 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临床表现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经调查, 西方人群中有15%~20%的青少年和成人患有此症, 女性尤为多见。在不同人群中其流行程度不同。IBS多呈慢性复发过程并常伴发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1]。泽马可 (替加色罗) 作为一种新型的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为一种新的治疗IBS的药物, 在治疗女性便秘型IBS有明显效果, 本研究旨在评估泽马可治疗男性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C-IBS) 的疗效和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至2010年6月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就诊符合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C-IBS患者60例, 男30例, 女30例。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42.5岁, 其中所有病例1年内均做过结肠镜检, 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 37例患者过去曾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60例随机分为男女两组治疗组, 每组30例。

1.2 诊断标准

1996年11月, 我国在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上制定了IBS的诊断标准。 (1) 大便次数<3次/周; (2) 大便次数>3次/d; (3) 粪便块状或硬结; (4) 稀便或水样便; (5) 排便用力; (6) 排便急迫感; (7) 排便不尽感; (8) 黏液便; (9) 胃肠胀气或腹胀。腹泻为主型:具备 (2) 、 (4) 、 (6) 中1项或多项, 但不具备 (1) 、 (3) 、 (5) 。便秘为主型:具备 (1) 、 (3) 、 (5) 中1项或多项, 但不具备 (2) 、 (4) 、 (6) 。

1.3 给药方法

治疗组每日早晚饭前0.5h口服泽马可6mg, 共4周。

1.4 疗效评估

(1) 显效:4周后全部症状消失; (2) 有效:4周后原有症状全部减轻或者半数以上减轻; (3) 无效:4周后症状无变化或者达不到有效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2 结果

4周治疗结束后两组中总有效率分别为女组86%、男组83.3%, 见表1。5-羟色胺受体部分激动剂泽马可在治疗男、女便秘性IBS患者的治疗中无显着性差异。泽马可治疗男性便秘型IBS有效。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腹泻, 1例患者出现头痛症状, 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见表1。

3讨论

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IBS的病因尚不明确, 普遍认为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其中受到广泛重视的有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食物因素等。IBS患者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表现, 症状的出现和加重之前常有遭遇各种应激事件的经历, 求医者较不求医者相比, 多有从小养成的心理障碍, 并对应激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有关精神因素在IBS发病学上的地位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肠胃易激综合征是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超常反应;另一种观点认为精神因素并非直接病因, 但可诱发或 (和) 加重症状并促使患者就医。某些食物 (如麦面类、谷类、奶制品、果糖) 通常为症状的促发或加重因素, 可能是患者对其耐受性差或过敏, 或因肠道菌群有改变, 食物残渣在肠内代谢受影响。此外, 有些食物极易产气, 或对胃肠动力影响明显[2]。IB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腹胀。腹痛:通常为一项主要症状, 多伴有排便异常, 于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易在进食后出现。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 局限性或弥漫性, 但最多见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 程度各异, 但不会进行性加重, 不于睡眠中发作。腹泻: (1) 粪量少, 极少超出正常范围 (一般认为≤200g/d) , 故有“假性腹泻”之称; (2) 禁食72h后应消失; (3) 夜间不出现, 这点极其罕见于器质性疾患; (4) 约1/4患者可因进食诱发; (5) 不少患者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便秘:以便秘为主者, 便秘可间或为短期腹泻所暂时中止, 排便不尽感明显, 粪便可带较多黏液。早期多为间断性, 后期可为持续性, 甚至长期依赖泻药。腹胀:白天加重, 夜间睡眠后减轻。腹围一般并不增加[3]。泽马可是一种氨基胍吲哚类化合物, 具有高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部分激动剂, 对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敏感性均具有调节作用, 通过激活胃肠5-羟色胺4受体而加快结肠运转, 刺激肠分泌, 增加排便频率, 降低内脏敏感性, 缓解腹部不适。泽马可用于便秘为主的IBS、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是能缓解IBS患者腹痛、腹部不适、胃胀气和便秘的治疗药物[4]。国内多项研究报道表明, 泽马可治疗女性便秘性IBS临床有明显疗效。本组资料表明, 5-羟色胺4受体部分激动剂泽马可不仅对女性患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对男性患者同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 泽马可6mg/次, 2次/d的治疗方案在中国对便秘性IBS患者的治疗是安全的, 具有良好的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潘国宗, 鲁素彩, 柯美云等.北京地区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个整群、分层、随机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 (1) :26-29.

[2]李兆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55-260.

[3]迟雁, 刘新光, 李江.5-羟色胺4受体在调节应激大鼠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 (9) :533-536.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2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87-02

腹泻型综合征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相关报道表明,其主要分为腹泻类型、便秘类型、腹泻便秘交替类型等,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大约占总体的50%左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辨证理论中属于“泄泻”和“腹痛”等相关范畴。目前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的相关报道比较少。笔者选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0例,对其证候特征给予分析,同时对40例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全部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19~74岁,平均年龄为(48.2±5.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性10例,年龄在21~78岁,平均年龄为(50.8±6.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给予胃肠解除痉挛、止泻以及抗抑郁等相关药物治疗。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生产单位:开开援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00388),每次0.1~0.2g,每天三次;另外,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生产单位: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S19980004)2.0g,每天3次;复方谷胺酰胺肠溶胶囊(生产单位: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51023598),每次2~3粒,每天3次,均采取口服方式。一个临床疗程为21d,共治疗两个疗程。

1.2.2 实验组 分析患者临床证候特征。采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泄泻和腹部疼痛”的症状分级量化表中的症状[1]、以往相关文献的常见证候的相关要素特征等方法。另外,由2名中医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给予传统辨证分析,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定患者的证候。

1.2.2.1 脾虚湿热型(38例) 给予补气健脾汤治疗,其药物组成包括:人参10g,炙黄芪30g,白术10g,茯苓20g,半夏10g,砂仁10g,木香10g,山药30g,苍术10g,白扁豆15g,莲子肉12g,陈皮10g,厚朴10g,甘草6g。上药取沸水煎服,每天一剂,每剂煎服2次,混合为大约500ml的药液,分别在早上和晚上服用。

1.2.2.2 脾肾阳虚类型(25例) 给予补肾举陷汤治疗,其药物组成包括:北柴胡10g,升麻10g,制附子6g,补骨脂10g,吴茱萸10g,肉豆蔻12g,肉桂6g,干姜10g,苍术12g,白术12g,茯苓12g,益智仁10g,黄芪15g,党参15g。上药取沸水煎服,每天剂,每剂煎服2次,混合为大约500ml的药液,分别在早上和晚上服用。

1.2.2.3 肝脾不和型(17例) 给予疏肝理气汤治疗,其药物组成包括:香附10g,木香6g,佛手10g,白芍20g,陈皮6g,焦白术12g,焦三仙15g,柴胡10g,甘草6g,元胡10g,乌梅10g,刻字10g,黄芪20g。上药取沸水煎服,每天一剂,每剂煎服2次,混合为大约500ml的药液,分别在早上和晚上服用。

1.3 观察指标 每周复诊一次,详细记录病人腹痛、腹泻(每天)、大便性状改变、粘液便等各种临床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治疗前后各个临床症状的评分,症状积分按照stanghellin标准进行判定[2],0级为没有症状,评为0分;Ⅰ级为有轻度症状,患者需提醒能意识到症状存在,评1分;Ⅱ级为症状稍重,患者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但不影响工作,正常活动未受限制,评2分;Ⅲ级为症状重,患者意识到症状存在,无自发缓解期,或明显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且难以忍受,评3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3] 临床疗程结束后计算两组治疗效果指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显效:治疗指数在75%以上,有效:治疗指数在51%~75%,无效:治疗指数在50%以下。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证候特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包括有脾虚湿热型共有38例(47.5%),脾肾阳虚型共有25例(31.25%),肝脾不和型共有17例(21.25%)。

2.2 两组临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因精神或者过敏等相关因素造成的结肠动力学和肌电活动易激性改变。其主要表现为胃肠运动或者分泌功能失调的一组症候群。其主要症状包括有腹痛即泻、泻后痛缓、餐后即泻、腹部胀痛、食后腹胀以及情志抑郁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和中医的肝及脾有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特征主要是肝脾症状相兼出现,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主要诱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包括有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以及肝脾不和型。

相关报道表明[4],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其中对脾虚湿热型采取补气健脾汤治疗,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脾肾阳虚类型主要采取升阳举陷以及温中燥湿的药物加减治疗,其药方当中的升麻、桔梗以及生黄芪,可以助阳气上升,阻遏阴气下流;对于肝脾不和型主要采取疏肝理气汤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5]。IBS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所以治疗时宜加上疏肝理气、安神定志之品,如醋柴胡、郁金、土白芍、玫瑰花、龙骨、牡蛎等,或与痛泻药方合用,疗效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包括有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以及肝脾不和型;临床治疗后,实验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包括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以及肝脾不和型,同时对其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S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2]Giovanni stanghellin,John cutting.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sbreaking the silence of inner dialouge[J].Psychopathology,2003,36(2):120.

[3]刘方红.柴胡桂枝汤治疗慢性胃炎120例[J].四川中医,2010,9(2):56.

[4]吴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0,26(5):312-314.

[5]杨静,张声生.疏肝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7(1):29-31.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本组均为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期间门诊就诊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共72例,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 其中男11例, 女25例:年龄18~64岁;病程1.5~32年;依赖泻药排便13例。对照组36例, 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与对照组相似。

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罗马Ⅱ标准:在近12个月内腹部不适或腹痛至少出现12周, 伴有以下3种情况中的2种, 但无需连续: (1) 排便后缓解; (2) 症状发作时排便频数改变 (>3次/日或<3次/周) ; (3) 症状发作时伴粪便形状改变 (便硬、稀和水样便) 。选择便秘为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治疗对象, 并符合以下条件:病程中无发热、体重明显减轻、便血、严重失眠等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予聚乙醇4000 (商品名:福松) 10g/次, 2次/日, 空腹口服。治疗组:予百合汤加四逆散常规煎煮, 空腹口服, 2次/日。方药组成:百合30g, 乌药10g,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20g, 甘草6g。腹痛明显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大便呈羊粪样或硬便加火麻仁、郁李仁、麦冬等;排便困难加槟榔、莱菔子、厚朴等。

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嘱患者治疗过程中停用所有与本病有关的药物, 多饮水, 并对患者进行有关肠易激综合征的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对腹痛和腹部不适、排便和粪便形状改变等症状记分。腹痛和腹部不适记分:0分=无症状;1分=偶有症状, 或每天出现症状1~2次, 症状轻微;2分=每天出现症状3~5次, 但尚能忍受;3分=每天出现症状5次以上, 症状严重, 难以忍受。排便频率记分:1分=2~3次/周;2分=<1次/周。排便情况与性状改变记分:1分=用劲排便;2分=羊粪样或硬便。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后症状积分为0;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2/3或以上, 保持两周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1/7或以上;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没有减轻或反而加重者。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相比, 治愈率和显效率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4.600、6.8 54, P<0.05) 。

3 讨论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依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1]。从病变的部位来看,虽病在大肠,但却与脾、胃、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2008年起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4例,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29例;年龄20~53岁,平均38岁;病程3个月~5年。

诊断标准:根据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讨论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参考标准》制定:以反复发作性的腹痛、腹胀、大便溏薄或腹泻、排便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通过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处方如下: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5g,陈皮12g,山药20g,炒扁豆15g,炒苡仁20g,砂仁6g,莲子肉15g,桔梗12g,大枣15g,五味子6g。加减:脾虚明显,久泻不愈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健脾;湿阻气滞,脘腹胀满加厚朴、苍术以燥湿除满;饮食停滞加山楂、神曲消食除滞;肝气郁结加白芍、柴胡以疏肝理气;五更泄泻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温肾散寒;腹痛剧烈加川楝子、元胡。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及次数正常,半年内不复发;②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减少一半以上,大便形状基本正常;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大便形状及次数无变化。

结果

本组患者54例,显效27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9%。

例1:患者,男,38岁,农民,2010年8月20日初诊。患者诉近半年以来,反复出现大便溏薄,腹胀,腹痛,日行4~5次,特别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剧,甚则腹泻水样便,日行5~10次,伴饮食减少,肢倦神疲。舌质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略弦。曾多次在我院消化内科给予抗生素及解痉止痛治疗,服药时症减,停药后又作。经内科大便常规、细菌培养、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泄泻),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处方如下: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砂仁6g,山药20g,炙甘草5g,炒扁豆15g,炒苡仁20g,莲子肉15g,陈皮12g,桔梗12g,大枣15g,五味子6g,厚朴15g,苍术15g,进5剂,水煎分二次服。二诊:2010年8月26日,诉药后大便仍溏,日行3~4次,腹胀、腹痛,神疲明显好转,饮食稍多,舌质淡苔白,仍有齿痕,脉细。效不更方,上方加肉豆蔻6g,再进7剂。三诊:2010年9月1日,药后大便软,日行1~2次,腹胀、腹痛症状消失,饮食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略细。药用: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5g,陈皮12g,山药20g,炒扁豆15g,炒苡仁20g,砂仁6g,莲子肉15g,桔梗12g,大枣15g,五味子6g,肉豆蔻6g,再进10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讨论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良方。中醫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如果脾胃虚弱就会导致饮食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而出现脘痞、肠鸣、腹泻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病程长,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多发于中青年,多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紧张、机体免疫力低下而致。泄泻的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言“泄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久泻以脾虚为主,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生,湿滞中焦,致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则排便次数增多;水湿与粪便相杂而下则便稀溏;湿滞中焦,气机不畅故腹痛、腹胀。根据脾“喜燥而恶湿”及本病病因病机,治以益气健脾、燥湿止泻为主,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为主方治疗,方中用四君子汤补脾肺之气;山药、莲子肉补脾固肠;扁豆、苡仁本是健脾渗湿;陈皮、砂仁可理气温胃;五味子涩肠止泻;桔梗引诸药上行,与山药合用还能防止辛温香燥之药损伤肺阴;大枣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具有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增强肠道对水的吸收而缓解腹泻;并能提高使用者的防御外邪的能力,以达扶正祛邪的目的[2]。故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2—423.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脾胃外治中心就诊的, 符合条件的89例患者根据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 对照组44例。治疗组45例中男23例, 女22例, 年龄为18~68岁, 平均年龄 (46.40±4.68) 岁;病程最短者8个月, 最长者12年, 平均病程44.76月;对照组44例中男21例, 女23例, 年龄为19~69岁, 平均年龄 (47.16±5.42) 岁, 病程最短者6个月, 最长者11年, 平均病程46.64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上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IBS-C的诊断和分型参照2006年IBS罗马III诊断标准[2]并排除器质性病变。便秘病肺脾气虚证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年深圳《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便秘病肺脾气虚证:大便不干结, 虽有便意, 但粪便排出困难, 费力苦挣后汗出气短, 便后疲劳, 倦怠懒言, 舌质淡苔薄白, 脉弱。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黄芪汤加减联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

黄芪汤处方:炙黄芪25 g、麻子仁10 g、白蜜10 g、陈皮10 g、生白术15 g、枳实10 g、莱菔子10 g、甘草8 g。兼有肝郁气滞者加广木香10 g、乌药10 g、佛手10 g;兼有脾肾阳虚者加肉苁蓉15 g、怀牛膝15 g、升麻10 g;兼有肠道热结者加生地黄15 g、厚朴10 g, 枳实剂量加大为15 g;兼有津亏血少者加当归15 g、熟地黄15 g。上方水煎服, 每天1剂, 每天3次, 每次200 ml。

在服药的同时采用参麦注射液 (云南个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080504) 穴位注射治疗。选穴:足三里 (双侧) 、肺俞 (双侧) 、气海。操作方法:选2.5 ml注射器抽取参麦注射液2.5 ml, 排尽空气后, 让患者取舒适体位, 在穴位局部用酒精消毒后, 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 再缓慢将针推进, 当患者有酸胀感后 (如无酸胀感可轻幅度提插调整进针方向, 直至有酸胀感出现) , 如回抽无回血, 则将药液缓慢推入, 每个穴位注射0.5 ml后, 迅速拔出注射器, 用干棉球按压数分钟。注射频率:前一周隔天注射1次, 后三周每周注射2次。

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 (成都大西南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80207) 口服, 每次5 mg, 每天3次, 饭前服用。

2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每组患者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变化。治疗期间患者停用其他所有与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 建议患者多食水果及含纤维量多的蔬菜, 避免过食生冷、滋腻食物, 避免劳累。

1.4 观察指标和方法

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参照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胃肠动力协作组评分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6]痊愈:大便次数为每天1次或恢复到发病前次数, 无腹痛、腹胀及其它症状;显效:大便次数及粪便质地接近正常, 腹痛、腹胀等主要不适基本消失, 对生活和工作无影响;有效:大便次数增加或便质干结有所改善, 腹痛、腹胀等主要症状有改善;无效:便秘、腹痛及腹胀等主要症状无改善, 甚至有加重。

观察患者有无异常症状、体征出现, 有无药物过敏和不耐受, 检查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改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α=0.05确立检验水准, 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经过治疗, 2组积分均有改善 (P<0.05) , 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差值比较, bP<0.05

2.2 单项症状疗效评价

2组治疗前各症状积分经过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下降, 7个症状均有改善 (P<0.05) , 治疗组在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疲倦乏力及神疲懒言4个症状方面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72.73%, 经χ2检验,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治疗两周后出现足三里穴周围瘀斑情况, 可能为穴位注射时刺到组织内的小静脉出血所致, 经过解释沟通后采用针刺足三里下三寸的上巨虚穴位继续治疗, 其余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对药物过敏及不耐受情况。经检查, 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正常。

3 讨论

便秘型IBS主要症状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困难或费力, 排便不畅, 大便干结、量少, 呈羊粪样或细杆状。属中医学“腹痛”、“便秘”、“气秘”、“肠结”、“脾约”等范畴, 它的发生与肝、脾、肺等脏腑均关系密切, 目前临床研究以肝郁气滞、脾气虚弱证为多, 治疗上多从疏肝解郁、健脾益胃方面入手, 补益脾肺之气者不多。然而该病病程长, 短则6个月, 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 脾虚日久, 母病及子, 肺脾气虚, 此时若单纯调补脾胃则作用有限。本研究重点从肺脾两脏着手, 重在补益脾肺之气, 肺脾本虚之气充沛, 肺的治理调节功能及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 大肠腑气得通, 达到治愈或缓解便秘型IBS肺脾气虚证的目的。

本研究选取的便秘经方黄芪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的《金匮翼》一书, 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便秘病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临床路径》中选用为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肺脾气虚证的基本方。方中炙黄芪为君, 与白术配伍有补脾益肺之效;火麻仁润肠通便为臣, 实验研究[7]表明它能够润滑肠道, 在肠道中遇碱性肠液后能产生脂肪酸, 刺激肠壁, 促进肠蠕动, 从而达到通便的作用。蜂蜜性甘平, 补中缓急, 润燥解毒, 研究表明[8]蜂蜜增强小鼠小肠推进运动, 增加小鼠粪便粒数及粪便重量, 缩短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 佐以枳实破气消痞、行气止痛, 莱菔子行气除胀消痞通便, 尤其对IBS-C患者腹痛、腹部不适的症状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使以甘草健脾益气,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穴位注射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现代医学的操作方法和药物药理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针刺和药物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产生疗效;其次药物在穴位上存留的时间较长, 可起到增强和延长穴位的治疗功能, 并使之沿着经络循行直达相应的脏腑, 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再次药物刺激机体, 可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 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9]。足三里主治消化功能低下、上腹胀痛、肠鸣、便秘或腹泻, 是全身保健及强壮要穴。肺俞补益肺气的同时, 使肺气肃降功能恢复正常, 肠道腑气通畅, 大便得以排解。气海在补气的同时还能行气, 能对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科常见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10]。

本研究采用中药黄芪汤加减联合参麦注射液穴位注射, 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对照来治疗IBS-C肺脾气虚证,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72.73%, 差异显著, 同时从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腹痛及腹胀程度、排便不尽感、疲倦程度、懒言程度等七个方面, 比较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 结果表明黄芪汤加减联合穴位注射与西药莫沙必利对照在治疗IBS-C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彭丽华, 杨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李延青, 杨云生, 陈建.肠易激综合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44-46.

[2]Longstreth GF, Thompson WG, Chey WD, 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J].Gastroenterology, 2006, 21 (130) :1480-1491.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 深圳)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0, 18 (2) :136-139.

[4]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 深圳) [J].中华中医药杂志 (原中国医药学报) , 2010, 25 (7) :1062-1065.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7.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肠易激综合征共同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03, 7 (23) :427.

[7]贺海波, 石孟琼.火麻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5 (2) :56-57.

[8]潘虹, 刘红霞, 郭莉.蜂蜜对小鼠润肠通便作用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0, 33 (4) :277-278.

[9]周俊亮, 潘奔前, 刘友章.穴位按摩改善气虚体质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 20 (2) :130-131.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到2011年8月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便秘型IBS患者120例。将患者分为3组:乳果糖治疗组40例, 平均年龄51岁;乳果糖加美常安联合治疗组40例, 平均年龄54岁;莫沙比利组40例, 平均年龄52岁。

1.2 病例选择标准

符合罗马II诊断标准[2]。

1.3 试验方法

1.3.1 随机编码采用随机化系统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按1:1随机分配。

1.3.2 指导患者每天对大便性状进行评价, 包括大便次数、大便Bristol分级等。

1.3.3 Bristol大便性状分级I型分离硬块, II型硬团块状, III型干裂腊肠状, IV型柔软腊肠状, V型软团块, VI型泥浆状, VII型水样便。

1.4 治疗方法

联合治疗组给与乳果糖口服液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1次/d, 每次20 ml口服, 同时给以美常安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3次/d, 每次0.5 g口服;乳果糖治疗组只给与乳果糖口服液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1次/d, 每次20 ml口服;莫沙比利组口服莫沙比利 (快力, 山东鲁南制药) 5 mg, 3次/d, 餐前30 min服用。疗程均为14 d。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的用秩和检验;同组治疗前后的比较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便Bristol分级改善比较

治疗后, 各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 大便Bristol分级构成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联合治疗组与乳果糖治疗组比较P>0.05, 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乳果糖治疗组与莫沙比利组比较均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度腹泻, 1例腹胀症状加重;乳果糖治疗组有3例出现轻度腹泻, 4例腹胀症状加重。减少乳果糖用量后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患者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胃肠疾病, 便秘型IBS是IBS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显示, 联合应用乳果糖及美常安治疗便秘型IBS, 各组患者大便Bristol分级均有显著改善, 联合治疗组、乳果糖治疗组较莫沙比利组改善更明显。由此可见, 联合应用乳果糖及美常安治疗便秘型IBS可达到迅速改善便秘的效果, 无明显毒副作用, 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乳果糖联合美常安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 的疗效。方法 入选符合罗马Ⅱ标准的便秘型IBS患者120例, 分为乳果糖治疗组、乳果糖联合美常安治疗组及莫沙比利组3组, 每组各40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后, 各组患者大便Bristol分级构成与治疗前相比均P<0.05, 联合治疗组与乳果糖治疗组比较P>0.05, 联合治疗组、乳果糖治疗组与莫沙比利组比较P<0.05。结论 应用乳果糖联合美常安治疗便秘型IBS疗效好。

关键词:乳果糖,美常安,便秘型IBS

参考文献

[1]卢光新, 杨小军, 杨洁, 等.替加色罗联合聚乙二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中华消化杂志, 2006, 28 (8) :553-554.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7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 1) 西医诊断标准: 按2006 年在罗马国际会议提出的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II标准, 按照大便性状分型确定为便秘型。 ( 2) 中医诊断标准: 按《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 草案) 》标准[1], 证属肝郁气滞或胃肠燥热者。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 2 一般资料102 例患者均为2009 - 06 ~ 2012 - 06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内科及肠道门诊就诊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 例。治疗组男23 例, 女28 例; 年龄19 ~ 52岁, 平均年龄38. 25 岁。对照组男25 例, 女26 例; 年龄20 ~50 岁, 平均年龄36. 75 岁。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对照组: 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 ( 加斯清, 5mg / 片, 苏州住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5mg口服, 每日3 次, 餐前半小时服用。治疗组: 给予疏肝理脾清肠通便中药治疗, 基本方如下: 柴胡10g、郁金12g、生白芍20g、枳实12g、厚朴10g、木香8g、生白术12g、槟榔10g、火麻仁12g、败酱草12g、决明子12g、瓜蒌仁12g、生甘草6g。若肠胃积热, 大便秘结甚者, 加生大黄6 ~ 10g ( 后下) 、芒硝10g ( 冲服) ; 若肝气郁滞明显, 加青皮10g、香附10g; 肝郁化火者, 加丹皮12g、山栀子12g; 若腹胀明显加紫苏子10g、莱菔子12g; 兼气虚者, 加黄芪10g、党参12g; 兼血虚者加当归12g、何首乌12g;兼阴虚肠燥者, 加柏子仁10g、生地黄12g、玄参12g、麦冬12g; 兼阳虚者, 加怀牛膝10g、肉苁蓉12g; 久病者, 可加桃仁10g。以上中药均由本院全自动煎药机代煎, 每日1 剂, 取汁400ml, 每次200ml, 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以2 周为1 疗程, 一般治疗1 ~ 2 个疗程, 停药后进行疗效评估。患者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戒烟酒, 忌食辛辣刺激及肥腻食物。

2. 2 临床症状积分方法记录治疗前后的腹痛或腹部 ( 胀) 不适、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改变等症状积分。腹痛或腹部 ( 胀) 不适计分: 无症状计0 分; 偶有症状, 或每天出现症状1 ~ 2 次, 症状轻微者计1 分; 每天出现症状3 ~ 5 次, 但尚能忍受计2 分; 每天出现症状5 次以上, 症状严重, 难以忍受计3 分。排便频率计分: 1 ~ 2 天1 次大便计0 分; 每周2~ 3 次计1 分; 每周排便不超过1 次计2 分。粪便性状改变计分: 无用力排便计0 分, 用劲排便计1 分, 羊粪样或硬便计2 分。

2.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 0 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3 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标准。

3.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4 体会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大便难”、“脾约”、“便秘”、“腹痛”等范畴。本病发病的病机多在肝,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不畅导致腹痛、腹胀; 或肝郁乘脾, 脾虚失运, 湿浊内生, 久而肝郁化火, 燥屎内停, 便秘乃成。中医辨证以肝郁气滞或胃肠燥热者最为常见, 故应以疏肝理脾、清肠通便为法。本文方中柴胡、郁金、枳实、生甘草、生白芍、生白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且柴胡配生甘草、生白芍疏肝柔肝、缓急止痛而通便; 生白术配生甘草益气健脾、实土以抑木; 厚朴、槟榔、木香行气止痛、燥湿消积而除胀满, 火麻仁、败酱草、决明子、瓜蒌仁清热润肠而通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脾、清肠通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柴胡、木香、槟榔、枳实、厚朴、白术等有兴奋胃肠动力, 增强肌张力、促进肠道蠕动和传输的作用[3]; 白芍、白术等舒肝健脾中药可提高内脏高敏感大鼠对结直肠扩张的感觉阈值, 改善肠道的高敏感状态[4]。本文结果显示, 采用疏肝理脾、清肠通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不论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还是总体的临床疗效方面, 均优于莫沙必利对照组 ( P < 0. 05, 或P < 0. 01) 。提示, 疏肝理脾、清肠通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其具体机制, 可能与中药改善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和调节精神心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陈治水, 危北海, 张万岱, 等.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 (22) :2704.

[2]谈晶晶, 韩树堂.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 (5) :443.

[3]朱金照, 冷恩仁, 陈东风, 等.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 22 (5) :436.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6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1例,年龄17~66岁,平均35±11岁;病程3~8年,平均6±2年。所有研究对象符合《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草案》[3]。

1.2 方法

1.2.1 中医治疗

自拟润肠通便药方:柴胡8g、生白芍16g、生甘草5g、桃仁8g、麦冬12g、肉苁蓉8g;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减药物以及用量。每日煎药汤2次,饭后服用,治疗4周。

1.2.2 护理干预

患者住院治疗前2周采用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病情、生命体征、体重及体质变化;住院治疗后2周增加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指导、心理调节以及饮食指导。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和护理工作,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该病的病因和病情发展,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心理调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会出现心理焦虑和(或)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饮食搭配,少食多餐,保证饮食规律,减少脂肪摄入量,食用富含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4]

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生活质量评估:自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患者入院后第2周和第4周发放,每次发放76份,回收76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护理干预前总有效率为73.68%,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6.05%,护理干预后疗效显著优于护理干预前(P<0.05)。见表1。

注:与护理前相比,①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患者护理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P<0.05)。见表2。

注:与护理前相比,①P<0.05,(2)P<0.01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现临床没有明确其发病机制[5],患者病程长、治疗周期长,经济负担加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6]。本研究采用中医疗法联合护理干预治疗,中医通过调节患者肝脾、情志来改善脾胃气机及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饮食、控制缓解不良情绪,有效减少临床症状的发作次数,患者做好自己的饮食记录,避免食用过敏食物致病情加重或复发。研究表明,护理后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冬凌.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94-695.

[2]朱春莲.探讨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220.

[3]唐丽明,宋宁,袁红霞.中药复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9):355-360.

[4]周慧芬,徐安妗,祝方良.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22(3):683-685.

[5]刘阳,朱叶珊,陈彤君.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5(11):1913-1915.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9

【摘要】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门诊诊断为IBS-D型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48例,给予蒙脱石散和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药物治疗;试验组50例,给予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症状治疗后均有改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的评分更加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8%)(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情况发生(P>005)。结论: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加减逍遥散;针灸

【中图分类号】R57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01-01

肠易激综合征(IBS)有一种亚型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IBS-D的症状大多是腹部不适,胃肠功能紊乱。长期以来治疗并无确定方法,一般药物治疗虽有疗效但效果并不显著,最近有报道针灸治疗和加减逍遥散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1]。为探究加减逍遥散联合针灸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笔者选取了98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门诊诊断为IBS-D型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02±856)岁,平均病程(64±28)年。试验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1±787)岁,平均病程(68±21)年。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粪便常规、血常规、结肠镜和腹部B超检查,无任何肠道性质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和肠道手术史。已排除糖尿病、孕妇等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禁食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坚持锻炼,保持良好心情和作息时间。对照组:给予患者蒙脱石散(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3g/袋)1包/次,3次/d;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3598,复方)2粒/次,3次/d;试验组:采用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逍遥散药物: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党参、香附、郁金、陈皮、枳壳、乌梅、五味子、石榴皮、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均10g,柴胡15g、薄荷5g。每日只服一剂,分两次服用。选取28号20寸不锈钢毫针刺双侧穴位足三里、天枢,足三里直刺25mm,有酸胀感即停止,天枢直刺25~37mm,有酸胀感并向四周辐射时有效,均留针30min,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最后在针尾插25cm长艾施灸,针灸每两天一次。 两组患者均是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并每四周检查一次血、小便、大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治疗后随访12周。观察患者两个疗程后的腹痛、腹泻、神疲乏力、呆滞等临床症状症候评分。并记录随访期间每名患者的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临床疗效指标[2],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粘液消失并成型;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大便基本成型,粘液有少许;有效:症状部分好转,大便呈溏,粘液稍有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临床症状指标[3],中医症候分级:极重、重、中、轻、无分别对应4、3、2、1、0分。不良反应:头晕、恶心、体温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

14统计学方法根据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腹痛、腹泻、神疲乏力、呆滞等临床症状上都有改善(P<005),但试验组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和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头晕、恶心、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P>005)。

3讨论

IBS-D属于中医当中“泄泻”、“腹痛”的范畴。不少中医学者认为此病病灶区在大肠,并与肾、肝、脾的关系密切。《素问·举痛论》中有“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中医认为性志抑郁导致肝肾失调,而久泻滑脱是导致此病的关键原因。[4]所以治疗中应该以疏肝理气、补土抑木为主,即调节心情、补充肝肾之气。

在加减逍遥散的药方中:白芍可以养气血,去除体内湿气,已有实验证明白芍可以减轻结肠炎症状或者损伤[5];当归可以活血养血;柴胡可以保养肝脏,利于解毒,调节情绪,抗抑郁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可以健脾养气、补土抑木,并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肠道的黏膜保护性;郁金、薄荷、香附等都是辅助柴胡梳理体内代谢,改善心情;陈皮、枳壳可消除胃胀、肠胀,减轻肠胃过度运动;乌梅、五味子、石榴皮可防治腹泻,调节肾功能;⑧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可健胃消食;甘草调和诸药,调节中药口感。刘淦新在用逍遥散治疗IBS-D临床疗效达到了9762%[6],证明逍遥散的药效可靠。

针灸对于IBS-D的疗效机理在于双向调节作用,可使一直收缩的平滑肌舒张,也能使无力的平滑肌收缩,不仅作用快,而且时效长。而足三里和天枢穴是调整胃肠道功能和肾功能的穴道,可以减少粪便粘液和炎症[7]。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两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均有好转,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情况发生。综上所述,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治疗临床症状,无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裴丽霞,孙建华,夏晨,等.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夏晨大学学报,2012,28(1):27-29.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4]周萍,曾志华,江琼,等.加减逍遥散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学现代化,2014,16(6)1131-1135.

[5]郑琳颖,潘竞锵,铝俊华,等.白芍总苷药理作用研究[J].广州医药,2011,42(3):66-69.

[6] 刘淦新.逍遥散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2例[J].光明中医,2011,26(3):518-519.

[7]占道伟,孙建华,罗开涛,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2):135-138.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入选标准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 随机选择于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脾胃内科门诊就诊IBS患者100例, 诊断符合罗马Ⅲ标准且全部为便秘型, 参考肠易激综合征中西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所制定的大肠燥热证中医证型。

1.2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将此10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3~62岁, 平均38岁, 病程7个月~12年, 平均4年。对照组男31例, 女19例, 年龄22~64岁, 平均40岁, 病程6个月~10年, 平均4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口服匹维溴铵50mg, 每日3次。于进餐时服用, 连续服用4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麻子仁丸加减治疗。基本方:麻子仁20g、芍药15g、枳实15g、大黄8g、厚朴15g、杏仁12g;若兼有腹痛者加延胡索, 腹胀者加瓜蒌、郁金, 焦虑、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酸枣仁, 纳差者加神曲及谷、麦芽。水煎服, 每日1剂, 分3次服用, 疗程为4周。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忌辛辣及油腻饮食, 给予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

1.4 疗效标准

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制定。治愈:症状全部消失, 肠道功能正常, 舌、脉象正常, 随诊复查无异常;好转:症状好转, 大便次数减少, 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或便秘减轻;无效:症状无减轻, 大便次数、大使性状及排便过程异常无改善[2]。

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6%, 对照组总有效率82%, 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7.72, P<0.05) , 见表1。

3 讨论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现有研究结果显示IBS的发病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及精神心理异常等因素有关[1], 故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常常不够理想。

本临床试验旨在探讨便秘型IBS证属中医大肠燥热证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匹维溴铵是胃肠道具有高度选择性解痉作用的钙通道拮抗剂, 作用于平滑肌细胞, 能减少平台期慢波, 抑制钙内流, 从而减少慢波频率和基于慢波的峰电位幅度。能显著改善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能力, 可调节IBS患者内脏敏感性, 对便秘型IBS患者疼痛阈值及肛门直肠压力有明显改善[3], 但仍有部分此类患者经匹维溴铵治疗后疗效不够理想。麻子仁丸出自《伤寒论》, 又称之为“脾约丸”, 由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等组成, 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 质润多脂, 功能润肠通便, 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 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敢阴, 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 以轻下热结, 除胃肠燥热为佐。综观本方, 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 使腑气通, 津液行, 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 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 使燥热去, 阴液复, 而大便自调[4]。延胡索辛散温通, 为行气止痛之良药, 对兼有腹痛的患者疗效佳;郁金能行能散, 行气解郁, 瓜蒌甘寒而润, 润肠通便, 合欢皮性味甘平, 入心、肝经, 能解郁安神, 酸枣仁味甘, 入心、肝经, 能养心、安神, 加用上述诸药,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腹胀、焦虑及失眠多梦等症状;神曲可消食和胃, 麦芽及谷芽能消食、健脾、开胃, 对兼有纳差者有较好疗效。我科应用加味麻子仁丸联合匹维溴铵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 (2007, 长沙) [J].中华消化杂志, 2008, 28 (1) :38-4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 (3) :282-284.

[3]詹丽杏, 李兆申, 邹多武, 等.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改变肛门直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 22 (8) :477-48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文科专业简介 下一篇:文科类专业的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