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校园文化 高校 建设

高校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基地,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 校园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教育部、团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我国的高等学校数量很多, 办学层次各不相同, 拥有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也不同, 因此要发展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全面研究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和相互关系, 进而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依据。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 古已有之, 《周易》中有“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的话。“文”指文明礼仪, 观视人的文明礼仪各止其分的现象, 就可教化天下, 使人人能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文化是指社会的形态, 精神生产的成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外延, 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 结合各种物质和精神因素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群体性文化体系。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识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

校园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体现, 是师生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校园建筑、园林美化、文化设施设备、校名、校徽、学校纪念性标志物品等。校园制度文化是以大学师生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组织文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目标、规章制度、各种文化活动、组织作风、办事风格等。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证, 它一方面在实际活动中不断地物化为文化创造物, 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内化为意识理念, 影响精神文化的形成。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 是大学文化的一种群体意识,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大学精神等。其中大学精神是最重要的方面, 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部分, 它主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化和发展的方向,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 大学精神的内涵

精神是人的内心世界观察, 包括有意识的方面和无意识的方面及其心理活动。精神指所有的非物质对象, 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 包括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 是对外部世界和人的自身的客观反映。大学精神作为精神的外延, 除具有精神的共同属性外, 还应有自己特有的含义。大学精神的主体是大学, 大学精神之“精神”的含义, 是思想、情感、作风、影响力的综合体现。这四个主要因素具体是指:其一, 大学精神是以大学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其二, 大学精神是对国家、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以及学校的情感表现;其三, 大学精神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等作风, 是思想与情感的行为表现;其四, 大学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力,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激励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由此可见大学精神是以大学为主体的, 思想、情感、作风相统一的, 对大学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精神。

大学精神具体包括的精神有很多, 其中人们认同的主要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 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 是大学保持其生命力的源泉。教育是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就是通过对人类文化的选择和整理, 重点是要不断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增加新理念、新技术, 再传递给人们, 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实现文化的再生。

批判精神, 表现在大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 否定非科学的东西, 破除迷信和保守主义, 反对本本和教条主义, 建立科学的体系。从而大学的教育和科研过程, 就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并存, 发扬与摈弃相结合的过程。

科学精神, 就是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精神, 不断探索推动科技进步的精神, 就是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大学是培养人才和研究学问的机构, 这就要求大学要树立求真务实、探索发展的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大学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学生个体,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人文精神, 才能实现大学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自由精神, 表现为大学的思想自由、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一所大学只有具备了自由精神, 师生们才能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学术上才能百家齐鸣, 相互评议, 走向科学和真理的大道;办学上才能独立自主, 富有特色。

社会关怀精神。随着时代发展, 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已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培养人才、教学科研都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紧跟时代脚步, 关注社会发展, 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很快融入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才能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3 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

a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是在校园文化, 特别是在校园传统精神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沉淀发展而成的, 是校园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被大学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主题精神文化, 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化了的优秀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的财富。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氛围、道德水平、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色等。由此可见,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b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大学聚集着整个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有博学的大师, 有极具塑造潜力的青年学生, 使大学成为知识与文化的源泉, 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知识力量。大学充溢着现代化的教学楼, 藏书极丰的图书馆以及美丽如画的花草树木, 让每一位置身于其中的莘莘学子深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浸润和潜移默化的智慧熏陶, 从而表现出特有的性格特质。特定的校园文化熏陶出特定的群体个性, 特定的群体个性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次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的延续, 而物质建设是大学精神的折射和体现。

4 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高校不再追求相同的发展模式, 而是力求建设自己的特色, 走自己的道路, 这就要求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作出调整重新定位。这里把我国的高校简单划分为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两大类, 以这两类高校为对象, 讨论各自的校园文化建设。

a重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大学绝大部分都是历史悠久, 拥有“大师”“大楼”的大学。它们具有雄厚的物质文化, 成熟的制度文化和优良的精神文化, 最主要的是它们具有特定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因此重点大学只需围绕它们已有的大学精神开展各项校园文化建设。例如, 北京大学, 具有“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爱国主义, 学术自由”的著名的“北大精神”, 它的校园文化可以说已经建设得相当不错, 但它还需要继续努力, 采取有力措施吸引或培养更多的“大师”。俗话说“经师难遇, 人师难遭”, 大师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有一流的大师才会有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学术成果, 才能在创新、科学、自由、人文等各方面不断沉淀, 继续充实完善“北大精神”, 进而将北大建设成为国际上也一流的著名学府。

b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通高校大部分是历史不太悠久, 拥有的“大楼”“大师”不多, 特别是“大师”极少的大学。这些大学校园物质文化薄弱, 制度文化还不完善, 更没有独特的大学精神。这就要求它们把握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面,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环境, 从而促进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再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例如, 笔者所在的高校, 建校历史不是很久, 在发展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 近年来根据学校周边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 确立了自己在省内高校中特有的发展方向。对教学方面更是抓紧抓实,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力求将我校的大学生培养成“上手快, 后劲足”的实干人才, 使他们在就业时既避免与重点大学学生的竞争, 又区别于职业技术学校的纯技能型人才。这就是建设校园文化时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的结果, 这样的校园文化也定将在不久的将来沉淀成我校的大学精神。

5 结语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各有自己的本质和内涵, 但两者之间密切联系,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大学精神,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和谐健康发展。

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结合21世纪初期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拉动内需, 缓解就业压力, 并参照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 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短短四年间, 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号召, 适时适情创办独立学院, 这一不同于以往形式和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华夏大地。

实践证明, 独立学院在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在调动社会各方面关注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扩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资源, 在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等诸多方面都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独立学院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摸索和历练的过程中, 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赞誉。

一大批独立学院以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 以健康稳健的心态、以理性平和的作风、以锐意创新的实干姿态逐渐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办学之路, 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不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受到社会和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

独立学院要想做强做大, 不仅需要国家给予优惠的政策, 还需要有一大批实践者以满腔热忱投入实际工作, 从中积累经验和教训, 不断丰富完善独立学院办学理论。

1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 这句话体现了教育在增人学识、引人向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也体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发展壮大的根本在于有一批素质高、知识丰富的人才, 而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结构合理、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由民办二级学院发展而来, 依托大学本部相对独立办学, 但独立学院最终要从母体大学分离出来, 变相对独立为完全独立。独立学院要生存、要发展、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就必须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还应当以犀利的目光及时发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适时增加新专业, 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2统一思想、改变观念、齐抓共管

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在独立学院中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需要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齐心协力, 在计划中实践, 在实践中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独立学院从组织到个人都应当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 统一思想, 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学院发展中的一项头等大事来抓。

从领导干部层面看, 每一位学院领导都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视为任期内一项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广义上看, 任何办学机构都存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然而,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却是一个新的课题, 鲜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不同独立学院在从属性质、投资方和办学地点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就有所差别。

在每年学院的工作计划中, 应当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摆在与思政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甚至给予更多关注, 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它做好、做出色。再者, 有必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全院广大教师做充分的解释和宣传, 将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公之于众, 广泛吸取各方建议, 不断完善工作内容, 提高工作质量。

从广大教职员工层面看, 尤其是工作在教学岗位一线的教师, 都应当明确了解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在学院长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家要通过学习和贯彻学院各项方针政策, 提高思想觉悟, 摒弃师资队伍建设只是学院领导的任务, 与自己无关的观念;改变认为师资队

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

张剑锋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独立学院的稳步健康发展需要强大、专业的师资队伍。本文就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如何从思想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改变观念, 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策略等几方面内容展开论述。

关键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 (2007) 12 (a) -0014-02

摘要: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各有自己的本质和内涵, 但两者之间密切联系,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大学精神,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建设,高校

参考文献

[1] 目圭依凡, 学术自由理念与大学校长治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3.

[2] 翟立群, 姚成福.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体现[J].社科纵横, 2006, 1.

[3] 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9.

[4] 傅冬梅.浅谈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9.

[5] 刘晓春.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杨东平.大学精神[M].文汇出版社, 2003.

[7]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下一篇: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